静女公开课一等奖

题 静女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重点语句的内涵;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 2、理解双关和重章叠句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学会从美学的角度鉴赏古代诗歌,领会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重点语句的内涵


备 诗经的相关知识
学 设 计
学 内 容 师生活动 复备栏



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按当初所配乐曲的
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
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
生:结合课前预习,回答相关文学常识。 师:补充,重点强调诗经六艺。
《诗经》的表现手法: 一、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二、《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二: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三、朗读诗歌,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一)、解决字词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 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 (二)、解题:静女:文雅的姑娘 (三)、课文讲解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 疏通字词 俟:等待 爱:通“薆”,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踟蹰(chí chú):心理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2.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 (城墙上的角楼) 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 “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顶真),说怿女美。 1、疏通字词 娈:美丽 贻:赠送 彤管:红管。民间用“荑”制作的红色的土乐器。彤,红。 炜:指彤管光彩鲜明 说:同“悦”,喜悦 女:同“汝” 2、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3、“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生

:1、自由诵读2遍 2、学生范读 3、重点字词检查 师:教师领读,解决重点字词读音。 师: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生:三层 第一章(前四句):青年之急。 第二章(中间四句):青年之恋。 第三章(最后四句):青年之诚。 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该章的主要内容? 生:自由回答,并由其他学生挑出觉得最恰当的翻译。 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该章的主要内容? 生:自由回答,并由其他学生挑出觉得最恰当的翻译。
1、疏通字词 归:同“馈”,赠送 洵:确实,的确 2、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3、“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四、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示:照理说彤管比荑草更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荑草却大赞其“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它的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情深。看重的是礼物的情感寄托。 五、写作特点 1.运用“赋”的写法。全诗直陈约会的场景和经过,不刻意描写和渲染,抒情直白。 2.戏剧性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如“爱而不见”,写出“静女”的天真活泼和顽皮之状。“搔首踟蹰”将男青年的憨厚、纯朴和痴情表现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3.双关的修辞手法。如“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面指彤管和荑草美丽,实指女子美丽,起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 师: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生: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 板书设计 《静女》 期望约会(赋)(细节描写) 形象分析 恋人赠物(比)(心理描写) 美好的爱情 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 赞美恋人(兴)(心理描写) 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