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公开课教学设计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静女》语文教案篇一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俟:(sì)等待。
娈(luán):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2024)

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反映
礼仪之美
诗中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之美 ,男女主角的交往遵循着一定的 礼仪规范,表达了尊重、谦恭等
美德。
家庭观念
通过男女主角对家庭的向往和期 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的重
视和对家庭生活的美好愿景。
社会责任感
诗中男女主角不仅关注彼此的情 感,还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体 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04 主题思想探讨与 价值体现
爱情主题思想阐述
01
02
03
纯真爱情
诗中描绘了静女与男子之 间纯真无邪的爱情,表达 了人类情感中最真挚、最 纯洁的一面。
相互倾慕
通过男女主角的相互欣赏 和倾慕,展现了爱情中双 方心灵的契合和情感的交 融。
忠贞不渝
诗中传递了对爱情的忠贞 不渝,即使在困难和挫折 面前,也要坚守对爱情的 承诺和信念。
古今爱情观念的对比与反思
通过对比古代和当代社会的爱情观念,可以深入思考爱情的本质、价值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 式。同时,也可以对传统爱情观念进行反思和审视,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THANKS
感谢观看
,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注重礼 仪、道德和审美,诗歌创作也达 到了巅峰,《诗经》就是这一时
期的产物。
教学目标与要求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提 高其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静女》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色。
知识目标
了解《静女》的背景、作者及 作品内容;掌握诗歌中的艺术 手法和表现技巧。
诗歌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静女的外貌、性格以及她与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 。
作品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回环往复,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 染力。
《静女》公开课教案

《静女》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并领会其中的道理。
3.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难点: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领会课文中的道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安静的课堂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个课堂上,同学们都在做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2. 课文学习(15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b.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c.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课文理解(10分钟)a.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静女为什么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4. 背诵课文(5分钟)学生集体背诵课文,教师逐一检查,给予鼓励和指导。
5. 课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6. 课堂小结(3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课题:《静女》板书内容:1. 静女的形象特点2. 课文主要内容3. 学习态度和勤奋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完成课文后的练习题。
答案:略2. 家庭作业:背诵课文,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类似的文章,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做到勤奋学习,分享学习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并领会其中的道理。
3.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难点: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领会课文中的道理。
1. 生字词的教学:课文中有一些生字词,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困难。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静女》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双关的修辞手法。
(重点)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感受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是孔子评价《诗经》的话——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
有人说,雎鸠是离爱情最近的鸟,蒹葭是离爱情最近的草。
三千多年后,蒹葭仍郁郁葱葱,雎鸠亦百啭千声。
《诗经》中的爱情是那样的毫无保留、朴实纯真,在经过时光的淘洗之后,仍然繾绻美好。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诗经》中的爱情,那就是“情之起,思无邪”。
无论是所爱之人可望而不可即,还是男女二人的约会情趣,抑或是夫妻之间的琐屑细语……《诗经》中描写的爱情, 是那样的不加修饰,明朗热烈。
二、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按其诗歌内容形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三赋、比、兴类。
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3、“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三、诵读入诗静女《诗经·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诵读提示】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再读:把握情感基调,确定语调语速范读:教师范读、名家范读四、整体感知1、本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明确】引导阅读“学习提示”这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
开篇先以男子之口,引出一位娴静而美丽的女子。
接着叙述她原本与男子约定相会,却“爱而不见",令男子独自徘徊,这样的场景,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静女》的诗意和主题。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静女》。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1.3.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静女》的作者、背景和诗歌的主题。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2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的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静女》的插图,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
3.2 朗读与感悟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3 分析与解读3.3.1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静女”、“朝阳”、“柳絮”等。
3.3.2 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4 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静女》的作文,可以是抒发自己对该诗的感受,也可以是分析诗中的某个方面。
4.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文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静女》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与资料准备《静女》的原文和相关评论、解析文章,以及可能的影像资料。
6.2 教具与设备准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教学辅助设备。
6.3 教师准备教师应预先通读《静女》,熟悉诗歌内容,并准备相关的文学知识和背景资料。
第七章:教学方法与技巧7.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静女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静女》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
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了解《诗经》检查预习作业: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小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这些诗被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做“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的歌谣,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到西汉被尊称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多以四言为主;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唱、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诵——熟读课文,把握文意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静女“静"否?——从《静女》探究诗经时代女性的爱情观【教材分析】《静女》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古诗词诵读部分。
这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开篇先以男子之口,引出一位美丽可人的女子。
接着叙述他们二人约会,女子却“爱而不见”,令男子独自徘徊,这样的逆转,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女子活泼可爱、调皮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接下来女子主动赠送信物“彤管"给男子。
学习时应注意思考“彤管”这类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在初中学生们已经学习过《关雎》《蒹葭》,他们对《诗经》中的爱情诗很感兴趣。
高中阶段是青春期学生们对爱情懵懂认识的关键时期,更需要通过品鉴本诗了解和探究诗经时代女性的爱情观,并且引导他们树立健康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通过向学生提问了解到,大部分的学生对于“静女"中的“静”字的意思存疑:如果理解为娴静的女子是否与她调皮活泼、天真可爱的形象存在矛盾呢?因此,本堂课也将重点聚焦在该问题上。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品味诗歌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互联网搜索及查找工具书的方式,结合诗歌内容探究“静女"的“静”字的内涵。
理解“彤管"这一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揣摩凝练的诗歌语言,培养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纯真爱恋的赞美之情,探究诗经时代女性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探究“静女”的“静"字的内涵。
体会作者对纯真爱恋的赞美之情,探究诗经时代女性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设疑导入《诗经·邶风》中的《静女》这首诗是一首情痴意真、妙趣横生的爱情诗。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诗中的静女是一位提前到达约会地点,却故意隐藏起来考验男子的天真烂漫、率真活泼的女孩,也是一位主动赠送爱情的信物彤管的热情大方、淳朴真诚的女孩。
《静女》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能熟练阅读全诗,做到字音、节奏正确,较终能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能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编写课本剧,即兴表演。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指导诵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难点:编演课本剧。
教学关键点:指导诵读方法,指导编演技巧和提出明确要求。
教学方法诵读法,表演法,情景陶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ppt授课课件,一束青草,一支笛子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2分钟)课件播放轻音乐《梁祝》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25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上演着动人而浪漫的爱情故事。
我们在《关雎》中触摸到了君子思恋窈窕淑女的情怀,在《蒹葭》中我们透过朦胧的芦苇荡,看到了小伙子上下追溯,隔河观看伊人的浪漫。
今天我们看一对情侣如何约会,他们又会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呢?我们阅读《静女》一诗。
二、指导阅读(11分钟)1、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2、再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体会读音和节奏3、师生共读全诗,巩固字音和节奏的掌握4、小练习,检查学生对字音节奏的把握姝(shū)俟(sì)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5、指导背诵方法:竞赛背诵全诗,分节背诵,记住关键词。
三、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一叁分钟)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经》及本诗含义相互提问,识记关键词的意思姝俟爱踟蹰贻炜说怿女归复述诗歌讲述的故事探究诗歌写作技巧,分析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前两节的结构相似,个别词句相同,这叫什么写法?(重章叠句。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吟诵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 在预习的基础上, 通过反复的诵读 (听读、 默读、 个人读、 小组读、
全班读等形式)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体会主人公淳朴热烈的恋情。 1、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让同学们自由诵读,然后分别请两位同学朗读这首诗歌,其他
同学仔细听并评价是否有错读、漏读、多读、少读现象。
(正音、通假字)
2、全班一起朗读这首诗歌。
3、请同学们自己再默读一遍,思考: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歌?它主要讲述了一个什
么样的故事?
请一两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可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明确: 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
极富写实性, 只言
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 “我”从“搔首踟蹰” ,焦虑异常到“说怿女
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 这是日常生
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 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
活情趣。 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 纯洁朴实, 全无庸俗虚伪之态, 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 对于这样一首爱情诗,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呢?) 请两三个学生起来有感情的读一读。师生共同评价。 4、聆听范读,用符号在诗中标出轻重、停顿的处理。教师进行诵读方法的指导(节奏、
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 《诗经》 当中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
《静女》,让我们看一看《静诗经》简介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
1100 年到前 600 年,约五百多年间的
诗歌 305 篇。
《静女》教学设计
李广燕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让学生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通过反复诵读,体
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3、根据诗歌的意境用现代文对诗歌进行改写。
教学重点:
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用现代文改写诗歌。
请同学们 用现代诗的形式改写《静女》。
请同学们看一位同学改写的现代版《静女》:
《姑娘啊,姑娘》
my beautiful
girl ,
既然你已然来到,
就不要让我苦待,
徘徊。
我手里的玫瑰快要凋零。
姑娘啊,姑娘
你送我的萧笛,
鲜红如你的心灵,
樱唇。
我吹响它召唤着你的到来。
姑娘啊,姑娘
这爱情的玫瑰中,
有我对你的祝福,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诗经》中的一些名句引入,出示 PPT:
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 窈窕淑女,
。 2. 执子之手,
。3. 一日不见,
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诗出自哪部作品吗?(学生回答,从而引出《诗经》
。 )同学们初中就
学过《诗经》当中的一些作品,如《关雎》 ,它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一个初涉爱河的青年男
3、《诗经》在先秦叫做〈诗〉 ,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 。从汉代起,儒家学者
把《诗》 当作经典, 尊称为 《诗经》,列入 “五经 ”之首。(“五经” 指《周易》、《尚书》、《诗经》、
《礼记》、《春秋》)
4、《诗经》 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 分成风、 雅、颂三类。
5、《诗经》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以四言为主,重章复沓,反复咏叹。
语气、语调) 。
5、配乐朗诵。
6、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歌,熟读成诵。
(这首诗歌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如果没有,那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
)
三、《静女》改写 这是一首美丽淳朴的爱情诗,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此诗曾作了极为达情传神的今译: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祈祷。
四、小结
五、作业(任选其一) 1、把本首诗改写成剧本。 2、把这首诗配上你喜欢的流行歌曲,在下次课时演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