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五产业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和产业价值链

一、乳制品产业生命周期1.1 产业生命周期[1]产业从形成到衰退的过程,实质上是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地位的变迁,生产要素发生转移的过程。
其兴衰体现为产业从幼小产业一先导产业一主导产业一支柱产业一夕阳产业的发展过程; 是资本在某一产业领域形成一集中一大规模聚集一分散的过程; 是新技术的产生一推广应用一转移一落后的过程。
从外在表现上,产业兴衰过程还表现在规模和市场容量有一个由小一大一小的过程。
产业兴衰过程经历萌芽期或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
1.2 我国乳业所处阶段我国乳业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就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甚至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了当地主导型产业。
从乳业发展来看,奶牛存栏数由1949年的12万头增加到2008年的1233.5万头,干乳制品产量更是由60年前的0.1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285.34万吨,截至2008年,各类奶类产量已达 3781.5万吨。
2011 年我国乳制品产量达到 2387.49 万吨,截止2013年年底,国内乳制品已达到2460.6万吨。
2010年到2013年我国乳制品一直增产,增产率分别为10.6%,6.6%,6.0%。
(如图1-2)。
图1-2 2010-2014年中国乳制品产量增长趋势图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产业周期的阶段分析表明我国乳业仍然处于成长期,因此维护乳业的产业安全需要加大政府规制的力度。
国外产业安全维护的实践表明,当产业处于国际竞争力较强的阶段,政府的力量就会减弱,更多是靠市场机制来维持产业发展的秩序。
而在产业上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时候,政府的角色在维护产业安全方面尤为重要。
对于处在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产业而言,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三聚氰胺事件,暴露了我国乳业监管的制度漏洞。
因此,从管理机构及其职能来看,我国乳业存在严重多头管理,势必影响产业的有序发展。
二、乳制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分析2.1产业链分析产业链是指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向下游产业转移,最终以各种产品形态供各种消费者使用的整个路径。
产业经济学复习习题

为什么说古诺模型的均衡是一个纳什均衡⑴古诺模型的均衡分析:古诺假定市场上只有A、B两个生产和销售相同产品的厂商。
厂商的生产成本为零,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是线性的。
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
两个厂商都是在将对方产量作为已知的条件下,分别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
假定A厂商首先进入市场。
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A厂商选择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
在线性需求的条件下,最优产量为市场总容量的1/2。
之后B厂商进入市场。
B厂商在已知A厂商的产量之后决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产量:B厂商选择A厂商后剩余的市场容量的1/2,即全部时常容量的1/4。
这之后,当A厂商知道B厂商留给他的市场容量为3/4,时,为了利润最大化,A厂商将调整产量至总市场容量的3/8。
对应于A厂商选择后剩余的5/8的市场容量,B厂商再次按剩余市场容量的一半进行生产。
如此等等,经过一系列的产量调整之后,A厂商的产量逐渐减少,而B厂商的产量逐渐增加。
最终,当A和B的产量分别达到时常总容量的1/3时,市场处于均衡。
而市场价格则由此时的两个厂商的数量总和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上的点所决定。
⑵纳什均衡指的是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
也就是说,当其他参与者的策略给定的时候,自己的最优策略就是纳什均衡策略。
假设第i个参与人的策略为Si* ,其他参与人的策略为S-I,那么为纳什均衡解的条件是ui(Si*,S-i*)≥ui (Si*,S-i*),其中Si为第i个参与人的任何一个其他的策略。
这时候,(Si*,…,Sn*)就是纳什均衡。
⑶古诺模型的均衡产量就是各方都不会改变的均衡解。
这正符合纳什均衡的定义。
实际上,古诺模型的分析过程就是纳什均衡的实现过程。
请比较分析古诺模型与伯特兰德模型。
答:这两个模型的共同点是都具有非合作寡占的性质,但它们对于厂商是进行产量竞争还是价格竞争,以及是同时选择产量还是有顺序地选择产量,具有不同的假定,由此导致对于均衡的产出、价格、利润等都作出了不同的预测。
行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行业的生命周期分析行业的生命周期指行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
行业的生命发展周期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
每个行业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发展演变过程。
下面分别介绍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一)创业阶段创业阶段是一个行业的起步阶段。
在这一阶段行业具有幼稚性。
具体特点:A、行业内企业数量少,集中度高;B、技术相对不成熟,行业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低且不太稳定;C、作为新行业,被大众认可尚需一个过程,所以行业市场规模小,市场需求增长缓慢,需求的价格弹性也很小;D、行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这种行业的生产往往是科学技术产生突破性进步的结果,经常萌芽于实验室或者科技园区,例如生物医药、生物工程、海洋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
新能源发展的基础已经成熟。
该行业发展基础的成熟透一方面体现在以风电设备为代表新能源设备的使用技术已成熟,既可以大规模推又可以区域化适应。
二是随着产业规模化,使得设备的价格快速下降,从而在2023年风电的发电成本将与煤电发电成本持平,这使得风电的发展从经济上具有可行性。
三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众多的民营企业已完成初期的资金的积累,他们现在有实力切入新能源的发展中了。
这些条件的具备使得该行业的大规模发展成为可能。
但是当前新能源的发展也遇到许多其它新兴行业发展中的会遇到的矛盾如资源的不确定性(即项目当地风能资源的真实性)、政策的不确定性(政府补贴及CDM的持续性)、以及以当前电力上网难为代表的产业链条的完整性、设备的适应性等方面还有待解决。
(二)成长阶段成长阶段是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阶段,新行业快速成长,开始显露出其朝阳行业的风采。
具体特点:A、由于行业发展得到广泛的认同,因而市场需求增长迅速,市场规模大,需求的价格弹性大;B、产品已呈现多元化、差别化,质量提高且稳定;C、行业固定费用随之下降,但有市场拓展和广告宣传的费用增加,可变费用开始上升;D、行业利润迅速上张,且利润率较高;E、新行业的竞争力显著增强,集中程度低,进入壁垒低;F、行业市场容量扩大,自由竞争加剧,且主要形式为价格竞争。
产业经济学主要理论与知识要点(1)

页眉内容产业经济学主要理论与知识要点主要理论:1,新古典企业与现代企业的含义差异。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不把企业看作是一种组织,而是一个可行的生产计划集。
企业被理解为生产函数。
现代企业理论: 企业本质是一种制度对于另一种制度的替代。
◆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2.哈佛学派SCP结构主义理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3产业组织论上的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思想差异。
SCP分析框架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能够接近完全竞争状况和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
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
“结构主义者”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因此主张必须对这些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
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
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芝加哥学派甚至认为,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
批驳了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指出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他们注重效率标准,坚信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由于芝加哥学派注重效率标准,因此信奉芝加哥学派理论的人通常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产业生命周期模型

第二章战略分析战略管理流程包括三个核心领域: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
知识点:1.宏观环境分析;2.产业生命周期模型;3.五力模型;4.成功关键因素分析;5.产业内的战略群组;6.企业核心能力;7.基准分析法8.价值链分析;9.波士顿矩阵和通用矩阵;10.SWOT分析。
知识点1: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1)政治和法律因素(Political)(2)经济环境因素(Economical)(3)社会和文化因素(Social)(4)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知识点2:产品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产业的常用定义:“一个产业是由一群生产相似替代品的公司组成的。
”生命周期适用于个别产品也适用于整个产业。
4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这些阶段是以产业销售额增长率曲线的拐点划分。
【导入期特征】(1)用户很少。
产品新颖,质量有待提高,可靠性差,不稳定。
前途未卜。
(2)竞争对手很少。
营销成本高,广告费用大,销量小,产能过剩,生产成本高。
(3)价格弹性较小,高价格、高毛利,但是销量小使得净利润较低。
(4)规模可能会非常小,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扩大市场份额,争取成为“领头羊”。
(5)主要战略路径是投资于研究与开发和技术改进,提高产品质量。
(6)导入期的经营风险非常高。
【成长期特征】(1)标志是产品销量节节攀升,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不高。
(2)各厂家的产品在技术和性能方面有较大差异。
(3)生产能力不足,需要向大批量生产转换,并建立大宗分销渠道。
(4)由于市场扩大,竞争者涌入,企业之间开始争夺人才和资源,会出现兼并等意外事件,引起市场动荡。
产品价格最高,单位产品净利润也最高。
(5)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争取最大市场份额,并坚持到成熟期的到来。
如果以较小的市场份额进入成熟期,则在开拓市场方面的投资很难得到补偿。
(6)主要战略路径是市场营销,此时是改变价格形象和质量形象的好时机。
(7)成长期的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竞争激烈,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
产业经济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重点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它对于理解经济运行、制定产业政策以及企业战略决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探讨产业经济学的重点内容。
一、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关注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垄断关系,以及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市场结构是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概念,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等方面。
市场集中度反映了市场中企业规模的分布情况,高集中度往往意味着少数大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可能形成垄断势力。
产品差异化则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和企业的竞争策略。
进入退出壁垒决定了新企业进入和原有企业退出市场的难易程度。
企业行为包括价格策略、产量决策、广告投入、研发投入等。
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只能通过优化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在垄断市场中,企业具有一定的定价权,可以通过控制产量和价格来获取高额利润。
市场绩效是衡量市场运行效果的指标,如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效率、技术进步等。
良好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通常会带来较高的市场绩效。
二、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指的是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产业结构的演变遵循一定的规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会从第一产业(农业)逐渐向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转移。
同时,产业内部也会不断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因素众多,包括需求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国际贸易、政府政策等。
例如,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会增加,推动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倾斜。
技术进步会催生新的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从而改变产业结构。
三、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关联分析研究不同产业之间在投入产出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
投入产出表是产业关联分析的重要工具,它详细展示了各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最终需求。
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计算出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了解一个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和依赖程度。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企业战略环境摘要:每一个企业都在特定环境下从事业务经营活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特定环境,所以,应该有不同的战略。
企业战略环境是对特定企业发生作用的外部战略因素,它既不同于对所有企业都发生作用的一般环境,也不同于对产业内所有企业都发生作用的产业战略环境,它只对某一个企业或某一类企业发生作用,所以,它是具有个性的战略环境。
一般来说,企业战略环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特定市场的竞争结构,二是特定战略群,三是市场占有率。
关键字:企业斩落;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一、企业内部环境分析1.1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意义内部战略环境是企业内部与战略有重要关联的因素,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是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依据和条件,是竞争取胜的根本。
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孙子曰:“故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因此,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及战略选择既要知彼又要知己,其中“知己”便是要分析企业的内部环境或条件,认清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
企业内部环境或条件分析目的在于掌握企业历史和目前的状况,明确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
它有助于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有效地利用自身资源,发挥企业的优势;同时避免企业的劣势,或采取积极的态度改进企业劣势。
扬长避短,更有助于百战不殆。
1.2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的内容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如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资源条件、价值链、核心能力分析、SWOT分析等。
按照企业的成长过程,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又分为企业成长阶段分析、企业历史分析和企业现状分析等。
在本章中,作者按企业成长阶段、企业历史和企业现状三个方面展开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成长阶段分析就是分析企业处于成长阶段模型的哪一个阶段,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对症下药。
企业历史分析包括企业过去的经营战略和目标、组织结构、过去五年财务状况、过去几年的人力资源战略以及人力资源状况包括人员的数量及质量等。
战略管理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战略管理概论“战略管理”是企业为了求得长期生存与发展,在进行充分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本章作为对战略管理的概述,主要介绍战略和战略管理起源、战略管理的特征、战略管理的层次和过程、战略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以及战略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演化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对战略管理理论有一个基本了解,为以后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战略”一词来自军事,愿意是指军事谋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引入到企业管理中。
从企业的角度对战略的理解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在已有的战略定义中,明茨伯格的5P理论最为全面和贴近现实。
明茨伯格指出战略是计划(Plan)、计谋(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和观念(Perspective),这五个维度从不同侧面阐释了企业战略的本质。
企业战略管理要解决以下基本问题:(1)确定企业使命和目标战略管理的基石是企业的使命和目标。
企业使命回答的是“我(企业)是谁?”“我想干什么?”等事关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总纲领,也可以称之为企业的经营哲学。
战略目标是企业在实现其使命的过程中所追求的阶段性成果,是对企业使命的具体阐释和界定。
(2)明确企业的战略态势企业的战略必须与外部态势保持协调,否则就会被环境的剧烈变化所吞噬。
在战略决策上,就体现为进、退还是守的问题。
(3)进行战略定位战略定位与营销定位、客户定位和产品定位等明显不同,战略定位要解决的是企业发展方向问题,必须上升到产业高度,面向顾客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确立企业价值创造的途径和方式。
(4)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如何保持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
(5)有效实施战略在确定了战略之后,战略管理的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地实施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ernon研究的价值
提出了国际市场上产品的生产周期:新产 品发明阶段,产品成长和成熟阶段,衰退 和转移阶段。 产品生产周期理论曾在一段时间里作为产 业区位转移理论而被广泛接受。
模仿创新
较低 较低 较短 较小 较小 后进入市场, 份额小 较少
合作创新
中等 中等 介于前两者之 间 风险分担 损失分担 分享市场 分享
1.3 Gort—Klepper(G-K)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学者Gort和Klepper(1982)进一步将研究重心 转向市场中企业数目的变化。他们通过对46个产 品长达7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按产业中 的企业数量对产业发展周期进行划分,得到引入、 大量进入、稳定、大量退出淘汰和成熟等五个阶 段。 建立了产业经济学意义上第一个产业生命周期模 型 。
Fluid Phase:产品原型创新水平很高,多种产品设 计进入市场,产品功能有待完善。工艺、设计方 案、潜力不确定。 Transitional Phase:主导设计出现,产品创新率急 剧下降,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Specific Phase:产品设计、生产程序和生产工艺 日趋标准化、市场需求稳定。企业创新的重点是 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为主的工艺创新。产生抵制 重大产品创新的力量。
Klepper, Steven. 1999. " Firm Survival and the Evolution of Oligopoly,"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Klepper, Steven and Graddy, Elizabeth.1990. "The Evolution of New Industries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Market Structur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1 (1), pp. 27-44
Vernon的研究结论
美国的制造商主要关注国内市场上高收入消费者的需 求,迎合这些需求进行产品的创新。 创新型企业在美国本土生产新产品。一段时间后,这 些产品进入成熟期:主导的设计方案被普遍接受,并 且生产流程也稳定下来。 出口市场中高端消费者的需求也快速增长。国外市场 快速发展,出口随之增加。 最后,公司会考虑在其大的外国市场建立制造分支。
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动态关系
主 要 创 新 发 生 频 率
新一代产品
新一代产品 生命周期
产品创新
工艺创新
产品生命 周期
时间
技术创新使新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周期日益缩短
18世纪,科技转化为商品100年:第一次产 业革命标志的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80年 19世纪,周期为50年:电动机车61年 20世纪,周期为20-30年:收音机30年,飞 机20年 20世纪70年代,微电子技术15年,90年代 电子计算机2-3年
钢铁、建材、化工原料等行业产品创新与 工艺创新的关系?
产业生命周期特别长,产品变化小,一 般是标准化和系列化的产品 是以工艺创新为导向的产业,创新的分 布与A-U模型有所不同。
根本性的工艺创新就是产品创新的先导 和必要条件
创新的类型
自主创新
资金投入成本 对人才要求 创新周期 市场风险 失败后的损失 市场占有率 成功后收益 较高 较高 较长 不确定性大 较大 抢先占领,份 额大 独占,较多
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 形成与发展
Vernon ( Product Cycle) A-U模型(William J. Abernathy 和James M. Utterback) G-K模型( Gort和Klepper )
1.1 Vernon产品周期理论
Vernon, R. (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0, 190-207. Vernon, R. (1979). The Product Cycle Hypothesis in a New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41, 255-267.
适用性受到质疑。
目前跨国公司越来越倾向于在全球多个市场同时 推新产品相比,日本的新产品以节约原材料为 主,而欧洲的新产品则以节约土地和原材料为主
1.2 A-U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75年至197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W. J. 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厄特拜克James M. Utterback等进一步发展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创新动态过程模型,即Abernathy-Utterback 创新过程模型,简称A-U模型。
Gort, Michael and Klepper, Steven. 1982.“Time Paths in the Diffusion of Product Innovation,” The Economic Journal, 92, pp. 630 - 653 Klepper, Steven. 1996. “Entry, Exit, Growth, and Innovation over the Product Life Cycl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6 (3), pp. 562- 583 Klepper, Steven. 1997. “Industry Life Cycle,” Corporate Change, 6(1), pp. 1-37. Industry and
A-U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揭示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他 们把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及产业演化划分为变动 阶段、转换阶段与专业化阶段,认为产业的创新 类型、创新程度和创新特征取决于产业的成长阶 段。
这一理论虽以产品的产出为中心、主要服务于产 品管理,但它却向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建立迈出 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