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蕴含的天人关系思想及其哲学影响
先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d i036 0in10 — 3 92 1. .1 o 1. 9 .s. 9 0 3.0 1 304 : 9 s 0 0 [ 图分 类 号]2 2 中 B 2 [ 献标识 i] 文 iB L a J [ 章编 号]o9 0 3 (0 )3 05 — 5 文 1o — 39 2 1 0— 07 0 1
会 的关 系进行 过深 入 的研究 ,并 提 出了 自己独到 的
理。 这与西方的“ 哲学” 意义相近。 以西方哲学为 门类
范畴 , 中国传统学术加 以概括的是胡适编写的《 对 中
国哲学史大纲》 以及冯友兰、 , 张岱年、 任继愈相继写 出的各部“ 中国哲学史” 著作 , 之后 , 中国哲学史得 以 成形 。张岱年先生将 中国哲学分为“ 宇宙论、 人生论、 致知论 、 修养论 、 政治论”天人关系便是人生论的开 ,
一方面他接受了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抛弃了家将个体的人转为社会的人将个体道德上升为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点另一方面他继承了儒家天国家制度伦理思想使统治者在制定国家制度时必道刚健有为的思想超越了道家消极无为的自然宿须以社会个体的道德标准为依据或参考便于具体59任晓丽
第 2 卷第 3 2 期
2 1 年 6月 01
( ) 社 会属性 看 先秦儒 家“ 二 从 天人 合 一 ” 想的 思 实践 生成 。春 秋战 国是 中 国社会组 织 变迁 最 为急剧
的时期 , 在这一时期 , 奴隶制社会内部逐渐产生了封 建生产关系, 农奴制 日 渐瓦解的同时 , 西周上层建筑
子, 曾周游列 国推行其政治主张屡不得志 , 遂产生了
和意识形态也开始崩溃。这使得各个阶层的知识分 子开始活跃起来 , 各种身份组成 的“ 阶层各 自成 士”
立学派 , 形成了“ 百家争鸣” 作为主流思想派别之一 。 的儒家主张在维持等级关系 的前提下对 自由民让 步, 同时用封建 的制度方式代替奴隶制。 孔子 以光复 周礼为己任,主张尊重一切人 的独立意识 ,提出了 “ 三军可夺帅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主张“ 翻 泛爱 众” 的仁学说 , 要求为政的要修身以安百姓 。孟子继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流变及其现实意义“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地位,并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了解这种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占主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包含四个字,但内容却很复杂。
尤其是“天”和“人”的内涵,是因时代、学派而异的。
“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商周时的天人关系讲的是一种神人关系。
如商朝之前的事事问卜,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对神采取的是一种盲目屈从的态度。
西周继承了这种思想,但有了新的发展。
明显地赋予神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惩罚人类。
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
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这就说明,大体上从春秋时期起,天人关系的重心已不是讲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天”已经开始从神的地位转换到了现实世界。
表现为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观。
儒家所讲的“天”一直保存了西周时期“天”的道德含义,“天”具有道德属性;道家所讲的“天”则是指自然,不具有道德含义。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的代表人人物是孟子。
他说的“天”主要指的是道德之天,把道德扩大到自然的范畴。
他的“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道德的合一。
他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即“尽心、知性、知天”)。
人之性在于人之心,固尽心能知性,而人性又是天赋于的。
我们可以从他所倡导的“人性本善”看出。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来具备善性,而这种善性又是天赋予的,可以看出人性与天性是一致的是相通的,他还将仁义忠信等看成是“天爵”,这些东西不是人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而是人固有的,所以人德是合一的,即“天”与人是合一的。
道家思想中,“天”主要指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在于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指的是事物的自然状态,强调要以自己为法,不受治于任何他物,人与自然都要顺乎自然规律。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人文意蕴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人文意蕴华夏文化是神传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各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是以天与人的关系为中心思考宇宙和人生的问题,它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是人追求的崇高境界,是传统理念的思想源泉和归宿。
“天人合一”的内涵博大精深,让我们来看看史书中都是如何记载的: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在古人的眼里,宇宙是生命的宇宙,“道”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
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天道永恒不变。
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精辟的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要遵从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则概括了为人处事的原则,意思是人们的行为应该效法天道,使自己全部身心与天道自然相统一,才能包容一切,天下就会归从,也才能够长久。
《中庸》上说:“盖天之生人,既与之气以成形,即赋之理以成性。
故在天则为元亨利贞,而四时五行庶类万化莫不由是而出。
在人则为仁义礼智,而四端五典万事万物之理无不统于其间”。
这里是说道无处不在,在天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
人在其后天的行为中,只有专执其先天人性之善,才能顺应天道而昌,只有顺应自然法则,爱人爱物,才能达到“天地人”和谐一体,才能得以生生不息。
《礼记》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汉代的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这些都是古代善为道者的准则。
这里首先提出了以人合天,而绝非以天合人。
在严格遵循“天之道”、“辅万物之自然”的原则下,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以德配天”、与天地“合德”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摘要: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论包含两方面的观点:“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认为,人与天乃相通之整体,天道乃人道之根据,人的生活应当遵循、适应天道而不应违背天道。
“天人相分”的基本思想认为,人与天是互相区别、对立的,包括天对人的制约和人对自然的改造。
“天人合一”观点与“天人相分”观点相互融汇,形成了“天人协调”思想,“天人协调”是中国古代“天人关系”论中的主流传统。
[1]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同时应该正确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做到“天人协调”。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然界人类天人协调“天人合一”思想植根于传统农业经济条件下的人与自然关系,朦胧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倾向于强调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但是,由于传统农业经济时代人类自身能力的不足,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往往感觉到自身的弱小,所以这种“和谐”是以人类的在自然面前的消极让步为主要内容的。
这样一种内涵的“天人协调”,与建立在现代生产力基础上, 积极主动地开拓建立新的人与自然交往方式,以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现代“循环经济”思想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并不能孕育出现代的“循环经济”理论。
但是其对古代中国人发展与自然和谐关系还是有一定指导意义,如先秦的古籍中就有关于对伐木、漁猎活动规定的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 《逸周书·大聚解》) “仲春斩阳木, 仲夏斩阴木。
”( 《周礼·山虞》) “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 《礼记·王制》) 孟子在回答梁惠王问怎样才是“王道”之政时,就有关于保护自然生态的内容: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 《孟子·梁惠王上》。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本文概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理解。
这一思想源于古代农耕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科技、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影响,以期揭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阐述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在各个文化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本文还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启示,以期为推动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通过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和谐统一关系。
这一思想内涵丰富,特点鲜明,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也反映了他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
“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自然规律,不得违背自然之道。
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个人的行为应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一致。
三是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和思想应与宇宙的运行规律相一致,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体性。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整体联系,认为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是动态性。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种变化。
三是实践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有意义的。
今天我谈谈这个思想,并分析一下这个思想的现代意义。
先秦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天人相分”的观念,但远不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远。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但有了新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道德规范是有人格意志的“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
这就说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的天命观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起,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左传·桓公六年》)的观点。
周内史叔兴说过:“吉凶由人。
”这意味着,先前的具有人格神意义的“天”遭到了质疑。
到后来,郑国子产更进一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这显然是一种贬天命、重人生的思想,但讲得极其朴素简单。
浅析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思想与哲学思想

浅析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思想与哲学思想一朴素的哲学观点“天人观”自古天人关系就是哲学史上一个广为讨论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最为大众化的问题。
在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想成了两种广为流传的思想潮流,可以用“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来作概括。
一方面主张天人合一:就是说天、人相通乃至相类,天性乃至天形即是人性、人形,知人即可知天,知天即可知人。
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注重自然界与人的联系和影响,反对以人为破坏自然。
例如道家,特别是庄子学派中的一些人物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被动的。
因而提倡无为,绝对地顺应自然过程。
当代西方某些环境悲观主义者主张人类放弃现代文明,回到原始时代,与这种思想是一致的。
但“天人合一”思想存在着不少违背科学的地方。
强调“天”是最高者,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人间统治者的权力是天之所授,因此历代帝王都以天子自居以此来使人们屈服于自己的统治也就间接地屈服于天道,如老子所主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崇尚自然的基础上,将人道与天道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主张天人相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系统。
《天论》开篇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社会的治乱“非天”、“非时”、“非地”,自然运动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也决定不了人间吉凶祸福。
也就是说天人各自有其职分,天人各具其道、各行其道。
例如战国时代的荀子肯定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制天命而用之”,即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
显示出开发自然的进去精神。
但天人相分过于强调“不求知天”的思想暴露了它的局限,主要表现在反对对自然规律做深入探索。
早期西方世界对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思想也有专深的研究。
在西方文明的形成和重要发展时期——希腊、罗马时代,形成了“自由”、“民主”的文化基础。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曾出现类似中华民族那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如:赫拉克里特就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毕达哥拉斯则把天看成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他们依赖宗教信仰,相信神的拯救等等与大自然的联系.但是,这种整体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天人合一观念在先秦文学中对天的解释

天人合一观念在先秦文学中对天的解释一、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1. 天人合一观念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一种重要的宇宙观。
它源自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并在后来的我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2. 天人合一观念的本质是认为人与天地宇宙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
人的行为和命运受到天地万物的影响,而又能通过自身的修行和努力来与宇宙融合,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二、天的解释1. 在先秦文学中,对天的解释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中。
2. 儒家认为天是宇宙的主宰力量,是人类道德观念的来源和指导。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了对天的崇敬和顺应。
3. 道家则将天视为宇宙的自然规律和运行规律,主张顺应自然、随遇而安、顺势而行。
4. 墨家的观点则更加强调了人与天的互动关系,认为人应当自觉地遵循天理,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
三、天人合一观念对天的启示1. 天人合一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让人们认识到天地宇宙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得以相互交融。
2. 天人合一观念启示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天地之道,追求内外合一,超越矛盾,达到和谐发展。
3. 天人合一观念还教育人们要谦虚谨慎,不妄自尊大,顺天应人,顺应自然。
4. 运用天人合一观念来解释世界万物的动态变化和组织规律,有助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建设。
四、天人合一观念在当代的意义1. 在当代社会中,天人合一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 天人合一观念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自我修养,认识自己与宇宙的关系,使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得到和谐。
3. 天人合一观念也有助于引导人们养成虚怀若谷的胸怀,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4. 天人合一观念可以帮助当代社会解决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结语1. 天人合一观念在先秦文学中对天的解释,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精髓和宝贵财富。
2. 天人合一观念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多彩,不仅为古代我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甲骨文中蕴含的天人关系思想及其哲学影响
作者:韩永学, HAN Yong-xue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刊名:
自然辩证法研究
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2006,22(6)
1.范毓周甲骨文 1986
2.高景成中国的汉字 1986
3.唐汉汉字密码 2002
4.唐汉汉字密码 2002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一) 1987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二) 1987
7.许慎说文解字 1987
8.余敦康易学今昔 2005
9.夏传才十三经概论 1998
10.潘承烈;虞祖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2001
11.《文化 中国与世界》编委会文化:中国与世界 1987
1.许国申"甲骨文作文"引发的沉思[期刊论文]-语文新圃2009(10)
2.西沐.柳学智关于甲骨文价值认知的分析——纪念甲骨文发现111周年[1899-2010][期刊论文]-中国美术2011(3)
3.李晓华甲骨文象形字研究[学位论文]2008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rbzfyj20060600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