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
2024年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中精选

2024年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中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历史教材《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第一章“文明的开端”,内容包括:中国历史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的变革、秦朝的统一及其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等重要历史时期的基本史实。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3.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等重要历史时期的更迭及历史影响。
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各个时期的重要史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2024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果,引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各个时期的重要史实,以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历史问题中的应用。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历史场景,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体验感。
4. 例题讲解: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为例,分析争霸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和意义。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史发展脉络2.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重要史实3.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历史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和意义。
答案: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有: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展、军队强大、民族融合等。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 拓展延伸:请查阅资料,了解秦始皇的生平事迹,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
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中精选

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中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一章“文明的开端”,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史前时期”和第二节“夏商西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掌握史前文明的基本特征。
2. 掌握夏商西周的历史更迭,了解这三个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夏商西周的历史更迭及特点。
难点:史前文明的特征,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文化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阅读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史前时期的遗址图片,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介绍史前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引导学生了解史前文明的基本特征。
3. 例题讲解:以夏商西周的历史更迭为例,分析这三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与史前时期和夏商西周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7. 课堂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史前时期和夏商西周相关的课外资料,拓展知识面。
六、板书设计1. 史前时期生产、生活状况文明特征2. 夏商西周历史更迭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史前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文明特征。
(2)分析夏商西周的历史更迭及其影响。
2. 答案:(1)史前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以狩猎、渔猎、采集为主,逐渐向农耕、畜牧过渡。
文明特征: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组织形式简单,文化成就有限。
(2)夏商西周的历史更迭:夏朝建立,商朝取代夏朝,西周取代商朝。
影响:政治制度逐渐完善,经济发展,文化成就丰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高一历史--开学第一课:走进高中历史课件(共27张PPT)

导言课
经过初中的学习,你知道这些图片表现的是哪些历史事件吗?
一、什么是历史?
一、什么是历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伍德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适 ……
一、什么是历史?
所谓历史包含二层意思
①广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过去的事) ②狭义:人们对过去事实的一种有意识的记载(历史学科)
3、重练习:教辅资料
4、重考试:强化训练、月考、期中期末考
四、高中历史基本知识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 史料:研究历史的材料
史料解释: 历史叙述: 对史料的解读,不加入个人观点 对历史现象的描述、记录 历史评价:对历史现象的评价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 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 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强调“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他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 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的行为的根源在 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 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革命史观(淡化): 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的特色,是革命史 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四、高中历史基本知识
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见解: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对历史人物和历 史事件进行评价
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认识历史课程课件人民版(2)

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认识历史课程课件人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第一单元第一章“历史的召唤”,内容包括: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历史的学习方法、历史的基本要素。
具体涉及1.1节“历史,是什么?”和1.2节“如何学习历史”,通过这两个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历史课程,了解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历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和新闻,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导入新课。
a. 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圆明园遗址等图片,提问:“这些历史遗迹给我们什么启示?”b. 播放新闻片段,涉及历史事件,提问:“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历史?”2. 新课内容讲解:a. 讲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b. 介绍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历史归纳等。
c. 分析历史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3.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历史的价值与意义2. 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a. 史料分析b. 历史比较c. 历史归纳3. 历史的基本要素a. 时间b. 地点c. 人物d. 事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三个你认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并说明原因。
b. 请运用史料分析方法,分析教材中的案例。
2. 答案: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课程。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年级开学第一课走进高中历史课 课件(共41张PPT)

【为什么学历史】
1.个人:修养、气质;明智、做人等 2.民族:文化、精神、凝聚力、地位等 3.国家:借鉴、资政、教化、前途等
■龚自珍: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 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 必先去其史。 ■连横《台湾通史》自序:国可灭,而史不可灭。 ■列宁:忘掉历史就历意味着背叛!
(2017滨州中考历史第26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 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略) (1)秦的最大“成就”是什么?为巩固这一成就,秦还实施了哪些革命性 措施?(5分)
(2)上表中宋代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时期,商业高度繁荣, 纸币出现,请写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3分)
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学是主观的
你觉得这是谁?
你觉得这是谁?
竟然是他
《中央日报》
《大公报》
《解放日报》 《西北文化日报》
1952年底董希文受中央美术 学院交付任务绘制此画,耗费约 二个月时间完成。
离奇的事件发生了
离奇的事件发生了
“历史事实一旦如此就永远如此而无可更改,但历史 学(即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诠释)却必然不断地在更新。 一旦我们的思想观念更新了,原来的史料就被转化为新史 料并被给予新的诠释而获得新的意义”。
趋势: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异同
初 梗概、基础
高
中
中
历
历
史 拓展、深入
史
涉及 范围 探讨 问题 编排 体例 体例 长处
初中历史
高中历史
较窄
较宽
较浅
较深
以时间线条为主 以专题模块为主
来龙去脉清晰 有利于研究问题
高一历史02-【开学第一课】高中秋季开学指南之爱上历史课

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
史。
三、高中历史课程特点——初高中历史的不同点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内涵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 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所有 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 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 述者的主观认识。只有通过对史料的 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描 述历史,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 果关系,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在 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有 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
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 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
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事物 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
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 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
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 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
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 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
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卡尔《历史是什么》
发生的是“过去”,写出来的是“历史”。
——钱乘旦《史学月刊》2013年第7期
一、什么是历史?
历史Ⅰ:过去发生的事
历史Ⅱ:对过去发生的事的记录与解释
本体意义上的历史(作为事件的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 事件或过程,它永远消失在另一个时空之中,不可重现。
三、高中历史课程特点——初高中历史的不同点
初中历史目标要求
4.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 己对历史的看法。
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 史实与解释;能够客观叙述和分 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 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 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 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 的历史认识。
高一历史开学第一课:导言课(走进历史的天空)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四 、 怎 样 学 习 历 史 ?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不同要求:
初中: 是什么(时间、事件、人物等)
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影响、 高中: 评价)、横向纵向相互关联等
因此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我们的重点是历史 的本质以及其意义,当然历史的事件我们也要 牢记!!这是学好历史的关键,是出发点,是基 础,是根本!!!
周星驰宁波寻根问祖
中国特有的族谱
蒋孝严以蒋家身份 桂林祭祖
生活——体味历史的亲切
经济全球化
国际名牌进入中国…….
历史的价值:
(二)探寻规律,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少走弯路。
(三)凝聚力,给国民以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
• 1、历史架起沟通桥----社会需要
• 陌生人交流时,喜欢找都认识的人为话题。 •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需要有共同的历史认同。
走进历史的天空
一 、 什 么 是 历 史 ?
• “历”,繁体作“歴”,其下部是 “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 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一片森林, 《说文解字》说“历,过也,传也”。 “过”表示空间上的移动,“传”表 示时间上的移动。 • 殷墟甲骨文中的“史”字,其字形仿佛
人的手在握笔记事。这个“史”,就是 商朝专门掌管记事的官员,即所谓史官。 以后的内史和外史、左史和右史,都是 掌管记事的史官。《说文解字》:“史, 记事者也。” “从又持中,中正也”。 • “历史”的两层含义: • 1、过去发生的事 2、曾经记录的事
1. 三核心六要素
What
When
Why
Where
how
Who
3、方法建议(要求)
1)读:精读教材,由厚到薄,不留死角
2)记:动脑记忆、思考 3)听:先预习,然后上课有针对性地听 4)写:做好课堂笔记 (1)内容要求 ①完整性(切忌丢三落四,随意省略); ②正确性(切忌知识性错误); ③逻辑性(切忌条理混乱,顺序颠倒)。 (2)形式要求 ①书写规范 ②标清序号,一目了然。 5)讲:上课集中探讨,大胆发言 6)温:课后认真复习(提问)
高一历史开学第一课

联系上下文
分析因果关系
将知识点放在历史背景 中理解,把握整体脉络。
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 果关系,深入探究其背
后的原因和影响。
比较与对比
将不同历史事件或文化 进行比较和对比,加深
理解。
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来 分析理论,增强实际应
用能力。
批判性思维
提问与质疑
对历史事件和观点保持质疑的态度,勇于提 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增强记忆力
学习历史需要记忆大量的时间、事件 和人物,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和注意力。
社会理解
增进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 学生可以更加自豪地认识 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培养国际视野
通过了解世界历史,学生 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 和文化的背景和发展轨迹, 从而培养国际视野。
促进社会进步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主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自 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
课堂演讲
总结词
课堂演讲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 力和自信心,同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 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就某一历史事件或 人物进行简短的演讲,让学生准备并 呈现自己的观点,通过演讲的方式加 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社会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分析社会改革的背景和动因,如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发展 需要等,并探讨社会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改革与现代社会
比较社会改革与现代社会改革,探讨社会改革对现代社会 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06
课堂互动与讨论
分组讨论
总结词
分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课堂互动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 课堂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学第一课
今天是大家高中生涯的第一节历史课,我们今天不讲课本上的内容,我们来聊一聊高中历史。
一、什么是历史?
初中大家已经上了三年的历史课,无论是对古代史还是近代史,中国史还是社会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历史?
History,过去发生的事情。
Story,故事。
前缀是his,主语是他,他指的是?人类或者说自然。
所以的广义的历史包含了自然史、人类史。
而狭义的历史研究的则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及内在的规律。
我们现在学习的就是狭义的历史。
二、为什么学历史?(学生先说)
历史讲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是在不断地向后看。
我们为何要向后看,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学习历史的意义何在?
1、鉴往知来
学习历史最重大的意义就是鉴往知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了解过去的事情,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明白以后要走的路。
2、增闻广智,开拓视野,提高自信心
3、历史能塑造个人和民族
大家听说过韩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争吗?韩国人拿端午节申遗,把孔子归为韩国人,把中医说成韩国人发明的,甚至说汉字也是韩国人发明的。
他们为什么不断地编造历史呢?因为历史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是因为他浸淫在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和历史当中。
中国的历史造就出来中国人,英国的历史造就出英国人。
没有过去的历史就没有现在的我们,而没有我们每个个体,民族和国家也不复存在。
所以清朝学者龚自珍说过:“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
”
所以历史重要吗?太重要了。
4、考试需要
而且,学习历史还有非常紧迫的理由,那就是考试需要。
一个平常的期中期末考试,一个是高考。
包括现在的自主招生,看到也是每次大考成绩和学业水平成绩,如果因为历史让自己丧失了自主招生或考取好大学的机会,会十分可惜的。
因为历史相比较很多学科来说还是容易的。
学好历史对其他学科也有帮助,最明显的是语文作文,我看很多高中同学用到的材料都来自于历史中的人或事。
三、怎么学历史
我们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有同学翻过教材,感觉教材上的东西都学过啊,是不是可以偷点懒?吃点初中的老本?我们姑且不论你们在开卷考试下还能学到多少知识,如果你初中历史学得很扎实,那恭喜你入门了。
1、初高中历史的区别
在这,我先跟大家说说初高中历史教材的差异,虽然都是历史上那点儿事,但差异还不小。
首先呢,教材的编排是不一样的,初中是按照通史的体例,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等,而高中教材在编写时,编者们认为大家通史学得都很不错了,不能再耽误大家时间,于是就编成了专门史,也就是单独拎出一块来编写,因此你会看到我们高中教材的3本必修,分别是政治制度史、经济史和文化史,还有4本选修更细致一些,改革史、人物史、战争史、民主发展史。
所以你翻看我们必修一的时候,会看···,这就是所谓的古今中外,兼容并包,还外加异同比较。
建议大家翻阅课本130页中外历史大事年
表。
其次,在学习的内容上,初中历史更强调识记历史过程和现象,而高中则在此基础上要求你理解历史为什么会发生?发生后会有怎样的影响?也就是更强调背景和影响。
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两点。
而学习高中历史最难的一部分在哪儿呢?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把材料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能力。
因为现在的题目从选择题到材料题,全部都是材料。
所以大家一定要学好语文呐。
说不定到你们这一届语文就成180分了。
2、历史学习方法
知道了初高中历史的差异,我们就不能再照搬初中的方法,要有所调整。
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1)读书看报:读什么?明朝那些事、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大学历史学专业教材,杂志报纸、三联、商务、中华书局出的专业性更强一些。
指导书每节后面有推荐书目,教材最后有历史学习网站。
还可以看看视频,百家讲坛系列的,世界历史,大国崛起,百年中国,BBC出品的纪录片等等。
(2)勤考好问:思考什么?思考指导书上列出的AB两部分问题或者你读书产生的新问题。
交流研讨:生生研讨,你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进来,即便不站起来发言,你的思维要参与进来,这样就做到了课堂上的多想多问。
精讲:针对大家在前两个环节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和重难点老师进行精讲。
精讲的时间不长,就15-20分钟,但是这十几分钟是精华,一定要打起12分的精神。
与主体课堂配套的有三本资料,学生俗称三件套。
课堂上用到的是指导书,精讲和习题课后看,精讲最好在你思考了之后再看。
(3)学好其他相关学科,文史哲不分家,史地不分
比如需要语文培养的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和古文功底,政治学科的基本原理,高中经常用到的两个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举例现在郑州经常会有一些明星的演唱会、话剧、歌剧、钢琴演奏等,你们去看过没?为什么没去?没钱。
钱是经济基础,艺术属于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主要的经济活动就是采集、狩猎,以打猎为例,那时候采用什么工具?棍棒、石块,他们会选择一个人去还是一群人?为什么?打来的猎物比较少,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吃的很饱,那么怎么分配呢?平均。
为什么平均分配?这里劳动工具体现的是生产力,分配方式体现的是生产关系。
比如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和读图能力,古人治史左图右史。
举例(2014新课标二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四、作业。
中国历史朝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