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域体积配箍率计算的简便方法

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域体积配箍率计算的简便方法
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域体积配箍率计算的简便方法

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正确配筋

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 配筋 假设此楼层为构造边缘构件,剪力墙厚度为200, 剪力墙显示“0”是指边缘构件不需要配筋且不考虑构造配筋(此时按照高规表7.2.16来配),当墙柱长小于3倍的墙厚或一字型墙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 时,按柱配筋,此时表示柱对称配筋计算的单边的钢筋面积。 水平钢筋:H0.8是指Swh范围内的水平分布筋面积(cm2),Swh范围指的就是Satwe参数中的墙水平分布筋间距,是指的双侧的,先换算成1米内的配筋值,再来配,比如你输入的间距是200 mm ,计算结果是H0.8,那就用0.8*100 (乘以100是为了把cm2转换为mm2)*1000/200=400mm2 再除以2 就是 200mm2 再查板配筋表就可以了所以配8@200面积250>200 满足要求了!(剪力墙厚度为200,直径8间距200 配筋率 =2*50.24/(200*200)=0.25%,最小配筋率为排数*钢筋面 积/墙厚度*钢筋间距)。 竖向钢筋:计算过程1000X200X0.25%=500mm2,同样是指双侧,除以2就是250mm2,Φ8@200(面积251mm2)足够。 Satwe参数中的竖向配筋率是可根据工程需要调整的,当边缘构件配筋过大时,可提高竖向配筋率。

剪力墙边缘构件中的纵向钢筋间距应该和箍筋(拉筋)的选用综合考虑 一般情况下,墙的钢筋为构造钢筋,不过在屋面层短墙在大偏心受压下有时配筋很大 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0.3%进行计算是不对的。应该填0.25%(或者0.20%)。 如果填了0.3%,实际配了0.25%,则造成边缘构件主筋配筋偏小。墙竖向分 布筋按你输入配筋率,水平配筋按你输入的钢筋间距根据计算结果选筋。 规范规定的: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此处的“配筋率”为水平截面全截面的配筋率,以200mm厚剪力墙为例,每米的配筋面积为:0.25% x 200 x 1000 = 500mm2,双排筋,再除以2,每侧配筋面积为250mm2,查配筋表,φ8@200配筋面积 为251mm2,刚好满足配筋率要求。 至于边缘构件配筋,一般是看SATWE计算结果里面的第三项:“梁弹性挠度、柱轴压比、墙边缘构件简图”一项里面的“边缘构件”,按此配筋,如果出现异常配筋,比如配筋率过大的情况,就用第十五项:“剪力墙组合配筋修改及验算”一项进行组合墙配筋计算,

体积配箍率与面积配箍率

配箍率 在混凝土结构中,配箍率是用来体现箍筋相对于混凝土的含量,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1.概念: (1)面积配箍率ρ(sv)(括号内为角标,下同):是指沿构件长度,在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箍筋中发挥抗剪作用的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b·s的比值(b为构件宽,其与剪力方向垂直的,s为箍筋间距)。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计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 式中:n为发挥抗剪作用的箍筋肢数,A(sv1)为箍筋单肢截面面积,直接按圆形计算。 (2)体积配箍率ρ(v):指单位体积混凝土内箍筋所占的含量,即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砼体积的比率。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体积配箍率ρ(v)主要用于保证框架结构梁端部和柱节点区的抗剪能力,并提高构件在地震等反复荷载下的变形能力。 计算公式:ρ(sv)=∑ni*A(sv)Li/Acor*s 式中:ni:一个方向箍筋的肢数,Li:相对ni方向的箍筋的肢长,Acor:箍筋核心区的面积(见混凝土规范7.8.3),s:箍筋间距。 2.作用: (1)面积配箍率ρ(sv):体现抗剪要求,要求ρ(sv)≥ρ(sv,min ) (2)体积配箍率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ρ(v)≥ρ(v,min)=λ(v)f(c)/f(yv),式中: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f(yv)为箍筋的屈服强度设计值。 3. 配箍率与配筋率的区别 (1)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控制配箍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斜截面的破坏形态,使构件不发生斜拉破坏和斜压破坏。 (2)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分别计算)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边缘构件选筋规则

精心整理边缘构件选筋规则 纵筋的选筋规则 1)按照纵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间距计算确定边缘构件纵筋的允许根数范围; 2)按照纵筋的优选间距计算出优选纵筋根数(在根数范围内),根据该边缘构件需要的纵筋面积计算出纵筋直径规格,如果该规格在纵筋直径优选序列中且不小于最小构造直径要求则纵筋选配成功; 3)如果按优选间距未成功选配,则按纵筋直径优选序列进行选配。先对排在最前面的满足最小构 4)如果仍未配出,程序自动逐次增加两根纵筋并重选纵筋直径,直至能选配出箍筋或者纵筋根数达到构造最多根数。所以一般情况下,很少会有选配不出来箍筋的情况。 5)如果有选配失败的情况,软件将标记为N/A(NotAvailable,不可用)。 约束边缘构件非阴影区箍筋的选筋规则

约束边缘构件非阴影区只对配箍提出了要求,非阴影区的箍筋需要墙身的竖向分布筋来固定,所以其位置需要尽量与墙身的竖向分布筋协调。同时为了尽量利用墙身的水平分布筋替代非阴影区的封闭箍,还需要考虑非阴影区的箍筋间距与墙身水平分布筋的直径、间距协调问题。 所以本软件在约束边缘构件非阴影区箍筋的选筋中执行的是协调优选原则,具体来说: 1)非阴影区拉筋的水平间距(肢距)取200mm和相应墙身竖向分布筋间距的较小者,非阴影区长度200和竖向分布筋间距的较小者的整数倍且不小于计算值(参见04SG330P4); 2)如果墙身配筋强度等级和直径不小于边缘构件箍筋等级情况下,可以考虑用墙身水平分布筋替代封闭箍筋。 3 注意:(优先级低) 4 显大于2 尽量是 5 6 条件, 的钢筋, 箍钢筋条件,则完全标记为等级直径@竖向间距。如下右图中的Ф8@100表示:非阴影区长度为600mm,采用一级直径为8mm的钢筋,竖向间距同阴影区箍筋的间距为100mm,水平间距同墙竖向分布筋间距为150mm。这种情况下,是否还可以由墙身水平筋替代非阴影区封闭箍钢筋,由设计方和施工单位判断,比如右图示意情况下还可以部分利用墙身水平筋替代非阴影区封闭箍钢筋。 边缘构件箍筋计入墙水平分布筋原则 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均可以选择考虑墙水平分布筋。 《高规》第7.2.15明确提出约束边缘构件可以考虑墙水平分布筋的。 图集11G101-1给出了剪力墙水平分布筋计入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的做法。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配筋计算刘孝国

1.工程实例: 第一类:短肢墙的边缘构件 (一):构件信息 图一 横向墙的信息如下: 混凝土墙短肢墙加强区,截面参数(m)B*H=0.300*0.700 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NF=3AS=873.(图一取为9) 竖向墙肢的信息如下: 混凝土墙短肢墙加强区,截面参数(m)B*H=0.300*1.850 墙分布筋间距(mm)SW=200.0 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NF=3计算配筋为0 (二):边缘构件信息:

上部 中部 下部 图二 (三):配筋计算结果及过程 图二中,竖向墙肢上部(标注上部的地方)边缘构件配筋信息及计算过程: 第28号:约束边缘构件 抗震等级:3 楼层属性:加强层 竖向墙肢总长度1850,底部加强区三级短肢剪力墙的最小配筋率1%(高规规定),墙宽300,所以整个墙肢的配筋为: 1850*300*1%=5550(cm2) 图二中间部分按照分布筋配筋(分布筋配筋率为0.25%): (1850-400-400)*300*0.25%=787.5 剩下的部分两边边缘构件按面积分配,两边面积相同 所以上部边缘构件配筋面积为: (5550-787.5)/2=2381.25(cm2)(包括竖向分布筋和阴影区纵筋?) 图中横向墙肢的配筋:从构件信息中知道AS=873 横向墙肢总长700,计算的时候,aa取40 (350-40)*300*0.25%=232.5 计算配筋+分布筋=873+232.5=1105.5 两边分布筋相等,下面也是232.5 图二下部第15号:约束边缘构件 楼层属性:加强层 由2个边缘构件合并而成

(1)纵筋原始数据: 阴影区面积(cm2):2700.0:(300*300+300*600=270000) 构造配筋率(%): 1.00 构造配筋(mm2):2700.00 计算配筋(mm2):3487.15 3487.15=下部配筋面积+分布筋面积+横向墙右侧配筋=2381+873+232.5 (2)纵筋当前结果: 采用最大构造配筋率的计算结果:3900.00 构造钢筋取值:采用求和后,再调整的算法(3900.00) 有效阴影区面积(cm2):3900.0 构造配筋(mm2):3900.00 计算配筋(mm2):4593.07(=3487.15+1105) 主筋配筋率(%): 1.18 第二类:转角加洞口的边缘构件 异形柱框剪的工程,6层,按照规范此工程是3级框架,2级剪力墙,底部一层加强区,构造配筋率0.008Ac和6Φ14中较大值,为其他部位的构造配筋为0.006Ac和6Φ12,那PKPM 里的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率0.94怎么来的?

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配筋

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配筋 | 假设此楼层为构造边缘构件,剪力墙厚度为200, 剪力墙显示“0”是指边缘构件不需要配筋且不考虑构造配筋(此时按照高规表7.2.16来配),当墙柱长小于3倍的墙厚或一字型墙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时,按柱配筋,此时表示柱对称配筋计算的单边的钢筋面积。 水平钢筋:H0.8是指Swh范围内的水平分布筋面积(cm2),Swh范围指的就是Satwe 参数中的墙水平分布筋间距,是指的双侧的,先换算成1米内的配筋值,再来配,比如你输入的间距是200 mm ,计算结果是H0.8,那就用0.8*100(乘以100是为了把cm2转换为mm2)*1000/200=400mm2 再除以2 就是200mm2 再查板配筋表就可以了所以配8@200面积250>200 满足要求了!(剪力墙厚度为200,直径8间距200 配筋率 =2*50.24/(200*200)=0.25%,最小配筋率为排数*钢筋面积/墙厚度*钢筋间距)。 竖向钢筋:计算过程1000X200X0.25%=500mm2,同样是指双侧,除以2就是250mm2,Φ8@200(面积251mm2)足够。 Satwe参数中的竖向配筋率是可根据工程需要调整的,当边缘构件配筋过大时,可提高竖向配筋率。 剪力墙边缘构件中的纵向钢筋间距应该和箍筋(拉筋)的选用综合考虑 一般情况下,墙的钢筋为构造钢筋,不过在屋面层短墙在大偏心受压下有时配筋很大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0.3%进行计算是不对的。应该填0.25%(或者0.20%)。如果填了0.3%,实际配了0.25%,则造成边缘构件主筋配筋偏小。墙竖向分布筋按你输入配筋率,水平配筋按你输入的钢筋间距根据计算结果选筋。 规范规定的: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此处的“配筋率”为水平截面全截面的配筋率,以200mm厚剪力墙为例,每米的配筋面积为:0.25% x 200 x 1000 = 500mm2,双排筋,再除以2,每侧配筋面积为250mm2,查配筋表,φ8@200配筋面积为251mm2,刚好满足配筋率要求。 至于边缘构件配筋,一般是看SATWE计算结果里面的第三项:“梁弹性挠度、柱轴压比、墙边缘构件简图”一项里面的“边缘构件”,按此配筋,如果出现异常配筋,比如配筋率过大的情况,就用第十五项:“剪力墙组合配筋修改及验算”一项进行组合墙配筋计算,

板的配筋率要求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板的配筋率规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构造钢筋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按照构造需要设置的钢筋,相对于受力钢筋而言。 构造钢筋不承受主要的作用力,只起维护、拉结,分布作用。 构造钢筋的类型有:分布筋,箍筋,拉筋,构造腰筋,架立筋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表9.5.1 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9.5.2 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9.5.2 第9.5.3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M u≥Mcr(9.5.3)

式中 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规公式(7.2.1-1)、(7.2.2-2)或公式(7.2.5)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M以Mu代替; Mcr--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按本规公式(8.2.3-6)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10.1.6 第10.1.6条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的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构造钢筋伸入板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l0的四分之一(图10.1.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 50010-2002 10.1.7 第10.1.7条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且尺寸较大时,亦应沿柱边或墙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上述上部构造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梁、墙或柱; 2嵌固在砌体墙的现浇混凝土板,其上部与板边垂直的构造钢筋伸入板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七分之一;在两边嵌固于墙的板角部分,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该钢筋

边缘构件计算方法分析

剪力墙边缘构件计算简图与边缘构件配筋结果相差很大的原因 ?根据《SATWE软件说明书》第92页的解释,剪 软件说书第的解释剪力墙阴影区的计算主筋的原则如下:

?以上原则可以看出,SATWE软件计算边缘构件阴影区面积时是按照单肢墙计算暗柱面积并进行影区面积时是按照单肢墙计算暗柱面积,并进行叠加得到的。 ?但经常有设计院的朋友提出,SATWE软件配筋简图中显示的配筋面积相加后与边缘构件配筋简图中显示的配筋面积相差甚远,边缘构件简图中显示的配筋面积往往比配筋简图中经相加后得到的大很多,不知为何?在此,本人拟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与广大设计人员探讨一下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的计算过程。

?工程实例一工程实例 ?某剪力墙结构,第二层局部墙肢平面简图如下:

此段墙体抗震等级为三级。由于其位处底 部加强区,根据《抗震规范》表6.4.5-3,得到抗震等级为三级的剪力墙结构约束边缘构件最小 配筋率为001A 和6Φ14者之间的较大值配筋率为0.01Ac和6Φ14二者之间的较大值。 根据《高规》7.1.8 注1可知,此段L形墙 体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均小于8,程序判断 为短肢剪力墙并以白色外边线显示由此根据墙体2为短肢剪力墙,并以白色外边线显示。由此根据 《高规》7.2.2-5的规定,短肢剪力墙的全部竖 向钢筋的配筋率,三级不宜小于1.0%。 右图所示为SATWE软件计算的此段剪力墙 在配筋简图中的计算结果。计算结果显示,墙体 1一端暗柱配筋面积为14,墙体2为0。根据 墙体1 《SATWE说明书》中的解释,0表示此段墙体构造 配筋。 墙体1和2计算结果文本文件显示如下:

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域体积配箍率计算的简便方法

14 设计交流 Building Structure We learn we go 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域体积配箍率计算的简便方法 刘昌军,蒋玉泉/山东省城建设计院,济南 250001 0 前言 在实际工程结构中,剪力墙边缘构件形式多种多样[1],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域的体积配箍率计算复杂,如逐个复核将非常繁琐,且大大降低设计效率。因此,文[2]给出了不同的墙厚、箍筋直径、肢长的一字形、T 形、L 形等标准边缘构件阴影区域的体积配箍率;文[3]中将T 形、L 形边缘构件拆分成一字形构件,并给出各种墙厚和箍筋直径的体积配箍率,供设计查阅。但在实际工程中会遇到很多边缘构件不是规范给出的标准形式,上述方法的应用仍不方便。文中对在同一边缘构件中,当各肢段的墙厚,混凝土等级,箍筋级别、直径、纵向排数、竖向间距均相同时,提出计算肢距、最大计算肢距的概念,将问题转化为只要计算肢距满足最大计算肢距等构造要求,边缘构件阴影区域体积配箍率必然满足规范要求,这样可极大地提高设计效率。 1 计算方法 尽管约束边缘构件种类较多,但是仔细分析后均可以将其阴影区域(亦为配箍特征值λv 区域)的核心区(最外围箍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区域)拆分成若干个一字形构件,将其首尾连接起来形成新的一字形构件(图1)。图1(a )中的边缘构件按照图1(b )所示拆分成3个肢段,并将其首尾连接,重新组装成图1(c )所示的一字形构件,其中l 01, l 02,l 03表示各肢段核心区长度:l 01=l 1-a s ,l 02=l 2+2a s ,l 03=l 3-a s ;a s 为纵筋保护层厚度,a s =15mm+d ,d 为箍筋直径;l 0为核心区总长:l 0=l 01+l 02+l 03。如果经重组后的一字形构件箍筋横向总肢数为n (图1(c )中箍筋横向总肢数为7),则定义: 0/x l n = (1) 式中:x 为计算肢距,见图1(d ),表示沿一字形构件长度方向每肢横向箍筋所占的平均长度。 因此,图1(d )中阴影部分(即图1(e )构件)的配箍率与图1(d )构件的配箍率相同,即图1(e )构件的配箍率与图1(a )构件的配箍率相同,故在计算图1(a )构件的配箍率时只需要计算图1(e )构件的配箍率,将问题简化。 对于同一边缘构件,当各肢段的墙厚,混凝土等级,箍筋级别、直径、纵向排数、竖向间距均相同时,上述过程具有一般性,将核心区经拆分、重组,并按式(1)得出计算肢距x ,便可得到如图2所示的标准构件,只需要计算标准构件的配箍率就可以得到原边缘构件的配箍率。 图1 计算简图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规定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需满足下式要求: v v,min v c yv /f f ρρλ≥= (2) 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按下式计算: v sv c /A L A s ρ= (3) 式中:A sv 为箍筋面积;L 为箍筋总长(扣除重叠部分);s 为箍筋竖向间距;A c 为箍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核心面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 7.8.3条),对图2中的标准构件,体积配箍率按下式计算: v w0sv1w0()/b mx A b sx ρ=+ (4) 式中:b w0=b w -2a s =b w -30-2d ;A sv1为单肢箍面积;m 表示箍筋纵向排数,对图2(a ),(b ),(c )中m 取值分别为2,3,4。将式(4)代入式(2),得: w0sv1v,min w0sv1/()x b A b s mA ρ≤- (5) 令: w0sv1v,min w0sv1/()X b A b s mA ρ=- (6) X 表示图2中各标准构件配箍率满足最小配箍率要求时构件的最大长度,称为最大计算肢距,此值在墙厚,混凝土等级,箍筋级别、直径、纵向排数、竖向间距已知的情况下是个定值。在边缘构件设计时,先根据这些条件计算出最大计算肢距X ,各边缘构件只需逐个按前述方法将核心区拆分、组合,并按式(1)得出计算肢距x ,当x≤X 时,其体积配箍率就能满足规范要求。 图2中标准构件的最大计算肢距X 只与墙厚,混凝土等级,箍筋级别、直径、纵向排数、竖向间距有关,为避免重复计算,将图2中各标准构件的最大计算肢距按式(6)计算后制成表格,以方便设计查阅。由于规范规定箍筋的无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构造钢筋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按照构造需要设置的钢筋,相对于受力钢筋而言。 构造钢筋不承受主要的作用力,只起维护、拉结,分布作用。 构造钢筋的类型有:分布筋,箍筋,拉筋,构造腰筋,架立筋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表9.5.1 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 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 第9.5.3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M u≥Mcr(9.5.3)

式中 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规范公式(7.2.1-1)、(7.2.2-2)或公式(7.2.5)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M以Mu代替; Mcr--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按本规范公式(8.2.3-6)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6 第10.1.6条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内的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l0的四分之一(图10.1.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7 第10.1.7条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内且尺寸较大时,亦应沿柱边或墙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上述上部构造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梁内、墙内或柱内; 2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其上部与板边垂直的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

柱体积配箍率计算书

柱体积配箍率计算书 一、设计资料 结构体系: 框架 柱截面类型: 矩形 抗震等级: 2级 轴向压力设计值N = 100.00 kN 主筋保护层厚度: 20mm 混凝土: C30 f c = 14.30N/mm2箍筋: HPB235(Q235) f yv = 300N/mm2 柱子几何尺寸 b = 500mm b内箍筋数n b = 4 h = 500mm h内箍筋数n h = 4 箍筋直径: 8 mm 箍筋间距: 100 mm b=500 h = 5 二、计算结果 1.求轴压比 柱全截面面积A = 250000 mm2 轴压比U c = N f c A= 100.00 × 1000 14.30 × 250000= 0.0280 2.求最小配箍特征值 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11.4.17并插值, 计算特征值λv = 0.08 构造体积配筋率为0.60% 3.计算体积配筋率限值 根据规范式11.4.17中注释, 当混凝土等级小于C35时, 取 f c = 16.70N/mm2 根据规范公式11.4.17,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筋率的最小值为 λv f c f yv= 0.08 ×16.70 300= 0.4453% 4.实际箍筋配筋率 根据规范公式7.8.3-2可得ρv = n1A s1l1 + n2A s2l2 A cor s 箍筋内表面混凝土核心面积A cor = 211600 mm2 箍筋的间距s = 100 mm 在一个箍筋间距范围内所配箍筋的体积 v = (4 × (500 - 2 × 20) + 4 × (500 - 2 × 20)) × 50.27 = 184976.98 mm3 ρv = v A cor s= 184976.98 211600.00 × 100= 0.8742%

配筋率汇总

配筋率汇总 非抗震梁、板纵筋(%): 最小配筋率:0.2和45f t/f y中的较大值,如梁C30HRB335为0.215;板C30HPB235为0.306。(《混凝土》9.5.1) 注:1,采用HRB400时可减小0.1,采用C60以上时,增大0.1 2,对于受弯构件,截面积按全截面扣除受压翼缘(b f-b)h f 3,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底板为0.15 最大配筋率:根据界限受压区高度算得,如C30HRB335为2.62 抗震梁、板纵筋(%): 最小配筋率:(《混凝土》11.3.6) 注:1,表中括号内数值为C30HRB335时 2,框架梁端截面底部和顶部纵筋截面积比值,一级不小于0.5,二三级不小于0.3(下部纵筋不宜过少) 最大配筋率:2.5%,《混凝土》11.3.1 梁内受扭纵筋(%): 最小配筋率:85f t/f y,C30HRB335为0.404。(《混凝土》10.2.5) 梁内箍筋(%): 最小配箍率:非抗震24f t/f y,受扭时28f t/f y,C30HPB235分别为0.163和 0.191。(《混凝土》10.2.10,12)

抗震,一级30f t/f y,二级28f t/f y,三四级26f t/f y(《混凝土》11.3.9)非抗震柱纵筋(%): 最小配筋率:一侧0.2;全部0.6。《混凝土》9.5.1(注意同梁) 最大配筋率:不宜5%,不应6%,《混凝土》10.3.1 抗震柱纵筋(%): 最小配筋率:(《混凝土》11.4.12) 注:1,采用HRB400时可减小0.1,采用C60以上时,增大0.1 2,四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增加0.1 最大配筋率:5%,《混凝土》11.4.13 柱内箍筋(%): 加密区最小体积配箍率:(《混凝土》11.4.17) 注:1,表中数值按C30混凝土HPB235箍筋算得 2,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框支柱时、剪跨比小于2时见规范 剪力墙(%): 非抗震:0.2 (《混凝土》10.5.9) 抗震:一、二、三级0.25;四级0.2;框-剪0.25;部分框支0.3 (《混凝土》11.7.11)

各种结构配筋率

各种结构配筋率: 一、框架结构:《高规》 1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P55页6.3.2) 2框架梁箍筋最小配筋率(P56页6.3.4,6.3.5-4) 3框架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P59页6.4.3)注意6.4.4*25% 4框架柱箍筋最小配筋率(P60页6.4.7,6.3.5-4)例题P901页 5框架节点核心区箍筋最小配筋率(P62页6.4.10)例题P909页 二、剪力墙结构《高规》 6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筋率(p77页7.2.16)表7.2.17 7剪力墙分布钢筋配筋率(p80页7.2.18)7.2.20 8连梁(抗震等级同剪力墙7.2.22条文说明)配筋(p83页7.2.26)连梁腰筋p84页7.2.26-4 三,框架-剪力墙结构:《高规》 9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结构中分布钢筋配筋率(P88页8.2.1) 10暗梁配筋率(P89页8.2.4) 11筒体结构楼盖外角配筋(P91页9.1.5) 四,复杂结构:《高规》 12复杂结构框支梁配筋率(P98页10.2.8) 13复杂结构框支柱配筋率(P100页10.2.11)配箍特征值+0.02 14框支梁上部墙体配筋(P101页10.2.13) 15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配筋(P103页10.2.15) 16转换层楼板厚度不小于180mm,应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方向配筋率不宜小于0.25%,楼板边缘及洞口边设边梁,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小于1%(P104页10.2.20)

17 厚板配筋总0.6%,抗剪箍筋0.45%(P104页10.2.22) 18加强层及上下一层的框架柱。箍筋全段加密(P106页10.3.3) 19错层处剪力墙砼大于C30,非抗震时0.3%,抗震0.5%(p106页10.4.5) 20连体结构边梁截面加大,楼板厚度150mm以上,0.25%配筋(P107页10.5.4) 五,混合结构: 21混合结构中型钢砼梁纵向配筋率不小于0.3%(P114页11.3.1) 22型钢砼梁箍筋配筋率不小于0.15%(P115页11.3.2) 23钢砼柱纵向配筋率不小于0.8%(P116页11.3.5)含钢率轴压比大于0.4时不小于4%,小于0.4时不小于3% 24钢砼柱箍筋配筋率(P117页11.3.6) 构件规范性校核步骤:(以框架柱为例) 1纵向钢筋配筋率包括单边配筋校核。(P55页6.3.2)(P59页6.4.3) 2箍筋配筋率,直径,间距校核。(P60页6.4.7,6.3.5-4) 各种结构承载力: 一,框架结构:

G 19 约束边缘构件配筋详解

约束边缘构件 体积配箍率的概念:混规6.6.3 高规7.2.15 1、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抗震等级 2、确定lc的长度 3、确定阴影区的范围(lc减阴影区长度需要调整),也由此确定了非阴影区的范围.一般都无lc,也就是没有非阴影区,因为墙体很长的时候轴压比小,很短的时候lc会小于阴影区的。 4、确定阴影区箍筋及拉筋直径,沿竖向及水平间距 5、确定非阴影区箍筋及拉筋直径,沿竖向及水平间距 6、纵筋直径、根数的确定 7、看satwe计算结果,箍筋及竖向钢筋是否满足计算要求。 8、插件的使用,提高绘图速度。总结:体积配箍率不满足的时候怎么办?加密箍筋;加大直径;墙体水平筋代替(注明做法或者加做法大样);增加拉筋;组合配筋。 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1)暗柱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200mm时,要考虑归并。 (2)是否满足高规7.2.2-5 (3)约束边缘构件要特别注意墙体钢筋是否计入体积配箍率的问题以及非阴影区是否设置封闭箍筋的问题,通过试算得出结论。 注意问题:计算的时候要注意墙体水平筋配筋与箍筋是否相符。 一般情况下墙体水平筋的贡献不会超过30%。 (4)如果竖向钢筋直径大于16的时候,如18、20等,注意保护层厚度同钢筋直径,就不是15了,一般总说明会有这么一句话的。(5)竖向间距一般取值为100、150,但是有些设计院为了省钢筋,会调整间距为125、110等,正好满足体积配箍率,此时宜仔细计算

为宜;还有一种做法是箍筋拉筋用组合配筋,用软件分别计算相加即可。 (6)注意T形截面的非阴影区的确定。 (7)小墙肢,箍筋全高加密。 (8) (9)归并的问题 作业要求:案例一的模板图画完之后,底部加强区要求拿出首层来画YBZ和GZB各五个,画墙体配筋图,另外再画标准层任意一层的GBZ 图,至少画五个。都要有计算书,画的越多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