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孔乙己》中的“笑”
如何理解孔乙己中的笑.

如何理解孔乙己中的笑.第一篇:如何理解孔乙己中的笑.如何理解《孔乙己》中的“笑”这篇小说中写了很多“笑”,正确理解笑的意义和目的,对于加深理解主题思想,把握整篇的思想内容起着很大的作用。
尤其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搞不好,结果可能只是留下一些笑料而已,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下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是如何理解孔乙己的“可笑”。
孔乙己受孔孟之道的毒害深至骨髓,被科举制度摧残得不会营生,这是形成孔乙己性格的重要的两个方面。
他迂腐,假斯文,满口“之乎者也”,好喝懒做,麻木不觉悟,这种被压弯了的性格是可笑的,他可笑的行状、行动、言语是封建思想毒害和科举制度摧残的结果。
因此,孔乙己本身的可笑,其实质是作者对孔孟之道和科举制度的嘲笑和讽刺。
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些“笑”揭露了孔孟之道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笑”,是作者艺术化了的一种手段。
其次是如何理解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就孔乙己的经济地位来讲,他是一个受压迫和被践踏的底层人物,是应该同情的。
但为什么小说中一再写他的痛苦遭遇只能使别人“快活”,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呢?就孔乙己本人来讲,在别人的取笑下,确实是形成了他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鲁迅先生对这是寄予一定的同情的。
取笑孔乙己的人很多,应作具体的阶级的分析。
咸亨酒店掌柜的取笑就不能同那些短衣帮的劳苦大众的取笑一概而论。
掌柜是一个剥削阶级的人物,他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一种玩弄,一种欺凌,这是由他的阶级本性决定的,是不足为怪的。
酒店中其他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这些人与孔乙己处于类似的经济地位,是被压迫被剥削者,按理说他们应该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痛苦,给以同情,不应取笑孔乙己。
不该取笑而取笑,这就有点奇怪,怪在哪里?这怪,就是那“病态社会”。
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曾说,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病态的社会,正是几千年来孔孟之道对社会的毒化。
《孔乙己》中各类人物多次笑声说明着什么?

《孔乙己》中各类人物多次笑声说明着什么
小说多次写了笑声,而且有各种各样人的笑。
首先以小伙计整天呆在酒店的单调无聊“只有孔乙己来酒店才可以笑几声”引出“笑”的话题,原来是大家哄笑他偷了书挨了打,还死要面子……。
当别人揭了他未中秀才触到痛处时,他无可奈何地之乎者也又引起人们的哄笑,这些哄笑一方面揭示孔乙己的性格:他的奇特外貌他的愚腐的思想;穷困潦倒却摆读书人的臭架子;穷酸相却满口之乎者也;好喝懒做、偷窃却要狡辩“窃书不能算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无情和冷漠,孔乙己的不幸不但没有引起人们的同情,反而成了人们解闷儿的笑料,成了奚落戏弄的对象。
至于掌柜每每见到孔乙己必故意问那些引人发笑的问题,就更不怀好意了,直到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他仍不放过取笑他的机会,并且一见面便要欠下的酒钱,这就更典型地揭露了那个社会的自私和泠漠。
正如小伙计所说“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再明白不过地说明了社会的冷漠,孔乙己除了能给人提供点笑料之外,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人。
孔乙己中的笑的赏析

孔乙己中的笑的赏析李清照先生曾说:“笑者百愁消,病者寿延长”,笑对人的身心健康可谓有益无害,正如湘绣《正月十五笑谢客》所描述的那样:“宴笑皆有常,乐中究无假”。
元末明初的元曲《西厢记》当中,金圣叹曾经说:“笑最为灵验,一笑可以掩百岁愁”,而李煜先生更把笑描绘成一种奇怪的艺术形式,他就是把传统的笑容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作品当中。
孔乙己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一书中描绘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虽然他担任的是福康安族军中的大夫,但他调侃的口吻和轻松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他的笑容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笑容”。
孔乙己的笑容,可以说是元曲“西厢记”当中金圣叹所说的笑声,也可以说是李煜所描绘的笑容,它既无声又有声,总是能够融入到孔乙己的情感中。
他的笑容是一种虚幻的声音,犹如一口风,又能把人们笑出真挚的欢笑。
在曹雪芹的小说中,孔乙己经常用善意的讽刺和诙谐调侃来帮助他人摆脱烦恼,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真正的欢乐。
例如,当小鸠从钱塘江里淘金时,孔乙己就可以讽刺他说:“汝唐朝大臣,今日却在江里淘金,不见贵族气度,何不改行拿刀搭笔?”这种轻松而富有哲理的调侃,不仅能够增添小说的幽默,而且也能让读者有一种“悬疑”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感到更加安定快乐。
另外,孔乙己的笑容也容易熟悉,他在经历挫折后,都会平静地笑着说:“自古有情痴,更有无识愚”,当他在被歧视和责备时,他也会对自己的挫折保持乐观的态度,而他的笑容也会变得更加感染力十足。
此外,孔乙己也会在各种社会场合里,用自己的笑容来温暖他人。
例如,当宝玉被误解的时候,孔乙己便会用笑容来安慰他道:“你莫担心!保持坚强,今天少点郁闷,明天就好转。
”这句以宽慰之意调侃而又说出内心深刻的思想,令人感动。
孔乙己的笑容不仅帮助他们摆脱灰暗的生活,也为众人带来欢乐。
他不仅代表着明朝文化,而且还是一个活泼可爱的人物,使得《红楼梦》更具有温馨小资的气息。
总之,孔乙己的笑容既可以使人感到安心,也能给他们带来欢乐。
《孔乙己》中“笑”的妙用

《孔乙己》中“笑”的妙用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一个遭受社会冷酷的苦人儿形象。
鲁迅先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它是鲁迅小说之名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誉甚高,向来有口皆碑。
其中咸亨酒店的“笑声”,看似无关大局,其实不然,仔细品味,则可见作者匠心。
孔乙己一出场就充满了笑声。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的人都朝着他笑”,“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都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
“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孔乙己在笑声中度日。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孔乙己被打断腿后,掌柜和酒客们仍然同往常一样取笑孔乙己――他就是这样在笑声中苟活。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对于孔乙己的死活,无人知晓,所以只能用“大约”来推测。
这个“大约”正是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冷漠。
至于“的确”是肯定他必然惨死的命运,他除了凄惨死去,别无生路――孔乙己在冷漠中死去。
孔乙己死了,不到酒店来了。
掌柜挺“关心”的。
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第二年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所关心的不是孔乙己的死活,而是他所欠的十九个钱。
由此看来,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度日,在笑声中苟活,在冷漠中死去,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通过对情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孔乙己的有生之年,他给人们带来的是一次次的哄笑,给人们提供的是一个个笑料。
其根源是什么呢?孔乙己一上场就带着伤疤,这不仅是肉体的伤疤,而且是精神的伤疤。
孔乙己中的笑的赏析

孔乙己中的笑的赏析
茅盾称,《金瓶梅》中“有絮之盛,有笑之宫”,而描绘笑容的无人能及,可见其与蒋捷相比,后者的笑容也是颇精彩的,“大笑响如雷,小笑亦若钟。
”而孔乙己的大笑更是让人惊叹,《金瓶梅》中有关“孔乙己大笑”的描写如下:
“令狐冲忽见兄弟两相持分,情急之下,大笑起来,笑声响亮,满堂空荡荡,他的笑容更像一道阳光,照着双方,使他们的火气迅速退去。
”
以此可见,孔乙己的大笑是非常强大,能够使他双方怒气冷却,让争吵变成和睦,这笑容也是孔乙己特有的个人魅力。
结合《金瓶梅》中的故事,孔乙己的大笑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可以有效的调和两人的矛盾冲突,使他们重新拉近了关系,成为了一对手足友好的朋友。
所以,可以说,孔乙己的大笑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极大的调停作用,而且还是给当今社会带来了一些精神上的思考和提示。
除了及时调停矛盾纠纷,孔乙己的笑容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
他充满自信、勇敢、热情,以明朗宽容的心态来面对社会上的种种挑战,展现出一种勇于改变、乐观豁达的态度。
而这种态度在其它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宋代文学家文天祥的诗作《遣兴》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文天祥把人生中的悲欢也描写出来,让人有一种乐观的心情,从而鼓励人们勇于挑战苦难,极力追求梦想。
以上,就是对孔乙己笑的赏析。
孔乙己的笑容不仅暗含着对友谊
和宽容的体会,更深刻地展现出人生里面的挫折与艰难,他一声大笑,犹如一道阳光,照亮了周围的景象,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和知音。
因此,孔乙己的笑容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力量,也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孔乙己》中的笑

《孔乙己》中的“笑”贵州省瓮安县高水中学卢锡强《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的前夜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作者最喜欢的一篇小说。
它在喜剧氛围中展示了悲剧的内容,“笑”贯穿了《孔乙己》一文的始末。
作者把它同孔乙己悲惨的一生紧紧融合在一起,让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表演,最后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
首先是孔乙己“可笑”。
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相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
孔乙己一上场,就让人忍俊不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而到咸亨酒店来喝酒的人无非有两大类:一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短衣帮”们,喝酒只能靠柜外“站喝”,穿长衫的上层地主阶级喝酒则是“踱进隔壁的房子里”“坐喝”。
而孔乙己却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且是“唯一”的人,这说明他既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长衫客,与他们都有一定的距离。
从穿着来看,孔乙己打扮得不伦不类,因而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
孔乙己的动作也是人们笑的原因。
当孔乙己问“我”识不识字,“我”略一点头,并要教我写字,写“回”字的四种写法,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台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还有就是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孩子们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腰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这些动作描写了孔乙己的一付穷酸相,迂腐到了极点,惹人发笑。
孔乙己说的话也是人们“笑”的内容。
咸亨酒店里“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
原因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肮脏,好吃懒做,且又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特别是写到短衣帮顾客又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中的笑的赏析

孔乙己中的笑的赏析贺知章的小说《孔乙己》,以及其中主人公孔乙己这一特色人物,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佳话。
其中,最荣耀的就是孔乙己让人们发现了笑的内涵与价值。
孔乙己随身携带的,不只是书本,更是一种深沉而又满足的笑意。
孔乙己的笑,在小说中广为流传,其中也引发出众多文学家对其的赏析。
孔乙己的笑饱含着多种价值和内涵,可以把它分成几个方面来赏析。
首先,孔乙己的笑表现了他的心态和精神状态,它代表着他的坚韧、善良、忍耐和乐观等品质,用非常直接和动人的方式表达出来,给人以良好的影响和启示。
其次,孔乙己的笑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执着和深刻的认识,它是一种不惧艰难困苦的喜悦,让他怀着“唯有踌躇满志”的态度活着,也使人们熟悉了“活着本身就要完满”这一人生哲理。
此外,孔乙己的笑还体现出他的对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坚定的追求,他的笑象征著他的修养和准绳,以及他对学习和智慧的热爱,了每一位看客对古典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孔乙己的笑,不仅仅是审美价值,更具有时代普遍性和社会意义。
孔乙己的拙读、贫穷、受压迫,但他却以乐观勇敢的心态对待生活,以深沉沉浸的笑代替悲痛和失望,使得他更加地深刻和鲜活,更加地触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有人认为,孔乙己曾说过一句著名的名言:“笑是一种有力的武器,比任何兵器都来得有力,它可以改变冷漠的外壳,可以打破封闭的心灵,可以团结多少人,可以使多少恼怒的心,忘却烦恼的痛苦。
这句话,彰显出笑的力量,它把孔乙己作为一个典范,传达出一种新的社会理念,即以笑乐视世故,以笑调解矛盾,以笑实现理想,将崇尚笑的思想传承下来。
综上所述,孔乙己的笑是贺知章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的符号,深深影响着时代,感染着人心。
孔乙己的笑,不仅是一种审美上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体现。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更指向了一种新的人生理念,即勇敢坚定地活下去,用笑来治愈悲伤,走向一种更加自由和自在的人生。
由《孔乙己》中的“笑”说开去

衫” 的对 孔 乙 己 则 表 现 出 一 定 的 认 同感 。 他 们 肯 定 孔 乙 己“ 读 过 书” 的身份 , 赏识 他 的“ 一笔好 字” , 为 他 提 供 生 活 来 源 。 只是 因 为孔 乙己 自己太不争气 , 不仅不求 上进 , 还不顾 圣人之 道 , 偷 窃 他的雇主 , 免 不 了 要 受 到 责 罚 。 今 天 路 人 见 到 小 偷 尚且 切 齿 , 何 况 丁 举 人 之 流 也 算 照 顾 了孔 乙 己 的 生 计 , 可 是 孔 乙 己把 仁 、 义、 礼、 智、 信的圣人 之训全 都违 背 了, 这 一 番 责 打 便 不 会 留 情 。是 否可 以说 , 短 衣帮 嘲弄 的是孔 乙已的落 魄, 而 丁举人之 打 , 却 有
中间 阶层 了 ( 至少在 小说 中是) , 欺 负 弱小或 许是 彼时 这类市 民 的本性吧 。
化 人 ——一 和 做 工 的粗 人 不 同 , 至 少 接 近 上 流 社 会 。即 使 不 具 实 对于第二种 问法 , 我认 为“ 穿 长衫 ” 的 人 对 孔 乙 己 的 认 同 感 更 多 一 些 。短 衣 帮 对 孔 乙 己 只有 无 情 的 嘲 笑 , 连 对 他 的 被 打 折 腿 和 不 知 死 活 都 表 现 得 异 常 的漠 不 关 心 , 可见短 衣帮 对孔 乙 己 是 绝 对 的排 斥 , 绝 无 可 能 把 孔 乙 已归 在 他 们 的 阵 营 中 。而 “ 穿 长
他呢? 首先要 说 的是 成 亨 酒 店 的 掌柜 。这 掌 柜 本是 一 副 “ 凶 脸
问, 孔 乙 己 自己认 为 应 该 是 “ 站 着喝酒” 的人 , 还是“ 穿 长衫” 的 人 呢 ? 这 个 问 题 也 可 以这 样 说 : 那些“ 站 着 喝酒 ” 与“ 穿长衫” 的人 , 谁 对 孔 乙 己 的认 同感 更 多 一 些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孔乙己》中的“笑”
这篇小说中写了很多“笑”,正确理解笑的意义和目的,对于加深理解主题思想,把握整篇的思想内容起着很大的作用。
尤其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搞不好,结果可能只是留下一些笑料而已,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下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是如何理解孔乙己的“可笑”。
孔乙己受孔孟之道的毒害深至骨髓,被科举制度摧残得不会营生,这是形成孔乙己性格的重要的两个方面。
他迂腐,假斯文,满口“之乎者也”,好喝懒做,麻木不觉悟,这种被压弯了的性格是可笑的,他可笑的行状、行动、言语是封建思想毒害和科举制度摧残的结果。
因此,孔乙己本身的可笑,其实质是作者对孔孟之道和科举制度的嘲笑和讽刺。
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些“笑”揭露了孔孟之道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笑”,是作者艺术化了的一种手段。
其次是如何理解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就孔乙己的经济地位来讲,他是一个受压迫和被践踏的底层人物,是应该同情的。
但为什么小说中一再写他的痛苦遭遇只能使别人“快活”,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呢?
就孔乙己本人来讲,在别人的取笑下,确实是形成了他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鲁迅先生对这是寄予一定的同情的。
取笑孔乙己的人很多,应作具体的阶级的分析。
咸亨酒店掌柜的取笑就不能同那些短衣帮的劳苦大众的取笑一概而论。
掌柜是一个剥削阶级的人物,他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一种玩弄,一种欺凌,这是由他的阶级本性决定的,是不足为怪的。
酒店中其他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这些人与孔乙己处于类似的经济地位,是被压迫被剥削者,按理说他们应该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痛苦,给以同情,不应取笑孔乙己。
不该取笑而取笑,这就有点奇怪,怪在哪里?这怪,就是那“病态社会”。
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曾说,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
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病态的社会,正是几千年来孔孟之道对社会的毒化。
封建政治的压迫,封建经济的剥削,封建文化的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也形成了一种隔膜、凉薄、冷酷的心理状态,麻木,不觉悟,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丧失了。
这样的社会是多么的黑暗悲凉呵!鲁迅这样写,就触到了根本问题——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这也就沉重地鞭挞了那罪恶的封建社会,尖锐地挟击了整个人吃人的封建制度。
归根结底,作品所嘲笑的是麻醉人们的封建文化和封建意识,是那种吃人的并使人毫不觉悟的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