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实验人:*****学号:*********班级:**********实验日期:2012/3/17实验一计算机联用测定无机盐溶解热一、实验目的的积分溶解热。

(1)用量热计测定KNO3(2)掌握量热实验中温差校正方法以及与计算机联用测量溶解过程动态曲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盐类的溶解过程通常包含着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晶格的破坏和离子的溶剂化。

前者为吸热过程,后者为放热过程。

溶解热是这两种热效应的总和。

因此,盐溶解过程最终是吸热或放热,是由这两个热效应的相对大小决定的。

在恒压条件下,由于量热计为绝热系统,溶解过程所吸收的热或放出的热全部由系统温度的变化放映出来。

如下图:由图可知,恒压下焓变△H为△H1和△H2之和,即:△H=△H1+△H2绝热系统,Q p =△H1所以,在t1温度下溶解的恒压热效应△H为:△H=△H2=K(t1-t2)=-K(t2-t1) 式中K是量热计与KNO3水溶液所组成的系统的总热容量,(t2-t1)为KNO3溶解前后系统温度的变化值△t溶解。

设将质量为m的KNO3溶解于一定体积的水中,KNO3的摩尔质量为M,则在此浓度下KNO3的积分溶解热为:△sol Hm=△HM/m=-KM/m·△t溶解K值可由电热法求取。

K·△t加热=Q。

若加热电压为U,通过电热丝的电流强度为I,通电时间为τ则:K·△t加热=IUτ所以K =IUτ/△t加热真实的△t加热应为H与G两点所对应的温度tH与tG之差。

三、试剂与仪器试剂:干燥过的分析纯KNO3。

仪器:量热计,磁力搅拌器,直流稳压电源,半导体温度计,信号处理器,电脑,天平。

四、实验步骤1用量筒量取100mL去离子水,倒入量热计中并测量水温。

2称取2.7~2.9gKNO3(精确到±0.01g)。

3先打开信号处理器、直流稳压器,再打开电脑。

自动进入实验测试软件,在“项目管理”中点击“打开项目”,选择“溶解热测定”,再点击“打开项目”,输入自己学号和称取的样品重量。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大学化学基础实验2》实验报告课程:物理化学实验专业:环境科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实验日期:5月24日实验一、溶解焓的测定一、实验名称:溶解焓的测定。

二、目的要求:(1)学会用量热法测定盐类的积分溶解焓。

(2)掌握作图外推法求真实温差的方法。

三、基本原理:盐类的溶解通常包含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一是晶格的破坏,为吸热过程;二是离子的溶剂化,即离子的水合作用,为放热过程。

溶解焓则是这两个过程热效应的总和,因此,盐类的溶解过程最终是吸热还是放热,是由这两个热效应的相应大小所决定的。

影响溶解焓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压力、溶质的性质以及用量等。

热平衡式:△sol H m=-[(m1C1+m2C2)+C]△TM/m2式中, sol H m 为盐在溶液温度及浓度下的积分溶解焓, J·mol , m1 , m2 分别为水和溶质的质量, M 为溶质的摩尔质量,kg·mol -1 ;C1 ,C 2 分别为溶剂水, kg; 溶质的比热容,J·kg -1;T 为溶解过程中的真实温差,K;C 为量热计的热容, J·K- 1 ,也称热量计常数.本实验通过测定已知积分溶解焓的标准物质 KCl 的 T ,标定出量热计热容 C 的值.四、实验主要仪器名称:NDRH-2S型溶解焓测定实验装置1套(包括数字式温度温差测量仪1台、300mL简单量热计1只、电磁搅拌器1台);250mL容量瓶1个;秒表1快;电子;蒸馏水天平1台;KCl;KNO3五、实验步骤:(1)量热计热容 C 的测定 ( 1 ) 将仪器打开 , 预热 . 准确称量 5.147g 研磨好的 KCl , 待用 .n KCl : n水 = 1: 200(2)在干净并干燥的量热计中准确放入 250mL 温室下的蒸馏水,然后将温度传感器的探头插入量热计的液体中.打开搅拌器开关,保持一定的搅拌速度,待温差变化基本稳定后,读取水的温度 T1 ,作为基温.(3)同时, 每隔30s就记录一次温差值,连续记录8 次后, 将称量好的 5.174g KCl 经漏斗全部迅速倒入量热计中,盖好.10s记录一次温度值,至温度基本稳定不变,再每隔 30s记录一次温度的数值,记录 8 次即可停止.(4)测出量热计中溶液的温度,记作 T2 .计算 T1 , T2 平均值,作为体系的温度.倒出溶液,取出搅拌子,用蒸馏水洗净量热计.KNO3 熔解热的测定:标准称量 3.513g KNO3 ,代替 KCl 重复上述操作.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KCl溶解过程中数据记录:KCl质量:5.1774g 平均温度18.295℃未加KCl之前:t=19.24℃由图可知: T=1.89℃:△sol Hm(KCl)=18933J/mol;C1=4200J/kg·℃C2=699000J/kg·℃;M(KCl)=0.0745kg/mol;m1=0.25kg;m2=0.0051774kg由△sol Hm=-[(m1C1+m2C2)+C]△TM/m2得:C=-4673.7898J/KKNO 3溶解过程中数据记录:KNO 3质量:3.510g 平均温度:18.735℃ 未加KNO 3之前:t=19.11℃加KNO 3后:由图可知: T=0.75℃;C=-1049.9943J/K;C1=4202J/kg ·℃C2=894900J/kg ·℃;M (KNO 3)=0.103kg/mol ;m1=0.25kg ;m2=0.0035112kg由△sol Hm=-[(m1C1+m2C2)+C]△TM/m2得:△sol Hm(KNO3)=23.45123kJ/mol七、实验问题讨论1.样品颗粒的大小和浓度,对溶解焓测定有什么影响?答:粒度太大不好溶解要受影响,溶解过程过长温差变化过小,就会产生误差;浓度太大也是影响到溶解速度的,时间太长温差数值变化过大,溶解焓的测定就不准了。

物化实验报告册.

物化实验报告册.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册—学年第学期专业:班级:姓名:学号:物理化学实验是继无机化学实验、解析化学实和有机化学实验以后的一门基础实验课。

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所需的基本研究工具和方法,经过实验的手段,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这些物理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规律的认识,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有关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以培育学生解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可以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从而可以依据所学原理设计实验,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培育学生正确地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和办理数据以及解析式样结果的能力;培育学生严肃认真、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经过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课还可以考据所学的原理,加深和牢固对物理化学原理的理解,提升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灵巧运用的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一定对学生进行正确而严格的基本操作训练,并提出明确的要求。

实验过程中的详细要求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实验前的预习1.实验前一定充分预习,明的确验内容和目的,掌握实验的基根源理,认识所用仪器、仪表的构造和操作规程,熟习实验步骤,明的确验要丈量的数据并做好实验记录。

2.写出预习报告,内容包含实验目的、原理和简单的实验内容概要,针对实验时要记录的数据详细地设计一个原始数据记录表格,预习报告在实验前交教师检查。

二、实验过程1.进入实验室后不得大声喧华和乱摸乱动,依据教师安排按实验台编号进入到指定的实验台,检查核对所需仪器。

2.不认识仪器使用方法前不得乱试,不得私自拆卸仪器。

仪器安装调试好后,一定经教师检查无误后方能进行实验。

3.遇有仪器损坏,应马上报告,检查原由,并登记损坏状况。

4.严格按实验操作规程进行,不得任意改动,若确有改动的必需,早先应获得教师的赞同。

5.应注意养成优异的记录习惯。

记录数据要求完整,正确.、整齐、清楚。

全部数据应记录在预习报告上,不可以只拣好的记,不得用铅笔或红笔录录。

工作报告-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精品 精品 精品

工作报告-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精品 精品 精品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篇一:物理化学------各个实验实验报告参考1燃烧热的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通过萘和蔗糖的燃烧热的测定,掌握有关热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和测量技术。

了解氧弹式热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差别和相互关系。

3.学会应用图解法校正温度改变值。

二、实验原理燃烧热是指1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在恒容条件下测得的燃烧热为恒容燃烧热(),恒压条件下测得燃烧热为恒压燃烧热()。

若把参加反应的气体和生成气体视为理想气体,则???。

若测得或中的任一个,就可根据此式乘出另一个。

化学反应热效应(包括燃烧热)常用恒压热效应()表示。

在盛有定量水的容器中,放入装有一定量样品和样体的密闭氧弹,然后使样品完全燃烧,放出热量使水和仪器升温,若仪器中水量为(),仪器热容?,燃烧前后温度为0和,则()物质燃烧热?(?')(?0。

若水的比热容)=1。

摩尔质量为的物质。

其摩尔燃烧热为??(??)(?0),热容?可用已知燃烧热的标准物质(苯甲酸,=26434??1)来标定。

将其放入量热计中,燃烧测其始末速度,求?。

一般因每次水量相同,可作为一个定量来处理。

?(?0)三.实验步骤1热容?的测定1)检查压片用的钢模,用电子天平称约08苯甲酸,倒入模具,讲样品压片,除去样品表面碎屑,取一段棉线,在精密天平上分别称量样品和棉线的质量,并记录。

2)拧开氧弹盖,擦净内壁及电极接线柱,用万用表检查两电极是了解燃烧热的定义,水当量的含义。

压片要压实,注意不要混用压片机。

否通路,将称好的棉线绕加热丝两圈后放入坩埚底部,并将样品片压,在棉线上旋紧弹盖,并再次检查电极是否通路,将氧弹放在充氧架上,拉动扳手充氧。

充毕,再次检查电极。

3)将氧弹放入热量计内桶,称取适量水,倒入量热计内桶,水量以没氧弹盖为宜,接好电极,盖上盖子,打开搅拌开关,开始微机操作。

用洁净的小烧杯于电子天平上称量20固体,加水使之溶解,转移至500细口瓶中,充分摇匀,用橡皮塞塞好,贴上标签备用。

物理化学实验实验报告四

物理化学实验实验报告四

二组分完全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一.实验目的1.学习测定气—液平衡数据及绘制二元系统相图的方法,加深理解相律和相图等概念。

2.掌握正确测量纯液体和液体混合物沸点的方法。

3.熟悉阿贝折光仪的原理及操作,熟练掌握超级恒温槽的使用和液体折射率的测量。

4.了解运用物理化学性质确定混合物组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两种液态物质若能以任意比例混合,则称为二组分完全互溶液态混合物系统。

当纯液体或液态混合物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就会沸腾,此时的温度就是沸点。

在一定的外压下,纯液体的沸点有确定的值,通常说的液体沸点是指101.325Kpa下的沸点。

对于完全互溶的混合物系统,沸点不仅与外界压力有关,还与系统的组成有关。

在一定压力下,二组分完全互溶液态混合物系统的沸点与组成关系可分为三类:(1)液态混合物的沸点介于两纯组分沸点之间(2)液态混合物有沸点极大值(3)液态混合物有沸点极小值。

对于(1)类,在系统处于沸点时,气、液两相的组成不相同,可以通过精馏使系统的两个组分完全分离。

(2)、(3)类是由于实际系统与Raoult定律产生严重偏差导致。

相图中出现极值的那一点,称为恒沸点。

具有恒沸点组成的二组分混合物,在蒸馏时的气相组成和液相组成完全一样,整个蒸馏过程中沸点恒定不变,因此称为恒沸混合物。

对有恒沸点的混合物进行简单蒸馏,只能获得某一纯组分和恒沸混合物。

液态混合物组成的分析是相平衡实验的关键。

本实验采用折射率法。

采用制作工作曲线的内插法得到未知液态混合物的组成。

折射率是温度的函数,测定时必须严格控制温度。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仪器:沸点仪,阿贝折光仪,超级恒温槽,调压变压器。

试剂:环己烷(AR),无水乙醇(AR)。

四.实验步骤1.工作曲线的制定(实验室已完成)。

2.相图数据的测定。

(1)安装沸点仪检查带有温度计的软木塞是否塞紧及温度计的位置。

加热用的电热丝要靠近容器底部中心。

(2)测定沸点取样口中加入20~25ml乙醇,开冷却水,缓缓加热,沸腾液体喷在水银球上,蒸汽在冷凝管中凝聚,温度计读数稳定,记录温度计度数。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

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2011年9月5日实验,2011年9月12日提交报告助教:柳清1 引言相图(phase diagram)是用图形表示多相系统的物理化学状态随温度、压力、组分含量等的变化的图1。

对于多相平衡系统,相律(phase rule)是其热力学基础。

本实验研究的是环己烷-乙醇(C6H12-C2H5OH)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状态。

根据相律,f+Φ = C+2其中相数Φ为2,独立自由组分数C为1,则系统自由度数f为1。

如果固定外压p不变,条件自由度数f′为0。

因此,在外压p不变时,温度T和组分含量x唯一确定了双液系气液平衡系统的状态。

用气液平衡时的温度T和组分含量x分别作为纵横坐标,同时测定气相和液相的组成,可以绘制双液系的气液平衡T-x相图。

不同组成的双液系具有不同形式的气液平衡T-x相图。

理想液体混合物或者接近理想液体混合物的双液系,混合物的沸点介于两纯物质沸点之间,如图1(a)。

各组分蒸气压对拉乌尔定律产生很大的正偏差时,混合溶液体系会具有最低恒沸点,如图1(b)。

反之,混合溶液体系会具有最高恒沸点,如图1(c)。

(a) (b) (c)图1 不同双液系的气液平衡T-x相图形式本实验选用具有最低恒沸点的环己烷-乙醇(C6H12-C2H5OH)双液系。

用沸点仪可以测定不同组成的双液系的恒压沸点T。

沸点仪是测定常量溶液沸点的工具。

沸腾时的溶液从喷嘴喷出,温度计测定的恰是该处蒸气和液相平衡的温度。

气相部分经过冷凝器冷凝后储存在小泡中,以备取样。

考虑到温度计的精度,需要对1/10℃温度计进行露茎校正。

由于温度计暴露于体系之外的部分所处温度与实测区域不同,二者膨胀系数略有差别。

为了补偿这部分损失,通过辅助温度计读出环境温度后,按下式校正:t = t0+1.57×10-4×n×(t0-t s)式中t0为温度计读数,n为温度计露茎在体系外的刻度数目,t s为辅助温度计读数。

t 为校正后的温度。

基础物化实验报告总结(3篇)

基础物化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基础物理化学实验是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实践性课程,旨在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本次实验报告总结将针对我所进行的“基础物化实验”课程中的几个典型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实验内容1. 比重测量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测量不同物质的比重,掌握比重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重量,从而可以计算出物体的比重。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比重瓶、天平、待测物质、液体等;(2)将待测物质放入比重瓶中,加入液体,使比重瓶内液体体积达到一定要求;(3)用天平称量比重瓶和液体的总质量;(4)将比重瓶中的物质和液体倒入漏斗,用滤纸过滤,得到纯净物质;(5)将纯净物质放入另一个比重瓶中,重复步骤(2)至(4);(6)计算物质的比重。

2. 热量测量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反应放出的热量,掌握热量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反应放出的热量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量热器、温度计、反应物、搅拌器等;(2)将反应物放入量热器中,加入适量水;(3)打开搅拌器,使反应物充分混合;(4)记录反应开始前和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5)计算反应放出的热量。

3. 溶解度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测量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掌握溶解度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根据溶解度积原理,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溶解度瓶、温度计、溶剂、溶质等;(2)将溶质加入溶解度瓶中,加入适量溶剂;(3)逐渐升高温度,观察溶质溶解情况;(4)记录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5)分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比重测量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待测物质的比重与理论值基本一致,说明实验方法正确,操作规范。

2. 热量测量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反应放出的热量与理论计算值相符,说明实验操作正确,数据处理准确。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篇一:物理化学------各个实验实验报告参考1燃烧热的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通过萘和蔗糖的燃烧热的测定,掌握有关热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和测量技术。

了解氧弹式热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差别和相互关系。

3.学会应用图解法校正温度改变值。

二、实验原理燃烧热是指1mol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在恒容条件下测得的燃烧热为恒容燃烧热(QV),恒压条件下测得燃烧热为恒压燃烧热(Qp)。

若把参加反应的气体和生成气体视为理想气体,则Qp?QV??nRT。

若测得Qp或QV中的任一个,就可根据此式乘出另一个。

化学反应热效应(包括燃烧热)常用恒压热效应(Qp)表示。

在盛有定量水的容器中,放入装有一定量样品和样体的密闭氧弹,然后使样品完全燃烧,放出热量使水和仪器升温,若仪器中水量为W(g),仪器热容W?,燃烧前后温度为t0和tn,则m(g)物质燃烧热QV?(Cw?w’)t(n?t0。

若水的比热容)C =1。

摩尔质量为M的物质。

其摩尔燃烧热为QMV??m(W?W?)(tn?t0),热容W?可用已知燃烧热的标准物质(苯甲酸,QV=26.434J?g?1)来标定。

将其放入量热计中,燃烧测其始末速度,求W?。

一般因每次水量相同,可作为一个定量来处理。

QMV?m(tn?t0) 三.实验步骤1热容W?的测定1)检查压片用的钢模,用电子天平称约0.8g苯甲酸,倒入模具,讲样品压片,除去样品表面碎屑,取一段棉线,在精密天平上分别称量样品和棉线的质量,并记录。

2)拧开氧弹盖,擦净内壁及电极接线柱,用万用表检查两电极是了解燃烧热的定义,水当量的含义。

压片要压实,注意不要混用压片机。

否通路,将称好的棉线绕加热丝两圈后放入坩埚底部,并将样品片压,在棉线上旋紧弹盖,并再次检查电极是否通路,将氧弹放在充氧架上,拉动扳手充氧。

充毕,再次检查电极。

3)将氧弹放入热量计内桶,称取适量水,倒入量热计内桶,水量以没氧弹盖为宜,接好电极,盖上盖子,打开搅拌开关,开始微机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
实验报告学习中心:句容奥鹏教育
专业名称:化学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学号:906001
姓名:滕忠正
2 013年12 月12 日
报告正文
报告正文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实验日期: 2013年11 月22 日 编号NO : 2 开始时间: 14时 30 分; 结束时间:16 时30 分;
实验题目:电镀
同 组 者:陈三宝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梯形槽的使用方法;
2. 了解电镀溶液的分散能力、电流效率的测定方法;
3. 了解电镀溶液中添加剂的作用和杂质对镀层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称为电解。

电镀属于电解,是一种电化学沉积过程,是指在含有欲镀金属的盐类溶液中,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以欲镀金属或其它惰性导体为阳极,通过电解作用,阴极镀件表面上沉积出金属,获得牢固的金属膜的过程。

(一)梯形槽实验原理
梯形槽也叫赫尔槽,其形状如图II-13-1所示。

槽的容积有三种,即l L 、267 mL 和250 mL 。

由于槽中阴阳极放置不平行,故阴极上各部分电流分布是不均匀的,在离阳极近的近阴极端,电流密度较高,在另一端电流密度较低。

通过大量实验,对267 mL 的梯形槽而言,得到一个在阴极各部分电流密度分布的经验公式(II-13-1),即
(5.1 5.24log )K D I L =⨯- (II-13-1)
式中:D k 为阴极上某点的电流密度(A/dm 2);I 为实验时的电流强度(A);L 为阴极上该点距近阴极端的距离(cm)。

图 II-13-1 梯形槽
(二)镀液分散能力的测定原理
镀液的分散能力是指电解液所具有的使镀层厚度均匀分布的能力。

测定的方法有多种,方法不同用来表达分散能力的公式也不同。

因此,为了比较不同镀液分散能力的大小,必须采用同一种方法测量才有意义。

本实验采用远阴极和近阴极的方法(图II-13-2),远阴极和近阴极与阳极的距离比为L 2/L 1等于K ,用这种方法所测得的分散能力可用下式(II-13-2)表达:
1
2100%1p m K m T K -
=⨯- (II-13-2) 式中p T 为分散能力(%);K 为远阴极和近阴极与阳极距离之比;1m 、2m 为近阴极上和远阴极上金属的增重。

图II-13-2 测定分散能力的电镀槽
(三)电镀效率的测定原理
根据法拉弟定律,在电镀镍时,通过电镀槽的电量若为l F (96500 C ),则应得镍镀层0.5 mol (58.69/2 g )。

而实际上沉积的镍不到0.5 mol ,这是由于在电镀过程中,阴极上进行的
报告正文
4
报告正文
报告正文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实验日期: 2013年 12月 2 日 编号NO : 5 开始时间: 9时 30 分; 结束时间:11时00分; 实验题目:实验室制取氧气及其性质 同 组 者:陈三宝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掌握氧气的性质
二、实验器材:导气管,试管,集气瓶,酒精灯,水槽,燃烧匙 三、实验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木炭,硫粉,红磷,铁丝 四、实验原理:2KClO 3
2KCl+3O 2
五、实验步骤: 安装如图组装仪器。

查:检查装置气密性 ,双手握住试管,观察玻璃管内水柱变化。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装好带导管的软木塞。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试管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试管口应向下。

点:点燃酒精灯,先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加热。

收: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理由是氧气不溶于水。

收集四瓶氧气。

离:收集满氧气后,先将导管移开水槽。

熄:再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六、氧气性质实验操作:
1、观察氧气的颜色和气味:无色无味,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娶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烧至发红,然后将木炭插入集气瓶内。

观察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说明集气瓶中有纯净的氧气存在。

反应完后,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跟氧气反应后产生CO 2。

化学方程式为:C +O 2
CO 2
3、用细铁丝螺旋绕在燃烧匙是,另一端绕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燃烧尽时,立即放
入留有水,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红热的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为:3Fe +2O 2 Fe 3O 4
4、取少量硫粉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加热,硫粉熔化,迅速将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为:
S +O 2 SO 2
5、取少量磷粉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加热至发红,迅速将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
点燃 点燃
点燃 MnO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