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生活:新西兰公立医院看病亲身体验

合集下载

新西兰留学生活看病就医节省费用

新西兰留学生活看病就医节省费用

新西兰留学生活看病就医节省费用小编为大家带来新西兰留学生活看病就医节省费用,希望对店铺的同学有所帮助。

想了解更多留学精彩内容,为你详细解答。

申请去新西兰留学的同学,在新西兰生活,有必要了解看病费用相关内容,留学生可以了解一些降低这方面费用的方法,下面小编就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在新西兰生活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方式来减少费用,希望能够对新西兰留学生有所帮助。

社区服务卡(Community Service Card):给中等入息家庭、低收入人士及领取福利金人士在看医生及配药时补助部分费用。

合符资格申请社区服务要视乎家庭的收入,包括(工资、利息、股息、家庭补助)及家庭里有多少个孩子而定。

高用量保健卡(High User Health Card):据了解:在新西兰生活中同样是补贴看医生及配药费用,但这个卡是给任何病者在过去12个月内为同病况、看医生及配药超过12次以上的。

意外所支出的治疗费及物理治疗费则不计算在内配药补助卡(Prescription Subsidy Card):是给一些家庭,每年配药20次或以上(12个月由每年2月1日开始计算)、儿童在六岁以下的配方则不包括在内,这张卡可帮助新西兰的生活中减低更多一点儿的药费。

如任何人士有严重的长期病例或残疾可以合符资格向收入与工作局(Department of Work & Income)要求更多帮助,该局有一系列的选择,包括由津贴至直接医疗及伤残费用(成年人及儿童有不同的津贴)或一次过的一笔特别需要的紧急医疗费或预付福利款项。

要申请以上的医药福利,必须是纽西兰公民或永久居民,如果是难民身份人士或已在申请难民身份人士,可以申请另外种类的保健补助费。

志愿团体、伤残机构及其它社会服务团体,同样有免费或援助服务给家中有伤残人士的照顾者、安排人员或地方照顾残疾人士让劳累的照顾者有段短暂的休息期,同时提供帮忙家务及家中改装以适合残疾人士居住。

中国老人体验新西兰“公费医疗”

中国老人体验新西兰“公费医疗”
患者及家属的意见 ,充分体现这里人 陛
么菜,工作人员以为这 家患者 晚上要来
很多人。而王教授当时以为是 院方在 征 求患者家属对医院伙食的意见。 老伴住院,自 然要给女儿打电话,女
笔者 初到 新西 兰最 大 的城 市奥 克
兰,下榻的酒店附近是奥克 兰的老人区,
化、视患 者为上帝 的医德 医风。另外, 住院期间患者和探视 家属 的饮食一律免 费。 患者住院期间, 不需要家属昼夜陪护。 新西兰全 国的公立医院都 一样 ,一旦需 要 住院治疤 包 吃包住费用全免,2 4小 时有护工照顾 ,病房条件好得像三 星级
跟着享受这种特殊待遇,这在 新西兰是 顺理成章 的事。她的女儿不与父母住在

浴 巾、 毛巾, 床单、 被单都干净清爽如新,
而且熨得平 平整 整。一 日三餐有很多菜
民族传统的亲情却少 她说与女儿 惆 见 面就不错 外孙女也不用她带,她 每天唯一的事就是到超市买菜。

单可供 选择,不论是主餐还是甜点 ,做
_ _
一 l 一 ■ ■ ■ 一 一 纛 I 一 一 一 一 ■ 一 曩
■ ■ Il l
一 ^‘’ I m : 鼍 |工 : _域外社区 拳 l个 7
中国老人体验新西兰 公 费 " “ 医疗
文/ 少才 刘
费的。入 院时,医院工作人员递给患者
工作人员指—下菜谱,王教授 “ E ”一 YS
得 都非常精细,即使是医院的饭菜,也
起,而是住在富人 区。我是早起拍街
景时偶然发现一栋别墅 门前不但种着 花
草,而且 还有西红柿 等蔬菜,有点 中国
依然遵循西餐摆盘 的基本原则,还会略
微装饰 下 早 有早餐, 有 匕 a 然后 午茶、

没有求人、没有送礼、没有红包,在新西兰看病,soeasy!

没有求人、没有送礼、没有红包,在新西兰看病,soeasy!

没有求人、没有送礼、没有红包,在新西兰看病,soeasy!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生最大的无奈。

人吃五谷杂粮,不生病恐怕是奢望。

生病一般都和痛苦挂钩,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儿。

最近有一位读者David因为胆囊炎进了医院,还做了手术。

他居然把这次经历,形容为“美好的体验”!真的有这么美好吗?来看看他自己的讲述吧……来新西兰十四年了,平日没得过什么大病,家庭医生那里除了看看头痛脑热,每年定期体检,自己就没登过医院的大门,新西兰医疗系统的运作也只是道听途说而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实际上事后也分析出这是多年积累的老毛病,从2017年年底一顿偶然的油腻晚餐开始。

12月18日晚餐吃了Cheesecake和油煎饺后,胃部突发不适,和家人一起出去海边散了圈步,依然不见好转。

回家后在卫生间强压自己喉咙呕吐出大部分胃部食物,本以为这样会好转舒坦一些,结果反而引发身体完全不适,坐卧不宁。

没办法,晚间十点决定把女儿单独留在家,和老婆大人前往夜间医院White Cross就诊,之所以没选择去免费市立医院急诊,是因为本身没热度,自认为应该不会是什么大病,可能会在急诊太多时间等待,并且会无端消耗公共资源。

到达医院填写完个人信息,静候半小时左右,就排到White Cross医生开始问诊,针对明显不适的状况及时采取了些打针服药等医疗措施,让我的身体很快了平复下来,可以回家。

医生并告之白天如还有不适,可去家庭医生处续诊。

在夜间医院整个过程用时不超过2小时,问诊及医疗花费130刀。

没有开药。

12月19日,下午去机场送完两个北京学生回国后,开始发低烧,但身体感觉还好,早早钻进被窝休息下来。

12月20日,早上起床后依然低烧,因中午公务有约,去药房买了一大盒Panadol服了两粒,居然很有效地控制了体温,精神倍爽,生蠔海鲜猛吃。

下午回家后和女儿在花园里拣了一会儿树叶,感觉有点累,却发现依然有低烧,只好继续靠Panadol控制。

12月21日早,低烧又回来了,没有其它不适症状,但直觉告诉我这不应该是个好迹象,决定打电话给家庭医师Dr. Lisa,预约了下午二点半的问诊。

体验新西兰医疗

体验新西兰医疗

改革开放以后,断断续续、零零碎碎地从各种媒体和一些去过国外的人士那里,获得了一些关于在国外就医看病的大概情况,从只言片语的介绍中,留下的只是“好”的印象,至于有多“好” ,实在是想象不出来。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

初来乍到新西兰,一次貌似严重,其实是 “虚惊” 一场的小“插曲”,却使我切切实实地体验了在新西兰,如何从急救到医疗、康复的全过程,验证了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胜过百闻” 之说的经典性。

【初识急救中心】来到了新西兰以后,女儿经常带我们参加诸如朋友聚会、生日派对、乔迁庆宴等各式各样的聚会活动。

事情就发生在来后不久的一次聚会活动时,由于站立太久,又因夜里未睡好,老伴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几乎晕眩倒地。

朋友们见状都非常紧张,虽然老伴说不要紧,过一会就会好的,但朋友还是立即拨通了救护中心的电话。

很快,也就是十来分钟的时光,一辆救护车便开到了我们聚会的现场。

两位救护医生下车后随即来到躺卧在室内沙发上的老伴身边。

医生为老伴做了观查和简单的询问,认为可以移动后,即用活动担架将她转移到了救护车上。

事后据陪同上车充当翻译的外孙女说,在车内,两位医生用仪器为病人再一次做了检查。

随后,救护车便开往一个区的救护中心,女婿和我开着车尾随其后。

救护车抵达后,直接倒车至中心的门前,把躺在担架床上的老伴推进了救护大厅。

当我们停好车迅速进入中心,见到老伴时,她已换上病人服,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进一步的检查了。

在接下来的检查过程中,医生为她做了血压、心电图、CT 和验血、尿检等。

总之,该检查的,都检查了。

此时已到了12点多吃中饭的时间,我们问医生,是否可以走了。

医生回答,要等各项检验报告出来,在确定病人绝无大碍之前,是不能离开的,并请我们在大厅里休息。

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在急救中心服务的义工,为我们每人送来一份三明治及饮料(洋人的中餐大多如此),让我们非常过意不去。

义工却说,没什么过意不去,别说你们是纳了税的,即便是对街头流浪者,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如此对待。

新西兰最吸引人的福利待遇

新西兰最吸引人的福利待遇

新西兰最吸引人的福利待遇新西兰最吸引人的福利待遇新西兰最为吸引人的福利待遇1、免费公立医疗所有公共医院治病一律免费,医院的手术设备由国家无偿提供。

如果到家庭医生看普通病症收门诊费,但六岁以下儿童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医疗由国家负责,所有费用(包括药费全免) 。

贫困者看家庭医生减收门诊费,每样药最多只收3元,多余费用由国家负责。

16岁以下孩子免费牙医治疗。

在私人医院(私人妇女医院包括在内) 或由私人医生治病的费用,可按统一标准报销一部分,余下的由病人自行承担。

注册药剂师根据医生药方列出的所有药品一律免费提供给病人,国家给予补偿。

从怀孕到生产的所有费用由国家负责,政府鼓励生育,除一次性($1500)奖励一笔金钱外,每生一个孩子由政府每周补贴养育费直至18岁。

18周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独立生活,享受青年人津贴。

小学中学免费教育,国立大学只需交象征性的低学费,定居两年后可以享受学生津贴,其金额需根据学生家庭人数,住房费用等补贴,足够全家生活开销。

(每10周学习,2周放假)4、免费政府公房(Housing New Zealand)为实现人人居有其所,新西兰自1935年第一届工党政府开始,实施为普通的新西兰家庭大规模建造住房,截止目前新西兰拥有约6.9万栋政府公房。

为满足需求,政府每年还会再新建或在市场上购买约500栋房子(新西兰政府公房为独立带花园house ,包括大量3居室、4居室、5居室的房子) 做补充。

新西兰公房居住过程中房屋维修维护所产生的费用,由政府承担。

定居10年满65岁以上可以享受政府养老金。

7、166个国家或地区免签入境成为新西兰公民后可免签证进入欧美发达国家。

可以自动得到澳大利亚定居权、工作权,享受除失业救济外的所有澳大利亚公民应享受的福利。

可以到英国工作。

退休后可以到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居住(退休金由新西兰政府支付) 。

新西兰护士作文

新西兰护士作文

新西兰护士作文篇一《我眼中的新西兰护士》在新西兰,护士可真是一群独特的存在。

我有次去医院看病,那体验就像走进了一场有点滑稽又超级暖心的情景剧。

我刚进医院,就看到一个护士忙得像个旋转的小陀螺,从这个病房冲到那个病房。

我被领到一个小房间等着,正对门的墙上贴着一些可爱的小贴纸,应该是护士为了安慰病人们弄的。

那个负责我的护士来了,是个有点胖嘟嘟的女士。

她进门的时候带进来一阵轻快的风,鞋跟在地上发出急促的“哒哒”声。

她看着我,眼神里写满了笑意和热切,就像看到许久未见的老朋友。

她一张嘴说话,那声音超级大,把我给吓一跳,“亲爱的,你咋啦?”就像我是在她家做客突然不舒服了一样自然。

我告诉她我头疼得厉害,感觉脑袋里像是有个小人在拿着锤子乱敲。

她一边听一边点头,还时不时发出“嗯哼”的声音,就像在表示很认同我脑袋里有个调皮小人这种说法。

然后她开始给我做检查,动作超级麻利。

她测体温的时候,拿着体温计在空中挥舞了一下,像是在进行某种神奇的预热仪式,嘴里还嘟囔着“这小玩意儿可别出岔子”。

等把体温计放到我腋下时,又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稳住啊,这家伙要是掉了就前功尽弃喽”。

她记数据的时候,皱着眉头,眼睛紧紧盯着本子,那认真的模样就像在解一道世界难题。

手上的笔快速地跳动着,写完还非常潇洒地画了个圈,像在做一个胜利的标识。

她走之前,还在我的床头放了一小杯温水,里面插着一根彩色的小吸管,说“渴了就喝点,别像个木头人似的”。

新西兰的护士们,就是这样充满活力又温暖的存在,让病人在病痛中能找到一丝别样的乐趣。

篇二《新西兰护士:病房里的活力小能手》新西兰的医院里,护士们就像是欢乐的源泉。

我上次摔破了腿,有幸再次感受了一把新西兰护士的独特魅力。

一进病房,就能听到护士们欢声笑语的声音传来。

我原本因为腿受伤有些沮丧,这时候好像乌云里透进来一点阳光。

我的护士是个高高的男生,头发卷卷的,像是顶着一团调皮的乌云。

他一进来就跟我开玩笑,“你这腿啊,肯定是和地面来了个不愉快的亲吻。

千万不要去新西兰

千万不要去新西兰

“千万不要去新西兰!”(2010-02-17 12:39:15)转载标签:专栏撰文:苏丝黄“千万不要去新西兰!”罗兰在电话里带着哭腔说。

罗兰,她老公汉斯和1岁的女儿欣欣去新西兰旅游。

汉斯因为心理尚处于青春期,又热爱运动,决定来一场“在路上”的旅行。

于是,一家人好不容易凑齐的假期,浩浩荡荡往《指环王》的拍摄天堂去了。

和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不同,汉斯虽然也开了辆大车,还是个房车,吃喝拉撒连做饭都可以在里面,但他不能沿途拉姑娘,认哥们儿,带着一家子人呢。

那旅行的日子从一开始就不太顺,先是没想到新西兰的天气这么古怪——以为自己聪明,躲北半球的寒冬(卫星上看整个英国跟盖了个冰壳儿似的,整个一张白色地图),躲到南半球,这下暖和了吧?结果新西兰地少人稀,山高水长,白天还算暖和点儿,能穿个长袖T恤对付,晚上非得穿棉猴儿不可。

不是前阵子说全球变暖,现在又说进入小冰川期了吗?你以为科学家们在骗人,朝云晚雨,其实他们说的是对的——全球变暖指的是气候越来越极端了,要么大冰雪,要么酷暑,要么大地震,震完中国震海地,你躲到新西兰也没用。

总之,气候再极端,也没把那儿漫山遍野的沙蝇给弄死(话说回来了,人都死了,沙蝇还不一定死呢),罗兰是B型血,吸血类昆虫最喜欢,专吸她的,两条腿几天之内就长了一倍直径,脚腕子没了。

“那儿的女人好壮硕,真正的母牛!”罗兰非常不讲究政治正确性,虽然她自己的腿现在也细不到哪儿去,还红彤彤的,起伏不平的。

城市女郎跟农场小伙子,开了个房车,在大山里跑着,晚上找个房车聚集地,加水加油,倒马桶,如果不用车上小小的洗澡间和厕所,就用公用的。

三口人挤在一张窄床上,还得提防半夜被女儿一脚踹肚子上(欣欣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强壮,跟头小母牛似的),疼得半天喘不上气。

白天呢,当然要爬山啦。

汉斯要背着汉娜上,汉娜不干,赖着妈妈,于是妈妈勇敢地蹲下来,把自己一半体重的背椅加娃娃扛上,说:“没事儿!我行!”一站起来,咣当,孩子掉下去了,额头上磕了个口子……结果,当然是两人大吵一架。

新西兰生活怎么样

新西兰生活怎么样

新西兰生活怎么样
新西兰被誉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这个南太平洋岛国以其宜人的气候、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友善的社会环境而闻名。

对于许多人来说,新西兰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地,那么新西兰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呢?
首先,新西兰的自然风光令人惊叹。

这个国家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化的地形和景观,从雄伟的雪山到宜人的沙滩,再到郁郁葱葱的丛林和清澈的湖泊,无处不在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无论是在北岛还是南岛,都能找到让人心醉的风景。

这种自然环境也为新西兰提供了丰富的户外活动机会,比如滑雪、登山、徒步、冲浪等等,让人们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其次,新西兰的生活质量非常高。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新西兰一直是全球生活质量排名前列的国家之一。

这里的医疗系统完善,教育资源丰富,社会福利完备,人们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和教育服务,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政府对社会公平和福利的重视。

此外,新西兰社会文化多元,人们对于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这使得新西兰成为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强的社会。

然而,新西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新西兰的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大城市如奥克兰和惠灵顿。

此外,由于新西兰位于地球上的边缘,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新西兰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外国人来说,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可能会比较困难。

总的来说,新西兰是一个宜居的国家,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质量都是无可挑剔的。

然而,也需要考虑到生活成本和就业机会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那些向往自然风光和高品质生活的人来说,新西兰绝对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居住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西兰生活:新西兰公立医院看病亲身体验
新西兰旅游期间,因同行一位驴友突然十二指肠溃疡面出血(大便潜血,不是很严重),我们在奥克兰的公立医院里体验了一回发达国家的医疗服务水平。

急诊服务——先救命后收钱。

新西兰最大的免费留学服务机构——新西兰教育联盟金牌留学专家傅静波老师介绍,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看急诊,我们心里都挺紧张,但谁也没有表示出来,还都装着气定神闲。

摸到医院急诊的大门口,新西兰的朋友在挂号窗口向里面的金发碧眼的大婶表示:有人胃出血,需要看急诊。

对方立即展现出丰富的关切表情道:“ok”,并询问我们是否需要免费的中国话翻译服务?是广东话还是普通话?新西兰的朋友解释着对我们表示:看病关乎许多医用专业英文,他不是很有把握准确的表述病情,还是用翻译保险。

登记了患者的护照后,询问在新西兰的担保人和联系方式?然后立即有护士带着我们进了急诊室。

我们进到急诊室不久,就来了一位香港的华人翻译,与她交谈中我们得知:因为新西兰是移民国家,所以公立医疗机构都会聘用有行医执照翻译,免费提供翻译服务。

主要语种有汉、日、韩以及印度语。

翻译的工作是帮助医生和患者之间进行比较准确病情描述。

接诊的医生帅气又年轻,但和气、耐心,仔细。

从表情到语气都渗透出专业性、责任心和职业的高尚气质。

因为我基本上没有英语沟通的能力,所以一直站在后面,很有经验的掏出信用卡,时刻准备承担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后来,医院给驴友抽血、输液、拍x光片、胃镜以及十二支肠微创止血,每一个环节我都象箭在弦上一样,时刻准备着掏出信用卡,以显示咱有看病的实力。

但是一直没人和我们理论收费的事,也没有让我们缴纳什么押金。

这种缴费的等待让我感到生命被重视欣慰。

一个月后,新西兰的朋友收到医院的收费通知单,大意是:医院已经与保险公司核实过,该患者没有办理新西兰的医疗保险,因此请担保人到医院缴纳相关费用,对费用明细如果有异议可以和医院联系。

钱还是要收的。

但是先救命后收钱和不交钱就不治病比起来,显然前者更让人心里舒服点。

医护人员的服务——患者和陪人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按呼叫铃。

医院要求驴友住院观察止血情况,送到病房时已接近黄昏,病区里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从上海技术移民来的护士,她的国语让我们感到踏实。

但是半个小时后,上海的护士说她快要下班了,于是我们集体焦虑起来,叽叽喳喳的讨论谁留下来陪夜更合适。

上海护士欣赏着我们之间的情谊,慢条斯理的告诉我们:你们不用留人的,新西兰的法律规定一个护士最多只负责6个病人,完全有能力照顾的很周到。

如果一定要留下来,留人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按铃叫护士。

她一边说,一边让我们看同房间一位80几岁的老人,身上有两三条管子,老伴只需要白天来陪他聊天解闷,晚上没有人陪,都是护士照顾,后来两天我求证了这个事实。

让我感慨的是,老人每天还都洗澡,但不是老伴帮他洗,而是护士洗。

医院还有专门提供老人的润肤膏,每次从浴室出来都香喷喷的。

驴友一入院抽血时,就在手臂静脉留置了硅胶管,露在血管外面的头有一个可以接驳的无菌开关。

然后用象保鲜膜一样的胶布封住,手臂输液时也能随便活动,输完液后可以洗澡,很方便。

陪人也被照顾。

第二天一早,我急急忙忙往医院奔,脑海里止不住的出现伙伴坐了一夜的倦态。

结果我又一次判断失误:昨晚留下的伙伴很舒服的躺在一张可以放平的四轮、单人沙发上,神清气爽。

他说晚上10点,值班的洋人护士比比划划的把他带到会客室,让他推一张沙发床休息,他差点以为是自己很帅,所以才被照顾。

但是接下来的三个白天,以我的实践推翻了他的自以为是。

哑巴找开水。

我和生病的驴友都不习惯喝直饮的凉水,但脑子里原本出来之前应急学了一点的英语单词,却千呼万唤都说不出口,于是我拿着杯子在病区里来回转悠,东张西望的找开水。

一位毛利人护工,长得挺凶的,大眼球象看间谍一样的跟着我转,我原本以为她会制止我到处乱转,结果她上来问我“huot woter?”,我其实也不能确定她的意思,但碍于面子也就“yes”了。

护工把我带到开水机前,动手帮我装好水才离开。

请去用更卫生的厕所。

病房里卫生间是厕所和浴室分开的,非常非常清洁。

我又是排水能力很强的人,看见象星级宾馆一样的厕所就更勤快了。

结果我刚准备享用第三次时,一个毛利人护工把我拉出来,对着我一阵呜呜呀呀的比划。

我瞪着一对双眼皮的大眼睛,心里直发怵,“不让用病房的厕所?不应该呀,解决内急是人权的基本内容!”。

护工看我不明白,带着我往外走,到病区外面的走廊上我才明白,她是告诉我:病房的厕所是病人用的,病区外面有供医务人员和来访者用的的厕所,更清洁。

各取所需的配餐室。

因为找开水,我发现了配餐室——两个大冰箱里面有很多牛奶和各种配方的袋装流质食品,铁架上放满各种配方的盒装流质食品。

有意思的是配餐室里的食物没有人看管,冰箱门上标明里面装哪些病床可以在这里取用,护工每日按照医嘱补充。

可能因为这里住的都是消化道疾病的患者,需要少量多餐,因此,一日三餐是送到病房的正餐以外,病人就按照医生规定的饮食种类可以自行取用,微波炉也是24小时开放的。

不仅是如此,病号服也是病人自行按照需要自行取用。

在病区的走廊上有个很大的塑料整理柜,里面从小毛巾到大浴巾都有,病号服分好几种款式,有连衣袍,有上下两节的衣裤,有罩在外面的睡袍,还有一次性底裤,病人按照自己治疗的方便程度取用。

也就是说,病人住院只要带牙刷,其它什么都不用带,连餐具都是不锈钢的,也没有交押金这一说。

病人日常需要的盒装面巾纸纸、洗碗布、痰杯以及吸管等用品都是在每间病房门口的整理箱中,病人自行取用。

护工只管每天检查补充。

病区的用品仓库一直是敞开状态的,架子上纸巾之类的日常用品应有尽有。

患者的平等和社会关爱。

上海护士第二天上班时,我特地问她:什么条件才能住单间?回答:在公立医院只看病情,需要抢救,乞丐也是住单间;病情不需要,总裁也是四人间。

哈哈,公平的感觉真好。

在医院一楼有一个大堂,采光和绿化都挺好,我们在那的三天,每天上午都有慈善组织或是教会的乐队演奏。

大堂里还有咖啡吧,很多人在那泡吧,一点不像医院。

医院的硬件设施。

后面两天照顾驴友已经不是我的主要目的了,医院的一切让我着迷,一有空就开始“深度游”。

我看到的所有病床都象国内重症监护室的床,能推着走,病人如果需要检查什么的,不用搬来搬去。

床垫都是记忆材料的,就象国内那种记忆材料的枕头。

驴友说非常舒适,躺久了也不容易腰酸背痛。

输液架上有一个小的电子控制设备,能按照指令控制液体滴速,又能自动呼叫护士。

输液时病人睡着了也不会出问题。

输液架的轮子都是质量很好的万向轮,推着输液架上厕所或是在走廊上散步是很正常的事。

有一位病人身上挂着腹腔引流管,引流瓶放在一个精致的小拖盒里,也在走廊散步。

每个病人床头墙上都挂着五个装有急救用品的盒子,三个装满橡胶手套的盒子(分别是大、中、小号)。

这种三个一组的手套盒在病区所有厕所、浴室里都有。

桶装的消毒纸巾、挤压式消毒液随处可见,连走廊的木扶手上都挂几只,医护人员和病人都用。

还有一盒盒的润手纸,洗手以后润肤用的。

浴室的墙上挂着雪白的塑料围裙,长度及地,也是大、中、小号齐备,是护士帮病人洗澡时用的。

厕所里面的卫生纸和擦手纸取之不尽,用之不绝。

护工每天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推着一大车东西,检查所有的盒子,不断的往里面补充各种用品。

病区里所有的洗手池都同时具有三种开关方式,除了正常的扭动方式以外,还有脚踩和手臂拨动(手术室洗手那种)。

病区内走廊是蓝灰色地毯,病房里是木地板,新西兰本身纯净又干燥,三分之一以上的病人光着脚满地走,包括上厕所。

病区外的大走廊很宽,大型的窗子能看见海景,窗前设置了很多沙发供病人休息。

每间病房住四个人,每个人有三张单人床大小的独立空间,每张病床之间有帘子隔开,帘子的上下三分之一都是镂空的,通风透气挺好。

除了床头柜,还有一个扁扁的衣柜,能挂外套和提包。

厕所和浴室除了门之外,里面还有一幅弧形的帘子,如果担心病人在里面有事,可以不关门,把帘子拉上,人性又文明。

我特地去“游览”了污物处理间(就是放尿壶、清理大小便的工作间),情况是这样的:大便器是一次性的(可降解的泡沫),所以没见着脏的。

洗尿壶的水池干净的程度就不说了,最重要的上面有一个弧形的有机玻璃罩,清洗者是隔着玻璃操作的,人性又科学。

还有一个很大的消毒柜,所有洗过的小便器经过高温消毒后才拿出来放在架子上。

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别会有一个挺漂亮的洋妞推着饮料车来病房,嘴里吆喝着“咖啡、茶、……”,每个床她都会问你需要什么。

在新西兰公立医院“游览”了三天,很皮毛、很肤浅,为了尊重病患,也不敢使用相机。

但真的很有实践价值。

我脑海里总是控制不住的冒出马克思他老人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物质象泉水一般的涌现,人们各取所需。

劳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是谋生的手段……”。

新西兰虽然是当今世界最好的
福利国家之一,但肯定还达不到共产主义的境界,又但是:新西兰的医疗制度和体系已经具备了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

我们要怎样才能让马老先生的梦想能先在中国开花结果呢?先抓蛀虫如何?我在网上看到联合国测评的最廉洁国家,新西兰位居榜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