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探究性试题八种题型
高考之小说探究类题型

小说中某个人物是 否多余?
从此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此人物在情 节发展中的作用、此人物对主题的丰富等 方面进行分析
对 同
某 认
一 识
人 ,
你物认,为有呢不?从识一面人(肯)物等定的角其不度合同进理表行的现分一、析面对,人否物定品其行不的合辩理证认的
[例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窃喜
老李住胡局长对门。老李经常从门缝里看到有人拎着大 包小包往胡局长家跑,看到此情景老李就会咬牙切齿地对老 婆说:现在当官的就是贪!但到了单位,老李对胡局长总是 恭恭敬敬、服服帖帖的。一天夜里,突然有人敲老李家的 门,几个神态严肃的人说:“对不起,胡局长,我们是检察 院的,请跟我们走一趟。”老李努力控制住内心的喜悦: “对不起,您找错人了,胡局长住对门。”关门后,老李抱 着老婆狠狠地亲了一口。
题意蕴”理解性探究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点出标题所 首先,思考“锄”的手法,“锄”不仅仅是一
用的表达技 种劳作工具,也不仅仅是锄地,这里有其象征
巧
义,所以标题“锄”运用了象征 手法。
分析标题的 表层含义
表层义是六安爷锄地,是一种劳动行为。
“锄”作为一种农具,代表着 农业生产 和生活
学规范作答——解构满分,知怎么答 [例二] (2016·全国乙卷)阅读《锄》一文(文本见本专
题“题型突破(四)”[例一]),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
分析。 [满分解构]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题干指向很明确,“标题”“寓意”,因此属于“标
古城 出他们对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的热衷,对文化
人 本质 的忽略,词句中蕴含的作者倾向为批判 。
语文新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型的3种考法

语文新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型的3种考法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种题型往往不设置唯一性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考生的探索和思辨精神。
探究题涉及的方面较多,如对作品情节安排合理性的探究,主题、标题意蕴的探究,艺术手法的探究等。
图片考法一:情节合理性探究备考·关键能力情节构思类探究题主要是对小说情节方面的探究,主要包括探究情节结构技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安排的合理性。
其探究内容已超出了情节内容本身,也比情节作用题带有更强的综合性,往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注意情节自身的关联性与逻辑性对小说情节的探究,首先要从情节自身分析。
如果是前文情节发展的必然,并且有严密的逻辑性,则合理,赞同;否则不合理,不赞同。
②注意情节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情节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如果人物形象已经丰满,情节再节外生枝,可视为多余;如果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有补充完善作用,则视为合理。
③注意情节是否符合主题表达的需要主题要通过一定的情节表现出来,如果某一情节对揭示主题有重要的作用,则视为合理;否则多余,不合理。
题型标志设问示例题干中往往有“谈观点”“说理由”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文中某一情节是否必需?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2)把文中某一情节删去可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四个角度”解答情节合理性探究题①明确表达出观点最重要的是先确定自己的观点,观点确定了,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
②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对于情节合理性的探究,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事件等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③从文本叙事形式分析文本的叙事形式,包括结构的组织、线索的安排、叙事的顺序等。
2023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考点突破:多角度探究作品(含答案)

文学类阅读:多角度探究作品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山村的墓碣冯至德国和瑞士交界的一带是山谷和树林的世界,那里的居民多半是农民。
虽然有铁路,有公路,伸到他们的村庄里来,但是他们的视线还依然被些山岭所限制,不必提巴黎和柏林,就是他们附近的几个都市,和他们的距离也好像有几万里远。
他们各自保持住自己的服装,自己的方言,自己的习俗,自己的建筑方式。
山上的枞林有时稀疏,有时浓密,走进去,往往是几天也走不完。
林径上行人稀少,但对面若是走来一个人,没有不向你点头致意的,仿佛是熟识的一般。
每逢路径拐弯处,总少不了一块方方的指路碑,东西南北,指给你一些新鲜而又朴实的地名。
有一次,我正对着一块指路碑,踌躇着,不知应该往哪里走,在碑旁草丛中又见到另外一块方石,向前仔细一看,却是一座墓碣,上边刻着:一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走到这里就死了。
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请给他作个祈祷。
这四行简陋的诗句非常感动我,当时我真愿望,能够给这个不知名的死者作一次祈祷。
但是我不能。
小时候读过王阳明的瘗旅文,为了那死在瘴疠之乡的主仆起过无穷的想象;这里并非瘴疠之乡,但既然同是过路人,便不自觉地起了无限的同情,觉得这个死者好像是自己的亲属,说得重一些,竟像是所有的行路人生命里的一部分。
想到这里,这铭语中的后两行更语重情长了。
由于这块墓碣我便发生了一种从来不曾有过的兴趣:走路时总是常常注意路旁,会不会在这寂静的自然里再发现这一类的墓碣呢?人们说,事事不可强求,一强求,反而遇不到了。
但有时也有偶然的机会,在你一个愿望因为不能达到而放弃了以后,使你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在那些山村和山林里自然没有再遇到第二座这样的墓碣,可是在我离开了那里又回到一个繁华的城市时,一天我在一个旧书店里乱翻,不知不觉,有一个二寸长的小册子落到我的手里了。
封面上写着:“山村的墓碣。
”打开一看,正是瑞士许多山村中的墓碣上的铭语,一个乡村牧师搜集的。
欧洲城市附近的墓园往往是很好的散步场所,那里有鲜花,有短树,墓碑上有美丽的石刻,人们尽量把死点缀得十分幽静;但墓铭多半是千篇一律的,无非是“愿你在上帝那里得到永息”一类的话。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探究含义题型解题技巧(附练习与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探究含义题型解题技巧(附练习与答案解析)【探究主题】探究小说主题,往往要结合情节、环境、人物甚至写作背景进行,但一般都是从人物角度,尤其是主要人物角度探究。
因为小说主题的多义性和选择性,所以,有时探究主题就重点探究其多义性、选择性,如对这篇小说,有人认为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有人认为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要求说出你的看法,这时探究方法除了要结合人物外,还可以从题材、社会环境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等角度展开。
【探究标题】高考对标题探究的角度有三个:一是标题含义(意蕴),二是标题作用(妙处),三是分析是否可以更换标题。
1.探究标题含义(意蕴)标题含义有表层义、深层义和主旨义(情感义)三个层面。
表层义是指标题本义;深层义主要指在文中的指代义、比喻义或象征义;主旨义是指标题传达出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理解标题含义,尤其是其深层义和主旨义,一定要对文本仔细琢磨,善于抓住文中的点题词句,联系主旨来思考。
2.探究标题作用(妙处)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②概括故事情节。
③形成结构线索,贯穿全文。
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⑤强化突出人物形象。
⑥暗示、揭示小说主旨,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⑦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等。
当然,标题的作用还是与标题自身有关:①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②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④如果以问题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3.探究标题是否可以更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比较:①能否体现主题;②能否表达情感;③是不是线索;④是不是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⑤是不是富有情感或悬念,引人入胜;⑥是不是体现作者的构思;⑦是不是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等等。
【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八大考察题型分析(附例题及答案)

【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八大考察题型分析(附例题及答案)壹~知识梳理~知识点1: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一、具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段落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段,如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在内容表达上,富有特色。
二、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3、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三、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内容上:考虑句段与全文写作内容的关系,与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的关系。
2、结构上: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3、表达效果上:多是针对有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有特殊表现手法的句子,这里不展开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A、段落:(1)、开头语段:引出所写的对象,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对内容的作用);开篇点明题旨(主旨作用);或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氛围)。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结尾段: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标题,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有这样作用的试题,往往这一句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有点"看不懂")。
(3)、中间段: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近几年高考题中多属此类,要求会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正衬(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总领后文;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
高考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八种题型与作答步骤

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画线的句子。(4分)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 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 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 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 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 具。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 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 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③运用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p178)2010全国卷《大河家》
•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 (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 ①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却是连接中 国的一个地理枢纽;(表) • ②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 见识回藏两族;(表) • ③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深) • (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 ①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表) • ②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 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深) • ③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 析领队形象。(6分) • 【参考答案】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 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 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 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 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 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题。这一题型也是平时 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 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
高考语文探究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探究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高考语文探究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探究题作为xx题型,要求考生独立分析讨论课文材料,提出问题或进行赏析评价。
从高考试题的实际情况来看,探究题的内容目标一般指向人文因素,但命题角度不同。
下面,根据探究题的不同命题角度,将其分为六类,并结合实例提出解题技巧,希望能帮助广大考生解答探究题。
一、个性化口译提问【试题特点】个性化解读探究题要求考生对某一观点、观点、事件、人物等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课文中,结合课文内容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合理的前提下,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注重创造性阅读能力的考查。
【经典例子】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磨难,但X 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请结合原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2012年高考辽宁卷)【解题技巧】第一步是确定位置。
同意或不同意,但X是安全的,X容易形成答案。
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看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倾向,按照作者的思路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结合原文”上做得更好。
第一段,“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撒在苦难的土壤里——这场灾难.使他在人生和学术之旅中更加关注自身灵魂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境遇”,这表明作者认同“苦难是人生的财富”的观点。
第二步是利用原文中的相关叙述,形成一些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第三步是分层呈现答案。
如果你反对这种观点,你就得在现实生活中找例子来分析。
还有一种思维方式,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强调“苦”是外因,关键是看人们对它的态度,只要分析具体合理,你也应该打分。
【部分答案】我同意这个说法。
苦难真的造就了克罗齐。
年轻时经历的地震带给他的心理创伤,促使他在人生旅途和学术旅途中更加关注人的心灵和精神。
中年以后,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争苦难,克罗齐变得更加成熟。
二、人格精神的探索【考试特点】人格精神题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探究文本中主要人物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精神的某一方面,重点考查考生的多角度探索、概括和分析能力。
【高中阅读指导】新课标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探究性试题八种题型

【高中阅读指导】新课标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探究性试题八种题型新课标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探究性试题八种题型 1 .观点式 2021 海南(宁夏)卷的欧享利《二十以后》与夏东元《盛宣怀传》就已出现这种题型, 2021 则增加到三套试卷,这里仅以新课标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探究性试题八种题型1.观点式2021海南(宁夏)卷的欧·享利《二十以后》与夏东元《盛宣怀传》就已出现这种题型,2021则增加到三套试卷,这里仅以辽宁卷为例,作重点分析。
2021辽宁卷——贾平凹《遗璞》: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这种题型的解答,无非是正反两个观点。
本题所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首先必须明确:第一,探究类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即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而是多层次的。
第二,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规定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
第三,由于高考的选拔特点,试题将不可能是全开放的,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一千个哈姆莱特必须首先是哈姆莱特”,因此,试题应该是半开放的——多角度,但不是漫无边际。
观点式探究试题答题步骤:首先明确自已的观点,其次分别列出支持自身观点的事实依据,最后回归文本。
结合具体事例作合情合理的分析。
2021辽宁卷——斯蒂芬·杰·古尔德《达尔文的拖延》: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淡你的理解和看法。
这一题考查的同样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探究,是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的学习、研究活动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探究性试题八种题型
高考研究
2014-02-22 1702
新课标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探究性试题八种题型
1.观点式
2008年海南(宁夏)卷的欧〃享利《二十年以后》与夏东元《盛宣怀传》就已出现这种题型,2009年则增加到三套试卷,这里仅以辽宁卷为例,作重点分析。
2009年辽宁卷——贾平凹《遗璞》:
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这种题型的解答,无非是正反两个观点。
本题所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首先必须明确:第一,探究类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即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而是多层次的。
第二,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规定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
第三,由于高考的选拔特点,试题将不可能是全开放的,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一千个哈姆莱特必须首先是哈姆莱特”,因此,试题应该是半开放的——多角度,但不是漫无边际。
观点式探究试题答题步骤:首先明确自已的观点,其次分别列出支持自身观点的事实依据,最后回归文本。
结合具体事例作合情合理的分析。
2009年辽宁卷——斯蒂芬〃杰〃古尔德《达尔文的拖延》:
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淡你的理解和看法。
这一题考查的同样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探究,是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的学习、研究活动过程。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和有创意的解读”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其二是“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
前者侧重“个性化”,立足求异,展示对文本的不同解读:后者侧重“有创意”,立足求新,提出自己的新发现。
此外,2009年海南(宁夏)卷——铁凝《孕妇和牛》与2009年山东卷——“杨澜访谈”均涉及此题型。
2.启发式
这一题型,2007年山东卷——杨明、马小林《梦碎雅典》:2008年山东卷——张炜《歌德之勺》、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2009年山东卷——同国平《记住回家的路》、安徽卷——宗璞《董师傅游湖》等均有出现,这里重点分析海南(宁夏)卷。
2009年海南(宁夏)卷——《寻找教育的曙光》:
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这是一个半开放性的题目,既要结合重要句子“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又要对的观点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对于的观点、态度或予以赞成,或不赞成,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评价陶行知,但不能脱离文中的这个重要语句。
在答案的格式上应做到先观点,后论述。
启发式探究试题重在作出自已的判断,前提是由文本而发。
无论是感悟还是体验,必须立足自我,见解独到。
解答时必须注意限制性条件,围绕限制性的内容指向,联系文本进行分析阐述。
3.标题式
2008年广东卷——(美)刘易斯〃托马斯<绝妙的错误>与江苏卷——汪曾祺《侯银匠》,已开先例。
2009年浙江卷进一步得到体现:
2009年浙江卷——(英)大卫〃洛契弗特《魔盒》:
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考查对文本意蕴的探究能力。
这一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阅读经验与社会阅历去探究分析文本,发现文本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精神内涵及技巧手法。
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考查内容是思想内涵、手法技巧,还是人物形象评价分析,然后确立自己的观点。
观点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文本材料、的写作背景、自己的阅读实践进行分析,要点要全面,语言要客观,不要过于绝对化,内容要充实,分析部分可以分条作答。
本题考查对小说题目的探究,观点不要求统一,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如果认为“魔盒”更合适,可以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魔盒”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方面“魔盒”一词具有无限诱惑力,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另一方面“魔盒”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心情也因为魔盒的特殊含义而发生变化。
另外“魔盒”在体现文章的主旨方面显得形象生动,“魔盒”就象征着家的气息。
如果认为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可以从小说的主人公形象、外国小说的某些特点进行分析。
标题式探究试题,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切入点着手:主题、情感、线索、悬念、双关、简明、形象与生动。
4.评价式
2007年山东卷——叶延滨《灯火的温情》与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已有涉及。
2009年福建卷——丰子恺《阿庆》,继续沿用了这一题型:
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回答时注意“有时”二字的限制作用,不能理解成“精神生活可以代替物质生活”,先要分析物质生活的第一性,再分析“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再分析“物质生活不可替代精神生活”,应结合阿庆形象来探究。
探究要点可以考虑: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②在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③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替代的。
(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
评价式题目是个性能力检测的最佳方式,解答时,一要发现解读入口,紧扣评价要求:二要围绕原文,综合分析;三要敢于发散,不求面面俱到,选取关键点,言之成理。
5.主题式
主题式出现较早。
2007年广东卷——《记钢琴演奏家傅聪》与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就已使用。
2009年江苏卷张笑天《上善若水》也属这一题型:
请探究都江堰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解答本题既要理清思路,又要把握全文主旨。
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解答主题式题目要知人论世。
探索文本的主题要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角度切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透析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6.矛盾式
矛盾式仅在2007年广东卷——迟子建《泥泞》中出现,但并不意味着今后不出现。
迟子建《泥泞》:最后一段,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本题考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对文本的探讨,一定要在准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实际语境进行,切忌脱离文本。
在最后一段中的说法并不矛盾。
因为泥泞是自然生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矛盾式的探究题,看似矛盾,实际上相反相成。
解答时首先要把握语句的内涵,其次要紧扣文本环境,最后应从领域、层面、时代、地域等不同角度分析探究。
7.关系式
2009年福建卷出现了这一新题型——周劼人《寂静钱锺书》:
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锺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锺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解答时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探究,文本包含着“这个时代不再寂静”,对“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锺书”的观点,应辩证地看待。
解答这一类探究性试题,要理解好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彼此的内在联系。
8.见解式
见解式探究题在2008年广东卷——(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文本中已经出现: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联系文中一开始,“父亲”走的时候,“我”感到无畏和兴奋,“我”一直给父亲送饭,但当父亲真正向我划来时,我却“逃掉了”,可以看出“我”对父亲支持但不理解。
因为“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所以对“父亲”坚定执著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
最初,“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
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茫然和恐惧。
见解式题型可谓言由己出,有时与观点式、启发式、评价式有重合之处,但单独设题,重在自身的个性见解,并不是简单地亮明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启发,或做出评价,而应有深入的阐述,有理有据,让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