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免疫概念——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

②免疫自稳

③免疫监视

微生物概念——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见,需用显微镜放大数百至上千倍才能见到的生物。单位:微米(μm)

特点:①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②代谢旺盛、繁殖快

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

微生物的分类——①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

③真核细胞性微生物:真菌

免疫系统——①免疫器官

②免疫细胞

③免疫分子

免疫器官——①中枢免疫器官:胸腺(产生T淋巴细胞)、骨髓(产生B淋巴细胞)、腔上囊(鸟禽类)可产生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成熟于胸腺B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成熟于骨髓

②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及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抗原提呈细胞(APC):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②树突状细胞

③其他抗原提呈细胞B细胞,B细胞既是淋巴细胞又是免疫提呈细胞

抗原概念(Ag)——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AD)——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细菌外毒素——细菌向菌体外分泌有毒物质外毒素毒性很强抗原性也很强

细菌类毒素——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但仍保留抗原

抗毒素既是抗原又是抗体

常用的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破伤风要做皮试,如果过敏应用脱敏疗法

抗体(Ab)概念——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抗体产生的临床意义①自备抗体、加强免疫、预防接种

②辅助疾病诊断:早期IgM 恢复期IgG

免疫球蛋白(Ig)概念——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V区(可变区)与抗原结合V区——V L轻链、V H重链

IgG 特点①含量最高,增高4倍以上具有诊断意义

②唯一能通过胎盘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是机体再次应答的主要抗体

IgM 特点①5个单体

②分子量最大

③最早出现的免疫球蛋白(提示早期感染)有助于早期诊断的依据之一

IgA 特点①血清型为单体

②分泌型SIgA为二聚体,是粘膜局部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IgD

IgE 特点①为单体结构

②含量最低

③参与Ⅰ型超敏反应

抗体的生物学作用:①结合抗原

②激活补体

③结合Fc受体

④穿过胎盘与黏膜SIgA免疫球蛋白可通过粘膜

人体两大免疫:①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②非特异性免疫????

抗原提呈细胞(APC):T细胞、浆细胞、树突细胞

免疫应答的过程——①感应阶段:抗原提呈与识别

②反应阶段:淋巴细胞活化,T细胞→效应T细胞 B细胞→浆细胞

③效应阶段:

非特异性免疫概念:机体在生长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特异性免疫概念: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遇到抗原所获得的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超敏反应的分型: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血清学检测——凝集反应:血清鉴定;直接凝集反应:肥达实验检测伤寒、副伤寒

常用疫苗:①死疫苗,如:伤寒、乙脑、百日咳、霍乱、狂犬病

②活疫苗,如:脊髓灰质炎、卡介苗、麻疹

③类毒素,如:破伤风、白喉

④新型疫苗,如:肿瘤、乙肝、疟疾

细菌——①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双球菌

②杆菌

③形菌:弧菌、螺菌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荚膜的生理意义——①保护细菌与致病有关②鉴别细菌

鞭毛的意义——①运动器官②鉴别细菌③与致病有关

菌毛的意义——①具有附着作用与致病有关②与遗传物质传递有关

芽孢的意义——①与细菌鉴别有关②作为消毒灭菌指标

格兰染色:阳性—紫色阴性—红色;意义:1、鉴别细菌2、选择性用药

抗酸染色:阳性—红色阴性—蓝色;意义::可鉴别抗酸和非抗酸性细菌

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法

病毒的繁殖方式:复制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医学意义——①与致病有关:毒素、侵袭性酶、热原质

②与鉴别有关:色素、细菌素

③与治疗有关:抗生素、维生素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形成浑浊、沉淀、菌膜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形成菌落(单个细菌经过18~24个小时后由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判别有无鞭毛:①有鞭毛:细菌沿穿刺线向周围扩散生长<由此可判断细菌有无动力> ②无鞭毛:细菌沿穿刺线生长

正常菌群概念——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同的腔道(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粘膜)表面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细菌,通常是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

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①生物抗拮作用②营养作用③免疫作用

常用物理消毒法:①

②紫外线(杀灭空气与暴露的物体表面)

影响消毒剂效果的因素: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②细菌的种类数量与状态③环境因素的影响 影响细菌的致病性:①毒力②数量③途径

全身感染:

内源性感染:细菌来自患者体表或体内的感染

院内感染:患者在院内获得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存在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交叉感染

湿热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最常用、最有效)

煮沸法(最简便)

流通蒸汽法(是消毒法),连续3次就是间歇灭菌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