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控释制剂体外释放度的研究进展_刘艳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王武涛(陕理工生工院(系)生物工程专业072班,陕西汉中 723001) 【摘要】文章介绍近年来国内外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为缓控释制剂提供参考。
近年来缓控释制剂的发展有常用辅料在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进展、三种缓释控释剂的释药特性、缓控释制剂技术研究进展等。
缓释控释制剂发展迅速,其研究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缓控释制剂;释药特性;研究进展缓释、控释制剂是以药物的疗效仅与体内药物浓度有关而与给药时间无关这一概念为基础发展的第三代剂型。
缓(控)释制剂能够降低血药浓度波动,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而且使用方便,同时相对于其他制剂,因其研究开发周期短、资金投入少、经济风险小、技术含量高、利润丰厚而为制药工业界所看重,是国内外医药工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传统的药理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哮喘、胃酸分泌、关节炎、偏头疼等都有昼夜节律性,例如哮喘、心肌梗死等多在凌晨发作,传统的制剂不能在最危险的时刻有效防治这些疾病的发生,而缓控释制剂则可以克服传统制剂的某些缺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辅料、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及药物载体的修饰等,更为药剂工作者在缓控释制剂领域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目前其理论与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所研究的药物品种和制剂类型都不断增加和扩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现将该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常用辅料在缓控释制剂中的研究进展1(多糖水凝胶在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水凝胶(hydrogel)是一些高聚物或共聚物吸收大量水分子后形成的溶胀交联状态的半固体,其具有三维网状结构。
水凝胶与其他高分子聚合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显著的溶胀性能,这主要是由于水凝胶中存在大量的亲水基团,如一OH、一CONH2、一COOH、一SO3H等,因此能够吸收并保持大量水分。
不仅重量增加而且体积增大。
水凝胶对低分子溶质具有良好的透过性,自身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且容易合成。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及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日益增多。
该制剂具有的给药次数少、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胃肠道刺激轻、疗效长、安全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因此近年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广大药学工作者结合临床研究了多种缓释、控释制剂。
笔者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作用特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是一种长效制剂,是通过药剂学设计来获得减慢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理屏障,药物依靠自由扩散、基本骨架的生物降解或溶蚀以及渗透压的作用突破屏障缓慢释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24h[1]。
1.1 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从性[2]:使用缓释、控释型口服药或注射药,则每天或几天甚至上月仅需服药1~2次,可防止漏服或忘记服药。
1.2 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保持平稳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缓释、控释药物制剂能在吸收位点提供恒定的药物浓度,吸收后血药浓度维持在允许的治疗范围内。
1.3 释放缓慢,减少人体对药物的对抗作用,增强药物的有效性:药物在口服之后缓释出有效成分,吸收也较恒定,使血药浓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3],临床有效药力能维持较长时间。
1.4 降低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普通制剂由于口服后在胃肠道中迅速崩解溶出,可对胃肠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若制成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即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技术类型缓释、控释制剂技术有3种释药类型:定速、定位、定时释药[3]。
2.1 定速释放技术:是指制剂以一定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口服后在一定时间内能使药物释放和吸收速率与体内代谢速率相关。
定速释放可减少血药浓度波动情况,增加患者服药的顺从性。
可借助于改变片剂的几何形状来控制药物的释放,如迭层扩散骨架片、双凹形带孔包衣片、环形骨架片等。
药物制剂的缓控释技术研究

药物制剂的缓控释技术研究缓控释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能够调控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和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药物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药物制剂的缓控释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缓控释技术的概述缓控释技术是指通过改变药物制剂的结构和/或使用特定的载体材料,实现对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和时间的调控。
这种技术可以使药物在给药后快速释放,或者缓慢释放,甚至持续释放,以满足临床上的不同治疗需求。
二、缓控释技术的研究方法1. 多层包裹系统多层包裹系统是一种常用的缓控释技术,它通过将药物包裹在多个层次的载体中,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
常用的载体材料包括聚乙烯醇、聚乳酸羟基磷灰石等。
这种方法具有制备简单、释放稳定的特点,适用于延长药物释放时间的需求。
2.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在缓控释技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将药物制剂的颗粒尺寸控制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可以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
纳米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还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常见的纳米技术包括纳米颗粒、纳米胶囊等。
3. 水凝胶技术水凝胶技术是一种利用水凝胶材料制备缓控释制剂的方法。
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温度敏感性和可逆性,可以根据体内环境的变化,调控药物的释放速度。
这种技术适用于需要根据疾病的程度或不同的治疗阶段来调整药物释放速率的情况。
三、缓控释技术的应用前景缓控释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及长期使用药物的情况,如抗癌药物。
通过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能够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此外,缓控释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药物的控制性释放和定向释放。
通过合理设计药物制剂的结构和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能够使药物在体内的释放更加精确和高效,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四、缓控释技术的挑战和发展方向尽管缓控释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和制备方法,以保证制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自己写的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自己写的【摘要】近年来,随着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及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日益增多。
该制剂具有的给药次数少、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胃肠道刺激轻、疗效长、安全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因此近年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广大药学工作者结合临床研究了多种缓释、控释制剂。
笔者根据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从高分子材料、制剂,其他制剂技术对它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对这一技术作一综述。
一缓、控释制剂的定义及优点缓释制剂是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
控释制剂是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地释放药物[1]崔福德.。
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与其相应的普通制剂相比,这两种制剂给药频率至少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能增加或显著增加患者的依从性[2]张红.袁月玲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学创新2012 5 9(14):151-152,其中控释制剂比缓释制剂的血药浓度更加平稳。
缓控释制剂有以下优点[3]黄海燕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6 22(2) :57-59 (1)对半衰期短的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减少服药次数,提高)病人服药的顺应性,使用方便。
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等。
(2)使血药浓度平稳,减缓“峰谷”现象,从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特别对于治疗指数较窄的药物,制成缓控释制剂后,可避免频繁用药引起中毒危险,如茶碱。
(3)缓慢释放,增强药物的有效性。
药物在口服后释放出有效成分的速度缓慢,吸收速度也较恒定,药物作用时间维持较长。
(4)增强药物化学稳定性。
某些药物的常规制剂在贮存期间容易变质失效或口服后经胃酸作用而破坏,制成缓控释制荆后,可按要求定时、定位释放,提高稳定性。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中国药科⼤学平其能⼀、缓控释制剂的现状与进展⼝服药物缓释及控释药物制剂是国内外医药产品发展的重要⽅向。
由于开发周期短、投⼊少、经济风险低、技术含量增加⽽附加价值显著提⾼等⽽被制药⼯业看重。
国外上市的该类制剂品种达200余种,500多个规格。
2002年,全球⼝服缓控释制剂的市场规模为216亿美元,年增长率为9%。
国内缓释、控释药物制剂也在不断增加,中国药典收录的缓控释制剂也在逐版增加。
近年来我国缓释及控释制剂的研发和⽣产得到很⼤发展,⽆论从⽣产的品种、数量还是从剂型和释放机理的研究等多⽅⾯已经⼤⼤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距离,还有⼀些中药有效成分或部位正在开发缓控释制剂。
但是,作为⼀类新剂型和新制剂,其⽣产⽔平、质量控制和重现性等⽅⾯有待提⾼,⽅便临床⽤药的不同剂量和规格还有待发展。
缓控释制剂发展的趋势是,从延长药物作⽤时间、⽅便⽤药、平稳⾎药浓度、减⼩毒副作⽤为⽬标进⽽以提⾼病⼈在疾病状态下的药效为⽬标。
根据这⼀⽬标,设计缓控释制剂具有治疗需要的释药速度(并⾮恒释就好)、释药时间(并⾮延长释放时间就好)及释药部位或靶位。
从剂型⽽⾔,近⼏年研发较多的是根据疾病治疗时⾠药理学的定时脉冲缓释系统和⼀天⼀次⽤药的缓控释系统。
从药物⽽⾔,则有更多不同类型的药物进⼊了⼝服缓释及控释选择的范围,如⼀些抗菌素药物开发了缓控释制剂。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设计原则1、设计⽬的(1)适应症及治疗需要主要适⽤于长期性及慢性疾病如⾼⾎压、抑郁、过敏、糖尿病、抗菌、慢性疼痛、关节炎、⾼胆固醇和癫痫等,但没有严格的限制。
(2)⽅便⽤药⽅便⽤药是开发缓控释制剂的重要⽬的之⼀。
缓控释制剂提⾼病⼈⽤药顺应性,减少⽤药次数。
液体⼝服缓控释制剂⽅便⼉童、⽼⼈和吞咽困难病⼈⽤药。
复⽅缓控释制剂可以减少漏药率、提⾼效果、减少花费等。
(3)缓控释制剂的经济学缓控释制剂延长药物专利的保护时间、开辟新的有效专利。
缓控释技术的研究进展

缓控释技术的研究进展前言随着药物研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药物需要通过缓控释技术进行管理和控制。
缓控释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缓控释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
缓控释技术原理缓控释技术是为了满足药物的各种需求而产生的技术。
通俗一点的讲就是把药物过早发放出来不现实,需要让药物在体内慢慢释放,尽可能的让药物作用的时间和持久度达到最佳状态。
其原理就是通过药物与载体的共存,来实现长效的释放效果。
药物在载体的帮助下,可以实现延长药物活性材料的作用时间,延长药效,减少服用次数以及更低的副作用。
缓控释技术包含的载体种类很多,药物主要是包含在载体种类中,源源不断的释放药物。
药物和载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压实的,载体能够影响药物的物性、热性和结构。
因此,药物的持久时间、速率等都和载体的制备和性能有关。
缓控释技术的应用场景缓控释技术的应用场景很多,下面列举几个例子:肿瘤治疗肿瘤化学治疗主要利用细胞毒性药物杀死癌细胞。
但是顺带的是,药物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
缓控释技术就能够实现药物向癌细胞有选择的释放。
让药物对癌细胞的毒性达到最大,而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达到最小。
糖尿病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疾病,需要每天定时注射胰岛素。
缓控释技术可以将胰岛素包装在缓控释剂中,缓缓释放到身体中,达到最佳作用的时间。
这样可以减少注射的次数,减轻病人的负担。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可以通过缓控释技术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
控制食欲缓控释技术还可以用于控制食欲。
将卡路里多的食物包装在缓控释剂中,让它们缓缓释放进入身体,可以有效控制饥饿感,达到减肥的效果。
缓控释技术的发展趋势缓控释技术的研究发展已经走过几个阶段,目前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方向:生物可降解材料发展由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的缓控释剂,具有生物适应性和低毒性,能够更好的对人体进行长期治疗,达到更好的持续效果。
抗菌素缓释控释片的体内外释放行为研究

抗菌素缓释控释片的体内外释放行为研究简介:抗菌素是一类用于治疗感染疾病的药物,而传统的抗菌素给药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需要频繁用药、用药剂量难以控制、可能出现药物滥用和抗菌素耐药性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在抗菌素的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之一是研究抗菌素缓释控释片在体内和体外的释放行为。
本文将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体内释放行为研究1. 药物代谢与释放速率抗菌素缓释控释片进入人体后,会经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其中药物的释放速率是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血液和尿液等生物样本,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或质谱法等技术手段来分析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情况,以了解药物的代谢与释放速率。
2. 药物动力学特性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通过对抗菌素缓释控释片的药物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可以了解药物的吸收速率、生物活性、半衰期等参数,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3. 药物在不同部位的释放行为抗菌素缓释控释片在体内的释放行为可能会受到不同部位的影响。
通过将控释片放置于不同器官或组织中进行实验,可以了解药物在不同器官或组织中的释放速率和程度。
这样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家们优化抗菌素的给药方式,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二、外释放行为研究1. pH值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抗菌素缓释控释片的外释放行为可能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环境的pH值。
不同的环境pH值可能会导致药物的释放速率发生变化。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模拟不同的环境条件,如胃部、肠道等,探究不同pH值对药物外释放行为的影响。
2. 材料特性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抗菌素缓释控释片的材料特性也会对药物的外释放行为产生影响。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溶解度、渗透性和释放速率。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使用不同材料的控制释放片,观察并比较药物外释放行为的差异,从而为优化药物给药系统提供参考。
结论:抗菌素缓释控释片的体内外释放行为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
阿维菌素缓释注射液体外释放度的研究X

阿维菌素缓释注射液体外释放度的研究Ξ王 萍1ΞΞ,陈 坚2(新疆医科大学1附属中医医院药学部;2药学院药分教研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目的:设计两种兽用阿维菌素(AVM)缓释注射液的处方工艺,通过体外释放度试验筛选得到释放时间较长、释放较稳定的一种制剂。
方法:将两种AVM缓释注射液分别放入透析袋中,置于释放介质中,同时用它们各自的空白辅料作为对照。
以其累积释药量进行不同模型拟合,观察相关系数,选择最佳拟合方程并提取药动学参数t50及t d。
根据每日释放AVM的速率和平均释放量及其t50和t d,对它们进行评价。
结果:AVM2硬脂酸铝蓖麻油油胶注射液(AVM2COO G I)的最佳拟合方程为H iguch i方程,由此计算得其t50=15.1d,t d=22.0d;AVM2硬脂酸铝豆油油胶注射液(AVM2SOO G I)的最佳拟合方程为一级释放,由此计算得其t50为9.66d,t d为13.9d。
AVM2 COO G I的t50与AVM2SOO G I的t5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体外试验结果表明AVM2COO G I具有更好的缓释作用。
关键词:阿维菌素;缓释;豆油;蓖麻油;油胶;注射液;体外释放度中图分类号:R978;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551(2003)0420333202 阿维菌素(A verm ectin,AVM)是从链霉菌[Strep tom yces averm itilis M A4680(N RRL8165)]的发酵液中提取得到的一类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其中含AVM B1a≥80%,AVM B1b≤20%。
阿维菌素类化合物是一种新型、高效、广谱、安全的兽用抗寄生虫类药物,对多种体内外寄生虫有良好的驱杀效果,且与其它抗寄生虫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AVM普通制剂效果虽好,但不能长期预防感染,而长效缓、控释制剂能弥补这一缺点,它可在较长时间内发挥药效,节省人力、物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3-22;修订日期:2010-10-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973954);广州市科技局重大专项(No.2008AI-E4101-3)作者简介:刘艳(1986-),女(汉族),江西萍乡人,现为广东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缓释制剂研究工作.*通讯作者简介:朱盛山(1958-),男(汉族),江西余干人,现任广东药学院教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研究工作.缓控释制剂体外释放度的研究进展刘艳,张志鹏,索绪斌,朱盛山*(广东药学院中药开发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06)摘要:目的介绍近年来缓控释制剂体外释放度的研究进展,为展开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介绍《美国药典》中测定体外释放度的的装置、方法及应用实例,阐述释放介质中离子及离子强度对释放度的影响和中药缓释制剂复杂成分的均衡释放研究现状,对缓控释制剂体外释放度实验进行总结和归纳。
结果往复筒法、流通池法可评价化学药缓控释制剂质量并预测其体内效应,建立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
结论往复筒法、流通池法对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缓控释制剂;体外释放度DOI 标识:doi :10.3969/j.issn.1008-0805.2011.03.086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1)03-0701-03Research Advances on in vitro Release of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sLIU Y an ,ZHANG Z hi-peng ,SUO X u-bin ,ZHU S heng-sh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es on in-vitro release of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s in order to offer some inform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Methods Access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installations ,methods and examples for testing in vitro release rate of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 were introduced.The degree of the release affected by ions and ionic strength in release medium and the recent research of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of balance-release of the complex ingredients were described.In vitro release test for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preparations were summarized and induced.Results Reciprocating cylinder and flow through cell can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s of chemical medicines ,predict its effect in vivo and establish a good in vivo-vitro correla-tion.Conclusion Reciprocating cylinder and flow through cell are very important devices for measuring the in vitro release of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s ,which is use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s ;In vitro release体外释放度实验是筛选缓控释制剂处方和控制其质量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药典均收载有测定体外释放度的方法,但由于缓控释制剂的剂型种类较多和药物性质的不同,传统的测定缓控释制剂体外释放度的方法由于不能精确模拟体内环境而无法正确反映缓控释制剂质量及体内药物释放情况。
因此,本文作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新方法进行阐述,为缓控释制剂特别是成分复杂的中药缓控释制剂体外释放实验的仪器和方法学提供参考。
1《美国药典》两种新的测定释放度的装置和方法《美国药典》1985年版(第21版)率先引入释放度检查法,对缓释制剂、肠溶制剂的溶出进行评价,2000年版(第24版)收载释放度检查品种36个。
《中国药典》1995年版引入释放度检查法,2000年版收载释放度检查品种15个,2005年版收载释放度检查品种26个。
《美国药典》31版共收录了7种装置用于释放度的测定:装置1(转篮法),装置2(桨法),装置3(往复筒法reciprocating cyl-inder ),装置4(流通池法,flow through cell ),装置5(桨碟法,pad-dle over disk ),装置6(转筒法,rotating cylinder ),装置7(往复架法,reciprocating holder )。
装置1和2最适合口服固体制剂释放度的测定;装置3最适合珠状缓释制剂释放度的测定,装置4适合含活性成分且溶解度较低的缓释制剂释放度的测定,总之这两种装置适合软胶囊、珠剂(bead )、栓剂、难溶性药物释放度的测定;装置5和6用于透皮给药系统释放度的测定;装置7缓释制剂和透皮给药系统这两者均适用[1]。
《英国药典》2007版共收录了4种释放度的测定方法:装置1(转篮法),装置2(桨法),装置3(往复筒法reciprocating cylinder ),装置4(流通池法,flow through cell )。
《中国药典》2005版只收录了3种装置:第1种和第2种分别为转篮法和桨法,第3种(小杯法)类似于一种小型的桨法:溶出杯的体积只有250ml ,与USP31版和BP2007版的装置3一样,既可用于缓释制剂也可用于透皮给药系统释放度的测定。
释放度测定的方法中转篮法和桨法应用最多。
这两种方法操作简单,应用广泛,但也有缺点:①不能自动改变介质pH 值;②溶出介质体积有限,对难溶性药物难达到漏槽条件;③桨法中样品会上浮,所以用辅助装置固定;③调整转速对区分不同品种的固体制剂影响不大。
1.1装置3往复筒法(reciprocating cylinder )装置3(见图1)由柱形平底玻璃容器、玻璃往复筒、内部装置(316型不锈钢或其它耐用材料)、筛网(由耐用抗吸附和惰性材料制成,装在往复筒顶部和底部)和一个发动机(使往复筒在柱形玻璃容器垂直往复运动,如果需要的话,也可根据不同型容器使往复筒水平运动)组成。
在测定过程中,容器的一部分浸入大小合适且装有(37±0.5)℃溶出介质的水槽中。
除了往复筒,不属于装置的部分包括装置所放的环境等都对装置的运行振动也有重要的作用。
使用该装置时,可以选择和维持一定的往复率在±5%范围内。
该装置对样品的测定结果和往复筒运行情况都很好,与容器连接的蒸·107·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1VOL .22NO.3时珍国医国药2011年第22卷第3期发帽是为了保证测试能持续进行[1]。
图1往复筒的装置图该装置类似于崩解度测定仪,最适合体内不崩解的制剂。
其中装载供试品的筒可以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故所用介质体积可达约1000ml ,并且可以产生pH 值梯度的变化,这对难溶性药物的释放度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装置3不受释放介质中气体含量的影响,克服了装置1和2的缺点,且往复运动速率的变化对以扩散为主要释放机制的制剂影响较小。
Nunthanid 等[2]用USP 溶出装置3(BIO-DIS )研究包衣材料,往复率,介质pH 等因素对难溶性药物5-氨基水杨酸缓释片体外释放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包衣材料壳聚糖醋酸盐:乙基纤维素的比为14∶86时,药物在第II 阶段(pH6.8模拟肠液)已完全释放,而当其比为12.5∶87.5时药物到第III 阶段(pH5.0模拟病人结肠液)后才开始释放,并在15h 内完全释放;当包衣材料壳聚糖醋酸盐:乙基纤维素的比为12.5∶87.5,往复率为20次/min 时,药物在第II 阶段已完全释放,而往复率为5次/min 时,药物能缓慢释放并在12h 释放90%以上;另外,该包衣片在往复率为5次/min ,释放介质pH6.8时,14h 内释药不到3%,而在pH5.0时,药物在5h 后开始释放并在14h 内几乎完全释放。
国内有研究者[3]用桨法在pH7.4条件下研究5-氨基水杨酸缓释骨架片的体外释放度,而上述研究表明,不同pH 条件下5-氨基水杨酸缓释片开始释放时间和释放度不同。
因此,用能够产生pH 值梯度变化的往复筒法研究难溶性药物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更科学合理。
Wong 等[4]用USP 装置3对难溶性药物地塞米松和布地奈德瓜尔胶骨架缓释片进行体外释放度研究,结果表明,往复筒在装有模拟胃液、模拟肠液和模拟结肠液溶出杯中的往复率分别为20,20和3次/min ;释放介质中半乳甘露聚糖浓度0.1mg ·ml -1时,两种药物的缓释片的释放时间和释放度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要求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