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功能与精神
什么是大学?

二、大学,去往何处?
(一)古典大学的进步与保守
如何培养? “普遍知识”与“自 然科学”知识的冲突。
一个教训:
大学之大,应该网罗众 家,如果不能将知识的 新发展和发现都囊括进 来,大学就不大了!
近代世界与先前各世纪 的区别,几乎每一点都 归源于科学,科学在17 世纪收到了极其雄伟壮 丽的成功。——罗素
大学,去往何处?
(二)近代大学的出现
大学要培养怎样的人? 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知 识和能胜任工作的公民。
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 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 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 必须考虑每一项教育职能 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 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 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 学为社会、州立大学为州 的经济发展服务。 ——范海思
四、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大学
中国的大学,是怎样的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作为大学中人,我们能做些什么?
四、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大学
(一)中国近代大学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的背景: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
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
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翌年改北洋大学堂; 1896年:南洋公学; 1898年:京师大学堂。
大学以教授高深学问, 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 之需要为第一宗旨。
——蔡元培
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 大任,主持风尚,转移 国运的领导人才。
——竺可桢
允公允能的救国强国新 人才; 学校正如一小试验场, 场内人皆有信心,具改 造社会之能力,将来进 入社会改造国家,必有 成效。 ——张伯苓
识 作为产业获取利益,也 是建基于在知识的独特 地位
大学的功能名词解释

大学的功能名词解释大学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具有多重功能和作用。
本文将对大学的功能进行名词解释,深入探讨大学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一、知识传授功能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其首要功能是传授知识。
大学为学生提供系统、专业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学、研究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
在大学中,学生通过参加各类课堂教学、实验实践、学术研究等活动,深入学习并掌握相应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二、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培养功能除了知识传授功能外,大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精神。
大学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大学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超越传统观念和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思维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三、素质教育功能大学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通过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给予学生广泛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关怀、社交能力等。
同时,大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着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创新研究功能大学是创新研究的重要场所,具有推进学术研究和科学创新的功能。
大学以研究为基础,通过教师科研团队的组织和学术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机会和创新环境。
大学对于学术界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五、社会服务功能大学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拥有社会服务的使命。
大学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为社会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
大学通过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技术咨询等形式,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助于改善社会福利、促进科技创新,同时也使大学真正融入社会,增强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总结:大学的功能涵盖知识传授、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培养、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一、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指出,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于其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与创新是新时代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重要任务。
因此,我校在四校整合由专科向本科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思想融合、文化融合,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培育,使全校师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广义上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
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学生,它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扬弃和积淀过程。
高楼大厦对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能“筑巢引凤”,能使大楼折射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建大楼、育大师、养大气”体现的正是这个道理。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是大学文化系统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深层次提炼,达到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
它包括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科学精神和以人文科学为主题的人文精神,以及现代大学的国际化视野。
九江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多科性、综合性本科院校,既涵盖自然科学学科,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有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良好基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校的整合要实现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融合,必须以大开放、大包容的气度,在九江学院的旗帜下,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共同营造一种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创新知识。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提供多元化,突出主旋律,凝炼大学精神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库”、知识的“创造源”、文化的“传播者”和成果的“孵化器”,给人们提供综合化和通识化教育(人文教育是最基本的环节),这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确立的基石。
建设校园文化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着手,科学地做好学校“三大规化”,使气势的建筑、现代化的设施和优越的环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一草一木都透露着文化的气息,让广大师生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
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理念” 源于希腊文 idea和 eidos
德文和英文里分别用 die 和 idea 表示
编辑ppt
16
一、哲学观的历史发展与大学理念
1.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主导时期 中世纪大学的诞生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理性主
义教育目的观占主导地位时期 理性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
编辑ppt
25
(一)社会需求在大学理念形成中 所起作用的历史考察
1.中世纪的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 “智慧的花朵”“象牙塔”
编辑ppt
26
2.19世纪的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 文艺复兴后“黄金时代”结束 大学成了僵
化保守落后的机构 洪堡 纽曼
编辑ppt
27
3.20世纪的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
编辑ppt
7
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 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 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路等冷冰冰的建筑 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聚地,而是人、思想、 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大胸怀的 代表。
编辑ppt
8
大学精神是在某种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 有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 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 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之所在,对大学的生存、发展起决定性作 用的思想导向
大学精神文化与大学理念
编辑ppt
1
大学精神文化的涵义 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 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编辑ppt
2
一、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 也。”何为“业”,“我们所有一切身心活动,都是一刹 那一刹那的飞奔过去,随起随灭,毫不保留。但是每活动 一次,他的魂影便永远留在宇宙间,不能磨灭。就像一个 宜兴茶壶,多泡一次茶,那壶的内容便生一次变化。茶吃 完了,茶叶倒去了,洗得干干净净,表面上看起来什么也 没有;然而茶的“精”渍在壶内,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渍 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叶更好。茶之随泡随倒随 洗,便是活动的起灭;渍下的茶精便是业。茶精是日渍日多, 永远不会消失的,除非将壶打碎。这叫做业力不灭的公例。 在这种不灭的业力里头,有一部分我们叫做‘文化’。”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论当代的大学精神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二.现在中国大学精神存在的问题三.对大学精神产生冲击的元素四.构建新型中国大学精神的路径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一)独立自由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对于大学的行为提供指导,是大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在精神层面的依靠和取向。
大学的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她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发展和未来,是一所大学创办和成长的基础。
在大学精神中,独立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本质和核心,陈寅恪在给国学大师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铭文里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其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历代的知识分子所传诵,并且成为近代大学精神的一个高度的浓缩,独立是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条件,是学科进步、学术繁荣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自由精神实际上要表达的是“大学应当有其本身独立的精神,而学者不仅要为人师,更要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自由的思想”,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大学必须是自由的,唯有自由的精神才能保证学者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不受其他利益团体的左右,也能保证学生在研究的时候能够独立和创新。
(二)批判创新精神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就认为:“如果在一所大学里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或者它默默无闻地隐没于社会环境中,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所大学没有尽到它的职责。
”这段话实际上代表了美国教育界的声音,在美国,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是学术界的最高价值和基本原则。
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曾经指出的:“当大学履行发展知识的义务时,学术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前提。
由于这种义务是大学的基本目标,因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牺牲这种探究和表达的自由。
不管是为了照顾捐助者的善良愿望,还是为了平息外界激烈反对某种学术观点的愤怒声音,都不能以牺牲学术自由作出妥协。
”如果说严格的学术规范是保障独立思想的一个前提,那么批判和怀疑精神便是促进独立思想和学术自由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动力。
大学的三个目标

大学的三个目标大学的三个目标是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
教育是大学的核心功能,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研究是大学的第二个目标,大学要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和研究精神。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第三个目标,大学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回馈社会。
首先,教育是大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大学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术理论和业务技能,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大学开设各种专业课程和实践项目,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大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其次,研究是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学要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大学可以设立研究项目和科研平台,吸引优秀的研究人员和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大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同时,研究也可以促进教学的改进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最后,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另一个目标。
大学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回馈社会。
大学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公益项目和社区服务活动,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推进。
大学还可以开设一些社会课程和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大学的社会服务不仅能够建立大学良好的社会形象,也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大学的三个目标是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
教育是大学的核心功能,大学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研究是大学的第二个目标,大学要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和研究精神。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第三个目标,大学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回馈社会。
大学要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和水平,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论文关键词:大学精神精神文化建设问题途径论文摘要: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译,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
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philo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即universitas。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
唯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多种表述,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
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简单叙述现代大学的功能

简单叙述现代大学的功能1、现代大学的教育性。
教育性是任何一所大学的最高理念和根本原则。
从逻辑上讲,大学首先是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其次才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组织,因为只有大学才能大规模持久性和群体性的稳定地向大众传授高级知识。
育人的前提当然是要有学习者,才能将知识代代相传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如果大学没有学生,自然就没有教师,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大学是不能称其为大学的。
如果一所大学不具备教育性,不把育人放在首位,那就不叫大学,或叫别的什么组织,当然也就没有必要讨论什么大学理念。
据专家研究,即使是一流的大学,教学的权重在其整个活动中也占到50%至60%,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宣称超脱于育人之外,说我不育人,我只做学问,我只搞科研,即使是科研活动也带有育人的属性,比如说,强调科学精神,团队精神,甘为人梯奉献精神,学术民主等等,不存在“只见物不见人”的纯粹科研。
新时代的大学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是知识创新和传播应用的主要基地,国家明确规定大学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要提供有关的专门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水平的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技能。
如果我们不能充分认识到大学的教育性,而是劳神费心“骑驴找驴”式的去寻找别的什么理念,那么,我们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的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
2、现代大学的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大学是知识经济的生产者,是人类思想和知识创新的源泉,是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同时也是一个参与社会变革、提供科学咨询、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库,在为社会提供创新思想和创新知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的创新有很多方面,包括教育制度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手段创新等等。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大学教育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创新教育,以创新的知识培养创新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的功能与精神
大学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之地,具有培养人才、创新知识、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功能。
在培养人才方面,大学教育的真正目标在于教授知识、技能与培养素质并重。
很多人上大学是为了适应社会,在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把学习当作就业培训。
如果只是为了学习一项技能,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上大学,那些技工培训学校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在我们大学毕业时,会得到一张写有文学学士或理学学士的学位证书,而不是一张技工合格证。
大学的职责并不只在于培训学生,它还应使学生接触人类思想的精髓。
作为大学生,如果我们不去读一读哲学,学学历史,不去学习前人的思想,而仅仅只是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追求专业技能,立志成为所谓的专业人才,那么我们就成了一种机械化的生命形式。
所以大学在培养人才时,要追求人格本位的教育。
在创新知识和文化传承方面,大学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它必须引领先进的文化,追求灵魂的卓越。
当今中国的大学在创新知识上还处于一种“沼泽化“的状态,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期末考试题大多是书本上的原题,只要把书上的东西记住了,就能拿高分,这样只需要记忆的考试,没有多大的意义。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大学努力的方向。
例如中医药大学的教育目的不仅在于继承我国独特的中医文化,更在于发展创新中医,与时代相结合。
还有诞生于已有千年文化的岳麓书院的湖南大学,如果它不传承好历史悠久的书院文化,就不能说岳麓书院是它的前身,只能说书院位于湖南大学校园内,仅仅是
一个地理位置而已。
在服务社会方面,大学必须具有高度的历史感与责任感。
真正的大学是公益机构,是服务于社会的,没有经济利益,大学教育的首要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弗莱克斯说过:“大学并非有利于其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之外的东西,而是植根其内的机构,大学不是孤立的前人的机构,它与自身所处的社会必定产生相互影响。
”新世纪的大学必须慢慢脱离那种超然于社会的状态。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主动融入社会,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投身国家经济建设。
例如由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园区带动起来而产生的“硅谷”,为世界所熟知。
我国北京大学王选教授研究文字处理信息的重要成果引起印刷业的革命,还有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由高校推出的企业和产品都对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学的精神》一书中说道: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大学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理念和精神感召力。
大学何以成其大?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成长。
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它既是人类的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一种人类的价值取向,以追求人的解放、人的完美和人的发展为主旨,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
识读大学精神,作为“四书”中的《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