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训练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加强工程实践训练,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王辑祥贺秋丽王庆华(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广西南宁市530004 wgxdx@)摘要:由于电力安全生产的特殊性,电力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仅依靠校外实习和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己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建立校内电气工程实践训练平台,对学生从方案设计、图纸绘制、设备选型、安装接线、试验调整、运行操作、事故分析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工程实践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工程实践训练的基本情况,论述了工程实践训练提出的背景,探讨了工程实践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
关键间:实践教学改革;工程实践训练;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广西大学于2001年起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自行设计和安装,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校内电气工程实践训练基地,对学生从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安装接线、试验调整、运行操作、事故分析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工程实践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本文论述工程实践训练的有关问题。
一、基本情况我校的电气工程实践训练基地可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自动化、电力工程及管理三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训练,而且自动化专业《工厂供电》课程也到实践基地开设实验,每年实验的学生都有300多人,而且两个学期都有实验,利用率是很高的。
目前拥有装置40套,一次可容纳80名学生。
工程实践训练实验每一套装置,是以一台降压变压器和模拟一个10KV供电系统为对象,从系统的测量、控制、保护、信号、同期回路和中性点接地方式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真刀真枪的工程实践训练。
每一学生都独立设计方案、绘制图纸并根据设计选择设备的型号和技术特性,然后将设备安装到实验屏上再亲自进行全部接线,接线完成经核对后就可以通电检查,并进行操作和事故试验,特别是设置各种各样的事故和问题,让学生反复实践和探索。
为了使学生从理论上、技术上、方法上打好基础,我们开设了《电气工程实践训练基础》新课,编写了《电气接线原理及运行》新教材,由中国电力出版社于2005年2月出版,己重印两次。
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的分析.doc

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的分析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等学校担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
创新教育是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2007 年教育部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本科生创新教育迅速发展。
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之一,坚持创新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材料类人才过程中,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个性化创新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实践创新教育内容,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实施科学管理,努力创新,形成了创新实践教育的特色。
1 创新实践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开阔视野与社会服务意识,具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因此,创新实践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极为重要。
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在科技创新中体现创造能力,必须通过创新实践教学实现。
现代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实践教育重在自求、自知与自得,能力( 方法) 在实践中形成,又由实践表现与衡量。
创新实践在大学本科教育过程中,通过基本的操作动手训练、观摩认识与创新实践,专业性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活动,以及综合实验与毕业论文( 设计) 等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认识社会与服务社会,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 全方位个性化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传统的本科实践教育观念,虽确立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的组成部分,尚不能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
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独立性,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 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全方位个性化创新实践教育体系,该体系由实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实践条件和实践教学管理四部分构成。
2. 1 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
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研究与综述21 2021年第2期徐大伟1,史丽娟2,王玮琪1,赵 剑3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模式研究*摘 要: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社会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缺乏创新的意识,“新工科”的提出推动了高校实践型人才培养。
文章从多角度出发,提出适合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竞赛维度+学生维度+教师维度+课程维度+制度维度”多维一体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创新;多维一体;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3092(2021)02-0021-03实践创新能力是现今社会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
采取合适的实践创新模式,培养实践创新型大学生,也是目前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
对于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存在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缺乏创新的意识等问题,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推动了高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文章从多角度出发,提出“竞赛维度+学生维度+教师维度+课程维度+制度维度”多维一体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模式。
1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地方高等院校是我国高校的主体,总数占比在90%左右,是社会人才培养、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
目前,地方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新兴技术的出现,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知识更新速度快,对教师本身知识结构和知识量要求很高,目前很多教师对于一些专业知识只有理论了解缺乏实战参与经验,高校“双师型”教师力量非常薄弱。
(2)实践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新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于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理论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陈旧,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难以利用所学解决现实社会需求。
工程技术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的研究

1 自动化综合物流 系统硬件平台
自 动化综合物流系统包含 自动化立体仓库 、 混 合式物流输送线 、 特种加工装备 ( 激光 内雕刻机 ) 、 R /D电子标 签系统等几 大部分。它涵 盖 了传感 FI 器、 计算机应用、 现场 总线 、 运动控制 、 过程控制 、 气 动、 生产调度等多项工程技术 , 系统使用标准的工业 元器件 , 采用模块化组合及开放式控制软件 ; 从元器 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到整个系统的多样化 的模块 组合 , 搭建了一个接 近工程实际的、 开放的 、 多学科 交叉融合的 自 动化综合实践与创新平 台, 为学生工 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了一个 良好的工程技 术环境。
p af 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to m
社会与科技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 工程 技术 人员 , 我 国工 科 毕业 生 在这 方 面 普 遍 存 但 在 着不 足 , 主要表 现 为 知识 面 过 窄 、 会 适 应性 差 、 社
缺 乏创新 。要转变 这 种 局 面 , 要 打 破学 科 与 专 业 就 局 限 , 重知 识领 域 的拓宽及 知识 的多 面性 ; 注 注重 知
Abta tT epo rs o esc t m k segneigq et ncm l a d js m s r gat h src : h rges ft oi y a e n ier u so o pi t , ut ati e — h e n i ce en c
n l g a le d o e h e n s o e s ce yf rtl ns ae t h a e e gn e n e h oo y h sar a y n tme t e d ma d f h o i t ae t.T ln sw o h v n i e r g tc - t t o i n lg o r h n ie a p iai n a d i n v t n a i t r r n r o u a . Die s id a d oo y c mp e e sv p l t n n o ai bl y a e mo e a d mo e p p lr c o o i v ri e n f
《2024年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全过程培养探索——以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为例》范文

《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全过程培养探索——以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以下简称“化工系”)致力于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全过程培养,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详细探讨化工系在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二、培养目标与定位化工系在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明确了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为基本原则,旨在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良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化工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涵盖了基础理论课程,也包括了实践技能训练课程。
同时,化工系积极推行案例教学、项目导向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课程内容上,结合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四、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化工系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室课程、实习实训、科研训练等多个环节。
在实验室课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实习实训中,学生可以在企业或实验室中实地参与生产或科研项目,锻炼实践能力;在科研训练中,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升创新能力。
五、课外创新实践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外,化工系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如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科技沙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创新能力的平台。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六、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力量。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工科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家顶尖的工科院校,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工科教育模式。
本文旨在阐述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的内涵、目标、实施路径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以期为国内外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解析了哈工大新工科型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接着,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示了哈工大在新工科教育中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文章对新工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新工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新工科模式是一种适应新时代工程教育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跨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学科融合:新工科模式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工科专业的界限,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实验班,让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新工科模式注重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将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多家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
创新能力培养:新工科模式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创新课程、开展创新实验、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改革工程训练教学内容 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

改革工程训练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摘要:本文针对工程训练教学目前存在的不足,紧盯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目标,探索出一条改革之路: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生态”环境,提高课程发展能力;践行“大工程观”,改革工程训练基础实习内容;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实施多元工程创新项目教学。
经过在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多年的实践表明,改革思路和举措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大工程观;工程创新;项目教学近年来,高等工科院校的工程训练中心普遍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与投入,在实习环境、设备升级及内涵建设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做出了贡献。
但工程训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和创新性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各实习项目以离散形式存在,缺乏有机联系,对学生进行工程系统观培养方面关注不够;先进制造装备技术实习内容的比例仍然偏低;创新训练覆盖面小,缺乏有效措施,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不明显。
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的重要标志。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师,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以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为目标,探索与实践“大工程观”理念下的工程训练教学内容改革,实现工程训练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具有现实意义。
一、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生态”环境,提高课程发展能力工程本质上是多学科的综合体,是以一种或几种核心专业技术加上相关配套的专业技术所重构的集成性知识体系,是创造一个新的实体[1],创造性是工程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
工程创新具有复杂、综合、交叉的特征,这决定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本的工程教育必然具有复合性。
所谓复合,其知识形态是学科综合与交叉,其实践形态是工程创新中的技术整合与跨越[2]。
工程教育应当培养具有复合性的知识、技术背景,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加以整合运用的创新性工程人才。
1.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工程训练课程资源学科专业的教师理论知识功底深厚,站在科技发展前沿,具有很强的理论教学与科研开发能力,与科技合作企业联系紧密,这都是可以转化为工程训练课程内容新增长点的潜在资源。
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系列课程的实践

卓 越 工程 师计 划 十分重 视提 高 大学 生解 决实 际 问题 的实践 能 力 和 创 新 创 业 能 力 … 。如 何 设 置 合 理 的实践课 程 , 高他们 的动手 能力 、 提 分析 问题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是 高 校 面 临 的 挑 战 。工 程 实 践 与科
好 的基 础 。第 二 、 、 三 四阶 段 ( 科 创 I、I、V” 的 “ II I ) I 课 程 分别 面 向一 、 、 年 级 开 设 , 二 三 内容 从 调 试 局部 电路或 软件 , 计并 完成 包含 硬件 及 软件 的小 系统 , 设 到最终 能 够 自主设 计并 调试 较为 复 杂 的系统 。
1 课 程 总体 设 置 及 特 点
1 1 科创 课程 的 四个 阶段 .
求的模块 , 形成 同一级别。多个方 向的课程供学生 选择 , 大 的丰 富 了各 阶段 的 内容 。 极 每 个新 申报 的课 程模 块都 须 先经课 程 组讨 论 同
意, 并报 学 院及 教 务 处批 准 以后 才 能 实 施 。各 模 块 均要 有 详细 的课 程 大 纲 和 活 动 计 划 安 排 , 括 : 包 题 目、 学分 、 内容 、 预期 达到 的 目标 、 堂讲 座 的次 数及 课
摘要 : 本文介绍 了我校 : 程实践与科技创新系列实践课程的设计原则 , 以四门相关课程 为例 , 明了四个阶段模块课 程的 内容及 设置思路 , 说 介 绍 了课程运行保障措施及教学效果。实践表明 , 该系列课程的实施 , 有效地调动 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 提高 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 关键词 : 工程实践 ; 科技创新 ;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 2 0 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0 8 2 1 )30 6 -3 10 - 6(0 2 0 -0 1 6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本质需要
与内在要求 。目前 , 普遍存 在工 程教 育与工业 界脱节 , 高校 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严重不足 。那么在大众化教育背景 J 下高等工科院校如何 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 结 合 我们学校工程实践教学 改革及 工程训 练教学 体系 实施的 实际状况 , 介绍我们 的一 些做 法。
的开展 阐述提高大 学生科技 创新能力的研究与 实践 , 并对进一步培养 大学生科 技创新 精 神和提升创新 能力提 出一
些 思路 。
关键词 : 工程训练 ; 学生 ; 大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6 2 G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 1 7 3 (0 10 0 3 3 10 - 86 2 1 ) 2— 0 2一O
收稿 日期 : 1 0 3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 8— 1 0
二、 构建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 力培养平台
20 0 6年初 , 为贯彻实施 “ 三大” 教育理念 , “ 围绕 应用型”
人才培养 目 , 升学 生 的工 程实践 能力 和创 新素质 , 标 提 我们
整合 了学校 的相关资源 , 加大资金 投人组建 了工程训练与 并 基础 实验 中心 ( 以下 简称 为工程训 练 中心) 。它的主要功能
获得 了重要进展 J 目前 , 。 已有 3 高校 的工程训 练 中心 3所
是途径” 。始终坚持以国家 和社 会需求为 导向 , J 以建设 教
学服务型科技大学为目 , 标 走学科交叉、 文理交融、 综合创新 之路 , 推动着人才培养方案 的不断创新 。其核心思想是学工
的人要精通工 , 的人要懂 得文 , 学工 懂文 才会致工精 通。非
基于工 程训练提升大 学生科技 创新能力的 研究与实 践
李海越 , 李文双 , 志刚 邳
( 黑龙江科技学 院 工程训练与基础 实验 中心 , 哈尔滨 102 ) 5 0 7
摘
要 : 明确 高等工科 学校加 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 , 工程训 练教 学和科技创新活动 在 结合
系, 专业覆盖 面为 10 0 %。该 体系不仅 在于提高大 学生 工程 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 同时也为 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奠定 良
好基础 。
许多高等工科 院校 培养 的人才 主要 以应 用 型高级专 门
人 才为 主, 这种类型人才 的显著 特点 是 : 掌握较 扎实 的基 在
本 理论基础上 , 应具有较高 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强 的科 技创 新 能力 。加强大学生科 技创新 能力 的培养 工作 是科 技发 展
之一就是 :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 素质。在工
基金项 目: 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 目“ 黑龙 加强工程训 练内涵建设 ,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 O01) (090—21.2 作者简介 : 李海越 ( 96一) 男 , 16 , 黑龙 江宾 县人 , 中心副主任 , 教授 , 工学博士 , 从事 现代集成 制造、 品全生命周 期管理和 产
2 世纪 的经济 主要体 现 为知识 经济 的竞 争 , 1 其竞 争形
一
式主要表现为高水平人才 的竞争 , 尤其是创新 型高科技人才 的竞争。这些人才的典 型特征 是 : 有强 烈 的创 新意识 、 具 顽 强的创新精神和综合 的创新能 力。高等 学校在 国家创 新体
、
创新工程实践教学理念 , 为创 新教育奠定基础
质人才 , 是建设创新 型国家的重要 方式 。
教育协会( SE 报告 , AE ) 工程 中的十大 学科前两位 分别是 机 械工程和电机 工程 。工 程训练 是提高大学生 工程实践 与 J 创新能力的有 效途径 。 教育 实践 中 , 们逐 步 确立 了 “ 我 大德 育 、 大工 程 、 实 大
工的人要懂得工 , 非工 的人要 围绕工而学 , 方可致文为利器 。
被评为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 中心 。因此 , 新时期如何充 分 在 发挥工程训练中心的作用 , 如何在提高大学生的工程 素质 和 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 上进一 步提升 大学生 科技创新 能力 显
得颇为重要。
通过我们多年的工程实践, 构建了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之 内的应用型人才 融 意识 、 素质 与 能力 的工 程训练 教学新 体
2 1 年 2月 01 第3 0卷第 2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nl f e og agCl g f d ct n ora o H i nj n oeeo uai l i l E o
F b 2 1 e .0 1 V0. 0 No 2 13 .
di1 .99 ji n 10 —73 .0 10 . 1 o:0 36 /. s.0 1 8 62 1 .20 4 s
所谓 “ 工程” 是指 “ , 有判 断 地运用从 研究 、 验和实 践 经 中所 获得 的数学与 自然科学知识 , 造经济地利用 自然物质 创 和力量的方法 , 去为人类 谋福利 的专 门技术 ” 。据美 国工程
系 中占有重要地位 , 对建设创新 型 国家负有义不容辞 的神圣 使命。大学 教育 , 育人为本 , 加快 培养具 有创新 精神 的高 素
工程实践教育研究 。
一
3 — 2
提 高 综合 创新 能 力 ,全 面 提升 创 新 素质
为鼓励大学 生 的创 新 热情 , 构建 长 期 的创新 环境和 氛 围, 学校在工程训练 中心建 成 了大学生创 新作 品展室 , 用来 展示大学 生在各种科 技创新 活动 中研制或创 作的各种优 秀
践” 教育理念 , 大德育” “ 是先导 , 大工程” “ 是背景 ,大实践” “
自 19 年教育部启动高等教育发 展项 目 97 ——世界银行 贷款“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 ” 目以来 , 项 在首 批 1 所 试点高校 1 的带领下 , 国各高校工 程训练 中心建设 快速 发展 , 全 在工 程 实践教学理念、 课程建设 、 教材 改革 与建设 、 学成果 奖、 教 实 验教学示范中心、 教学名 师奖 、 工程 实践教学 改革等 七方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