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是如何鉴别和诊断的
脑胶质瘤 irano标准

脑胶质瘤 irano标准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其诊断和治疗需要依据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
其中,IRANO标准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临床实践指南,旨在为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统一的规范。
IRANO标准是一种综合性的指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诊断和评估1.临床表现和病史:脑胶质瘤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癫痫、认知功能下降、运动障碍等表现。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出现时间、发展速度、伴随症状等。
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胶质瘤的重要手段。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头颅CT、MRI等,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3.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脑胶质瘤的金标准。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如组织活检、立体定向穿刺等,以获取肿瘤的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诊断。
二、治疗1.手术切除:对于能够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应优先考虑手术切除。
手术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同时保护周围正常的脑组织。
手术方式可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生长特点等因素进行选择。
2.放疗和化疗:对于无法手术或手术切除不彻底的脑胶质瘤,可考虑进行放疗和化疗。
放疗通过高能射线杀死肿瘤细胞,化疗则通过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具体的放疗和化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3.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或抗原,通过抑制其功能或增加其敏感性来杀死肿瘤细胞。
具体的靶向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理学特点进行选择。
三、随访和复查1.定期随访:脑胶质瘤患者需要在治疗后定期进行随访,以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
随访的时间间隔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2.定期复查:脑胶质瘤患者在随访期间需要进行定期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复查的方法应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一、概述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
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
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 基因融合等1,2。
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
胶质脑细胞瘤的症状有哪些

胶质脑细胞瘤的症状有哪些胶质脑细胞瘤主要为神经胶质瘤,其中以星形细胞瘤和极性成胶质细胞瘤较为多见,其次是少枝胶质细胞瘤、室管膜胶质瘤、髓母细胞瘤,此外还可见到血管瘤、囊肿、畸胎瘤、结核瘤、转移性肿瘤等。
儿童及青少年好发,特别是5~9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那么,胶质脑细胞瘤的表现症状有哪些呢。
脑胶质瘤大多缓慢发病,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为数周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
恶性程度高的和后颅窝肿瘤病史较短,较良性的或位于静区的肿瘤病史较长。
肿瘤若有出血或囊变,症状会突然加重,甚至有类似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
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可分两方面,一是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精神症状等;另一是肿瘤压迫、浸润、破坏脑组织所产生的局灶症状,早期可表现为刺激症状如局限性癫痫,后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瘫痪。
脑干肿瘤(脑干胶质瘤)的症状可分为一般症状和局灶性症状两类。
一般症状以后枕部头痛为常见。
儿童常有性格改变,不少病人伴有排尿困难。
颅内压增高常不是脑干肿瘤的首发症状。
因此,对于进行性交叉性麻痹或多发性颅神经麻痹合并锥体束损害,无论有无颅内压增高均应首先考虑脑干肿瘤的可能。
脑干肿瘤的局灶性症状随肿瘤的部位而异,由于肿瘤的浸润性生长,明确划分具体部位如中脑或桥脑实际上是困难的。
脑胶质瘤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脑组织无明确分界,难以彻底切除,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在保存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肿瘤。
早期肿瘤较小又位于适当部位者可争取全部切除。
位于额叶的肿瘤,可作脑叶切除。
当额叶或颞叶肿瘤范围较广不能全部切除时,可同时切除额极或颞极作内减压术。
肿瘤位于运动、言语区而无明显偏瘫、失语者,宜注意保存神经功能,适当切除肿瘤,避免发生严重后遗症。
以上,就是给大家总结的胶质脑细胞瘤的症状,希望大家在初期症状时,不要延误病情,及时治疗,明确病理诊断,减少肿瘤体积降低肿瘤细胞数量,改善症状缓解高颅压症状,延长生命,依据生长位置及生长特点,约50%无法全切,为了避免手术后功能损害,即使为全切术,在原发部位仍会有肿瘤残存,所以很难根治,复发率很高。
大脑胶质瘤的MRI表现与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Sanson M,Napolilano M,Cartalat-Carel S,etal.ClioMavosis cerebri[J].Rev Neurol (paria).2005,161(2):173-181.
[2]沈天真,张玉林,陈星荣.世界卫生组织脑肿瘤分类的进展[J].中国计算机成像杂志,200术证实5例,3例经穿剌活检证实,临床随诊确诊2例。其MRI表现为:
2.1病变部位gC病变范围较广泛,主要位于灰白质交界区,累及大脑二叶以上者8例(占80%)二叶浸润者1例(占20%),病变以额、顶、颞叶多见,同时伴胼胝体受侵弥漫性肿胀4例,基底节、丘脑侵犯2例,脑干、小脑侵犯各1例。
2.2病变信号病变呈弥漫性斑片状,在T1WI上均以等、低信号为主,其中2例可见小片状高信号,在T2WI或FLAIR上呈高信号,边界不清,伴周围脑组织肿胀、脑沟变浅、变平、脑室可变窄,但占位效应不明显,8例无或有轻微占位效应,2例占位效应稍大,周围正常脑组织结构可辨,未见中线结构移位,未见明显囊变、钙化和肿块形成。增强扫描后,5例无强化,3例轻度强化,2例病灶区小斑片状强化,同时血管及脑沟裂可见局限性强化。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1. 引言1.1 背景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占颅脑肿瘤的一大部分。
它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主要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等部位。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不断深入,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更新。
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一直是临床医生和病理学家面临的难题之一,因为其病理特征复杂多样,而且易于与其他类型的肿瘤混淆。
制定科学合理的病理诊断标准对于确诊胶质瘤、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进展,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有了准确可靠的病理诊断标准,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肿瘤治疗方案。
深入了解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对于提高胶质瘤的诊治水平,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的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治疗和预后严重依赖于病理诊断结果。
建立准确、可靠的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的目的旨在系统总结当前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的最新进展,以及对比不同标准的优缺点,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具体而言,我们将重点介绍胶质瘤的定义、分类、病理特征以及最新的病理诊断标准,比较不同标准之间的差异和争议。
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客观的胶质瘤病理诊断依据,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本文还将讨论胶质瘤病理诊断的意义,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为胶质瘤治疗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2. 正文2.1 胶质瘤的定义一般来说,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种良性或恶性肿瘤。
胶质瘤通常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
它们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之一,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四分之一。
胶质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特别是中老年人。
胶质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神经胶质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失控。
在正常情况下,神经胶质细胞负责提供支持和营养,维持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脑胶质瘤诊断及鉴别

病例 2
讨论
病例 3
讨论
? ?
病例 4
患者刘国芬,女,53岁。 病 史 : 患 者 2 月 前 无 明 显 诱 因 出 现 阵 发 性 头
晕、头痛,为胀痛,以左侧颞顶部为重,并伴 左耳鸣,记忆力下降,无恶心及抽搐,无意识 言语障碍,对症治疗无好转,外院 MR 示颅内 占位。
MRI: T1等、低信号,T2高信号,50%单发、
多发强化
大脑胶质瘤病
(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 DNET)
概述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
皮质发育不良基础上良性局限性皮质内肿块(I级) 占20岁以下原发脑瘤的1~2%,局限癫痫发病
病理
脑、 下丘脑
病理
局限无包膜、膨胀无浸润生长,多有结节的
囊,25%钙化
影像学
结节的囊性肿块,结节、壁强化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 形细胞瘤
成人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男,70岁 [鉴别诊断] •淋巴瘤 •转移瘤 [误诊原因] •年龄 •部位
一、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T2WI
T1WI
FLAIR
DWI
增强
矢状位 冠状位
讨论
1、胶质瘤 2、淋巴瘤 3、转移瘤 4、肉瘤 5、其他
病例 5
CT平扫
病理
(右额顶叶)胶质肉瘤 (WHO Ⅳ)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1993年)
1.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2.颅神经和脊神经肿瘤 3.脑膜肿瘤 4.淋巴和造血组织肿瘤 6.囊肿和瘤样病变
多中心性胶质瘤
a~c 混合性少突—星形细胞瘤II级 d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II级
脑胶质瘤分级诊断的新方法:动脉自旋标记技术

・
脑胶 质瘤 研 究 ・
脑胶 质瘤 分级 诊断 的新 方法 : 动脉 自旋 标 记 技 术
陈发 军 周 东 黄飚 詹升全 杨 万群 周德祥 余汉辉
人 民医 院 神经 外 科 , 广东 广州 5 1 0 0 8 0 )
(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东省
摘要
义 。方 法
目的
评价动脉 自旋标记 ( A S L ) 技术在高 、 低级别胶质瘤鉴别诊 断的研 究价值和 临床 意
选 择 手 术及 病 理 证 实 的大 脑 胶 质 瘤 2 7 例, 其 中 高级 别 胶 质瘤 l 4例 , 低级别胶质瘤 l 3例 ,
术前使用 3 . O T M R I 成像 系统行常规扫描 , 加扫 可一 次采集多层 的第二 版本 Q 2 T I P S的 A S L序列 , 观 测所得相对脑血流量( C B F ) 图, 使用 S P S S 1 3 . 0软件 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 的血流量 灌注( 1 3 2 . 5 9±1 3 . 3 6 ) m l / ( m i n・ 1 0 0 g ) 和低级别胶质瘤 的血流灌注( 1 0 2 . 7 2 ± 4 . 5 0 ) m l / ( m i n・ l O O g ) 间有显著性差异 ( P< 0 . O 1 ) 。数据转换后 , 高、 低 级胶质瘤肿瘤 血流量( T B F ) / 对侧灰质 C B F的值 分 别为 1 . 1 6±0 . 1 5和 0 . 9 6± 0 . 0 6 , P< 0 . 0 1 ; T B F / 对侧 白质 C B F的值分别 为 1 . 2 6 4 - 0 . 1 5和 1 . 0 5±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i ma g i n g o f p e r f u s i o n b y u s i n g a s i n g l e s u b t r a c t i o n wi t h a d d i t i o n o f t h i n — s e c t i o n p e r i o d i c s a t u r a t i o n
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

第
五
章
放射治疗
第五章 放射治疗
2012版
一、高级别胶质瘤 二、大脑胶质瘤病 三、低级别胶质瘤 四、室管膜瘤 五、髓母细胞瘤
2015版
一、高级别胶质瘤 二、低级别胶质瘤 三、大脑胶质瘤病 四、室管膜瘤
2015版指南--原则
高级别胶质瘤
• 强烈推荐术后尽早开始放化疗,建议采用3D-CRT或IMRT技术进行肿瘤局部放 疗,以总剂量54~60Gy,常规剂量分割的方式进行。
室管膜瘤
• 手术是室管膜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 放疗是WHOII-III级室管膜瘤术后主要的辅助治疗方式,对于间变性室管膜瘤, 推荐: 脊髓MRI和CSF检查均阴性的性肿瘤局部照射,上述检查阳性的,须行 CSI。
靶区勾画指南推荐
治疗前:完善影像资料、病理明确 靶区勾画 治疗技术要点和剂量分割
2015版指南--推荐 “胶质瘤影像学检查流程”
✓ 增加内容:大脑胶质瘤(GC)放疗的靶区勾画,应以MRI为基本图像,提出I型、II型GC 靶区范围设定,同时应勾画出需限定的重要保护器官。照射技术上推荐用IMRT或3DCRT
✓ 修改大脑胶质瘤(GC)放疗的剂量,推荐PTV1=45~54Gy,PTV2=60Gy,分次剂量 1.8~2.0Gy/次
➢ Ⅰ型GC靶区范围设定如下: GTV1 = MRI T2/FLAIR上异常区域, CTV1 = GTV1 + 0.7cm (0.5~1.5cm) PTV1 = CTV1 + 0.3cm (0.3~0.5cm) ➢ Ⅱ型GC靶区范围设定如下: GTV2.=强化病灶(增强MRI上的强化灶) CTV2. = GTV2. +0.5cm (0.2~0.5cm) PTV2 = CTV2 + 0.3cm * 放疗剂量必须要考虑临床获益与放射毒性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胶质瘤是如何鉴别和诊断的
脑胶质瘤是如何诊断的?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很关键,它会让患者尽快的、准确的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对于脑胶质瘤有深入的了解和判断,如果发现症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治疗。
那么脑胶质瘤是如何诊断的?
脑胶质瘤诊断依据1.病程多缓慢,但也可以急性颅内压增高或脑卒中的表现,急性发病,肿瘤内出血可有发作性突然颅内压增高表现。
脑胶质瘤诊断依据2.肿瘤生长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的大脑、小脑或脑干病灶征象。
脑胶质瘤诊断依据3.逐渐发展的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和视乳头水肿与视力减退,有时出现精神障碍或有癫痫。
脑胶质瘤诊断依据4.颅骨X线平片:显示颅内压增高征象,或有肿瘤钙化影,局部有颅骨变薄、破坏或增生。
脑胶质瘤诊断依据5.幕上肿瘤超声检查常有中线波移位。
CT、MRI脑扫描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和大小,并多可做出定性诊断。
脑胶质瘤诊断依据6.经病理检查确诊。
也就是经过检查后,由医生来根据检查报告等信息来确诊是否患病。
看过了脑胶质瘤的诊断方法后,下面接着来看一下脑胶质瘤的鉴别。
垂体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对于垂体瘤的治疗、护理等等来说,最为基础的就是对疾病的鉴别诊断。
只有正确的诊断带来的确诊后,才能选择正确的治疗和护理方法等。
那么垂体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呢?
垂体瘤鉴别诊断1.生殖细胞瘤:又称异位松果体瘤,多发生在儿童,病情发展快,多饮多尿,性早熟,消瘦。
临床症状明显。
影像学表现病变多位于鞍上,增强效果明显。
垂体瘤鉴别诊断2.鞍结节脑膜瘤:多发生在中年人,病情进展缓慢,初发症状为进行性视力减退伴有不规则的视野缺,头痛,内分泌症状不明显。
影像学
表现肿瘤形态规则,增强效果明显,肿瘤位于鞍上,垂体组织在鞍内底。
垂体瘤鉴别诊断3.视交叉胶质瘤:多发生在儿童及年轻人,以头痛,视力减退为主要表现,影像学表现病变多位于鞍上,病变边界不清,为混杂信号,增强效果不明显。
垂体瘤鉴别诊断4.上皮样囊肿:青年人多见,发病缓慢,视力障碍,影像学表现为低信号病变。
垂体瘤鉴别诊断5.拉司克裂囊肿:发病年龄年轻,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少数出现内分泌紊乱和视力减退。
影像学可见,体积小的囊肿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类似"三名制"馅饼.大型囊肿垂体组织被推挤到囊肿的下、前、上方。
该病最易误诊为垂体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