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固体催化剂的讨论与分析

关于固体催化剂的讨论与分析
关于固体催化剂的讨论与分析

关于固体催化剂的讨论与分析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引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固体催化剂在工业上也称为触媒。催化剂自身的组成、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它和反应体系的关系就像锁与钥匙的关系一样,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或专一性)。一种催化剂并非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有催化作用,例如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受热分解中起催化作用,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对其他的化学反应就不一定有催化作用。某些化学反应并非只有唯一的催化剂,例如氯酸钾受热分解中能起催化作用的还有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铜等等,氯酸钾制取氧气时还可用红砖粉或氧化铜等做催化剂。固体催化剂是现代催化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固体酸、固体碱的工业化应用。

工业固体催化剂除必须具备尽可能高的活性、好的选择性以及长期稳定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传热、传质、流体力学性质。

(1)活性

催化剂的活性是判断催化高低的标准。工业生产中常以在给定条件下,单位体积(或重量)催化剂在单位时间内所生成物重量,即所谓空时收率来表示活性。为了方便起见,常用在一定反应条件下(温度、反应物、浓度、空速等都固定)反应物转化的百分率(简称为转化率)来表示活性的大小。

(2)选择性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有几个反应方向时,通常希望一种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只对其中的一个反应方向其加速作用,这种专门对某一个人化学反应起加速作用的性能,称为催化剂的选择性。

(3)耐热和抗毒稳定性

耐热性:由于工业生产中操作条件不可能控制得十分精确,例如开工,停工时,操作温度会有变动,同时催化剂长期处于较高温度下,活性组分晶粒会因烧结而变大,使催化活性降低。因此工业催化剂需要有较宽温度范围的耐热性。

抗毒性:和实验室研究所用催化剂不同,工业催化剂所处理的原料往往含有较多的杂质,彻底清除这些杂质常常是不可能或是不经济的,因此工业催化剂需要较高的抗毒性,为此有时甚至还要牺牲一些活性

(4)机械强度

工业固体催化剂的颗粒应有足够的强度来承受以下几种应力而不致破碎。首先,它必须能经得起搬运时包装桶的滚动及坠落而引起的磨损和撞击;其次当催化剂往反应器中装填时,能承受从一定高度抛下所受的冲击和碰撞;第三,能经受使用时由于反应介质的作用所发生的化学变化;第四,催化剂必须承受催化剂层的自身重量以及气流冲击等。催化剂颗粒大小与分布、形状和重度合理的选择使用催化剂的物理性质有利于流体力学、传质和传热过程,减少生产过程的能量消耗。

(5)寿命

寿命是衡量工业催化剂优劣的重要标志。实际上寿命是个综合指标。催化剂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其活性和选择性都会变化,固体的机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甚至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以致最后催化剂不能再继续使用而必须更换。催化剂的寿命,是指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下,其活性与选择性不变的情况下持续使用的时间,或活性下降后经再生而活性又恢复的累积使用时间。

固体酸碱的分类

固体酸:具体定义是:能够给出质子或者接受电子对的固体谓之固体酸。固体碱:能够接受质子或者给出电子对的固体谓之固体碱。给出质子时叫质子酸(B酸),接受质子时叫质子碱(B碱);

固体表面的酸、碱性质

1、酸强度的概念,是指给出质子的能力(B酸强度)或接受电子对的能力(L酸强度)。对于固体酸来说,因为其表面上物种的活度系数是未知的,通常都是用酸强度函数H0表示。H0也称为Hammett函数。

2、固体碱的强度,定义为表面吸附的酸转变为共轭碱的能力,也定义为表面给出电子对于吸附酸的能力。

3、固体超强酸和固体超强碱

故固体酸强度H0<-11.9者谓之固体超酸或称超强酸(100%硫酸的酸强度H0为-11.9)。

固体超强碱是指它的碱强度用碱强度函数H—表示高于+26者。

固体酸碱的催化作用特点:

1.酸位的性质与催化作用的关系。不同反应类型,要求酸催化剂的酸位性质和强度也不同。大多数的酸催化反应是在B酸位上进行,单独的L酸位不显活性,存在协同效应。

2.酸强度与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关系

3.酸量(酸浓度)与催化活性的关系

催化活性与酸量之间存在线性或非线性关系。

大孔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大孔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一种新型的固体酸催化剂,在现代有机合成反应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他有着浓硫酸无法比拟的优势。

如果反应相是颗粒状催化剂,则相界面为催化剂的外表面,反应主要在催化剂的内表面上进行。内部传质模型把组成催化剂内表面的纵横交错的微孔简化为均布在催化剂内部的圆柱形直孔,这些圆孔的直径和长度均相等,沿着直孔发生扩散和反应的双重作用,反应物A的浓度从外表面处的C岟沿催化剂的纵深而降低。这一简化的物理模型,等效于反应物在一个无微孔的反应相内同时进行扩散和反应。与此类似,液滴为分散相的内部传质也可简化为同样的物理模型。依此模型,在一半径为R0的球形的反应相微元内,任意半径R处反应物A的浓度C A 和界面浓度C岟有如下关系:

式中:

φ称蒂利模数,又称西勒模数;k为反应速率常数;n为反应级数;De为相内有效扩散系数。

蒂利模数为一无因次数群,反映了极限的反应速率(C A=C岟为C A的上限,此时反应速率最高)与极限内部传质速率(内部C A=0,为不可逆反应时C A的下限,此时传质速率最高)之比。以界面浓度C岟为基准,则表观反应速率-rA为:

式中ηi为内部效率因子,或称内部有效因子,它是φ的函数,表示反应相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顾柏鄂.工业催化过程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许越等.催化剂设计与制备工艺,2010

3、闵恩泽.工业催化剂的研制与开发.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

4、金杏妹.工业应用催化剂.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5、王桂茹.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含钼催化剂研究进展

含钼催化剂研究新进展 摘要含钼催化剂广泛用于多种化工生产过程,在含钼精细化学品的研究与开 发中占有重要地位。简要介绍了我国近年来一些含钼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和有关文献1前言 催化是现代十分重要的化工技术,据统计,发达国家近三分之一的国民经济总 产值来自催化技术。含钼催化剂在催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广泛用于石油加工和化 工生产,如合成气制造、基本有机合成和精细化工产品等的的生产。因此,长期以 来国内外对含钼催化剂的创新和改进不断进行。这也引起我国钼业界的广泛关注, 逐渐成为我国钼深加工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现仅就我国近年来含钼催化剂的 一些新进展作简要介绍。 2烷烃的化学加工催化剂 2.1烷烃芳构化催化剂 四烷无氧脱氢芳构化,为甲烷活化和转化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王林胜等在1 993年首次报道一种以HZSM-5分子筛为载体的含钼催化剂使甲烷于无氧条件下高选择性地转化为苯。该催化剂是甲烷芳构化反应的典型催化剂。此后,对这种催化剂 的研究活跃。舒玉瑛等用机械混合、机械混合后焙烧、机械混合后微波处理等方法 制备这种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对甲烷芳构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机械混合 法、固相反应法和微波处理法制备的Mo/HZSM-5催化剂,比一般浸渍法能明显提高 芳烃的选择性和减少积碳生成;在不同制法的Mo/HZSM-5催化剂上,Mo物种落位不同,机械混合法、固相反应法和微波处理法能使Mo物种较多地落位于分子筛外表面 ,这对甲烷芳构化反应有利,并明显减少积碳的生成。 王军威等用浸渍法、机械混合法和水热法制备了Mo/HZSM-5催化剂,并考察了 钼含量和反应时间对丙烷芳构化反应的影响,深入研究了Mo物种对HZSM-5分子筛结构和酸性的作用。 最近,田丙伦等报道了对Mo/MCM-22催化剂用于甲烷无氧芳构化的研究结果。MCM-22为晶粒呈片状、含两种孔道结构的高硅沸石分子筛。同Mo/HZSM-5催化剂相比,Mo/MCM-22催化剂稳定性更好,苯产物的选择性较高 。用浸渍法制备的Mo担载量为6%的Mo/MCM-22催化剂性能最佳。此外,还研究了添加钴对Mo/MCM-22催化反应性能和催化剂积碳性质的影响。 2.2烷烃选择氧化催化剂 甲基丙烯酸(MAA)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当前主要用烯烃为原料生产。然而,饱和烃较烯烃来源广泛,更经济易得,故近年来由异丁烷氧化制MAA已成研究 与开发的新方向。采用一般热表面催化法由异丁烷选择氧化制取MAA主要存在的问 题是MAA选择性低,浓度反应产物(COx)高达40%。激光促进表面反应法是很有应用前景的光催化合成新技术。最近,陶跃武等分别采用在铋钼复合氧化物、钒钼复 合氧化物表面上激光促进异丁烷选择氧化制MAA,取得选择性达到90%和无COx产生的良好结果。

固体酸催化剂

固体酸催化剂 酸碱催化剂中的一类重要催化剂,催化功能来源于固体表面上存在的具有催化活性的酸性部位,称酸中心。它们多数为非过渡元素的氧化物或混合氧化物,其催化性能不同于含过渡元素的氧化物催化剂。这类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离子型机理的催化反应,种类很多(见表)。此外,还有润载型固体酸催化剂,是将液体酸附载于固体载体上而形成的,如固体磷酸催化剂。 中文名固体酸催化剂 功能来源催化活性的酸性部位特点一类重要催化剂 性质酸中心、酸强度和酸度 与固体酸的催化行为有重要关系的性质是酸中心、酸强度和酸度。 ①表面上的酸中心可分为B-酸与L-酸(见酸碱催化剂),有时还同时存在碱中心。可用下式示意地表示氧化铝表面上的酸中心的生成: 红外光谱研究表明,800℃焙烧过的γ-Al2O3表面可有五种类型的羟基,对应于五种酸强度不等的酸中心。混合氧化物表面出现酸中心,多数是由于组分氧化物的金属离子具有不同的化合价或不同的配位数形成的。 SiO2-Al2O3的酸中心模型 (见图)有多种模式。 ②酸强度,可用哈梅特酸强度函数 0来表示固体酸的酸强度,其值愈小,表示酸强度越高。③酸度,用单位重量或单位表面积上酸中心的数目或毫摩尔数来表示,又称酸度。 2应用 在同一固体表面上通常有多种酸强度不同的酸中心,而且数量不同,故酸强度分布也是重要性质之一。由某些固体酸的酸强度范围,可知SiO2-Al2O3、 B2O3-Al2O3等均有强酸性,其酸强度相当于浓度为90%以上的硫酸水溶液的酸强度。不同的催化反应对催化剂的酸强度常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在金属硫酸盐上进行醛类聚合、丙烯聚合、三聚乙醛解聚、丙烯水合,有效催化剂的酸强度范围分别为0≤3.3, 0≤1.5,0≤-3,-3< 0<+1.5。在同类型的催化剂上进行同一反应时, 催化活性与催化剂的酸度有关,例如在SiO2-Al2O3上异丙苯裂解,催化活性与催化剂的酸度有近似的线性关系。固体催化剂绝大多数为多孔物质,

光催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6年春《光催化及光催化基础与应用》课程论文 光催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本文简述了关于光催化的机理,介绍了光催化在环境净化领域的诸多应用,并就目前光催化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关键字:光催化;二氧化钛;有机污染物;降解 1.引言 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已经成为阻碍人类社会继续前进的两大难题,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的控制环境污染和开发新能源。半导体光催化反应能在常温下利用光能氧化分解有机物,是治理各种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方法。从1972年Fujishima和Honda【1】首次发现现单晶二氧化钛(TiO 2 )电极上能够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到1976 年,Carey等人【2】成功地将TiO 2 用于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半导体光催化技术以其强氧化性和能利用太阳光等特点吸引着众多学者。光催化技术因既可以帮助人们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以氢气为代表),也可以用于有机污染物的自降解,有望成为人们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的利器。当前,由于人们对饮用水中微污染有机物和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等的关注,以及持久性污染物和内分泌干扰物概念的提出,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光催化技术更加成为环境保护、化学合成和新材料等领域的研究热点【3】。 2.光催化的机理 当半导体光催化剂受到能量大于禁带宽度的光照射时,其价带上的电子(e-)受到激发,跃过禁带进入导带,在价带留下带正电的空穴(h+)。光生空穴具有强氧化性,光生电子具有强还原性,二者可形成氧化还原体系。当光生电子-空穴对在离半导体表面足够近时,载流子移动到表面,活泼的空穴、电子都有能力氧化和还原吸附在表面上的物质。同时,存在电子与空穴的复合,只有抑制电子与空穴的复合,才能提高光催化效率。通过俘获剂可抑制其复合,光致电子的俘获 剂是溶解O 2,光致空穴俘获剂是OH-和H 2 O。光生e-和h+除了可直接与反应物作用 外,还可与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O2、OH-和H 2 O发生一系列反应,生成具有高度 化学活性的羟基自由基·OH及H 2O 2 ,这些活性物质把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有机 污染物降解为CO 2、H 2 O等。如图1所示【4】。

固体酸催化剂的分类以及研究近况

固体酸催化剂的分类以及研究近况 刘庆辉,詹宏昌,汤敏擘 (广东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所评价中心,广州510620) 摘 要:固体酸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型催化剂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发出固载化液体酸、简单氧化物、硫化物、金属盐、沸石固体酸、杂多酸固体酸、阳离子交换树脂、粘土矿、固体超强酸等九类固体酸。笔者在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近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固体酸催化剂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固体酸;催化剂;近况 Classif ication and R esearch Development of Solid Acid C atalyst L IU Qi ng2hui,ZHA N Hong2chang,TA N G M i ng2bo (Safety Assessment Center,Guangdong Institute of Safety Science&Technology,Guangzhou510620,China) Abstract:Recently,solid acids as new green catalysts 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By far,nine kinds of solid acids,such as solid2supported liquid acid,ordinary oxid,sulfide,salt,zeolite solid acid,cation ex2 change resin,clunch and solid superacid had been developed.The prospects for solid acids were proposed on the base of colligating recent domestic and abroad researching. K ey w ords:solid acids;catalyst;research development 固体酸是近年来研究与开发的一种新型酸催化剂,也是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的环境友好的催化剂之一,因而对固体酸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为当前催化研究的热点之一[1]。根据固体酸催化剂的特点进行分类,讨论了各种固体酸的研究近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固体酸催化剂研究展望。1 固体酸催化剂的分类 1979年日本科学家Hino等人首次合成出SO42-/Fe2O3固体酸,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人们便对固体酸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合成了一系列SO42-/WxOy固体酸体系催化剂。到目前为止,开发出的固体酸大致可分为九类[2],见表1。 表1 固体酸的分类 序号酸类型实例 1固载化液体酸HF/Al2O3,BF3/AI2O3,H3PO4/硅藻土 2氧化物简单:Al2O3,SiO2,B2O3,Nb2O5 复合:Al2O3-SiO2,Al2O3/B2O3 3硫化物CdS,ZnS 4金属盐磷酸盐:AlPO4,BPO4 硫酸盐:Fe2(SO4)3,Al2(SO4)3,CuSO4 5沸石分子筛ZSM-5沸石,X沸石,Y沸石,B沸石 丝光沸石,非沸石分子筛:AlPO SAPO系列 6杂多酸H3PW12O40,H4SiW12O40,H3PMo12O40 7阳离子交换树脂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Nafion-H 8天然粘土矿高岭土,膨润土,蒙脱土 9固体超强酸SO42-/ZrO2,WO3/ZrO2,MoO3/ZrO2,B2O3/ZrO2 作者简介:刘庆辉,男,湖南人,硕士研究生,2006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师从博士生导师,彭峰教授,同年5月进入广东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于化工企业管理,安全评价,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考评等工作。目前发表或接收的论文4篇,其中1篇被SCI(网络版)收录。

光催化剂的制备—开题报告

目录 1文献综述 (1) 1.1 光催化材料发展概况 (1) 1.1.1 光催化材料的起源与种类 (1) 1.1.2 改善光催化材料性能的主要方法 (2) 1.2 目前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3) 1.3 TiO2 光催化材料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4)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5) 3 研究内容 (5) 5 进度计划 (6) 参考文献 (6)

1文献综述 1.1 光催化材料发展概况 1.1.1光催化材料的理论基础与种类 自1972年,Fujishima[1]等在Nature上发表的论文揭开了研究光催化技术的序幕。之后的几十年光催化技术在光催化抗菌、光催化污水处理、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等众多领域有了深入的发展。光催化技术以半导体的能带理论为基础。半导体的能带结构一般由填满电子的低能价带和空的高能导带构成,它们之间由禁带分开。当以能量等于或大于半导体禁带宽度的光照射时,价带电子被激发进入导带,在导带上产生带负电的高活性电子(e-),价带上留下带正电荷的空穴(h+),形成电子-空穴对,在电场作用下分离并迁移到粒子表面。 半导体光催化的基本过程可描述为:光激发诱导半导体价带电子跃迁到导带,藉此,在半导体导带和价带中分别形成电子和空穴;电子-空穴通过晶格迁移到材料表面,该过程中电子-空穴的分离和复合相互竞争;在材料表面的电子和空穴分别与周围反应介质发生还原和氧化反应。换言之,半导体光催化的基本过程可简单描述为:半导体中的光生电子-空穴在晶格中分离并迁移到材料表面参与化学反应,这期间一直伴随着电子-空穴的分离和复合的竞争过程。 理想的光催化材料有如下四个基本要求[2]:环境友好;优异的电子-空穴分离能力;适合的能带电势,尤其在光催化分解水的应用中,要服从产氢和产氧的能带匹配原则;可见光响应能力。 目前所报道的光催化材料主要集中于: 1)氧化物:以 TiO2、In1-x Ni x TaO4等为代表 2)硫化物:CdS、ZnS、ZnS-CuInS2-AgInS2、(AgIn)xZn2?2x S2等 3)氧硫化物:Ln2Ti2S2O5 (Ln = 稀土元素) 等; 4)氮化物: Ta3N5、Ge3N4、GaN等; 5)氧氮化物:LaTiO2N、Y2Ta2O5N2、TaON、(GaN)1-x(ZnO)x、MTaO2N(M = Ca、Sr、Ba) 等;

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炭基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 酸催化反应在化工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目前工业上硫酸、盐酸等液体酸催化剂使用较普遍,液体酸存在一次性消耗大、对设备腐蚀严重、后处理困难,对环境污染较大等缺点。固体酸催化剂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材料,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主要用于缩酮缩醛反应、水解反应、烷基化反应、酯化反应等。其中,炭基固体酸催化剂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以葡萄糖、淀粉、蔗糖、纤维素作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制备新型固体酸催化剂。炭基固体酸催化剂酸量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好、易回收再生使用和对设备腐蚀性小等优点。本文简单介绍生物质炭基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原料、分类及制备方法,分析其作为催化剂的作用机理,简述炭基固体酸催化剂的现状并展望其发展前景及方向。 (正文部分) 碳基固体磺酸作为一种新型的固体酸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酸密度大、后处理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目前碳材料种类繁多且存储量巨大,其中木纤维原料作为碳材料的一种,是可再生能源,在环境、能源状况日渐恶化的今天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炭基固体酸催化剂指的是以炭材料为载体,在其表面上负载一些酸性基团或者固体酸,使其具备液体的B 酸及L 酸活性中心。由于炭材料具有疏水性的特点,使得反应后的分离操作变得简单且催化剂易于回收,其巨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提高其催化活性,近年来,有关炭基固体酸的研究在国内外均有报道。 1.炭基固体酸分类 以炭基固体酸载体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为以碳材料为载体,在其表面键合上 -SO3H 基团的磺化碳固体酸;另一类为以活性炭为载体,在其表面负载上杂多阴离子的活性炭载杂多酸催化剂。 根据结构不同可以将磺化碳基固体酸分为普通碳基固体酸、多孔碳基固体酸和有序中孔碳基固体酸三种。普通碳基固体酸的孔道结构为大孔,比表面积一般小于5 m2/g,这种材料以无定型炭的形式存在,孔道无序排列;多孔碳基固体酸的孔道大部分都为中孔,比表面积可达到1000m2/g以上,孔道无序排列,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的大小由制备方法决定;有序中孔碳基固体酸的孔道为中孔,比表面积一般高于400 m2/g,这些孔道以一定的形状有序排列,孔道形状、孔径大小和比表面积由模板剂类型和制备方法决定。 2.炭基固体酸原料及制备方法 2.1炭基固体酸催化剂的原料 炭基固体酸催化剂的原料与其他固体酸催化剂相比,成本较低、原料来源广泛。杂多酸

固体催化剂制备原理与技术

1.催化剂的发展离不开催化新材料的开发,例如非晶态材料、纳米材料和介孔分子筛的合成和大量的应用实践。同时,催化科学还有催化剂表征技术的发展。 2.非晶态材料:非晶态材料也叫无定形或玻璃态材料, 这是一大类刚性固体,具有和晶态物质可相比较的高硬度和高粘滞系数。 普通玻璃是固体吗?你一定会说,当然是固体。其实,它不是处于固态(结晶态)。对这一点,你一定会奇怪。 这是因为玻璃与晶体有不同的性质和内部结构。 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将玻璃放在火中加热,随温度逐渐升高,它先变软,然后逐步地熔化。也就是说玻璃没有一个固定的熔点。此外,它的物理性质也“各向同性”。这些都与晶体不同。 经过研究,玻璃内部结构没有“空间点阵”特点,而与液态的结构类似。只不过“类晶区”彼此不能移动,造成玻璃没有流动性。我们将这种状态称为“非晶态”。严格地说,“非晶态固体”不属于固体,因为固体专指晶体;它可以看作一种极粘稠的液体。因此,“非晶态”可以作为另一种物态提出来。 除普通玻璃外,“非晶态”固体还很多,常见的有橡胶、石蜡、天然树脂、沥青和高分子塑料等。 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这大约相当于10~100个原子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 介孔分子筛:介孔材料是一种孔径介于微孔与大孔之间的具有巨大表面积和三维孔道结构的新型材料。介孔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对于理论研究和实际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具有其它多孔材料所不具有的优异特性:具有高度有序的孔道结构;孔径单一分布,且孔径尺寸可在较宽范围变化;介孔形状多样,孔壁组成和性质可调控;通过优化合成条件可以得到高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它的诱人之处还在于其在催化,吸附,分离及光,电,磁等许多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3.催化剂颗粒三重结构:crystal(晶体,可以使无孔或有规则孔道的)→grain(晶粒,若干晶体组成)→particle(颗粒) 4.固体催化剂的分类:所催化的反应物质一般是流体(液体或气体),与反应物不处于同一相中,因此为非均相催化剂。区别于均相催化剂(催化剂与反应物处于同一相) 第二章金属氧化物类 绝大多数固体催化剂都是通过溶液制备的。对溶液来说,溶质的结晶与温度和溶质的浓度有关。结晶→过饱和。 过饱和区中,沉淀成粒子分两步:成核、晶粒生长。 沉淀法,氢氧化物和碳酸盐是比较理想的沉淀物。因为1.过渡金属的这些盐类的溶解度很低,能达到很高的过饱和度,是沉淀获得的粒子比较细2.用加热的方法可以使之很容易分解得到对应高表面积氧化物而没有留下毒物(硫酸盐分解

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前言 催化技术作为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础,正日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于石油炼制、化学、高分子材料、医药等工业以及环境保护产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工业上使用的传统催化剂往往存在着活性低、选择性差等缺点,同时常需要高温、高压等苛刻的反应条件,且能耗大,效率低,不少还对环境造成污染。为此人们在不断努力探索和研究新的高效的环境友好的绿色催化剂[1]。本文重点讲解金属催化剂的作用机理,以及金属催化剂在甲醇气相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应用、茂金属催化剂的应用以及金属催化剂在乙烯环氧化合成环氧乙烷的应用。 2金属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2.1 金属催化剂的吸附作用 众所周知,吸附是非均相催化过程中重要的环节,过渡金属能吸附O2、C2H4、C2H2、CO、H2、CO2、N2等气体,强化学吸附能力与过渡金属的特性有关,是因为过渡金属最外层电子层中都具有d空轨道或不成对d电子,容易与气体分子形成化学吸附键,吸附活化能较小,能吸附大部分气体,需主要的是d轨道半充满或者全充满,较稳定,不易与气体分子形成化学吸附键。由此可知,过渡金属的外层电子结构和d轨道对气体的化学吸附起决定作用,有空穴的d轨道的金属对气体有较强的化学吸附能力,而没有d轨道的金属对气体几乎没有化学吸附能力,由多相催化理论,不能与反应物气体分子形成化学吸附的金属不能作催化剂的活性组分。 催化反应中,金属催化剂先吸附一种或多种反应物分子,从而使后者能够在金属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金属催化剂对某一种反应活性的高低与反应物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后生成的中间物的相对稳定性有关,一般情况下,处于中等强度的化学吸附态的分子会有最大的催化活性,因为太弱的吸附使反应物分子的化学键不能松弛或断裂,不易参与反应;而太强的吸附则会生成稳定的中间化合物将催化剂表面覆盖而不利于脱附[2]。 2.2 金属-载体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课题组研究的是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使用的是负载型

纳米光催化剂研究现状与展望

年月纳米光催化剂研究现状与展望 马成乡 太原学院山西太原030032 摘要:随着水污染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纳米光催化剂的研究也逐渐的开展起来。本文在分析影响纳米光催化剂性能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纳米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并对该材料的发展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纳米光催化剂;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污染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各种环境污染事件开始被社会媒体广泛的暴露出来。在种类比较多的环境污染物中,有机物的比例占到了50%以上。其中天然有机物对环境水体的污染比较小,大多数人工有机物对水体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大。光催化技术与其他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相比,并不需要进行二次净化处理,而且这种纳米光催化剂可以循环使用。 一、影响纳米光催化剂的因素研究 影响纳米光催化剂的性能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催化剂的晶体结构:通常用作光催化剂的TiO 2具有两种晶体结构,分别为锐钦矿型和金红石型。有的研究结构表明,如果在锐钦矿型的晶体上进行金红石型晶体的生产,能够有效的促进锐钦矿型晶体多污染物的吸收。2.纳米催化剂粒径的影响:催化剂粒径的大小对其催化性能具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很多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催化剂粒径的降低,光谱能够响应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广。尤其当光催化剂离子达到纳米级别时,将会具有更高的氧化还原能力。但是随着纳米粒径的进一步减小,光的载流子在表面符合的概率会进一步增加,也就意味着光催化剂性能的下降。3.比表面积的影响:在反应物质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表面积越大,催化剂的活性也就越高;另外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是并不稳定的。 在反应体系与催化剂的反应条件方面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应的温度:一般来说温度对于光子的表面迁移和吸附以及解吸并不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问对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比较小。光催化剂在光的作用下进行各类有机物的催化反应过程时,反应速率与温度比较符合阿伦尼乌斯方程的描述。2.溶液PH 值得影响:溶液的PH 值对半导体的能带分布和表面的性质具有较高的影响。徐成杰等人在研究TiO2在降解有机物的过程中发现,当溶液的PH 值为7时,其降解的效率达到最低。3.光强度的影响:当环境中光的强度较低时,降解速率与光照强度程线性关系;中等光照强度,两者呈现平方根线性关系;当进一步增加光照强度时,催化速率的增加并不明显。 二、纳米光催化的掺杂改性以及复合半导体纳米催化剂的研究 当前纳米的光催化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TiO 2的光催化剂掺杂改性研究。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之中,为了进一步减少自由电子与空穴相互复合的概率,可以在二氧化钛中掺杂少量的稀土离子。非金属离子的掺杂可以使得辐射光谱的范围进一步增强,进而可以提高可见光的利用效率。最近十年以来,双组份甚至是多组分掺杂已经成为纳米光催化剂TiO 2改性研究的热点。美国华盛顿大学的S AKATania 等学者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N-TiO 2光催化剂,ES R 实验研究表明,这种经过掺杂改性的催化剂在500-678nm 光源的照耀下,对于乙醛的降解具有优异的效果。 最近几年以来半导体复合光催化剂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注意。从本质上来说,半导体复合就是指一种物质粒子对另外一种物质粒子的修饰。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半导体比单一半导体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效果。Tang 等人制备了CaIn 2O 4复合半导体,在亚甲基蓝120min 的脱色实验内,其脱色率可以达到96%。T ony 等人研制除了Fe 2O 3-S nO 2、CuO-SnO 2等类型的复合纳米半导体光催化剂。 三、展望 纳米光催化剂对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比较合理的方案,但是目前环境中的光催化剂研究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影响纳米光催化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了催化剂的晶体结构、比表面积、反应温度、PH 值等因素;其次对纳米光催化的掺杂改性以及复合半导体纳米催化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指出在以后的污水处理方面,应该设计比较简单的工艺组合反应来处理废水中的污染物,使得纳米光催化剂能够真正的从实验室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GuoX.,Yang J.,Deng Y.et.al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photoluminescence of hierarchic al lead tungstate superstructures re f f ects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surf actanats[J].European Journalof Inorganic Chemistry,2013,2010(11):1736-1742. [2]SeguraPA,Frane oisM,Ga gnonC,etal.Reviewof theoeeurreneeo f anti-inf eetivesin contaminatedwastew atersandnatUr alanddrinkingw a ters[J].EnvironHealthpersP,2012,117(5):675-684. 管理创新 2014129

固体碱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固体碱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介绍了固体碱催化剂的种类及其特点,综述了固体碱催化剂的一些应用,着重介绍了固体碱催化剂在利用油脂酯交换反应生产生物柴油过程中的应用,并对固体碱催化剂的发展及应用作了展望。 关键词:固体碱催化剂种类及其特点油脂酯交换反应应用 前言 催化科学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种新催化剂和新催化工艺的研制成功都会引起包括化工、石油加工等重大工业在内的生产工艺上的改革,生产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并为改变人类生活习惯提供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材料,其中对固体碱的应用较为突出。固体碱催化剂作为环境友好型催化剂,除对酯交换反应有良好的催化活性,与均相碱相比,固体碱有后处理简单,产物、催化剂、溶荆的分离同收比较容易,环保经济等优点,因此,在石油化工领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1 固体碱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按照Bronsted和Lewis的定义,固体碱是指能够接受质子或给出电子对的固体物质,作为催化剂其碱位中心应具有极强提供电子或接受电子能力。一般可理解为足能够化学吸附酸的固体,也可理解为能够使酸性指示剂改变颜色的固体物质【1】。固体碱主要包括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阴离子交换树脂、水滑石及类水滑石固体碱、负载型固体碱、有机固体碱等。 1.1 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碱位主要来源于表面吸附水后产生的羟基和带负电的晶格氧。碱土金属化合物的催化活性与它们的碱性强弱有关,碱性越强催化活性越高,但碱性并不是唯一决定其催化活性的因素,作为非均相催化剂,它们在反应体系中的分散程度也对其催化活性有重要影响。碱土金属氧化物的比表面积较低;机 械强度较差;且易吸收H 2O和CO 2 ;催化剂均为粉状易使反应混和物形成淤浆, 不易分离;必须在高温和高真空条件下预处理才能表现出高催化活性,其碱强度与煅烧温度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一般煅烧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得到强的碱性位。但温度过高催化剂晶跫改变也会影响催化效果。 1.2阴离子交换树脂 离子交换树脂是固体催化剂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均可作为制备生物柴油的催化剂。在固体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进行油脂的酯交换的过程中,催化剂具有易分离回收、可重复利用、不污染最终产品和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使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作催化荆虽然有诸多优点,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阴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反应一段时间后,树脂容易失活,这是因为阴离子交换树脂必须具有S(OH-)才具有活性,它的前处理过程需要用酸碱反复浸泡以使其活化;作为催化剂,树脂用量较难定,这主要与树脂碱性有关;树脂的再生步骤还有待改进;阴离子树脂只能在低温(60℃以下)

固体酸催化剂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设计(论文) 题目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学院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部 专业班级研2016 姓名张健 学号01201608170432 2016 年11 月6日

摘要 固体酸催化剂具有对多种化学反应有较高活性与选择性、回收重复利用和效率较高等优点,作为绿色环境友好型催化材料备受人们关注。以往单纯追求眼前效益、不顾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的做法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判。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绿色化学”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开发效益兼顾环境、促使化学工业转向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催化剂。催化剂在工业化生产上起着加速反应进行和提高产率的重要作用,其中酸催化剂在催化剂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及应用。相比液体酸催化剂而言,固体酸催化剂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是一种无毒、不易腐蚀设备、可循环使用、环境友好型新型催化剂。本文着重介绍固体酸催化剂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固体酸催化剂;活性;选择性;环保

1 绪论 1.1固体酸催化剂 固体酸催化剂是一种性能独特的酸性催化剂,它的出现使酸催化反应迈入了新的时代。首先固体酸催化剂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避免了均相反应所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出现,其次由于其使用温度范围广,适用于700~800 K 进行的反应,这就将研究对象扩大到热力学上可进行的反应范围内。基于此,从19 世纪40年代开始,化学工作者们从未间断过对固体酸的研究。目前,已有大量应用于酸催化反应的固体酸[1-2],见表1。 1.2 几类重要的固体酸催化剂 1.2.1 负载型催化剂 负载试剂于无机载体中即成负载试剂催化剂亦称负载型催化剂。1989 年负载试剂催化剂就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引领催化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采用一定的方法(如下表2)将活性物质固定在载体上即制成了负载型催化剂,按照负载物质的性质不同,可将其分为负载碱型催化剂、负载酸型催化剂和负载氧化物型催化剂。在负载型催化剂中,催化活性高于载体活性和试剂活性的简单组合,可以理解为,在负载过程中活性物质与载体的共同作用强化了催化作用,进而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与环境友好性。 1.2.2 蒙脱土负载试剂固体酸催化剂 蒙脱土又称微晶高岭石,是由两层Si—O 四面体和一层Al-O八面体,组成的层状硅酸盐晶体,有一定的微孔结构。蒙脱土很早就应用在有机反应中,但是涉及其对负载Lewis

光催化论文

用反胶束法合成复合半导体光催化剂-Cds-T i O2 目录 1复合半导体的意义 2复合半导体的模型结构 Cds-T i O2的复合半导体的合成方法 3 4反胶束法合成Cds-T i O2复合半导体的优势及实验操作 第一章-引言 1.复合半导体的意义 所谓复合型纳米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在纳米尺度上一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而构成的复合栗子,复合的结果不仅能够有效的调节单一材料的性能,而且往往会产生出许多新的特性。而复合半导体是一类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复合型纳米粒子,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半导体形成具有一定微观

结构的复合体系后,其光化学、光物理方面的性质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复合两种不同的半导体主要考虑不同半导体的禁带宽度、价带、导带能级位置以及晶型的匹配等因素。 复合半导体的意义在于首先复合具有不同能带结构的半导体微粒,为利用窄带隙的半导体敏华宽带隙的半导体纳米颗粒提供可能性,这对以宽带隙半导体作为催化剂的光化学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在二元复合半导体中,两种半导体之间的能级差能使光生载流子由一种半导体微粒的能级注入到另一种半导体的能级上,导致了有效和长期的电荷分离,这在能量转化和发光二极管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另外,不同金属离子的配位及电荷性不同而产生过剩电荷,也会增加半天的俘获质子或电子的能力,从而提高光催化剂的活性。复合半导体可分为半导体/半导体复合物和半导体/绝缘体复合物两大类,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氧化物敏华二氧化钛体系和硫化物二氧化钛体系。当然对于将宽带半导体向可见光敏化还有其他的方法如金属、非金属-掺杂,即在制备过程中在二氧化钛的掺杂微量的金属元素,Cr、Fe、V等或非金属N、C、F等;或贵金属沉淀,即在催化剂的表面上沉淀Au3等离子都能起来增加杂志能级的作用等。 2复合半导体的模型结构 (1)偶合型半导体 复合微粒是由宽能带隙,低能导带的半导体微粒和窄带

固体酸催化剂研究近况综述

试卷( A 卷) 专业: 课程代码: 19060071 学号: 姓名: 作文题(任选一题,写一篇综述论文,每题 100 分) 自拟题目,写一篇关于工业上绿色环保催化剂进展的综述论文 [能力层次: 综合运用和创见 ];[难易度: 较难 ] 要求: 1、查阅文献至少在20篇以上,并且外文文献引用2篇以上; 2、论文字数3000字以上; 3、论文格式严格按照综述论文要求书写; 绿色固体酸催化剂研究近况综述 摘 要:催化剂的研究和发展是现代化学工业的核心问题之一,现代化学工业的巨大成就是同使用催化剂联系在一起的。目前90%以上的化工产品,是借助催化剂生产出来的。工业催化的发展是紧随化学工业的演变而发展的。 催化剂和催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国名经济的许多重要部门是至关重要的。但就化工工艺过程来说,催化剂的应用可以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更新原料路线,采用更廉价的原料;革新工艺流程,促进工艺过程的开发;缓和工艺操作条件,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收率,改善产品的质量;消除环境污染或开发从原来到产品的整个化工品过程,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污染控制的环境友好的“绿色催化工艺”等。 引言:固体酸催化剂因其具有对多种化学反应有较高活性与选择性、回收重复利用效率较高等优点,已作为绿色环境友好型催化材料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各类型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固体酸、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近况,并提出了对今后固体酸催化剂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固体酸;催化剂 【正文】以往单纯追求眼前效益、罔顾环境所造成的危害近年来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绿色化学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开发效益兼顾环境、使化学工业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催化剂。催化剂在工业化生产上起着加速反应进行和提高产率的重要作用,其中酸催化剂在催化领域中得到了广

固体催化剂的制备

固体催化剂的制备 姓名:筵丽娜 班级:化工101 学号:04

固体催化剂的组成:固体催化剂主要有活性组分、助剂和载体三部分组成。 1.活性组分:主催化剂,是催化剂中产生活性的部分,没有它催化剂就不能产生催化作用。 2.助剂:本身没有活性或活性很低,少量助剂加到催化剂中,与活性组分产生作用,从而显著改善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等。 3.载体:载体主要对催化活性组分起机械承载作用,并增加有效催化反应表面、提供适宜的孔结构;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和抗毒能力;减少催化剂用量,降低成本。 制备合格的固体催化剂,通常要经过制备(使之具有所需的化学组分)、成型(使其几何尺寸和外形满足要求)和活化(使其化学形态和物理结构满足活泼态催化剂的要求)等步骤。 一制备方法: 1、浸渍法 将含有活性组分(或连同助催化剂组分)的液态(或气态)物质浸载在固态载体表面上。此法的优点为:可使用外形与尺寸合乎要求的载体,省去催化剂成型工序;可选择合适的载体,为催化剂提供所需的宏观结构特性,包括比表面、孔半径、机械强度、导热系数等;负载组分仅仅分布在载体表面上,利用率高,用量少,成本低。广泛用于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尤其适用于低含量贵金属催化剂。 影响浸渍效果的因素有浸渍溶液本身的性质、载体的结构、浸渍过程的操作条件等。 浸渍方法有: ①超孔容浸渍法,浸渍溶液体积超过载体微孔能容纳的体积,常在弱吸附的情况下使用; ②等孔容浸渍法,浸渍溶液与载体有效微孔容积相等,无多余废液,可省略过滤,便于控制负载量和连续操作; ③多次浸渍法,浸渍、干燥、煅烧反复进行多次,直至负载量足够为止,适用于浸载组分的溶解度不大的情况,也可用来依次浸载若干组分,以回避组分间的竞争吸附; ④流化喷洒浸渍法,浸渍溶液直接喷洒到反应器中处在流化状态的载体颗粒上,制备完毕可直接转入使用,无需专用的催化剂制备设备; ⑤蒸气相浸渍法,借助浸渍化合物的挥发性,以蒸气相的形式将它负载到载体表面上,但活性组分容易流失,必须在使用过程中随时补充。 2、沉淀法 用沉淀剂将可溶性的催化剂组分转化为难溶或不溶化合物,经分离、洗涤、干燥、煅烧、成型或还原等工序,制得成品催化剂。广泛用于高含量的非贵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盐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 沉淀法有: ①共沉淀法,将催化剂所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同时沉淀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一次操作可以同时得到几个组分,而且各个组分的分布比较均匀。如果组分之间形成固体溶液,那么分散度更为理想。为了避免各个组分的分步沉淀,各金属盐的浓度沉淀剂的浓度、介质的pH值及其他条件都须满足各个组分一起沉淀

固体超强碱催化剂研究进展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系(院)化学与化工系专业应用化工技术班级1班 学生姓名李刚学号1023100520 指导教师王芳职称讲师 论文题目固体超强碱催化剂研究进展 起止时间自2012年9月18日起至2013年5月14日 一、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源: 学生自拟题目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 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并明确其目的及意义。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要尊重教师、团结互助、虚心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按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要严格遵守学校、系(院)、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要遵守所在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要严格按照《毕业设计(论文)手册》的要求,认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手册》所规定的内容。 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要完成5000汉字以上的专业读书报告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 环氧树脂室温快速固化体系,以其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军事等各个领域。本文主要讲述了以下主要内容: 一、环氧树脂的概述、类型、性质与特性指标、应用领域以及环氧树脂固化物的性能特点。 二、环氧树脂的反应、几种固化剂的详细情况以及促进剂。 三、环氧树脂的合成原理和工艺。 四、现如今国内外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展望。

四、进度安排: 2012.9.18-9.20 学生选题 9.21-9.24 指导教师填写任务书 9.25-11.20 查阅相关文献开题 11.21-12.27 认真研读文献拟定论文提纲 12.28-12.31 中期检查 2013.1.1-5.20 撰写论文 5.21-5.28 提交论文 5.29- 6.4 论文评阅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 王亚红曲小姝祝波刘立业崔昌亿.新型固体超强碱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结 构表征[J].化学世界,2004,(11):563-565. [2]Suzukamo G, Fukao M, Minobe M, Sakamoto A. EP 0211 448. 1990. [3]丁无生罗志带王浔韩笑言.[J].精细石油化工,2004,21(1):31. [4]魏彤王谋华等.固体碱催化剂[J].化学通报,:. . 指导教师(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

合成甲醇催化剂研究进展

化学反应工程论文 合成甲醇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了解甲醇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从催化剂组成、种类、各组分功能及失活方式对甲醇催化剂进行探究,同时探索甲醇合成的新方法和新工艺,并对甲醇合成催化剂的动力学研究进行总结。 关键词:甲醇合成、催化剂种类、失活、三相床、生物质秸秆、动力学 1.1甲醇工业发展现状 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始终是一个国家特别是依赖进口的国家关注的重点,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石油、天然气等清洁高效能源在未来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国石油消费严重依赖进口,石油资源已经和国家安全紧密联系起来,并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核心o 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将长期占主导地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对能源产品尤其是清洁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结合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现状,大力发展煤基能源化工成为我国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途径。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则是针对我国面临的能源需求增长、液体燃料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的一条解决我国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煤经气化后成为合成气,净化以后可用于生产化工原料、液体燃料(合成油、甲醇、二甲醚)和电力。多联产系统所生产的液体燃料,尤其是甲醇和二甲醚可作为煤基车用替代燃料,可以部分缓解我国石油的短缺。同时,甲醇还可以用来生产烯烃和丙烯,以煤化工产品“替代”一部分传统的石油化工产品,对减少石油的消耗量具有重要意义。 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又是一种潜在的车用燃料和燃料电池的燃料,因此合成甲醇的研究和探索在国际上一直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C1化学的兴起,作为C1化学重要物质的甲醇,它的应用得到不断的开发,用量猛增,甲醇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世界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中,甲醇用量仅次于乙烯、丙烯和苯,居第四位。 1.2甲醇发展前景 甲醇作为一种基础化工原料,在化工、医药、轻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主要用于制造甲醛、氯甲烷、醋酸、甲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酸甲酯(MF)、二甲醚(DME)、碳酸二甲酯(DMC)、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甲基叔丁基醚(MTBE)等一系列有机化工产品。随着甲醇深加工产品的不断增加和化学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甲醇在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固体超强酸制备

探究思路:两个要求:“保证活性高作为前提,以使用次数作为重要比较指标” 其实,一个固定酯化反应采用不同的固体超强酸(均以该酯化反应作为探究优化制备条件)作为催化剂,所得到的酯化效率差别不会大,只要肯花功夫、时间探究便可达到,所以探究重点摆在对比固体超强酸的稳定性上即提高其使用寿命,而使用寿命以催化活性高作为前提(不同催化剂间催化效用相差不大下,尽管催化效率较差点,但使用次数好,这也算是好催化剂),但在催化效用有一定情况下,探究使用寿命才有意义,随意首先需要探究出优化的固体超强酸的制备条件和酯化条件。 借助微波酯化反应探究最佳活性的催化剂制备条件,然后以活性最佳的催化剂探究微波酯化反应条件。 微波辐射酯化反应——“微波辐射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 用微波辐射技术以乙酸和正丁醇为原料,S2O2-8/M X O Y型固体超强酸为催化剂的酯化反应,最佳的微波合成条件为:催化剂用量2。0 g,酸醇物质的量的比为1。0∶2。0,微波功率为595 W,微波辐射时间为30 min,产率84。1%。 主要试剂和仪器:冰醋酸(CP),正丁醇(AR),微波炉,阿贝折光仪(或红外光谱波峰测试)实验过程: 在10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5。7 mL(0。1 mol·L-1)的冰醋酸和9。1 mL(0。1 mol·L-1)的正丁醇(最适宜的酸醇比为1。0∶2。0),加入2。0 g催化剂,然后将圆底烧瓶装好回流冷凝管和搅拌装置,置于微波炉内。在搅拌下先以65 W的功率加热1 min,再以最适宜的微波功率是595 W,一定反应时间加热回流时间30 min。反应完毕取出圆底烧瓶,待反应物稍冷,过滤出催化剂,粗产品经提纯、干燥、蒸馏,收集124~126℃的馏分。称重,计算产率。 在合成反应中,有些反应是可逆反应生成水,为了提高转化率,常用带水剂把水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可作带水剂的物质必须要与水水作用产生共沸物使得水更易被蒸出,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它可以是反应物或者产物,例如如:环已烯合成是利用产物与水形成共沸物;乙酸异戊酯合成中,反应初期利用原料异戊醇与水形成二元共沸物或原料,产物和水形成三元共沸物,并用分水器分水,同时将原料送回反应体系,随着反应的进行,原料减少,则利用产物乙酸异戊酯与水形成 二元共沸物. 带水剂也可以是外加的。反应物及产物沸点比水高但反应又产生水的,外加第三组分,但第三组分必需是对反应物和产物不起反应的物质,通常加入的第三组分有石油醚,苯甲苯,环已烷,氯仿,四氯化碳等。 在250mL单口平底烧瓶中加入10mL正丁醇、6mL乙酸,再加入适量的三氯化铁作催化剂,放入微波炉内,装上回流冷凝管及分水器,在一定功率微波连续辐射后停止反应。冷却至室温,用饱和食盐水洗涤,分出有机层,水洗至中性,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蒸馏,收集124℃~126℃的馏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