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玉米骨干自交系种子萌发时淀粉分解酶类活性动态变化
几种玉米种子萌发期淀粉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 e agj n ec e ’ D pr n f S i c n h oo , hn a gT a hr S m oL e e e g i
C l g ,uigC og ig 0 0, hn ) o ee F l hn qn 8 0 C ia l n 4 1
研 究 报 告
何 士 敏 等 : 种 玉 米 种 子 萌 发 期 淀 粉 酶 活 性 变 化 的研 究 几
几种 玉 米 种 子 萌发 期 淀 粉 酶活 性 变化 的研 究
何 士敏 , 秦 家顺 , 高 艳梅
( 长江 师范学 院生 命科 学与 技术学 院 , 重庆 涪陵 4 8 0 ) 0 0 1
当温度 为 9 0℃ 时酶 基 本 失 活 。酶 活 力 随底 物 浓度 的增 加 先 增 加 后 趋 于稳 定 。
关键词 : 玉米种 子 ; 淀粉酶 ; 温度 ;底物浓度 ; H值 p
中 图分 类 号 : S53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4 0 (o o l- 4 -4 1 1— 7 5 2 l ) 1 0 70 0
S u y o h a g fAmy a e Ac i i fS v r lM az e d rn r n to t d n t e Ch n e o l s tv l o e e a ie S e s Du i g Ge mi a i n y
HE Sf mi , i- l Q Jasu ,G a - i t l i- n AO Y nme h
Absr c Usn ie s e smae il o r s a c h a ey c a g fAmya e i ies e n h fe t t a t: i g maz e d a trast e e r h t e v r t h n e o i ls n maz e d a d t e e c o e e au e, ft mp r tr pH au c nc n r t n o u srt n Amy a e a tvt u n e d g r nain. e r s ls v l e, o e ta i f s b tae o o ls ciiy d r g s e e mi to Th e u t i s o d t a :i h a e id, my a e a tvt fdi e e o n s e r ifr n r m a h o e . d t e h we h t n t e s mep ro a ls ciiy o f r ntc r e d we e d fe e tfo e c t r An f h h Amya e a tvt f maz e d wa n ra i g wi h s e e mi ai n g a u l a d he e r a e Th ls ciiy o ie s e s i c e sn t t e e d g r n t r d a l n t n d c e s d. e h o y,
玉米单交种不同收获时间对其种子萌发过程中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12 测定 方法 .
超 氧 化物歧 化 酶 ( O 活性 用 氮蓝 四唑 ( B ) S D) N T 光化 学 还 原 法 ¨ 测 定 , 抑 制 N T光 氧 化 还 原 以 B
5 % 的酶量 为 一 个 酶 活 力 单 位 , U g表 示 ( 质 0 用 / 鲜 量 ) 过 氧化 物 酶 ( O 活 性 的 测 定 采 用 愈 创 木 酚 ; P D)
内 A∞ 少 0 1个 A∞ 减 . 值所 需 的 酶量 为 1个酶 活力
单 位 ( , U g表示 ( 质量 ) 丙 二 醛 ( A) U) 用 / 鲜 ; MD 含 量 测定 , 采用 硫 代 巴 比妥 酸 ( B 显 色法 H T A) 测 定 , 以 I o g表示 (  ̄ l m / 鲜质 量 ) 。所 有 结果 均 为 3次 测定 的平均 值 。
法 , 每分 钟 内 A 。 化 0 1为 1个过 氧 化物 酶活 盯变 . 性 单位 ( , 活性 以 U g表 示 ( 质 量 ) 过 氧化 U) 酶 / 鲜 ; 氢酶( A 活性采用紫外 吸收法¨ C T) 测 定 , 1 n 以 mi
作 用 J 因此 ,O C T和 P D活 性 的变 化 反 映 。 S D、 A O
了植 物对 活性氧 的清 除能力 。种 子在 萌发 过程 中保
护酶 活性高 低对 种子 的萌 发形 成正 常 的幼 苗致 关重
要 。有关玉 米种 子萌发 过程 中保 护酶 活性 变化 的研 究较少 , 特别 是有 关 授 粉后 不 同 时 间收 获 的玉 米 单
交种 在其 萌 发 过 程 中 保 护 酶 活 性 的 变化 尚未 见 报
过 程 中保 护 酶 活 性 和 丙二 醛 含 量 的 影 响 。结 果表 明 , 粉后 4 d收获 的 玉米种 子其发 芽率最低 , 达 授 0 未
不同玉米自交系初生根性状动态变化分析

不同玉米自交系初生根性状动态变化分析师赵康;赵泽群;张远航;王雯;窦晨;冯万军【摘要】以7个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对其种子大小、不同发育阶段的初生根长度和根尖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自交系种子形态大小差异主要与种子长度有关,87-1和D340的种子长度分别达到1.64,1.49 cm,而PH4CV和Xu 178的种子长度较小,分别为1.10,1.12 cm.87-1的根尖长度在发芽后24~ 48 h内持续增加,以致其初生根生长速率最快;而PH4CV和P138的根尖长度分别呈现先上升而后下降和先上升再下降而后又有所增加的变化趋势,导致其初生根长度在发芽后24 ~30 h内伸长速率较大,随后趋于缓慢;其余自交系的根尖长度变化趋势较为平缓,与根长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期刊名称】《山西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6)007【总页数】5页(P1097-1101)【关键词】玉米;自交系;初生根;动态变化【作者】师赵康;赵泽群;张远航;王雯;窦晨;冯万军【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山西太谷030800;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山西太谷030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根系是植物的主要地下器官,具有固定植株、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合成和分泌生理活性物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1]。
此外,根系的健康生长发育与否与地上部的性状表现、籽粒产量和品质的优劣密切相关[2]。
谷物种子萌发时淀粉酶活性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a d g r n t n d y , u a c a i i e a e p o i . n emi ai a s b ts e h r y t o f me b h v d o p st e
Ke r s: wh a e y wo d e ts d;g r n t n;a ls ciiy e e mi ai o mya e a tvt
制备好 的酶溶液, 搅匀 , 立即记时间。分别在室温 l、 0 1 、Oc的条件 下 , 52 = 【 吸上述混 合 液各 1 于 白瓷 板上 , 滴 加 1 比色稀 碘液 , 滴 观察 颜 色 , 与标 准 糊 精 比较颜 色 ,
相 同即是 反应达 到终点 , 记录糖 化时 间 t 实验 重复 。每 3次 , 其均值 。 求
研究报告
徐
皓 等 : 物种子萌发时淀粉酶活性测定影 响因素分析 谷
谷 物种 子 萌发 时 淀粉 酶 活 性 测定 影 响 因素分 析
徐 皓
(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 汉中 730 ) 20 1
摘要 : 用碘- 采 淀粉比 色法, 究不 同室温、 同水浴温度 、 研 不 不同萌发 天数 小麦种子萌发 时淀粉酶 活性 的大小。结果表 明 : 室温 2 0℃左右, 水浴 加 ℃, 萌发天数 5d时, 淀粉酶的 活性最强。在一定 范围 内, 随着室温、 水浴温度 的升 高, 萌发天数 的增长 , 糖化时间会 缩短 , 淀粉 酶的活性也会随之上升。 关键词 : 小麦种子 ;萌发 ; 淀粉酶活性 中图分类号 : Q8 4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 — 7 5 2 1 ) 3 0 3 3 0 1 4 0 (0 0 0 - 1- 0 0
An lsso n u n e F co sAb u tr n t n Amya e Acii ay i n I f e c a tr o tDeemiai l o ls t t vy
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力变化研究

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力变化研究摘要玉米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力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萌发过程中,玉米种子淀粉酶活力开始上升比较迅速,到第5天时速度变缓。
关键词玉米;种子萌发;淀粉酶活力ChangeoftheAmylaseVigorinCornduringGerminationXIE Qian YU XinXU Zhen-zhen(College of Life Science,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4)AbstractThe change of the vigor of three types of amylase in the course of the aging corn was studied. The experiment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vigor of the total amylase grew fast until the fifth day in corn geremination.Key wordscorn;germination;amylase vigor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年产量可达9 000万t左右[1]。
其用途极广,可用作食物、保健品、饲料、工业原料等。
目前关于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的变化在国内外已有一些报道,但多集中在农业栽培或种子生理等方面,在应用与开发功能性产品方面却少有报道。
笔者通过研究玉米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力的变化,以期为玉米淀粉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进一步拓宽其应用范围,提高产品附加值。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计将玉米种子(由植物生理实验室提供)经0.1%HgCl消毒10 min后,用蒸馏水洗3次,再用自来水浸种12 h(以水面浸过种子为准),用蒸馏水洗净,放入垫有单层滤纸的12 cm培养皿中,每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25粒/皿)进行萌发培养,每天用清水冲洗。
玉米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性质的研究_马永强

食品科学
※生物工程
玉米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性质的研究
马永强 1,韩春然 1,方 蕾 2
(1.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2.哈尔滨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摘 要:本实验研究了玉米萌发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其中所含淀粉酶活力的影响,并研究了最佳萌发条件下,总淀 粉酶、α- 淀粉酶和β- 淀粉酶活力的变化情况,通过 SDS-PAGE 凝胶电泳确定了α- 淀粉酶和β- 淀粉酶的分子量, 以 S e p h a d e x G - 1 0 0 色谱对两种酶进行了分离。结果表明,水分含量、温度、光照以及赤霉素等因素对玉米淀粉 酶活力均有影响,在水分 35%、温度 30℃、赤霉素 3 0 m g / L 和自然光照条件下萌发,玉米的淀粉酶活力最高;在 萌发过程中,α- 淀粉酶活力增加得比较缓慢,而且活力也大大低于β- 淀粉酶,总淀粉酶和β- 淀粉酶活力上升都 比较迅速;β- 淀粉酶的分子量为 189.82 × 103D,α- 淀粉酶的分子量为 54.26 × 103D。 关键词:玉米;萌发;淀粉酶; α- 淀粉酶;β- 淀粉酶;分子量
2.1.3 光照的影响
296 2007, Vol. 28, No. 11
食品科学
※生物工程
淀粉酶活力(U/ml)
60 10℃
20℃
40
30℃
40℃
20
淀粉酶活力(U/ml)
80 1mg/L
5mg/L
60
10mg/L
30mg/L
40
50mg/L
100mg/L
200mg/L 20
Fig.2
0 对照 1 2 3 4 5 6 7 8
不同品种小麦发芽过程中淀粉酶活力变化规律的研究

不同品种小麦发芽过程中淀粉酶活力变化规律的研究不同品种小麦发芽过程中淀粉酶活力变化规律的研究1. 引言在小麦的发芽过程中,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规律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淀粉酶是一种酶类,在小麦发芽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分解淀粉为葡萄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为胚芽和胚乳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从而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而不同品种的小麦,由于其基因型和生理特性的差异,其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规律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不同品种小麦发芽过程中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2. 不同品种小麦淀粉酶活力变化的初步观察在初步观察中发现,不同品种的小麦在发芽初期,淀粉酶活力呈现出较低的水平,随着发芽的进行,淀粉酶活力逐渐上升,达到高峰值后逐渐下降。
这种变化规律存在于大多数小麦品种中,但在不同品种之间可能出现差异。
一些早熟品种的小麦,其淀粉酶活力的上升速度较快,高峰值出现的时间较早,而一些晚熟品种的小麦,则相对较慢。
这表明不同品种小麦的淀粉酶活力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
3. 淀粉酶活力变化规律的生理机制淀粉酶活力的变化首先受发芽激素的调控。
发芽激素能够促进淀粉酶的合成和分泌,从而提高其活力。
温度和湿度也对淀粉酶活力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能够促进淀粉酶的活性,加快其活力的上升速度。
植物内部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供给也对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胚芽和胚乳对淀粉酶的需求能够刺激其活力的增加。
4.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不同品种小麦发芽过程中淀粉酶活力变化规律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小麦发芽的生理过程,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不同品种小麦的淀粉酶活力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内在生理机制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品种小麦的淀粉酶活力变化规律,我们可以为培育更高产、更耐旱、更适应不同生长环境的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规律不仅在小麦发芽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其他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玉米灌浆期果穗不同部位籽粒碳水化合物积累与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变化

徐云姬 顾道健 秦 昊 张 耗 王志琴 杨建昌*
扬州大学 / 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 / 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扬州 225009
摘 要: 玉米果穗顶部籽粒通常较中、下部籽粒充实差, 粒重轻, 其机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明玉米果穗不同部位 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变化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以玉米品种登海 11 为材料, 分别进行春播和夏播试验, 观察 果穗不同部位籽粒中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的含量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 与夏播玉米相比, 春播玉 米具有较多的每穗粒数、较高的百粒重和产量。虽然产量在春播和夏播间有差异, 但两季玉米籽粒的最大灌浆速率、 平均灌浆速率、百粒重、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最大淀粉积累速率、平均淀粉积累速率均表现为果穗下部籽粒>中部 籽粒>上部籽粒。灌浆期果穗不同部位籽粒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合酶(StS)和淀粉分支酶(SBE) 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 果穗上部籽粒 AGPase、StS 和 SBE 活性峰值和平均值均显著低于果穗中、下部籽粒。相关 分析表明, 淀粉积累速率、籽粒灌浆速率与 AGPase、StS 和 SBE 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玉米果穗顶部籽粒较 低的 AGPase、StS 和 SBE 活性是其灌浆较差、粒重较低的重要原因。春播玉米粒重较高, 与其灌浆期较强的淀粉合 成能力有关。 关键词: 玉米; 果穗不同部位籽粒; 籽粒灌浆; 碳水化合物; 淀粉合成相关酶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5, 41(2): 297307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
DOI: 10.3724/SP.J.1006.2015.0029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 目 的】 究 不 同 玉 米 自交 系 萌 发 期 间 淀 粉 分 解 酶 类 活 性 动 态 变 化 , 玉 米 种 子 淀粉 生 物 转化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 【 研 为
【 法 】 定 了 4个 玉 米 自交 系 萌 发 期 间不 同天 数 的 4个 淀 粉 分 解 酶 a淀 粉 酶 ,一 粉 酶 , 粉 磷 酸 化 酶 以及 淀 粉 去 方 测 一 口淀 淀 分 支 酶 的活 性 动 态 变 化 。【 果】 了 8淀粉 酶 以 外 , 他 3种 淀 粉 分 解 酶 活 力 变化 趋 势 大 致 相 同 , 在 萌发 第 3天 结 除 一 其 都
左 右 达 到最 大值 , 且 总 淀 粉 酶 的 活 性 高 于 淀 粉 磷 酸 化 酶 和 淀 粉 去分 支酶 活 性 。【 并 结论 】 米加 工行 业 , 以 将 萌 发 玉 可 第 3天 的淀 粉 酶 活性 作 为 鉴定 指 标 。 关 键 词 :玉 米 ; 发 ;淀 粉 酶 ; 粉 磷 酸 化 酶 ;淀 粉 去 分 支 酶 萌 淀
de r da i nz g a ton e yme a tv te i d fe e t s c i ii s n iu i e mi ton, wh c pr v d t ih o i e he t o e ia a i o t tlz ton o he sa c g a a i n e y e n n r a e o he a dii na he r tc 1b s st he u iia i ft t r h de r d to nz m s a d i c e s ft d to l
不 同玉 米 骨 干 自交 系种 子 萌发 时 淀 粉 分 解 酶 类活 性 动态 变化
胡 育峰 ,文 迪 ,张 军杰。
( I 业 大 学 1 农 学 院 ,四川 温 江 6 1 3 ; 2 生 命 科 学 与 理 学 院 ,四川 雅 安 6 5 1 ) 四川 农 . 1 1 0 . 2 0 4
g r n t n ReutlTh eut h we h tteat i h n e f trh d ga aine — emiai .[ s l ers l s o d ta h ci t c a g so sa c e rd t n o s s vy 4 o
v leo trh M eh d F u i e n rd l e au fsac .[ t o ] o rmaz k yib e i s( Hu n zoi e n a g a s,M o 7 86 1 85 9 1 ,0 —4 ,1— 9 )
we e u e st e e p rme t l a e i l ,t e d n mi c a g so t r h d g a a i n e z me ( — r s d a h x e i n a t ra s h y a c h n e f s a c e r d to n y s a m 4 a l s ,G a ls , S a c h s h r l s , S a c e r n h n n y e we e d t c e u i g my a e — my a e tr h p o p o y a e t rh d b a c i g e z m ) r e e t d d rn
第 3 卷 1
第 2 期
四川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ih a r u t r l o r a fS c u n Ag i lu a i e st c Un v r i y
Vo . 1 No 2 13 .
21 0 3年 6月
J n 2 1 u. o3
d i 1 . 9 9ji n 1 0—6 0 2 1 . 2 0 3 o: 0 3 6 / s . 0 02 5 . 0 30 . 0 . s
中图分类号 : 53 S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2 5 (0 3 0 —170 1 0 — 6 0 2 1 ) 20 2 —4
Dy m i na c Cha e fSt r h De r d to ng s o a c g a a i n Enz m e Ac i iis i y tv te n Di f r ntM a z nb e n s d r n r i to fee i e I r d Li e u i g Ge m na i n
2 C l g fB o o y a d S in e ihu n Ag i u t r lUnv r iy . o l e o i l g n ce c ,S c a rc lu a i e st ,Ya n 6 5 1 e a 2 0 4,S c u n,Ch n ) ih a ia
Ab ta t Obe tv ]Th b e t e o hs su y wa o a ay e t e d n mi h n e fs a c sr c :[ j cie e o jci ft i t d st n lz h y a c c a g so tr h v
HuYu f n —e g 。WE ,Z N Di HAN u - i G d nje
( . l g fAg iutr ,S c u nAg iu tr l iest 1 Col eo rc lu e ih a rc lu a v ri e Un y,W eja g 6 1 3 nin 1 1 0,Sc u n,Chn ; ih a 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