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威先生》教案
《华威先生》

《华威先生》
(一)论述:
1、分析华威先生的形象及其意义。
《华威先生》活化出一个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政客、文化官僚华威的形象。
作品着力深刻揭露了华威先生打着抗日的旗号,其实却干着扼杀群众救亡活动的勾当。
华威先生是个领导迷、开会迷,他整天匆匆忙忙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发言,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对各种组织进行所谓领导,其实,他只对限制和控制抗日工作的领导感兴趣,而对加强和促进抗日的实际工作不感兴趣。
作品通过这一浅薄庸俗、卑鄙虚伪的国民党党老爷的所作所为,令人信服地揭露了国民党破坏抗日,实行法西斯一党专政的历史罪行。
华威先生形象更有其普遍性意义。
它讽刺了那些只想当领导,而不愿从事具体工作的官僚。
讲套话、空话,泡会议、发指示,热衷于官场应酬,瞎指挥、胡干涉。
凡此种种都并非华威先生那个时代所独有。
而只要还有上述现象存在,华威先生就具有现实生命力。
2、分析小说的讽刺特色。
这部小说是一篇讽刺作品。
作品善于抓住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的具有讽刺意味的细节表现人物的灵魂。
如表现华威先生的忙,写他为了多赶场子,他坐的黄包车是城里速度最快的;除了忙,作品还赋予它一个行为特点:假。
作家用夸张
的细节将人物自身的虚伪,庸俗暴露无疑。
作品还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让人物作自我暴露,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
小说还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轻快、谐谑的讽刺笔调,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妄和可笑,用笑声来戳破社会的虚伪和丑恶。
《华威先生》教学设计说明

结束语
各位老师,就让我用两个梦想来结 束我的说课吧:对于国家,我渴望真的 能实现‚民贵官轻‛,以促进民主发展; 对于教学,我将努力做到‚生贵师轻‛, 以促进课堂高效。
四、过程阐释(附件)
(1)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 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邻居道:‚范相公, 快些回去!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范进当是哄他,只装不听 见,低着头往前走。邻居见他不信,劈手把鸡夺了,掼在地下,一把拉了 回来。报录人见了道:‚好了,新贵人回来了。‛正要拥着他说话,范进 三 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 进 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 又 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 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 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 就 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
四、过程阐释
4、拓展探究:升华认识
(2)有人说:华威先生是我们民族痈疽的一种体 现。联系课文和这两段文字或现实生活,针对此种 说法谈谈你的看法。(机动)
四、过程阐释
4、拓展探究:升华认识
突破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在训练学生思维‚严密性 和批判性‛的同时,发展其思维的‚溯源性和层递性‛,即:透过 现象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文化寻根,跳出个体、文本、时代、物质, 抽象出文章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所以学生对此题的思考方向比较熟 悉,但因对‚官僚‛生活相对陌生,所以即使有想法,恐怕也是无 米之炊。因此我特意准备了两个梯子——能反映我国官场生活一角 的材料《儒林外史》节选和《官场现形记》节选,以开启学生思想 之门和为学生准备论证素材。必要时,还可引入另外一段资料进行 民主与专制的对比分析:据英国媒体报道,18岁的英国纽卡斯尔区 议员凯尔•泰勒由于‚公务‛繁忙,频频‚逃课‛出席各种政府会议 而被所在的学校开除,成为该国又一位在校期间被开除的政府高官。 最后还可以为学生出示教师的下水文。
华威先生教案

华威先生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的领悟,理解华威先生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形象。
(虚伪、庸俗、包而不办、欺骗民众、抢夺领导权、国民党忠实的鹰犬、抗战运动的破坏分子。
)了解小说中“自相矛盾”、“夸张”等讽刺手法。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收集资料,制作自学卡片等步骤,从而使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一份学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质疑、解疑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华威先生这类丑恶的人群是可笑的,令人憎恶的。
课前准备:学生:1、通过注悟方式研读课文。
2、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作者个人资料,写作时代背景,作者自己创作回顾和反思。
)3、完成三、四张自学卡片a、所收集信息的汇编。
b、质疑问题记录c、研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注悟,选自己感受较深、有自己独特理解的注悟,择其要点制成卡片内容中的一部分。
教师:阅读学生的自学卡片,略加批注修改,并做相关整理记录。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信息交流1、师:今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张天翼先生为我们创造的一个艺术典型人物——华威先生,课前请同学们做了学案的前期准备工作,初步注悟课文,研读文章,收集资料,制作了自学卡片。
同学们收集的那么多资料,老师都一一学习了,现在请大家先简要介绍一下你们已掌握的这些资料。
2、学生反馈参考作者个人资料:张天翼(1906~1985)祖籍湖南湘乡,现当代作家,早年当过小职员、记者和职员。
1929年在鲁迅主编的《奔流》月刊上发表小说。
抗战初期,张天翼发表了《速写三篇》,其中一篇就是《华威先生》,发表与1938年4月16日。
参考写作背景:《华威先生》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头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揭露了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进一步揭露了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张天翼《关于华威先生》载《中国语文》1952年第10期)师:看来这些资料搜索途径多是来自于以下几个网站……都有用!有的帮助你了解张天翼先生,有的帮助你了解文章的出处。
华威先生 阅读教案设计

华威先生【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华威先生的经历。
2.通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3.对文本的主题和艺术风格进行分析评价。
【教学重点】分析华威先生的经历及形象【教学难点】作品的中心思想【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我们往往可以从小说中感受现实世界生活里的悲欢离合、千姿百态、人情冷暖等,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华威先生》,一起来感受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
二、作者简介教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张天翼(1906~1985),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学名张元定,字汉弟,号一之,笔名张天净、铁池翰等。
祖籍湖南省湘乡县东山乡双泉村,出生于南京,在杭州读完小学和初中,1925年秋到北京,次年考入北京大学。
1929年正式开始职业写作生涯,1931年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一直在长沙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艺活动。
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学讲习所副主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等职。
代表作有童话《大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小说《华威先生》、《鬼土日记》等,他的童话在儿童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三、作品出处介绍教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小说片段节选自《张天翼文集》,《华威先生》这是作者的代表作品,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这部小说的概要。
张天翼真不愧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在1938年发表的《华威先生》,尽管已过去了60多年,但小说中的主人公——华威先生至今仍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我们。
华威先生又名阿威。
阿威的官职很多,但具体分管哪一项工作,文中没有交代。
但总的感觉是,他很忙,忙得简直不可开交。
“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
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
”这是阿威亲口说的,看来,他的时间真的不够用。
然而,他在忙些什么呢?你看:从下午3时起,他参加难民救济会并作重要讲话;他参加通俗文艺研究会并作重要讲话;他参加文化界抗敌总会并作重要讲话······还有,伤兵工作团也是要去的;工人抗战工作协会的指导部要开常会。
【肖建萍】《华威先生》教学设计

《华威先生》——“华威先生”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教材分析《华威先生》是张天翼的代表作。
这篇小说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等描绘,鲜明的塑造了一位在抗战后方表面上整日忙着为抗战工作而实际是阻碍抗战运动发展的灵魂丑恶的社会“混混”的典型人物形象。
阅读时要注意品味简洁而富有特色的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分析人物的形象。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故乡》这篇小说,在了解小说主题的基础上,把握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等相关知识。
本单元开始,要加强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训练。
三、考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四、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人物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形象,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2.理解华威先生这个艺术形象特征及社会意义,增进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五、教学重难点1.掌握通过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鉴赏方法。
2.分析华威先生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复习相关知识)(1)根据人物的各种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2)根据人物所做的事分析人物形象。
2、课文内容梳理开会难民救济会通俗文艺研究会忙文化届抗敌总会冲突战时保婴会日本问题座谈会参加难民救济会第一次出场1(1)华威先生的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他先前那副忙劲儿好象被他自己的庄严态度消解掉了。
他在门口稍为停了一会儿,让大家好把他看个清楚,仿佛要唤起同志们的一种信任心,仿佛要给同志们一种担保——什么困难的大事也都可以放下心来。
他并且还点点头。
他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
他是在对整个集体打招呼。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目中无人傲慢无礼(2)“我不能当主席,”他拿着一支雪茄烟打手势。
“工人抗战工作协会的指导部今天开常会。
语文选修《华威先生》课件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讽刺色彩,善于用 夸张和诙谐的语言区揭示现实的丑恶 和虚伪。
• 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特点:
• (1)俯视讽刺对象,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视出丰厚的人 物性格史,勾勒人物线条明净而不驳杂,善于狄更斯式地 提炼人物的习惯动作与用语,抓住人物的灵魂廓大其细小 特点,写出大的性格。
• (2)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以动作、情绪作为叙述 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故事情节,依靠戏剧性细节和矛盾 来结构小说,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断性、速写性很强的富有 戏剧张力的小说形式。
4.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华威先生当他到处高喊“一个领导中
心”时,语气是干巴巴的;当他与人低 声谈起赴宴喝酒时,用的是开玩笑的活 泼口气,在文化界抗敌总会发言,可谓 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可当听说青年们 中有个会没有找他参加,就开始粗话连 篇,急不择言。
无论在什么场合,华威只要一出口,我 们便能够感到他的虚伪做作,写得既夸 张又富有生气。
漫画式的场景:
1、与我的寒暄与诉苦 2、包车飞速奔向会场 3、出席难民救济会 4、出席通俗文艺研究会 5、出席文艺界抗敌总会 6、对“战时保婴会”成员训诉 7、因”日本问题座谈会”而发怒
3.采用了精微的细节描写,善 于运用小特点来描写大性格。
华威先生的每一个小特点,都是 和他的权力欲相联系并能穿透其 灵魂的。如华威先生每次到会场, “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 地把踏铃踏一下,叮!”,一笔 就把 华威先生那种 君临一切的心 理揭示出来了。
1929——1938年的10年间是他创作的丰 收时期,创作题材涉及城乡各阶层的广 泛生活,创作了短篇小说近百篇,编为 12集:《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 《蜜蜂》、《反攻》、《移行》、《团 圆》、《清二明时节》、《万仞约》、 《追》、《春风》《畸人集》《同乡们》 《速写三篇》等中短篇小说集,和中篇 小说《清明时节》,长篇小说《鬼土日 记》、《洋泾浜奇侠》《齿轮》《一年》 《在城市里》等。
《华威先生》第二课时定稿 - 副本

自学指导(二)
结合文本,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
手法来达到一吐心中闷气的目的的。
(要求:先师友互相交流、补充,然
后展示分享。)
自学指导(三)
联系现实或结合阅读体验,说说华威先生
这一典型的官僚形象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要求:先师友互相交流、补充,然后展
示分享。)
• 华威先生的某些性格特征似乎并不局限于特定时代的 某个阶级。他对开会和权力的亢奋劲头已带有了超越 时代的因素,他的一部分性格的内涵日益泛化,并将 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中获得三重生命。追古溯今, “官本位”思想这个毒瘤在我国根深蒂固。首先,学 而优则仕,读书人皆以入举做官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 平台,就连杜甫也曾痛苦地感叹“名岂文章著,官应 老病休”。 所以范进中举前落魄困窘,中举后喜极而 疯就成为必然。其次,还有很多人把官场当作自己捞 取财富、享受荣华富贵的门径,于是出现了无数卖官 鬻爵的现象。小官吏钱典史尚且可以利用职权盘剥百 姓、脑满肠肥,何况官大一级压死人?
• 所以华威先生强烈的权力欲望实在是我国几千年专制 体制之下“官本位”思想在抗战时期的一种形象化体 现。即使到了现在,虽然衡量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日趋 多样,“官本位”思想也逐渐分化出一种与之并列的 “利本位”思想,但某些部门因严重缺乏监督执行力 和问责制,空谈理论、不干实事的“华威先生”改头 换面后依然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原中国海洋石油总 公司总经理卫留成就任海南省省长后,曾在1个月内做 了57个批示,但回过头来检查,发现只落实了两件, 其它的原封不动。对此,卫留成“幽”了自己一 “默”:“原来不知道当省长是干什么,现在知道了, 就是开会、讲话!”我想:华威先生可能会得到永生, 因为刑不上大夫。
华威先生
作者:张天翼
复习, ___ 文学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 、 ___ 等,童话有___、 ___ 。
高二语文教案华威先生(学案)_0498文档

2020高二语文教案华威先生(学案)_0498文档EDUCATION WORD高二语文教案华威先生(学案)_0498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华威先生(学案)一、背景资料张天翼(1906~1985),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张元定。
他对社会生活多有接触,厌恶社会的虚伪、庸俗,本人又有很强的喜剧悟性和讽刺才能,因此,他的作品富有鲜明的讽刺色彩。
代表作为《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等。
“七七事变”后,大批文人走向前线,走向大众,投身于抗日洪流中,张天翼也回到湖南,投入抗日救亡的工作。
当时,一般的作者正忙于表现抗战的光明,但张天翼却独具慧眼,以他对中国文化界和官僚阶层的长期观察,加上他在抗战热情的激发下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看到了抗日运动中的阴暗面,冷然揭露出了抗战中的破坏分子、投机分子和颓废分子。
这三种人的形象分别成文,后收入他的短篇小说集《速写三篇》里。
其中,华威先生就是抗战破坏分子的代表形象。
二、提出质疑1、哪些问句体会华威先生的“忙”2、华威先生真的很“忙”吗?他的“忙”有意义吗?3、“永远夹着的公文皮包,永远带着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这一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4、“明天十点钟有个集会……”后面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说明了什么?5、华威先生这个形象揭示了什么道理?三、自学解答1、华威先生的“忙”具体体现在第4、6、7、13、25、39、59节最后三句话和最后一节。
2、华威先生的确很忙,整天不停地来回奔波,可是他来都是无用的的空谈,对工作毫无帮助。
他所谓的作为译名抗战工作的忙碌,从没有为群众谋福利。
所以,他的忙是没有丝毫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威先生》教案
《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的一篇讽刺性的小说。
小说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等描绘,鲜明的塑造了一位在抗战后方表面上整日忙着为抗战工作而实际效果是阻碍了抗战运动发展的灵魂丑恶的社会“混混”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设计此文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文本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学生缺少生活的体验,在预习作业中,竟有部分同学同情华威先生的工作节奏,觉得他真的太忙了,很敬佩他的忘我的工作态度,故虽是自读文,我还是设计了两节的教时。
并且把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放在全文学习将结束时再讲。
否则学生的学习思路一开始就会按统一的轨道前进,不利二期改理念的落实。
第一节,着重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情节和人物的第一印象。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华威先生一天开了几次会?(4次----)文中具体写了几次?(3次-----)
2华威先生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忙”)。
他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开会和宴会)
3他每次参加会议有什么共同点?(迟到早退;说相似的两句话--努力工作和一个领导中心。
)
4全文一共写了几个华威先生的生活片段?(个-----)第二节,在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味文本的讽刺性的特点。
然后着重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的分析和领悟,理解华威先生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形象。
在对文本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再导入作家张天翼写的写此的原因和目的。
(“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头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揭露了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进一步揭露了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张天翼《关于华威先生》载《中国语文》192年第10期)
从上的的效果而言,如此安排教学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反响较好。
故在此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并希望得到各位同行专家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