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

合集下载

华威先生

华威先生

张天翼,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

短篇小说《华威先生》创作和发表于抗日战争初期。

华威先生是一个国民党政客,一个抗日战争时期只对限制和控制群众抗日工作的“领导”感兴趣的国民党文化官僚,一个“领导迷”和“开会迷”。

作品中主要运用了讽刺特色将华威先生这个国民党小官僚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华威先生》是一篇讽刺作品,它的讽刺手段主要体现在:1、漫画式的夸张;2、展现言行的矛盾,前后的矛盾;3、个性化语言的运用;4、还有“速写”艺术与“展演”技巧。

以下就这些方面作一下分析。

漫画式的夸张:作者并不对人物作精雕细琢,而是选择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粗线条地勾勒几幅富有讽刺意味的人物活动剪影,凸现人物本质。

例如,写华威先生的包车:这个城市里跑得顶快的是华威先生的包车,像闪电一样快,踏铃不断地响着,黄包车立刻就得往旁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拉斜,担子很快地就让到路边,行人赶紧就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去。

这是漫画式的夸张,凸现这位党老爷真是威风八面,使封建时代的官老爷也要自叹勿如。

又如,写华威先生到会:照例的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已经等得极不耐烦了,他呢,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意思是通知大家他到会了;他态度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在门口还稍为停一会儿,并且还看着天花板点点头,算是向整个集体打招呼,画出了一幅架子十足,自命不凡的官僚相。

会议主席讲话时,他不断地在那里括火柴点他的雪茄烟,把表放在面前,括了两分钟火柴就跳起来打断主席发言发表他的领导意见。

他常常用食指指着谈话对方的胸脯讲话。

这些细节都有夸张成分在内,从而体现了他的官僚的特征,是一幅幅漫画式的人物速写。

并且这些细节言行都是反复应用在华威身上的。

捕捉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某些言行加以反复描写,也是一种夸张的方法。

作者反复地渲染他的“忙”劲,有力揭示了华威性格的核心是强烈的权力欲和极大的投机性。

这种重复的滑稽言行的描写,是粗线条的,富有夸大的漫画味,讽刺也异常有力。

从《华威先生》和《在其香居茶馆里》看张天翼与沙汀讽刺艺术的异同

从《华威先生》和《在其香居茶馆里》看张天翼与沙汀讽刺艺术的异同

从《华威先生》和《在其香居茶馆里》看张天翼与沙汀讽刺艺术的异同张天翼与沙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两位重要作家,都善于运用讽刺艺术来批判和揭示社会现实。

两位作家的讽刺风格有相似之处,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本文将从《华威先生》和《在其香居茶馆里》两篇小说入手,探讨张天翼与沙汀讽刺艺术的异同。

首先,两位作家的讽刺手法有相似之处。

他们都采用了夸张、反转、讽刺和幽默等手法,用尖锐的对比和批判来揭露一些社会问题。

这些讽刺手法都是为了揭示现实问题、讽刺一些荒谬和虚伪的言行,以此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两位作家在表达讽刺语言上也有其独特的风格。

张天翼的讽刺语言更加通俗易懂,他能够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幽默的表现手法将一些社会问题直接表达出来,如《华威先生》中通过对华威先生的讽刺来揭示当时中国爱国者们的苦衷和狂热。

而沙汀的讽刺风格则更为激烈,他善于使用刻薄的讽刺语言和冷嘲热讽的情绪来表现对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如《在其香居茶馆里》中对社会和人性扭曲的讽刺。

最后,两位作家对待讽刺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张天翼更加关注现实中的问题,他通过讽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促进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而沙汀则更加关注人性和情感,他通过讽刺来探讨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道德沦丧,倡导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综上所述,张天翼和沙汀虽然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杰出讽刺作家,但他们的讽刺风格却存在一定的差异。

张天翼的讽刺语言通俗易懂,更加关注现实问题,而沙汀则更加刻薄冷嘲,更加关注人性和情感。

无论是哪种风格,他们的作品都深入人心,对读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的真相,启迪了我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反思。

《华威先生》

《华威先生》

《华威先生》
(一)论述:
1、分析华威先生的形象及其意义。

《华威先生》活化出一个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政客、文化官僚华威的形象。

作品着力深刻揭露了华威先生打着抗日的旗号,其实却干着扼杀群众救亡活动的勾当。

华威先生是个领导迷、开会迷,他整天匆匆忙忙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发言,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对各种组织进行所谓领导,其实,他只对限制和控制抗日工作的领导感兴趣,而对加强和促进抗日的实际工作不感兴趣。

作品通过这一浅薄庸俗、卑鄙虚伪的国民党党老爷的所作所为,令人信服地揭露了国民党破坏抗日,实行法西斯一党专政的历史罪行。

华威先生形象更有其普遍性意义。

它讽刺了那些只想当领导,而不愿从事具体工作的官僚。

讲套话、空话,泡会议、发指示,热衷于官场应酬,瞎指挥、胡干涉。

凡此种种都并非华威先生那个时代所独有。

而只要还有上述现象存在,华威先生就具有现实生命力。

2、分析小说的讽刺特色。

这部小说是一篇讽刺作品。

作品善于抓住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的具有讽刺意味的细节表现人物的灵魂。

如表现华威先生的忙,写他为了多赶场子,他坐的黄包车是城里速度最快的;除了忙,作品还赋予它一个行为特点:假。

作家用夸张
的细节将人物自身的虚伪,庸俗暴露无疑。

作品还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让人物作自我暴露,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

小说还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轻快、谐谑的讽刺笔调,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妄和可笑,用笑声来戳破社会的虚伪和丑恶。

《华威先生》解读 (4)

《华威先生》解读 (4)

解读华威人物形象写于1938 年的《华威先生》是张天翼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它与《速写三篇》(1943 年出版)中的另外两篇《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在当时的左翼文坛上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三篇的主旨都在于揭露抗战初期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阴暗面, 而其中的《华威先生》是里面最为有名的一篇。

小说篇幅不长,也没有什么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也缺乏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艺术构造。

作家只是通过几个会议片段的描写,就把华威先生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出来,用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段揭露了混迹在抗战队伍中的官僚形象,极富典型意义。

这得益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

1937 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变得激烈起来,其斗争也日趋尖锐。

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抗日激情高涨,另一方面,国民党统治区地方的军政界的头目却害怕人民动员起来。

作家对后者的情况是比较熟悉的, 因为他曾经参加过一些救亡活动和文化界的统战工作,比较了解这内部的矛盾情况,他从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截取了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来反映当时的阴暗面,内涵着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抗战热情。

关于华威先生的形象塑造,这是历来的评论者所关注到的一个重要话题。

总的来看,他是混迹于抗日文化阵营中的一个国民党小官僚, 平时不学无术庸俗浅薄但又自命不凡、刚愎自用,有着近乎痴迷的强烈的领袖欲。

从全文的结构安排来看,作家主要是通过华威先生在赶赴各种会议以及在会议上的表现来刻画其性格的,通过这个公共场合让他的丑恶形象自暴于读者面前。

解读作品,华威的外在装扮是“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

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

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

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这哪是与群众共同抵御外侮的实干型领导, 分明有着一种“贵族”的味道。

而他给我们最直接的印象就是一个字——“忙”。

在这个小城里,他的包车跑得最快: “包车踏铃不断地响着。

浅析《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

浅析《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

浅析《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张天翼是现代文学史上“左联”的重要青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讽刺风格,为世人所瞩目。

《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作者以异常开阔的艺术视野,在文艺界普遍歌颂抗日热潮中独树一帜,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使用纯熟的汉民族语言,从现实中发现美与丑,体验喜与悲。

在《华威先生》中,作者不用具有中心意味的事件,不用大的矛盾冲突和十分连贯的情节,而是以叙事者“我”作为外视点,用漫画的方式,通过对华威先生三次参加会议的忙碌、衣着以及像“变色龙”一样的市侩形象,重复的陈词滥调以及可笑的行为动作的描写,以简单的“写意”手法,几笔就勾画出虚伪狂妄、庸俗浅薄的文化官僚的形象.仅仅写了华威先生的几个生活片段,就让人读起来放不下;人物鲜明深刻,栩栩如生,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小说高超的讽刺艺术。

小说高超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鲜明的对比,达到绝妙的讽刺效果。

1.优雅的风度与发火失态的对比。

华威先生是具有十足的绅士风度的。

他左手无名指上还带着结婚戒指”,他抽雪茄烟,“拿着雪茄烟的时候就叫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多么注重仪表和形象。

但是,当他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时,他“猛地跳起来”,“瞪着眼”又开始恐吓威胁,最后,撕下文明的面纱,出口谩骂“混蛋”“妈的”。

原来,他优雅的仪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装出来唬人的,一旦有一点点威胁到他所谓的领导地位的风吹草动,他就会丑态毕露、歇斯底里,甚至丧失起码的人格和尊严。

2.自身言行的对比。

小说开头写“我”与华威先生是亲戚,“我”尊敬地称他为“华威先生”,他立刻就显出一幅谦虚的样子,心甘情愿地屈尊降为“威弟”或“阿威”。

但谦虚仅此而已,随即开始自我吹嘘:刘主任“硬叫”他修改县长公余工作方案,“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硬要”他到汉口去一趟等等。

开口一个“硬叫”,闭口一个“硬要”,不外乎想借此表明与他交往的人物都是上层重要人物和他的重要性,一切都要他来领导。

张天翼的讽刺艺术鉴赏《华威先生》

张天翼的讽刺艺术鉴赏《华威先生》

华威先生》是一篇典范的讽刺作品,在当时曾发挥过巨大的影响,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以辛辣的笔触,揭露了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国民党官僚、党棍假抗日真反共的反动实质,有力的抨击了他们所奉行的国民党当权派在抗日中竭力防范人民,限制人民,敌视人民的反动路线。

小说的主人公华威先生,是一个国民党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他虚伪庸俗,极其浅薄,而又自命不凡,对他的上司极尽阿谀奉承迎之能事,而对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加以压制。

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张之时,华威先生首先“顺应时代的潮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积极抗战的爱国者、领导者,他一边声明着自己“不怕吃苦”一边却不停的叫喊着“忙”,但实际上这位“抗战要人”什么具体的抗战工作都不干,非但不干,还要千方百计地阻碍别人干,他的“忙”只是为了尽可能地控制各种各样的抗日团体和他们的抗日活动,每日里赶来赶走,蜻蜓点水式地参加每一个抗日团体的会议,发几句空洞干瘪的指示,余下的时间,则全部忙于“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了,这就尖锐地揭穿了华威先生的浅薄虚伪和卑劣。

华先生每会必到,不遣余力地鼓吹“一切服从国民党蒋介石的领导”,显然是针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力量蓬勃发展的形式而发的反动谬论,华先生到处推销这种黑货,适足暴露了他本人就是那个反动领导中心所派遣的一名鹰犬,当革命群众识破了华威先生的阴谋,看透了他的本质,终于摆脱了他的监视,自行成立了救国组织,并且开展了活动的时候,华威先生就凶相必露。

伸出魔爪来镇压了,自己不抗日也不让别人抗日的罪恶行经,不仅表明华威先生这种国民党官僚政客,力图控制一切抗日组织的贪梦的领导欲,而且也暴露了他们对人民抗日力量的仇恨和恐惧心理,更戳穿了他们政治上的反动和精神上的空虚。

小说以华威先生和抗日群众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为中心,在揭露和讽刺华威先生政治上的反动,灵魂上的丑恶的同时还满腔热情地写出了革命群众抗日的积极要求和力量。

总之华威先生以抗日领导者的身份钳制人民爱国行动的结果,是群众利用“部务会议”的合法手段,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了自己的工作,华威先生在日益壮大的抗日力量面前,既恐惧又空虚,只好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痛苦地倒在沙发上发抖了。

《华威先生》研究述评

《华威先生》研究述评

《华威先生》研究述评摘要:《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在1938年发表的一篇短篇讽刺小说,自发表之日起小说就倍受关注。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天翼《华威先生》的研究进行整理,发现这段时间的研究方向可归纳为:对华威先生人物形象的研究、对艺术手法尤其是讽刺艺术的研究,以及对主题的社会学与政治学内容的研究三种。

每一种研究方向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威先生》这部作品,但是每一种研究也都有所局限。

关键词:《华威先生》;研究;述评;人物形象;讽刺艺术;社会学;政治学《华威先生》是著名作家张天翼十分显功力,鞭辟入里的短篇速写,深刻尖锐,直接针对但又不伤艺术优雅的体态,拿捏得恰到好处。

【1】全篇仅五千来字,一个人物,几个速写镜头,几乎连矛盾冲突都没有,情节结构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却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氛,概括性很强,典型性极高。

【2】《华威先生》这部短篇小说在《文艺阵地》上发表之初,就因其典型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讽刺艺术使得小说倍受关注。

笔者收集整理80年代年到2011年共20多年的评论,根据评论文章的共同研究方向将《华威先生》研究分为三个方面:华威人物形象研究,作品艺术手法(讽刺艺术)研究,作品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内容研究。

下面笔者就针对每一个研究方向对《华威先生》的研究作具体梳理。

一、华威人物形象研究《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写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作于1938年4月,发表在《文艺阵地》1卷1期上。

小说描写一个叫华威先生的国民党官僚,整体忙忙碌碌,到处开会讲话,装腔作势。

表面上打着抗战的招牌,实际上企图控制所有抗战群众组织和包而不办整个抗日工作。

【3】作者写华威先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他的忙,曾有论者戏谑的说“大概是华威先生忙得来不及’自报家门’吧,他一出场就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4】的确,此后的论者都在华威先生的“忙”上下功夫,抽丝剥茧后发现,原来“忙碌”的华威先生不过是一个虚伪、庸俗、不务正业、充满权欲的国民党文化官僚形象。

于同文在《浅谈华威先生形象塑造》中分析了这一形象,“作者在四千多字的短篇中,极为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国民党小官僚的典型形象一—华威先生,华威先生其人,打着抗日救亡的招牌,在全民族奋起救亡的时代巨浪中,整天整日地闪电般东奔西跑,招摇过市,到处插手争地位,抢领导权,让什么组织都要认定他为“领导中心”一一实际上是在鼓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他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一心想的是谋取私利,竭力压制人民群众的抗日救亡活动。

反讽在《华威先生》中的艺术魅力

反讽在《华威先生》中的艺术魅力
断发 展 的 过 程 这 一 术 源 于 卉 希 腊 戏 剧 叶 的 一 种 蚓 定 的 角 色类 l 型 . 指 那 口是 心 非 佯 装 无 知 . 尽 傻 话 却 揭 示 真理 的 戏 剧 角 原 说 色 , 一 色通 常 给 人 大 智 若 愚 之感 。后 来 , 这一 角 反讽 演 化 为一 种修 辞 术 。 就 是 我 们 通 常 所 渭 的 说 反 话 , 国 文 沦 家 艾 布 拉 姆 斯 对 这 也 美 种 “ 话 ” 了 阐 释 . 说 : 反 话 (eb l rn ) 传 统 习惯 上 被 归类 反 作 他 “ v ra i y , o 为一 种 ‘ 喻 ’t p ) 说话 人 企 图 表 明 的 含 义 和 他 表 面 讲 的话 不 转 ( oe : r 相一 致 。 这 类 反 话 往 往 表 示 说 话 人 的 某些 看法 与 评 价 . 实 际 上 而 暗 含 着 一 种截 然不 同 的态 度 与评价 … 在 2 0世 纪 英 荚 “ 新批 评” 兴 起 之 后 . 讽 一词 的 意 义 进 一 步 扩 大 . 作 为 文 学 批 评 术 语 被 反 并 广 泛 运 州 。 布 鲁 克 斯 在 善 论 文 《 飙— — 一 种 结 构 原 则 》 指 反 中 : 语境 对 于 一 个 陈 述 语 的 明 歪 曲 , 们 称 之 为 反 飙 举 … 个 “ 一 我 最 简 单 的 例 子 . 们 说 ‘ 是 个 大 好 局 面 ’存 某 语 境 巾 , 句 话 的 我 这 ; 这 意 思恰 巧 与 它字 面意 义 相反 。这 是最 明 显 的 ・ 反 讽 一 讽刺 。” 种 依 此思 想 , 们 米 分 析 《 威 先 生》 讽 意 昧 产 生 的 机 制 。 我 华 反
巾 . 们 体 会 到 作 者 的 引 导 意 图 , 穿 r华 威 先 生 的 骄 妄 、 伪 、 我 看 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
张天翼是现代文学史上“左联”的重要青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讽刺风格,为世人所瞩目。

《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作者以异常开阔的艺术视野,在文艺界普遍歌颂抗日热潮中独树一帜,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使用纯熟的汉民族语言,从现实中发现美与丑,体验喜与悲。

在《华威先生》中,作者不用具有中心意味的事件,不用大的矛盾冲突和十分连贯的情节,而是以叙事者“我”作为外视点,用漫画的方式,通过对华威先生三次参加会议的忙碌、衣着以及像“变色龙”一样的市侩形象,重复的陈词滥调以及可笑的行为动作的描写,以简单的“写意”手法,几笔就勾画出虚伪狂妄、庸俗浅薄的文化官僚的形象.仅仅写了华威先生的几个生活片段,就让人读起来放不下;人物鲜明深刻,栩栩如生,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小说高超的讽刺艺术。

小说高超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鲜明的对比,达到绝妙的讽刺效果。

1.优雅的风度与发火失态的对比。

华威先生是具有十足的绅士风度的。

他左手无名指上还带着结婚戒指”,他抽雪茄烟,“拿着雪茄烟的时候就叫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多么注重仪表和形象。

但是,当他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时,他“猛地跳起来”,“瞪着眼”又开始恐吓威胁,最后,撕下文明的面纱,出口谩骂“混蛋”“妈的”。

原来,他优雅的仪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装出来唬人的,一旦有一点点威胁到他所谓的领导地位的风吹草动,他就会丑态毕露、歇斯底里,甚至丧失起码的人格和尊严。

2.自身言行的对比。

小说开头写“我”与华威先生是亲戚,“我”尊敬地称他为“华威先生”,他立刻就显出一幅谦虚的样子,心甘情愿地屈尊降为“威弟”或“阿威”。

但谦虚仅此而已,随即开始自我吹嘘:刘主任“硬叫”他修改县长公余工作方案,“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硬要”他到汉口去一趟等等。

开口一个“硬叫”,闭口一个“硬要”,不外乎想借此表明与他交往的人物都是上层重要人物和他的重要性,一切都要他来领导。

他这种自吹自擂,自命不凡的面具,经作者通过对比描写的轻轻一点,立刻掉在了地上。

他在“难民救济会”上的可笑表演,更具讽刺意味。

他迟到了,这已成为惯例。

但他却“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与先前的“匆忙”和“紧张”,形成鲜明的对比;对这个会议,他自称是“不能当主席”,却凌驾于主席之上。

主席报告时,他在那里刮洋火点烟,然后大声插话让主席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

他看着表,俩分后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讲话,然后未经允许,自己发表起意见来。

他就讲了两点:一是你们要努力工作,二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

“一个领导中心”就重复了三次。

作者在这里使用重复的
方法,意在揭露华威先生极其险恶的用心的同时,也讽刺了他讲话罗索、没有实际内容和演讲水平。

作者有意通过人物言行的巨大反差,来揭示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与内心世界,对人物不加一点评议,而是把强烈的情绪、鲜明的讽刺蕴含在文字深处,从而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淋漓境界。

3.不同场合不同态度与表现的对比。

“难民救济会”只是个普通的群众组织,所以华威先生在进入会场时表现得很庄严,态度很高傲。

而到了“文化界抗敌总会”,他立刻换了另一种态度,另一副嘴脸:脸上堆满了笑容,对每个人点头,一再表示“对不住得很”。

他不再“摆摆手”粗暴地打断别人的发言,而是“拿出一张纸条,写几个字递给了主席”,征得主席的同意后,才“点点头站起来”。

说话时先尊称“主席”、“各位先生”,再谦称自己是“兄弟”,并且“腰板微微地一弯”。

完全是不同的态度与表现。

因为他十分清楚,这个“文化界抗敌总会”,到会人员都是上层人物,他不敢造次与轻狂。

傲气收敛,足见其欺下媚上的本质。

作者就是通过不同场合中人物的不同态度、不同表现的鲜明对比,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中,体现出实际上的巧妙构思,达到讽刺与揭露的效果。

二、通过细节描写,进行漫画式的夸张,达到讽刺效果。

文章开头,关于华威先生的描写,就是一段生动活泼的细节描写。

作者就是通过这种漫画式的简笔勾勒,适度的夸张,使人物虚伪做作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公文包“永远夹着”,既显示了他上层人物的身份,也表示了他是个包不离手的“忙”人;年纪不大却带着手杖,既写出了人物官气十足,又有一种装出来的威严,让人发笑;戴结婚戒指,吸雪茄烟,说明他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这种描写,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且寓意深刻:当时正是抗战的危急时刻,总是叫喊没有时间,终日奔忙的他,却有如此闲情逸致,故作高雅,岂不发人深省?
典型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比如写华威先生的包车:是全城跑得最快的,脚踏铃不停地响着,黄包车立刻往左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打斜,担子很快地让到路边,行人赶快躲避到两旁的店铺里。

就是这漫画式的夸张,凸显出这位国民党官僚真是八面威风,与他后来到会时的从容形成对比,对他所谓的“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揭露。

他微笑时:“脸上的肌肉耸动了一下”等等,无一不是一幅幅精彩的讽刺漫画,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细节描写是漫画似地勾勒加上适度的夸张,讽刺辛辣又不动声色,平静的描写蕴含深刻的褒贬。

让人感到自然天成,天衣无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