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威先生读后感
北京版必修五《华威先生》读后感

天翼是现代文学史上“左联”的重要青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讽刺风格,为世人所瞩目。
《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
作者以异常开阔的艺术视野,在文艺界普遍歌颂抗日热潮中独树一帜,继承和发扬了英俄讽刺小说的优点,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使用纯熟的汉民族语言,从现实中发现美与丑,体验喜与悲。
在《华威先生》中,作者不用具有中心意味的事件,不用大的矛盾冲突和十分连贯的情节,而是以叙事者“我”作为外视点,用漫画的方式,通过对华威先生三次参加会议的忙碌、衣着以及像“变色龙”一样的市侩形象,重复的陈词滥调以及可笑的行为动作的绘声绘色描写,以异常简单的“写意”手法,几笔就勾画出忠实推行片面抗战路线、虚伪狂妄、庸俗浅薄、色厉内荏的国民党党棍和文化官僚的形象。
华威先生就像刚刚改换装束,活生生地从《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儒林外史》、《阿Q正传》等作品中走出来,在中国最早暴露和刻画了假抗战的现实典型,体现了张氏高超的讽刺艺术。
张天翼对主人公华威先生的深刻讽刺,从不直接进行评论和指出,而是在似乎不经意中搭建起一个让其自我表演的舞台,通过“我”的观察并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出来,显得不温不火,诙谐幽默,含蓄学深沉,发人深思。
首先,在人物形象刻画上蕴含讽刺性。
主要是通过形象和行动上的前后矛盾和不协调,让主人公“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达到深刻的讽刺效果。
一是仪表和风度上优雅与失范的矛盾。
他“立刻戴上帽子”,“永远挟着公文皮包”,“永远带着那根老粗老粗黑油油的手杖”,同时还“戴着戒指”,十分注意仪表和形象;他经常“划洋火”、“抽雪茄”、“翘兰花指”、“拍几下手板”,显得很有领导风度,风雅高贵;当没能参加战时保婴会时,“他开始打听,调查”,“把下巴挂了下来”,“食指点对方的胸脯”;当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时,他“发脾气”、“吼着”、“猛地跳起来了”、“瞪着眼”、“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没命地喝许多酒”、“嘴里嘶哑地骂着”、“打碎了一只茶杯”等等。
华威先生读后感

华威先生读后感《华威先生》读后感。
《华威先生》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小说,作者简·奥斯汀通过对主人公华威先生的塑造,展现了人生的价值观和人性的复杂性。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被它所触动,对人生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华威先生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智慧的男人,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深深影响了我。
在小说中,他对待朋友和亲人都非常真诚和善良,对待爱情更是充满执着和坚定。
他的品德和行为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华威先生的坚韧和勇气让我明白,人生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另外,小说中对于爱情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华威先生对待爱情的执着和坚定,让我明白了爱情的真谛。
他对待爱情的真诚和付出,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功利和利益所左右,而华威先生对待爱情的纯粹和真挚,让我明白了爱情的本质,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爱情。
除此之外,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华威先生身边的人物形象各异,他们的行为和言谈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有的人心机深重,有的人善良正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行为和言谈都反映了人性的多样性,而通过对《华威先生》的阅读,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华威先生》,我对人生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作者简·奥斯汀通过对华威先生的塑造,展现了人生的价值观和人性的复杂性,让我受益匪浅。
我深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所感动,也对自己的人生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能够珍惜自己的爱情,成为一个真正有品德和勇气的人。
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个人读书感想

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个人读书感想时隔多年,偶然机会我又重读了上个世纪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这是我国著名作家张天翼先生在1938年发表的。
这篇讽刺小说很有意思,至今仍然有常读常新、常悟常进的感觉,小说的主人公叫华威先生,在今天的社会中仿佛还有他的影子。
小说塑造的华威先生是一个抗战时期国民党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虚伪庸俗,极其浅薄却又自命不凡。
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之时,他也跟风赶时髦,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抗战积极分子,他一边诉说着自己不怕吃苦,一边却不停地叫喊着忙,时时处处装着很忙的样子,什么事都要蜻蜓点水地插上一杠子,但实际上他什么具体的抗战工作都不干。
活脱脱一个到处走穴的不入流演员,走马灯般周游于各大片场,甚至无需阅读剧本了解剧情,只是挖空心思多出镜头多露脸,幻想着一日成名、一夜暴富。
他的忙纯属是装出来的,煞有介事地到处参加一个个活动,装模作样地讲上几句毫无用处又永远正确的废话,然后就是追风赶月地忙于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别人吃饭了。
这篇小说在创作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每位中国人都应同仇敌忾,全力以赴,共赴国难。
可是,就是这位全靠嘴上功夫的华威先生却整天忙于开会、讲话、赶酒场,他口口声声抗战救国,却迟迟不见有实质性行动,故作居高临下地玩深沉,着迷于会海,热衷于高谈阔论、空喊口号,讲究排场,极善表演,睁着大眼说瞎话,他的言行充满戏剧性,是个典型的戏精。
形上爱国,嘴上救国,实际上是在误国害国。
小说描写的这位大忙人,其实就是瞎忙、假忙,伪装着自己很忙。
如今你我周围还有不少华威先生的身影。
现代社会,知识与技术都在不断更新迭代,快节奏已成为生活的主基调,来去匆匆是社会的常态。
应该承认的是,有的人是真忙,忙的是正事、好事、善事,忙的有成效,忙的有意义,忙的有条不紊,这种人的忙是社会的正能量,是向上向善向好的生力军。
但有些人就不一样了,尽管看起来整天东跑西颠,上蹿下跳,老是处于亢奋状态,实质上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沉不下心来,像那位华威先生一样畅游在人欢马叫的热闹场面上,沉浸于表演之中难以自拔,显得很忙,其实忙而无序、忙而无效、忙而无功、为忙而忙,甚至陷入了越忙越乱、越乱越忙的陷阱。
《华威先生》解读 (4)

解读华威人物形象写于1938 年的《华威先生》是张天翼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它与《速写三篇》(1943 年出版)中的另外两篇《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在当时的左翼文坛上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三篇的主旨都在于揭露抗战初期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阴暗面, 而其中的《华威先生》是里面最为有名的一篇。
小说篇幅不长,也没有什么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也缺乏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艺术构造。
作家只是通过几个会议片段的描写,就把华威先生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出来,用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段揭露了混迹在抗战队伍中的官僚形象,极富典型意义。
这得益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
1937 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变得激烈起来,其斗争也日趋尖锐。
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抗日激情高涨,另一方面,国民党统治区地方的军政界的头目却害怕人民动员起来。
作家对后者的情况是比较熟悉的, 因为他曾经参加过一些救亡活动和文化界的统战工作,比较了解这内部的矛盾情况,他从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截取了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来反映当时的阴暗面,内涵着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抗战热情。
关于华威先生的形象塑造,这是历来的评论者所关注到的一个重要话题。
总的来看,他是混迹于抗日文化阵营中的一个国民党小官僚, 平时不学无术庸俗浅薄但又自命不凡、刚愎自用,有着近乎痴迷的强烈的领袖欲。
从全文的结构安排来看,作家主要是通过华威先生在赶赴各种会议以及在会议上的表现来刻画其性格的,通过这个公共场合让他的丑恶形象自暴于读者面前。
解读作品,华威的外在装扮是“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
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
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
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这哪是与群众共同抵御外侮的实干型领导, 分明有着一种“贵族”的味道。
而他给我们最直接的印象就是一个字——“忙”。
在这个小城里,他的包车跑得最快: “包车踏铃不断地响着。
《华威先生》读后感

《华威先生》读后感天翼是现代文学史上“左联”的重要青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讽刺风格,为世人所瞩目。
《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
作者以异常开阔的艺术视野,在文艺界普遍歌颂抗日热潮中独树一帜,继承和发扬了英俄讽刺小说的优点,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使用纯熟的汉民族语言,从现实中发现美与丑,体验喜与悲。
在《华威先生》中,作者不用具有中心意味的事件,不用大的矛盾冲突和十分连贯的情节,而是以叙事者“我”作为外视点,用漫画的方式,通过对华威先生三次参加会议的忙碌、衣着以及像“变色龙”一样的市侩形象,重复的陈词滥调以及可笑的行为动作的绘声绘色描写,以异常简单的“写意”手法,几笔就勾画出忠实推行片面抗战路线、虚伪狂妄、庸俗浅薄、色厉内荏的国民党党棍和文化官僚的形象。
华威先生就像刚刚改换装束,活生生地从《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儒林外史》、《阿Q正传》等作品中走出来,在中国最早暴露和刻画了假抗战的现实典型,体现了张氏高超的讽刺艺术。
张天翼对主人公华威先生的深刻讽刺,从不直接进行评论和指出,而是在似乎不经意中搭建起一个让其自我表演的舞台,通过“我”的观察并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出来,显得不温不火,诙谐幽默,含蓄学深沉,发人深思。
首先,在人物形象刻画上蕴含讽刺性。
主要是通过形象和行动上的前后矛盾和不协调,让主人公“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达到深刻的讽刺效果。
一是仪表和风度上优雅与失范的矛盾。
他“立刻戴上帽子”,“永远挟着公文皮包”,“永远带着那根老粗老粗黑油油的手杖”,同时还“戴着戒指”,十分注意仪表和形象;他经常“划洋火”、“抽雪茄”、“翘兰花指”、“拍几下手板”,显得很有领导风度,风雅高贵;当没能参加战时保婴会时,“他开始打听,调查”,“把下巴挂了下来”,“食指点对方的胸脯”;当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时,他“发脾气”、“吼着”、“猛地跳起来了”、“瞪着眼”、“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没命地喝许多酒”、“嘴里嘶哑地骂着”、“打碎了一只茶杯”等等。
张天翼《华威先生》阅读_0

张天翼《华威先生》阅读_0张天翼《华威先生》阅读张天翼《华威先生》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华威先生张天翼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永远带着他那根黑油油的手杖。
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时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图样。
他的时间很紧,他说:“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
”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起来,他立刻就走:要到难民救济会开会。
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他。
同志们彼此看着:唔,华威先生到会了。
有几位透了口气,有几位拉长了脸瞧着会场门口,有一位甚至于要准备决斗似的——攥着拳头瞪着眼。
华威先生态度严肃,从容地走进去,在门口稍停一会儿,好让大家把他看个清楚,仿佛要唤起同志们的信任,仿佛要给同志们一种担保——什么困难的大事都可以放下心来。
他点点头,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他是在对整个集体打招呼。
华威先生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
“我不能当主席,”他拿着一支雪茄烟打手势。
“工人抗战工作协会的指导部今天开会,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议也是今天,伤兵工作团也要去的。
你们知道我的时间不够支配:只容许我在这里十分钟。
我不能当主席,我推举刘同志当主席。
”说完嘴角上闪起一丝微笑,轻轻地拍几下手板。
主席报告时,华威先生不断地划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看看它。
“我提议!”他大声说,“我们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我希望主席尽可能报告得简单一点,希望主席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
”他划了两下洋火之后,猛地对主席摆摆手:“好了,好了。
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我已经明白了,我还要赴别的会,先站起来,发表一点意见。
”停了一停,抽两口雪茄,扫了大家一眼。
“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他舔舔嘴唇,“第一点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要加紧工作,你们都是很努力的青年,热心工作。
我很感谢你们,但还有一点,你们时时刻刻不能忘记。
华威先生

关于华威先生的分析《华威先生》这篇小说是张天翼于1938年发表,是他的代表作。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华威先生是一个热衷于权利的官僚。
在抗战时期,他奔走于各个组织、团体之间,每天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却总是迟到早退。
而且无一例外的都是在会上发表两点意见——一成不变的两点意见。
他把自己搞得很忙,忙得“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然而他所谓的“救亡工作”就只是每天忙碌于各种集会之间、发表那不变的两点意见。
另外便是想方设法成为各种组织的委员会成员,不放过任何一个新成立的组织。
下面就让我们聚焦于华威先生这个人,看看他具体具有怎样的形象。
首先,华威先生给我的感觉是“忙”。
他的“时间总是不够支配”、“他的时间很要紧”、他的包车是跑的顶快的、他时时刻刻都不忘掏出表来看一看。
如果你去找他,很可能三次都找不见他……华威先生的忙是实实在在的,可他的忙又是虚假的。
让我们来看他究竟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他忙于奔走,忙于把一两点意见在各个会议上发表出来,忙于努力成为新成立组织的委员会成员。
可是他的忙对于抗战又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假设,如果没有了华威先生的忙,甚至是如果抗战没有了华威先生的存在,又哪里会有什么损失呢?答案是:没有!其次,华威先生是个热衷于权利的官僚,然而他包而不办而又虚伪。
他“不大肯当主席”,这句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华威先生他其实是肯当主席的,然而并没有人一定坚持要他去当,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主席报告的时候,华威先生不断的在那里括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像计算什么似的看看它”,他不是听主席的报告,而是不耐烦的点烟,这体现出华威先生在听报告时心里的烦躁,或者,还有不甘。
而时不时的看表并计算时间这个细节则更加凸显出华威先生不愿听主席的教导与报告,他的自傲可见一斑。
他在主席发言时大声提议,这也表现出他对主席的不尊敬。
也许在华威先生的心里,他虽然不是主席,可是他的地位甚至比主席还要高;他没有当主席不是因为他没有资格,而是他自己不愿意,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华威先生赏析

华威先生赏析华威先生,即歌剧歌手、演员和诗人华威柯克,他生活在19世纪末以及20世纪初,被认为是维多利亚时期下英国最重要的音乐艺术家之一。
威先生的音乐拥有深远的影响力,他在歌剧领域有着伟大的成就,使他被视为英国的文化象征。
他的作品包括《百老汇歌剧》、《活跃浪漫主义》、《芝加哥》、《蝴蝶梦》等。
他的作品取材于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也涉及现代英国文学,结合古典乐曲和乡村民谣。
华威先生的歌剧是一个结合了古典乐曲和乡村民谣的综合体。
他的歌剧文本为约翰斯塔尔洛克和威廉萨缪尔狄更斯作词,基于17世纪以后的英国诗歌。
时,华威先生也在把古典乐曲作为创作背景,将浪漫主义的诗歌与现代英国文学融入他的作品当中来。
他的作品将文学中的情感与审美想象,以及古典音乐的结构和美感紧密结合。
华威先生的作品涌现出一股活跃的浪漫主义情绪,它清晰地表达了18世纪和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精神的总体特征。
他的作品中流淌着对生命、自由、理性和自然的尊重,并极具表现力地表现了浪漫主义的核心价值。
威先生把浪漫主义的精神融入到他的歌剧中,用艺术抒发他的情感,表达他的理想,并唤起人们的爱、勇气和自信。
他的作品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人们对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情感和美学反应。
他的作品描绘出一种生动、感性、唯美且有张力的艺术歌剧景象。
威先生通过他的作品把感性艺术和浪漫情绪表达到绝顶,他的艺术创作成就也受到后代的响应和赞扬。
华威先生的歌剧艺术从音乐、文学和舞蹈的三个要素出发,把浪漫主义的文学元素、古典音乐元素和舞蹈元素融入到一起,创作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他的作品融入了相当多浪漫主义和古典元素,使他成为浪漫主义歌剧艺术的代表。
他把浪漫主义的精神融入到他的作品中,表达出浪漫主义的核心价值。
华威先生在浪漫主义歌剧领域有着显著的成就,他的作品富有多种文化色彩,展示了英国文化的精致性和多样性。
他的作品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音乐艺术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英国文学界、音乐界和舞蹈界的重视和喜爱,也受到全世界的赞誉和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华威先生》品张天翼的讽刺艺术
2012级历史学一班边浩学号:201240259
摘要:张天翼的小说显示了独特的讽刺艺术,以其讽刺的现实批判性成功塑造了多种讽刺的典型人物,并综合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把现代讽刺文学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现通过分析他的作品《华威先生》来体会他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张天翼;讽刺艺术;现实批判;华威先生
在分析前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华威先生》及它的作者张天翼,《华威先生》选自《张天翼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小说完成于1938年,国民党官吏华威整天忙碌于开会、演说、吃饭,企图操纵一切群众活动。
其所作所为遭到人们的鄙视和抵制,最后,他不得不为此感到害怕。
作品以夸张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自命不凡、刚愎自用的国民党官僚形象。
而作者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生于南京,祖籍湖南湘乡。
他的作品多以幽默轻松的笔触展示中国社会中下层的悲剧状态,被鲁迅视为是新文学以来“最好的作家”和“最优秀的左翼作家”。
他创作多产,此后十年间完成短篇小说近百篇。
首先在小说内容上,内容看似褒,实则贬。
这篇小说写于抗日时期。
华威先生又名阿威。
他的官职很多,但具体分管哪一项工作,文中没有交代。
但总的感觉是,他很忙,忙得简直不可开交。
“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
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
”这是阿威亲口说的。
看来,他的时间真的不够用。
然而,他在忙些什么呢?当时前方战事紧张,而后方的华威先生,也在天天忙碌着为抗战做“贡献”──到各个组织开会、讲话,然而总是讲不了两句,就又赶到下一个会场去了。
他是真的在关心抗战组织的发展吗?不,他不过是想把各个组织的权力抓到手罢了,强调“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才是他的主要目的。
小说巧妙地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国民党顽固派。
这部漫画小品式的中篇小说,是抗战前期著名的暴露国统区弊端的讽刺文学。
华威先生这一带有某些类型化倾向的人物,因其攫取权力的狂热与无孔不入的流氓气质而具有了一定超时代的因素,因此至今有人读来仍然有所感慨。
其次,在人物形象刻画上也蕴含讽刺性。
通过形象和行动上的前后矛盾和不协调,让主人公“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达到深刻的讽刺效果。
作者将华威先生虚伪、庸俗和无赖的嘴脸放在具体的事件中,进行对比揭露。
他让别人叫他“威弟”、“阿威”,好像很亲切很和气,但是一不如意,就大骂他人“混蛋”“妈的”,翻脸不认人。
华威先生表面谦和,主动声明自己不当主席,可是却蛮横地指定主席,不容别人开口。
他说“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但是每天的“忙碌”就是到处讲废话、喝酒吃饭。
他以自己时间宝贵为理由,肆意打断别人的发言,而他“宝贵”的时间却用来在各个地方讲一样的废话。
他“挟着公文包”,“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看上去像一个很有权威的人,却“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做作得令人恶心。
他媚上欺下,对着总会的主席“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不停地为迟到道歉。
而对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主席,迟到了不仅没有任何表示,反而“不高兴地拍了三下手板”,粗鲁地打断他人的发言。
在总会发言时“腰板微微地”弯着,客气无比,而在其他会上却“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
他对太太称“密司黄”,好像一个开明懂礼貌的绅士,对妇女界保婴会的负责人却用“食指”去点她的胸脯。
对比讽刺的例子还有很多。
作者用典型的形象和细节,毫不留情地进行讽刺、鞭挞。
这正是作者常用的艺术手法,
张天翼对主人公华威先生的深刻讽刺,通过“我”的观察并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出来,显得不温不火,诙谐幽默,含蓄学深沉,发人深思。
语言风格上饱含讽刺性。
作者运用纯熟通俗的语言,采用反复的、矛盾的语言艺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不直接进行评论和指出,而是在似乎不经意中搭建起一个让其自我表演的舞台,从而表现了主人公假抗日、真独裁,犹如“披着羊皮的狼”的可憎面目。
《华威先生》作为张天翼小说创作的重要代表,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讽刺艺术画廊中的典型形象,体现了张氏讽刺艺术的独特风貌。
他的小说始终直面人生,展现世态,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反庸俗的讽刺主题。
而华威先生是其中的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
总之,张天翼给人的印象,正如《中国现代文学史》(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指导委员会组编,武汉大学2000年3月第2版)评论的那样,“他是一个手里拿着显微镜,脸上带着冷峭笑容去审视生活的富于内心激情的作家。
”“他的讽刺艺术,立意严肃,又有分寸,绝非一律‘杀将过去’;他的嘲笑,内蕴深厚,恰到好处,又不落于轻佻。
”通过对《华威先生》讽刺艺术的分析,结合与前时期和同时期的鲁迅、沙汀等人经典小说的对比,并在其本人众多的讽刺艺术作品中加以考察,我们能很好地感受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张天翼小说选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