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论
文学欣赏名词解释

文学欣赏名词解释文学欣赏,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它是一种充满魅力和深度的精神活动,能够让我们走进作者创造的奇妙世界,领略文字背后的丰富情感、深邃思想和独特艺术魅力。
文学欣赏的第一步是阅读。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一篇文章,那些排列整齐的文字就像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门。
通过阅读,我们获取了作品所呈现的信息,包括人物、情节、环境等等。
但这只是开始,真正的欣赏远不止于此。
在阅读的基础上,感受是文学欣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氛围,比如喜悦、悲伤、愤怒、宁静。
我们仿佛能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体会到他们在创作时的喜怒哀乐。
这种感受可能是微妙而难以言表的,但却能深深触动我们的内心。
理解则是进一步深入文学作品的关键。
我们要去思考作品的主题、意义、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比如,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样的人物和情节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现象?理解不仅让我们对作品有更清晰的认识,还能帮助我们从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
评价是文学欣赏的高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基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作品的价值、优缺点进行判断和分析。
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如文学技巧、思想深度、社会影响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评价应该客观公正,充分考虑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学传统。
文学欣赏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常常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欣赏诗歌时,我们要留意其意象的运用、韵律的美感以及诗人通过简洁的文字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小说则以其丰富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广阔的社会背景吸引着读者。
我们在欣赏小说时,会关注人物的性格发展、情节的起承转合以及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讨。
散文形式自由,题材广泛,可以是抒情的、叙事的、议论的等等。
欣赏散文,我们要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品味其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文学欣赏》第四章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中国现当代 第三节 散文欣赏
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实例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一、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发展→(一)现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五四新文学时期(1917—1927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散文的诞生期。散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担任
第二节 中国古典散文欣赏
一、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二)两汉散文
两汉时期是散文蓬勃发展的时期。 西汉早期,政论散文蓬勃兴起,内容多为政论和史论,形式为 策、疏等,特点是思想敏锐、直言时弊、文采飞扬,代表作品有贾 谊的《过秦论》《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 西汉中期的散文特点是对仗工整。这时期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 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评价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西汉后期,比较著名的是刘向的散文,其散文叙事简约、议论 畅达、风格深沉,对唐宋古文有较大影响。 东汉时期比较著名的是班固的《汉书》。
第二节 中国古典散文欣赏
一、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三)唐宋散文
欧阳修是宋代散文的奠基人,他极力提倡 平实朴素的文风,反对险怪奇涩之文。他的 《醉翁亭记》和《泷冈阡表》,委婉含蓄、简 洁流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五代史·伶 官传序》一唱三叹,颇有特色。
“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人也都有散文佳 作。例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和《读孟 尝君传》,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 《记承天寺夜游》。
4
纵观全局:把握散文要从全局着眼,不能孤立地从某处一场面、某一处感怀来归纳主题。
5
品味语言:阅读散文作品时,要注意品味语言,包括品读其内涵、体会其美感、感知其
韵味。
第9 页
《文学欣赏》第一章

延留阶段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延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回味
就是回味作品语言、人物、情节和感情等方面的魅力,带来 第二次的享受;
二是融入
就是入戏,即将对作品的理解带入、投影到现实生活中。
三、文学欣赏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1 以审美为主导,综合分析价值; 2 整体把握作品,评判作品优劣; 3 调动联想和想象,获得审美享受; 4 主观感情入其内,客观分析出其外; 5 用心体验,领悟言外之意;
二、 文学欣赏的过程→(三)发展阶段
联想是把两种事物联 系在一起的想象,而 想象是指大脑对已有 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 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 程。想象具有主观创 造性。
联想 与 想象
情感 反应
情感反应包括共鸣 和净化两种,是文 学欣赏带来的享受 达到最大值的标志。 其中,共鸣是一种 心灵感应现象。
二、 文学欣赏的过程→(四)延留阶段
造形象;二是可以强烈、浓厚地传达作者的情感;三是优美动听,富有音乐性。
二、文体的定义及分类
采用一定结构形式组织起来的,能够反映一定社会生活、表现一定主题的,独立成篇
的文字称为文章。文章的体裁简称文体,是文章的写作模式,是在长期的写作 实践中自然形成的。
二、文体的定义及分类→(一)按形式分类
我国古代根据语言声律形式将文体分 为韵文和散文。韵文是指押韵的文体,如 诗歌;散文是指不押韵的文体,如史传、 诸子散文等。
二、文体的定义及分类→(二)按功能分类
文章的功能是指文章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人们根据文章功能将文体分成若干类。
例如,曹魏时,人们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
铭、诔、诗、赋”8类,现代人则把文体分为文学类、新 闻类、公文类等。
文学欣赏经典文学作品

文学欣赏经典文学作品文学欣赏:经典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承载着作者的意境、情感和智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经典文学作品凝聚了世界各个时期的文学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人文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同领略几部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唐诗三百首》:心灵之歌的凝聚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而《唐诗三百首》则集中展现了唐诗的顶峰之作。
这部作品以简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动人的抒情风格闻名于世。
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到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每一首诗都仿佛是心灵之歌的凝聚,唤起我们内心深处关于人生、自然和真理的思考。
《唐诗三百首》向我们展示了唐代文化的辉煌与绚烂,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唐代文人的情感世界。
《罗密欧与朱丽叶》:爱的悲剧莎士比亚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情悲剧之一。
这部戏剧以两个年轻人的爱情为主线,通过对家族仇恨和社会制度的描绘,展现了爱情和命运的抉择。
莎士比亚巧妙地运用戏剧性和语言的力量,让读者思考爱情的真谛,以及尽管面对困难和命运的逆境,爱情依然能够给人们带来力量和勇气。
《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展现爱情与悲剧的交织,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老人与海》:人生的哲思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部以渔夫与大海为主题的小说。
虽然故事简单,但却蕴藏着深刻的哲思。
主人公老人桑地亚哥孤独地与大海搏斗,既是一种物质对抗,更是一种精神的挑战。
桑地亚哥的坚持与勇气,以及他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使得《老人与海》成为一部具有智慧和力量的经典之作。
这本小说鼓励人们面对困境时勇往直前,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责任与勇气、成功与失败等问题的思考。
《傲慢与偏见》:爱与社会的交织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爱情小说之一。
小说以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的视角,讲述了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社会习俗、家族观念和尊严的描绘,奥斯汀以幽默而敏锐的笔触,揭示了人们对婚姻和爱情的偏见以及社会地位的约束等问题。
文学欣赏——精选推荐

⽂学欣赏⽂学欣赏概述(⼀)概念⼴义的⽂学,指⼀切⽤⽂字书写的书籍⽂献统称为⽂学,包括纯⽂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般⽂化形态,这是⼀种⽂化型的⽂学观念。
我国在魏晋以前,西⽅在18世纪以前都是这⼀观念。
狭义⽂学指⽤语⾔塑造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通常分为诗歌、散⽂、⼩说、戏剧等。
这是⼀种审美型的⽂学观念。
⽂学欣赏是阅读⽂学作品时的⼀种审美认识活动。
读者通过语⾔的媒介,获得对⽂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领会⽂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还能够对⽂学作品的修辞、结构、语句作出细致的解读,领悟⽂字中蕴含的不尽意味。
⽂学欣赏包含感受艺术形象,体味艺术境界,领会思想内容,激起情感反应,玩赏艺术魅⼒,鉴别作品质量。
(⼆)⽂学欣赏的性质1、⽂学欣赏是⼀种认识活动。
因为读者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但社会⽣活却是⽆限的,所以⽂学欣赏就成为读者认识客观世界、丰富⽣活经验、洞悉⼈⽣真谛的有效途径。
作者通过⽂学作品去认识社会⽣活的某些本质,去发见社会和⾃⼰。
2、⽂学欣赏是⼀种审美活动。
⽂学作品从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愉悦、激昂、悲哀、愤怒等美的享受,这就是⽂学的审美属性。
当读者阅读⼀部作品时,会沉浸在艺术世界中,暂时忘却了现实⽣活,从⽽获得精神上的解放感和愉悦感。
另外,⼈都有七情六欲,有⼀些理想,但现实⽣活中可能常常被压制,但在⽂学作品中,⼈的情感可以尽情的表达宣泄,现实中实现不了的愿望可能在书中实现,读者因此会动容感染。
3、⽂学欣赏是⼀种再创造活动。
作家创作塑造⽂学形象是⼀度创造,读者阅读,⽣成新的⽂学形象是⼆度创造或叫再创作。
具体讲就是读者根据⾃⼰的⽣活经验、具体处境、⽂化素养等因素,通过想象和联想,对⽂学作品的形象进⾏再加⼯、补充,使之成为⾃⼰头脑中⽣动丰满的艺术形象。
(三)、⽂学欣赏的特点1、⽂学欣赏是⼀种借助形象与感情的审美享受活动,他始终离不开艺术形象的诱导和强烈情感的激发。
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初探

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初探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其文笔清新,著作基本整理合编成《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对于古典文学有着很深的研究,他认为古典文学的欣赏离不开对古典文学的吟诵,通过吟诵来理解,不断培养自己的欣赏力和判断力,在欣赏的同时,去理解和感受,然后再进行创造。
本文主要对朱自清先生对于古典文学欣赏的理论进行探究。
标签: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离不开吟诵,在吟诵的基础上了解,在培养欣赏力的同时培养判断力,欣赏也是一种想象、感受和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其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以新诗步入文坛,创作了约六十首新诗。
随之又将创作方向转向散文方面,也相继创作了很多有名的散文,从而形成了朱自清独特的风格。
在其著作合集《朱自清全集》中,就有其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朱自清先生对于古典文学的欣赏和研究比较深入,其曾在清华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尤其钟爱古典文学。
探讨朱自清先生古典文学欣赏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离不开吟诵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也不例外,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发展环境下必然产生的,是那一个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是朱自清先生一生不断探索出来的真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我们通常都是从吟诵开始的。
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也是进行吟诵的一种形式。
朱自清先生对于吟诵也十分看重,在他看来,吟诵是学习诗词的第一步,也是发掘诗词意境的重要方式。
他把吟诵看作古典文学学习的入门方法。
朱自清先生在其著作《文艺之力》中曾对吟诵进行过描述,他将吟诵同音乐联系起来,认为字和句子都依照着一定的韵律。
诗人在创作时依据一定韵律创作,而读者在阅读古典文学时,也需要依照一定的韵律。
在吟诵中,不同的韵律,刚音、柔音、粗涩、甜美音等,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内心感受,展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
毛姆短篇小说特色文学欣赏论文

毛姆短篇小说特色文学欣赏论文一以英国海外殖民地为背景,描写在海外的形形色色的英国人,是毛姆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毛姆之前,英国作家约拉吉卜林曾写过以印度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吉姆》(1901)和不少短篇小说,但他颂扬的是为大英帝国争光的“英雄”,弱者得不到同情。
而在毛姆笔下,英国在海外殖民地的行政长官、传教士、法官、种植园主、军官、资本家等则都是嘲讽、揭露的对象。
他们或是伪君子,或是势利之徒,或是刽子手,或是诈骗者,或是懦夫。
同时,毛姆还揭示了海外英国人的空虚的精神生活,以及他们之间既相互利用又勾心斗角的微妙关系。
“在英国文学中,以奚落,揶揄,讽刺的态度勾画殖民者的形象,毛姆的短篇小说开创了一个先例”③。
《大班》、《雨》、《信》、《迫于环境》等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优秀篇章。
《大班》写一个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发迹以及他必然灭亡的命运。
一个英国小职员来到中国后,飞黄腾达,不仅发了横财,还爬上了洋行分行经理的宝座,觊觎着总公司董事长的位子。
然而,他那骄横不可一世,志满意得只不过是外表而已,内心却充满了恐惧。
中国的义和团反帝运动,中国的苦力、乞丐,甚至中国的街道庙宇都使他胆颤心惊,坐卧不宁。
他预感到自己的灭亡,惊慌万状,最后,死在中国的土地上。
《雨》则是毛姆对宗教的否定和讽刺。
戴维森是个海外传教士,一个典型的宗教狂。
他依靠教会和当权者的势力,迫使土著居民信教。
如果不从,轻则倾家荡产,重则关进监狱。
小说着重描写戴维森企图使一个妓女汤普森改邪归正,皈依上帝,灵魂得救。
然而就在妓女灵魂“获救”时,这位所谓的上帝的使者却兽性大暴露,结果身败名裂,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戴维森的可悲结局揭示了宗教的伪善和虚无,是束缚人性的枷锁。
中篇小说《信》揭露出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性。
主人公橡胶园主罗伯特克罗斯比的妻子莱斯利因涉及一桩凶杀案而被捕。
莱斯利的辩护律师乔伊斯在明知莱斯利是杀人凶手的情况,却处心积虑地为她辩护,收买证据,从而使莱斯利无罪释放。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达到的是一种精神升华的境界。
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学欣赏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文学欣赏论文范文篇1浅析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化大国,早在几千年前文字出现不久的时期,就有了各种类型的文献记载,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现今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文学作品作为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的具体体现形式,是作者通过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刻画、环境及背景的描述、事情的叙述等来表述作者的内心思想或社会现实的一类文化作品,同时也是作者思维和想法的具体形式的载体。
然而不同的文学作品给予读者的感受又不尽相同,在我国文学作品的流变中逐渐形成“雅”、“俗”两大类别,这两类文学作品都具有其独特之处。
因此,文章从我国文学作品的雅俗概念着手,从文学作品的叙事特点、文体特征以及其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中国文学作品;雅俗欣赏;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引言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沉淀,中国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类型多样,有诗集、词赋、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
文学作品是作者表达自身情感或反映社会现状的一种载体,根据时代的不同可划分成古典文学作品与现代文学作品两种类型,而无论是哪一类别的文学作品,其写作的手法、表达的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雅俗性。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与作者的情感,对其雅俗性进行赏析和探讨十分必要。
基于上述几点考虑,文章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的定义与关系做出说明,并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特点、文体特征及语言风格等几大行文特点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进行了阐述,详细情况如下文介绍。
1.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概要1.1 雅俗的概念雅俗是一对反义词,在中国文学作品之中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两个概念,是在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广泛的、长期的研读之后,在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类与作品的赏析和评鉴相关的专业术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文学欣赏论文学欣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对文学欣赏的自觉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
长期以来,对文学的认识人们更多的是关注文学作品及创作活动中的诸多问题,对欣赏活动关注比较少。
创作者及其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一直是一种“施予”的关系,在文学活动中处于主导的、主动的地位;欣赏者对作家作品来说是“仰慕”的关系,处于被动的地位。
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只能看到一些零散的欣赏心得和欣赏感受。
二十世纪以后,人们才越来越重视并自觉于文学欣赏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现代欣赏理论。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美学的出现,才把文学欣赏的意义及接受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而且也是应有的高度。
欣赏理论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对于文学理论的初学者来说,主要的是弄清和掌握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即文学欣赏的性质,文学欣赏的特点,文学欣赏的功能或作用以及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的关系等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欣赏的性质文学欣赏是以文学作品为欣赏对象并由欣赏对象——文学作品所引起的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
由于欣赏对象与其他欣赏活动不同,以及欣赏对象所引起的欣赏主体的感受和认识不同,文学欣赏就具有着本身特有的一些性质。
一、文学欣赏是一种由欣赏对象在读者方面引起的艺术思维活动1、与阅读其他思维活动的成果(如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文章)相比,其他阅读对象是通过抽象的逻辑的方式,以论点的鲜明、论据的充分、确凿和论证的深刻和透辟使我们获得某种理智上的领悟。
虽然它们由于理性上的充分能给接受者理智上的满足,但是由于它们舍弃了事物的具体感情的成分,这种阅读活动往往不能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享受。
而文学欣赏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为依据的富于感情、联想和想象的艺术思维活动,即是一种始终保持着感性印象的形象思维活动。
当然,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感性认识,而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直观认识,它能够在生动的直观形式中获得深刻的理性内容的把握。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让大家认识一下不同的阅读对象所引起的不同的思维活动。
比如:“笑”,生理学上解释为人们由于某些心理活动所引起的面部肌肉的惊挛。
解释得很明白,很透彻,透彻得令人扫兴和不愿接受,使人感到人类最好不要有这种现象和举动。
但是在《三笑》中,秋香的笑以其具体感性的形式,不仅把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弄得神魂颠倒,也令众多的欣赏者如醉如痴。
而《林海雪原》中座山雕的三笑,又恐怖得令人心惊肉跳。
数学上的一加一等于二,抽去了一切具体感性的成分。
而在文学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是一加一等于二,《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是一加一等于二。
又比如,什么是文学?文学理论上说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这样的认识是相当精炼和准确的,然而也是非常抽象和枯燥的。
当我们阅读实际的文学作品的时候,比如阅读《红楼梦》和莎士比亚作品时,我们对文学的认识就是非常具体的,生动的。
可见由于接受对象的特点不同,接受活动中心思维途径和得到的感受就大不一样。
2、同是形象思维,但文学欣赏的形象思维与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又有所不同。
(1)、从对现实的把握来说,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现实的直接认识,文学欣赏是通过文学作品对现实的间接认识和把握。
也就是说作家在客观现实中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他就把这种认识和感受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创作出文学作品;而欣赏者则是通过作品中的具体描绘,获得对作者所表现的那一方面的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再说得简单一些,创作者是从现实到作品,欣赏者是从作品到现实。
比如,鲁迅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看到时了使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性”,就通过阿Q等形象反映出来,告诉人们,这就是人们受苦受难的原因之一。
人们通过阿Q等形象,就能具体地认识到这种“国民性”及其危害,并有可能自觉地起来改造自身的或他人身上的“国民性”。
( 2)、从创作和欣赏的过程来说,创作是把大量的生活现象概括、集中成为特定的艺术形象,创作出可供欣赏的艺术作品,是从面到点;文学欣赏则是从某一特定的艺术形象出发,去把握普遍的社会生活内容,是由点到面。
( 3)、从创作和欣赏的目的来说,创作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定的欣赏对象,即为人们创作出具有一定认识教育和审美意义的文学作品,而文学欣赏则是为了从文学作品中获得一定的认识教育和审美愉悦。
二、文学欣赏是作家的艺术实践活动在读者方面的继续和伸延,是文学实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作家的创作活动,毫无疑问是文艺实践的一个方面,但作品创作出来后,并不意味着艺术实践的完成和结束,还要通过而且只能依靠欣赏者的欣赏活动去实现作品的实在价值,或者说只有通过欣赏活动才能使文学作品产生和发挥社会作用。
以往的文学理论,过于注重作家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少关注文学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
现代欣赏理论的发展尤其是接受美学的出现,开始改变这种状况。
尽管接受美学等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缺陷,但它们使人们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学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是由文学创作活动和文学接受活动两部分构成的,而文学作品则是这两个部分,两种活动之间的联接点。
文学活动的这两个部分互相依存,互为目的,缺少一部分,另一部分要么是不存在的,要么是没有价值的。
它们的关系就象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一样。
没有作家的作品,没有接受的对象,当然也就没有接受者和接受活动的存在;反之,作品创作出来后,不进入文学接受过程,没有接受者的接受活动;或者作家的创作活动,不以接受者的接受活动为目的,这样的创作活动及其结果作品,充其量只能是“孤芳自赏”,“自斟自饮”的个人抒怀,没有什么社会价值和意义,不能成为现实的作品和审美对象。
因此,文学欣赏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阅读活动,而在于只有在阅读中,文学作品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才能实现其各种内在价值;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才能算最后完成。
不经过阅读的作品,只不过是一堆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符号,只具有可能的、潜在的审美意义。
第二节文学欣赏的特点一、文学欣赏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艺术再创造活动,而不是被动消极的感知文学欣赏虽然是由文学作品所引起的一种精神活动,但是欣赏者对欣赏对象的感知,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而是始终活跃着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性,带着被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唤起的全部激情和想象,理智和思索,结合着自己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去感受、认识、补充、丰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文学欣赏中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欣赏中的这种“再创造”活动,有时甚至可以发现隐藏在形象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东西。
文学欣赏中如果没有这种以作品的客观内容为基础的艺术再创造活动,欣赏者就很难获得比较好的欣赏效果,也就是说很难获得审美快感。
关于文学欣赏中的艺术“再创造”活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认识。
1、欣赏中的艺术“再创造”活动首先表现于,在欣赏活动中,欣赏者以自己的各种经验、印象、知识,去“参与”艺术形象的创造。
文学欣赏是客观作用于主观,主观的感受与客观的欣赏对象相结合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欣赏者在艺术欣赏之前,对现实生活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感情,趣味爱好、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这些主观条件在欣赏过程中都要发挥一定的作用。
也就是说,在欣赏活动中,欣赏者固然一方面要以欣赏对象为客观基础,但另一方面又不是被动消极地感知欣赏对象,而是通过感受、想象、体验、理解等活动,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
由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由于文学形象的间接性,这个特点就更为明显。
如果没有“再创造”活动,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些什么东西呢,只能是一堆抽象的文字符号。
只有通过艺术再创造活动,以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调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把作品的文字符号所包含的意义“复现”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
经过欣赏者“再创造”之后的艺术形象,已不完全相同于作品中原来的艺术形象,比之原来的欣赏对象已经有了某些变形或差异。
欣赏者只有在这种“再创造”的活动中,在这种积极的能动的精神状态下,才能更充分和深刻地感受和体验艺术形象从而获得审美乐趣。
例如:《红楼梦》四十八回有一段是讲香菱学诗,在读到王维的两句诗:“渡头余落白,墟里上孤烟”时,香菱谈到了自己的欣赏感受:“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青碧连天。
谁知我昨儿晚上看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香菱对这两句诗之所以获得如此深切的审美感受,是因为她不是被动地接受欣赏对象,而是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艺术形象的创造,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
而经过欣赏者“参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与作品中原来的艺术形象已经不完全相同了。
香菱所能想象和体会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与王维所想象和描绘的具体情境已经略有不同了。
同样,我们对阿Q、虎妞、陈奂生等形象的欣赏和把握也是如此。
2、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通过有限的形象去领会对象的广阔内容。
作品中的艺术描写无论如何丰富,也不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
每一部文艺作品的创作,都只能以具体有限的形象描绘去表现无限广阔的生活内容。
也可以说,是把无限广阔的生活内容凝炼地熔铸在有限的具体形象之中,这就是前面第七章中曾经讲过的艺术的典型化所要做的工作。
欣赏活动不仅仅以欣赏作品中的有限形象为满足,而且还要通过作品中直接呈现的有限形象去领会它所包含的更广阔,更深远的内容。
这种从有限通向无限,就要通过欣赏者的“再创造”活动去实现。
比如,我们读一首优秀的小诗,就能够在有限的形象中品味出丰富的意趣。
看小说也是这样,吃喝拉撒睡不可能全部写出来,否则再长的篇幅也容纳不下。
如《水浒》写武松,通过武松打虎来表现他的性格,他打西门庆、蒋门神,因为这些都是不同类型的“虎”,都是所谓“不明道德的人”,对这些事件就写得比较详细,其它与武松性格无多大关系的,如他从前打死人,给知县送礼,做都头,投奔二龙山等等,就一笔带过去了。
戏剧看起来很真实很具体,因为有大活人在演出,一举一动都逃不出观众的眼晴,其实不然,也要发挥欣赏者的再创造。
因为在那样大的空间里发生的事情,它只搬到舞台上这么的一块地方来演,那么长的时间发生的事,它只演两个小时,它只选取了最突出,最集中的内容来表现,其余全在幕后处理了。
那就需要欣赏者的“再创造”去补充、去“填空”。
文学艺术中许多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的运用,都是以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能够对艺术形象进行丰富、补充、扩展作为条件的。
如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欣赏者就只能在作品的有限描绘的诱导下,通过“再创造”活动来感受和把握那没有被直接描写出来的形象,如古诗《陌上桑》中罗敷的形象和小说或电影《蝴蝶梦》中的女主人公吕蓓卡的形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