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生平与创作

合集下载

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简介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商隐(约公元813年--公元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汉族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代诗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人物生平: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

邠国公杜悰的表兄弟。

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

25岁进士及第。

26岁受聘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辟为书记。

王茂元爱其才,招为婿。

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

李党知道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

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

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死后葬何处无定论。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传。

李商隐生平

李商隐生平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他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生平经历:1.早年生活:李商隐约813年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其父亲李嗣曾任获嘉县令。

他十岁丧父,随母回乡务农,家境贫寒。

但他勤奋好学,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资助。

2.科举之路:李商隐在十七岁时即以文章闻名。

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考中进士,随后在秘书省任职。

3.仕途坎坷:李商隐的一生始终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开成四年(839年),他在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的帮助下,得到王茂元的器重,并娶其女儿为妻。

然而,这却遭到牛党的排挤。

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中,郁郁而不得志。

4.晚年生活: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病故于郑州,享年约46岁。

5. 作品创作:李商隐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多数为婉约风格,善于用典,构思精巧。

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

他的代表作品有《夜雨寄北》、《锦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

6. 历史评价:李商隐在晚唐时期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著称,被誉为“唐朝诗歌艺术的瑰宝”。

尽管他生前郁郁不得志,但他的诗歌却在后世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明朝人胡应麟将李商隐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清代文学家王士祯则称赞他为“晚唐诗之冠”。

7. 后世影响:李商隐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婉约风格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启发,他善于用典的创作手法也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借鉴。

唐朝诗人李商隐生平简介

唐朝诗人李商隐生平简介

20XX年唐朝诗人李商隐生平简介李商隐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与杜牧被称为“小李杜”,下面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李商隐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李商隐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李商隐幼年丧父,只能跟随母亲回乡,生活比较清贫,他又是家中的长子,所以少时经常帮别人抄书来换钱,以贴补家用,幸得一位堂叔教他五经诗文,使他写得一手好文章。

公元829年,李商隐一家迁到了洛阳,结识了白居易与令狐楚等人,并得到了令狐楚的器重。

后令狐楚调职,李商隐返乡,曾到王屋山学过道。

公元837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但他的为官之路并不顺利,期间还被卷入了牛李争斗的政治漩涡中,一生不得志。

公元858年,抑郁寡欢的李商隐在郑州病故。

虽然仕途不顺,但李商隐还是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词。

李商隐是唐朝为数不多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在骈文上也颇有造诣,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鲜明,广为流传。

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近六百余首,比较著名的有《夜雨寄北》、《锦瑟》、《无题》等等。

李商隐的诗都有哪些1/ 4李商隐是唐朝少有的对于诗的意蕴美好有着极度追求的诗人,他擅长诗的创作,此外在骈文上的文学造诣也十分突出。

他的诗构思独特新颖,风格别致绮丽,尤其是无题诗以及情诗的写作上,更是缠绵曲折、婉转动人,传颂至今。

不过他的有些诗文略显得过于晦涩难解,因此有人感叹李商隐的诗这么美,只可惜没有注解难懂其情思。

李商隐的诗歌传世的有六百余首,作为一个有着明显政治倾向以及抱负的积极分子,他的诗中直接触及政治题材的占了很大的比例,咏史诗具有极高的成就,既不是无病呻吟,也并非托古怀今,而是借历史经验来批议当下世事与统治者,将古今二者巧妙结合,创造了一种政治诗的特殊形式,加强了咏史诗的艺术感。

他的爱情诗在中华古典诗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而无题诗又是李商隐本人别具一格的创新,主要以男女情思为主题,很大一部分表达的是对妻子的深情,意境美好,感情婉转,辞藻华丽,节奏有致,读起来意味深长,触动人心。

古诗霜月李商隐的创作背景

古诗霜月李商隐的创作背景

古诗霜月李商隐的创作背景一、引言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深情绵邈、婉约含蓄的诗风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霜月》以其空灵清雅、富有禅意的意境备受人们喜爱。

然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却鲜为人知。

本文将通过专业的研究和分析,深入探讨《霜月》的创作背景,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李商隐的诗歌艺术。

二、李商隐的生平与创作风格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的诗歌多抒发政治失意和爱情悲剧,风格深情绵邈、婉约含蓄。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文化内涵,深受后世推崇。

三、《霜月》的创作背景分析《霜月》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诗云:“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李商隐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1.社会环境:唐朝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李商隐身处其中,深感世事无常,人生苦难。

他的诗歌作品多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2.个人经历:李商隐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第。

在政治上,他始终未能得到重用。

这些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霜月》的诗意解读《霜月》一诗,通过描绘深秋夜景,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诗中的“征雁”和“蝉”都是季节变化的象征,“百尺楼高水接天”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高远的志向和孤寂的心情。

最后两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以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为喻,表达了诗人坚韧不拔、傲然独立的个性。

五、结论《霜月》是李商隐晚期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精湛的艺术才华和深情绵邈的诗风,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诗人的心境。

通过对《霜月》的创作背景和诗意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李商隐的诗歌艺术,同时也为后世研究唐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李商隐生平个人简历.doc

李商隐生平个人简历.doc

李商隐生平个人简历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你是否也读过他的诗句呢?你了解他的生平吗?的我为大家整理了“李商隐生平个人简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李商隐生平个人简历一、李商隐简介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

晚唐诗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四首,数量位列第四。

二、李商隐生平故事家世李商隐自称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是北齐光州中从事李凝之的后代。

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

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

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

早年生活及教育李商隐生于浙江,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

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

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

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

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

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

陈贻焮认为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

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犹豫、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从祖父起,迁居郑州(今属河南郑州市)。

父亲李嗣曾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

商隐三岁时,父亲受聘为浙东(后转浙西)观察使幕僚。

他随父由获嘉至江浙度过童年时代。

李家从商隐曾祖父起,父系中一连几代都过早病故。

商隐十岁,父亲卒于幕府。

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虽在故乡,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

或者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赢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在“悬头苦学”中获得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锻炼了他坚韧执着的追求精神。

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谒令狐楚,受到赏识。

令狐楚将他聘入幕府,亲自指点,教写今体文。

楚子令狐綯又在开成二年(837)帮助他中进士。

但就在这一年底,令狐楚病逝。

李商隐于次年春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

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

当时朋党斗争激烈,令狐父子为牛党要员,王茂元被视为亲近李党的武人。

李商隐转依王茂元,在牛党眼里是“背恩”的行为,从此为令狐綯所不满。

党人的成见,加以李商隐个性孤介,他一直沉沦下僚,在朝廷仅任九品的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和闲冷的六品太学博士。

为时都很短。

从大和三年踏入仕途,到大中十二年去世,30年中有20年辗转于各处幕府。

东到兖州,北到泾州,南到桂林,西到梓州,远离家室,飘泊异地。

他最后一次赴梓州作长达五年的幕职之前,妻子王氏又不幸病故,子女寄居长安,更加重了精神痛苦。

时世、家世、身世,从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

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灵心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

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以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发他丰富的感情活动。

“庾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送千牛李将军》),“多感”、“有情”,及其所带有的悲剧色彩,在他的创作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唐代诗人李商隐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李商隐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李商隐生平简介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经过精心收集的鉴赏,欢迎广大读者阅读。

【人物生平】家世出身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

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

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

[3-4]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

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今陕西富平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

早年生活李商隐的曾祖父李叔恒,十九岁登科进士,位终安阳令,祖父李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

父亲叫李嗣[5] 。

李商隐出生时,其父李嗣正任获嘉县令。

三岁左右,李商隐随李嗣赴浙。

不到十岁,李嗣去世。

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

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

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曾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

此外,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与一手好文章。

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

令狐楚欣赏李商隐的文才,对其十分器重,让李商隐与其子令狐等绹交游[6] ,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并“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

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

在这几年中,李商隐一面积极应试,一面努力学文,在科举上虽一再失败,但在写作上则完成了由散向骈的转变,此后他很少再写散文。

李商隐的生活背景

李商隐的生活背景
46年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 年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 年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 • 一、青少年时期(24岁以前)。 青少年时期(24岁以前)。 岁以前
• 10岁时,父病逝。从堂叔学古文。在艰苦 岁时,父病逝。从堂叔学古文。 岁时 的条件下发奋攻读,开始诗歌创作。 的条件下发奋攻读,开始诗歌创作。现存 古诗《无题》一首: 八岁偷照镜, 古诗《无题》一首:“八岁偷照镜,长眉 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 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 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 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这 首诗用乐府民歌常用的排比手法, 首诗用乐府民歌常用的排比手法,写一位 少女的聪明能干和羞涩依人之态, 少女的聪明能干和羞涩依人之态,曲折地 表达了他渴望施展抱负和对前途焦虑的心 纯用白描手法,风格清新明朗。 情。纯用白描手法,风格清新明朗。
李商隐简介
•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 清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清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诗人,字义 李商隐( 813年 约858年),晚唐诗人 晚唐诗人, 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 号玉谿 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 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Bì阳)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 阳 温庭筠齐名,世称“温李” 为朦胧诗鼻祖。 温庭筠齐名,世称“温李”。为朦胧诗鼻祖。
一、李商隐的生平际遇与创作
• 二、25-33岁,踏上仕途,陷 25-33岁 踏上仕途, 入党争时期。 入党争时期。
• 娶妻,陷入党争。 娶妻,陷入党争。 • 入仕的道路坎坷,25岁赴京参加博学 入仕的道路坎坷,25岁赴京参加博学 鸿词科考试 ,失利 • 26岁再次赴吏部试判,被录取,授官 26岁再次赴吏部试判 被录取, 岁再次赴吏部试判, 秘书省校书郎。几个月后被调离。 秘书省校书郎。几个月后被调离。此 时的诗篇抒发“才命两相妨”的感慨。 时的诗篇抒发“才命两相妨”的感慨。 • 29岁他又一次参加吏部书判拔萃科考 29岁他又一次参加吏部书判拔萃科考 试合格,二进秘书省 试合格, • 32岁,母病逝,守丧。 32岁 母病逝,守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高兴之余,想到自己已经多少次带着 失望和心酸告别长安,幸好这次及第。离京时, 同年好友们为他送行,李商隐作一首七律给一位 当天未能来送行的好友,即是《及第东归次灞上 却寄同年》: 芳桂当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压春期。 江鱼朔雁长相忆,秦树嵩云自不知。 下苑经过劳想像,东门送饯又差池。 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
李商隐(811—859)(生卒年说法不一):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生平与创作 人生初程(811—837) 李商隐科举场中的遭遇
1、出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从祖父起,迁居郑州;生于获嘉(今河南获 嘉)。 2、政治背景: 唐朝第十二代君主李纯(宪宗) 社会矛盾因“安史之乱”而充分暴露并 恶性发展,变本加厉,官僚集团内部斗争未 曾缓和 科举制度积弊丛生,腐朽不堪,埋没人 才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 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李商隐默念着杜甫的诗句,联想到自己 的身世:这柔软细长的柳枝,翠绿的蒲草 究竟为了谁?是为了我们那无能的皇上? 还是为了我这样落魄的书生?或者为了那 浑浑噩噩的老百姓……
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为国家的命运充满 了忧虑。同时,不禁想到曲江繁华到寥落的变 迁,简直就是王朝盛衰的一个见证。这时,李 商隐写下七律《曲江》: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表现出强烈而深沉的忧国情绪。 关心国事并且积极干预政治的态度,表 现出一位诗人最宝贵的政治热情和朝气。
进士及第:开成二年(837年),李商 隐开始对年年应试不第的生活感到厌倦,于 是想通过旧交令狐绹的关系得到帮助,令狐 绹与主考官交好,于是通过关系,李商隐及 第。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 工夫”,李商隐回想自己八年的辛酸应试生 活,只不过令狐绹几句话便实现了。
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
李商隐进士及第,竟看不到那种及第后应有 的欢喜与兴奋。可是谁能知道,李商隐一考就是 八年,八年已经可以改变很多事物。 诗的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不必为未能来 送行而惋惜,因为自己大概很快会回来。此次离 京,心绪不同,连灞陵的柳色看上去也不像往年 那样充满怨恨。所以,你未能到此折柳相赠,倒 正是相宜。
八年应试不第的艰辛 生活,奠定了李商隐忧郁 感伤的诗歌风格。
这是他一个人的悲哀, 也是一个时代的沉浮;这 是他一个人的故事,也是 中国式文人的集体背影。
参考资料
董乃斌:《李商隐传》、《李商隐的心灵世界》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前四句以曲江的往昔为背景,极力 渲染它今日的荒圮阴惨。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五、六两句使用两个有名的晋朝故 事编成对仗工稳的对句,抒发念故土、 昔往日的感情;后句表现天下将乱、国 破家亡的不详预感。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动乱已叫人心胆俱碎的,可是一想到如 此衰朽的唐朝所面临的可怕下场,那么心中 的痛苦不知道要强烈多少倍了!
3、科举场中的遭遇 大和四年(830),李商隐刚二十岁, 正是一位风流倜傥、青春焕发的才子。 李商隐与友人第一次赴京赶考,结果是 友人高中,李商隐榜上无名。 对于李商隐来说这是一次打击,不过他 倒也没有十分在意,一次落第,不足以说明 自己没有 大和七年(833年),经过友人令狐楚 介绍,李商隐结识郑州刺史萧澣,二人结成 忘年之交。 不久后萧澣失势,萧澣鼓励李商隐力争 进取,于是李商隐前去拜见新任刺史催戎, 得到赏识,聘为幕僚。
不久后催戎也病逝,李商隐只能另寻依 靠。 大和九年(835年),李商隐再次来到长 安应试。这期间他写了寄托自己“身世之 感”、“寄怀之意,全在言外”的七绝诗 《宿骆氏亭寄崔雍、崔衮》,历来被认为是 情挚意深、含蓄蕴藉的佳作: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开成元年(836年),一年一度的礼部考 试照常举行。李商隐又一次风尘仆仆地来到 长安。 此时的李商隐开始了对时事的初步思考。 考试完毕后,发榜期间,李商隐独自一人来 到曲江游玩。 他独自在江头漫步,默背着杜甫的名诗 《哀江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