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

附录A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简称LEC)。
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
D值越大,说明该作业活动危险性大、风险大。
表A.1 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表A.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判断准则
表A.3 发生事故事件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C)判别准则
表A.4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D)。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编号:5.9.1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
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它由美国的格
雷厄姆(K • J - Graham)和金尼(G • F - Kinney)提出的,因此也称为格雷厄姆一一金尼法。
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的三个因素指标值之
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个因素是:
L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危险性的大小:D=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的特点是比较简便,容易在企业内部实
行。
目前,已在航空工业系统、部分铁路交通系统和石化系统试点使用,效果较好。
它有利于掌握企业内部各危险点的危险状况,有利于
整改措施的实施。
评价步骤如下:
1)以类比作业条件比较为基础,由熟悉作业条件的人员组成评
价小组;
2)由评价小组人员按照规定标准给L、E、C分别打分,取三组
分值的平均值作为L、E、C的计算分值,用计算的危险性分值D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等级。
三个因素的分值和危险性分值及其对应的情况如下。
表1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值(L)
表2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E)
表3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可能结果的分值(C)
表4 危险性分值(D)。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评价法概述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评价法是指对危险物质或危险作业场所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事件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以确定其引发事故的频率和后果的程度,并通过评价结果来加强危险物质或危险作业场所的安全措施。
LEC评价法具有简单、快速和高效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
LEC评价法的原理LEC评价法是基于对危险作业条件的分析,综合考虑以下三个因素来评价其危险性:1.损失事件的可能性(L)2.损失事件发生时造成的影响(E)3.损失事件的后果的严重性(C)L、E、C三个因素都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
其中,L代表概率,常以年度频次为衡量标准。
E和C通常采用财产和人命威胁的标准来定义。
LEC评价法能够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其原理类似于风险矩阵方法,将它们与预设的标准相比较,并将危险性分为五个级别。
LEC评价法具体步骤LEC评价法的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确定损失事件(LOA)该步骤是为了明确评估的对象而进行的。
首先要将待评估的作业条件(LOA)明确规定为一个确定的损失事件,并给出其发生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步骤2:确定发生的频率和影响损失事件的因素该步骤主要是为了确定评估损失事件(L, E, C)的因素、影响和发生的频率,并进行概率分析,确定各因素和影响对损失事件发生的贡献值。
步骤3:进行LEC分析该步骤主要是根据步骤2中确定的各因素和影响的贡献值,计算出评估结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将危险性分为五个级别。
步骤4:确定减轻或消除危险的措施根据LEC评价结果,确定减轻或消除危险的措施,使评价结果进一步优化。
LEC评价法在实际中的应用LEC评价法广泛应用于各种危险作业条件的分析和评价,如化工、石油、建筑等行业。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设置多种不同的评估方法和标准,以适应不同的行业或特定任务的需求。
例如,对于一个化工企业的储罐区,可采用LEC评价法来评估其危险性,按照以下步骤展开:步骤一:确定损失事件(LOA)•储罐区泄漏步骤二:确定发生的频率和影响损失事件的因素•液体储存量•损坏储罐数量•容器维护历史•消防设施配置情况•作业规程步骤三:进行LEC分析•发生概率–1年一次 1–1年以上 2•影响程度–经济受损低于8000美元 1–经济受损8万美元以上 5•严重程度–伤亡人数0人 1–伤亡人数超过5人 5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将危险性分为五个级别,以评估储罐区的安全等级。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LEC 评价法

极不可能;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实际不可能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判断准则
分值
频繁程度
分值
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8小时不离工作岗位,或连班作业,算“连续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1万以上
1套设备停工
引人关注,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1万以下
没有
停工
形象没有受损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D)
风险值
风险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A/1级
重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60~320பைடு நூலகம்
B/2级
较大危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非常罕见地暴露
发生事故事件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C)判别准则
分值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人员伤亡
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停工
公司形象
100
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制性条款
10人以上死亡,或50人以上重伤
5000以上
公司
停产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0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制性条款
3
可能,但不经常;或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或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LEC(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识别、评估和控制工作条件中潜在危险的方法。
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可以帮助工作场所识别并处理潜在的危险,以预防事故和职业伤害的发生。
LEC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基于作业和条件危险的分析。
通过对作业职责、作业活动和作业环境的分析,可以确定出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危险因素。
LEC方法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施:前提条件、作业操作和结果条件的分析。
在LEC方法中,前提条件是指在进行具体作业之前需要满足的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工作许可证、工作准备、培训、技能和器材等。
通过对前提条件的分析,可以确定出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
作业操作是指实际进行作业的过程。
在LEC方法中,对作业操作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出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不正确的方法、低效的工具和设备、无法预测的工作环境等。
结果条件是指作业完成后可能出现的结果。
通过对结果条件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出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错误的输出、质量问题、不良的后果等。
LEC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风险评估。
通过对每个危险因素的评估,可以确定其潜在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风险。
LEC方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整体性。
它不仅考虑了独立的危险因素,还考虑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综合效应。
通过对整个工作系统的分析,LEC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潜在的危险。
LEC方法在各种工业领域都可以应用。
它可以用于评估工厂生产线上的危险因素,也可以用于评估建筑施工现场的危险因素。
无论在哪个领域,LEC方法都可以帮助工作场所识别出潜在的危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综上所述,LEC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工作场所识别和控制潜在的危险。
通过对作业和条件危险的分析,可以确定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危险因素。
通过风险评估和整体分析,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风险。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介绍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一、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中危险性大小值D按下式计算:
D=LEC
式中:D—危险性大小值;
L—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C—危险严重程度。
二、事故或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值与作业类型有关,可根据施工工期制定出相应的L值判定指标,L值可按表1的规定确定。
三、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值与工程类型无关,仅与施工作业时间长短有关,可从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或危险环境人员的分布及人员出入的多少,或设备及装置的影响因素,分析、确定E值的大小,可按表2的规定确定。
四、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即危险严重度因素C值与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发生事故时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从人身安全、财产及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等因素,分析危险源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确定C值,可按表3的规定确定。
五、危险源风险等级划分以作业条件危险性大小D值作为标准,按表4的规定确定。
(完整word版)6.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附录A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简称LEC)。
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
D值越大,说明该作业活动危险性大、风险大。
表A.1 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表A.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判定准则
表A.3 发生事故事件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C)判定准则
表D.3 发生事故事件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C)判定准则(续)
表A.4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D)及控制措施。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LEC法及举例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LEC法及举例LEC法是常用于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一种方法,全称为“Loss of Life Expectancy(寿命损失预期)法”。
它是根据作业条件对人类寿命的影响进行评估,并用数值化的方式表示出来。
下面将介绍LEC法的基本原理,并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说明其应用。
LEC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潜在事故对人的影响进行估算,确定作业条件的危险性等级。
该方法主要包含三个步骤:确定伤害害、估算伤害后果、计算损失寿命。
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伤害害确定伤害害主要包括确定危险源、伤害机理和伤害效应。
危险源是造成伤害的条件,伤害机理是危险源对人体造成伤害的过程,伤害效应是人体受到伤害后的生理或心理影响。
第二步:估算伤害后果估算伤害后果主要包括伤害概率和伤害严重程度。
伤害概率是指发生事故的概率;伤害严重程度是指发生事故后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程度。
第三步:计算损失寿命计算损失寿命是将伤害后果转化为对人的寿命影响,一般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
根据损失寿命的计算结果,可以评估作业条件的危险性等级。
下面通过两个实际案例来具体说明LEC法的应用:案例一:厂房火灾1.确定伤害害:危险源是火灾,伤害机理是火灾对人体造成烧伤和中毒,伤害效应是烧伤后导致伤残或死亡。
2.估算伤害后果:伤害概率根据过去的统计数据和安全措施的有效性来确定,伤害严重程度可以通过火灾的热能和烟雾浓度等指标来估算。
3.计算损失寿命:根据伤害后果的数据计算出每个可能的结果对人的寿命影响,然后加权求和得到总的损失寿命。
最后,根据损失寿命的数值,评估作业条件的危险性等级。
案例二:工业装置泄漏1.确定伤害害:危险源是装置泄漏,伤害机理是泄漏物对人体造成中毒和烧伤,伤害效应是中毒和烧伤后导致伤残或死亡。
2.估算伤害后果:伤害概率可以通过泄漏的频率和装置的可靠性来确定,伤害严重程度可以通过泄漏物的毒性和燃烧性来估算。
3.计算损失寿命:根据伤害后果的数据计算出每个可能的结果对人的寿命影响,然后加权求和得到总的损失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
一、简述
LEC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
该方法采用与系统风险率相关的3种方面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中人员伤亡风险大小。
这3种方面分别是: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风险分值D=LEC。
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二、量化分值标准
对这3种方面分别进行客观的科学计算,得到准确的数据,是相当繁琐的过程。
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半定量计值法。
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估计,分别对这3方面划分不同的等级,并赋值。
具体如下: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