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两则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七上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苏教版语文七上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梵天寺木塔》段落
第一层,从开头到“而动如初”。 这层写建塔过程中工匠们未能解决塔身不 稳定的问题。 第二层从“无可奈何”到“塔遂定” 这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和“实钉”的办 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从“盖钉板上下弥束”到“人皆伏 其精练”。 这一层解释了塔定的原因及众人对此事的 反应,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 高明。
其: 其虫旧曾有之 这种,这样 人履其板 那 人皆伏其精练 他,指喻皓 患其塔动 这 其喙有钳 它的,指子方虫的天敌的 密使其妻 他的,指匠师的
词类活用 便实钉之 名作动,用钉子钉 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 “伏”同“服” 佩服
《以虫治虫》段落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文章第一说明虫害产 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
实:使坚实。钉:用钉子钉。如:遵照。 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
盖:因为。弥束:紧密束缚。来自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
相:互相。联:连接。
胠箧:箱子。履:走,踩踏。
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伏:同服,佩服。 精练:精熟。
方:方出神

《以虫治虫》反应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 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 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 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 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当堂练习
1.根据课文填空 “傍不肯”的外貌特征--------,------。 子方虫天敌的威力无比表现在------,----------。 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的句 子是:------------------------。 突出“以虫治虫”成功的一句话是-----------------。

《梦溪笔谈》二则课文重难点分析

《梦溪笔谈》二则课文重难点分析

《梦溪笔谈》二则课文重难点分析学习重点:1.《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

庆州:宋代州名,在今甘肃庆阳一带。

界:地域,范围。

子方虫:今称粘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

方:正当,正在。

为:成为。

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害:危害。

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狗蝎: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

其:它的。

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

蔽地:遍地。

蔽,遮盖。

则:连词,相当于“就”。

以钳搏之:用钳跟子方虫搏斗。

之,指子方虫。

悉为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悉,都,全。

为,成为。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旬日:十天。

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

岁:年成。

以:因。

“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子方虫。

大穰:庄稼大丰收。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

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梦溪笔谈》两则,了解沈括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

2.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掌握文中涉及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梦溪笔谈》两则2.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方法、古代科技、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沈括的生平及其作品《梦溪笔谈》。

2. 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4. 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深入了解课文中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课文。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梦溪笔谈》两则。

2. 参考资料:有关沈括生平的资料、梦溪笔谈的研究成果等。

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环节1. 课前预习:学生自主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提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成书背景及特点。

培养学生对古代科学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梦溪笔谈》简介:作者、成书背景、特点。

两则故事简介:内容、主题、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梦溪笔谈》的背景和特点,分析两则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科学知识和文学价值。

鉴赏法:品味故事中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作者及成书背景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及其生平。

掌握《梦溪笔谈》的成书背景和创作动机。

2.2 教学内容沈括生平介绍:出生背景、学术成就、历史地位。

《梦溪笔谈》成书背景: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编纂过程。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详细讲解沈括的生平和对科学的贡献。

图片展示法:展示沈括画像和《梦溪笔谈》的古籍封面,增强学生的兴趣。

第三章:两则故事简介3.1 教案目标让学生掌握《梦溪笔谈》中两则故事的基本内容。

分析两则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故事一《杯弓蛇影》:故事梗概、主题、寓意。

故事二《石墨与金刚石》:故事梗概、主题、意义。

3.3 教学方法讲故事法:生动讲解两则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主题和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故事一《杯弓蛇影》的解析4.1 教案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杯弓蛇影》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故事情节解析: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矛盾冲突。

寓意分析:寓意、启示、现实意义。

4.3 教学方法解析法: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寓意。

第五章:故事二《石墨与金刚石》的解析5.1 教案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石墨与金刚石》的故事情节和科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5.2 教学内容故事情节解析: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科学知识。

梦溪笔谈二则(最新6篇)

梦溪笔谈二则(最新6篇)

梦溪笔谈二则(最新6篇)《梦溪笔谈》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古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学法指导]查阅相关资料、对照注释疏通课文、讨论作品意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查阅沈括及其《梦溪笔谈》的有关资料。

2、预习字词,通读课文。

3、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思考。

[教学步骤]1、由镇江的梦溪园导入。

2、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3、讨论学习《以虫治虫》(1)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工具书或提出疑问。

(2)集体朗读,学生翻译课文提示重点字词句:界:地域,范围。

方为秋田之害:正在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方,正、正在。

为,成为。

害,危害。

千万蔽地: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蔽,遮盖。

悉:全、都。

皆:全、都。

岁以大穰: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岁,年成。

以,因。

大穰,庄稼大丰收。

(3)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作品意义提示:《以虫治虫》反映了我国古代利用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的情况。

这种方法不仅促进农业增产,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在今天更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4、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做“探究、练习:一”。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1、检查复习《以虫治虫》。

2、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3、讨论学习《梵天寺木塔》(1)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提出疑问。

(2)集体朗读课文,学生翻译课文提示重点字词句: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

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把金钗送给她。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

人皆伏其精炼:人们都佩服他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

其,他。

(3)结合“探究、练习:二”,讨论本文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

提示:《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工匠的“密使其妻”和喻皓的“笑”都很传神的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溪笔谈部分翻译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卷一故事一1.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

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

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2.胡服原文: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

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

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

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

《梦溪笔谈》二则

《梦溪笔谈》二则
译文: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短文结构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塔身不
稳定,工匠找不到解决办法。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 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 题。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 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小结:
本文通过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 “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 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赞扬了喻皓 的高超技艺,说明早在l000多年前我国在建 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
2、短文又是如何刻画那位“匠师”的?
——“塔动”的问题,匠师凭自己的经验无法解决。 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向权威——喻皓求教。但是 作为一名“匠师”,他又不好意思亲自去问,只 好“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这样,一位 既 希望得到别人帮助 ,又 爱面子 的“匠师” 形象就活灵活现的站在我们面前了。
相关资料
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喻 皓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宋太宗想在京城汴梁建造一座大型宝塔,从全国各 地抽调了一批名工巧匠和擅长建筑艺术的画家到汴梁进行 设计和施工。喻皓也在其中,并且受命主持这项工程。
塔建成以后,人们发现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倾斜,感 到奇怪,便去询问喻皓是怎么回事。喻皓向大家解释说: “京师地平无山,又多刮西北风,使塔身稍向西北倾斜, 为的是抵抗风力,估计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风吹正。”原来 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见喻皓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 考虑到了工程技术本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 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对于高层木结构的设计来说, 风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荷载因不。在当时条件下,喻皓能
方两三级
正当,正在 才
通假字
土人谓之“傍不肯”同“旁”,旁边
人皆伏其精练
“同“服”,佩服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溪笔谈部分翻译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卷一故事一1.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

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

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2.胡服原文: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

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

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

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溪笔谈》两则十六《梦溪笔谈》两则一、教学目的:1.了解《采草药》一文列举理由,引证事实,说明事理的写法;2.领会《雁荡山》一文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叙述中又各有侧重的写作特点;3.了解一些结构复杂的主语;4.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客观事物,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提示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的特点记事与说理有机结合,条理分明,文笔朴实简练。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正音:掇duō(拾取、摘采)率shuài(大率:大概、大抵)黯恶ànè(黯:阴暗、暗淡)茎jīng(植物体的一部分)菔fú(芦菔产是萝卜)愆qi ān(过失)圭guì(一种叶细节疏的竹子)畦qí(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峤qiáo(岭峤:五岭的别称)并bīng(古代并州)陨yùn(坠落)牒dié(文书)湫qiū(水池)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穹qíong(高起成拱形)干gān(直冲)岿kuī(高大而独立的样子)龛kān(供奉神像或佛像的塔状石窟或木柜)皋gāo(成皋:古县名)迥jǐong(高挺的样子)作者及《梦溪笔谈》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

曾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革新吏治,颇多建树。

曾出使辽国,严词驳斥辽国争地的要求,在镇守西北时,积极巩固边防,多次击败西夏贵族统治者的军事侵扰。

掌管和主持过天文研究、盐政改革、农田水利兴修和军器制造,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医药、音乐、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精湛的研究(物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某些见解和发现,比欧洲早四、五百年),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也非常关心,凡有见闻,无不详为记录(如初中所学《活板》),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梦溪笔谈》这部综合性科学论著。

《梦溪笔谈》全书26卷,《补笔谈》1卷,《续笔谈》3卷,共30卷,609条,分故事、辩证、乐律等17目。

除了论述文学、史学、艺术等外,主要记载论述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当时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反映了十一世纪我国科学的辉煌成就。

据统计,该书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就有二百余条,占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内容包括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及工程技术相当广阔的领域,其中有些科学发明创造,已经列于中世纪世界各国的先进行列。

因此,《梦溪笔谈》成了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的文笔朴实简练,记叙翔实,条理分明,毫不刻意于文字雕琢,但带有文学性。

课文所选两则,一是说明在什么时间采草药才有效,一是探讨雁荡山得名的来历以及雁荡诸峰形成的原因,都有相当可靠的科学根据。

“则”就是“条”,我们通常所说“新闻两则”“笔记一则”也是这个意思。

《梦溪笔谈》属笔记体散文。

采草药选自《梦溪笔谈·药议》,题目是编者加的。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⑴,此殊未当⑵。

但二月草已芽⑶,八月旧利用很不恰当只(因为)发芽芽:名作动,发芽苗未枯,采掇⑷者易辨识耳,在药⑸则未为良时。

大率⑹用根者,若枯死采药分辨识别对药来说就不是好时节大概采用的在:对……来说有宿根⑺,须取⑻无茎叶时采,则津泽⑼皆归(于)其根。

欲验⑽之,但取芦菔⑾,隔年老根选择液汁集中验证只拿萝卜地黄⑿辈⒀观,无苗时采,则实⒁而沉⒂;有苗时采,则虚而浮。

其等来看(它们的根)就充实沉重空虚轻浮那实而沉:形+形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如今之些就长成没有开花那么长足衰老像现在花:名作动,开花紫草⒃,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⒄;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开花鲜明润泽再太暗难看采药时间适效⒅也。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⑴说,用花者取当与否的验证选取刚(采摘)自然遵从这种说法本:指上文的古法,译为这种花初敷⑵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⑶土气开放用固定的时月因为地温(的升降在不同情限以时月:以时月限之有早晚⑷,天时有愆伏⑸。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况下)有早有晚天气时令(也)变化无常像开花的植物在里就到四月花。

白乐天游大林寺诗⑹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游大林寺桃花》盖常理也。

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如圭竹⑺笋,有二月生者,有三这是普遍的是(由于)低的四月生者。

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圭;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才叫它之晚稻。

一物同一畦之间⑻,自有早晚。

此物性⑼之不同同一类作物同在一小块地里的本身早熟晚熟植物本身的性能也。

岭峤⑽微草⑾,凌⑿冬不雕;并、汾⒀乔木,望秋先陨⒁;诸越⒂则五岭小越枯萎并州汾州临近秋天纷纷落叶南方诸越:百越,泛指南方地区则:不译桃李冬实⒃,朔漠⒄则桃李夏荣⒅。

此地气之不同也。

一亩之稼,则桃树李树结果实北方开花各地气候同朔漠:朔方和沙漠,泛指北方粪溉⑴者先芽;一丘⑵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此人力之不同也。

岂可一切⑶施肥灌溉发芽同一块地作物结实一律拘以定月⑷哉?用固定的时间来限制呢拘以定月:以定月拘之简析:全文分两层。

第一层(“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提出观点。

第二层(“但二月草已芽”至文末)说明观点。

分为三个小层。

1.(“但二月草已芽”至“在药则未为良时”)指出古法二月、八月采草药只是便于采集者辨识,就药材说并不是最佳时间。

作者以此作为第二层开头,承上启下。

2.(“大率用根者”至“此人力之不同也”)从两方面详细说明采草药不能“一切拘以定月”。

这一小层分别从草药使用部位的不同,采药时间也应不同,以及草药生长的条件不同,采药时间也应不同来两方面来否定古法,阐明观点。

使用部位的不同方面,作者依次说明:“用根者”分为“有宿根”和“无宿根”、“用叶者”、“用芽者”、“用花者”、“用实者”五种情况分类说明。

作者根据草药生长规律,指出采用部位不同,采药的时间也应不同。

草药生长的条件方面,作者依次说明的是:“地势”海拔高低、“物性”植物品种不同、“地气”纬度南北、“人力”栽培情况差别等生长条件不同,采药的时间也应不同。

3.(“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总结。

从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阐明事理的说明文常用的逻辑顺序,它不同于说明实体事物常用的空间顺序或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常用的时间顺序。

本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直接说明、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四种。

说明草药使用部位不同,采药时间也应不同,主要使用直接说明和分类别说明的方法,在“用根者”部分也举了事实作举例子说明,还用了对比说明法。

说明草药生长条件不同,采药的时间也应不同,主要用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如举白乐天的诗说明地势不同,花时就各异;举圭竹笋和稻子为例,说明品种不同,生长的时间也不同;举“岭峤”、“并、汾”、“诸越”、“朔漠”的情况来说明“地气”不同,植物的生长时间也有差异。

所举事例,很多也是能互相对比说明问题的,如“平地”与“深山”,“岭峤”与“并、汾”,“诸越”与“朔漠”。

文章根据很多事实,明显对比,多方说理,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观点:采草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最佳时间,不能“一切拘以定月”。

第二课时雁荡山选自《梦溪笔谈·杂志一》,题目是编者加的。

温州⑹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⑺,未是全国(风景)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以来)各种地理著作判断句(名词谓语句)尝有言⑻者。

祥符⑼中,因造玉清宫⑽,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没有记载过年间上山砍伐才发现这座山未尝:副词,没者:助词,无义未有名。

按西域书⑾,阿罗汉⑿诺矩罗⒀居(于)震旦⒁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这个)名字根据记载居住在中国边芙蓉峰龙湫⒂。

唐僧贯休⒃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⒄云漠漠⑴,的和尚写一诗中龙湫宴坐⑵雨蒙蒙”之句。

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⑶,前瞰大海,的诗句向前俯视可见然未知雁荡、龙湫⑷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在什么地方才一个大湖认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山下两个水潭用给它们命名:名作动,给……命名谢灵运⑸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⑹遍,独不言此山,盖名做太守(的时候)几乎游历完了唯独没谈到大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概这个名字第一段:说明雁荡山在古代长期不为人知的情况。

1.(“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交代雁荡山所在地点,提出本段中心。

2.(“祥符中”至“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说明本段中心。

先说比作者早60年的宋代“祥符中”“尚未有名”的情况。

再引西域书和贯休诗说明宋代以前对雁荡山虽有零星记述,但不详细也不明确,提到了雁荡、龙湫的名字,但具体位置在哪里,人们还弄不清。

最后说,南朝“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⑺崖巨观察陡峭挺拔险峻奇异向上耸立(约)高大的山峰巨大谷,不类⑻他山,皆包诸谷中⑼,自岭⑽外望之,都无所见;的深谷和其它的山不相似包容各个山谷里面周围高地什么都看不类:像所见:见到的东西至谷中则森然⑾干霄⑿。

原⒀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所冲激,到(一看)却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被刷原:推究为……所……:被动句式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⒁之类,皆是水都冲走了耸立在那里像这一类凿⒂之穴。

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⒃与地⒄平,冲刷而成的洞穴看它们却是高耸的悬岩陡峭的石壁恰好同周围高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⑴。

世间沟壑⑵中水凿之处,皆有行至于许多山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冲刷的地方植土⑶龛岩⑷,亦此类⑸耳。

今成皋、陕西⑹大涧中,立土直立的土层底部凹陷的岩石这一类大的山沟中间直立土动⑺及百尺,迥然⑻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⑼,但此壁往往达高高地着也可算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这里是动:动不动,往往定语后置句,“而”标志土彼石⑽耳。

既非⑾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⑿所蔽,故古土质那里是石质(雁荡山)不是挺拔高出地面却被密林遮蔽为……所……:被动句式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发现没有到过这里道理是不值得奇怪的第二段:推究雁荡山诸峰形成的原因,说明它长期不为人知,是它的特殊地形造成的。

1.(“予观雁荡诸峰”至“谷中则森然干霄”)描述作者实地考察所见雁荡诸峰的地形。

2.(“原其理”至“但此土彼石耳”)先说明根据实地考察的推理判断:“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所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