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青铜器工艺
中国工艺美术史概述

中国工艺美术史概述二、主要内容、分类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艺美术手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民间工艺美术、宫廷工艺美术和文人工艺美术雕塑、锻冶、烧造、木作、髹饰、织染、编、扎、画绘、剪刻传统工艺美术:雕塑工艺、织绣工艺、编织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和漆器工艺。
现代工艺美术:室内环境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日用工业品造型设计、日用陶瓷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和书籍装饰设计等。
三、美学特征和谐性、象征性、灵动性、天趣性、工巧性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概述石器原始人从实用生产(还不是从审美)的要求出发,对造型样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造型手段。
为了砍砸刮削等不同需求而有意打制成不同类型。
旧石器时代石器新石器时代石器动物陶塑形象多生动有趣,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明了原始人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较强的造型写实能力。
陶猪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姆渡文化,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长6.7厘米。
从事稻作生产的河姆渡氏族,其家畜饲养业也有一定规模,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狗和水牛,猪的数量最多,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在遗址中到处可见。
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一件陶盆,其上刻有一束捆扎整齐的稻穗和猪纹,反映了养猪与农业的密切关系。
陶鹰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陕西华县出土,高36厘米,器口开在鹰的背部,整体造型威武而雄壮。
狗的形象生动可爱,其伸着长颈,抬着头,眯起眼睛,像是迎接主人的归来。
曲卷着尾巴成为器物的手柄鸟形鬶新石器时代.白陶双层口鬶,大汶口文化,这是个鸟形的鬶,最特别的是它的双层口沿,口沿四周还饰有三角形镂孔,双层的口很少见,既可阻挡灰尘杂物,又是很强的装饰效果。
鳖形墨陶壶新石器时代。
鳖形墨陶壶,仿鳖形造,壶腹即鳖身,短尾,周围有4个小爪,每爪有两孔,以作系绳之用。
红陶鸟形器新石器时代。
红陶鸟形器,齐家文化,此鸟形器结合了雕塑与刻划的表现手法,鸟身的一侧刻着细线翅翼纹,另一侧刻细线幼鸟纹,还印有小圆圈纹。
中国工艺美术史4

2、丝织几何纹与人物、动物纹的组合纹样。 舞人动物纹锦
3、刺绣动物纹样和动物、植物组合纹样
(四)织绣纹样的造型方法 1、规整法
2、组合法
3、正面法
4、侧面法
本章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具有时代的共同性和地 区的特殊性,风格清新活泼。工艺造型向世俗化方向 发展。图案组成以四方连续为主。在战国时期还出现 了工艺专著《考工记》。
(五)人物 纹样
战国水陆 攻战纹鉴
三、铜镜的图案
(一)铜镜 (二)四大铜镜:战国镜,汉镜,唐镜和宋镜。
战国镜
汉镜
唐镜
宋镜
(三)战国铜镜图案 1、山字纹镜
2、蟠螭纹镜
3、兽纹镜
4、狩猎纹镜
四、漆器
(一)漆器的种类与造型
1、日用器物:耳杯、卮、豆、勺、盒、壶、俎、 奁、梳、杖等。
2、家具:床榻、几、案、座屏等。
3、乐器:编钟架、鼓、瑟、排箫、笙等。
4、墓葬用器:漆棺、墓神、镇墓兽等。
(二)漆器图案 1、动物纹
2、人物纹
3、云纹
4、几何纹
五、染织
(一)主要产地:齐鲁,楚国。
(二)染织新突破:刺绣和织锦。“锦绣”,美好事物象 征。
(三)织绣图案 1、丝织几何纹样
(1)杯纹
(2)菱格六边形纹 (3)散点几何纹
一、青铜器的器型演变 1、敦
2、壶
3、扁壶
4、其他
青铜器型及功能的转变
时代
器型
功能
意义
商
酒器组合 祭祀用器 宗教
西周
食器组合 礼器
人事(等 级,礼制)
春秋战国 钟鸣鼎食 生活日用器物 实用
二、青铜器的图案
(一)蟠螭纹
中国工艺美术史总结

古代中国的设计艺术(一)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私有制形成,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石器时代以后,经历了金石并用期,人类历史进入青铜时代。
在社会发展史上,是奴隶社会时期。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在河南郑州一带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与夏代同期。
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商代分为早期和殷商(晚期)两个阶段。
以晚期最为辉煌,河南安阳小屯为其王都。
周--周人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部落,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
周武王灭商成立周朝。
定都西安西南的镐京。
周代实行分封制、世袭制和等级制。
礼治是其根本。
周代的等级制充分反映在工艺美术方面。
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考工记》,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依据《考工记》所著,那时的工艺制作的分工已经较为趋向专业化状态。
春秋战国---这是一个大动乱、大转变的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时期。
各诸侯国的兼并和分裂,也造成了地方特点的成熟和文化的交融。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战国时期,冶铁工业的出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学术领域的百家争鸣,带动了中国社会思潮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巨大发展。
青铜是红铜加锡、铅的合金。
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1、青铜器的型制:武器和工具:戈、矛、斤、刀、钺、镞、铲、凿等乐器:钲、铙、钟、鼓生活用品:(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鼎、鬲、豆、爵、角、觚、尊、壶等。
2、青铜器的制造工艺:陶范、分范、铸造、镶嵌、鎏金、失蜡等。
商代青铜器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纹饰,郑州杜岭出土的饕餮乳丁纹方鼎、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为代表。
中国工艺美术史青铜器工艺

青 铜 器 工 艺
夏商周时代青铜器
一、引言
考古学家指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还应存在一 个铜石并用的时期。
夏商西周,青铜器不仅代表了最尖端的生产技术,是最重
要的人造物品,青铜礼乐器还凝聚了社会的思想观念,展现 着人们的精神信仰。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 成公十三年》), 而当时的“祀”与“戎”都与青铜器不可分离。
2.温手炉 3.温酒炉
错金博山炉
(三)铜奁
古代放梳妆用具、食物的盒子,圆形、直壁、 有盖、器腹较深,盛行于汉代。
春秋战国:造型和纹饰都不再像西周以前那样神秘狰狞,而代之以华美和
写实的世俗气息,青铜器具更加走进日用生活和人群,造型风格由粗笨厚重转为 简朴轻便。
秦汉:青铜更多的用于人的日用生活,礼器的无用和铁器的出现促使青铜
艺术走向没落,此后漫长的岁月仅仅只有铜币和铜镜在孤独前行。
青铜器的萌芽
我国青铜器的出现最迟在原始社会晚期,在 时间上距今4500—4000年。在属于原始社会的较 晚一些时候的山东龙山文化,河北、辽宁、内蒙 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了铜工具、 兵器、装饰品。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 很多铜工具和镜、指环等。
型设计由严正而变成奇巧。
二、春秋战国时的青铜容器
(一)器形的演化
春秋战国青铜容器的种类大体包括烹食器、酒器和水器, 它们中的许多器物还部分承担着礼器的功能,特别是鼎。 鼎在这一时期的实用价值逐渐凸显,典型的是战国中期开 始流行的扁圆鼎,其装饰华丽而不庄严,表明鼎的观赏价值 提升而礼仪功能的消隐。
错金银青铜 有流鼎
二、材料和制作
所谓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但也常含有少量的铅。在红
铜中添加适量的锡可以降低熔点,并提高其硬度。而在其中
中国工艺美术史

青铜工艺青铜:在红铜中加锡、铅等冶炼成的一种合金。
金属物理化学性优点1熔点降低。
容易掌握铸造过程2硬度增高。
可根据器类对硬度的不同要求适当的调整铜锡比例,造出各种适用的器物3便于铸造。
青铜溶液流动性好,浇铸时无微不入,凝时满范,且汽孔少,使装饰花纹清晰 4增加光泽度。
不易锈蚀,具有化学的稳定性。
制作1、陶范法(泥模法)1)炼矿:得到粗铜2)制范:造型、翻范、合范3)熔铸:包括:调剂、精炼、浇铸4)装饰2、失蜡法: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的一种制造铜器的先进方法,也是镂空装饰的一种最佳方法,它以蜡刻成器形和装饰,内外敷泥待干燥后,注入铜液,蜡液流出,原来有蜡的地方被铜液填满,就形成了铸造物。
这种铸铜方法制得的铜器表面光滑,花纹清晰,精度高。
发展:商代主要采用饕餮纹,还有夔纹、鸟纹、象纹、鱼纹、蝉纹、蚕纹等。
一般运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即以饕餮纹为主题,以回纹为陪衬,形成主次效果。
图案组织多用单独纹样,并用对称式,显出威严工整的艺术气氛。
此种格式,也与合模的制作技法相适应。
商代青铜器多用作祭祀或酒具。
周代饕餮纹已居于次要地位,多用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等,组成二方连续形式,地纹减少或无地纹。
具有质朴和韵律的美。
周代的青铜器多用作礼器,或作为纪念性用品,故多出现长篇铭文,以歌颂周王美德或记对贵族功绩赏赐,或交换、婚嫁、诉讼,以及记事祭祖一类。
春秋战国,除以蟠螭纹为主要纹饰外,还出现了表现社会生活的新题材,如宴饮、舞乐、渔猎、攻战等。
图案组织多用四方连续。
青铜器已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而向日常生活用器方面发展,增加了许多以实用为主的用品。
铜灯:汉代,灯的应用已很普遍,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
(样式繁多、功能和美观相结合)形式可分1、盘灯有灯盘,一般和高足豆相似,但也有许多象生的盘灯,灯体常做成动物如牛、羊、朱雀、雁足以及人物等形状。
(朱雀灯...、雁足灯...、羊形灯...)2、虹管灯灯体有虹管,灯座盛水,燃灯时可将油烟通过虹管吸入灯座水中,以防止空气污染。
青铜器制作工艺及其发展历程

青铜器制作工艺及其发展历程青铜器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也是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青铜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和变革,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和历史文化的演变。
一、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起源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氏族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发展和生存,开始追求制造地位的象征,于是大量的青铜器应运而生。
此时的青铜器制作大多采用“拼贴法”,即先用若干块铜片将青铜器的主体拼凑成质地比较坚硬的形态,然后在表面上完善。
这种制作方法虽然非常落后和原始,不过也为青铜器制造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进步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稳定和生产力的提高,对青铜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商代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开始走向密织而成熟。
商代使用的"铸造法",为青铜器制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铸造法不仅可以制造出细致的雕刻纹饰,而且也更节省铜料,降低了制品的成本。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制作技法至今仍在使用。
三、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制作技术的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形成了"铸造法"、"切铜法"等多种制作手段,这些手段为青铜器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青铜器制造种类已经非常丰富,如器皿、兵器、乐器等,这些青铜器的制造工艺也非常复杂,雕刻纹饰美轮美奂,体现了人类智慧的极致。
四、汉晋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的退化与继承汉晋时期,自商周以来已经沉淀下来的青铜器制作技艺达到了极致,青铜器的质量和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但是,在东汉晋代之后,由于历史转移和战乱的影响,青铜器的制作技艺开始衰退。
青铜器的纹饰趋于简单,且钱谷、象鼻鼎、四铲、三足鼎等器型也逐渐减少。
中国工艺美术史之春秋战国

第七章
春秋战国时期织锦工 艺
织锦种类与用途
锦: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多用于贵族服饰 绣:色彩丰富,图案多样,多用于贵族服饰和家居装饰 缂丝: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多用于贵族服饰和家居装饰 刺绣:色彩丰富,图案多样,多用于贵族服饰和家居装饰 织锦用途:贵族服饰、家居装饰、礼品赠送等
织锦制作工艺
色彩:色彩丰富,以红、黄、 蓝、绿、紫等为主
这个时期的工艺美术作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工艺美术主要类型
青铜器:如鼎、簋、壶、盉等,具有较高 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陶器:如陶鼎、陶甑、陶罐等,具有较高 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玉器:如璧、琮、璜、佩等,具有较高的 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
石器:如石斧、石刀、石磬等,具有较高 的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
设计:根据玉石的形状、颜色和纹理进 行设计
雕刻:采用雕刻、镂空、镶嵌等工艺进 行制作
打磨:对玉器进行精细打磨,使其表面 光滑、圆润
抛光:对玉器进行抛光处理,使其光泽 明亮、晶莹剔透
装饰:在玉器上镶嵌宝石、金属等装饰 物,增加其美观性和艺术价值
玉器纹饰与图案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纹饰特点:简洁、流畅、对称 常见纹饰:云纹、龙纹、凤纹、兽纹、植物纹等 纹饰寓意:吉祥、富贵、长寿、平安等 纹饰与图案的演变: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象,从单一到多样
漆器:如漆奁、漆盘、漆盒等,具有较高 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木器:如木雕、木刻、木器等,具有较高 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工艺美术风格特点
青铜器:造型精美,纹饰繁复,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玉器:质地温润,造型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漆器: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陶瓷:造型多样,纹饰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

夏、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夏、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夏、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夏、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夏、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
三、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
简朴——繁缛 凝重——生动 (一)夏代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初创时期,形体较小、 造型质朴,纹饰也较简单。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夏、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
一、历史背景 夏商周史称三代,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端。 1、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世袭奴隶制国家--夏, 诞生了。启改禅让制为世袭制,部落转化为国家机器。 2、公元前17世纪商人汤率领部落推翻夏桀的统治,建 立商王朝。 3、公元前11世纪,商王朝为周武王取代。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夏、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
(二)商代是青铜器艺术由成 熟到鼎盛的重要阶段
1、前期:种类明显增多,礼器 也大致齐备,纹饰简单,呈带 状分布。 代表:饕餮乳丁纹方鼎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夏、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
2、后期——殷墟期青铜器 器壁较厚,通体满花,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 代表器物:偶方彝、“后母戊”大方鼎
垂鳞纹
重环纹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夏、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
造型端庄典雅,腹 与方座上的饕餮纹 可看做是商器风格 的延续,器下方座 则是商代所未见的, 体现周人的理性精 神。
青铜“利”簋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夏、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面纹 青铜方 鼎
乳钉纹 青铜爵
四羊方尊
(二)商晚期和西周早期
从盘庚迁殷肇始的商晚期,商代的青铜器逐渐臻于极盛,中
国的青铜艺术则进入了第一个高峰。
著名的是司母 戊大方鼎
1939年 安阳武官村出 土,是为祭奠 商王之母戊所 铸。
商晚期的青铜器中大型青铜器颇多,上面的司母戊鼎便是 其中的代表。此外酒器在当时也是异常发达,这与商代的嗜 酒之风不无关系。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了周。在西周早期的近百年中, 青铜器依然如商一般威严神秘,其造型和装饰很难同晚期商 代风格相区异。
二、材料和制作
所谓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但也常含有少量的铅。在红
铜中添加适量的锡可以降低熔点,并提高其硬度。而在其中
添加适量的铅,会使其硬度降低,但能使得青铜获得优良的 韧性。 古代铸造青铜器至少要、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的
记载,正是说明了青铜器制造的几个条件。
人化
神化
礼化
人化
1、奴隶制建立不久,青铜器功能以实用为主,是人 化的。 2、奴隶制鼎盛时期,青铜器主要作为祭器,其功能 是神化和礼化。 3、奴隶制衰落和封建制的确立,青铜器又恢复了实 用品的功能。
青铜器的时代特征
夏朝:共同特点是器壁较薄,整个造型显得枯瘦,简陋,轮廓线条尖锐,青铜器
的造型多以陶器仿制而来。而且青铜器上尚无装饰性附件,也无纹饰,多为素面器。
商周青铜器凤鸟纹
青铜器夔龙纹
(三)几何形纹样
夏商西周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随处可见,在夏和商的早期,
乳钉、网格、联珠等几何纹施用最多。至商中期到西周早期, 它们基本以辅助纹样的形式出现。到西周后期,瓦纹、重环、
商代:几何体的造型大都显得粗重,注意各个部位的比例协调,达到均衡,重心
尽量下沉,在视觉上造成沉稳凝重的效果。此时的青铜器上开始有装饰性的附件。
西周:初期,鼎的腹部上小下大,兽蹄足;中期以后,酒器大减,出现了新的食
器 和水器盘成套的青铜器增多,带长篇铭文的增多。西周后期,礼崩乐坏,礼器都 趋向粗陋,重要而常见的鼎、爵、觚都逐渐消失。
五、装饰及其含义
(一)设计与构图
夏商西周青铜器的装饰走过了一个由简陋入繁缛华美,而
后再趋向单纯的历程。
夏商多为单独适合纹样,形制以对称居多;入西周后,装
饰则开始向二方连续演化。
(二)动物纹
一直到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最重要的装饰题材都是兽面
纹。它通常作为主题纹样,出现在作品最醒目的位置。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饕餮)
西周食 器青铜 簋
青铜面具 三星堆 商代
青铜器 三星堆
(三)西周中晚期
从穆王(公元前976至前922年)开始西周进入中期, 青铜器的新风貌也越发成熟。 以食器为中心的礼器组合开始完备,而许多酒器器形相继消
失。中期以后,青铜器中成组成套的器物增多。这与西周人薄
鬼神而重礼仪的观念有关。
青铜“伯 多父”盨
春秋战国:造型和纹饰都不再像西周以前那样神秘狰狞,而代之以华美和
写实的世俗气息,青铜器具更加走进日用生活和人群,造型风格由粗笨厚重转为 简朴轻便。
秦汉:青铜更多的用于人的日用生活,礼器的无用和铁器的出现促使青铜
艺术走向没落,此后漫长的岁月仅仅只有铜币和铜镜在孤独前行。
青铜器的萌芽
我国青铜器的出现最迟在原始社会晚期,在 时间上距今4500—4000年。在属于原始社会的较 晚一些时候的山东龙山文化,河北、辽宁、内蒙 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了铜工具、 兵器、装饰品。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 很多铜工具和镜、指环等。
中 国 工 艺
美
术 史
青铜器工艺
青铜器的发展史
从远古一直到公元前2100年中原地区的夏朝建立,石器的使用更为普 遍,青铜的冶炼和铸造也还没有形成规模,属于铜石并用时期,青铜文明 还处于萌芽状态。 青铜时代的真正来临,是在中原地区夏王朝建立,自商代晚期到西周 早期达到了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造型和纹饰均趋向 简便、简化,铭文增多。春秋中期开始神秘的兽面纹很少见到,充满生活 气息的现世场景出现在青铜器上,神开始让位于人。礼器在战国末期也随 着神圣的祭祀遭受冷遇而渐渐消失,诸侯们忙于争权夺地,青铜器更多地 用于了武器制造和日常生活器皿上,如铜灯、铜镜等。 战国末期,作为一个工具材料的铜,渐渐淡出 了人们的视线,这是因为开掘这个伟大的时代的另 一种工具——铁器诞生了。随着铁器的出现,青铜 文明开始走向了衰落,唯剩下铜镜和铜币还在漫长的 月里孤独前行。
一对铜球范
三、艺术的演进
(一)夏和商代早中期
夏(主要是二里头文化遗址)的青铜器制作还较为粗糙,但 如鼎和一些礼器及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均被后来的商所继承。
商(早期文化遗址是二里岗)的青铜器制作已然形成系统,
酒器、烹饪和水器都有相当数量的发现。而且这些器皿的使用 已经同社会等级挂钩。
鼎在这一时期,不再只是一种实用品,也成为权力的象征。 相传夏禹铸九鼎以像九州,后来成为传国的重器。在商代, 用鼎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
►四、器型及其功能
商周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它们可以分成:礼器、乐器、工具、 兵器、车马器、杂器。其中礼器最为重要,按用途礼器又可分
为酒器、食器、水器及其他。
(一)酒器
在夏商,青铜酒器甚多,种类最繁,而入周以后,酒器地位
下降,种类和数量日趋减少。
青铜酒器线描图1:
青铜酒器线描图2:
问题: 请分别告知 右侧几件青 铜酒器的名 称
青 铜 器 工 艺
夏商周时代青铜器
一、引言
考古学家指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还应存在一 个铜石并用的时期。
夏商西周,青铜器不仅代表了最尖端的生产技术,是最重
要的人造物品,青铜礼乐器还凝聚了社会的思想观念,展现 着人们的精神信仰。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 成公十三年》), 而当时的“祀”与“戎”都与青铜器不可分离。
觚(gu)
卣(you)
尊
觥(gong)
(二)食器
西周时期,食器的地位上升,取代了商代酒器的地位而 成为礼器的中心。按照功能,食器可细分为鼎、鬲、甗等烹 煮器,簋、簠、盨、豆等盛食器。 青铜食器线描图1:
青铜食器
线描图2:
(三)水器及其他
与酒器、食 器相比,水器 的种类和数量
都要少,但其
中也不乏精美 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