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7月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合集下载

我国船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我国船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我国船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船舶产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船舶制造能力不断增强,三大造船指标持续上升,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掌握主动权。

但船舶市场仍然存在以下风险:一是用工紧张问题仍存,综合经营成本波动性增加;二是部分配套产品依赖进口,短板仍未补齐,船舶配套供应链稳定仍面临挑战;三是造船船位供给趋紧,船舶市场调整风险逐步加大。

在造船新周期启动之际,船舶行业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机遇,未来我国造船业发展将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中国船厂市场竞争力快速增强,造船业优势持续巩固;二是高端船型制造步伐加快,高附加值船型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三是行业发展转型绿色化智能化,推动制造技术优化升级。

一、发展现状分析近几年来,我国船舶产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船舶制造能力持续增强、新接订单总量占世界市场份额持续提升,造船工业三大造船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造船大国。

我国船舶制造能力持续增强。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7月,中国造船完工总量为2409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7.8%;同比增长15.6%,增速较2023年1-6月提高14个百分点,而2023年1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为同比下降4.6%和13.8%。

按修正总吨计,1-7月,全国造船完工量870万修正总吨,同比增长30.2%,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5.5册我国造船完工量数据的攀升,体现出我国造船能力的不断增强。

图12023年2月-2023年7月全国造船完工总量及同比增长率走势(单位:万载重吨,%)资料来源: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新接订单同比增长74%。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7月,新接订单总量为4476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7.7%,同比增长74%,增速较2023年1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21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而上年同期为同比下降43.1虬按修正总吨计算,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量1738万修正总吨,同比增长39.9%,占全球的62.7%。

2022年1-7月全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2年1-7月全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2年1-7月全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分析2022年1-7月,中国船企凭借承接散货船等优势,取得较好经营业绩,新承接船舶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同比连续增长。

但受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运力过剩难以改观,航运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影响,船市成交下滑趋势明显,新船价格上涨趋势受阻,市场前景不容乐观,中国船舶工业依旧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一、全国三大造船指标两升一降1~7月份,全国造船完工206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1.5%。

承接新船订单457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2.5%。

7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534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6.4%,比2022年底增加17.1%。

二、重点监测企业1、造船企业三大指标两升一降1~7月份,54家重点监测的造船企业造船完工195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8%。

承接新船订单438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7.1%。

7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497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8.2%。

1~7月份,54家重点监测的造船企业完工出口船170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7%;承接出口船订单403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5.4%;7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140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8.5%。

出口船舶分别占重点造船企业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6.9%、92%和94%。

2、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月份,船舶行业87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97亿元,同比增长9.6%。

其中船舶制造产值1104亿元,同比增长3.8%;船舶配套产值176亿元,同比增长15.3%;船舶修理产值67.8亿元,同比增长26.5%。

3、船舶出口同比连续增长1~7月份,船舶行业87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出口产值966亿元,同比增长4.1%。

其中,船舶制造产值764亿元,同比增长3.2%;船舶配套产值26亿元,同比下降10.5%;船舶修理产值28亿元,同比增长19.7%。

4、企业经济效益同比下降1~7月,87家重点监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87亿元,同比增长10.6%;利润总额受到个别企业大幅亏损的影响,为40.7亿元,同比下降8.5%。

2023年1~8月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23年1~8月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22年1~8月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1~8月,全球造船成交消失回升,我国承接订单总量大幅增长,重点企业抓住契机乐观破解经济运行中的冲突和问题。

一、全国三大造船指标全球船舶制品德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盈利价值猜测报告显示,1~8月,全国造船完工269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8.7%;承接新船订单349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9.3%;8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1464亿载重吨,同比下降7.4%,比2022年年底增加7.2%。

1~8月,全国完工出口船226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8.4%;承接出口船订单324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93%;8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968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9%。

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3.9%、92.9%和84.5%。

二、重点监测企业1.造船企业三大指标有升有降1~8月,39家重点监测的造船企业造船完工231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1.2%;承接新船订单330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3%;8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0421亿载重吨,同比下降5.5%。

1~8月,39家重点监测的造船企业完工出口船199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9.2%;承接出口船订单3109万载重吨,同比大幅增长251%;8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906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4%。

出口船舶分别占重点造船企业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6.4%、94.2%和87%。

2.工业总产值下降1~8月,船舶行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91亿元,同比下降13.3%。

其中,船舶制造企业1186亿元,同比下降27.8%;船舶配套企业161亿元,同比下降23.1%;船舶修理企业79.9亿元,同比下降7.5%。

3.船舶出口下滑1~8月,船舶行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083亿元,同比下降24.8%。

其中,船舶制造企业944亿元,同比下降25.7%;船舶配套企业31.5亿元,同比下降17.1%;船舶修理企业51.9亿元,同比下降15.4%。

2023年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23年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2022年1~11月,我国船舶工业连续保持平稳快速进展。

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实现大幅增长,手持船舶订单企稳回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总体经济运行状况良好。

但受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船舶工业面临的风险并未得到根本消退。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和特点(一)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大幅增长,手持订单企稳回升1~11月,全国造船完工量567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5.4%;其中11月当月完工船舶596万载重吨,比10月环比增长19.7%,创月度造船完工量历史新高。

新承接船舶订单量6398万载重吨,是去年同期新接订单量的2.8倍,其中11月当月,共承接新船订单937万载重吨,比10月环比增长140%。

受波罗的海原油运价指数、和集装箱运价指数持续上扬的影响,在11月当月新承接船舶订单中,油船占比约18%、集装箱船占比约10%,均呈上升势头。

由于11月当月新承接船舶订单量连续超过当月造船完工量,使得我国从4月底开头手持船舶订单止跌回升的势头得以连续,截至11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9936万载重吨,比2022年底手持订单上升5.9%,比上年同期增长5.5%。

与去年同期相比,2022年,我国船舶企业撤销船舶订单大幅下降。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全国仅撤消船舶订单42艘、90.9万载重吨,占2022年11月底手持船舶订单总量的0.45%,11月份重点监测企业撤销两艘共计16万吨散货船订单。

(二)工业总产值保持增长,各分行业增幅有升有降受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影响,1-11月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增幅有所下降。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213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115亿元,同比增长25.0%,增幅下降4.2个百分点。

其中船舶制造业4643亿元,同比增长24.4%,增幅下降8.4个百分点;船舶配套业686亿元,同比增长22.5%,增幅下降19.9个百分点;船舶修理及拆船业727亿元,同比增长29.4%,增幅提高26.1个百分点。

2023年船舶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2023年船舶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2023年船舶行业市场环境分析船舶行业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行业,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对船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我国船舶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的转型,船舶行业面临着许多挑战与机遇。

因此,对船舶行业市场环境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宏观环境分析1. 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表现出来的是波动和不确定性,市场对于未来的发展预期存在较大分化。

此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于船舶行业的出口市场产生了不利影响。

而随着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振兴,一些传统船舶市场逐渐回暖,如我国内河运输市场及海工装备市场等。

2. 政策环境分析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船舶产业的发展。

政策支持体系包括了税收优惠、财政资金、信贷支持、技术和扶持政策等。

其中比较明显的是,《船舶产业政策》的出台,以及《海洋强国建设纲要》的发布等政策,对船舶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政府加强了对于海洋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执法监管等工作的管理,对于企业发展和市场准入产生了一定的约束。

3. 技术环境分析随着船舶工业的发展,相关技术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如大型化、高速化、智能化、集成化等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时,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如LNG、油电混合动力等技术也将有望在未来的船舶市场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二、行业内部环境分析1. 竞争环境分析全球船舶市场呈现出多极化发展态势,中国船舶产业发展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

国际船舶制造厂商技术和管理优势明显,国内船舶企业主要还是依赖订单来维持生存。

同时,国内船舶制造业内部也存在着恶性竞争现象,很难保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2. 供给环境分析目前国内船舶制造业供给能力虽然逐年提升,但大中型船舶仍部分依赖进口零部件和技术支持,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短板。

同时,生产能力过剩、过于盲目地扩大规模以及固执地坚持低技术含量的生产方式等问题也给供给环境带来压力。

2023年前7月我船配出口近12亿美元

2023年前7月我船配出口近12亿美元

前7月我船配出口近12亿美元据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我国船舶配套产品进出口总额为39.26亿美元,同比增长5.98%。

1-7月,我国船配产品出口额为11.91亿美元,同比增长7.34%;进口额为27.36亿美元,同比增长5.4%。

其中,7月份,我国船配产品出口额为1.84亿美元,同比下降13.17%;进口额为5.13亿美元,同比增长25.82%,是今年前7个月中进口金额最高的一个月。

1-7月,我国船配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其中,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船配产品金额为6.1亿美元,同比增长9.93%;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船配产品金额为 5.31亿美元,同比增长1.49%。

这两种方式的合计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95.46%。

同时,我国船配产品共出口到177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向亚洲市场出口船配产品金额排在第一位,为 6.67亿美元,同比增长10.05%;向欧洲市场出口排在其次位,出口额为2.71亿美元,同比增长19.99%;向北美洲市场出口排在第三位,出口额为1.71亿美元,同比增长28.83%;向拉丁美洲市场出口排在第四位,出口额为4636.97万美元,同比下降50.15%。

我国出口船配产品金额为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有3个.出口额超过2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仅有12个。

其中,对美国出口排在第一位,金额为1.53亿美元,同比增长32.97%;对日本出口排在其次位,金额为1.39亿美元,同比增长6.41%;对韩国出口排在第三位,金额为1.17亿美元,同比下降27.55%。

对俄罗斯出口船配产品金额增长幅度最大,出口额为2736.86万美元,同比增长837.98%;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韩国。

从详细产品来看,我国船配产品出口以通讯设备和零部件以及锚链等产品为主。

其中,其他无线电导航设备排在第一位,出口额为1.62亿美元,同比增长0.93%;雷达及无线电导航设备零件排在其次位,出口额为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1.62%;日字环节链排在第三位,出口额为1.2亿美元,同比增长2.31%。

2023年我国造船行业市场现状:订单同比下降20.6%

2023年我国造船行业市场现状:订单同比下降20.6%

我国造船行业2022年市场现状:订单同比下降20.6%造船是指建筑或制造船只的生产工业,一般是在一种专业设施造船厂里的船台或船坞中进行。

造船本身应用的科技非常广泛,从船身到引擎的使用,造船技术可以分为几大类,包含船体(或称载台,此部份以基本设计及结构设计为主,依材质可再细分为钢船、铝合金船、玻璃钢〔FRP〕船、水泥船、木船、皮革船、塑胶管筏等)、舣装(如电子设备、航仪、家具、主机以外其他设备等)、轮机(船用主机,如蒸气涡轮机、燃气涡轮机、柴油引擎、核子反应炉等)及电机。

受全球航运市场持续低迷影响,我国三大造船指标同比下降,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回落明显。

业内人士表示,许多企业迟迟没有新订单,将来几年有更多的企业将面临无船可造的局面,造船业将进入破产重组阶段。

2022-2022年中国造船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询问报告表明,2022年1-10月份,全国造船完工28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4.2%;承接新船订单188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7.6%;10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060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0.6%。

数字上看不出来太多“寒意”,但是造船企业分化严峻。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1-10月份,51家重点监测的造船企业造船完工2646万载重吨,占全国的94%;承接新船订单1725万载重吨,占全国的92%;10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0321万载重吨,占全国的97%。

除了这51家企业,其他的造船厂基本上无船可造、无单可接。

扬子江船业副总经理张涛表示,2022年能完成全年目标的三分之一就不错了,明年形势确定还好不了,后年还是这样的话,压力很大。

该企业已制定了5%末位淘汰的刚性裁员指标,继2022年裁员6000人后,这家企业方案在今年年底前再裁员2000人。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当前全球船舶工业正面临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时期。

一方面,国际船舶市场需求大幅下滑,航运市场和造船市场严峻过剩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市场需求形势仍将非常严峻。

2023年造船业现状分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严峻

2023年造船业现状分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严峻

2022年造船业现状分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严峻造船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行业供应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

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极大地刺激了国内外航运和造船市场,由于航运市场长期低迷,造船业产能过剩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

2022年造船业现状分析详情如下。

经受了2022年的低迷后,2022年国内造船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照旧严峻。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造船业淘汰过剩产能,要加快供应侧改革,坚持“两个结构调整”:一方面要调整行业结构,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和抗风险力量;另一方面要调整产品结构,降低散货船等低附加值船型的比重,增加LNG船等高附加值船型的比重。

造船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依据克拉克松数据统计,2022年1月全球新签订单17艘、共计70.73万载重吨。

与2022年12月份全球新签订单75艘、共计549.3万载重吨相比,环比削减58艘,吨位下跌87.12%。

与2022年1月份全球新签订单169艘、共计890.81万载重吨相比较,艘数同比削减152艘,吨位同比下跌92.06%。

受行业低迷、订单大幅缩水的影响,国内造船业产能过剩的冲突凸显。

据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统计,2022年1-12月,全国造船完工量418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1%,其中,海船为1477万修正总吨;新承接船舶订单量312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7.9%,其中海船为1209万修正总吨。

截至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2304万载重吨,比2022年底手持订单量下降12.3%,其中海船为4640万修正总吨,出口船舶占总量的95.7%。

受此影响,国内造船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以*ST舜船为例,公司日前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2022年,公司净利润亏损高达53.4亿元。

公司表示,2022年世界经济形势照旧困难,国际贸易需求进一步削减,航运市场持续萧条、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屡创新低、国际船市低位震荡。

受此影响,以干散货船产品为主的公司船舶主业不同程度的消失了延期交船、交船难、以至于船东弃船的状况,令公司船舶出口雪上加霜,面临严峻的经营形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1-7月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22年1~7月,我国船舶工业连续保持快速进展。

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实现大幅增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总体经济运行状况良好。

一、经济运行基本状况
(一)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快速增长
1~7月,全国造船完工量35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7.4%;新承接船舶订单量3332万载重吨,是去年同期新接订单量的4.2倍(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由于4、5、7月当月新承接订单量均超过当月完工量,使得我国从4月底开头手持船舶订单止跌回升,截止7月底达到18816万载重吨,与2022年底基本持平。

(二)工业总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2年1~7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202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713亿元,同比增长22.7%,增幅下降10.9个百分点。

其中船舶制造业2845亿元,同比增长22.1%,增幅下降17.3个百分点;船舶配套业418亿元,同比增长28.4%,增幅下降10.9个百分点;船舶修理及拆船业420亿元,同比增长19.3%,增幅增加14.7个百分点。

(三)船舶工业出口保持增长
1~7月,我国造船企业完工出口船2781万载重吨,占造船完工总量的79%;新承接出口船订单2399万载重吨,占新接订单总量的
72%。

截至7月底,手持出口船舶订单16558万载重吨,占手持订单总量的88%。

2022年1~7月,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628亿元,同比增长15.7%,增幅下降5.6个百分点。

其中,船舶制造业1366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下降14.9个百分点;船舶配套业57.1亿元,同比增长26.2%,增幅增加25.4个百分点;船舶修理及拆船业184亿元,同比增长9.1%,增幅增加21.1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抓住市场回暖机遇,乐观承接订单
1~7月份,我国船舶企业抓住市场回暖的契机,乐观承接订单,新船成交量大幅回升。

统计数据显示,1~7月份,我国月均成交新船订单接近500万载重吨,超过金融危机发生当年2022年月均成交量。

特殊是7月份单月成交船舶954万载重吨,创金融危机以来最高。

受集装箱及油船市场回暖的影响,7月份订单结构也消失了一些乐观变化,大型油船、集装箱船和工程船上均有所收获,其中油船占7月份承接订单量的35%以上,有利于缓解我国手持订单偏重散货船的结构。

新船订单连续投向建筑技术先进、质量牢靠的优势企业,1~7月份,我国45个重点监测造船企业获得的新船订单占全国新承接订单总量的89.4%。

(二)重点监测企业利润总额连续增长
1~7月,全国83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含船舶配套企业)完成
工业总产值1983.5亿元,同比增长13.53%;完成工业增加值527.2亿元,同比增长13.5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1.2亿元,同比增长
14.2%;利润总额166.4亿元,同比增长24.55%。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船用配套企业接单难,竞争激烈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船舶市场大幅下滑的影响,船舶配套设备需求同步下降,加之国外主机厂低价向我国大量出口低速柴油机,对我国柴油机制造业形成了巨大冲击,企业接单困难。

据我协会了解,大部分柴油机企业1-7月新接订单同比下降80%以上。

目前仅少数柴油机企业生产任务排至2022年,大部分低速柴油机厂近几年生产任务均不饱满,特殊是新建低速柴油机厂开工不足,产能严峻闲置。

与1~7月我国造船完工量增长87.4%相比,我国低速柴油机完工量仅增长了8%,相差近80个百分点。

国外船用设备企业的低价竞争引发低速柴油机价格大幅下跌,2022年初以来,大部分低速柴油机厂接单价格持续下降,柴油机企业基本处在微利和亏损边缘。

此外,中速柴油机、船用曲轴、甲板机械、船用发电机等主要船用设备也面临国外设备的低价冲击,本土扮装船率有下降的趋势。

(二)修船价格水平严峻偏低,影响行业进展
今年以来,一些修船企业为了争夺订单实行了低价接单,致使中国修船价格水平严峻偏低。

据了解,目前中国修船企业在换板、除锈、特涂这三大主要工程领域的报价均接近成本价,极大的影响了修船企
业的生存和进展。

主要缘由:一是金融危机以来造船市场低迷,很多造船企业转向修船市场,加上前几年新建的修船设施间续投产,使得修船业消失了严峻的产能过剩;二是航运市场低迷造成船东流淌资金紧急,削减常规船舶修理工作量,大工程修理量业务明显下降;三是拆船市场火爆,改装船市场萎缩,造成修船市场僧多粥少。

1-7月份,我国重点监测企业坞修艘数2435艘,同比上升14.8%,销售收入同比却大幅下降,下降幅度最多的达到37%。

四、市场猜测
7月份,全球市场一改以往散货船独大的格局。

散货船订单从6月份成交700多万载重吨跌至7月份成交400万载重吨;油船成交吨位今年首次超过散货船,超过总成交吨位的四成;集装箱船市场在经受了20多个月的冰封期后,迎来了久违的订单反弹,7月份成交32艘集装箱船订单,平均单船规模在6200TEU左右。

新船价格稳定上升,7月底船价综合指数收报142点,自三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上涨。

专家估计,下半年集装箱船和油船订单都会进一步改善,而散货船受运价大幅下跌的影响,将会高位回落。

考虑到船队更新淘汰的刚性需求,专家认为将来中小型散货船需求仍会旺盛。

但由于其进入门槛较低、订单竞争激烈。

此外,全球的船舶融资市场还没有明显的恢复迹象。

今年上半年,全球金融机构只发放了98亿美元的造船融资贷款,远低于2022年同期188亿美元的水平,部分订单的落实受到制约。

船用钢材市场方面,受到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影响,船用钢
材价格从7月底开头止跌反弹,但由于产能过剩的牵制,三季度船用钢材价格将在目前价位小幅波动。

下半年,我国船舶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估计全年造船完工量将有望达到5500万载重吨,新承接船舶订单约4500万载重吨,年底手持船舶订单将下降到17500万载重吨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