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为及鉴赏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为及鉴赏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为及鉴赏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为及鉴赏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词作鉴赏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 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 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 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 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 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 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 暮色、 黄昏, 本已寂寞愁苦不堪, 但更添凄风冷雨, 孤苦之情更深一层。 “更著” 这两个字力重千钧, 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 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 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 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 南枝独有花” (道源) ; 它, “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 (杨维桢) 。 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 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

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 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 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 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 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 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 下阕, 托梅寄志。 梅花, 它开得最早。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齐已) :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 意苦争春”。 春天, 百花怒放, 争丽斗妍, 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 凌寒先发, 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 花并非有意相争, 即使“群芳”有“妒心”, 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 就“一任” 它们去嫉妒吧。 在这里, 写物与写人, 完全交织在一起了。 草木无情, 花开花落, 是自然现象。 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 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 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 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 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 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 落花委地, 与泥水混杂, 不辩何者是花, 何者是泥了, 这是第二层。 从“碾”字, 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 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 这是第三层。 结果呢, 梅花被摧残、 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 令人不敢去想像。 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 但作者的目 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 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 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 “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 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 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 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 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 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 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完整版)卜算子咏梅(陆游)教案

《卜算子咏梅》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 2、鉴赏全词比喻、拟人、烘托等多种手法 3、背诵中把握作者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体会到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知道托物言志的手法。 2、通过知人论世了解特定的时代、有教养的家庭、饱受挫折的一生,决定了陆游诗歌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看图片,用一句话或者一句诗概括你对梅的认识。(学生回答) 梅花正是应为傲寒独放、冰清玉洁的品格,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学习陆游的一首《卜算子咏梅》 1、学生根据资料简介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退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使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 2、诵读,注意读的感情(教师指导)同学评价。抓住了“愁”“寂寞”两个诗眼。 二、学习诗词 1、诵读“愁”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风一更,雨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1、请同学们读每句诗,教师适当讲解。

2、学生齐读愁诗。 三、诵读理解 诗人们的相思之愁,离别之愁也好,思乡之愁,亡国之愁也罢,但陆游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又是一番愁绪。 (一)出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1、“愁”在哪儿?(驿外、断桥边、寂寞、无主) 2、是啊!如此清幽绝俗,出众的梅花,却开在郊野的驿外,断桥的旁边。读。 3、驿站经常有人来吗?断桥有人走吗?人迹绝少,倍受冷落。唉!读。 4、它是不是官府中的梅花?它是不是名园中的梅花?它是一株生长在 的野梅。唉!读。 5、这么一株野梅,它得不到应用的护理,无人欣赏,四季之中花默默地开,默 默地凋落。它孑然一身,有谁来眷顾呢?这一株无主的野梅啊!读。 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哪句是景语?哪句是情语? 第二课时 一、出示: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1、学生读此句。 2、愁在哪儿?(黄昏、独自、风、雨) 3、日落黄昏的时候,暮色朦胧,它孑然一身。这无人过问的梅花,怎么能承受 这种凄凉呢?读。 4、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 时又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这是何等的处境啊,这种处境是何等的冷峻啊!读。 5、这天上,地上,人间,给它的种种压力,梅花失败了吗?(开了)这梅花开 了,它是胜利者。这也许就是凝寒独自开,这也许就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二、出示: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1、请同学读。 2、春天,百花齐放,争丽斗艳,而梅花却不愿意去苦争春,它只想把春的讯息告诉给人们,这引起了谁的妒?(群芳理解群芳) 读。 三、出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请同学读。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赏析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赏析 驿外断 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 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①卜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一。《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驿外:指荒僻之地驿:驿站,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③断桥:残破的桥。 ④无主:无人过问 ⑤著(zhuo):同“着”,这里是遭受的意思。 ⑥苦:尽

力,竭力 ⑦一任:任凭 ⑧零落:凋谢 ⑨碾:轧碎。 选自《剑南诗稿》(上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译文】 驿亭之 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背景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 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

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 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 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 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

《卜算子咏梅》陆游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卜算子.咏梅》陆游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主题思想】 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赏析】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2、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3、《卜算子?咏梅》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二、选择题: 1、对《卜算子。咏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卜算子。咏梅》一词是托物言志之佳作,作者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作者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而梅花那种寂寞凄凉,屡受摧残的遭遇,也正是作者政治上备受排挤的写照。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 吴璘等也曾骑 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赏析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 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 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 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 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 纪念的经历: 隆兴元年, 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 楼船横江, 往来于建康、 镇江之间, 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 “气如山” 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 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 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 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 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 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 的诗句 。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 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 散关嵯峨下临贼。

《卜算子.咏梅》赏析习题及答案

《卜算子.咏梅》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班级:姓名: 《卜算子.咏梅》陆游 【原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习题】 1、对《卜算子.咏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卜算子.咏梅》一词是托物言志之佳作,作者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作者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而梅花那种寂寞凄凉,屡受摧残的遭遇,也正是作者政治上备受排挤的写照。 B、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C、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从侧面讽刺了群芳。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D、这首词,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 分析:D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 2、下面的词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驿外断桥边: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这句是说,梅花开在驿站外面的断桥旁边。寂寞开无主:无主,没有主人,即无人过问。这句是说,冷冷清清,无人过问。 B. 无意苦争春:苦,竭力。无意,没有心思,不愿。这句是说,梅花不愿意竭力争夺春光。一任群芳妒:一任,完全听任。这句是说,百花要嫉妒,那就由它们去嫉妒吧。 C. 零落成泥碾作尘:零落,凋零落地。这句是说,梅花飘零凋落,被碾成泥尘。只有香如故:只有梅花的香气和故乡的梅花香气一样。

陆游《卜算子 咏梅》赏析

陆游《卜算子·咏梅》赏析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一、原文: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二、注释: ①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②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③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④寂寞:孤单冷清。 ⑤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⑥更:副词,又,再。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⑦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⑧苦:尽力,竭力。 ⑨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⑩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陨落。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三、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四、赏析: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

陆游《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陆游《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试题】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的处境,下阕写梅花的品质。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参考答案】 1、艰难、恶劣的处境高洁坚贞的品质 2、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阅读练习二: 1、《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2、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 3.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4、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周敦颐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所表明的一样,作者也是以梅花自喻。 5、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6、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7、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作者处境:仕途坎坷,屡受挫折。) 8、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阅读练习三 ⑴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⑵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寂寞、苦闷、凄清 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解析】 第小题考查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的领悟。梅花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渲染了一种寂寞的氛围。已是黄昏独自愁描写的是苦闷而凄清的氛围。 第小题考查对词作言外之意的领悟。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写出孤傲、隐忍的品格和高洁的志向即可。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五首》(其一)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五首》(其一)《书愤五首》(其一)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首联发问,回顾年少气盛时的想法,原以为只要有报国之心,就 一定有机会于战场杀敌,不曾想自己的报国之路会如此的艰难。颔联“概括自己平生所至,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颈联写岁月催人,壮志未酬,已生华发,以沉 痛的笔调,抒发了极度的愤慨。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通过对诸葛亮 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没有谋略、将帅之才,流露出对朝廷不思恢 复的气愤。诸葛坚持北伐,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的《出师表》,表 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 决心。千载而下,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 朝野中碌碌无为、妥协怯懦的投落派,表明自己爱国热情至老不移, 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 之“愤”已弥漫在字里行间,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 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 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

要典籍。1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 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 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 家眷逃回老家山阴。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 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 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扩展阅读:陆游的诗歌内容 陆游的诗歌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 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①坚持抗金,讨伐投落派。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 志士虚捐少壮年”。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 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 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陆游的这类诗歌,以其鲜明 的战斗性、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的斗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许。 ②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陆游年轻时就以 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 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 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如《书愤》一诗,诗人一心 报国却壮志难酬,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 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卜算子-咏梅》(陆游)下阕【赏析】_古诗大全_格言网

《卜算子?咏梅》(陆游)下阕【赏析】_古诗大全_格 言网 托梅寄志。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另附整首诗词赏析: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作者是以梅花自喻。 “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 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 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阕,托梅寄志。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

陆游《书愤》阅读训练附答案

陆游《书愤》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阅读训练】:一、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三、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参考答案】一、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 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二、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三、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2.欲图收复失地愤“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3.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

陆游《卜算子咏梅》简析

陆游《卜算子·咏梅》简析 读《卜算子·咏梅》,表面上看,词人就是在写梅花,写一株孤独寂寞的梅花。孤梅生长在驿外断桥边,在寒冷的初春里临霜开放,尽管只是一株,也不能掩盖其坚韧峭拔的光芒。它或许只是静静地,以它特有的姿态迎接着春天的到来,却万万没想到,“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光芒遭到了其他花草的嫉妒,它感到无奈,也无力回驳,或者说它试图反抗,却怎奈只是孤身一株,抵不过群花排挤。于是,在晦暗阴郁的黄昏,多愁的孤梅受到冷风的锤打,片片梅花簌簌飘落,在寒雨的击打下,融入泥中,碾做尘土。孤梅痛苦无奈,内心有千万的不甘,它知道,尽管外在的花朵飘落,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那沁人心脾的芬芳不会因为风吹雨打而消散减弱。尘土中的残花仍能同未掉落的花瓣一样散发出久久的清香。这芬芳清香,就是孤梅高洁精神的象征,是它收到排挤后不甘的呐喊。 初读《卜算子·咏梅》,以为词人是在写梅花。再读此诗,便能感到孤梅拥有人的感情,拥有词人的感情,那么这首的深层的含义是什么首先,我们要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其次,了解诗人选择梅花的原因。第三,简析诗歌意象,将诗人的经历同诗歌意象融合赏析此诗,解读诗人表达的深层含义。 一、《卜算子·咏梅》的写作背景 要赏析一首诗词,就要对作者的生平有大致地了解。陆游(1125-1210)是南宋的著名爱国将领,他的爱国情怀终身不渝。他出生在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动荡时代,从小就听其父辈“相与言及国事……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自小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45前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 二、从46岁(1170)入蜀从军到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在1189年后在做官和闲居中徘徊。可以说,66岁前的陆游怀着高涨的激情希望步入仕途,抗敌复国,收复中原。但是,他的仕途之路,宏伟抱负不会一帆风顺。在他29岁时,因为进士考试成绩列于秦桧孙子之前,而在复试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进士。后来在仕途中又因为两度力主抗金而被罢职。晚年,又为国考虑不顾高龄出任史官,但却遭到了一些道学名流的嫉恨,多方攻击。 《卜算子·咏梅》可谓是陆游的失意之作。关于这首是的具体写作年份已无从确考。具体

卜算子咏梅阅读整理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 2.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3.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正面描写)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环境烘托)作者处境:仕途坎坷,屡受挫折。) 4“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 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5.试从含义及作用两方面比较分析下面两句诗中“风雨”的异同点。(4分) ①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答案:.(1)含义:都是指自然界的风雨(1分),陆游笔下的“风雨”不仅如此,还象征人人生路上的坎坷、挫折、困难等(1分)。(意思接近即可) (2)作用:都起到了烘云托月或反衬的作用(1分),但烘托的内容不同:陆游以“风吹雨打”的恶劣环境反衬梅花的高洁、坚贞的品格;杜甫以“秋风破屋”“屋漏偏逢连夜雨”烘托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众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1分)。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这首词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有哪些相同之处?(分点扼要叙述) 共同之处:①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②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③都赞颂梅花始终不变的高尚品格;④两位诗人都以梅花自比,两首诗都运用了象征、陪衬、拟人的手法。 2.这首词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有哪些不同之处?(分点扼要叙述)①词中的梅花形象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的、饱受摧残的形象;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形象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②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不一样。毛词积极乐观,充满信心;陆词低沉孤高。 3.两首词都题为“咏梅”,可词中并未见“梅”,你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是咏梅的? 第一首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联系生活常识,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冬季节,而“犹有花枝俏”的非梅莫属;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四句,更把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表露无疑。第二首“无意苦争春,只把春来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也把梅花“严冬开放,春天绽绿”的特点与梅花虽落犹香的高尚品格,尽现读者眼前。 4.最能显示出两位诗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 陆词“零落成混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为及鉴赏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为及鉴赏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词作鉴赏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 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 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 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 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 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 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 暮色、 黄昏, 本已寂寞愁苦不堪, 但更添凄风冷雨, 孤苦之情更深一层。 “更著” 这两个字力重千钧, 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 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 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 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 南枝独有花” (道源) ; 它, “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 (杨维桢) 。 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 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

爱国诗: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书愤五首·其一 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 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 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 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 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注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 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 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 (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 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 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 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 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 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 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不过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 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

《卜算子咏梅》陆游赏析

《卜算子.咏梅》陆游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主题思想】 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赏析】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

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卜算子咏梅赏析

推陈出新意境崇高 一一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赏读 湖北松滋新镇二张世英434200 “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郭沫若《满江红. 读毛主席诗词》)堪称诗词中泰山北斗的毛泽东诗词,以博大胸襟,崇高风范,反映着中国革命光辉历程,体现革命导师的伟大思想。它是诗中的诗,诗中的太阳。闪耀着辉耀古今的奇光异彩。是借鉴感人,推陈出新的典范。毛泽东:“陆游咏梅诗,反其意而用之”而作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古典和谐与现代崇高这根和谐弦上发出的黄钏大吕之声。为我们树立了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创造出了先驱者的崇高意境。文词俏丽,意旨蕴藉,在下之见地健,拢崇高于一身。 梅花,它冰鲜玉润,如从天而降的莹莹白雪。它高节丽姿,是“清帝宫中第一妃”,“空谷佳人洛清浦仙”;它暗香疏影,傲霜凌雪,“花中气节最坚劲”。历代文人墨客,他们从梅花的形、色、香中寻觅到了优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品味到了凿雅高洁的人生妙谛。他们或抒幽愤,或鸣清高,哐寄牢骚。林逋的咏梅绝唱《山园小梅》,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谓道尽了梅花之神韵了。但他所寄寓的却是一个传统文士在远离现实社会的闲逸情怀;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算是咏梅诗词中的超逸之品,但流露的只是感伤,

表现的是脆弱,是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一树梅花一放翁”。只有毛泽东写的咏叹调梅词,才一下子把这个极熟的题目引到了崭新的境界当中。“才华信美娇,千古词人共折腰”(柳亚子)。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春象征光明,象征生机,象征革命带来的希望。春到人间,是飞雪迎来的。这是北国的新春,虽然“大地微微暖气吹”,仍有“高天滚滚寒流急。”“梅花欢喜漫天雪”,不是在寂寞的断桥边,不是在风雨黄昏里。瞧吧,“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梅花仍挺俏于悬崖百丈冰前,这不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吗?百丈冰是寒威,花枝俏则对寒威蔑视,反抗、示威、挑战。更有胜境:不是“无意苦争春”,而是“俏也不争春”;不是“一任群劳妒”,而是“只把春来报”。报被那“悬崖百丈冰”所遮断的春消息。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劳妒”,孤独郁闷,显现的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我”的自慰解嘲。“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呈现的是一个革命家高瞻远瞩的高大形象。特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为民先锋,与民同乐,等到大地春回,百花齐放,梅子便掩映在花丛中和众芳共笑。多么伟大崇高的革命家和时代先驱者的艺术形象啊! 陆游在梅中所见到的寻些“寂寞”、“愁”、“苦”、“零落”,正是一个封建士子,抗金爱国的壮志未酬,功名荣禄的雄心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写有大量歌咏梅的,歌颂梅花傲霜,凌寒,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被选入沪教版语文书试用本第3版第3单元集粹;下;),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诗词赏析: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注释: 冰:冰雪。 犹:还,仍然。 俏:俊俏,美好的样子。(此处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表现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文中指花全部盛开的样子) 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译文: 风雨把春天送归这里,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候,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梅花虽然俏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会感到无比欣慰。 解析: 这首词上阕描写了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词人笔下的梅花,首先是梅花本身,表现了梅花的特点——不畏严寒,开放在坚冰悬崖,同时又不拘于梅花本身,以梅花象征革命者。下阙揭示其精神品格,由外而内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动人景象。全诗以梅言志,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

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悬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正在进行的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片,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变得更加丰满高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