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知识点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幼时记趣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幼时记趣
④拔山:搬开土山 ⑤盖: 这里是“原来是”
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
重点词语
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 ①为所:表示被动,可译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为“被……”
②方: 正。
[译文]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 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我当 时年龄正小,正在看得出神,不 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 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 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 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①于: 在 ②凹凸:高低不平 ③丛杂:多而杂乱 ④其: 这里指自己。 ⑤齐: 这里是一样高的
意思。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
重点词语
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 ①以……为……:
中,怡然自得。
把……当做……
[译文]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 ②邱: 邱同“丘”,土山
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 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 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 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
③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 有点发呆。
④呀然:哎呀地(惊叫一 声)。
⑤神定:心神安定。
⑥鞭: 抽打。
1.童年时代最珍惜最宝贵的回忆往往是一些充满 童真童趣的行为,我们看看作者在课文中向我们 介绍了哪些有趣的事?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2.这篇叙述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围绕的中心是什 么?
童趣
一、研读文本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 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 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四卷,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 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历的 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 愉处与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 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 坎坷遭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 幼时记趣课件 (新版)苏教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 幼时记趣课件 (新版)苏教
七 幼时记趣
基础积累巧记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童稚.(zhì)
藐.小微物自得(yí)
凹.凸.(āo tū) 庞.然大物(páng)
凹者为壑.(hè)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ɡ) 2.找出通假字
(1)项为之强 “强”同“僵”,解释:僵硬。
(2)以土砾凸者为邱 “邱”同“丘”,解释:土山。
三、作家作品
沈复(1763—?),字三白,苏州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 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以卖画为生, 浪迹四海。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 《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卷五《中山记历》、 卷六《养生记道》已失传。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自己大半 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 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浮 生六记》文辞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艳,读之心醉”的评语, 文学气氛颇浓。
(1)为 以丛草为林(当做)
二虫尽为所吞(表被动) (2)察 明察秋毫(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3)之 昂首观之(代词,本文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观之正浓(代词,本文指“二虫斗草间”的情景) (4)以 徐喷以烟(介词,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3.词类活用解释 鞭.数十 解释:名词作动词,鞭打
二、重要词语
1.重点词理解 (1)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2)心之所向:心中想像的景观(鹤舞)。 (3)徐喷以烟:用烟慢慢地喷(它们)。 (4)冲烟飞鸣:冲出云烟飞舞鸣叫。 (5)怡然:喜悦的样子。 (6)凹凸:高低不平。 (7)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九 幼时记趣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九 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
沈复
记忆犹新
通假字 词类活用
翻译
一词多义 句式
通假字
1、项为之强 (通“僵”,僵硬) 2、以土砾凸者为邱(通“丘”,土山)
词类活用
鞭数十(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一词多义
余忆童稚时( 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 时常,常常 )
明察秋毫( 看清 )中( 想象 )
课堂小结
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 带着这双眼睛和这对翅膀,你便 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
学以致用
只要你带着一颗童稚的心,展开丰富的想 象,你也会像作者一样产生“物外之趣”, 请以“观……之趣”为题,写一段200字 左右的文字。
拔山倒树而来( 表修饰关系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表承接 ,便、就 )
句式
私拟作群鹤舞空 见二虫斗草间 驱之别院 徐喷以烟 使与台齐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翻译
1、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像的景观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 百飞舞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神定,捉蛤蟆( 精神

以丛草为林( 把 ) 徐喷以烟( 用 )
能张目对日( 太阳 )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天 )
项为之强( 因为 ) 以丛草为林( 当做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 )
故时有物外之趣( 助词,的 )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助词,无义) 昂首观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 驱之别院( 代“蛤蟆”)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合作探究
1、课题中的“趣”指的是什么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PPT课件
仔细、观察
余/忆 童 稚 时,能/张 目·对 日, 明察秋毫
我 回忆 幼小 睁开 直视 明察秋毫
物外 之趣。
指超出事物本身 乐趣
堂清检测
1.作者幼时有哪些物外之趣?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童心,童趣?
(2)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呢
因为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1)分析2、3、4段,思考一下: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自主学习二:3分钟
反馈方式:4组1.2号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童心,童趣?
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 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有一天 看见 相斗 观看 它们 兴致 忽然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而来,盖 / 一癞虾蟆, 舌
很大 推倒 压倒 原来是
一吐/而二虫尽 为 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
指自己 身体 让 一样高 聚精会神 仔细 看 把 当作
代山林 愉快 满足
3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 处,蹲/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 之,兴正浓,忽有/
伸出 全 被 幼小 正
呀然一惊。神 定,捉 虾蟆,鞭 数十,驱 之
惊怕 心神 安定 捉住 抽打 几 驱赶 它
夏 蚊成 雷, 私 / 拟作/群鹤舞
夏天 发出 雷鸣般声响 暗自、暗暗 比
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 也;
抬 头 脖子 因为 “强”通“僵” 僵硬 白色
幼 时 记 趣
沈 复
第一课时
知识梳理
1.正确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的释义,疏通文意 3.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初中语文-《幼时记趣》考点

初中语文-《幼时记趣》考点

初中语文-《幼时记趣》考点(一)词类活用:鞭数十鞭字为名词用作动词(二)一词多义之:①故时有物外之趣(的);②心之所向(助词,无意义);③昂首观之(它,代群鹤舞空);④项为之强(代词,这样);⑤观之正浓(它,代二虫斗);⑥驱之别院(它,代癞蛤蟆)。

以:①徐喷以烟(用);②以土砾凸者为邱(把)为:①项为之强(因为);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③以虫蚁为兽(当作)。

(三)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余]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余]私拟作群鹤舞[于]空。

③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则或千或百[蚊]果然鹤也。

④使与台齐。

使[之]与台齐。

⑤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一日,[余]见二虫斗[于]草间。

⑥驱之别院。

驱之[于]别院。

2、倒装句徐喷以烟。

以烟徐喷。

(状语后置的倒装句)3、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由为所引导的被动句,解释为被)(四)课文理解1、理清文章脉络,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本文没有连贯的情节,以总分结构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第24节):具体记叙物外之趣。

2、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3、文中表现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①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总结:以上都说明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4、文中表现作者观小为大的丰富想象力的句子有哪些?各出现在哪一幅画面里?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观蚊如鹤)②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得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神游山林)③庞然大物,盖一癞蛤蟆也。

(驱打蛤蟆)5、《幼时记趣》写了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幼时记趣课后注释及复习

幼时记趣课后注释及复习

二、一词多义
余忆童稚时( 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 时常,常常 )
明察秋毫( 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

神游其中( 想象

神定,捉蛤蟆( 精神

以丛草为林( 把

徐喷以烟( 用

能张目对日( 太阳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天 )
项为之强( 因为 )
பைடு நூலகம்
以丛草为林( 当做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 )
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 所以时常有观察物 体本
身以外的乐趣
7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1 节选自 《浮生六。记沈复,字
,三苏白州人
, 作家清,代著有》
《浮。生六记》
2 [ 余 ] 我。
3 [ 童稚(zhì)]
童。年稚, 。幼小
4 [ 明察秋毫 ] 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
小的东西。明, 眼力。察, 看。清秋毫,
观蚊如鹤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物外之趣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热爱生活 明察秋毫 丰富想象
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 什么地方?
童心: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 童趣:观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
一 通假字
(1)项为之强 “
”同“
”,
(2)以土砾凸者为邱 “
”同“
”,
答案:(1)强 僵 僵硬 (2)邱 丘 土山
5、重点句子翻译: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 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 哈蟆也。 6、神定,捉哈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苏教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苏教版知识精讲

初一语文《幼时记趣》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幼时记趣》——沈复[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3. 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4. 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学习]已经能够很熟练的进行文章的复述。

[教学步骤](一)导读进入新课内容: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知道课文的题目是幼时记趣,我们就知道了文章的内容和童年有关,童年,人们经常形容它是“金色的童年,所有人的童年是相似的:每个人的脑海中有着无限神奇的想象力,总是以天真烂漫的童心去看周围的世界,同学们一定也有这样的体验,在大人们看起来不起眼,不以为然的事物我们却把它想得神奇美妙。

比如夏天看黄昏时的火烧云,它们可以在孩子的眼中像巨人,像大山,像狮子……,比如我们堆积木,在沙滩上盖城堡,在童年的我们的眼中仿佛也都在真的城堡中自得其乐一样。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幼时记趣》的作者沈复虽然早已作古,但他的童年也和许多人,和同学们的童年是一样的——儿时的沈复对大自然有一颗天真的、有丰富想象力的童心,他也曾把很多藐小微物看作另一种奇妙的景观,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相信同学们也从中得到共鸣,也引起我们对自己童年生活无限的遐想与回忆。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幼时记趣》的作者是沈复,清代散文家,他能文善画,做过幕僚,游历四方,足迹遍天下,著有《浮生六记》六卷,内容抒写个人家庭情爱生活,有快乐有哀愁,发自肺腑,文学味道颇浓,但情调低沉,略带伤感,这大概和他一生困顿不遇的经历有关。

(三)由教师朗读课文,给重点字正音。

童稚(zhì)藐小之物(miǎo)拟作(nǐ)项为之强(jiàng)鹤唳(lì)怡然称快(yí)土砾(lì)壑(hè)庞然大物(páng)癞蛤蟆(há)(ma)(四)词语解释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语文备资料苏教版七级上册《幼时记趣》精品PPT课件

语文备资料苏教版七级上册《幼时记趣》精品PPT课件

2、词语积累:
观:昂首观之(看 ) 作青云鹤观( 景象、景观 )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以:徐喷以烟( 用 )
以丛草为林( 介词,把 ) 何不试之以足( 用 ) 为:项为之强(因为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 故时有物外之趣( 经常 )
之: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 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 哈蟆也。 6、神定,捉哈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 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哈 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 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 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哈蟆,抽了 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1、解释加色的字。 余忆童稚时 ( 幼小 )
(四)词句积累:
1、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
多义词) 2、文中的通假字 3、文中的成语 4、文中的省略句。如文中“群鹤 舞空”一句应为“群鹤舞(于) 空”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沈 复
射阳实验初中初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词典,能初步读懂课 文并能正确朗读 。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 其中体现的童心 。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熟读背诵名段名篇 2、积累实词熟悉句式 3、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一)识记文学常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时记趣》笔记整理
一、通假字
1、项为之强。

(强,同“僵”,僵硬)
2、以土砾凸者为邱。

(邱,同“丘”,土山)
二、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归类
①项为之强:。

(这样,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③心之所向(助词,无实义。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④昂首观之(这种景象,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⑤观之正浓(这一情景,代二虫斗的情景)
⑥驱之别院(它,代蛤蟆)
2、“其”字用法归类
①必细察其纹理(它的,代藐小微物)
②使其冲烟飞鸣(它,代蚊子)
③常蹲其身(这里指“自己的”)
④神游其中(那,那里,代想象中的山林)
3、“为”字用法归类
①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凹者为壑(当做)
②项为(wèi)之强(因为)
③二虫尽为所吞(被)
4、“以”字的用法归类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把)
5、“而”字用法归类
①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修饰)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承接)
6、察①明察秋毫(看清)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7、时①余忆童稚时(时候)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三、古今异义:
1、明察秋毫【明】眼力
2、盖一癞蛤蟆也【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四、词类活用:
①夏蚊成雷【雷】名词作状语,像打雷一样。

②捉蛤蟆,鞭数十。

【鞭】名词作动词,鞭打,用鞭子打。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介宾短语后置)
(2)省略句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

【“舞空”即“舞(于)空”,省略介词“于”】
②见二虫斗草间【即“见二虫斗(于)草间”,省略介词“于”】
③徐喷以烟【“徐喷”后省略宾语“之”,即“以烟徐喷(之)”】
④使与台齐【即“使(之)与台齐”,省略宾语“之”】
⑤鞭数十【即“鞭(之)数十”,省略宾语“之”】
⑥驱之别院【即“驱之(于)别院,省略介词“于”】
(3)固定句式
①以丛草为林(以……为……”,译为“把……当做……”)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附:以下的附录内容,不需要整理在古文后面,请对照自己的笔记本,有错漏的请更正即可。

六、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余忆童稚时,张目对日(稚:幼小)(张:张开,这里是张得很大的意思)▲
2、明察秋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3、见藐小微物(藐小:微小。

“藐、小、微”都是“小”的意思)
4、必细察其纹理(必:一定)(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5、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6、私拟作群鹤舞空(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拟:比)
7、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所向:指想象的景象)
(则:那么)(果然:副词,真的,果真)
▲8、又留蚊于素帐中(素:白色的)(于:在)
9、作青云白鹤观(作……观:即“当……看”)
10、果如鹤唳云端(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11、怡然称快(怡然:喜悦的样子)(然:助词,作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称快:喊痛快)(称:说,声称,这里是”喊、叫“的意思)
12、于土墙凹凸处(于:在)
▲13、使与台齐(齐:一样高)
14、神游其中(神游:这里指在想象中游历)
15、怡然自得(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
16、观之正浓(浓:程度深,这里是兴趣浓厚的意思)
▲17、忽有庞然大物(庞然:很大的样子)(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18、拔山倒树而来(拔:移,搬开)
▲19、方出神(方:正)(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
20、神定(神定:心神安定)
21、捉蛤蟆,鞭数十(数:几)
2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七、出自本课的成语
1、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形容目光敏锐,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也比喻办事公正严明。

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悦而满足的样子。

3、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

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脆弱的事物。

八、有关本课的知识点:
▲1、本文以记趣为中心,以“明察秋毫”为线索,采用了总分结构,从面到点的记叙了幼时的趣事。

全文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物外之趣”。

▲2、请用四个字的短语归纳本文所写的三件趣事:【或者问“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①观蚊如鹤②神游山林③鞭打蛤蟆
▲3、全文描绘了那几幅图景:
四幅画面:①群鹤舞空图②青云白鹤图③神游山林图④鞭打蛤蟆图▲4、通读全文,思考归纳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或者问: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

”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①“我”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②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眼力好,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并善于观察和发现,观察细致。

③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5、“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它破坏了正浓的观察兴趣,打断了作者的丰富想象。

▲6、“鞭打蛤蟆,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7.本文所记闲情之趣有多种,请用原文语句填写:
(1)有想象之趣,比如:“私拟作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定目细视,以虫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等句。

(2)有细察之趣,比如:“见二虫斗草间”“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有童稚之趣,比如:“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领全文,总叙“物外之趣”,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9、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我”的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

侧面烘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

▲10、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①“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传神。

④“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

⑤“使其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

⑥“鹤唳云端”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⑦“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

11、全文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12、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三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答: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

13、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

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

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

14、课本P43页课后第一题答案:
童年时代的“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也就是说“我”有观察事物的好眼力。

另外,“我”又特别爱好观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加上我能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事物,进而进行想象和联想。

九、参考译文:(加粗句为本课翻译的重点句子)
我回忆自己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楚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我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到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蛤蟆)舌头一伸,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进肚里。

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