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病

合集下载

心衰完整课件PPT课件

心衰完整课件PPT课件

心衰时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 氧化磷酸化过程和ATP生成。
心肌能量底物利用障碍
心衰时心肌对葡萄糖、脂肪酸等能量 底物的利用障碍,导致ATP生成减少 。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
03

典型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
乏力、运动耐量下降
心衰患者常出现乏力、运动耐量下降等症状。
强、外周血管收缩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02
心衰时该系统过度激活,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血压升
高。
炎症因子释放
03
心衰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等释放增加,进一步加重心肌
损伤和心功能恶化。
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心肌缺血缺氧
线粒体功能障碍
心衰时心肌血流灌注不足,导致心肌 缺血缺氧,影响心肌能量代谢。
量。
降低死亡率
通过积极的治疗措施,降低心 衰患者的死亡率,延长生存期 。
预防并发症
积极控制心衰的危险因素,预 防并发症的发生,如心律失常 、血栓形成等。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
的治疗效果。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利尿剂
通过促进肾脏排钠排水,减轻心脏前负荷,缓解水肿症状。常用药物 包括呋塞米、氢氯噻嗪等。
心肌细胞损伤
心肌细胞坏死或凋亡,导致心肌 收缩力下降。
心脏结构改变
心脏扩大、心室壁变薄、心脏瓣膜 关闭不全等,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心脏舒缩功能障碍
心肌顺应性降低、舒张期压力-容积 曲线左移,导致心室充盈受限。
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01
心衰时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

心衰病患者的看护指南

心衰病患者的看护指南

心衰病患者的看护指南1. 病情监测- 监测体重:心衰患者体重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变化。

定期测量体重,并记录下来以便追踪体重的变化。

- 监测水肿:心衰患者常常出现水肿,特别是在腿部和腹部。

观察并记录水肿的情况,如果发现明显的水肿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

- 监测血压:定期测量血压,确保血压保持在医生建议的范围内。

高血压可能加重心衰症状。

2. 药物管理- 按医生指示正确服用药物:心衰患者通常需要多种药物来管理病情。

按照医生的指示准确地服用药物,不要随意停药或改变剂量。

-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了解每种药物的副作用,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或异常反应。

-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定期复查,确保药物疗效的监测和调整。

3. 饮食管理- 低盐饮食:心衰患者应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因为盐会导致体液潴留。

控制盐的摄入量,限制高盐食物的摄入。

- 低脂饮食:选择低脂饮食,减少对心脏的负荷。

避免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

- 控制液体摄入量:根据医生的建议,控制每天的液体摄入量,避免过多的液体导致水肿或心脏负荷增加。

4. 锻炼与休息- 适度锻炼: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适度的锻炼,如散步、轻度有氧运动等。

避免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

- 规律休息:确保有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疲劳和过度劳累。

合理安排日常活动和休息时间。

5. 心理支持- 寻求支持:心衰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能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压力和影响。

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支持,帮助缓解心理压力。

- 参加支持小组:加入心衰患者支持小组,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和情感支持。

- 保持积极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对抗疾病,增强治疗的效果。

以上是心衰病患者的看护指南,但请务必在实施任何看护措施之前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人员的意见和指导。

心功能衰竭分级标准

心功能衰竭分级标准

心衰等级主要是根据心脏功能来划分,临床上主要分为四级,具体如下:
1、心功能一级:患者虽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正常活动后不会出现疲惫、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患者的心脏功能基本正常。

2.心功能二级:患者有心脏病,在正常运动或活动下表现出明显的气短、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3.心功能三级:患者在轻度活动后即可出现胸闷、气短、疲劳、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休息较长时间才能缓解,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4.心功能四级: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且在休息静止的状态下就可以表现出心衰的症状,在活动后明显加重。

如出现容易疲劳、乏力、气短、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及时前往医院明确具体病因,根据病因进行积极的治疗。

中医心衰病健康指导

中医心衰病健康指导
中医心衰病健康指导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 心衰病基本概念与中医认识 • 中医养生理念在心衰管理中应用 • 药物治疗选择及注意事项 •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 日常生活保健建议 • 预防措施与康复期管理
01
心衰病基本概念与中医认识
心衰病定义及临床表现
定义
心衰病,即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身体的需求,导致 身体各组织和器官灌注不足,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β受体阻滞剂
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长期应用 可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中药辨证论治方法论述
常用中药
根据病情可选用益气养阴、活 血化瘀、温阳利水等功效的中 药。
活血化瘀类
适用于心血瘀阻型心衰,如血 府逐瘀汤加减等。
辨证论治
根据心衰患者的不同证候类型 ,采用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法。
益气养阴类
适用于气阴两虚型心衰,如生 脉散加减等。
心衰病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 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以免
加重病情。
患者可通过听音乐、阅读、绘画 等方式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 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其建立战胜
疾病的信心。
03
药物治疗选择及注意事项
西药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介绍
01
02
03
治疗原则
强心、利尿、扩血管,减 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脏功 能。
温阳利水类
适用于阳虚水泛型心衰,如真 武汤加减等。
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监测
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西药与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良反应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包括症状改善情况、生命体征变化 、肝肾功能等。
洋地黄类

心衰病 辩证分型、症状、方选、方义

心衰病 辩证分型、症状、方选、方义

心衰病1.心肺气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补益心肺、活血化瘀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人参10g、黄芪25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3g、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葶苈子15g、甘草6g、大枣5枚。

全方以人参、黄芪补气,桂枝温阳散寒,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兼以利水,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行气活血化瘀,当归养血,葶苈子泻肺利水平喘,甘草培补中气,大枣补气养血。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心肺气虚,心血瘀阻”。

患者老年?性,久病心肺两虚,心肺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留而为淤,血行受阻,而出现喘憋、胸闷、神疲乏力等症,舌淡苔白,脉沉细俱为佐证。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药:生脉散合血符逐瘀汤加减: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2g、黄芪30g、黄精15g、玉竹10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5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

全方以人参、黄芪补气,麦冬、五味子养阴,共为君药,玉竹、黄精以养阴,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以活血化瘀,当归活血养血,柴胡以理气,车前子、冬瓜皮以利水消肿。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患者老年?性,患者年事已高,阴气自半,加之久病,气阴化源不足,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留而为淤,而出现喘憋、胸闷等症,舌红少苔,脉细俱为佐证。

3.心阳亏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降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心衰

心衰


中医内科教研室


一.概述
定 义
• 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多继发于胸痹心痛、心悸、心痹等疾病,是
各种心脏疾病的最终转归,亦见于其他 脏腑疾病的危重阶段。早期表现为乏力、 气短,动则气喘、心悸;继而喘悸加重, 喘不得卧,尿少肢肿,腹胀纳呆。每因外感、劳倦 和情志等因素使病情急剧加重,可发生猝死。
治法 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 参附注射液,四逆加人参汤
方解
人参
益气
熟附子
回阳救逆固脱
炙甘草
干姜
鼓舞心阳
加减 • 阴竭: 加山茱萸、麦冬敛阴固脱;
• 喘甚:加五味子、蛤蚧纳气平喘;
冷汗淋漓:龙骨、牡蛎潜阳敛汗;
四肢厥冷,脉细微而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人参、
黄芪。
六.预防调护
重在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 疾病,如心痛、 心悸、心痹、 心瘅等。
本虚:气血阴阳亏虚 病理基础 标实:瘀血、痰浊、水饮、气滞 中心环节
心之阳气 虚衰
血脉瘀滞
三.诊断
心 衰—心悸、气喘、水肿
早期
气短心悸
夜间惊悸喘咳 端坐后缓解
中期
心悸频发动则喘甚
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咳 嗽咳痰,或泡沫样血痰
终末期
胁痛或胁下积块
面色苍白或青灰,肢冷 唇舌紫暗, 脉虚数或微弱
水肿呈下垂性,以下肢 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 三诊:小便量多,次数减少,肢肿尽退,无气促,纳食如常, 稍觉疲劳。血压:130/70mmHg,心率84次/分,心电图:肢体 导联低电压。上方继进,巩固疗效。
心血失运 心 衰
6、禀赋异常
母体妊娠早期感染邪毒 胎儿心脏受损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禀赋不足 精血虚于里 卫气弱于外 腠理失固 风寒湿热 趁虚而入 反复感邪 心 衰

心衰是怎么回事

心衰是怎么回事

视点锦囊·妙计Family life guide -15-方明 (成都长江医院心血管科)心衰指的是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脏病较为严重的阶段,也是心脏病患者较为复杂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的心室功能出现障碍,并且患者伴随呼吸困难等症状。

因心衰属于不可逆的疾病症状,临床对患者实施预防控制的措施,在预防患者发生心衰的同时也延缓了患者心衰症状的进一步发展,以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当下各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人们对心脏病等并不陌生,对心衰现象也有耳闻,但心衰具体是怎么一回事,相信许多人一时无法回答,也对心衰的治疗比较陌生。

心衰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危害比较严重,需要我们提前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以此降低心衰的发生率。

下面就心衰那些事进行详细讲解。

心衰心衰是一种因各种心脏病发展期间引起的综合征,主要影响患者的心室功能,并改变患者的神经体液调节,患者在发生心衰后,将出现呼吸困难、体液潴留等症状,患者的生存时间缩短[1]。

目前,按照心衰的位置主要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其中左心衰在临床的发病率比较高,也最为常见;按照收缩射血功能,主要分为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按照发病速度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

因心衰症状比较复杂,在临床治疗期间需要全面了解心衰的症状,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心衰的影响因素首先,年龄。

在临床治疗中,年龄是各种疾病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因人们的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功能随之下降,如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健康,暴饮暴食,或者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则加重了疾病的发病概率。

对于心衰疾病而言,年龄越大,发生的概率越高。

其次,性别。

通过临床研究显示,男性发生心衰的概率比女性高三分之一,因此对于中老年男性朋友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在心衰疾病发病检查方面,要更加重视。

第三,慢性疾病。

心衰主要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长期患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疾病,需要定期检查身体,因高血压、糖尿病容易导致患者并发冠心病,如果患者病情加重,则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许多不良反应,心衰也是常见的综合征。

心衰病人怎么治疗方法

心衰病人怎么治疗方法

心衰病人怎么治疗方法
心衰病人的治疗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治疗:心衰病人通常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来控制病情,包括利尿剂、ACE 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心脏负担、控制血压、改善心功能等。

2. 心血管手术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心衰病人可能需要进行心脏手术或介入治疗,例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心脏起搏器植入等,以改善心脏血液供应和功能。

3. 病因治疗:如果心衰病人的心衰是由其他病因引起的,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调整用药、控制糖尿病血糖水平等。

4. 生活方式管理:心衰病人需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例如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饮食调节等,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控制血压和血脂等。

5. 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心衰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得到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改善生活质量。

需要强调的是,心衰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年龄、合并症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患者应定期去
医院复诊,并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古籍中未见有“心力衰竭”一词,历代中医文献尚无统一的称谓,这与中医学术的师承相传,各家学术各承师说些许有一定的关联。

从字面上使用“心衰”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脾脏脉论第一》中:“心衰则伏”。

之后又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

清代程杏轩《医参》中记载“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等各略有不同。

心衰的相关症状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中有很多论述与心衰的临床表现相似,“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因此不难发现“心胀”和“心痹”就其表现而言可归入心衰。

《金匮要略》曰“: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了心水症的一般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心衰。

《诸病源候论》曰:“心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是也”颇似心衰咳血的论述。

又如金代刘完素
在《河间六书》说:“其肿,有短气,不得卧,为心水”。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进一步指出:“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泻,食不消化也”。

《伤寒名理论》曰:“其心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

1997年10月实施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指出了“心衰”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并肯定了“心衰”的病名.
慢性心衰的中医病因病机引起慢性心衰的原因甚多,诸如:先天缺陷,心气虚弱,心血瘀阻,心脉失养;风湿热邪痹阻经络,久则由脉舍心,致使心血耗伤,心气虚弱,心脉失运;六淫、病毒之邪直接侵袭心脏,引起血运失常;经年咳嗽,肺肾气虚,影响血运,累及于心等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指出脉诊
提示心衰以气虚、瘀血为病因。

《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
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则喘”,《素问·逆调论篇》:“若心
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夫不得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
也”。

指出了阳气虚衰,水气射肺的征象。

《金匮要略·痰饮咳
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云:“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
微者短气”,指出心衰病因是气虚痰饮。

对于心力衰竭的相关治疗,《内经》中确立了一些治疗原则,这些原则成为后世治疗心力衰竭的指导。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曰: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温则消而去之。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曰: “心病宜食薤。

”这是文献中最早用薤白治疗心病的记载,薤为辛温之品,为后世创立有关方药奠定了基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 “血实宜决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用行气活血之法疏导气血的运行。

《内经》提出治水三法“开鬼门,洁净腑,去苑陈”,《金匾要略》: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为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主要治法,即活血、利水。

《伤寒杂病论》对疾病的治疗特色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对于心力衰竭的辨证治疗,则散见于《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痰饮
咳嗽病脉证并治》及《水气病脉证并治》等篇中。

概括起来主要的治法包括: ①关于心悸。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此为心悸心气血虚证的辨证治疗。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此为心悸心阳虚证的辨证治疗。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则为心悸心气血阴阳俱虚证的辨证治疗。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

”为心悸脾胃阳郁水气证的辨证治疗。

“水在肾,心下悸”,“……心下悸,头眩,身哨动……真武汤主之。

此为肾阳虚水泛证的辨证治疗。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为水饮凌心之心悸的治疗。

②关于喘促与水肿: 心肾阳虚,当温补心肾之阳,对于阳虚水停,仲景亦提出了治疗大法。

《金匾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总之,张仲景在继承《内经》的基础上,对心力衰竭,特别是临症治疗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基本确立心力衰竭的辨证论治框架。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
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肾阳虚证
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而甚,自汗,面色晄白,神倦怯冷,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证机概要: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