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粪便隐血试验参考值临床意义

粪便隐血试验参考值临床意义

粪便隐血试验参考值临床意义粪便隐血试验(FOBT)是一种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检测人体肠道内是否存在潜在的出血。

这种试验的参考值对于判断结果是否正常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反映了临床上的许多潜在问题。

下面将详细介绍粪便隐血试验的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粪便隐血试验的参考值通常为阴性,即不存在红细胞或血红蛋白。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进行高灵敏度的粪便隐血试验时,可能会检测到极少量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疾病。

一般来说,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即检测到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可能提示以下几种情况:消化道出血:特别是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肠息肉等。

其他疾病:如口腔溃疡、牙周炎等口腔出血,或鼻腔出血等。

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辅助诊断消化道疾病:对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炎症和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粪便隐血试验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特别是在肠道肿瘤的早期,可能会出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的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肠道肿瘤。

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果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较严重,或者存在多处出血。

同时,如果粪便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越高,也说明出血量越大,病情可能更为严重。

指导治疗:如果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使用止血药物、调整饮食等。

同时,对于一些需要手术的疾病,如肠癌、胃癌等,粪便隐血试验的结果也可以作为评估手术效果和预后的参考。

监测复发和转移:对于已经接受治疗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可以监测疾病的复发和转移情况。

如果试验结果持续阳性,可能提示疾病复发或转移。

鉴别诊断:与其他实验室检查方法相结合,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可以帮助医生鉴别诊断一些难以确定的疾病。

例如,如果粪便隐血试验阳性,但大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正常,可能提示患者存在痔疮等良性疾病引起的出血。

粪便隐血试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其参考值和临床意义对于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大便隐血(OB)阳性的认识

大便隐血(OB)阳性的认识

大便隐血(OB)阳性的认识隐血即潜血,所谓的潜血就是“潜在的出血”,也就是肉眼下或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有红血球的存在,但如果用试纸检验时却有反应。

当红血球遭破坏时,其内含的血红素就会释放出来,检验即可表现为隐血阳性。

隐血阳性一般是一种警讯,不可等闲视之。

大便隐血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下均不能证实的出血。

大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一、常作为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特别对少量出血有重要价值。

二、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筛选指标:消化性溃疡隐血试验间断阳性,消化道癌症早期呈持续阳性,晚期阳性率达95%。

三、有助于早期诊断流行性出血热、钩虫病等。

大便隐血假阳性有哪些情况:一、检查前3天进食过血旺,或服用过铁剂、维生素C等。

二、标本污染。

当检查发现大便隐血阳性时,说明消化道出血大于5-10ml/日;如果进一步追踪病史,了解是否合并有柏油样黑便,如有柏油样黑便说明出血量大于50-100ml/日。

但需注意,服用活性炭、铋剂或铁剂后也可能有黑便,但表面无光泽。

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柏油样黑便,下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血便。

考虑上消化道出血,需进一步追查出血原因。

临床上常见的出血原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

这些病因占上消化道出血的80%-90%。

临床根据失血量与速度将消化道出血分为:慢性隐性消化道出血、慢性显性消化道出血和急性消化道出血。

80%的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自限性,急性大量出血死亡率约占10%;主要是持续性出血和反复出血者;60岁以上患者出血死亡率占30%-50%;而下消化道出血死亡率一般不超过5%。

慢性隐性消化道出血是指:临床上没有明显的表现,肉眼不能观察到明显出血;想要判断是否有消化道出血,只能依靠医学化验提取大便样本去证实大便隐血阳性。

这种类型的胃出血一般不严重。

慢性显性消化道出血是指:临床上有腹痛、黑便、贫血、食欲不振、口渴、乏力等临床表现。

粪便检验报告隐血

粪便检验报告隐血

粪便检验报告隐血一、背景介绍粪便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可以通过观察粪便的颜色、质地、气味以及检测其中的各种组分来判断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

其中,隐血检查是一项重要的指标,用于评估消化系统出血的情况。

二、隐血检验原理隐血检验是通过检测粪便中的血液成分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系统出血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粪便中不含有可见的血液,但如果消化道出现出血,即使血液量很少也可以通过隐血检验来进行检测。

隐血检验主要通过两种方法进行,一种是化学法检测,另一种是免疫学法检测。

化学法检测主要是通过某些化学物质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反应产生颜色变化来进行判断。

而免疫学法检测则是通过特定的抗体与粪便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来进行判断。

三、检验结果解读根据隐血检验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系统出血的情况。

在隐血检验报告中,通常会标注出隐血的检测方法以及检测结果。

在化学法检测中,通常将隐血结果分为阴性和阳性。

阴性表示未检测到隐血,即粪便中没有血液成分;阳性表示检测到了隐血,即粪便中含有血液成分。

根据阳性结果的程度,可以分为1+、2+、3+等级,表示血液检测结果的浓度。

在免疫学法检测中,通常会显示血红蛋白的定量浓度,根据浓度的不同可以初步判断出是否存在消化系统出血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隐血检验结果并非绝对准确,可能会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结果解读时需要综合其他检查指标,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四、结果分析根据粪便检验报告中的隐血检验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出是否存在消化系统出血的情况。

如果检测结果为阴性,即没有检测到隐血,通常可以认为消化系统出血的可能性较低。

但并不代表完全没有出血情况,可能是出血量较少或出血部位较远等情况导致。

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即检测到了隐血,就需要进一步综合其他检查指标以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

如果隐血结果呈现较低的明度,可能是出血量较少或是早期消化系统疾病的信号,需要进一步深入检查。

如果隐血结果呈现高明度,说明出血量较多,可能是消化系统出血的病因,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为什么要做粪便检验

为什么要做粪便检验

为什么要做粪便检验血常规、尿常规和粪便常规作为医院检验科公认三大常规检查,可以为临床医生判断病症和安排下一步治疗提供基础数据。

因此无论是常规体检、就医治疗,包含粪便常规在内的粪便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粪便性状的临床意义1.粪便检验多分为三类,粪便常规检查可以反映粪便的性状、颜色、气味,有无寄生虫感染;粪便隐血试验检查,可以反映被检者有无消化道出血;粪便细菌培养检查,可以反映被检者有无特殊的肠道感染,例如细菌性痢疾,霍乱以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2.粪便性状、颜色、气味2.1粪便性状、颜色对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成人粪便正常为黄色、棕黄色、棕色。

婴儿正常为黄色、金黄色。

便软,无粘液。

如发现黏液脓血便,常见于细菌性痢疾粪便。

稀汁样便常见于各种感染性腹泻或非感染性腹泻,最多的是急性肠炎。

如粪便呈黑色柏油样,说明上消化道可能存在出血。

如粪便呈白色米泔样便,常见于霍乱、副霍乱患者。

粪便中有明显新鲜血迹,常见于直肠、结肠息肉和肿瘤、肛裂及痔疮等肛肠问题。

小儿常见的有绿色便和蛋花样变:幼儿患肠炎时肠蠕动会加快,导致粪便中的胆绿素快速通过肠道后,无法完全转变为粪胆素,引起粪便呈绿色稀糊状,多见于小儿腹泻、腹痛等症状;蛋花样便多由于奶汁中富含的脂肪乳酪蛋白消化不全所致,常发生于婴儿消化不良。

2.2气味正常粪便中的臭味,主要是由细菌作用而产生的,包含吲哚、粪臭素、硫醇、硫化氢等物质。

日常饮食重油重味的通常粪便臭味重,饮食清淡偏素臭味比较轻。

如粪便恶臭难闻并呈碱性反应,是由于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未消化的蛋白质引起的,常见慢性肠炎、胰腺疾病、消化道大出血。

如粪便呈腐败恶臭味,常见结肠或直肠癌溃烂。

粪便呈鱼腥臭味时多为阿米巴性肠炎。

粪便呈酸臭味时,说明日常饮食重油重糖,大量摄入脂肪及糖类会造成消化不良,导致脂肪酸分解及糖分在肠道中过度发酵。

2.3粪便量正常成人应保持规律排便时间,每日排便一次,每次100-300克即为正常。

大便隐血试验

大便隐血试验

大便隐血试验
1.检测原理
采用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以及胶体金标记技术,特异性地针对样品中的人血红蛋白,形成双抗夹心,类似于HCG的检测原理。

2.标本采集与处理
本方法对标本无特殊要求,可随机采取适量标本。

3.试剂
由xx万华xx生物提供,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S
主要组成分:
胶体金、抗H
B2、HB1单克隆抗体和羊抗鼠IgG多克隆抗体灵敏度:
血红蛋白0。

2µg/ml
检测范围:
血红蛋白0。

2-2000µg/ml
特异性:
动物血血红蛋白在500mg/L,辣根过氧化物在2000mg/L时,对试验无影响
4.操作
1.取小试管一支,加生理盐水1 ml
2.用采便器在粪便的六个不同部位取便,放入生理盐水中混匀
3.将试纸条有MAX线的一端插入小试管中,5分钟内观察结果,出现两条红线为阳性,控制线显色为阴性,控制线不显色为试纸失效,需更换试纸条重测。

5.质量控制
1.试剂线性要宽,防止抗原过剩出现后带现象,必要时稀释50-100倍检测,同时也要防止假阳性,密切结果临床,注意用药情况。

2.及时送检,1小时内检查完毕
3.证试剂质量
4.日应做阴性和阳性对照试验
6.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肿瘤的筛检和鉴别,溃疡出血为间断性阳性,肿瘤出血为持续性阳性,某些正常人或服用刺激胃肠道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也可引起隐血试验阳性需仔细鉴别。

粪便隐血试验实验报告

粪便隐血试验实验报告

通过粪便隐血试验(FOBT)的实验操作,了解粪便隐血试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结果判断,掌握粪便隐血试验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二、实验原理粪便隐血试验是一种检测粪便中微量血红蛋白的方法,主要用于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当消化道出血时,血液中的红细胞被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物酶活性,能催化过氧化氢放出新生态的氧,将邻-甲苯胺氧化为邻-甲偶氮苯,呈现蓝色。

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可以判断粪便中是否存在血红蛋白,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2. 试剂:邻-甲苯胺冰乙酸溶液、1mol/L过氧化氢溶液、粪便隐血试纸3. 仪器:白瓷板、玻片、滤纸、竹签、滴管四、实验步骤1. 实验动物准备:取健康小鼠一只,禁食12小时,以便粪便中的食物残渣被排出。

2. 粪便采集:将小鼠放入代谢笼中,收集其新鲜粪便。

3. 粪便处理:用竹签挑取少许粪便,涂于白瓷板、玻片或滤纸上。

4. 检测步骤:a. 向粪便样本滴加邻-甲苯胺冰乙酸溶液2-3滴。

b. 再滴加1mol/L过氧化氢溶液2-3滴。

c. 混匀后立即观察结果。

5. 结果判断:根据颜色变化判断粪便中是否存在血红蛋白。

若出现蓝色,则表示阳性;若未出现蓝色,则表示阴性。

五、实验结果本次实验中,小鼠粪便隐血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本次实验中,小鼠粪便隐血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说明小鼠消化道无出血。

粪便隐血试验是一种简便、快捷、经济的检测方法,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七、实验讨论1. 粪便隐血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粪便隐血试验是基于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原理进行的。

实验操作主要包括粪便采集、粪便处理和检测步骤。

在检测过程中,需要注意试剂的配制和观察时间,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粪便隐血试验是一种重要的消化道出血诊断方法。

通过检测粪便中的微量血红蛋白,可以早期发现消化道出血,有助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粪便经过消化道进行排泄,含有丰富的消化道分泌物以及脱落的细胞,能够较好的反应出消化道以及涉及脏器的功能水平。

粪便常规检查属于临床中较为常用的化验检查方案,指的是通过对粪便的肉眼观察以及显微镜观察,评估粪便的性状、颜色、是否存在寄生虫、红细胞、白细胞等,多用于肠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寄生虫疾病等检查的辅助鉴别诊断,临床意义显著。

为提高粪便常规检查的效果,必须进一步掌握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并充分认知其临床意义,以更好的发挥出其价值。

而对于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以及临床意义你知道多少呢?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粪便常规检查主要包括目测法、显微镜检查法以及粪便隐血实验三种检查方法,其主要内容如下:(1)目测法。

对所采集的粪便样本,首先需要通过观察的方式对其外观、性状、颜色等进行分析,并选择由粘液、脓血等异常的样本,如果外观没有明显的异常,则可采用多点取样的方式获取样本。

(2)显微镜观察法。

将所选择的样本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涂片观察,将生理盐水1~2滴滴入载玻片上,使用竹签挑出疑似部分,大小同火柴头即可,将其混入生理盐水之中,制成悬浊液,浓度以可看清报纸上字迹为宜,而后则可盖好载玻片。

现选择10x10的低倍镜进行全片的观察,评估是否存在寄生虫卵、原虫、包囊等,而后再选择10x40的高倍镜进行病例成分的观察,至少需观察10HP[1]。

(3)粪便隐血实验。

选择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先使用便棒采用多点采样的方式采集粪便,并将便棒放到采便器中,盖紧后进行摇晃,将样本和缓冲液进行融合并混匀,再撬下采便器顶部的盖子,滴入3~4滴粪便的混悬液,滴入位置为检测板的加样孔中,5min内进行检查结果的观察。

对黑色柏油样粪便,则可加水进行稀释之后,再进行检测。

在粪便常规检查的过程中,所有的操作均需要在1h内完成。

粪便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伴随着国内分子生物学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粪便检查在临床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方便、容易获取、无创等优势,在肠道肿瘤、幽门螺杆菌感染、肠道病毒等疾病的检验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粪便隐血试验(OBT)及临床意义

粪便隐血试验(OBT)及临床意义

粪便隐血试验(OBT)及临床意义一、概述粪(大)便隐血是指上消化道出血小于5 ml,粪便中无可见的血液,且红细胞被消化破坏,显微镜检查不能发现红细胞的微量出血。

检查粪便隐血采用粪便隐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OBT)。

二、检测方法目前,粪便隐血试验常用化学法或免疫法测定类中血红蛋白,也可联合测定类中转铁蛋白。

其中,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测定方法,有胶乳凝集法、EIA 法、胶体金法和免疫层析法等。

此外,还有半自动、全自动的粪便隐血试验仪器。

化学法一、原理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能催化H202作为电子受体使色原(如邻联甲苯胺)氧化而显色(如邻联甲苯胺氧化成邻甲偶氨苯显蓝色)。

二、试剂1、10g/L邻联甲苯胺冰醋酸溶液2、3%过氧化氢液。

三、操作1、用小木棍挑取少量粪便,涂在消毒棉签或白瓷板上。

2、滴加10g/L邻联甲苯胺冰醋酸溶液2~3滴于粪便上。

3、滴加3%过氧化氢液2~3滴。

4、立即观察结果,在2分钟内显蓝色为阳性。

四、结果判定1、阴性:加人试剂2分钟后仍不显色。

2、阳性+:加人试剂10秒后,由浅蓝色渐变蓝色。

3、阳性2+:加人试剂后初显浅蓝褐色,逐渐呈明显蓝褐色。

4、阳性3+:加人试剂后立即呈现蓝褐色。

5、阳性4+:加入试剂后立即呈现蓝黑褐色。

五、注意事项1、3%过氧化氢液易变质失效,须进行阳性对照试验,将过氧化氢滴在血片上,应产生大量泡沫。

2、齿龈出血、鼻出血、月经血等可导致阳性反应。

3、用具应加热处理(如试管、玻片、滴管等)以破坏污染的过氧化物酶。

4、也可选用中等敏感(0.3~1mg Hb/g粪便)的愈创木酯法,但必须选购质量优良的愈创木酯,配制成20g/L愈创木酯乙醇溶液,代替10g/L邻联甲苯胺冰醋酸溶液,操作同上。

免疫法一、原理采用抗人血红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与粪便样品中的人血红蛋白特异性结合以检测类便中有无血液。

本试验不受动物血红蛋白的干扰,试验前不须禁食肉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可能有一些朋友对于大便隐血试验这种试验会有所耳闻吧,但是真正了解大便隐血试验的人肯定是不多的,毕竟大便隐血试验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试验,不过由于大便隐血试验在临床上面的作用非常的明显,所以我们不妨多了解一些关于大便隐血试验的知识,下文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大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大便隐血试验是测定消化道出血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检验肉眼不可见的少量出血。

也叫邻甲联苯胺法(OB)。

大便隐血试验仍是当今大肠癌普查中使用最广泛而且评估最多的一项试验。

此项试验快速简单,而且无痛。

1上消化道有出血:OB呈阳性
2消化性溃疡:阳性率40%~70%,呈间断性阳性,治疗粪便外观正常时,OB仍可持续5~7天阳性,此后若出血停止OB可转阴;只要消化道出血大于5ml,即可出现阳性,但不作为诊断的直接依据;若OB呈强阳性提示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
3消化道癌症:阳性率95%,呈持续阳性,可OB可作为消化
道癌筛选指标
4流行性出血热:阳性率84%,OB为重要佐证
5药物导致胃粘膜损伤(Eg阿司匹林、消炎痛、糖皮质激素等)肠结核、溃疡性结膜炎、结肠息肉、钩虫病等,OB显示阳性。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大便隐血试验,我们知道是用来测试消化道是否出血的一种方法,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大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希望上文介绍的信息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