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横肌平面阻滞

合集下载

TAP腹横肌平面阻滞

TAP腹横肌平面阻滞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AP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减轻 术后疼痛、加速术后康复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随着研究的深入,TAP腹横肌平面阻滞在更多手术 类型和患者群体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06
观察:注射后 观察患者反应, 确保无并发症
发生
麻醉效果
01
镇痛效果: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
02
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降低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减少副作用
03
加速康复: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04
降低并发症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并发症及处理
局部血肿:术后冰
6
其他需要镇痛的患者
技术改进
超声引导:提高阻滞的准确 性和成功率
药物优化:使用新型药物,提 高阻滞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微创技术:减少创伤和恢复 时间
联合阻滞:与其他阻滞技术相 结合,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
临床应用拓展
1
术后镇痛:TAP 在术后镇痛方面 具有显著效果, 可减少阿片类药
物的使用
3
妇科手术:TAP 在妇科手术中具 有广泛的应用前 景,如剖宫产、
子宫切除等
2
慢性疼痛治疗: TAP在慢性疼痛 治疗方面具有潜 力,如腰痛、神
经痛等
4
胃肠道手术: TAP在胃肠道手 术中具有应用价 值,如阑尾切除、
胃癌手术等
研究进展
近年来,TAP腹横肌平面阻滞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增 多,成为临床麻醉领域的热点。
随着技术的发展,TAP腹横肌平面阻滞的实施方法、 药物选择和剂量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优化。
03
恢复快:TAP阻滞对 患者身体影响较小, 术后恢复较快
缺点
01
操作难度较大,需要熟 练掌握技术

腹横肌麻醉技术实训报告

腹横肌麻醉技术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麻醉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阻滞)作为一种新型的麻醉技术,近年来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我们的麻醉技术水平,确保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与舒适,我们进行了腹横肌麻醉技术的实训。

二、实训目的1. 掌握腹横肌平面阻滞的解剖学基础。

2. 熟悉TAP阻滞的操作流程和技巧。

3. 了解TAP阻滞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

4. 提高临床麻醉操作技能,确保患者围手术期安全。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培训首先,我们进行了理论培训,学习了TAP阻滞的相关知识,包括:- 腹横肌平面阻滞的解剖学基础:TAP平面位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包含T7~L1脊神经前支。

- TAP阻滞的操作流程:包括患者体位、穿刺点定位、穿刺技巧、药物注射等。

- TAP阻滞的适应症: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疼痛管理等。

- TAP阻滞的禁忌症:凝血功能障碍、局部感染、腹部皮肤感染等。

- TAP阻滞的并发症:局部血肿、神经损伤、气胸等。

2. 实操训练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实操训练,包括:- 模拟操作:使用模拟人进行TAP阻滞操作,熟悉穿刺技巧和药物注射。

- 动物实验:在动物模型上模拟TAP阻滞操作,观察阻滞效果。

- 临床实践:在指导下,对临床患者进行TAP阻滞操作,提高临床麻醉操作技能。

3. 总结与反思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总结如下:- TAP阻滞操作需要掌握正确的解剖学知识和穿刺技巧,以确保阻滞效果。

-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体位、穿刺点定位和药物注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TAP阻滞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麻醉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实训成果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了腹横肌平面阻滞的解剖学基础和操作流程。

2. 熟练掌握了TAP阻滞的操作技巧,提高了临床麻醉操作技能。

3. 增强了对TAP阻滞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的认识。

腹横肌平面阻滞与老年患者的快速康复

腹横肌平面阻滞与老年患者的快速康复
时间更长,七氟烷平均浓 度,芬太尼给予量,血管 加压药使用频率更低,麻 醉清醒时间更短,心血管
并发症未见恶化!
TAP用于开腹子宫切除术 镇痛
TAP用于微创手术镇痛
TAP用于小儿镇痛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使用TAP的实验组住院天数为2天,对照组为3天,实验
组需展一项关于右半结肠切术患者行开放性腹 横肌平面阻滞过程中镇痛的研究,旨在研究开放性TAPB降 低术后阿片用量,镇静和住院时间。
全身麻 醉
局部麻 醉
麻醉 方式?
周围神 经阻滞
椎管内 麻醉
全身麻醉
优点:安全、舒适、可控、方便
缺点: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 肌松药的残留作用 管道脱落 术中知晓 免疫抑制 术后肺部感染
阿片类药物副作用日益引发关注
• 恶心、呕吐 • 呼吸抑制
• 延迟苏醒 •免疫抑制
不良反应:瘙
Opioid
痒、便秘、胃 肠道功能恢复 延迟
世界卫生组织
对老年人数量和比例的增加的预测令人印象深
刻。 在2000年至2050年间,全球65岁以上人口比
例预计将从现在的6.9%提高到16.4%的一倍以上。
老年人(80岁及以上)的比例将在此期间从1.9%增
加到4.2%。 2050年的百岁老人人口将比1998年增 加16倍(220万人,比135 000人),其中百岁老人 的男女比例下降到1:4左右。
扩散情况
肋缘下入路(OSTAPB)
Hebbard描述了腹横肌平面阻滞新方法
改变进针点,用于上腹部手术
剑突—肋缘下—腋中线附近—向下至髂棘方向,包括整个腹横肌平面
OSTAPB做法:针头放在肋缘附近和半月线内 侧,注药后液体沿着剑突与髂棘前端的连线扩散。 镇痛效果均能覆盖T7-T12节段。 OSTAPB适用于脐部或腹部外科手术。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全麻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产后血栓前状态及泌乳素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全麻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产后血栓前状态及泌乳素的影响

2020123412420产妇分娩后血清泌乳素(P R L)[1]水平会逐渐提高,有利于促进泌乳和母乳喂养,但泌乳素的分泌和释放会因使用大剂量的镇痛药物而受到影响[2],因此寻找一种对泌乳素分泌影响较小、安全性高的镇痛方式至关重要。

近年来,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t r a n s v e rs u s a b d o m i n a l p l a n e,T A P)阻滞[3]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应用于术后镇痛区域神经阻滞及下腹部短小手术,促进了术后多模式镇痛新的研究进展。

此次研究旨在观察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全麻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效果及产后泌乳素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9年3月至10月需要在全麻下行剖宫产的产妇共40例,A S A分级I I级,术前均无严重心肺疾病,术前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

排除有遗传性、先天性疾病者;合并心、脑、肝、肾功能障碍者;妊娠期高血压、胎儿宫内窘迫者;有精神性疾病史。

产妇自愿接受术后镇痛治疗并签字,且同意参与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全麻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产后血栓前状态及泌乳素的影响李彬①,曹爽①#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全麻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效果及对血栓前状态、泌乳素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12月全麻下行剖宫产产妇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比较疼痛程度、舒适度、镇痛满意度、产后血栓前状态及泌乳素等。

结果研究组术后6h、12h、24h静息时V A 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6h、12h、24hB C S评分明显升高(P<0.05)。

研究组术后使用曲马多次数及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两组术后T M明显下降,P F4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术前、术后24h泌乳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可缓解全麻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提高产妇舒适度和满意度,且全麻后血栓前状态有明显变化,但对术后泌乳素分泌影响不大。

超实用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

超实用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
部分内脏痛
➢普通外科:胃肠/肝胆 ➢妇科 ➢产科 ➢泌尿外科 ➢血管外科 ➢小儿科 ➢整形科
前腹壁神经阻滞
➢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 ➢腹横肌平面阻滞 ➢腹直肌鞘阻滞 ➢生殖股神经阻滞
腹横肌平面阻滞定义
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 TAP
解剖基础
解剖基础
尸体标本TAP 染料扩散范围 T10-L1
CT评估
阻滞方法
➢解剖定位法(传统方法)
➢超声定位引导法 1,腋前线入路(经典入路) 2,肋缘下入路
McDonnell的两次突破感
进针的初遇阻力是 腹外斜肌筋膜,
第一个突破感是突破 腹外斜肌筋膜层,
第二个是腹内斜肌筋膜,
即表示进入TAP平面。
TAP Block Video
TAP留置导管持续输注
➢ 0.2%罗哌卡因6-10ml/h ➢ 追加:5ml/30~60 min
TAP临床应用
解剖定位法 VS 超声引导TAP
TAP用于开腹子宫切除术镇痛
TAP用于微创手术镇痛
TAP用于小儿镇痛
TAP并发症(罕见)
肠穿刺损伤, 肝穿刺损伤, 短暂的股神经阻滞, 血管内注射, 腹膜内注射, 下肢感觉异常, 盆腔血肿 局麻药中毒
小结
超声引导TAP
➢2007年最初由Hebbard’s 报道
腋前线入路
超声引导TAP
肋缘下入路(脐上部位)
操作步骤
➢ 仰卧位 ➢ 探头: 线阵高频探头,10~13MHz ➢ 穿刺针 :22G 10CM短斜面阻滞针 ➢ 局麻药: 0.5%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 10-20ml每侧 ➢ 推荐采用“平面内”技术

腹横肌平面阻滞中国疼痛学与麻醉学专家共识(2023)

腹横肌平面阻滞中国疼痛学与麻醉学专家共识(2023)

解剖学特点
▪ 注:腹壁浅静脉相互吻合成网,脐以上 的浅静脉经胸腹部浅静脉汇入腋静脉, 脐以下者经腹壁浅静脉汇入大隐静脉和 股静脉。腹壁浅动脉与旋髂浅动脉均与 相应的静脉伴行;图中 1 为肋间神经前 皮支,2 为肋间神经外侧皮支,3 为股静 脉,4 为胸腹壁静脉,5 为腹壁浅静脉, 6 为旋髂浅静脉,7 为大隐静脉
常用阻滞药物
▪ 局部麻醉药单次剂量注射后达到最大血浆浓度的平均时间为 10~35 min。 随着局部麻醉药剂量的增加,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最大血浆浓度变化 趋势。局部麻醉药血浆浓度水平经常超过已知的毒性阈值,但只有少数 患者表现出局部麻醉药中毒的迹象,此可能与患者已复合全身麻醉有关。
▪ 腹横肌平面皮神经较为纤细,具有较大的分布面积,且大部分手术均行 双侧 TAPB,难以把握药物吸收的时间与浓度,可能导致局部麻醉药血 浆浓度过高以致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有剖宫产的孕妇行 TAPB 发生局 部麻醉药毒性反应的病例报道,提示局部麻醉药剂量的计算不能以孕期 真实体重为依据。
▪ 此外 TAPB 也可以用于前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慢性腹部疼痛和难治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 治疗。
二、禁忌证:腹壁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穿刺点异常等。凝血障碍目前并不是其绝对禁忌。
常用阻滞药物
▪ 临床上 TAPB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有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左旋布 比卡因,均为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 罗哌卡因作用维持时间较长,镇痛效果较好;药理学研究证实, 其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的毒性相对较小,能产生感觉及运 动功能的分离阻滞效果,目前应用较为普遍。布旋布比卡因的局 部阻滞效能与罗哌卡因相当或略高,而左旋布比卡因较布比卡因 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有所降低。
解剖学特点
1. 腹壁上动脉 :为胸廓内动脉的延续,经膈的胸肋三角处进入腹直 肌鞘内,于腹直肌后面或内部下行,营养腹直肌及腹前壁皮下组织 和皮肤。同名静脉与其伴行。 2. 肋间后动脉及肋下动脉 :第 7~11 对肋间后动脉和肋下动脉越过 肋弓至腹前壁,行于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营养附近各层结构。 终支穿入腹直肌鞘,与腹壁上、下动脉的分支吻合。同名静脉与其 伴行。

徐医附院麻醉科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TAP)肌肉面神经穿刺腹壁

徐医附院麻醉科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TAP)肌肉面神经穿刺腹壁

徐医附院⿇醉科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神经阻滞(TAP)肌⾁⾯神经穿刺腹壁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神经阻滞概述腹横肌平⾯是指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的平⾯,其对应的神经⽀配为下胸部的六对胸神经和第⼀对腰神经,研究表明腹横肌平⾯(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可以成功阻滞腹部的外周疼痛信号的传导,主要针对前腹壁⽪肤、肌⾁及壁层腹膜的镇痛,也可以⼀定程度缓解躯体疼痛。

超声技术的辅助使这⼀技术得以定形。

现已被⼴泛应⽤到简单⼿术中,如剖宫产、腹股沟疝修补术、阑尾切除术等。

解剖腹部前外侧的肌⾁由外及⾥依次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肌⾁之间为筋膜层;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的平⾯称为TAP。

腹前外侧壁由T7—T12胸神经(肋间神经)和L1腰神经⽀配。

第7肋间神经转⽽向上⾛⾏⾄胸⾻剑突处发出终末⽀,此处为腹壁最⾼处。

第10肋间神经近乎⽔平地⾛⾏⾄脐。

第12肋间神经(肋下神经)⽀配腹股沟韧带和耻⾻⼸以上的区域。

第1腰神经是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起源神经,后两者均为腰丛的分⽀,⾛⾏于髂嵴上⽅。

超声定位患者取仰卧位,以患者舒适为宜。

超声探头起始位置位于髂嵴的上⽅,纵向放置探头,看到髂嵴后稍向头端移动探头,可以看到由外向内依次为脂肪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然后旋转探头90都。

将探头向上平移⾄肋缘下可以观察到腹横平⾯三层肌⾁结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穿刺⼊路超声辅助下不同穿刺路径的TAP阻滞可影响局⿇药在TAP层的扩散范围,进⽽影响TAP阻滞的效果,因此,Hebbard建议根据TAP穿刺路径的不同对TAP阻滞⽅法进⾏分类命名,以解决不同TAP阻滞名称混扰的问题。

具体分类如下:(1)上肋缘TAP阻滞(主要覆盖T7~T8神经所⽀配区域);(2)下肋缘TAP阻滞(主要覆盖T9~T11 ⽀配区域);(3)侧边TAP阻滞(主要覆盖T11~T12⽀配区域);(4)髂腹下、腹股沟神经TAP阻滞(主要覆盖T12 ~L1 ⽀配区域);(5)臀后部(Petit三⾓)TAP阻滞。

腹横肌平面阻滞

腹横肌平面阻滞

T3
T4
T5
MAP H组
T组
HR
H组
92.8±1 89.8±6 95.4±9 107.8± 100.5± 93.5±9
0.2
.7
.5
9.2ab 7.2ab .2
95.2±8 91.8±5 90.6.± 92.8±4 88.5.± 91.6±8
.9
.9
8.1
.4
6.3.
.4
65.3±9 62.6±8 63.6±4 74.6±8 77.8±1 64.2±6
3.7±1.0 3.5±0.6 3.0±0.5 2.6±0.6 2.3±0.6
a
a
a
a
注:与P组比较,ap<0.05;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舒芬太尼用量比较
T1
T2
T3
T4
T5
P组 2.3±1.5 18.9±6.6 38.1±12.5 54.2±14.6 80.0±15.8
TP组 1.5±1.2 12.6±6.7a 26.0±10.6a 44.1±17.3 70.8±19.2
二、腹横肌平面阻滞的方法
双次突破法(盲法) 超声引导下阻滞(Petit 三角与肋缘下)
双次突破法,不可靠
超 声 引 导 下 阻 滞
Petit 三角阻滞
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
进针点靠近剑突,局麻药沉积在腹横肌与腹直肌之间, 或腹直肌与腹直肌鞘后壁之间。
sc
EO
IO
TA
进针点靠近剑突,局麻药沉积在腹横 肌与腹直肌之间,或腹直肌与腹直肌 鞘后壁之间。
展望
超长效局麻药腹壁阻滞+静脉镇痛可能会成 为腹部手术的主要镇痛方式,这符合快速 康复的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腹横肌平面阻滞的方法
双次突破法(盲法) 超声引导下阻滞(Petit 三角与肋缘下)
双次突破法,不可靠
超 声 引 导 下 阻 滞
Petit 三角阻滞
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
进针点靠近剑突,局麻药沉积在腹横肌与腹直肌之间, 或腹直肌与腹直肌鞘后壁之间。
sc
EO
IO TA
进针点靠近剑突,局麻药沉积在腹横肌与腹直肌 之间,或腹直肌与腹直肌鞘后壁之间。


• 支配正中腹壁的神经走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 间的神经筋膜层。
• 经Petit三角的腹横肌平面阻滞能提供T10-L1的感 觉阻滞平面,适合于下腹部手术的术后镇痛。 •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可用于上腹部手术的 复合麻醉或术后镇痛,并且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 • 腹横肌平面阻滞能否代替硬膜外阻滞用于术后镇 痛,还缺乏临床数据。
展望
• 超长效局麻药腹壁阻滞+静脉镇痛可能会成
为腹部手术的主要镇痛方式,这符合快速
康复的理念。
谢谢!
腹横肌平面阻滞
嘉兴市第二医院麻醉科 周红梅
概述
腹壁解剖学基础
TAP穿刺方法
TAP临床应用 我科腹横肌平面阻滞的开展
一、解剖基础
腹横肌平面阻滞概念(TAPB)
• 侧腹壁由三层肌肉组成:腹外斜肌、腹内斜肌、 腹横肌及它们的筋膜鞘。 • 支配正中腹壁的神经走行于侧腹壁的腹内斜肌与
腹横肌之间的神经筋膜层。
并发症
• • • • • • • • 腹腔内注射、 肠内血肿、 脾挫伤、 肾挫伤、 短暂股神经阻滞 损伤大血管 局麻药血管内注射、 局部麻醉药系统性中毒反应、感染
我科TAP阻滞应用(一)
• 40例全麻下结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 组,TP组麻醉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双侧 TAP阻滞联合静注40mg帕瑞昔布纳;P组 予以40mg帕瑞昔布纳;术中予以SPI、RE、 SE监测。两组术后均行舒芬太尼PCIA。
4 13 8
5 3 9
6 0 3
H组 T组 P值
23.7±6.3a 11.3±4.1 0.000
4.3±0.4 a 1.4±0.6 0.000
0 0
结果
• 与TAP阻滞联合喉罩全麻组(T组)比较, 单纯喉罩全麻组(H组)在T3和T4 时间点 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T0~T2 和T5比较,单纯 喉罩全麻在T3 和T4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和 心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单纯喉罩全麻组(H组)术后拔除喉罩的时 间的时间长、术后VAS评分高、麻醉满意度 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MAP
HR
T组
与TAP阻滞联合喉罩全麻组比较,aP<0.05;与T0~T2 和T5比较,bP<0.05;T0:麻 醉前;T1:喉罩置入后;T2:切皮后;T3:牵拉腹膜时;T4:术后6 h;T5:术后24 h
组 别
拔除喉罩的 VAS 时间(min) 评分 1 2 0 0
麻醉满意度
3 5 1 0.020
12.6±6.7a 26.0±10.6a 44.1±17.3
注:与P组比较,ap<0.05
• 与P组比较,TP组患者术中七氟醚及舒芬太 尼用量减少;TP组在拔管后30min,术后 6h、12h、24h的静息/运动VAS评分较P组 均明显降低(p<0.05);TP组患者术后6h、 12h舒芬太尼的用量较P组减少(p<0.05)
我科TAP阻滞应用(二)
• 将42例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高龄患者, 随机分为2组(n=21):单纯喉罩全麻(H组)和 超声引导TAP联合喉罩全麻组(T组)。T组患 者在麻醉诱导前超声引导进行TAP阻滞。H 组不予TAP阻滞,余处理均相同,术中监测 BIS值。
• 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喉罩置入后(T1)、 切皮后(T2)、牵拉腹膜时(T3)、术后6 h(T4)、 术后24 h (T5)等6个时点的血压和心率 • 记录拔除喉罩时间(停止麻醉药至拔除喉罩 的时间)。 • 术后第1天VAS评分
2组患者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比较
指标 组别 H组 T组 H组 T0 92.8±1 0.2 95.2±8 .9 65.3±9 .2 66.8±7 .6 T1 89.8±6 .7 91.8±5 .9 62.6±8 .3 63.4±7 .2 T2 95.4±9 .5 90.6.± 8.1 63.6±4 .9 62.7.± 6.4 T3 107.8± 9.2ab 92.8±4 .4 74.6±8 .7a 63.6±9 .2 T4 100.5± 7.2ab 88.5.± 6.3. 77.8±1 0.2 a 64.0±7 .8 T5 93.5±9 .2 91.6±8 .4 64.2±6 .8 63.9±7 .7
注:与P组比较,a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5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静息/运动VAS比较
T1
静息 VAS评 分 动态 VAS评 分 P组 TP组 P组 TP组
T2
T3
T4
T5
3.7±1.1 3.4±0.7 3.0±0.7 1.8±0.7 1.3±0.8 2.7±0.9 2.2±0.6 1.7±0.8 1.2±0.8 0.9±0.8
a a a a
5.1±0.9 4.1±0.9 3.7±0.6 3.2±0.5 2.4±0.6 3.7±1.0 3.5±0.6 3.0±0.5 2.6±0.6 2.3±0.6
a a a a
注:与P组比较,ap<0.05;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舒芬太尼用量比较
T1 P组 TP组 2.3±1.5 1.5±1.2 T2 18.9±6.6 T3 38.1±12.5 T4 54.2±14.6 T5 80.0±15.8 70.8±19.2
观察指标
• 1、记录术中舒芬太尼及七氟醚用量 • 2、评估患者拔管后30min、术后6h、12h 、 24h、48h 动/静态VAS评分 • 3、记录PCIA舒芬太尼用量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七氟醚、舒芬太尼用量比较
组别 P组 TP组
七氟醚用量 (ml) 11.9±2.4 8.9±1.6a
;
术中舒芬太 尼用量(ug) 52.7±8.4 40.7±6.2a
穿刺针进针示意图
阻滞用药
• 虽然行TAP 时会采用不同的阻滞方法,但 选取的局部麻醉药均相似 ,多采用 0.33%~ 0.75%罗哌卡因 0.375%~ 0.5%布比卡因 0.25%~ 0.5%左布比卡因 容量一般为单侧15 ~ 20ml。
腹横肌平面阻滞的适应症
1、术后镇痛
• 很多腹部手术患者由于存在脓毒症、凝血病或后
• 在该神经筋膜层注射局麻药产生腹壁阻滞。
• 2001年Rafi等最早提出在腹内斜肌与腹横
肌之间的神经筋膜层注射局麻药可以阻滞
前腹壁的神经,提供良好的腹壁镇痛,
Rafi AN. Abdominal field block: a new approach via the lumbar triangle. Anaesthesia, 2001,56(10):1024-6
勤问题如缺乏术后监测等原因不能行硬膜外阻滞
时可行腹横肌平面阻滞。而且腹横肌阻滞可以提
供单侧镇痛,在非正中切口的腹部手术有着优势。
2、减少麻醉药用量
• 用于腹部手术全身麻醉的复合麻醉,术前
TAP阻滞可以减少全麻药用药。
3、单独用于小手术麻醉
• 操作简单,起效迅速,阻滞的范围较为局限,对 血流动力学几乎不影响,因而可在危重病人腹壁 小手术中应用 (如疝修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