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横肌平面阻滞【精品荟萃】
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综述

开各 自的椎 间孔 后 发 出外 侧 皮 支 , 外 侧皮 支在 腋 中线 穿深 筋膜 浅 出到 达腹 横 肌平 面 成为 前皮 支支 配前 腹 壁 的感 觉 。将局 麻 药 注 入 腹 横 肌平 面 , 可 以阻 滞 前 腹 壁 神经 , 产 生 良好 的腹 壁 区域镇 痛 。
于 临床 。本 文 旨在提 供 关 于 T A P阻 滞 的历 史 发 展 、 应 用解 剖 基础 、 神经阻滞技术、 相关药代动力学、 临床 应
用及其并发症的文献综述 。以期促进其推广应用 。
△
通讯作者
和护理 , 这 样对 患儿 复苏 疗效 会 产 生一 定 的负 面 影 响 。 然而 当 医疗 服 务 结 果 与 患 儿 家 属 期 望 需 求 存 在 差 距
床进行进一步推广 。
参 考 文献 :
时, 就会引起患儿家属满意度低下 , 严重者还有可能引
[ 5 ] 虞晓芬. 心理干预对学龄期手术患儿焦虑心理 的作用 [ J ] . 健康研
1 T AP阻滞 的应 用解 剖基础 腹 前 外 侧 壁 肌 肉 由浅 到 深 依 次 为 腹外 斜 肌 、 腹 内 斜 肌 和腹横 肌 。腹 内斜 肌 筋 膜 与 腹 横 肌滞 技 术 。2 0 0 1年 R a t… 首 次 描 f
[ 4 ] R o b i n s o n P N, S a l mo n P, Y e n t i s S M.Ma t e na r l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 J ] .I n t e r -
n a t i o n a l J o u na r l o f O b s t e t r i c A n e s t h e s i a 1 9 9 8 ; 7 : 3 2 - 3 7 .
腹横肌平面阻滞中国疼痛学与麻醉学专家共识(2023)

解剖学特点
▪ 注:腹壁浅静脉相互吻合成网,脐以上 的浅静脉经胸腹部浅静脉汇入腋静脉, 脐以下者经腹壁浅静脉汇入大隐静脉和 股静脉。腹壁浅动脉与旋髂浅动脉均与 相应的静脉伴行;图中 1 为肋间神经前 皮支,2 为肋间神经外侧皮支,3 为股静 脉,4 为胸腹壁静脉,5 为腹壁浅静脉, 6 为旋髂浅静脉,7 为大隐静脉
常用阻滞药物
▪ 局部麻醉药单次剂量注射后达到最大血浆浓度的平均时间为 10~35 min。 随着局部麻醉药剂量的增加,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最大血浆浓度变化 趋势。局部麻醉药血浆浓度水平经常超过已知的毒性阈值,但只有少数 患者表现出局部麻醉药中毒的迹象,此可能与患者已复合全身麻醉有关。
▪ 腹横肌平面皮神经较为纤细,具有较大的分布面积,且大部分手术均行 双侧 TAPB,难以把握药物吸收的时间与浓度,可能导致局部麻醉药血 浆浓度过高以致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有剖宫产的孕妇行 TAPB 发生局 部麻醉药毒性反应的病例报道,提示局部麻醉药剂量的计算不能以孕期 真实体重为依据。
▪ 此外 TAPB 也可以用于前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慢性腹部疼痛和难治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 治疗。
二、禁忌证:腹壁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穿刺点异常等。凝血障碍目前并不是其绝对禁忌。
常用阻滞药物
▪ 临床上 TAPB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有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左旋布 比卡因,均为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 罗哌卡因作用维持时间较长,镇痛效果较好;药理学研究证实, 其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的毒性相对较小,能产生感觉及运 动功能的分离阻滞效果,目前应用较为普遍。布旋布比卡因的局 部阻滞效能与罗哌卡因相当或略高,而左旋布比卡因较布比卡因 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有所降低。
解剖学特点
1. 腹壁上动脉 :为胸廓内动脉的延续,经膈的胸肋三角处进入腹直 肌鞘内,于腹直肌后面或内部下行,营养腹直肌及腹前壁皮下组织 和皮肤。同名静脉与其伴行。 2. 肋间后动脉及肋下动脉 :第 7~11 对肋间后动脉和肋下动脉越过 肋弓至腹前壁,行于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营养附近各层结构。 终支穿入腹直肌鞘,与腹壁上、下动脉的分支吻合。同名静脉与其 伴行。
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操作考核流程考核

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操作考核流程考核1.请确认病人身份并告知他们即将进行的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操作。
Please confirm the patient's identity and inform them about the upcoming procedure for abdominal plane nerve block.2.准备好术前检查和患者定位所需的设备。
Prepare the necessary equipment for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 and patient positioning.3.与麻醉医生一起确认病人的麻醉状态。
Confirm the patient's anesthesia status with the anesthesiologist.4.在清洁好的皮肤上标记出适当的注射点。
Mark the appropriate injection points on the cleansed skin.5.使用无菌技术进行手术准备。
Prepare for the procedure using aseptic technique.6.请麻醉医生进行局部麻醉。
Ask the anesthesiologist to administer local anesthesia.7.实施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操作。
Perform the abdominal plane nerve block procedure.8.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
Monitor the patient's vital signs.9.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没有不适或疼痛。
Ensure that the patient is comfortable and pain-free during the procedure.10.完成操作后,记录手术过程和观察患者的反应。
After completing the procedure, record the surgical process and observe the patient's response.11.评估患者的术后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护理。
腹横肌平面、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阻滞

腹横肌平面、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阻滞一、解剖和阻滞范围腹部的皮肤、肌肉由T7~L1神经支配。
这些躯干神经走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腹横平面”内。
而在髂前上棘水平,该肌间平面走行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
在腹横平面内注射局麻药,可以阻滞单侧腹部皮肤、肌肉和壁层腹膜。
而局麻药输注入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水平,可阻滞下腹部、腹股沟、大腿上部内侧、会阴区前部。
二、适应证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开展,使得无运动神经纤维的体表神经阻滞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超声直视下可准确定位神经,即便无法直视神经时,从图像上也可观察药物扩散以判断注射点是否需要调整。
因此,超声引导下的腹横平面、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目前已成为临床常用的区域神经阻滞技术。
腹横平面阻滞可用于剖腹手术、阑尾手术、腹腔镜手术、腹壁手术等,但该方法的腹部阻滞范围尚未得到一致结论。
尽管有个案报道显示,单独的腹横平面阻滞用于腹部手术,如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可用于腹股沟疝修补的开放手术。
但临床中并不是每次阻滞都能得到完全的效果,且腹部手术对内脏牵扯造成的不适,影响了该法的广泛应用。
因此,腹横平面内阻滞目前常用于前腹部手术后的术后镇痛。
三、标志和患者体位(一)腹横平面阻滞主要体表标志为肋下缘和髂棘腋前线区域。
患者仰卧位,暴露出操作区域皮肤。
(二)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阻滞主要体表标志是髂前上棘。
患者仰卧位,暴露出操作区域皮肤。
四、操作技术(一)腹横平面阻滞标记肋下缘和髂棘,消毒后使用高频线阵探头于腋前线水平显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腹横肌短轴切面图像。
辨认三层肌肉结构,采用平面内进针技术,将局麻药注入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的腹横平面。
结构辨识不清时,可注射0.5ml局麻药观察针尖位置及筋膜扩张。
可按需要在脐水平上下做多点注射以扩大阻滞范围,每侧输注局麻药20ml。
(二)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阻滞标记髂前上棘,消毒后使用高频线阵探头于髂前上棘内侧显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腹横肌短轴切面图像。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

避免反复穿刺,以免 增加感染风险
02
保持穿刺角度,避免 损伤邻近组织
04
术后密切观察,及时 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术后护理
01
保持伤口清洁,避 免感染
03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 的康复锻炼
02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04
定期随访,了解患 者恢复情况
04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的作 用:缓解慢性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其他适应症
腹部手术:如胆囊切除术、 阑尾切除术等
妇科手术:如子宫切除术、 卵巢切除术等
泌尿外科手术:如前列腺 切除术、肾结石手术等
腹部创伤:如肝破裂、脾 破裂等
腹部疼痛:如急性腹痛、 慢性腹痛等
其他需要镇痛的情况:如 癌痛、术后镇痛等
04
提高患者满意 度,改善医患
关系
05
促进术后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
06
降低术后疼痛对 患者心理的影响, 减轻焦虑、抑郁
等负面情绪
慢性疼痛的治疗
01
慢性疼痛的定义:持续时间超过3个 月的疼痛
02
慢性疼痛的原因:多种原因,包括疾 病、损伤、心:药物治疗、物 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演讲人
目录
01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的原理
02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的适应症
03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的注意事项
1
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的作用
减轻术后疼痛:通过阻断腹横肌平面的神经传导,减轻术后疼痛感 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有利于术后恢复
3
操作技巧
两种区域神经阻滞方式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比较

两种区域神经阻滞方式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比较发布时间:2021-04-08T02:42:24.064Z 来源:《航空军医》2021年2期作者:焦富荣[导读]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疼痛仍然是需要解决的医学问题,随着可视超声技术的发展,区域神经阻滞因其效果好、创伤小的特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LC术后镇痛。
本文就用于LC术后镇痛的两个区域神经阻滞技术进行综述,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及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目前尚无单一的神经阻滞技术能为LC患者提供完善的术后镇痛,因此临床上仍建议使用多模式镇痛来缓解LC术后疼痛。
(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省泰兴市225400)摘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疼痛仍然是需要解决的医学问题,随着可视超声技术的发展,区域神经阻滞因其效果好、创伤小的特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LC术后镇痛。
本文就用于LC术后镇痛的两个区域神经阻滞技术进行综述,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及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目前尚无单一的神经阻滞技术能为LC患者提供完善的术后镇痛,因此临床上仍建议使用多模式镇痛来缓解LC术后疼痛。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腹腔镜;区域神经阻滞;术后镇痛;多模式镇痛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微创手术之一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治疗良性胆囊病变的金标准。
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LC创伤较小,但急性疼痛仍然是LC术后最常见的问题。
术后疼痛可能诱发炎症应激反应,不利于机体恢复。
近年来,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超声技术日益普及,阻滞成功率的增加以及并发症的减少使得区域神经阻滞成为术后镇痛的理想选择,应用比例迅速提升。
本文就两种常用的区域神经阻滞方式用于LC术后镇痛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了各技术的优劣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LC术后疼痛特点LC术后疼痛主要分为三类,即腹壁切口疼痛、内脏疼痛、牵涉性肩部疼痛。
在LC术后24小时内,腹壁切口疼痛最严重,是术后疼痛的主要组成部分。
目前LC常选用三孔技术,切口分别位于剑突下、右侧肋缘下、脐下。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是一种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局部麻醉技术,它通过在腹横肌平面进行神经阻滞,以达到有效缓解剖宫产手术后的疼痛的目的。
TAPB技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并且得到了积极的评价。
剖宫产术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分娩方式,因为它可以有效地降低孕产妇和胎儿的风险。
剖宫产手术后的疼痛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它会影响妇女术后的康复和子宫恢复功能。
很多临床研究都在探讨如何有效地缓解剖宫产手术后的疼痛,以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
TAPB技术的原理是通过超声引导下在腹横肌平面内注射麻醉药物,阻断腹横肌平面和腹壁肌肉之间的神经传导,从而实现对术后疼痛的缓解。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系统性麻醉药的使用,降低全身麻醉的副作用,同时提高了术后镇痛效果。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TAPB技术在剖宫产手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明显。
有研究发现,相比于常规镇痛方法,采用TAPB技术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并且降低了患者的镇痛药物的使用量。
另外一项研究显示,TAPB技术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TAPB技术的显著疗效,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开始关注这项技术,并将其纳入到剖宫产手术后的镇痛治疗中。
TAPB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完善和优化,以满足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需求。
虽然TAPB技术在剖宫产手术后镇痛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需谨慎使用。
需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案。
需要结合超声引导下的技术优势,准确地确定注射部位和麻醉药物的剂量,以确保镇痛效果和安全性。
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横纹肌平面阻滞镇痛的效果分析重点

[4]陈柯羽,王圆圆,张青,等,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认知功能障碍及
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 (17):l 19—121.DOI:10,3877/cma.j.issn.t674—0785.2013.17.
T,Peters KB,Hornsby
(收稿日期:2016—03-18)
WE,et a1.Relationship between
(本文编辑:张印朋)
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横纹肌 平面阻滞镇痛的效果分析
刘晓华王燕 【摘要】 李立新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应用于剖宫产术后腹横肌平面阻滞中的疗效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Conclusion
caesarean
certain neurotoxicity when applying ropivacaine after 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section.Ropivacaine concentration 2.2 kg/ml as a reasonable threshold for clinical toxicity in
the same time asked if they had
concentration of ropivacaine.rI'Ile ages,weight,height,
BMI and total doses of ropivacaine were compared,and the mean total peak ropivacaine concentrahons and the mean time to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in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puerperas were compared to aSsess the reasonable threshold for clinical in symptomatic puerperas and suitable ropivacaine concentration.Results The BMI and total doses of ropivacaine of symptomatic grou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横肌平面的解剖学基础
• 前腹壁皮肤、肌肉及腹膜壁层是由下胸部6 对胸神经及第l对腰神经支配。这些神经前 支离开各自的椎间孔后,在椎间隙间走行 ,然后穿入侧腹壁的肌肉组织,经过腹内 斜肌与腹横肌间的神经筋膜平面(腹横肌浅 面),感觉神经分支在腋中线发出皮神经侧 支后,继续在这平面向前支配皮肤,远至 正中线。
• 超声引角)是一个易识别、 固定、易触摸的标志点,位于腋中线背侧 。Petit三角的分界:后面为背阔肌,前面 为腹外斜肌,下面为髂嵴。髂嵴作为一个 固定且易触摸的标志点。此三角由浅入深 的层次依次为皮下组织、腹外斜肌筋膜、 腹内斜肌、腹横肌 。
传统的体表标志
• 肋下入路法:麻醉范围是侧腹部及前腹部 从脐到T7水平;
• 斜肋下入路法:麻醉范围最广,涵盖前两 种入路的麻醉范围。
腹横肌平面阻滞的穿刺方法
后 入 路 法
腹横肌平面阻滞的穿刺方法 肋 下 入 路 法
腹横肌平面阻滞的穿刺方法 斜 肋 下 入 路 法
腹横肌平面阻滞的优点
• 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继而减少阿片类药物相 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腹横肌平面阻滞
嘉兴市妇幼保健院
概述
• 腹横肌平面的解剖学基础 • 腹横肌平面阻滞的穿刺技术 • 腹横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 • 我科腹横肌平面阻滞的开展
腹横肌平面的解剖学基础
• 侧腹壁由三层肌肉组成:腹外斜肌、腹内 斜肌、腹横肌及其筋膜鞘。正中腹壁包括 腹直肌及其筋膜鞘。支配正中腹壁的神经 走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的神经筋膜 层。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的平面称之为 腹横肌 平面。
TAPB的临床应用
Evaluation of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efficacy of 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A comparative study
Priya Sharma, Trilok chand, Arpita Saxena, Rajeev Bansal, Apurva Mittal
Advance AccessBrowse the ArchiveView all SupplementsBJA Chinese e-Translations
british
G. Niraj,A. Searle,M. Mathews,V. Misra, M. Baban
TAPB的临床应用
Oxford Journals Medicine
BJA
Volume 103 Issue 4 Pp. 601-605.
Analgesic efficacy of ultrasound-guided 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in patients undergoing open appendicectomy View Current Issue (Volume 112 Issue 1 January 2014)
超声引导穿刺法
超声探头放置于侧腹壁, 头向髂嵴,尾 向肋缘, 腹壁3 层肌肉及腹横肌平面清楚成 像后,穿刺针离开探头一定位置, 在腹壁前 内侧进针, 朝向后侧旁边前进直至腹横肌平 面。给予试验剂量证明在腹横肌平面后, 然 后注射局麻药。
腹横肌平面阻滞的穿刺方法
• 后入路法:麻醉范围是侧腹部及前腹部高 至脐水平;
双次突破感
• 第一个阻力感说明针尖位于腹外斜肌的筋 膜。再往前, 当针尖到达腹外斜肌筋膜及 腹内斜肌筋膜之间时, 就有阻力消失感或 突破感。再慢慢前进就会出现第二个阻力 感, 针尖位腹内斜肌筋膜。
• 第二个突破感说明穿刺针进入了腹横肌筋 膜平面。仔细回抽, 排除血管内穿刺后, 给予适量局麻药。
超声引导穿刺法
• 减轻疼痛,降低VAS的评分。 • 由于目标平面内血管分布极少,药物经血管吸收
少而慢,故能维持较长的镇痛时间。 • 硬膜外镇痛有时会导致不必要的运动阻滞,而
TAP阻滞则不会。 • 对凝血功能障碍而不能行硬膜外镇痛的患者,
TAP阻滞可作为一种新的选择方式。 • 提高了腹部手术患者对术后镇痛总的满意度。
腹横肌平面阻滞的并发症
• 腹横肌平面阻滞的并发症发生率极低,包 括:感染、血肿形成、神经损伤、局麻药 的毒性反应(局麻药使用剂量过大或误入 血管)、穿入腹腔、穿伤肠管及穿伤肝脏 等。
• 盲穿法发生率多;B超下很少见。 • 如何避免:在超声引导下确定针尖位置,
让整个穿刺过程可视化,提高穿刺的准确 性及成功率。
TAPB的临床应用
• Anesth Analg. 2008 Jan;106(1):186-91 • The analgesic efficacy of 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McDonnell JG, Curley G, Carney J, • Department of Anaesthesia, Clinical Sciences Institute, Centre for Pain Research, 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Galway, Ireland.
腹横肌平面的解剖学基础
腹横肌平面的解剖学基础
腹横肌平面的解剖学基础
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 是在腹内斜肌与 腹横肌之间的神经筋膜层注射局麻药,阻 断相关神经感觉传导,从而使前腹部的皮 肤、肌肉及壁腹膜的疼痛感觉减弱,达到 良好的腹壁镇痛效果。
腹横肌平面阻滞的穿刺
• 传统的体表标志法 ——盲穿法、双次突破法
TAPB的临床应用
2001年Rafi医生首次应用于前列腺手术后镇 痛,证明有很好的镇痛效果。
Anaesthesia. 2001 Oct;56(10):1024-6. • Abdominal field block: a new approach
via the lumbar triangle. • Rafi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