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探讨

合集下载

如何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优化城市绿地质量

如何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优化城市绿地质量

如何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优化城市绿地质量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城市绿地对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绿地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土壤污染、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优化城市绿地质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城市绿地面临的问题1、土壤污染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排放、垃圾填埋等活动导致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其他污染物,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生态功能。

2、植被破坏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植被被砍伐和破坏,导致绿地面积减少,生态系统失衡。

3、水资源短缺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绿地的灌溉用水受到限制,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

4、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化进程导致了生境的破碎化和单一化,许多本土物种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减弱。

二、生态修复技术的类型1、土壤修复技术(1)物理修复通过客土法、换土法等手段,将受污染的土壤替换为清洁的土壤,以改善土壤质量。

(2)化学修复使用化学药剂如螯合剂、氧化剂等,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

(3)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代谢作用,吸收、转化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如植物修复中的植物提取、植物稳定和植物挥发等技术。

2、植被恢复技术(1)选择本地适生植物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具有良好适应性和生态功能的本地植物进行种植,以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和生态效益。

(2)构建多层次植被群落通过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多层次、多物种的植被群落,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植被抚育与管理定期对植被进行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理措施,保证植被的健康生长。

3、水资源管理技术(1)雨水收集与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收集雨水用于城市绿地的灌溉,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修复与生态功能提升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修复与生态功能提升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修复与生态功能提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压力,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因此,生态修复与生态功能提升成为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任务。

一、生态修复的概念与意义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为干预和管理,恢复、重建或改善受到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使其恢复到一定的生态功能水平。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修复的目的是通过恢复和重建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生态修复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生态平衡: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护生态平衡。

2. 提高生态功能: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持水源等。

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为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

3. 增加生物多样性: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恢复和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

二、生态修复的方法与技术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修复的方法与技术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类型,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生态修复。

1. 植被恢复:植被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植被的恢复,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植被恢复的方法包括引种、移植、种植等,可以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种类,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和多样性。

2. 水体修复:城市水体的污染是城市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水体修复,可以改善水质,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

水体修复的方法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可以根据水体污染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

3. 土壤修复:土壤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

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及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及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城市生态网络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1- 6],大多集中在对生态网络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生态网络[7],最后优化其生态网络空间格局的研究方向[8]。

主要采用Fragstats 等软件计算景观指数[9],并根据景观格局指数的评价结果分析提出生态网络优化策略。

但较少从空间视角落实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的重点区域,笔者以合肥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网络优化的重点区域,建立符合合肥中心城区实际情况的生态网络空间格局。

1研究区概况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116°41′~117°58′E,30°57′~32°32′N),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境内地形总体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且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根据数据收集情况,确定本次研究范围为合肥市中心城区,含蜀山区、瑶海区、庐阳区、包河区等区域,总面积约671 km 2(见图1)。

截至2021年,研究区现状生态用地(包括耕地、林地、河流水系、公园绿地等)面积约288 km 2(同期现状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约383 km 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见图2)。

2研究方法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不同阈值下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确定合理的生态斑块保护距离;其次,构建生态网络结构并基于重力模型模拟斑块间的联系强度,为提取重要生态廊道提供依据;最后,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断裂带和生态断裂点的空间分布,摘要 文章以合肥中心城区为例,从景观形状、邻近度、多样性、聚散性4个层面构建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再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断裂带和断裂点的空间分布。

结果表明:生态斑块50 m 和300 m 阈值下景观格局综合指数较高,分别为9.85、9.84,建议增加斑块50 m 核心保护区及300 m 生态缓冲区,并提出强化廊道连通性、修复生态断裂带(点)等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策略。

关于碧道规划建设中问题与思考

关于碧道规划建设中问题与思考

关于碧道规划建设中问题与思考摘要:随着当前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水土流失、沙尘暴等其他自然灾害。

为了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的问题,针对城市进行碧道规划,开展“退耕还林”等工作十分重要。

碧道规划建设旨在改善将园林、水域、环境等问题协调统一,促进生态平衡,充分挖掘河流水系的生态价值以及景观价值,为和谐发展社会的生态平衡作贡献。

本文将重点研究碧道规划建设的思路和统筹实施机制,探讨如何更有效率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白云碧道。

通过环境资源的改善,建设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碧道规划;三道一带;碧道建设引言在我国, 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了“三北防护林”等以防治沙漠化和沙尘暴为目的的生态工程,推进土地整理、矿山、林地、海岸带等具体工程的点状修复;20世纪末,为应对水土流失开展了“退耕还林”等修复工作,兼顾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绿道网建设;2018年组建自然资源部后,生态修复工作从单要素、工程化治理转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全要素系统治理,通过治水、治产和治城的联动,促进流域社会—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从而优化国土空间功能。

但要达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生态修复目标,需运用生态学理论、整体性思维在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提升多重服务价值。

因此目前为了改善存在的生态问题,我们会进行碧道规划,以水为主线,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基本要求,通过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通过隔离、过渡、渗透、融合等方式构建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打造环境优美的碧道,如下图1为碧道建设总体形成“三道一带”空间范围,此范围涉及的河湖水系周边广泛,在修复和建设中,能够整合资源,形成“三道一带”的空间范围。

图1碧道建设总体形成“三道一带”空间范围1碧道的含义及分类1.1碧道的定义碧道是以水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兼顾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经济等功能,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通过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从而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建设成为“三道一带”,如下图2示意图。

基于生态保护的道路规划策略

基于生态保护的道路规划策略

声 、气味基本上是过程型污染 ,随着交通量大小而 变 化 ;而 汽车 尾气形 成 的物 质 污染是 残 留型 污染 。 这些污染扩散或影响到路侧 ,形成道路环境影响带 ( a— eto e引 r d f c zn) ,其影响少则几十米 ,多则几百 o e [
米 甚 至数 千米 。道路 交通 引起 的生 境损 失 不能 简单
过程的阻滞 与沿程污染和敏感程度不尽相 同,总体 上看 , 自 从 然生境 、半 自 然生境 、人工 自然生境到 人工生境 , 其敏感程度依次降低 。例如 ,在城市化 地 区和 高强 度农 业生 产地 区 ,人类 活 动 主导 的人工 或 人 工 自然 生 态 系 统 基 本 上 取 代 了原 生 态 系统 的 自然过 程与 生态 格局 ,这类 景观 对再 添加 人类 活 动 干扰的敏感性已大大降低 。相反 , 较少受到人类干 扰 的大型 自然斑块 和重要生态廊道却是对人类 活 动干扰十分敏感 的区域。根据道路生态学研究 ,在 自然空间中, 如果规划建设 的道路路网密度大于物 种 所 能 承 受 的 道 路 密 度 阈 值 ( a dni r d esy o t t eh l ) h sod ,这些物种在该区域 中就难以生存 。例 r s 如 ,狼在 道路 密度 大 于 0 5k k . m・ 4 m 的地 区不会 形 成狼群领域 , 大于 0 ・ 的地 区则难以维持生 .k k 6 m m 计【 。当路网密度达到 1  ̄ .k k 时, J . 1 m 2 9 m・ 北美麋 鹿的生境有一半消失【 , 1 综合 以上研究建议将道路 密度 阈值控制在 0 m・ . k k 以下以保持 自然空间 6 m- 的生物 活力 [ ,-】 1 11。因此 ,在道 路交 通规 划 中根据 ,12 7 生态敏感程度的不同安排路线 ,需要保持 自然生境 地区的低路 网密度 、低交通量( 1) 图 a。 22 保 持大 型 自然 空 间的 生态 完整性 . ( 保持空间的相对独立性 : 1 ) 由于大型 自然斑块 与重要 生态 廊 道在 生境 类 型 、地形 、野 生 动植物 方 面的区域独特与珍 贵性而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 能,例如大型 自然植被斑块能够涵养水源 、稳定局 地气候 、 保护需要大范围生境的动物、维持具有可 持续性的内部种群 ; 重要生态廊道能够促进物种 扩散 、在大型斑块之间的定居 、保持基因流的畅通 等L 。 l 这些斑块与廊道形成了一个地区 自然景观基 本的生态网络或生态基础设施 ,是维持区域生态环 境稳定与健康 的基础 。在区域交通规划中应该从总 体上保持其空间的生态完整性 ,尽量避免交通干线 或主要公路穿越其中( l) 图 b。 () 2与潜 在 的生态 网络 主 线相平 行 : 区域 中 自 当 然空间条件复杂时,首先需要辨识区域生态网络 , 在 此基 础 上确定 生 态 网络 的空 间形态 。区域 路 网交 通 流 总 的方 向应 与 生态 网络 骨架 主线 相平 行 ,这 样 可 以避 免 自然 空 间受道 路 网过 多 的切 割 ( 1) 图 c。 () 3穿越 道路 的限制 :当穿 越不 可 避免 时 , 方 一 面应尽量 利用现状路面 ,另一方面道路等级宜降 低 ,通过道路线型设计和交通管理措施 以保证较低 的车速与流量 。并且进入的道路仍然需要避开大型 自然斑块 中的重要生态敏感 区,同时应对所有潜在 的生态 瓶 颈进 行辨 识 与提 出缓解 措施 。 23 提倡 非 生态敏 感地 段 的交通 集 中 . 在满足交通需要的条件下 ,区域中的大型交通 干线数量应尽可能少 , 并且尽可能与其他形式交通

绿道规划设计全

绿道规划设计全
都市型绿道: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河道以及道路 两侧的绿地构建形成供市民休闲活动的通道,其控 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
绿道的意义
保护敏感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沿河流、海岸以及 山脊线;绿道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为野生动物迁移提供 通道。
在大都市区内和郊区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游憩机会, 可以步行、爬山、骑自行车、游泳、划船,以及其他 户外休闲活动。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6、典型地段城市绿道规划指引
城市绿道经过的地段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典型的 有滨水地段、山林地段、乡村田野地段和城镇地段等。
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大多数绿道 沿河流或海岸分布,这些地区或廊道有将近90%是遗产 和文化资源所在地
绿道相对于其他类型绿地的优势
功能更全、性价比更高、更灵活可行
绿道能在最小的空间里包容多种功能,集环 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 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 结合的有效载体
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 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
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 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 具有绿色通行、游憩健身等多种功能
绿道的组成要素
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
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
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
郊野型:凤凰山-银湖森林公园段、马峦山公园-南澳段、西冲-东冲段、 天后古庙-打马坑水库段等4段,总长约112公里,既有城市风光,也有原生 态环境,控制范围不少于100米,主要开展郊野休闲、户外运动、旅游观光等 活动,亲近自然。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摘要: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中的有机要素,是连接城市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纽带,在保持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是无法低估和替代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有深远的意义,结合马龙城市绿地系统现状,提出了加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马龙的城市化和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一方面促进了人口的集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局部绿地景观缺失等问题。

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环境质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能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1、马龙绿地系统建设发展现状马龙中心城区位于通泉街道,2010年城市人口3.61万人;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78%,建成区绿地率35%,近年来,马龙区紧紧围绕省住建厅绿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和曲靖市绿美城市三年行动安排,聚焦“增绿提质”主线,围绕“绿美、宜居、特色、韧性”要求,大力开展“口袋公园”建设,2022年马龙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8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5.01万人,建成区绿地面积274.07公顷,绿地率达40.01%,绿化覆盖率达41.90%,公园绿地面积70.6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0平方米,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8.46%,做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其中城区现有综合公园1个,社区公园4个,专业公园2个,游园1个。

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马龙中心城区城市绿地建设得到了较大提高,城区居住环境及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相继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殊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中心城市绿量依旧严重不足, 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城市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低,城市绿地景观破碎,缺乏整体性,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方面也有相关原因,笔者就马龙城区目前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探讨意见。

生态城市的总体策划_台北生态城市的规划架构

生态城市的总体策划_台北生态城市的规划架构

台北夜景(图片来源: http://www.dcview.com.tw/gallery/)生态城市规划近期, 内相当一部分城市提出了建设 国 “生态城市” 的目标, 这是落实 “科学发展观”引导 、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意和必然要求。

然仅有理论 指导而缺少可操作的经验加以借鉴, 势必使生态城市的规 划、 建设仅停留于 “热炒概念” 的层面, 而难以收到预期成 效。

故我刊将陆续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对境外一些城市在生 态城市规划、 建设方面的经验进行介绍和探讨, 以期为国 内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受本刊之邀, 新加坡国 立大学建筑系杨沛儒博士, 特撰写了 “生态城市设计专题” 系列文章, 已于今年2-3合刊上发表了第一篇 《国外生态城 市的规划历程1900~1990》本期继续发表该系列第二篇文 , 章 《生态城市的总体策划——台北生态城市的规划架构》 。

此外, 台湾高雄大学都市发展与建筑研究所所长曾梓峰教 授亦结合德国生态社区规划案例, 对可持续发展生态社区 规划中的社会资本观念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以期对读者有 所启发。

152005(7) 2005(7)现 代 城 市 研 究文章编号: 1009-6000(2005)07-0016-10 中图分类号: TU985.12 文献标识码: B 作者简介: 杨沛儒, 台湾大学工学博士, 硕士, 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MIT)硕士 , 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 (NUS) 设 计与环境学院建筑系助理教授, 城市研究组负责人; 王鸿楷,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生态城市的总体策划——台北生态 城市的规划架构Eco-city Master Planning: A Planning Framework of Taipei Eco- city杨沛儒 王鸿楷Perry Yang Hung-Kai Wang序言: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的台北经 验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 概念, 并以台北市的规划经验探讨其实施 架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