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造桥机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公示信息
广深港客运专线移动模架造桥机施工技术

〕 ; 现浇 支 梁, 梁的 形 简 箱 箱 结构 式为梁长3 m、 m、m, 6以t) ; ( 4 ) 整机纵移速度 0. 5耐而n ( 5 ) 整机功率 2 2 2 4 0
空心墩、 墩;基础采用钻 实心 孔灌注 承台 桩、 形式。
2 施工方案的选择
该桥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 沿线经 过鱼塘、 苗圃较多, 地表水系发育。根据现场的实际 情况, 以满足阶段工期需要及减少施工费用为原则, 在施工中优先选用移动模架施工。 移动模架是一种自 带模板可在桥跨间自 行移位, 逐跨完成混凝土箱梁施工的大型制梁设备。该技术
分组成。
4. 3 合拢、 施工
纵向横移到位后, 以桥墩纵向中心线为基准, 从 左右两边向中间合拢, 合拢后连接各处螺栓。模板调 整, 绑扎底腹板钢筋; 内模就位; 绑扎顶板钢筋; 混凝
土浇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施工工艺
4. 1 安装程序
安装墩旁拖架及支承台车、主梁安装就位* 外 模系统安装* 轧钢筋、 布管、 调整模板、 补缝、内模系 统安装* 轧顶板钢筋、 安装端模板一全断面快速浇注 混凝土、检测浇注情况* 养生一脱开外侧模板* 施 加预应力、 压浆、检测* 进人正常作业循环。
起源于19 9 年, 5 首次应用德国。到7 年代, 0 在挪威、
新加坡、 韩国、 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较广泛的推 广应用。我国首台移动模架由挪威 NR 公司引进, S 用 于南京长江二桥北汉桥引桥施工。随着我国桥梁设 计和施工水平的提高, 出现了大量的大跨度箱梁, 移 动模架也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广深港 客运专线移动模 架造桥机施工技术
樊存峰
(中 铁十四 局集团有限 公司隧道工程分公司, 东 济南 2 0 刃 山 5 ( 2)
移动模架技术在现浇连续箱梁上应用研究

1移动模 架 主要构 造 和基本 原理 1 . 1主要 组成 部分 移动 模架 系统 英 文简称 MS S , 主要组 成部 分有 牛腿 、 主梁、 横梁 、 外 模 和 内膜 , 每一个 部 分都要 有 相应 的机 械系 统与 之相 配合 , 下 面简 要 介 绍一 下各组 成部 分 。 牛腿 : 通过 支撑在 承 台上 的竖 向支 腿将 主梁 上施加的荷载通过牛腿来传递在承台上。 主梁 : 主梁的支撑在推进的 平 车上 , 在 移动 支撑 系 统 中 , 主梁 为一 对 钢箱 梁 , 在 加 工过 程 中要 分 节, 节间连接采用高强螺栓。横梁 : 横梁的结构主要是桁架式结构, 横 梁之 间 的连接 采用 销 连接 , 支撑 在横 梁上 的是 外模 板 。外模 : 外模 的 主要 构成 部分 是底板 、 腹板 、 肋板 和翼缘 板 。内模 : 采 用胶合 板 和木支 撑模 板系 统 。 1 _ 2基 本原 理 移动模架在工作过程中,整个模架依靠牛腿梁上的推进平车来 实 现移动 , 包括 纵移 、 横移 和竖移 。横移 油顶 作用在 底模 上 , 实 现开 合 过程 , 并且 可 以通过 平车 上的千 斤顶 的推进 来调 整模板 的高 度 。 桁 架 上 的螺 旋顶 可 以来调 高预 拱度 。其 它两 个螺 杆用 来支 撑并 调节 边模 板 成型 面 , 螺杆 支架也 可 用来 调整 一般 的坡 度 , 并 且可 以将 力传 给 主 梁 。这样 一来 , 主梁 上承受 的作 用力 就有现 浇箱 梁实体 、 施工 荷载 、 模 板 系统 等 发 出来 的 , 然后 主梁 通过 推进 平车 把力 传 给牛腿 梁 , 最 终 传 到 承 台上 。 根 据事 先计 算好 的标 高 , 在牛腿 梁 支好 的情 况下 , 推进 平 车 的纵 向油顶 牵 引着模 架 向前 方 的桥墩 移位 ,模 架在 移动 时要 判断 前方 有 无 障碍 物后 基本 同步地 由油顶 顶 推移动 。在整个 过程 中 , 所 有的模 板 系统都 可 以微调 。 2移动模 架施 工技 术 的主要 特点 和应用 中存在 的 问题 2 . 1移动模 架施 工技 术 的主要 特点 现今 移动模 架技 术发 展 日益成熟 , 具有 以下特 点 : 2 . 1 . 1对施 工段 的地基要 求 不是很 高 , 这项 技 术还 可运 用 到 软弱 土层 地基 、 山谷 、 跨 河 等地形 , 并且运 用 的范 围还 在不 断扩 大 。 2 . 1 . 2这项技术 已经达 到标准化作业了, 施工周期短 , 并且质量 也很好 。 2 . 1 - 3 防雨 、 防晒 和保温 等相 关设 施可 以利用 移 动模 架 自身 的结 构来 设置 , 这样 就利 于混凝 土 的稳 定 , 受 季节 影响不 大 。 2 . 2 目前 已有 施工 技术 应用 中存在 的问题 2 . 2 . 1对 于 移动 模 架技 术 在 现浇 连 续箱 梁 的 应用 施 工 工 艺还 没 有形 成一 个完 美的 系统 。 2 . 2 . 2 以往 移 动模 架施 工 的现浇 连续 箱 梁 的截 面 比较统 一 , 都是 等 截 面形式 , 而如果 出现 不等 截 面 时 , 就 会 出 现一 些 问题 , 这 方 面 的
移动模架、移动支架造桥机资料摘抄

移动模架、移动支架造桥机资料摘抄移动模架象一座严密而坚固的、沿着桥梁跨径全封闭的“桥梁工厂”,随着施工进程不断移动连续浇注施工,能一次性现浇完成一孔桥跨从立模、浇注混凝土到预应力张拉全套工艺,并能逐孔向前移动,效率高、速度快,能适用于多孔跨径30~55 m 的梁桥施工。
移动模架逐孔现浇法1959 年始用于前西德的克钦卡汉大桥(该桥为13 ×39. 2 m 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因其设备制造费用昂贵,用钢量很大,一度在当时推广应用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一、MSS32/900型移动模架造桥机为甬台温铁路客运专线设计,客货共线梁现浇箱梁最小平曲线半径:2000m允许现浇箱梁纵向最大坡度:≤40‰整机纵向移位速度:1m/min整机横向移位速度:0.5m/min设计施工周期:移动模架造桥机移位、就位以及模板的调整到位等共需时间需控制在8小时以内完成。
施工时适合的净高(梁底到承台顶面):>3m系统纵移速度:0~1.5m/min设备总重量:500吨开模行走时允许最大风速:6级合模浇筑时允许最大风速:12级设计施工周期:10天模架堆放面积:约1000m2安装过程详见《基于MSS32_900型下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基础上的客运专线箱梁施工控制关键技术》(中铁十一局二公司李锋锋)二、秦沈客运专线ZQJ 800 型移动支架造桥机该机的基本原理是工厂化预制梁段,分别吊运至造桥机体内,调整梁段高程后,浇筑混凝土湿接缝,原位张拉后落架,即可完成一孔梁的制造。
造桥速度快(32 m双线箱梁平均10 d 1 孔)。
移动支架包括主桁架、下托梁、上平联和下平联,总质量253 t 。
箱梁高度2.687 m,翼缘宽度12.6 m。
技术性能和特点该造桥机造桥方法为节段拼装。
造桥跨度≤32m梁体宽度≤12.8 m梁体高度≤2.8 m梁体质量≤800 t梁段长度≤8 m梁段质量≤150 t线路纵坡≤12 ‰曲线半径≥3 000 m造桥速度为3~4 孔/ 月。
MZ900S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在沪杭高速铁路现浇箱梁工程中的应用

到安全生产 , 善 工程质 量 , 快 施工 进度 , 改 加 降低 施 工 成 本 的
目的 。
但 属高 空作业 , 安全生产 管理提 出了更 严格 的要求 。 对 为此针对 移动模架 安装 、 过孔 移位 、 拆卸等 不 同施工工
艺 , 定 专 项 安 全 技 术 方 案 , 而 确 保 移 动 模 架 施 工 顺 制 从
装 过 程 中 , 保 证 连 接 板 与 主 梁 之 间 摩 擦 要 求 , 连 接 为 在 板 连 接 前 , 连 接 区 内 的 油 漆 清 理 干 净 , 保 证 表 面 连 将 以 接粗 糙度 。
( ) 照 施 工 过 程 中 混 凝 土 浇 筑 顺 序 : 底 板 2 按 先
2 1 0k 3 % )、 腹 板 56 0 k 7 % ) 最 后 顶 板 0 N( 0 再 0 N( 0 、
移 动 模 架 安 装 完 毕 ( 模 不 安 装 ) 进 行 堆 载 预 内 ,
临 时支架 采 用 3 1型 贝 雷 片 支 架 。 根 据 现 场 实 际情 2 况 , 首孔 移动模 架安 装时 , 在 由于贝雷 支架搭 设 高度超
过 2 l考 虑 到 移 动模 架 混 凝 土 施 工 时 后 支 腿 受 力 全 0I, l 在 贝 雷 支 架 上 , 防 止 贝 雷 支 架 变 形 , 两 支 座 垫 石 旁 为 在
5节 主 梁 地 面 拼 装 一 前 后 支 腿 安 装 一 主 梁 吊 装 一 6号 梁 及 前 导 梁 与 主 梁 空 中 对 接 一 挑 梁 吊 臂 及 电 葫 芦 轨道 安装一 底模架 , 模板拼装 、 底 吊装 一 安装 侧 模 架 一 调 整 底模 板 一 安 装 侧 模 板 及 撑 杆 一 调 整 侧 模 板 一 安 装 翼 模 板 一 安 装 异 型 模 板 及 墩 顶 散 模 一 整 机 加 载试 验 。
移动模架造桥机在立交现浇箱梁施工中的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 。单幅桥分两联 , 分别为 ( X3 )m+( 6 0 6X
. 3 )m; 0 全桥 均位 于直线 上 , 坡为 1 9 %, 纵 . 6 横坡 为 2 箱 梁高 4 2 移 动 模 架 系统 组 成 %, . 1 1 6m, . 顶板 宽 1 底板宽 7 5m, 2m, . 采用 C 0混凝土 , 5 单孔混凝土 4 2. 牛腿 牛腿采用 自行式牛腿 , 为横梁 、 三角桁架 组合结构 , 通过墩 身 最 大 量 2 5m3重 约 6 5t 4 , 1 。 其 针对雅 江立 交的地形特点 和双幅十二孔 的结 构特点 , 工中 预 留孔附着在墩 身上 。牛腿共 有两对 , 主要作 用是 支撑 主梁 , 施 将施加在 主梁上 的荷载通 过 牛腿传递 到墩 身上 。每个 牛腿顶部 选用 了 M ̄ 3 K 5型 自行 式移 动模架造 桥机进 行逐跨 现浇 3 跨 0m
关键词 : 续梁, 连 箱形梁 , 移动模 架, 桥梁
中图分类号 : 4 U4 5 文献标识码 : A
1 概 述
重庆洪安至酉 阳高速公路 的雅江立交 1 号桥 , 长 38m, 全 6 双
幅桥 面宽 2 . 4 5m。上部结 构为等跨变 截面双箱 双室直腹板 双 向
长度 )桥 宽最 大 1 , 8m; 3一 次现浇梁片重量 70t首跨 带悬臂重量 ) ) 0 ( ; 4 现 浇一跨平 均速度约 1 / ; ) 5d孔
移 动模 架 造 桥 机 在 立 交 现 浇 箱 梁 施 工 中 的应 用
苏 磊
摘 要: 结合雅 江立交现浇箱 梁施工实例 , 介绍 了移动模 架造桥机 的特点和适用 范 围, 出 了移动模架 系统 的主要技 术 提 参数 , 详细 阐述 了移动模 架的系统组成, 并对施工结果进行 了技术经济分析 , 以推广移动模架技术。
移动模架施工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探讨

移 动模 架施 工 工艺 是当 今世 界上 先进 的桥 梁施 工 工艺之 一 , 与传 统的 预 制、 安装 、 架 桥等施 工 技术不 同 , 集模 板 、 支撑 系统 、 过 孔功 能于 一体 。 该 技术 本 世纪初从 国外 引进后 , 在 公路系统 迅速开 始推 广 , 先 后在东海 大桥 、 杭 州湾跨 海 大桥 、 苏通 大桥 等工 程得 到应用 , 最 大跨 度达 6 2 . 5 m, 施工 荷载2 6 0 0 t 。 铁路 系统 于2 0 0 1 年, 仅在秦 沈客运 专线小 凌河 大桥少数 梁上 首次进行 了移 动模架 试验性 使用 , 以后 未有 大规模 应用 寨例 。 武广 客运 专线是 时速3 5 0 K m/ h 中国首条 高速
工序 。 所有 钢筋 绑扎 完毕后 , 应指派 专人 重新对 所有 吊杆 的连 接状 态予 以复 检、 拧紧 , 并检 查钢筋 绑扎完 毕后各 吊杆 的标高值 , 与理 论计算 值 间偏 差值应 控
MZ900S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

MZ900S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 机
第一章 开题报告
ZHENGZHOU HUAZHON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MZ900S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 机
一 项目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高速铁路也迅速发展,相继开工了秦沈、 郑西、武广、温福、哈大、京沪等客运专线。客运专线铁路桥梁占线 路里程的比例一般都高于50%,在平原施工区段,一般多采用建设梁 场、预制架设技术施工,并配置有运、架、提设备,其施工效率较高。 但是在很多山区、丘陵、桥隧相连架梁困难地带、城市近郊地区,由 于受地理位置条件的限制,不便建设梁场,所以桥梁的建设多采用支 架法和移动模架完成箱梁施工。所以研制一种适应客运专线整孔箱梁 现浇施工的设备就显得非常重要。 为适应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需要,负责武广、石武客运专线施工标段 的中铁十六局集团于2005年10月发出了招标函,针对箱梁施工进行设 备采购。通过投标,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简称华中建机)承接 了中铁十六局集团900吨级箱梁施工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任务。
ZHENGZHOU HUAZHON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MZ900S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
六 项目研究进展基本情况 1、2005年11月上旬,华中建机成立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课题研究小组,并确定MZ90 0S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初步方案、施工工艺流程、计算校核重点; 2、2005年11月中旬,华中建机内部进行评审方案,初步优化,并用有限元软件初步对整 体结构、过孔工况及各分部结构进行校核计算; 3、2005年11月下旬,根据计算结果对方案进行第二次优化,并初步设计一级部件方案图; 4、2005年12月,中铁十六局组织召开了“MZ900S造桥机”技术方案设计审查会,中铁 工程总公司、西南交大、中铁七局、中铁十五局、中铁十六局、中铁24局等单位的有关专家 应邀参加。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华中建机研制组的技术方案及设计报告,认真审查了设计方 案总图、结构、机械、电器系统、液压系统总图以及设计原理图、设计计算书等文件,经专 家质疑和讨论形成提出了改进意见,并要求华中建机和施工单位中国中铁五局共同对该技术 方案进行完善,同时开始进行造桥机的技术设计工作; 5、2006年1月,华中建机和中铁十六局集团共同完成了MZ900S造桥机的设计和图纸审 查工作; 6、2006年1月,MZ900S造桥机正式进入加工制造阶段; 6、2006年1月底,主要钢结构加工完毕,进入现场拼装和安装阶段; 8、2007年3月,造桥机安装调试完毕,进行堆载吊重实验和型式实验准备工作,并试浇 筑第一片梁; 9、2011年6月,MZ900S造桥机顺利完成了中铁十六局施工标段武广线和石武铁路客运 专线32m双线整孔箱梁现场浇筑工作。
京津城际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应用

京津城际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应用摘要:移动模架造桥机在京津城际客运专线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移动模架造桥机的主要构造及性能进行了探讨,对其梁体施工中葙粱预拱度设置和线形控制要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京津城际;移动模架造桥机;应用;探讨中图分类号:u445.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移动模架是一种自带模板可在桥位间自行移位,逐孔完成箱梁现浇施工的大型制梁设备。
移动模架造桥机主要用于公路或铁路工程中的桥梁工程施工的大型滑模设备,它的特点是现场整孔一次立模,全断面一次性浇筑,逐孔推进完成连续箱梁施工。
1.移动模架特性及类型移动模架相当于提供了一个移动的空中制梁平台,箱梁的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和养护、预应力张拉等作业均在移动模架上进行。
箱梁在原位现浇完成后,无须进行体系转换,依靠自身带有的动力设备,滑移至下一桥跨连续作业。
具体过程是移动模架下落脱模,吊挂外肋携带的外模横向开启使其能够通过桥墩,模架结构纵向前移过孔到达下一施工位,吊挂外肋携带的外模横向合拢再次形成施工平台,开始下一孔施工。
1.1移动模架施工方法与整孔预制架设法相比,移动模架法具有以下优点:(1)原位制梁集制梁、架梁为一体,不需要占用大量场地预制箱梁和存梁,节省了建梁场费用;(2)不需要大型提梁、运梁和架梁设备,设备投资费用少;(3)与支架法原位制梁相比,不需要进行地基处理,机械化程度及作业效率高,劳动力投入少;(4)不影响桥面上净空高度和作业面,方便布设钢筋和施工作业;(5)具有支腿自移、模架自行过孔等功能。
模架在高处向前移位方便迅速,不妨碍桥下交通;(6)适用范围广泛,可用于现浇24,32和40m简支梁或连续梁,尤其适用于特殊地理环境,如高墩、软土地基、深山峡谷、江河或湖泊滩地、跨越既有线路等;(7)对长桥和特长桥,可同时展开多个作业面施工,有利于争取工期;(8)对桥隧相连地段的桥梁,不受隧道运梁限制。
1.2 移动模架施工方法与整孔预制架设法相比,移动模架法具有以下缺点:(1)由于箱梁的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和养护、预应力张拉等作业均在移动模架上进行,一孔的作业周期较长,一般为10~15d;(2)混凝土养护条件较预制梁差,预应力张拉产生的混凝土徐变较大;(3)对于下行式移动模架,需在桥墩预留安装托架的孔道,影响桥墩的美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科学技术奖推荐公示项目名称:移动模架造桥机成套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完成单位:长安大学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华东工程有限公司完成人:吕彭民秘嘉川王斌华应红张春国闫朔谢毅王小山王龙奉王瑞刘兴峰陈学鲁邵雨虹高子渝江明坤向清怡李瑶党权交吴乾坤项目简介:移动模架造桥机是一种自带模板,利用承台或墩柱作为支撑,对桥梁进行现场浇筑的机电液一体化先进的施工装备,该装备具有不受桥上或桥下净空限制,不占用地面空间,不需要预制梁场、不影响地面交通、整体浇筑桥梁质量高等优点,正在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桥梁建设之中。
根据现有文献可知,移动模架造桥机的设计者和桥梁建造者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施工安全和施工效率的改进,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防滑装置、施工检测、千斤顶装置,复合式移动模架、模架的拼装、转运等)。
但是进一步扩大功能、提升施工效率和安全,尚需综合移动模架的施工工法、结构特点和桥梁建设要求开展深入研究。
因此,项目组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从控制系统(同步油缸控制、监控)、施工工法(钢筋绑扎、双幅施工)、机构设计(例如推进小车、后横梁等)、结构性能提高(焊接性能改进、结构修复、钢箱梁极限承载力挖掘)等四个方面开展移动模架造桥机成套技术系统研究,推动我国桥梁施工机械和施工工法的技术进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本项目采用理论研究、试验研究、装备开发和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进行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关键技术创新、装备开发与工程应用。
实现了如下技术创新:(1)基于复杂空间避让技术和同步控制技术,发明了外模板自动折叠装置和模板液压同步控制系统,突破了双幅移动模架内侧外模板的开合模问题和复杂的模板液压系统中油缸联动同步技术难题,开发了双幅整体浇筑移动模架造桥机,首次实现了双幅桥梁同步整体模架施工;(2)发明了钢筋骨架整体绑扎吊装与浇筑并行施工成套技术,改变了现行移动模架造桥机施工工艺,并研制了成套设备,工程应用后使施工效率提高30%以上;(3)开发了移动模架施工质量和安全实时监控系统,通过同步控制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了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同步性的实时监控,保障了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4)进行了提高造桥机钢结构性能的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
针对造桥机钢箱梁焊接结构,发明了“软+硬”相结合的双层焊接工艺,进行了含缓冲层有效延寿的物理结构及裂纹扩展机理研究,有效提高了焊缝部位机械性能和耐久性;针对钢结构损伤金属结构加固问题,完成了粘接界面断裂与增韧机理研究,为实现复合材料加固金属结构、提高结构耐久性提供了技术基础;完成了钢箱梁极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对螺栓群连接进行了深入研究等。
这些应用基础技术研究成果为造桥机结构优化和修复重新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现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2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5)通过对推进小车、托梁倒运、前支腿防倾覆系统、移动模架防滑装置、主梁支撑用平衡梁装置、后横梁与主梁的连接结构、变幅宽移动模架技术、移动模架整体连续后退方法、双作用自锁液压缸等机构的系列创新,使造桥机使用更安全可靠、效率更高、受力更合理、适用面更广。
本项目的系列关键技术成果,填补了移动模架相关技术的空白,提高了移动模架造桥机的使用范围、施工效率、施工安全和自动化程度。
本项目已获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装备开发中,研发装备已成功应用于萨瓦河大桥(欧洲)、行北渭河特大桥扩建工程(陕西省)、九峰岷江特大桥(四川省)、临岳高速洞庭湖大桥(湖南省)、灵昆特大桥(浙江省)、三门湾大桥(浙江省)和海南铺前大桥(海南省)等20余项国内外工程,采用该技术近3年已完成项目共产生经济效益约10亿元人民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已发表论文:[1] 吕彭民, 杨龙飞, 王斌华. 变幅宽移动模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5, 36(02):43-46.[2] 吕彭民,王斌华等.大型造桥机工作状态数值模拟与试验[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2008(02):104-107.[3] 秘嘉川,吕彭民,关泽强,双幅整套浇筑造桥机安全性分析与试验[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7,15(4):365-369[4] 王斌华,吕彭民,吴记生. 造桥机主梁高强螺栓群的有限元计算[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2006(01):97-100.[5] 王龙奉, 吕彭民, 徐田. 剪力作用下大型钢箱梁极限承载力研究[J]. 湘潭大学自科学报, 2015(4):29-36.[6] 史妍妮, 吕彭民, 梁佳. MSS50双幅整体浇筑式移动模架力学性能仿真分析[J].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6, 33(11):98-102.[7] 陈一馨,吕彭民,李大涛,U肋与横隔板焊接构造细节疲劳强度研究[J].,桥梁建设,2014 44(3):63-68[8] 卢强,王斌华,王刚,移动模架桁架导梁的螺栓群设计分析[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7,30(10):70-73[9] 周飞虎, 高子渝, 岳海姣,等. 基于PLC的移动模架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J]. 北方交通, 2015(4):1-4.[10] Wang Long-feng, Lu Peng-min, Xu Tian, Stress Analysis of High-strength Bolts for Steel Box,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 Auto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MACE 2011), M95635, 2011[11] Chunguo Zhang, Pengmin Lu, Xiaozhi Hu, Xuding Song. Residual stress-induced deformation and fatigue crack growth in weld-repaired high-strength low-alloy steel with soft buffer layer[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13, 564: 147-157.[12] Chunguo Zhang, Pengmin Lu, Xiaozhi Hu. Residual stress and softening in welded high-strength low-alloy steel with a buffering layer[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14, 214: 229-237.[13] Chunguo Zhang, Xiaozhi Hu, Pengmin Lu, Gaiping Zhang. Tensile overload-induced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fatigue behavior in weld-repaired high-strength low-alloy steel.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J], 2013, 213: 2005-2014.[14] Chunguo Zhang, Pengmin Lu, Xiaozhi Hu, Xuding Song. Effect of buffer layer and notch location on fatigue behavior in welded high-strength low-alloy.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J], 2012, 212:2091-2101.[15] Chunguo Zhang, Songxu Ding, Pengmin Lu, Xiaozhi Hu. Effect ofmicrostructure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weld-repaired high strength low alloy steel[J]. Materials & Design, 2012, 36: 233-242.[16] Chunguo Zhang, Xiaozhi Hu, Pengmin Lu. Fatigue and hardness effects of a thin buffer layer on the heat affected zone of a weld repaired Bisplate80[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12, 212: 393-401.[17] Chunguo Zhang, Stefan van der Vyer, Xiaozhi Hu, Pengmin Lu. Fatigue crack growth behaviour in weld-repaired high strength low alloy steel[J],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2011, 78: 1862-1875[18] Binhua Hua, Yuxuan Bai,Xiaozhi Hu,Pengmin Lu. Enhanced epoxy adhesion between steel plates by surface treatment and CNT-short-fibre reinforcement[J],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3[19] Binhua Hua, Xiaozhi Hu,Pengmin Lu. Improvement of adhesive bonding of grit-blasted steel substrates by using diluted resin as a prim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hesion and Adhesives, 2016.12[20] Binhua Hua, Yuxuan Bai,Xiaozhi Hu,Pengmin Lu. Shear strength of epoxy adhesive joint between steel substrates with indented patterns[J], The Journal of Adhesion, 2016.1[21] Binhua Hua, Xiaozhi Hu,Jizhuang Hui,Pengmin Lu,Bin Jiang. CNT reinforced adhesive joint between grit blasted steel substrates fabricated by simple resin pre coating method[J], The Journal of Adhesion, 2017.3[22] Binhua Hua, Pengmin Lu,Yuhong Shao. Research on rib-to-diaphragm welded connection by means of hot spot stress approach[J], Steel and Composite Structures, 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