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从《茶馆》看老舍的创作倾向与艺术特色

从《茶馆》看老舍的创作倾向与艺术特色

从《茶馆》看老舍的创作倾向与艺术特色自动化学院,金逸辰,学号1010190427摘要:话剧茶馆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作品,它充分体现了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老舍作品的创作倾向。

关键字:老舍/茶馆/语言特点/大众化/民粹思想话剧茶馆是老舍与1956年至1957年间创作的作品。

它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作品。

写茶馆,老舍把写作的题材又重新转向他所熟悉的旧社会。

茶馆共三幕每一幕戏都取用同一个场景,裕泰茶馆。

旧社会的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的会面之所,因此茶馆就构成了一个小社会。

通过表现茶馆中众人的生活变迁,老舍活灵活现的演示了旧中国的社会情境,以达到其葬送三个时代的写作意图。

茶馆共分为三幕,每一幕老舍都侧重表现一段历史时期,第一幕着重描写大清王朝行将崩毁前的社会场景。

第二幕描写了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社会情况。

第三幕则描写了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治下的社会状况。

通过对茶馆与茶客们的生活变迁与心理状态,老舍充分表现了,处于三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病态,更表现了人民每况愈下的生活状况与思想精神。

在第一幕中,老舍先用两伙富人为了一只鸽子就差点群架,和贫苦的农民无奈卖女的情节做对比,表现了当时贫富差距的严重分化。

常四爷的感慨引来暗探的抓捕,表现当时的特务密布与言路不开。

还有太监买妻,体现了清末社会的封建腐朽。

但第一幕中,老舍也表现出人民心中希望尚存和人们心中的善念未泯。

体现在第一幕中秦二爷立志开工厂救中国,常四爷为农妇母女买吃食。

两人虽然对对方的观点都不认同,但都是心有善念,心有所志的人。

第二幕中,清王朝已经覆灭,都称社会得到了改良,茶馆也经过了王掌柜的改变,但是社会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新的权贵变本加厉的享受,买姨太太讲究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

这更差的环境反倒让刘麻子无所适从了。

而唐铁嘴因为这世道更乱,他能忽悠的人更多倒是过的更自在了。

还有宋恩字和吴祥子两人竟然想到要合买一个老婆,已然是罔顾了伦理。

第三幕结尾,两个民兵对学生不讲任何道理的直接捉拿比起第一幕中对常四爷的因言定罪更加恶劣。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无疑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的语言运用的别具风格,形成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他的戏剧结构设计的别具匠心,打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他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这与他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创作意识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笔者试从几个方面讨论老舍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产生独特戏剧艺术特色的成因和对《茶馆》和《龙须沟》等作品的分析,从戏剧冲突、结构、人物和语言等方面阐述老舍戏剧独特的艺术特色.关键词:老舍、戏剧创作、艺术特色、戏剧冲突、朴素自然、结构、语言幽默、民族性、今京味护话剧老舍先生生于一八九九年,卒于一九六六年,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

作为中国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为中国现代话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许多话剧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中的经典。

作者生活的年代为十九世纪末到文化大革命,创作期由1924年开始到1966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动乱的时期,而老舍更是经历了“五四”运动后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社会变革,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1946年到1949年在美国从事写作和演讲活动,所以老舍的作品是时代历练的结果,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结晶。

他虽然在话剧创作的时间上晚于田汉、曹禺、夏衍,而且开始创作的多为抗战宣传剧,其成就和影响远不如田、曹、夏三人,但他却后来居上,在社会体制大转型、意识形态一体化的20世纪50年代,创造出了《龙须沟》、《茶馆》等传世精品,开辟了中国话剧的新时代。

老舍对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创作有着直接、集中、鲜明、突出的影响,它甚至形成了一个“茶馆派”。

比如苏叔阳、李龙云和何冀平等人,在进行戏剧创作时都深受以《茶馆》为代表的老舍剧作的影响,表现出类似的文学见解、共同的美学追求和大致相同的文学风格,自觉地向老舍先生学习。

试论老舍戏剧的语言艺术-最新范文

试论老舍戏剧的语言艺术-最新范文

试论老舍戏剧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本人通过认真阅读语言大师老舍的现代戏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学习了戏剧创作的语言特色,深有感触!老舍的戏剧打破陈规,没有统一的事件,形散神不散,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

剧本时代气氛足,生活气息浓,民族色彩浓,语言精炼。

以极其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他们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

剧本语言,具有浓厚的北京口语的地方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二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关键词: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北京口语,简洁凝练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或学习工作中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利地进行交际和工作,必须好好学习语言。

当代艺术大师曹禺①说:“老先生是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更是一位人民的幽默文学家”。

老舍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是老舍话剧语言风格的基本特色。

我们通过学习老舍的语言艺术,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锤炼我们的语言,从而更好地我们进行教学服务!一、老舍简介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他对多种文艺体裁都进行过广泛的实践。

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乏佳作,而尤以长篇小说最有影响,与茅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此外,还写过杂文、鼓词、新诗、旧剧、民歌……解放后,他考虑到“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

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

”(1)“剧本排演出来,就连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明白。

”(2)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深入群众,写了一批话剧作品,因而蜚声文坛。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本人试从老舍戏剧的代表作《茶馆》(3)揭示其特有的艺术结构及语言特色。

二、老舍的戏剧语言特色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的语言是老舍话剧语言风格的基本特色。

简述老舍作品的特点

简述老舍作品的特点

简述老舍作品的特点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主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建国后,老舍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其中《龙须沟》《茶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其作品的主要特点有:(1)写北京,写北京的变化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重要内容老舍生在北京,熟悉北京,对北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自他从事写作生涯以来,写过不少以北京为背景的作品,而解放了的北京日新月异,老舍自然要写出这些变化。

《方珍珠》《全家福》《茶馆》等这些剧作忠实而多方面的记录下北京社会的历史变迁和革命性变化,抒发了“我爱新北京”的真挚情怀,歌颂了党和人民政府。

(2)懂得辩证法,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真人老舍笔下的人物都不是那种脸谱式的,而是活生生的真人。

《龙须沟》里的刘巡长,《茶馆》里的秦仲义、松二爷等都不是戏里的主角,但老舍写出了他们的个性,写出了他们好与坏两方面的思想,赋予他们艺术生命,所以令人难忘,并且置信不疑。

再如老舍刻画了不少妇女形象,但都以不同的出身、经历、性格活跃在舞台上,互不雷同,不会为人们所混淆。

《女店员》里的齐母和《龙须沟》里的王大妈,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受习惯势力影响很深的家庭妇女,在对待女儿的问题上,想法和做法却截然不同。

(3)写了不少民族风味的戏剧,成功塑造出人物的民族性格老舍早年研究过“国民性”的问题,对中国人民性格的优劣,有着十分清晰的了解。

如从《方珍珠》里的破风筝、白花蛇、方珍珠,《龙须沟》里的程疯子、赵老头、程娘子,《全家福》里的李珍桂,《茶馆》里的常四爷、王利发、康顺子,《神拳》里的高永义、冯铁匠、高大嫂、高秀才等人物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所特有的那种吃苦耐劳、忠厚善良、不畏暴*强、乐于助人、勇于进取的精神和品德。

(4)戏剧靠人物取胜而不是靠情节取胜在《龙须沟》《茶馆》等剧中,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串到底的事件和戏剧冲突,人物也不是一两个,而是十几个,几十个,特别是《茶馆》,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十多个,很难说谁是主角。

老舍《茶馆》戏剧结构的独特之处

老舍《茶馆》戏剧结构的独特之处

话剧《茶馆》戏剧结构和艺术魅力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①的确如此,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正如作者所云:“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②老舍抓住这一典型环境,采用“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是怎样活着和怎样死去的,折射出当时社会形形色色的生活,进而表现出整个社会的动荡变迁。

老舍作为一个戏剧家,他的尝试是成功的,他从容地驾驭了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在动中取静,使得“茶馆”这个舞台有条不紊地运行。

三幕历史剧《茶馆》就犹如三组风俗画,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风云变幻,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笔者就把《茶馆》第二幕与《雷雨》第二幕从人物多少及关系、情节、矛盾冲突、人物性格的塑造、语段意义分析等几个方面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以便窥一斑而知全貌。

《茶馆》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官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茶馆》艺术特色1、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茶馆》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

全剧没有贯穿到底的矛盾斗争,是一出以人物带故事的话剧。

它由几乎没有联系的几个小故事组成。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老舍说过“我向来不跟着别人跑......砌墙之砖,都平平正正,而无独立之美,我不愿摹仿别人,而失去自己的长处”。

纵观老舍的剧作,每一出都有其独到之处,而《茶馆》则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创作的富有独立之美的扛鼎之作。

一、《茶馆》的艺术魅力首先表现在它构思上的独具匠心。

《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三幕戏写了三个时代。

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军阀混战后的民国初年;第三幕: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

这三个时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重要时期。

剧作家在表现清末以来半个多世纪旧中国的历史变迁,揭示出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重大主题的时候,切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并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把前后近30年的社会历史画面连缀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展示出众多的人物和漫长的历史。

这种横断面连缀式的写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现实生活的无限性和戏剧情节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且也突破了传统话剧作品的陈旧模式,充分显示了老舍艺术构思的高超巧妙。

二、在话剧结构上的创新,是《茶馆》最重要的艺术成就。

从结构形式上看,《茶馆》与传统话剧截然不同,表现了老舍大胆而独特的探索和创新。

纵观《茶馆》整部剧,它既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戏中三幕的划分不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而是着眼于时代,时间跨度相当大。

另外从剧情上看,幕与幕之间也无必然联系。

为了使跨度极大、情节松散、人物众多的剧作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老舍打破了传统的情节式的结构,采用“人像展览式”的形式,以茶馆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在三个历史横断面上对社会世态、风云变幻进行描绘。

同时安排以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从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

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茶馆》的戏剧结构1、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的确如此,《话剧》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在《茶馆》中,大大小小人物有70多人,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老舍先生巧妙地采用了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人物都说自己的话,人物在剧中商场、出场不用作者交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茶馆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命运,但是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演绎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

《茶馆》从“侧面透露”的角度进行总体构思,对传统的戏剧结构有所突破。

全剧以人民群众同时代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用以王利发的命运故事为中心的、联合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几条经线和大大小小戏剧冲突形成的几条纬线,织成了“球网状”的结构。

这种“球网状”的结构,凸现了戏剧构图的多层次、多色调、立体化的特色。

这就是说,在表现戏剧冲突时,不是以同一组对立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作为推进情节的主轴,而是令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人。

所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样,就在同一场面里“集合”了几个生活片断,形成戏剧冲突的此起彼伏,使场面异彩纷呈。

应该说,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和作者基本采用横断面写法分不开的。

三幕戏分别截取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断面(每幕戏的时间都压缩在几个小时之内),在其中作者绘制了多幅精彩的人物速写和生活即景,使之合成为一张蕴藉深远的社会风俗画。

每一幕戏的结尾都以神来之笔为画图的核心描绘了精当的落点形成一个“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时代风貌和社会心理,具有社会风情的丰富性和时代本质的透视力。

论老舍茶馆的结构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结构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结构艺术《茶馆》是老舍戏剧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经典,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的确,五六十年代的话剧作品如今绝大部分已经不能再演、不堪再读了,只有《茶馆》是个例外。

从1957年创作至今,经历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两班人马的五次排演,其间除了非正常年代的政治因素干扰之外,人们对《茶馆》的热情一直有增无减,它也因此而成为经典荒芜时代遗留下来的唯一奇迹。

当人们兴味盎然地品评《茶馆》作为艺术精品的淳厚之时,不得不赞叹老舍艺术构思的巧妙。

在戏剧创作上,老舍认为“戏是人带出来的”,“写戏主要是写人,而不是只写哪件事儿……只有写出人,戏才能长久站住脚”。

老舍在创作《茶馆》时就采用了这种以人物塑造带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结构艺术。

老舍所选取的是茶馆里的一些小人物,通过描写他们怎么活着和怎么死去的生命历程,来说明那些年代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会面的地方,可以容纳五花八门的各色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这出戏虽然只有三幕,可是却写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历史变迁。

在这些变迁里,政治问题是没有办法回避的。

可是,老舍说:“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

我也不十分懂政治。

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消息么?”于是,创作了《茶馆》。

在处理这些小人物与剧情发展的关系方面,老舍采取了“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方法,这符合茶馆社会的生活实际,也弥补了因“断代”造成的空疏,加强了联系性。

《茶馆》虽然人物众多,但是个性鲜明,这不能不说是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巨大成功。

在人物肖像塑造上,老舍擅长白描,他的白描总是漫画式的,加入喜剧的因子,于嬉笑怒骂的氛围中凸现人物身上的“可爱或可憎之点”。

《茶馆》中的七十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是三言两语勾勒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无疑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的语言运用的别具风格,形成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他的戏剧结构设计的别具匠心,打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他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这与他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创作意识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笔者试从几个方面讨论老舍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产生独特戏剧艺术特色的成因和对《茶馆》和《龙须沟》等作品的分析,从戏剧冲突、结构、人物和语言等方面阐述老舍戏剧独特的艺术特色.关键词:老舍、戏剧创作、艺术特色、戏剧冲突、朴素自然、结构、语言幽默、民族性、今京味护话剧老舍先生生于一八九九年,卒于一九六六年,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

作为中国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为中国现代话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许多话剧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中的经典。

作者生活的年代为十九世纪末到文化大革命,创作期由1924年开始到1966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动乱的时期,而老舍更是经历了“五四”运动后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社会变革,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1946年到1949年在美国从事写作和演讲活动,所以老舍的作品是时代历练的结果,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结晶。

他虽然在话剧创作的时间上晚于田汉、曹禺、夏衍,而且开始创作的多为抗战宣传剧,其成就和影响远不如田、曹、夏三人,但他却后来居上,在社会体制大转型、意识形态一体化的20世纪50年代,创造出了《龙须沟》、《茶馆》等传世精品,开辟了中国话剧的新时代。

老舍对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创作有着直接、集中、鲜明、突出的影响,它甚至形成了一个“茶馆派”。

比如苏叔阳、李龙云和何冀平等人,在进行戏剧创作时都深受以《茶馆》为代表的老舍剧作的影响,表现出类似的文学见解、共同的美学追求和大致相同的文学风格,自觉地向老舍先生学习。

也就是说,与《茶馆》等老舍剧作一样,他们的创作也以北京中下层市民为主要描写对象,塑造人物群体的时候充分使用了现实主义描写手法,使得每个主体形象都十分鲜活,通过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以及他们生活上的变迁,进而反映社会的变迁,表现出深沉的民族情感与历史意识。

《茶馆》等老舍著名剧作对新时期以来我国戏剧创作的深远影响,是以往任何作品所难十比拟的。

“如果说老舍抗战期间的剧作中所表现出的京味特色还没有被人们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现象引起足够关注的话,五十年代老舍的话剧则以数量多,社会反响大而第一次在北京话剧舞台上刮起了‘老舍风’。

老舍的京味话剧以它的高品位使京味话剧在发展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京味话剧也第一次有了公认的权威性的代表作家,京味话剧作为话剧的一种风格流派,从此令世人刮目相看。

”作为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老舍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

后来又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

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一、老舍戏剧创作的独特意识(一)动机明确他的写作动机是被一种明确而具体的社会功利目的鼓动起来的。

对此,老舍丝毫不掩遮,不回避:“我急于写出作品,并期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

剧本这个形式适合我的要求。

”这样的表现,把他的心急如焚的创作渴望和为了“劳动人民”看戏的创作动机,极其自然地熔铸在一起了。

这个连接点就是“期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简言之,就是“立竿见影”和“教育”。

由此确立了老舍的戏剧观乃至其艺术观的基本内核,这也决定了老舍戏剧的大众性,取材生活化,冲突自然性等戏剧特点。

(二)心急如焚老舍在写于1959年的一篇文章中,坦诚地表述:“十年来,我主要的是写剧本与杂文,没有写小说。

为什么呢?首先是忙啊。

写一部长篇小说需要长的时间,我等不得,我急。

”1这几句话,十分真实地袒露出他的创作心态,“我等不得,我急”,成为他创作驱动力的高度概括。

在这样的驱动力的牵引之下,老舍从原本是轻车熟路的创作轨道上转移下来,果断地走上了另一条充满艰辛的创作路途。

战争一爆发,他立刻放弃已经写了几万字的两部长篇小说,而成为通俗文艺最热心的鼓吹者和实践者。

显然,老舍的转向饱含着浓重的情感因素,然而由于这种情感因素来源于热爱新中国、新社会、新生活、来源于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革命的赤诚之情,深厚之情,它又是植根于坚实的理性基础之上的。

所以这种转向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强烈的主动性,坚韧的持久性。

老舍建国以后始于1950止于1966年的戏剧创作活动,不容置疑地证实了这一点。

十六年间,他始终保持着“每七八个月生产一部”的写作速度,共计创作出二十三部戏剧作品。

这确凿的数字,为老舍的“我等不得,我急”的创作心态,作了极富说服力的诠释。

1.老舍:《十年笔墨》(三)满怀热情老舍认为:即使对创作题材缺乏了解,但是只要有“热诚”,仍然可以进行创作。

由此还可以再推进一步:素材的不足完全可以由“热诚”来弥补。

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描写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

老舍熟悉故都却缺少这段生活的体验。

刚从北平来到重庆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敌伪统治下故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

虽然书中抗日斗争的线索仍然显得有些单薄和比较模糊,但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而《龙须沟》所取得的成绩给了老舍以莫大鼓舞,使他更坚信上面的结论,甚至把它归结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经验。

正是他的这种热情理论,促使他的创作毅力练就了坚韧的耐性,文学创作必须借助于饱满的情感状态才得以进行和完成,这是无需多说的常识。

所以,作家的“热诚”“热情”,不仅不可缺少,而且是难能可贵的。

(四)舞台意识前面说到小说和戏剧是文学艺术的两个独立分支,因此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

老舍的创作着重点既然从小说转换到戏剧上,那么,他就不能不对剧本与小说各自独具的艺术特征,以及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进行探究和把握。

这两种样式对于接受者来说,小说专供读者阅读;剧本自然也可供读者阅读,但是更主要的却是通过舞台演出供观众观赏。

由于老舍专心致力于剧本创作就是立足于让劳动人民看戏这个基点上,所以,写作剧本时,“舞台”仿佛是一座精神殿堂,一直耸立在他的创作意识之中。

(五)广纳意见老舍写剧本的起因,常常不是因为他个人的创作欲望,而是被友人劝说或者引导以后,萌生出写作动机。

老舍认为:“这个剧本的写成,的确具有民主精神,大家的意见都包括了进去。

”所以,老舍宣称:“我的作品叫作‘民主剧本’。

”“民主剧本”的称谓,显示了老舍是一位具有广泛的群众意识的剧作家。

不过,群众意识的强化却导致了老舍主体意识的淡化。

文学创作完全可以理解为是饱含作家个性特征的、独特的艺术创造行为。

“个性”和“独特”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具体外化。

所以说,作家的主体意识只宜增强,不宜减弱。

从这个角度来透析,“我的作品叫作‘民主剧本,”,可以看作是老舍主体意识淡化的一个鲜明的印记。

此外,老舍作品的创作往往是与当时中国社会紧密联系,并且受时局动荡所左右。

二、老舍戏剧独特艺术的体现话剧《茶馆》、《龙须沟》两部作品的艺术成就最高,影响面也最广。

下面试图通过对《茶馆》、《龙须沟》两部作品的分析、比较,论述老舍戏剧的艺术特点和魅力、举重若轻的戏剧冲突。

(一)举重若轻的戏剧冲突戏剧是舞台表演艺术,剧本集中表现的是矛盾冲突,如果把一出戏比作一幢房子,那么戏剧冲突就是房子的脊梁,他是戏剧艺术的生命,作者正是通过舞台上的护矛盾冲突护,掀起观众的感情波澜,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

传统的戏剧讲求开门见山式的揭示矛盾,紧凑发展矛盾并迅速推向高潮。

例如曹禺的《雷雨》、郭沫若的《届原》,都是写一天中发生的故事,依赖严密的组织结构达到短时间内高度集中,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激烈戏剧冲突。

而老舍先生的作品却反其道而行,含蓄、内敛、毫不张扬,看不到激烈的矛盾冲突,往往在话家常般的描述中,达到出神入画的戏剧效果。

1.自然流露的尖锐矛盾老舍曾自言: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而舞台上需要的是“打架”我能创造性格,而老忘了“打架”。

我这里所说的“打架”换个词就是“戏眼”。

戏无眼而不立,戏有眼则灵通。

这其实就是上文提到的“戏剧冲突”.老舍的作品含蓄、朴素,描写重大历史事件惜墨如金,展现人物冲突不着痕迹。

这一点在《茶馆》第一慕中表现得相当精彩,也最能体现老舍戏剧的风格。

《茶馆》第一幕以戊戌变法(1898年)失败后的清末社会为背景,写年轻掌柜王利发经营的裕泰茶馆中,宾客满座,三教九流一应俱全,流氓忙着调解打架,乡妇卖自己的女儿,常四爷说了句“大清国耍完”,被清政府的暗探抓了起来。

坐在角落的马五爷轻轻一声“二德子,你好威风啊”,就制止了地痞的撒野,原来他是“信洋教、说洋话、吃洋饭的”。

皮条客刘麻子在说媒拉纤,要农夫康六以十两银子把十五岁的女儿卖给四十岁的庞太监为妻。

最后,大幕在下棋茶客一句:“将,你完了!”中落下。

曹禺在他为《茶馆》演出本所写的序中说:“我记得读到《茶馆》第一慕时,我的心即评然,几乎跳出来,我处在一种狂喜之中,这正是我一旦读到好作品的心情,我曾对老舍先生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张庚:《茶馆漫谈》,人民日报,1958年5月27日)如此众多的人物,活灵活现,勾画出了戊戌变法后整个中国的形象这四十分钟的戏,也可以敷衍成几十万字的文章,而老舍先生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把厚重的时代托到观众面前。

七十余人,上至宫中大太监,财大气粗实业家,下到普通百姓,城市贫民、地痞流氓、特务打手,各色人等在裕泰茶馆里演绎着他们的人生,表现着各自的性格,却又处处透着时代的风云。

从马五爷一句话镇住二德子可看出外国教会势力在中国的强大。

马五爷对常四爷的不屑,生动地表现了他其实并不是为了主持公道,而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仰仗洋人所获得的威风.《茶馆》第一幕中最精彩的一段也是全场最尖锐的一段矛盾冲突是“秦庞对阵”。

庞太监代表的是封建皇权,秦仲义代表新兴的资本家。

“谭嗣同问斩”是两人斗嘴的核心。

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斩后封建顽固派洋洋得意,民族资本家表面屈从而内心不满。

一个是慈禧派的人,一个是维新派的人,两人斗嘴话中有话,绵里藏针,从侧面写出百日维新从开始到失败的整个过程及最后结局庞太监一句“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语带杀机,而秦仲义的“我早就知道”轻轻拨掉了对方递来的千斤重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