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基础功法 陈太平

合集下载

陈氏太极拳练习步骤与方法初学者必看

陈氏太极拳练习步骤与方法初学者必看

陈氏太极拳练习步骤与方法初学者必看陈氏在太极拳流派里面也是比较常见的拳法,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中老年人在一些公园或是广场练习,适当的练习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好处的,不过想要练习陈氏太极拳就要更新注重系统的练习,如刚开始现了解规律,熟练套路,学架子是太极拳的重要初级阶段,正架子是按照陈氏太极拳对各部位的要求,还有捏架子、顺架子、拆架子等等练习步骤,除了系统的练习,我们还要掌握陈氏太极拳的练习要领及注意事项,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下面就跟着太极拳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陈式太极拳练习步骤与方法陈式太极拳系统化训练共分为六个阶段,这就是学架子、正架子、捏架子、顺架子、拆架子、定架子。

通过六个阶段的训练,可使你能较系统地掌握正宗的陈式太极拳。

一、学架子(了解规律,熟练套路)学架子阶段是练习陈式太极拳的初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要先掌握简单的基本动作。

这里的基本动作包括定步的手上缠丝动作和熟练后配合步法的协调练习,通过这些基本动作的练习来初步了解陈式太极拳对手法、步法、手型、步型的基本要求,明确陈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完了套路。

这时就要反复得多练使套路熟练并加强记忆。

然后要求动作做到放松、柔和,自然大方,去掉自身的僵劲,最后达到自己能较熟练、自然地将拳架演练下来,这就完成了第一阶段。

二、正架子(掌握要求,体现特点)第一个阶段一招一式将动作学完,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动作熟练后,就可以进入正架子阶段。

正架子阶段容易出现的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弯腰蹶臀等。

如何解决这些易出现的共性毛病呢?这就要从放松入手。

放松的目的在于去掉僵劲,使动作协调。

然后再增强腿部的支撑力。

腿部的支撑力不够导会致很多毛病,如挑肩架肘,弯腰蹶臀,气血上浮等,也是造成上身僵硬,不能放松的主要原因。

另外,要搞清楚每个动作的重心虚实,手势变化,方向角度,上下配合等。

随着腿部支撑力的增长,结合各个部位的自然放松,动作姿势的基本正确,使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大,前面的毛病就会自然消除。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介绍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介绍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介绍推荐文章太极拳补肾功法及其特点的介绍热度:陈氏太极拳小架介绍热度: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介绍热度:太极拳内功心法是什么的介绍热度: 24混元心意太极拳是什么简单介绍热度:太极拳的特点就是每个动作都很细致精美,陈氏太极拳的练法也很注重,想要动作精美,就要先熟悉整套套路,太极拳教程中如何提及?陈氏太极拳的练习有哪些步骤和方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介绍。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熟练套路明确姿势套路指的是太极拳的整套架式,姿势就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要领。

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

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

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

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

《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

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静可以说是练习的最重要事宜,只有在清静的条件下,才能够有助于气的旺盛与收藏。

从而可以运行好五脏六腑,养其身。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

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

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

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

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每天坚持练10遍左右,两个月即可将套路练熟。

这时要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从头至足,一招一势进行纠正。

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

每天坚持10遍拳,再练习一个时期,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了。

陈太平谈太极拳的训练体系

陈太平谈太极拳的训练体系

陈太平谈太极拳的训练体系由于时代的变迁,多种拳法相应产生了。

本身这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做法,但有些人在编创自己的拳法当中。

贬低前人抬高自己。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任何拳法传播至今。

必有其独到之处,否则便无法流传。

古老的拳法应该是后人研究、探讨的对象。

就我本人而言,始终定位在整理者,而不是发明者。

近年来总结了一套太极拳的修炼体系,很多内容是前人的经验结合自身体会总结而成的。

换句话说,这是对过去内容的重新整合,传统的拳法内涵并没有变。

它是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要按拳法每一步所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需要训练什么,应该达到什么程度。

太极拳素以养生、技击名世,对于拳法如何养生,延年益寿,太极拳有自己的训练法则。

因为谈养生太极的人太多,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就技击而言,太极前辈们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但近现代的习练者。

真正能发挥太极拳技击特点的不是很多。

我曾向一位老师(现已故世)请教过,他回忆当年在南京国术馆,国术考试前二十名选手所报的习练拳种,没有说自己是练太极拳的。

当时太极拳在全国也非常盛行,不知这时太极名家的弟子们都到哪里去了。

这种现象实际说明,太极拳从技击与养生两面全方位的继承和发展,起码在那时,就已经出现了问题。

在此我特别要向喜爱太极拳的读者强调,请不要把同门训练的推手作为技击的体现,推手和技击完全是两种概念。

有人说推手就是技击的慢动作,我认为不然,推手只是太极拳训练的基础之一。

技击是什么概念?古人称为“搏杀”,每一个动作都关系到生死存亡。

而训练技击是切实可行的,可根据技击所需要的各种素养,决定该练什么,不该练什么,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什么,要有一个选择。

做针对性训练,一切为了实现技击的目的服务。

学习者,依据这个系统,可以学有所用,学有所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这就是我整理这套太极拳修炼体系的初衷。

那么,太极拳修炼体系是如何处理不同社会需求的呢?当今社会具有快节奏、高效率的特点,许多人不可能一天抽出五六个小时的时间训练太极拳,但是又想在短时间内具备防身自卫的本领,如果按照常规训练方式来讲,一年也只能把基本的套路和套路的要求掌握,技击根本谈不上。

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各式名称和口诀

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各式名称和口诀

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各式名称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金刚捣碓第三式懒扎衣第四式六封四闭第五式单鞭第六式第二金刚捣碓第七式白鹤亮翅第八式斜行拗步第九式初收第十式前蹚拗步第十一式第二斜行拗步第十二式再收第十三式前蹚拗步第十四式掩手肱捶第十五式第三金刚捣碓第十六式披身捶第十七式背折靠第十八式青龙出水第十九式双推手第二十式三换掌第二十一式肘底捶第二十二式倒卷肱第二十三式退步压肘第二十四式中盘第二十五式白鹤亮翅第二十六式斜行拗步第二十七式闪通背第二十八式掩手肱捶第二十九式六封四闭第三十式单鞭第三十一式运手第三十二式高探马第三十三式右擦脚第三十四式左擦脚第三十五式蹬一根第三十六式前蹚拗步第三十七式击地捶第三十八式翻身二起脚第三十九式兽头势第四十式旋风脚第四十一式蹬一根第四十二式掩手肱捶第四十三式小擒打第四十四式抱头推山第四十五式三换掌第四十六式六封四闭第四十七式单鞭第四十八式前招第四十九式后招第五十式野马分鬃第五十一式六封四闭第五十二式单鞭第五十三式双震脚第五十四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五式懒扎衣第五十六式六封四闭第五十七式单鞭第五十八式运手第五十九式摆脚跌叉第六十式左右金鸡独立第六十一式倒拳肱第六十二式退步夺肘第六十三式中盘第六十四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五式斜行拗步第六十六式闪通背第六十七式掩手肱捶第六十八式六封四闭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运手第七十一式高探马第七十二式十字摆莲第七十三式指裆捶第七十四式白猿献果第七十五式六封四闭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雀地龙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双摆莲第八十一式当头炮第八十二式金刚捣碓第八十三式收势1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各式口诀详细介绍:陈氏太极拳新架属陈长兴传统老架系列,由十七世祖陈发科大师所创。

其特点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

拳架以“崩捋挤按”四正手的运用为主,以“采洌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以柔化劲为主,发劲为辅,柔中寓刚,力求柔顺。

外形以缓柔稳为主,疾刚跳跃为辅。

陈氏81式基础拳法

陈氏81式基础拳法

陈氏81式基础拳法陈氏太极实用拳法一路拳法(81式基础拳法)陈氏太极实用拳法,共有两路拳法,一路81式是基础拳法,二路64式炮捶。

下面我就把这两路拳法,套用基本功功法,连同实用方法,向学者做图、文讲解。

拳法动作中的方向,是按朝东方起势后,拳法演练时的东、西、南、北四正方向,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斜方向定向的。

同时讲明了拳法中眼法所看方向,身法旋转后胸脯所朝方向,步法的行走方向,步型站位方向,手法运动方向,和手法运动方向中的公转、自转的缠法规律,还有手型在定势后的所朝方向。

拳法图解照片,也是按朝东方起势后拳法演练时的实际方向拍照的。

凡在拍照的图解照片中,看不到双手时,一律加正面照片,为副图图解。

实用方法的成像只要能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取像的角度是不按拳法演练实际方向的。

本书中拳法的动作讲解顺序为:眼法、身法、胸向、步法、步型、手法、手型。

这些顺序在实际演练时,是周身一动无有不动的,是不分这些顺序的整体运动。

文字中有很多“随身法”“同时”等字,指的就是这些顺序是同时而动的整体运动,不能分开做。

本书中在讲解步法时,只讲明了步法行走方向,和行走中所经步型及定势步型。

没有再讲步法行走中的规格,因这些规格要求,在基本功功法章节中,都做了详细讲解,在此章节中不再复述。

步型中“马步”与“无极桩”的内涵一样。

本章节中,所讲解的实用方法,完全是按照拳法动作设计而成。

这仅是让学者知道什么是本拳法的、捋、挤、按、采、、肘、靠。

而、捋、挤、按、采、、肘、靠,在实战运用中,是一种相通相联,博大精深,又千变万化无穷尽的技术,绝非像我在本书中设计的这样简单。

既是相通相联,又变化无穷,这就像货币换商品一样,是随心所欲的,绝不象我本书中设计的这样“专款专用”。

不管是哪种用钱方法,都离不开“钱”,而此“钱”即是功夫。

身上没有功夫,什么样的、捋、挤、按、采、、肘、靠,使出来都没有效果。

这就像现代武器一样,再先进的枪弹,给一位没有枪法功夫的人去使用,都是威力不大的武器。

56式陈式太极拳

56式陈式太极拳

56式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内家拳,始创于明朝末年的陈王廷。

56式陈式太极拳是陈式太极拳中的一种形式,它是在基础的陈氏太极拳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动作和变化而形成的。

简介56式陈式太极拳以其稳定、柔和、缓慢、流畅的动作而闻名,是一种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的健身运动。

它注重身法和意念的运用,通过流畅的动作来调整身体的平衡,并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

动作介绍第一式:起势1.起势:两手自下往上抬,左右手臂分别沿着前后两个圆弧向外扩展,然后收回手臂,双臂下垂。

2.揽雀尾:重心稍稍向右偏移,右手往右转,左手往左转,右手轻轻拨开,左手翻转,与右手构成一条直线。

第二式:单鞭翻手助攻1.单鞭:双脚分开,左手放在胸前,右手沿曲线上移,成为右手虚拳。

2.翻手搬拦捶助攻:右手轻轻翻下,左手跟随右手移动,最后左手扳直,右手握拳。

第三式:白鹤亮翅1.白鹤亮翅:双脚分开,右脚前踏,左手平行于地面,右手微微下垂。

2.左右金鸡独立:右脚回撤,左手轻轻上举,右手扳直,与左手平行。

第四式:搂膝拗步1.搂膝拗步:左脚向右方迈出一步,同时右手由后向前划出一个圆弧。

2.收势:回身并腰,右手往后平推,两臂回收。

……(以上只是56式陈式太极拳中的四个动作示例,具体的动作形式还有其他52个,这里不一一介绍)功效56式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健身运动,有以下几个主要功效:1.提升身体灵活性:通过连续的流畅动作,能够有效地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2.增强身体平衡能力:太极拳动作注重身体的平衡调节,经常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3.增强核心力量:太极拳的动作需要通过腰部的扭转和手臂的运动来完成,能够有效地锻炼核心肌群。

4.缓解压力和放松身心:太极拳的动作节奏缓慢,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并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注意事项1.注意呼吸:练习太极拳时要注重呼吸配合,通过深呼吸帮助身体运动和放松。

2.控制力度:练习太极拳时,要注意控制力度,避免用力过猛,以免造成受伤。

陈太平的太极拳基本功

陈太平的太极拳基本功

陈太平的太极拳基本功一般而言,桩功修炼包含站桩、行桩、化桩三种境界,由于层次不同,具体要求也有所区别,是根据修练的自我层次而定的。

站桩,是在静止状态中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力于体内的过程。

同时,站桩可以提高人体抗击打能力及发放能力,还可以锻炼神经末梢,增加反应灵敏度。

在站桩修炼中,采取了意念假借、内视观想及精神放大等三种精神诱导方法。

意念假借是在假想身体与外物相互作用时(例如意想两手抱球于胸前),体会身体所发生的相应变化。

然后,在意念假借基础上,利用内视观想的方法来体察自身表皮、肌肉、筋、骨、髓的变化。

精神放大,即是意想自己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身体充塞于天地之间。

在实际站桩过程中,意念是十分丰富的,每个环节都互有区别,各尽其用,本文不能详谈。

先天无极门的桩功,为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将劲力有效调动起来,在上述意念诱导训练的同时,更注重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

因为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只有充分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

通过站桩,可达到内外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并可促成六面平衡之力,周身相争相抗,不偏不倚。

行桩,是在运动中通过单式习练,将站桩中生出的六面平衡混圆力发挥出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整体八面螺旋力。

使肢体在运动中八面生力,任何方向上皆可打可化,运转自如。

这一步主要是把站桩中所练出来的内涵与运动实战有效的连接到一起,有些习练者在站桩时能练出整体力,但在运动当中这种整体力又散了,这就是在行桩这个环节上没有有效的深入练;导致中间脱节,这种脱节使你日常训练的内涵不能有效的发挥,实乃练功中一大损失!化桩,是在站桩、行桩的基础上,行走坐卧始终处于桩态,全身任何一点皆具八面螺旋力,在这个阶段对间架的要求就不是很注重了,因为修炼者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在太极拳阴阳转换的哲理中进行的,大可无外,小可无内,无形无象,只有神意犹存,初步接近后天返先天的境界。

陈氏式太极拳拳谱

陈氏式太极拳拳谱

陈氏56式太极拳拳谱第一组1.起势1.分脚开立2.右金刚捣碓1.转腰摆手 2.转身右平捋3.擦步推掌4.躬腿前棚5.虚步撩掌6.震脚砸拳3.揽扎衣1.转腰托拳 2.转腰分掌 3.提脚擦步合臂4.马步立掌4.右六封四闭1.转腕旋掌 2.下捋前挤 3.左刁右托 4.虚步按掌5.左单鞭1.左推右提 2.提脚擦步 3.转腰托掌 4.马步立掌6.搬拦捶1.转腰摆拳 2.马步横打 3.转腰翻拳 4.马步横击7.护心捶1.转腰塞拳 2.跳转龙摆 3.马步棚打8.白鹤亮翅1.擦步插掌 2.虚步分掌9.斜行拗步1.转腰绕臂 2.踏脚擦步 3.收掌扭腰提勾 4.马步展臂10.提收1.扣脚合手 2.收脚收手 3.提膝推按11.前趟1.落脚擦步下捋 2.转体搭手 3.转腰翻掌 4.提腿擦步 5.马步分掌第二组12.左掩手肱拳1.提膝刁收 2.震脚擦步 3.马步掩手 4.弓步冲拳13.披身捶1.右转腰掩肘 2.左转腰掩肘14.背折靠1.折叠缠绕 2.拧腰折靠15.青龙出水1.转体绕臂 2.转腰缠臂 3.马步撩弹 4.马步迸掌16.斩手1.提脚翻掌 2.震脚切掌17.翻花舞袖1.旋臂伸掌 2.挑掌抢劈18.海底翻花1.转腰提臂 2.提膝翻抖19.右掩手肱拳1.震脚收掌 2.擦步合臂 3.马步掩手 4.弓步出拳20.左六封四闭1.转腰下捋 2.转腰前挤 3.转身虚步刁托 4.虚步按掌21.右单鞭1.右推左提 2.提脚擦步 3.转腰托掌 4.马步立掌第三组22.右云手1.收脚摆掌 2.开步推掌 3.擦步右云 4.开步左云 5.转腰摆掌 6.缠臂横击23.左云手1.震脚摆拳 2.开步推掌 3.擦步左云 4.开步右云24.高探马1.转身分手合掌 2.马步分掌 3.扣脚转身旋掌 4.虚步推掌25.右连珠炮1.转腰捋棚 2.侧步刁托 3.跟步推掌 4.侧步刁托 5.跟步推掌26.左连珠炮1.退步左捋 2.退步刁托 3.跟步前推 4.侧步刁托 5.跟步前推27.闪通臂1.转腰带掌 2.弓步穿掌 3.拧腰旋掌 4.扫腿推掌28.指裆捶1.转身缠摆 2.震脚擦步 3.马步掩手、收拳 3.弓步发拳第四组29.白猿献果1.转身左缠 2.转腰右缠 3.提膝上冲拳30.双推掌1.落脚收掌 2.虚步双推档31.中盘1.换掌前推 2.换掌前推 3.换掌前推 4.穿掌绕臂分手 5.踏脚合臂擦脚 6.马步拢手上提32.前招1.转腰悬腕 2.虚步摆掌33.后招1.转腰活步 2.虚步摆掌34.右野马分鬃1.转体绕臂 2.提脚绕臂 3.马步穿靠35.左野马分鬃1.转腰提脚绕臂 2.马步穿靠36.摆莲跌叉1.转身旋掌 2.折叠下按掌 3.收脚摆掌 4.摆莲拍脚 5.震脚握拳6.跌叉步穿拳第五组37.金鸡独立(左右)1.弓步举拳 2.独立上穿掌 3.踏步按掌 4.擦脚摆掌 5.收脚收掌 6.独立穿掌38.倒卷肱1.退步右推掌 2.退步左推掌 3.退步右推掌39.退步压肘1.转腰左摆掌 2.转腰右摆掌 3.退步压肘40.擦脚1.转身右捋 2.盖步叠臂 3.分脚拍脚41.蹬一根1.转身叠拳 2.换手叠拳 3.撩拳侧踹42.海底翻花1.收脚合拳 2.提膝翻抖43.击地捶1.落脚摆拳、跳步绕拳 2.擦步绕拳 3.弓步栽拳44.翻身二起脚1.转身提拳 2.转身虚步举拳 3.上步摆拳 4.腾空拍脚45.双震脚1.分掌后跳 2.虚步按掌 3.双震脚按掌第六组46.蹬脚1.收脚收掌 2.蹬脚架推47.玉女穿梭1.落脚穿掌 2.跳擦步架推48.顺莺肘1.转身合臂擦脚 2.马步顶肘49.裹鞭炮1. 1.翻身跳转绕臂、交合 2.马步分砸拳50.雀地龙1.转腰合臂 2.仆步穿掌51.上步七星1.弓腿举拳 2.虚步架拳 3.翻腕撑掌 4.翻腕架拳52.退步跨虎1.退步转身分掌 2.丁步合掌53.转身摆莲1.转身旋掌 2.提膝分手 3.落脚摆掌 4.摆莲拍脚54.当头炮1.落脚后推掌 2.坐腿收拳 3.马步棚打55.左金刚捣碓1.旋掌左捋 2.弓步前棚 3.虚步撩掌 4.震脚砸拳56.收势1.抱拳翻掌 2.落掌垂臂 3.并步还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氏太极拳基础功法陈太平陈氏太极拳基础功法陈太平笔者自幼酷爱武学,早年从师学练陈氏太极拳老架、新架,随后又学习面临失传的陈氏太极长拳一百零八式,并习练与其颇有渊源的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

也深研过少林拳学及少林《易筋经》(内经、外经及内养经),并广泛研习形意、八卦、大成诸家武学。

深感各派武学各有专长,若能得其精髓,虽一家武学也足以立身武林。

为探索武学高层境界,笔者更有幸学得道家先天太极拳、无极拳、内养功等高深武学与道学,并忝列为先天无极门三十二代传人。

由于亲身体验了道家先天武学之威力,始悉中华武学博大精深,实非虚语。

纵观当今新派武学,就笔者看来,它只是摘取了传统武学的一小部分,加上自己的一些体会,根本不能体现传统武学的全貌。

目前有些习武者错误地认为实战中能打败对手的技击术就是武学,以为传统武学已不能面对港台及一些西洋拳法,甚至认为根本没有所谓的内外兼修的拳法。

殊不知真正的传统武学是历代先贤几千年来的智2结晶,集养生、技击、心性三位一体,环环相扣,密不可分,一步一个验证。

观当今之世,他国武学,尚无有出其右者。

目前.,我国传统武学,即使在技击方面,也属于世界武学的领先地位,今后努力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武学实属我辈重大责任。

最近许多太极拳爱好者要求笔者谈谈太极拳的修炼方法,笔者愿将师门的教诲及个人的体悟披露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养生为根本,技击是灵魂”,任何一门完整的拳法都是养.炼并行的。

武学中养与炼是相辅相成的,养中有炼,炼中有养,二者缺一不可;养浅则武学修为浅,养深则武学修为深。

武学的修为内养是根基,没有强健的体魄,上乘的武学就无从谈起。

由于陈氏太极拳为特色显著的内家拳种之一,下面重点介绍陈氏太极拳几个主要基础功法及练功的步骤。

(一)桩功桩功不但在养生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是太极拳技击的基础。

桩功有站桩(静桩)、行桩三种境界,由于层次不同,要求也有所不同。

站桩是修炼太极内功的最佳方法。

通过站桩的训练,能够调节自身的阴阳平衡,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促进人体各系统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同时,站桩能培养人体内在潜力,蓄力于全身。

站桩时,通过不断协调内、外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可求得周身混元整体之力;再通过舒筋、开骨、透肌肤、移位、伸、缩、气血鼓荡通周身的独特方法一步一步的训练,即可迅速加强自身的抗击打能力和高强度的发放能力及反应敏感能力。

通过站桩的训练,还能强化神经系统的功能,锻炼神经末梢,使习者触觉灵敏,有感皆应,为最终达到一触即发的上乘境界,打下坚实基础。

关于舒筋开骨,拳家有云:“筋长力强,骨开力坚。

”其舒筋开骨,并非像体操运动员那样用外力拔筋开骨,而是以丹田内气贯通于筋骨之间促使骨开筋长。

舒筋开骨各家都有秘诀,如濒临失传的陈氏太极长拳一百零捌式(快拳)就有一套秘不外传的舒筋开骨功与之相辅相成。

行桩,是在运动中通过单式习练把站桩中所得的六面平衡混元力充分发挥出来。

然后在此基础上训练周身上下无处不在的整体八面螺旋力。

这是陈氏太极拳的核心。

行桩目的在于解决站桩之劲力与应用相结合的问题,有些习者在站桩中得力,可在实际运用中这种力又没有了,这就是训练脱节。

所以把站桩、丹田内转、丹田鼓荡、以声助气、螺旋劲等基本的功法,要在行桩中经过形体的不同变化,不同的要求,达到运用自如,并使周身气血与自身间架协调统一。

在上述基础上,则能使周身上下产生八面支撑螺旋力。

这一步是通往上乘武学必由之路,也是最困难的一步。

对于习武的学者来说,此步一过,前途便是光明。

化桩,将八面螺旋力不拘形式处处体现在太极拳中。

在周身任何一点,或一个手指,或通至周身,都具有八面螺旋力,就是全身无处不太极,何处粘着何处击,形成自然的条件反射,做到“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至上太极特点,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高深技法。

平时行走坐卧,始终处在一种桩态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溶入了武学的上乘境界,没有特定的外部形体要求,此时只有神意在,无形胜有形,初步接近于后天返先天的境界了。

(二)丹田功丹田功是传统陈氏太极拳核心功法之一。

丹田(下丹田)位于脐内1.5寸,与命门穴相对。

有些门派认为丹田为脐下1.5寸或小腹之处,则或别有所见。

丹田为先天元气之舍,亦为周身气聚之所。

只有丹田与命门之气贯通,充盈带脉,方能更好地使周身上下气血流通,使内劲收发于丹田。

拳谱有云:“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可见丹田在拳术中之重要性了。

丹田功包含有:丹田内转法,以声助气聚丹法和丹田鼓荡法等。

1.丹田内转法丹田内转是丹田功法的基础。

陈氏太极拳强调丹田内转,有些太极流派强调气沉丹田,而不知内在实质是丹田内转。

丹田如发动机,丹田内转犹如启动发动机。

有人以为气沉丹田只是一个重心下移,增加稳定平衡的问题,或是达到上虚下实的问题,未免小看丹田的作用了。

丹田内转为一切内劲之源,更为缠丝劲之总开关。

丹田内转是以丹田为枢纽与腰同步旋转,并以其为轴带动周身气血运行于四肢百骸,贯通五脏六腑,形成周身整体的旋转运动,是训练整体混圆力的捷径之一,可使丹田浑厚内气圆转自如。

丹田内转是以人体中脉(丹田与命门之间)为中心,做平圆、立圆、纵圆旋转,顺、逆时针方向练习。

通过丹田内转的练习,在盘架时方能做到气沉丹田与气转丹田相互配合。

拳家有云:“引化转换,开合呼放,击打跌拿,均在丹田转换一瞬间。

”根据历代太极拳师的经验和本人练拳体验,丹田功在陈氏太极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以声助气聚丹法通过特定字的发音,用声波振荡助气聚丹,增进丹田活动力和运转功能。

如:噫---(助气聚丹田,使丹田气充宁丰满,精力充沛。

)呀—-(助丹田伸缩,气压(挤)丹田,增强丹田伸缩功能。

)哼—-(含劲,助丹田蓄劲。

)哈—-(发劲,助丹田气发。

)太极拳以声助气聚丹法,以哼、哈为主,以噫、呀为辅,哼哈二声,一蓄一发,交替使用,就是武术上的所谓“打哼哈劲”。

四种发声,在不同条件下,使发力和受力双方均会产生不同效果。

3.丹田鼓荡法丹田鼓荡法,必须在丹田伸缩开合贯串于肢体开合的前提下,才能修炼。

丹田鼓荡,一旦带动周身鼓荡,才能充分发挥太极拳的威力。

便如拳家所说:身如气囊,节节贯通,无所不在。

这时的太极功夫可以说达到了“如绵裹铁”、“绵里藏针”的水平。

(三)缠丝劲或日螺旋劲缠丝劲是符合大自然规律的。

根据我国著名环境学家张惠民先生提出的宇宙螺旋气场学说,在螺旋气场影响下,宇宙的各个银河系呈螺旋运动,在螺旋气场影响下,地球上许多生物的生长外形也是螺旋形状,甚至人体内的蛋白质结构也是呈螺旋状的。

陈氏太极拳先辈或更早的拳学先辈,看出了螺旋运动符合养生和技击的需要,实是早已洞悉了天机,实为我等后辈望尘莫及,应感到大大有愧了。

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重要运动方法。

其它流派的太极拳虽没有特别强调螺旋运动的缠丝劲,而在技击中向样是含有螺旋劲法。

不过陈氏太极拳特别强调螺旋运动的缠丝劲。

可以说,不懂缠丝劲就不是陈氏太极拳。

陈鑫云:“太极拳缠法也。

浑身俱是缠劲,其劲皆发于心,内人骨缝,外达于肤。

其运转方法可分为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小缠等。

”对于缠法,初学者没有必要划分太细,以上各种缠法无非是出劲、人劲的表现形式。

只要出劲、入劲搞懂了,其它缠法便会迎刃而解。

缠丝劲是内外结合。

首先发于内,意念为先,丹田内转,内气随着旋转运行于肌肤之间,沿着骨缝而穿筋过骨,全身无处不缠。

缠丝劲的根源在内,是内部的丹田内转与腰部旋转的有效配合,再与八道劲旋转配合,形成了太极的内在旋转。

这是陈氏太极拳各种劲法的核心。

没有很好领悟缠丝劲法,其它劲法(如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都是枉然。

每一动都暗含有八道劲力的旋转,合八劲为一劲,“合八为一”,即八面螺旋缠丝劲。

八面螺旋劲绝不是简单的肢体划圆,常有习太极者将没有内旋的肢体划圆,误认为是太极螺旋劲。

八面螺旋劲进而击人则如乘风破浪,一往无前;退而引人,则陷对方于无底深渊。

所谓“四两拨千斤”是在螺旋缠绕当中,引化对方劲力,消化对方劲力或改变其劲道。

拨千斤,不是与之对抗,而是接触点的力的转换。

这是陈氏太极拳核心劲法之一,其它的劲法皆以此演变而成。

(四)盘架盘架是太极拳的综合练习,把太极拳单练的各种功法有效的结合起来。

有人认为拳架就是一种活桩找劲的练习,笔者认为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如练习书法中的笔划,盘架则是把笔划组合成一个完美的字体,在盘架中的每一式乃至每一个细微动作都体现着太极阴阳哲理。

否则即习练数十年也只能在强身健体这一阶段徘徊,不可能达到武学的上乘境界。

盘架练习首先要严格地遵循太极拳的原理,遵循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这就是学规矩),一步一个脚印来验证自我。

初学人门时必须有明师指导,俗话说:“人门引路,必口授,学拳容易改拳难”,一旦养成不良习惯,将给以后的习练带来极大的隐患。

初学者必须搞清楚每一式的来龙去脉,要明确每一式在运动中虚实变化、方位、角度、拳法的运行路线。

行拳时主要掌握头、胸、腰、腹、背、肩、肘、胯、膝、足的基本运行原理。

在每一式演练中,何时松肩,何时旋肩,何时沉肘,何时坠肘,何时掩肘,何时沉腕,何时旋腕,何时松腰,何时蹋腰,何时旋腰,何时旋膝,何时扣足,何时拧足等,在习拳的动作变化中,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作用,要严格遵守,细心体察。

这是最基本的外形要求,虽然较繁复,习拳者不可不知,只要认真练习,短时就可掌握。

在形体符合规矩后,逐渐的摸索太极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基本劲法。

例如陈氏太极拳“金刚捣碓”一式,两手一起一落,即分掤、捋、挤、按,一个左旋右转即包含着采、例、肘、靠,搞清楚每一式的技击含义,仔细揣摩力起于何处,落于何处;在行拳时处处以意为先,每一招、每一式时时意在与人实作,也即是前贤所说:“盘架即为打手,打手即为盘架”的道理。

值得注意的手分八法、身分八法、足分八法,上中下八门合一。

另外,在盘架时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暗含着折叠换,习者不可不知。

折叠包括:胸腰折叠、脊腹折叠、四肢缠绕折叠。

不懂折叠周身就如铁板一块。

陈氏太极前贤早有名言:“不知折叠枉学艺,转换全在折叠中。

”同时折叠与松紧开合、开发呼放也有直接关系。

在实作中,双方接触的一瞬间,劲力的转换起着决定的因素,只有得到明师的指点和自身的体悟,方能领悟其真正的内涵。

在盘架时,还应注意虚实的转换,虚实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如太极拳要求含胸、实腹,含胸是一虚,气沉丹田是一实,这样才能使重心下沉,做到上,轻灵、下沉稳,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这是人身整体的虚实。

或细致地划分,则人身无处不分虚实,无论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里与外,小到任何一个关节、一个指(趾)节,甚至每一个点,也都分虚实。

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实中含轻、重、浮、沉的问题,每种又含双、偏、半三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