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的国乐观.doc
读刘天华“中西兼并”音乐思想有感之中国钢琴音乐-精选文档

读刘天华“中西兼并”音乐思想有感之中国钢琴音乐19世纪末,西方音乐以其新颖的曲调风格、系统的音乐理论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作曲技术理论和音乐教育模式,面对国乐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内掀起了不同的思潮。
有人认为国乐是传统音乐,已经落后于世界,应当全权抛弃,西洋乐取而代之;另一部分人认为国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识,强烈抵制西方音乐文化的潜移默化。
刘天华则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偏激的、不全面的。
刘天华在《国乐改进社缘起》一文中提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中西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道进步这两个字。
”刘天华中西兼容的音乐思想不仅表现在民族乐器的改革和发展中,西洋乐器的音乐中也呈现出越来越多中国化的音乐元素。
本文以中国钢琴音乐为例,对西方钢琴音乐的中国化展开分析,从钢琴音乐的中国化中论述中西兼容的音乐之道。
一、中国钢琴音乐的兴起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高峰期。
瞿维将安徽凤阳民歌《凤阳花鼓》的旋律主题改编成钢琴曲《花鼓》,并用钢琴模仿锣鼓的音色和节奏。
1948年,丁善德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是我国第一首以中国民歌为主题的变奏曲。
1952年,陆华柏编著的《中国民歌钢琴小曲集》是中国第一本民歌钢琴小册。
1958年“大跃进”时期,国内又一次掀起了中国钢琴音乐的高潮。
在“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的原则下,积极倡导民间音乐的采风、创作,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政治支撑。
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如王建中的《云南民歌》、桑桐的《云南民歌》等。
中国钢琴音乐的兴起正是刘天华“中西兼容”音乐思想的实践。
与刘天华将西方音乐及其创作理论融于民族乐器的做法不同,中国钢琴音乐正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的、经典的乐曲曲调融于西方乐器中,以西洋乐器为载体,结合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出独具中国民族魅力的中式钢琴曲。
刘天华作品《闲居吟》赏析

首段 安详情 绪 形成 对 比,第 二段 增添 了欢 乐愉 快 的气氛 ,预 示着 情 感 由平 静 向前发 展 。该段 音调 中又 融汇 京剧 音 乐的风 格特 点 , 充 分表 现 了作者 的艺术 魅力 ,给人 以耳 目一 新的音 乐美 感 。
第 三 乐段 与第 二段 正好 形成 互补 ,第 : 段 由则 由主导 动机 的 二 前 半 部分 发展 而来 ,此 段确 由主 导动 机 的后半 部 分发 展而来 。 该 段 由两部 分组 成 ,第一 部分 的材 料来 源 于第一 和第 二 乐段 ,两部 分 之 间的连 接 使用 了侵 入终 止 ,使其 紧凑 ,完 整 统一 ,同 时也给 乐 曲的发展增 添 了动 力。 ( 见谱三 )
21 《 . 闲居吟 》的创 作背 景 《 闲居 吟 》 足刘 天华 创 作 的 十 首 二 胡独 奏 曲 中很 有 特色 的 首 乐 曲,它创 作 于12 ,时年刘 天 华3 岁 ,正值 他创 作高 峰 , 98 3 也是 中 国最 黑 暗 的时期 。在这 黑 暗 的时期 ,人 们无 心对 待 国乐发 鹱 ,刘天华 面对 逆 境, 为 了提 高和 改 革 国乐 ,积 极 创办 了 “ 国乐 改进社 ”,并且 “ 国乐 改进社 ”在 他 的支持 下 ,做 出许 多有 益 的 事。 曾 出版 了 《 音乐 杂志 》 ,成为 了 乐家 交流 思想 、 发表音 乐 , 音 创 作 及 介 绍 中 国 音乐 和 西洋 音 乐 的 刊物 。 同时 他 还 积极 筹 办 了 “ 平音 乐学 院 ”,为 建 一 统一 音乐 学府 而努 力 。所 以,在 北 个 这一 时期 刘天华 先 生事业 是顺 利 的 ,音乐 创作 是丰 收多 产 的,心 情是愉 快 的,对未 来怀着 美女 的希 望和憧 憬 。 , 刘 天 华 先 生 足一 位 朴 实 、 庄 重 、事 业 心 很 强 的 知 识分 子 , 他 的苦 与乐 与其 从事 的 民族音 乐事 业息 息相 关 。他 一生所 创作 的 1 首 二胡 曲风格 独特 、个 性各 异 ,而 《 O 闲居 吟 》乃 是其 中最有 特 色的 一首作 品 ,其旋 律优 美 ,创作 新颖 ,韵 味 隽永 ,平 淡 中见深 邃 ,有 着无 穷魅 力。 22 《 . 闲居吟 》 的美学精 神 《 居 吟》 【 五个 乐段 构 成 ,是发 展型 变奏 曲。首段 为 主题 _ } l 乐 段 ,每 四小 节为一 句 ,共 四句 。 ( 谱 一 )如 歌 的慢板 中始 终 见 弥 漫着 ‘ 淡淡 的忧郁 情绪 :核心 音调 贯穿 的 乐句 出现 的附 点节 股 奏音型 ,流 露 … 了作 者 内心 的动荡 与不 安 ;起 、承 、转 、合 式 的 传 统 阳局 乐 , ,在第 四乐 句 ,旋律 音程 变 宽 ,表 达 了作 者难 u ] 以压抑 激动地 的心 情 ,随 后旋 律线 下行 ,又 回到 了乐 曲开始 时较 为平静 的意境 ,给人 以平 稳、 宁静 、亲切 、安详 、恬静 之感 。
刘天华的国乐思想及启示

opment of contemporary national music.
Key words: LiuTianhua; Chinese national musical thoughts
Class No. : J607
Document Mark: A
( 责任编辑: 宋瑞斌)
·154·
Abstract: Liu Tianhua is a great composer,a Chinese Erhu performer,an innovator and a musical educato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music . And he has made a great coe national music. What's more,
而他的将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的思想更是难能可贵,对当代社会民族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刘天华; 国乐思想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刘天华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伟大的作曲家、革新家、 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他的一生积极为“国乐”的前 途奔走呼号,身体 力 行,创 立“国 乐 改 进 社 ”,创 办“音 乐 杂志”,收集民间音乐,甚至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献出了 生命。
作者简介: 李明明,在读硕士,西北师大音乐学院 2010 级。研究方向: 中国传统音乐。
·153·
第2 期
鸡西大学学报
2013 年
学校停办,差不多失业乃有《闲居吟》……” 除以上所举,先生还利用暑期在家乡组织国乐研究
会,成立国乐改进社,办刊物等方式,积极为改进国乐奋 斗。
三 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的思想 “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 一般民众,否则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 愿”。这便是刘天华先生的平民音乐观。他说,“一国的 音乐教育,并非造就几个专门人才去当教员,去做高等吹 鼓手的,乃是人人必备的养生之具”。这种思想的渊源与 先生在北京工 作 期 间 受 到“平 民 文 学 ”等 思 想 的 影 响 不 无关系。他高瞻远瞩,在那个音乐“奇荒”的年代,选用了 一件连自己的 父 亲 都 呵 斥 的 但 又 可 以 普 及 的“叫 花 子 ” 乐器作为自己改进国乐的乐器,在大多数人对于国乐嗤 之以鼻的时代,他勇敢地撑起改进国乐的大旗,以过人的 智慧改变了国乐的历史。 在改进国乐的乐器的选用上,刘天华选择了二胡这 件平民化的乐器,在创作上,他创作了反映时代呼声的富 有思想性的优秀作品,他还要求打破门户之见,只要是好 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吸收,还倡导学生学习中外优秀音乐。 刘天华平民音乐观在于用音乐唤起普通民众的觉醒,同 时也是他对当时政局一种有力的回击。面对当时社会的 动荡、黑暗,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只有拿起自己的音乐武 器做一有力的反击。在《我对于本社的计划》一文中,他 认为整理国乐的工作应该是政府的事,“我本想写一篇意 见书来讨论这件事,后来一想,现在国内政府如许之多, 可是哪一个 能 注 意 到 这 件 事 的,还 是 少 说 废 话 吧 ”。 由 此,也可以看出他对当时政府的失望,他毅然决然地将改 进国乐进行到底。 四 刘天华的国乐思想引起的思考
浅谈国乐改进思想在刘天华二胡独奏曲中的体现

浅谈国乐改进思想在刘天华二胡独奏曲中的体现作者:许晴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7期【摘要】文章从刘天华创作的二胡作品出发来分析刘天华先生的中西融合思想,从音乐结构、音乐节奏以及音乐旋律三个方面来分析刘天华先生的二胡独奏作品,以了解在20世纪20年代后刘天华先生是如何提出向西方音乐学习、中西融合的新思想,并把它运用到二胡作品中。
【关键词】刘天华;中西融合;二胡作品刘天华是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史上重要的民族音乐家,他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创了一条中西融合的新道路。
“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调合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这句摘录自他的《国乐改进社缘起》的话,充分表达了刘天华先生的国乐思想。
刘天华在国乐事业上选择的一个重要的乐器就是二胡。
在当时,二胡被许多人视为“粗鄙淫荡”,不足以登上大雅之堂,但刘天华先生巧妙而大胆的开创了中国音乐创作技法与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相结合的道路,为二胡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下面就简要分析一下刘天华的这种中西融合的国乐思想在他的二胡独奏作品中的体现。
在刘天华的二胡乐曲创作中,他既反对全盘西化论,也反对国粹主义,他努力学习继承中国传统音乐,也积极吸收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创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二胡曲目。
他一生共创作了10首二胡独奏曲,这10首二胡曲充分体现了刘天华中西融合的国乐思想,有传统音乐旋律的体现,也有西方作曲技法的体现,使二胡从处于戏曲、说唱等伴奏的地位发展成为一件极具表现力的乐器。
一、音乐结构《光明行》和《病中吟》是刘天华创作的音乐结构比较特殊的两首二胡独奏曲,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两首二胡曲结构方面的特殊性。
《光明行》是刘天华在1931年4月创作的,此时期正是刘天华的创作高峰期,在当时,有一部分人攻击国乐,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都是“软绵无力”、“萎靡不振”的,对于这种攻击,刘天华十分愤慨。
“因外国人都谓我国音乐萎靡不振,故作此曲以证其误”便是刘天华的创作初衷。
冯光钰采取本国精粹容纳外来潮流——刘天华的艺术道路

冯光钰采取本国精粹容纳外来潮流——刘天华的艺术道路刘天华(1895年2月4日—1932年6月8日)著名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在人生旅途中只走了三十七年,但他对发展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贡献,特别是在二胡艺术方面的建树,却大大超过了他的自然生命所赋予的容量。
他短促的一生,一直为实现国乐“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理想而不懈求索,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继续向前探寻一条可行的道路。
刘天华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六十年了,研究他的艺术道路和学习他的宝贵经验,对今天的民族音乐发展,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刘天华的作品,从整体来看,可以说,既具东方特色,也含西方韵致,既有现代感受,又不失传统功力。
这些,形成了他特殊的魅力,是刘天华学兼中西,艺通古今,善于将中外古今的音乐艺术成果并使之交融一体产生的结果。
他在“五四”运动前后,受到新文化思潮的强烈影响,在传统的纵向继承和向外横向借鉴的多线性交流中,寻求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如果没有文化交流,人类社会就无法进步。
音乐艺术的发展规律也是如此。
中国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各有自己的价值。
一部中国音乐发展史,既是国内各兄弟民族音乐交融的结果,也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果。
刘天华步入乐坛之始,就深知此理。
他为了吸取外国优秀音乐文化,深入了解西洋音乐,还学习军号、军笛、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及西洋作曲理论。
据刘半农《书亡弟天华遗影后》一文中追忆:“天华以国乐西乐,方域虽殊,理趣无异。
……于是择西乐中最难之小提琴而兼习之,纳贽于欧西某名师称弟子。
”刘半农对刘天华这种精神备为赞扬:“其能于既为大学教授之后,而犹虚心师事他人,以求其艺事之完成者,天华而外,吾不知当世尚有几人也”(《刘天华先生纪念集》第2页,1933年出版)。
刘天华学习西洋音乐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别人的好东西,“拿来”为发展自己的民族音乐服务,不是“西化”,而是“中化”。
正如他所说:“我学习西洋音乐,为了更好地整理中国音乐”(刘育《我的父亲刘天华》,《北京大学校刊》第609期,1992年5月15日)。
刘天华思想及贡献之解析

下 .刘 天 华 开 始 了 孜 孜 不 倦 的 国 乐 。 革 , 以 其 正 确 的 审 改 视 与 大 胆 的 批 评 理 念 , 并 借 鉴 西 方 现 代 的 学 理 思 想 观
承 . 又 注 重 西 方 科 学 先 进 学 理 的 借 鉴 . 以 中 西 合 璧 ” 理 的
念 . 从 中 西 音 乐 文 化 的 交 融 中 推 进 我 国 民 族 音 乐 的 新 发 展 , 并 接 受 “ 民 ” 音 乐 思 想 意 识 选 择 了 在 当 时 音 乐 界 平 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音 乐 发展 凸显 出强 大 的 生命 力与 思 考 。 二 思想 集合 体—— 国乐发 展现状的批评观
在 五 四 新 文 化 运 动 民 主 ” “ 学 的 思 想 观 念 驱 动 与 科
文 \ 唐 进 宝
摘
要 :刘天华先生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和 思想解放者。他 “ 采众 长,学贯 中西” 博 ,传递 了 “ 四”时 五
代 的审 美理 念 , 其思 想 坚持 “ 开放 ” “ 、 民本 ” “ 新 ” 和 “ 乐” 、 创 殉 ,其形 成 的思 想体 系不 仅 贡 献 巨大 , 而且 影 响 深远 ,启 发 了新 国 乐发 展 的 思维 模 式 ,开 拓 了二 胡 艺术 发 展 的新 道 路 ,给 二 胡 艺 术 的 发展 注入 了新 的 生机 ,
任 乐 队 队 员 ,开 始 接 触 小 提 琴 . 钢 琴 等 西 洋 乐 器 。 1 9岁 开 始 在 江 阴 、 常 州 等 地 中 、 小 学 校 担 任 音 乐 教 师 。 经 常 深 入
杨荫浏在苦难中奋斗的刘天华先生

杨荫浏在苦难中奋斗的刘天华先生刘天华(1895年2月4日—1932年6月8日)著名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先生作品前后出现的过程,绝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却大多数乃是时代的苦痛,经由他的内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
他的每一作品,都是反映写作时一定环境在他心中所唤起的一定情绪:贫病失业,前途黑暗,乃有《病中吟》;学校停办,差不多失业,乃有《闲居吟》;努力前进遇到阻力,乃有《苦闷之讴》和《悲歌》。
但他是积极的,他感到苦闷,正是因为他内心的积极与环境对他所施的打击,在两者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在《改进操》中,他闪出了希望的星星;在《光明行》中,他追逐着灿烂的憧憬。
在生活略略比较安定的间隙中,他也偶然描写一些他的闲情逸致,如《虚籁》、《月夜》、《除夜小唱》之类。
「国乐改进社」部分成员(二排右二为刘天华)刘先生的积极和努力,从两件事可以见得:一件是国乐改进社的成立,和接着《音乐杂志》的刊行。
他是国乐改进社唯一的中心推动力量。
记得一九二七年夏间这社成立的前后,我曾接他多页的通知,曾佩服他计划的周详和对中国音乐资料调查表格设计的周密。
可惜我所有的这一份通知已在抗日战争中丢失。
《音乐杂志》从一九二八年一月十日第一号起,至一九三二年第十期止,共出十期。
他逝世,便也随着他寿终正寝,从来再也没有第十一期出现。
从这可以看出,他的努力,对于《音乐杂志》,是何等的重要!另一件是《音乐杂志》第二号(一九二八年二月十日出版)所载他的一篇向国乐改进社执行委员会提议举办夏令音乐学校的意见,从中看出他对音乐教育推行内心的热烈和计划的具体。
可惜,为环境所限,他的这一意见,始终没有兑现;第一次碰了现实的壁,他以后便似乎也丧失了再提同类意见的勇气。
《刘天华音乐生涯:胞弟的回忆》刘北茂述育辉执笔他所处的环境如何?第一,在以非乐的“墨学”成名,同时积极主张为了片面解放诗词,必得全面排斥音乐(他认为音乐是束缚诗词)的“哲学家”而兼“文学家”胡适在北方发生相当影响而且有时又很得势的时候,音乐系的设立,要不是还有一位提倡艺术的学者蔡元培先生从中发生反方面的力量,根本不容易在北方大学中成为事实;但即使设立了,还说不上合理的发展,因为预算常遭驳斥,而在大学校务会议中,正时时流行着象周作人之流所常说的“吹吹打打几个月便学得会的音乐,还要成系吗?”那样公开反对和鄙视音乐的论调。
刘天华国乐改进思想对二胡创作与技法的历史影响

64刘天华国乐改进思想对二胡创作与技法的历史影响■韩 舒 黄敏学/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摘 要:国乐改进思想在刘天华的二胡创作与技法改进中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在连弓、颤弓、顿弓与断弓、波弓、滑音、颤滑音、泛音、揉弦等多种二胡创新技法上,不仅丰富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提升了二胡艺术品位,还使得二胡演奏从此向着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前进,为民族音乐研究与发展开辟出新的道路。
关键词:刘天华 国乐改进 二胡技法 历史影响一、刘天华“国乐改进”思想及其艺术风格刘天华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革新思想的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与民族乐器改革家。
他于1927年联络吴伯超、柯政和等同人创办国乐改进社,“打消门户之见,大家合力工作,以救此国乐残生”。
为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他高瞻远瞩地提出:“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到进步这两个字。
”①为全面贯彻“国乐改进”之主张,刘天华与吴伯超、储师竹、陈振铎、蒋风之等学友同仁共同建立现代二胡乐派,培育民族器乐专门人才。
为促成国乐的现代转型,刘天华始终坚持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并重,主编《音乐杂志》,推进“国乐改进”理论建设。
他创作的二胡曲10首如十面明镜,映照出其在艺术上的独具匠心,从不同角度刻画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在创作思想上,刘天华一方面反对排斥西方文化的国粹保守派,同时也反对全盘西化、唯西乐马首是瞻的错误倾向,旗帜鲜明地贯彻王光祈提出的建立代表“中华民族性”的国乐,从中西音乐融合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他既掌握了音乐的一般创作规律,又善于运用中国民乐创作技法,创造性地吸收外国进步音乐因素,改进国乐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使其成为近代民族器乐改革的奠基人。
正如李元庆所言:“他是真正掌握了民族音乐创作技法规律而又善于吸取西方音乐进步因素的现代作曲家,他是一个勇敢的革新家,对于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天华的国乐观2020年4月
刘天华的国乐观本文关键词:国乐,刘天华
刘天华的国乐观本文简介:摘要:刘天华是一位热爱中国民族音乐的音乐家,但他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以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民族音乐;同时,他又认真学习西洋音乐,博采众长,以资借鉴。
在他的国乐观中,中国民族音乐是基础,西洋音乐只是改进国乐的辅助,两者相辅相承、密不可分。
他根植传统,放眼世界,立足现实,着手普及的音乐实践活
刘天华的国乐观本文内容:
摘要:刘天华是一位热爱中国民族音乐的音乐家,但他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以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民族音乐;同时,他又认真学习西洋音乐,博采众长,以资借鉴。
在他的国乐观中,中国民族音乐是基础,西洋音乐只是改进国乐的辅助,两者相辅相承、密不可分。
他根植传统,放眼世界,立足现实,着手普及的音乐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对其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刘天华;改进国乐;中西融合;国乐观;民族音乐。
1840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西方列强直侵而入。
2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