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史

合集下载

日本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

日本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

日本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其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重建、高速增长、泡沫经济破裂和经济复苏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典范之一。

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技术创新、出口导向、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等。

日本的经济发展还受到了政府政策、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对日本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1. 战后重建和高速增长阶段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但在美国的援助下,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建和发展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恢复。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9%。

这一时期,日本的制造业和出口贸易蓬勃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2. 泡沫经济破裂和经济复苏19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出现了泡沫经济,房地产和股票价格大幅上涨,但在1990年代初破灭。

此后,日本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停滞,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但在21世纪初,日本经济逐渐复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3. 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挑战目前,日本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挑战,这给日本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动女性就业、引进外国劳工和提高生育率等。

二、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 技术创新日本以其在汽车制造、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而闻名于世。

日本企业在产品设计、质量管理、生产工艺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竞争优势。

2. 出口导向日本经济长期以来以出口为主导,对外贸易占据了日本经济的重要位置。

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化工品等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出口创汇支撑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 全球化日本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经济体,其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进行跨国投资和合作。

日本的经济发展受到国际市场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对全球经济也有一定影响力。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
表现:人民币升值、股市上涨、楼 价疯涨
虽然对于日本经济界“中国已经步 入泡沫经济”的论断并不为大多数 中国经济学家认同,但经济学家 们一致的观点是,日本泡沫经济 的教训值得中国警惕,中国应避 免步日本的后尘。
第二节 日本经济产业
一、第一产业 《农业基本法》 日本农业基本大法 1、农林畜产业
灵感来源
风靡60年代的甲壳虫乐队唱出了
名闻世界的曲子Norwegian Wood。
“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
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
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
.....”这些组成了村上春树的世界。那
是一种微妙的,无以名之的感受,贴
己而朦胧,撩人又莫名。1987年村上
春树就以《挪威的森林》为书名写了
三、日本20世纪的动漫
1、60年代~70年代
1962 铁臂阿童木 TV 原作:手冢治虫 日本第一部动画
1973 哆啦A梦 TV 原作:藤子·F· 不二雄(藤本弘)
1975 一休传奇 TV 声优:藤 田淑子
最早进入我国的日本动画
1979 花仙子TV 原作:神保史郎
80年代——2000年
小畑健 2004 哈尔的移动城堡 作者/监督:
宫崎骏 制作:吉卜力 GHIBLI 2010 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天空的
遇难船
日本动漫史上三次高潮
日本动漫史上的三次高潮,分 别指《宇宙战舰大和号》,《机 动战士高达0079》,《新世纪福 音战士》。
四、日本动漫产业给中国的启 示
1、应大力提倡日本的“拿来主 义”,大量引进日本成熟、成功 的动漫作品,作为借鉴。
2、美国发表“民主改革指令”, 提出经济民主化,冻结和解散财 伐资产,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民 等经济措施,在客观上对日本经 济的恢复和反战产生了积极地影 响。

日本经济发展史20151111

日本经济发展史20151111

日本经济发展一、经济恢复发展阶段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后,国内经济政治均陷于极度混乱状态。

由于旧的战时经济体制已经告废,新的经济体制又未建立,生产停顿,失业剧增,生活必需品缺乏供应,人们极端痛苦,因此,固有的历史学家称之一时期的日本经济的特点是“混乱与虚脱”。

在二战中死亡人数高达310万,流离失所的人数有九百多万,1946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与1934-1936年相比之相当于当时的50%左右,失业问题严重,更有许多人被饿死。

当时的日本大藏大臣对美国记者说“日本现状如果继续下去,来年饿死病死的人将达到1000万人”。

二个就是日本战后初期的通货膨胀。

因为当时的经济政策是“经济自由化”,战时的统制经济被瓦解。

在但是得情况下,物质资源十分贫乏,撤销统制经济,而实行经济,必然会导致市场的混乱,从而导致了恶性的通货膨胀。

因此在当时日本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就有两个直接面对的经济任务,一个是要制止通货膨胀就得改变但是的经济体制,改变“自由经济体制”为“统制经济体制”。

当时的日本政府就实行了一系列的统制措施(包括物资、资金、外贸,价格、以及一系列的金融措施)。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高速增长阶段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和超过了战前水平以后,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这是一个新的出发点。

战前,日本经济虽然达到了与欧美各国并驾齐驱的水平,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与美国相比,日本经济的发展整整停滞了20年,与欧美各国特别是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1955年虽然已经不是战后了,但从国际比较看,日本在经济方面已沦为三流国家,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二流半的国家。

从位于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之间的意义上说,日本当时还是一个中进国。

1955年,日本的GNP只为美国的1/15,西德的1/2;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20美元,在西方各国中列第35位。

其次,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仍为40%,出口商品结构也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主要是靠纺织品和日用杂货来赚取外汇,在重化学工业方面,还没有与欧美各国相竞争的能力。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2023-10-31contents •战后经济恢复期(1945-1955)•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经济调整与泡沫破裂(1973-1990)目录contents •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1990-2010)•当前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及挑战(2010-至今)目录01战后经济恢复期(1945-1955)二战后,日本经济体制受到严重破坏,经济一度陷入崩溃。

经济体制崩溃国民经济水平下降物资匮乏战争期间,日本经济被强制征用,导致国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战后初期,日本物资极度匮乏,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

03战后经济崩溃0201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施军事占领,并推动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

美军占领撤消军队,实行和平宪法,禁止军事武装力量。

非军事化改革建立议会民主制度,实施普选,允许自由政治活动。

政治民主化改革美军占领与民主化改革随着美军的援助和国内重建的需要,日本经济逐渐恢复。

经济恢复与产业重建经济恢复政府扶持重要产业,如钢铁、煤炭、电力等,以重建工业基础。

产业重建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需求。

优先发展重工业02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产业升级与工业化总结词这一时期,日本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为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详细描述日本在战后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逐渐向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转型。

政府对新兴产业给予税收和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

这些措施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总结词日本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和资本积累,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详细描述在产业升级和工业化过程中,日本成功地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并实施了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政策,如降低关税、取消进口限制等。

这使得日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日本市场。

这些措施促进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为日本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日本经济发展过程--发展经济学课件

日本经济发展过程--发展经济学课件

日本经济发展过程--发展经济学课件日本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即1945年到现在。

在战后的初期,日本面临着经济崩溃、贫困和混乱等严重问题,但在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努力下,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

1945年-1955年:重建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0年间,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重建。

政府制定了各种政策,向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补贴,并为他们提供了其他的支持措施,帮助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和经营。

此时期的重点是恢复国内的基础设施,并将产业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型。

这一时期的成功为日本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经济开始高速增长,也是国内农业、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因为日本拥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引进了海外的技术和制造模式、实施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时扩大对内需的投资,进而提高生产和就业能力,因此日本的经济在这一时期飞速发展。

加上政府还实行了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出口刺激政策和贸易轮流赤字倒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改良管理,使得日本经济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70年-1990年:泡沫经济时期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最繁荣的时期,被称为“泡沫经济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GDP占全球的比重也逐步提高。

此时期最为突出的是,优胜劣汰机制使得日本产业高度集中,企业之间形成了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紧密关系,企业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本的投资成为了全球的热点,这也带来了资本上涨、股市繁荣的局面。

1990年-至今:失去增长动力的“失落之十年”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失落之十年”,虽然日本经济仍具有很强的综合竞争力,但在这10年间却处于低迷的状态,也是日本经济的一个转折点,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经营合理稳健。

因此,日本政府实施了许多对大企业、中小型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财政、汇率等方面的政策来刺激经济,但尚未取得足够的效果。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重建与发展初期(1945-1960年代):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严重的战争摧毁,然而在美国的经济援助下,日本迅速进行了重建与恢复。

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轻工业和加工制造业,例如造船、纺织等领域的企业得到迅猛发展。

2. 高度经济增长期(1960-1970年代):通过有效的政府规划和私人企业的努力,日本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汽车、电子、钢铁、化工等,日本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得到了广泛认可。

同时,日本政府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了进口并鼓励出口,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3. 经济转型期(1980-1990年代):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和国内市场的饱和,日本开始面临一系列挑战。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包括金融自由化、企业并购与重组等。

同时,日本企业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直接投资和出口扩大经济规模。

4. 泡沫经济崩溃与失去势头(1990-2000年代):1990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经济破裂,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崩溃,导致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这一阶段,日本面临诸多问题,包括高失业率、恶性通缩等。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措施和结构性改革,然而经济的恢复进程缓慢,日本逐渐失去了过去的经济优势。

5. 超低利率和经济调整(21世纪):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日本实施了超低利率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量化宽松措施。

虽然这些措施一度提振了股市和出口,但日本仍面临着长期经济调整的挑战,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人口减少、政府债务高企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也开始注重创新、技术升级以及推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发展。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 发展近代工业,引进先进技术
•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政府统治能力
• 废除武士阶级特权,解放农民,发展农业
• 引进西方政治制度,实施宪政
• 创办企业,发展贸易,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日本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与成果
特点
• 政府主导,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化
• 重视科技与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发展本国产业
• 多山地形,矿产、森林资源丰富
• 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密度高
日本经济史发展历程:古代、中世纪及近现代

古代经济
• 稻作农业为主,渔业、手工业辅助
• 商业贸易兴起,与中国的交流密切
• 经济中心由北向南转移,京都、大阪等地兴起
中世纪经济
• 封建制度确立,庄园经济盛行
• 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业贸易繁荣
05
日本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
调整
日本经济转型的背景与原因
背景
原因
•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资源消耗大,环境
• 为了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进行经济转型
污染严重
• 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
•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日本产业面临压力

•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紧张,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 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增强竞争力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停滞
高速增长
•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被誉为“奇迹”
• 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科技产业
• 对外贸易发展,国际市场地位提高
停滞
•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停滞,被称为“失去的20年”
• 经济泡沫破裂,股市、房地产崩盘
•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紧张,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日本经济史

日本经济史

第二节 明治维新

1868年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被推翻,建立了 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明治政府为摆脱财 政困境,振兴本国经济和增强国家实力而实 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一、废除封建割据和封建特权
1、废藩置县 2、废除等级身份制度



3、废除行会制度、废除商会和各种封建特权
封建割据和封建特权的废除,使日本实现了 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权, 为以后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提供了保证。
明治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高潮 甲午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潮 日俄战争:第三次工业革命高潮

甲午战争

日本获得以下权益: 1、2亿3千万两白银赔款 2、日本独占朝鲜市场 3、侵吞中国的台湾和澎湖列岛 4、日本进出口商品在中国内地不纳任何税等等
甲午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1、甲午战争使日本较快地摆脱了1890年的经济危机
德川幕府(江户幕府)

1603年由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在江户(今 东京)所建

至1867 年德川庆喜被迫宣布还政天皇为止 (即大政奉还),共经十五代将军,历时 265 年,为继镰仓,室町幕府政权之后,最 强盛也是最后的武家政治组织
江 户 幕 府

中央政权:幕府(将军)

地方政权:藩国 (大名)




3、40年代倾斜生产方式 日本在战后恢复阶段,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 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 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 加强煤炭业。 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 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50年代美国军事订货雪中送炭 5、高素质的劳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俄战争
• 日本获得以下权益: • 1、日本获得对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控制权 • 2、俄国割让库页岛南部,承认朝鲜为日本
的保护国 • 3、俄国在辽东半岛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 • 日俄战(19051907),但很快新的经济危机又出现 (1907-1909)
• 1、1890年,爆发经济危机,政府意识到只 有开辟海外市场才是出路,由此确立贸易 立国的原则
• 2、政府通过发动侵略战争直接为私人企业 开拓市场,日本每一次的经济繁荣都与侵 略战争紧密相关
• 3、1894年的甲午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 使日本工业品出口增长迅速
特点
• 日本工业化是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 • 在国内市场狭窄、经济发展不充分的情况
体制
德川幕府(江户幕府)
• 1603年由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 京)所建
• 至1867 年德川庆喜被迫宣布还政天皇为止 (即大政奉还),共经十五代将军,历时 265 年,为继镰仓,室町幕府政权之后,最 强盛也是最后的武家政治组织
江 • 中央政权:幕府(将军)
户 幕 府
地方政权:藩国 (大名)
下,政府对企业的大力扶持和直接帮助是 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原因 • 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支持是日本工业化的重 要特点
日本产业革命与英国产业革命的区别
• 1、英国工业革命是本国生产力的自然发展的结果, 而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则是在外侵当前,变革图 强的结果
• 2、英国各行业发展循序渐进,日本各行业发展齐 头并进
• 在幕藩体制下,将军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幕府 是国家的最高的政权机关
• 大名拥有很大的独立性,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上拥 有行政、司法、军事和税收等权利
• 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 • 身份等级有严格的规定,除公卿贵族外,人们被
划分为士、农、工、商等级,次序不能颠倒
幕藩体制时期的基础政策
• 石高制与商品经济 • 兵农分离与商品经济
江户幕府中后期的体制与商品经济
• 1、商品流通机构的动摇 •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 农村商人的成长壮大 • 各藩独立领国经济的发展 • 2、幕府的商业政策 • 加强对市场的统治,抑制商人的发展 • 积极扶植株仲间 • 部分商品实行专卖
第二节 明治维新
• 1868年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被推翻,建立 了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明治政府为摆 脱财政困境,振兴本国经济和增强国家实 力而实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甲午战争
• 日本获得以下权益: • 1、2亿3千万两白银赔款 • 2、日本独占朝鲜市场 • 3、侵吞中国的台湾和澎湖列岛 • 4、日本进出口商品在中国内地不纳任何税等等 • 甲午战争使日本不仅缓解了经济危机,还星期了
工业革命的高潮,轻重工业均开始快速发展 (1895-1897),但很快经济危机(经济衰退)出 现(1897-1900)
• ①亲藩:大将军的亲属
• ②谱代:跟随大将军的忠 心家臣
• ③外样:战争中投降幕府
但仍没有取得幕府信任的
大名
二、幕藩体制1
• 幕府的直辖领地占国土的1/4以上,其余领 土上存在着200多个藩国
• 幕府统治藩国 • 垄断主要的矿山,以及垄断金、银、铜三
种货币的铸造权 • 参觐交代制度
幕藩体制2
• 17世纪德川家康建立了由幕府和藩国共同统治的 封建制度,中央政权为幕府,地方政权为藩
日 本 经 济 史
本章学习内容
• 第一节 工业革命前的日本 • 第二节 工业革命 • 第三节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 • 第四节 战后初期的社会经济环境与经济复
兴 • 第五节 重化工业化的实现与经济赶超 • 第六节 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国际竞争强势地
位的确立
第一节 工业革命前的日本
幕府时代 德川封建
2、税制改革
• 农民不再向领主交纳年费,但佃农必须向地主缴 纳地租,土地所有者向政府缴纳地税
• 地税一律用货币缴纳,一般占土地收获的25%
• 地制改革和税制改革最终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 得土地集中在地主的手里,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 劳动者
• 同时,地税成为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从地 税收入中拨出大量款项创办规模工厂和资助私人 企业,地税收入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 3、而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日本政府对 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扶持和保护
• 4、而英国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开拓海外殖民 地 ,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场
• 5、日本发展工业主要以政府力量为核心,保留了 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 6、日本产业革命速度快
• 明治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高潮 • 甲午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潮 • 日俄战争:第三次工业革命高潮
三、殖产兴业和政府的作用
• 1、建立兵工厂 • 2、模范工厂的建立(很快破产) • 3、放弃官营主义政策,重点放在民间产业
的兴起和官方的扶持上 • 4、管办工厂的私人化 • 5、保护小企业 • 在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对主导产业的扶持
主要采用增加投资、军事订货、实行关税 保护的政策等
四、贸易立国和富国强兵
第三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
• 一战与经济膨胀 • 30年代经济危机 • 军事扩张救国
一、一战与日本经济膨胀
• 一战过程中,日本国外利润的主要来源: • 1、欧战国家向日本订购大量军用物资 • 2、欧洲各国忙于内战,为日本在亚、非广
大地区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 3、肆无忌惮得盘剥中朝人民 • 1914-1918的4年间,日本对外贸易增长4倍,
银行资产增加2倍,工业总产值增长近4倍
• 1915年,日本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 1、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力, 并加以扩大
一、废除封建割据和封建特权
• 1、废藩置县 • 2、废除等级身份制度 • 3、废除行会制度、废除商会和各种封建特
权 • 封建割据和封建特权的废除,使日本实现
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政 权,为以后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提供了保 证。
二、地制改革和税制改革
• 1、地制改革 • 个人对土地有所有权 • 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 抵押过期的土地,归接受抵押的人所有 • 山林和原野一切公用地收归国家所有等 • 1872年,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