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温热药
中药学之第八章清热药

5、脾虚便溏慎用。
17
芦根
18
19
天花粉
20
21
芦根 天花粉
共性: 性味归经:甘寒主入肺胃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热病口燥烦渴和阴虚消渴
22
芦根 天花粉
甘凉生津,用治热病伤津
芦根:能清胃止呕,清肺排脓,利水通淋 治胃热呕吐、肺热咳嗽、痰瘀肺痈 和热淋涩痛
65
金银花 1、解毒作用强,为治阳证热毒疮痈疔
疖的要药。 2、并能凉血止痢,清热祛暑
热毒血痢 (金银花炒炭或配白头翁、黄连) 暑热烦渴、皮肤热痱(金银花露)
66
连翘 清上焦热,尤善清心火;消痈散结 作用较强,有“疮家圣药”之称。 1、热陷心包、高热昏谵 (配水牛角、麦冬:清宫汤) 2、为治疮痈肿毒、瘰疬痰核为主药 (配夏枯草、浙贝)
15
知母 一、特点:
苦寒清热泻火,甘寒滋阴润燥,具清 润之性,主入肺、胃、肾经。凡实热、 虚热皆可应用。 二、功效与应用: 1、上清肺火(润肺)以止咳:治热咳、
燥咳(配贝母:二母散) 2、中泻胃火(润肠)以止渴:治阳明气
分实热热盛阴伤证;肠燥津枯之便秘
16
3、下泄相火(滋肾)以除蒸: 阴虚火旺(配熟地:知柏地黄丸) 阴虚消渴(配葛根、天花粉)
106
重楼
107
熊胆
108
共性:
重楼 熊胆
归经:苦寒,归肝 功用:清热解毒,息风止惊 主治:疮痈肿痛;
高热惊风,手足抽搐
109
重楼: 长于清热解毒,且有消肿止痛作用 为治痈肿疔毒、毒蛇咬伤之要药
败酱草
86
大血 藤
87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鱼腥草 败酱草 大血藤 共性:
药2第二部分(第七章温理药)

第七章温理药第01讲温理药凡药性温热,以温里散寒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本类药多辛热燥烈,易助火、伤津,故热证、阴虚证及孕妇忌用或慎用。
附子【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1)亡阳欲脱。
(2)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阳痿、宫冷、尿频。
(3)脾肾阳虚之脘腹冷痛、泄泻、水肿。
(4)心阳虚衰之心悸、胸痹。
(5)寒湿痹痛,阳虚外感。
干姜【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主治病证】(1)脾胃受寒或虚寒所致腹痛、呕吐、泄泻。
(2)亡阳欲脱。
(3)寒饮咳喘。
肉桂【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主治病证】(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畏寒肢冷。
(2)下元虚冷、虚阳上浮之上热下寒证。
(3)阳虚中寒之脘腹冷痛、食少便溏。
(4)经寒血滞之痛经、闭经,寒疝腹痛,寒湿痹痛,腰痛。
(5)阴疽,痈肿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
吴茱萸【功效】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
【主治病证】(1)中寒肝逆之头痛、吐涎沫。
(2)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之腹胀、困闷欲死。
(3)寒疝腹痛,经寒痛经。
(4)呕吐吞酸。
(5)虚寒腹痛泄泻。
花椒【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主治病证】(1)脘腹冷痛,中寒呕吐、泄泻。
(2)虫积腹痛,蛔、蛲虫所致者尤宜。
(3)湿疹,阴痒。
丁香【功效】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主治病证】(1)中寒呃逆、呕吐、泄泻,脘腹冷痛。
(2)肾阳虚之阳痿、宫冷。
小茴香【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主治病证】(1)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经寒痛经。
(2)胃寒呕吐,寒凝气滞脘腹胀痛。
高良姜【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主治病证】中寒腹痛、呕吐、泄泻。
荜茇【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病证】(1)脘腹冷痛,中寒呕吐、泄泻。
(2)胸痹冷痛,龋齿牙痛。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第七讲

干姜
干姜味辛,性热。主要功能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能引血分药入血中气 分而生血,引附子入肾而袪寒回阳。 并能温助心肺的阳气。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腹痛、腹泻:由于脾胃虚寒,寒邪影响脾胃运化 功能而致脘腹冷痛, 喜热喜按,或吐或泻,吐泻物清稀 等症,可用干姜温中散寒。常与党参、白术 、炙甘草、 藿香、吴萸、茯苓、陈皮等同用。若胸腹俱冷痛、大寒、 呕吐不能 食,腹中寒气上冲,上下疼痛者,可配川椒、 人参(党参)、饴糖同用(《金匮》大建中汤)。 2. 亡阳虚脱:体弱阳虚者抵抗力弱,如遇寒邪太盛, 内侵脏腑,而出现 脉微欲绝、四肢逆冷、凉汗湿衣、大 便清稀、完谷不化;或用发散药过多致大 汗淋漓出汗太 多而出现四脉厥冷,体温低下等,此为寒邪伤阳、或大汗 亡阳而 造成阳气欲脱的证候。可急用干姜回阳通脉,常 配附子、甘草同用(《伤寒论 》四逆汤),虚人、老人还可再加党参(或人参)、冷 汗不止者,还可加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等等。
附子的作用迅速急烈,能回阴寒证中几欲散失的阳气 (回阳救逆),故前人称它能“救阴中之阳”。肉桂的作 用和缓浑厚,能补下焦肾中不足的真火(温补肾阳),更 能引火归元,以息无根之火,故前人称它能“救阳中之 阳”。救急药中多用附子,补益药中多用肉桂。 干姜温中逐寒,偏入脾经气分,回阳通脉,兼通心阳。 肉桂温中逐寒,偏入肾经血分,抑肝扶脾,兼交心肾。 质量好药力足的肉桂称“紫油桂”;刮去外面粗皮及里 面薄皮的称“桂心”,性不太燥,适用于助心阳、交心肾: 幼桂树皮,称“官桂”,力弱性燥,适用于温中燥湿。一 般通称肉桂。 我常以六味地黄汤(熟地二两或生熟地各一两、山药二 两、山萸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二钱)中加肉 桂(最好是紫油桂)三至七分,煎水一至二暖瓶,晾温, 代茶饮,用于治糖尿病口渴引饮者,渴则饮此水,症情逐 渐减轻,饮水日渐减少,煎药汁也逐渐减少,减至与正常 人差不多时,则改为汤药服用,每日一付。常收良效,谨 供参考(有时再加五味子二、三钱)。 用量一般二分至一钱半;特殊重症可用三至五钱。阴虚 火旺,热病伤津者忌用虚;水湿不化,聚而为 饮,水饮寒痰,上犯于肺 可致咳嗽,吐白色稀 水泡沫状痰,气喘,畏冷,头眩,不欲饮水,冬 季易发等 症,可以本品配细辛、五味子,名 “姜辛味”法,有温肺、开肺、合肺的作用 , 常加入应证汤药中使用,例如小青龙汤(麻黄、 桂枝、白芍、甘草、半夏、 干姜、细辛、五味子)等。 薤白辛苦温滑, 入心经,通气滞,助胸阳而治胸痹(心、胸及背 疼痛)。 干姜辛温入脾经,兼入心肺,助阳而补心 气。 炮姜炭偏用于温经止血,偏治小腹、脾 肾之寒。干姜偏用于治胃脘、脐腹 、心肺之寒。 用量一般三分至二钱。炮姜炭用二分至一钱。 精血不足、内有热邪者,不宜用。
中药学-清热药ppt课件

2.其他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抗心律失常 (2)正性肌力作用 (3)负性频率作用 (4)降压作用 (5) 对缺血心肌的保护
其他: 抗脑缺血 、抗血小板聚集 、降血脂
金银花
一、 概述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疮痈疖肿 热毒泻痢
主要成份
绿原酸类及黄酮类化合物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
热毒入血,发斑神昏, 咽喉肿痛,丹毒口疮等
主要成份
菘蓝苷、靛蓝 、靛玉红 色胺酮 、挥发油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
有效成份:靛蓝、靛玉红 作用特点: 1)大青叶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2)板蓝根抗病毒作用比较显著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保肝
2.其他药理作用
(2)抗细菌毒素、抗腹泻 有效成份:小檗碱 作用特点: 黄连及小聚碱能提高机体 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能力。
(3)抗炎、解热
有效成份: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 作用特点:小檗碱对急慢性炎症均有 抑制作用。
(4)抗溃疡
有效成份:小檗碱 作用特点:抑制胃酸分泌 、抗幽门螺杆菌
镇静催眠 、降血糖 有效成份:小檗碱
黄连
一、 概述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 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 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 痛,消渴,痈肿迸疮;外用可 治疗湿疹,湿疮,中耳炎 。 小檗碱 、黄连碱、掌叶防 己碱 、药根碱 等
主要成份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l)抗病原体 有效成份:小檗碱 作用特点: 1)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2)抗菌强度与炮制、配伍有关
中药学课件清热药详解演示文稿

第37页,共49页。
• 胀痛,或同槐角、 决明子 、钩丁 、石膏 、充蔚子 、水 煎三次,浓缩加蜂蜜名降压膏,每日三次,口服治头痛目 眩(高血压)亦可用夏枯草配当归、白芍等治肝虚之目昏流 泪。
瘰疬--如内消瘰丸(夏枯草、
牡蛎、海藻、贝母)
• 2、痰火郁结证 瘿瘤 --夏枯草适量,煎汤熬膏
内服,外用均可。或夏枯草、
• 应用: • 1、用于热入气之四大症—同石膏
肺热咳嗽
• 2、用于 痰黄粘稠 用知母清热养阴
咽干而痛
润燥之功而治之,如二母丸(知母、贝 母)研细炼蜜为丸(单方:知母、贝母、 款冬花)水煎服。
•
第25页,共49页。
•
骨蒸潮热盗汗
• 3、用于阴虚火旺证:消渴多饮多尿 用知母
•
肠燥便秘不通
• 甘寒之性清肺胃之火而滋肾阴。如知柏地 黄丸治潮热盗汗。玉液汤(知母、山药、
中药学课件清热药详解演示文 稿
第1页,共49页。
(优选)中药学课件清热药
第2页,共49页。
2.热的分类
• 表热—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脉浮数。
• 里热—发热、口渴、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脉数。
•
实热——面红、目赤、口干、高热、舌红、
• 里热
苔黄、脉数有力。
•
虚热—面色潮热、五心烦热、盗汗、
煎水外洗治目赤肿痛。
• 此外,栀子还用于治疗心烦不眠,如栀子 芩连汤。外用治烫火伤。
•
生用--清热除烦
•
炒用--清热凉血
• 栀子 酒炒--上行头目
•
炒黑--凉血止血
•
姜炒--清热而不伤胃
第34页,共49页。
• 用量用法:3-9-12g入汤剂,外用适 量
中药学专科课件-第七章《清热药》

黄芩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 清上焦热多酒炙用,止血 多炒炭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黄芩
柴胡——和解少阳,主寒热往来。 大黄——清泻肺火,主肺热咯血。 配伍 桑白皮——泻肺平喘,主肺热咳喘。 荆芥——解肌表热,主外感发热。 白术——安胎对药,主胎动不安。
黄芩
总之,黄芩为常用的清热燥湿,泻 火解毒药。味苦气寒直折火势,尤善 清肺热及上焦实热,兼清它经之热及 肝胆胃肠湿热,故为湿热、实火必用 之品。
黄芩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生用, 或酒炙或炒炭用。 处方用名: 黄芩、炒黄芩、黄芩炭、酒黄芩
黄芩
黄芩
黄芩
黄芩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胆、脾胃、大、小 肠。 功 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芩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 1、湿热内蕴所致的多种病症。 ⑴ 湿温、暑湿证 —— 配茯苓皮、白豆 蔻、滑石。如黄芩滑石汤。
清热泻火药功效比较表
夏枯草: 清肝火,散郁结,疗瘿瘤,瘰疬。 决明子: 润肠通便,主内热肠燥便秘。 密蒙花: 养肝,退翳。主肝热,肝虚目疾。 青葙子: 泻肝火作用突出,主肝热目疾。 谷精草 疏风 退翳,主风热,肝热目疾。 鸭跖草 解毒,利水消肿。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除寒凉性外,性偏苦燥,以 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善治疗湿热内 蕴或湿邪化热的病症。如湿热泻痢腹 痛,黄疸口苦,两胁疼痛,湿热淋证, 带下,湿疹湿疮等。
痢疾、肺痈、肠痈等,外科热毒如疮痈、 丹毒、痄腮等,他如毒蛇咬伤、癌症等 均有治疗作用。
第七章 清证 之午后发热、骨蒸发
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寐、 盗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以及温 病后期,热伤真阴之夜热早凉、手足抽 蠕、神疲倦怠等。也可用于小儿疳热等。
中医基础-中药学清热药讲义

中医基础-中药学清热药讲义一、概述【功效】药性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
“热者寒之” & “疗热以寒药”【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分类清热泻火药——火热证清热燥湿药——湿热证清热凉血药——血热证清热解毒药——热毒证清虚热药——虚热证【使用注意】1.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2.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3.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二、清热泻火药【性能特点】药性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较强,能清热泻火,用治火热较盛的病证。
【适应证】1.气分实热证:热病邪入气分出现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实数。
2.脏腑火热证: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
石膏【药性】甘、辛,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
2.肺热喘咳证。
3.胃火牙痛、头痛,消渴证。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生石膏入煎剂,15-60g,先煎。
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阴虚内热者忌用。
知母【药性】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应用】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骨蒸潮热。
4.内热消渴。
5.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本品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鉴别用药】石膏、知母功用鉴别:同:二者均能清热泻火,可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
异:石膏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石膏;知母泻火之中长于清润,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多选知母。
芦根【性能】甘,寒。
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应用】1.热病烦渴。
常用温热性中药药性功能表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 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肺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音哑,肺痈吐脓, 疮疡脓成不溃。
心、肝
祛瘀定痛,止血生肌。用于跌扑折损,内伤瘀痛;外伤出血不止。
心、肝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用于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
(大肠) 秘。
82 三 棱 活血化瘀 肝、脾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 瘕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
肺(胃)
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满, 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
27
白芥子
化痰止咳 平喘药
肺
温肺豁痰利气,散 结通络止痛。 用于寒痰喘咳 ,胸胁胀痛 ,痰滞 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28 苦杏仁
化痰止咳 平喘药
肺(大肠) 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 小毒 肠燥便秘。
83 王不留行 活血化瘀 84 牛 膝 活血化瘀
85 茯 苓 利水渗湿
86 山 药
补益
肝(胃)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用于乳汁不下,经闭,痛经,乳痈肿痛。
肝、肾
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 闭瘢瘕,肝阳眩晕。禁忌:脾虚泄泻,下元不固,梦遗滑精,月经过多。
心-脾-肺-肾
42 佛 手
理气
肝、脾、肺
舒肝理气,和胃止 痛。用于肝胃 少呕吐。
气滞,胸胁胀 痛,胃脘痞
满,食
43 荔枝核 44 补骨脂 45 当 归 46 熟地黄 47 菟丝子
理气 补益 补益 补益 补益
肝、肾 行气散结,散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肿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因加工方法不同,可分炮制子、淡附片、黑 (乌)附片、白附片等名目。治疗作用大致相同。 若细分起来,炮附子最常用,药力足、效果快; 淡附片药力较和缓;黑附片与炮附子药效差不多; 白附片药力稍小于以上几种。另有川乌,与附子 是同一植物,性味功用均相近,现在药房中已不 分开。前人经验认为温肾助阳用附子,通痹祛风 用川乌。 附子配人参、山萸,治汗脱亡阳;配熟地、当 归,能助生血之力;配肉桂,能补助肾阳;配桂 枝、白芍、黄耆皮,治阳虚自汗。 用量一般五分至三钱。凡非虚寒证、寒湿证者 忌用;热厥入咽即毙;孕妇忌服。一般不可与半 夏、瓜蒌、贝母、白芨、白蔹同用。
3. 寒痰咳喘:由于阳气虚;水湿不化,聚而为 饮,水饮寒痰,上犯于肺 可致咳嗽,吐白色稀 水泡沫状痰,气喘,畏冷,头眩,不欲饮水,冬 季易发等 症,可以本品配细辛、五味子,名 “姜辛味”法,有温肺、开肺、合肺的作用 , 常加入应证汤药中使用,例如小青龙汤(麻黄、 桂枝、白芍、甘草、半夏、 干姜、细辛、五味子)等。 薤白辛苦温滑, 入心经,通气滞,助胸阳而治胸痹(心、胸及背 疼痛)。 干姜辛温入脾经,兼入心肺,助阳而补心 气。 炮姜炭偏用于温经止血,偏治小腹、脾 肾之寒。干姜偏用于治胃脘、脐腹 、心肺之寒。 用量一般三分至二钱。炮姜炭用二分至一钱。 精血不足、内有热邪者,不宜用。
3、疝痛:因肝肾寒气而致的疝气疼痛、睾丸坠痛 等,可以本品配乌药、青皮、川栋子、桔核、小 茴香、肉桂、荔枝核等同用 4、痛经:子宫寒冷而致月经愆期,血少而黑,经 行腹痛,可以本品配川芎、当归、红花、桃仁、 香附、小茴香、牛膝、熟地、肉桂等同用。据近 代研究,本品有收缩子宫的作用。 半夏止胃气不和、中焦有湿的呕吐。吴茱萸止脾 胃虚寒、厥气上逆的呕吐。川椒偏治肾火衰微、 肾经冷气上逆。吴茱萸偏治浊阴不降、肝经厥气 上逆,并能引热下行(可用于虚火上炎的口舌生 疮)。 山茱萸滋厥阴(肝经)的阴液,温肝补肾而收 虚汗,止遗精。吴茱萸开厥阴的气郁,温肝暖脾 而下逆气,止寒呕。 用量一般三分至二钱;特殊重症可用三钱。凡 燥热之证皆忌用。
2. 逐寒燥湿:因风寒湿三邪侵入身体而致气血凝滞、闭 塞而出现关节、肌肉疼痛,筋骨麻木、沉重,膝肘屈伸不 利,阴天下雨则疼痛加重等症,可用附子逐寒燥湿。常配 合羌活、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秦艽、赤芍、炙山甲、 松节、苍术、当归等同用。脾受寒侵而见腹痛、腹泻,大 便清絺,手足发凉,腹部不暖等症,可用附子逐寒燥湿。 常与干姜、白术、党参、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3. 温助肾阳:肾阳虚衰可表现为生殖机能低下,男子则 阳萎,女子则宫寒不孕。本品能补肾助阳,增强生殖机能。 常配合鹿角胶、熟地、肉桂、菟丝子、枸杞子、当归、巴 戟天、生艾叶、阳起石、茯苓等同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附子有强心作用。肉桂助肾阳,暖下焦, 能引上浮之火下归于肾(引火归元)。附子回阳气,通行 十二经,能追复散失欲绝的元阳(肾阳)。白附子是另一 品种,白色、形似附子(体较小),故名白附子。性偏上 行,能祛风燥痰,偏用于头面风痰之疾,如吊线风(颜面 神经麻痹口眼歪斜)等。川附子回阳逐寒,并能助肾阳。 白附子无助肾阳的作用。
附子的作用迅速急烈,能回阴寒证中几欲散失的阳气 (回阳救逆),故前人称它能“救阴中之阳”。肉桂的作 用和缓浑厚,能补下焦肾中不足的真火(温补肾阳),更 能引火归元,以息无根之火,故前人称它能“救阳中之 阳”。救急药中多用附子,补益药中多用肉桂。 干姜温中逐寒,偏入脾经气分,回阳通脉,兼通心阳。 肉桂温中逐寒,偏入肾经血分,抑肝扶脾,兼交心肾。 质量好药力足的肉桂称“紫油桂”;刮去外面粗皮及里 面薄皮的称“桂心”,性不太燥,适用于助心阳、交心肾: 幼桂树皮,称“官桂”,力弱性燥,适用于温中燥湿。一 般通称肉桂。 我常以六味地黄汤(熟地二两或生熟地各一两、山药二 两、山萸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二钱)中加肉 桂(最好是紫油桂)三至七分,煎水一至二暖瓶,晾温, 代茶饮,用于治糖尿病口渴引饮者,渴则饮此水,症情逐 渐减轻,饮水日渐减少,煎药汁也逐渐减少,减至与正常 人差不多时,则改为汤药服用,每日一付。常收良效,谨 供参考(有时再加五味子二、三钱)。 用量一般二分至一钱半;特殊重症可用三至五钱。阴虚 火旺,热病伤津者忌用,孕妇禁用。不宜与石脂同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川椒 川椒味辛,性热。有温中祛寒,下气,杀虫等作用。因寒所致的胃 痛、腹痛、腹中冷气攻胀等症。可配干姜、党参(人参)、饴糖(大 建中汤)、高良姜、香附等同用。据动物贾验报导,本品所含的挥发 油,小量时离体肠管呈持续性的蠕动增强,大量则使之抑制。由于蛔 虫引起的脘腹疼痛、呕吐等,常以本品配乌梅、黄连、黄柏、细辛、 桂枝、附子、干荁、当归(《伤寒论》乌梅丸)等同用。本品煎汤外 洗,可用于皮肤湿疹、四肢风湿疼痛等。 附:“川椒目” 椒目味辛苦,性寒。入肾行水,能利小便、消水肿、除水饮。常配合 茯苓皮、大腹皮、槟榔、赤小豆、泽泻、木通等同用。我曾用“椒目 瓜蒌汤”(《医醇剩义》)随证加减,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 数例,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常用的处方如下:川椒目三钱、全瓜蒌 一两、桑白皮四钱。葶苈子三钱、泽泻四钱、猪苓五钱、茯苓五钱、 车前子四钱(布包)、杏仁三钱、白蒺藜三钱、枳壳三钱、冬瓜皮一 两、桂枝一钱半,随证加减。仅供参考。 用量一般为五分至一钱半。川椒目的用量可稍大些。阴虚火旺者忌 用。
附子 附子味辛甘,性热;有毒。有回阳救逆,逐寒燥湿,温助肾阳的作 用。其性走而不守,能内达、能外彻,能升能降,凡凝寒痼冷(“痼 冷”指寒气久伏于身体某一经络、脏腑,形成局郚的寒证,经久不愈。 多见于脾胃虚弱,内有寒饮或寒湿久痹的患者),痹结于脏腑、筋骨、 经络、血脉者,皆能开、通、温、散;凡阳气将脱,四肢厥逆冰冷, 凉汗淋漓或绝汗如油者,皆可回阳救逆、立挽危亡。 1. 回阳救逆:由心肾阳虚欲绝或大吐、大下、大汗后导致的阳虚欲 脱而出现脉微欲绝、四肢厥逆、手足冰冷等虚寒险证,可急用附子 (三至五钱)回阳逐寒,鼓舞身体阳气,增强机体生命活动力。常配 合干姜(三钱)、炙草(二钱)(名四逆汤)或人参(三至五钱,甚 至一两)(名参附汤)等同用以回阳救逆。一般因内寒所致者用四逆 汤;因气血两虚所致者用参附汤;兼有大汗淋漓者,可再加麦冬、五 味子各三钱。我常用此药抢救各种休克,一般都配合人参、麦冬、五 味子等同用,效果此较理想,请参考试用,如不能内服时,可用鼻饲 法绐药。参看“人参”、“干姜”二药。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
第七讲温热药 本讲介绍具有温性或热性,能够祛除寒邪的药 物。前人有“寒者温之”的治疗经验,就是说 用温热药以治疗寒证。寒邢在表的用辛温解表 药,已在“发散药”中谈过。寒邪在里的则须 用“温热药”来治疗。因为袪除寒邪的药也能 扶助人体的阳气,所以从“扶正”的角度来看, 温热药又有补药(补阳)的性质,并且时常与 补药同用,可与“补益药”互相参看。
小茴香 小茴香味辛,性温。功能温肾祛寒、行气开胃。为治疝气疼痛的要药。 下焦有寒邪导致肝肾气逆而出现小肠疝气、少腹疼痛、小腹坠胀、睾 丸肿胀疼痛、或睾丸偏坠牵掣疼痛等,可用本品配合乌药、桔核、吴 萸、青皮、炒川楝子、荔枝核、木香、葫芦巴等同用。我曾用此方随 证加减,治疗睾丸结核、慢性睾丸炎 ,取得良好效果。谨供参考。据 近代研究,本品所含的茴香醛用于豚鼠实验性结核的治疗可增强双氢 链霉素的效力。 小茴香能入下焦,温经散寒,故也可用于治疗月经后错、行经腹痛、 腹部喜暖、月经色黑有块等症。常配合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炒 川楝子、元胡、五灵脂 、南红花等同用。 小茴香还能行气开胃,对胃中寒气疼痛、气逆呕吐等,可配半夏、生 姜、吴萸、茯苓、木香等同用。如因胃寒导致消化不好、食欲不振、 饭后胀饱迟消等症者,可配合麦芽、陈皮、香稻芽、炒神曲、砂仁、 木香等同用。 葫芦巴、小茴香均能温肾、散寒、治疝,但葫芦巴偏用于陈久痼寒, 小茴香偏用于浅近新寒。 吴茱萸、小茴香俱治寒疝,但吴茱萸偏于温肝,小茴香偏于温肾。 小茴香生用偏于理气,盐水炒用,偏于温肾。用量一般八分至三钱。 阴虚有热者忌用。
干姜
干姜味辛,性热。主要功能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能引血分药入血中气 分而生血,引附子入肾而袪寒回阳。 并能温助心肺的阳气。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腹痛、腹泻:由于脾胃虚寒,寒邪影响脾胃运化 功能而致脘腹冷痛, 喜热喜按,或吐或泻,吐泻物清稀 等症,可用干姜温中散寒。常与党参、白术 、炙甘草、 藿香、吴萸、茯苓、陈皮等同用。若胸腹俱冷痛、大寒、 呕吐不能 食,腹中寒气上冲,上下疼痛者,可配川椒、 人参(党参)、饴糖同用(《金匮》大建中汤)。 2. 亡阳虚脱:体弱阳虚者抵抗力弱,如遇寒邪太盛, 内侵脏腑,而出现 脉微欲绝、四肢逆冷、凉汗湿衣、大 便清稀、完谷不化;或用发散药过多致大 汗淋漓出汗太 多而出现四脉厥冷,体温低下等,此为寒邪伤阳、或大汗 亡阳而 造成阳气欲脱的证候。可急用干姜回阳通脉,常 配附子、甘草同用(《伤寒论 》四逆汤),虚人、老人还可再加党参(或人参)、冷 汗不止者,还可加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等等。
肉桂 肉桂味辛、甘,性热。有温补肾阳、温中逐寒、宣导血脉的作用。其 性浑厚凝降,守而不走,偏暖下焦,能助肾中阳气(旧称“命门之 火”),并能纳气归肾、引火归元。 1. 温补肾阳:肾阳不足则可发生男子阳萎、精冷,妇女久不生育等 症。男子常配鹿茸、熟地、菟丝子、枸杞子、潼蒺藜、山萸、附子、 肉苁蓉、巴戟天、山药、茯苓、泽泻等同用。女子常配合当归、熟地、 白芍、川芎、香附、生艾叶、附子、紫石英、吴萸、乌药等同用。肾 阳虚也可导致小便不利,甚至发生水肿等,可用本品配合熟地、山药、 牛膝、山萸、茯苓、丹皮、泽泻、附子、车前子(济生肾气丸)等同 用。 2. 温中逐寒:因受寒冷之气而导致的心腹疼痛、腹胀、少腹冷痛、 寒疝、痛经等,可用本品配合高良姜、香附、吴萸、小茴香、乌药、 丁香、沉香等同用。脾肾阳虚影响到中焦运化失调而产生虚寒性泻泄, 大便清稀,甚至完谷不化等症。可以本品配合党参、白术、茯苓、炙 甘草、干姜、附子、补骨脂、肉豆蔻、诃子、五味子等同用。我常以 本品配附子、党参、白术、茯苓、木香、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 五味子、诃子、炒山药、灶心土(煎汤代水,用此汤煎药)等,随证 加减,用于治疗慢性痢疾,慢性肠炎等病,表现为虚寒泄泻者,可取 得一定效果,供参考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