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年级历史选修一教案《维新运动的兴起》

人教版高二年级历史选修一教案《维新运动的兴起》

教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目標: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張。

2、康有為變法思想的特點和維新變法活動的影響。

3、梁啟超、譚嗣同和嚴複的思想特點,維新派活動的歷史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1、歸納總結:分析維新思想形成的背景,總結維新思想的形成過程。

2、歷史比較:比較思想家康有為、梁啟超、嚴複等的維新思想特點。

3、問題探究:探究維新活動的深遠影響。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現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認識時代的局限性和維新派自身的軟弱性;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尤其是成功的實踐更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

3、一批批愛國的仁人志士為中華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教學重難點重點:康有為及其變法思想;公車上書和強學會;梁啟超、譚嗣同和嚴複的維新變法活動。

難點:康有為維新變法思想的特點。

教學工具幻燈片。

圖片。

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採用談話導入法:甲午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加緊侵華,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維新變法主張迅速傳播。

愛國知識份子為了挽救嚴重的民族危機,展開了維新變法活動,積極思考洋務運動的失敗原因,尋求新的救亡圖存的方法和道路。

他們痛感封建*制度的*,主張學習西方資本主義,認為只有進行社會改革,變法維新,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使中國富強起來,才能避免迫在眉睫的被瓜分危機。

由此導入新課學習。

一、早期改良思潮:1、維新派的出現:19世紀70年代,隨著近代民族工業的出現,產生了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產生,同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進程逐漸深入有關。

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龔自珍、魏源等先進的中國人,就提出學習西方的長處,改革內政的主張。

洋務運動期間派出國的留學生和外交使節回國後,擴大了西學在中國的傳播。

它促使一些先進的中國知識份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尋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機,使中國富強起來。

同時這也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

這些人成為早期資產階級改良派。

2、代表人物:王韜、薛福成、鄭觀應3、思想主張:(1)經濟上,振興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通過“商戰”同外國資本主義進行競爭;(2)政治上,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設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從政治上保障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

2 维新运动的兴起 教学设计 教案

2 维新运动的兴起 教学设计 教案

2 维新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维新运动兴起背景1.1 时间背景:清朝末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内有太平天国、捻军等民变,外有列强侵略。

1.2 人物背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1.3 事件背景:甲午战争后,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引发民众反思和探索。

第二章: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2.1 政治改革: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改革官僚制度,提高政府效能。

2.2 经济改革:发展民族工商业,改革财政税收制度,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2.3 文化教育改革:提倡新学,废除科举制度,发展现代教育,培养人才。

2.4 军事改革:借鉴西方军事制度,改革军队组织结构和训练方法,提高军事实力。

第三章: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3.1 康有为: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3.2 梁启超:戊戌变法的积极参与者,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推行君主立宪。

3.3 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主张变法救国,牺牲于戊戌政变。

第四章:维新运动的实践——戊戌变法4.1 戊戌变法的经过: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启动戊戌变法。

4.2 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废科举、兴学堂、改官制、练新军、反垄断、开国会等。

4.3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保守势力的阻挠、变法派内部的分歧、光绪皇帝失去实权等。

第五章:维新运动的影响及评价5.1 积极影响: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5.2 消极影响: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民众对清朝政府失去信心,加剧了社会动荡。

5.3 评价:维新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探索,虽然最终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六章:戊戌变法后的维新运动6.1 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的活动并未停止,他们在海外继续宣传变法思想,组织力量,寻求新的改革机会。

6.2 谭嗣同等人在日本成立兴中会,继续推动变法运动,他们的力量有限,但他们的活动对于推动社会意识的变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维新运动的兴起-教学教案

维新运动的兴起-教学教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

“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建议本课地位分析维新变法运动是在19世纪末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而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情况下兴起的。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了一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的维新变法运动,从而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教法建议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侵略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危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应使学生认识到: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旨在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建议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同西方列强侵略以及洋务运动的关系。

还要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同的。

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要讲清三点:①原因: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高中历史选修1《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高中历史选修1《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3、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3、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变法主张迅速传播。

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积极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寻求新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和道路。

他们痛感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变法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使中国富强起来,才能避免迫在眉睫的被瓜分危机。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早期改良思潮:1、维新派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逐渐深入有关。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改革内政的主张。

洋务运动期间派出国的留学生和外交使节回国后,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它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寻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起来。

同时这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标要求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政治主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3、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3、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维新运动兴起的情况:早期改良思潮,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与《时务报》。

早期改良思潮在鸦片战争后便出现了,是对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进行了维新变法的实践活动,从而促成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多注重纵向知识的归纳比较,培养学生掌握梳理知识线索的学习方法,并将本课的教学既放在戊戌变法这个主题下来进行,同时也要以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认识,从而体会中国近代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变法主张迅速传播。

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积极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寻求新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和道路。

他们痛感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变法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使中国富强起来,才能避免迫在眉睫的被瓜分危机。

历史教案-第13课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_八年级历史教案

历史教案-第13课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_八年级历史教案

历史教案-第1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_八年级历史教案第1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导入新课)我听说咱们班几位同学排演了一目历史小短剧,(由六位学生表演《时局图》,分别饰演旁白兼清政府、熊、肠、虎、蛙、太阳)首先请他们为大家表演(加分),其他同学思考这个短剧说明了什么问题。

(表演短剧,然后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

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时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

(板书课题:第1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讲授新科)在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时中国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来看第一个黑体字,在这一目中我们要掌握哪些内容呢?(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补充课外资料,加分)大家说的都很好,这里讲到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无产阶级产生于什么时期?(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所以中国的无产阶级比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的早。

为什么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而不是在其他时期呢?(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我们就以华侨陈起沅所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为例来看一下。

(教师解释“缫丝”)谁能介绍一下陈启沅这个人?(学生介绍,加分)。

他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是怎样创办、发展起来的?(学生总结回答,学生小组讨论回答不完全,则引导提问:为什么继昌隆缫丝厂会出现这种局面?加分)民族资本主义是否就此止步不前了呢?当然不是,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对比,由此可以看出在什么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快?(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看大屏幕(出示三段材料),小组迅速交流一下,选出代表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力量的增强为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创造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些开明的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日本、俄国变法图强,所以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就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
革回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维新运动的起因和发展经过。

2.掌握维新派的主张与行动。

3.理解维新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维新运动的起因。

2.维新派的主张与行动。

3.维新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维新运动的起因和发展经过。

2.维新派的主张与行动。

四、教学方法
1.阅读课本,学生自学课文并做好笔记。

2.小组讨论,加深对维新运动的理解。

3.教师讲解,解释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

4.课后布置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
通过简单描述清朝晚期的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和民族危机,引入维新运动的背景。

2. 学习
1.学生自学课本,做好笔记,掌握维新运动的起因、主张和行动。

2.小组讨论,加深对维新运动的理解。

3.教师讲解,解释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

3. 总结
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维新运动的主要特点和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讨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六、教学评估
1.小组讨论,评价小组合作表现。

2.考试评估,检测学生对维新运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长适中,学生参与积极,讨论效果良好。

但个别学生掌握不到位,接下来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或单独辅导。

同时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需加强对关键词的解释,并在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维新运动的兴起 教学设计 教案

2 维新运动的兴起 教学设计 教案

2 维新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维新运动兴起背景1.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清朝末年国家的内忧外患。

1.2 教学内容:介绍鸦片战争后,清朝的衰败和民众的生活困苦,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影响。

1.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历史视频,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维新运动兴起的必然性。

1.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责任感。

第二章:康有为与梁启超2.1 导入:通过介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个人背景,引发学生对他们的关注。

2.2 教学内容:讲解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和梁启超的变法主张,以及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2.3 教学活动:进行小组研究,分析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思想对维新运动的影响。

2.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主要思想,认识到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戊戌变法3.1 导入:通过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和文献,激发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

3.2 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3.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戊戌变法的讨论和决策过程。

3.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经过和结果,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第四章:维新运动的影响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维新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分析维新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4.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维新运动影响的看法。

4.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维新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导入: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维新运动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启示,提出自己的看法。

5.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总结和反思。

5.4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维新运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1.梁启超与《时务报》
维新派第二个重要人物为梁启超,他是康有为的学生,是维新派出色的宣传鼓动家,他办刊、办报,扩大维新变法的影响。
2.谭嗣同与《仁学》
谭嗣同是近代中国解放思想的一个典型。谭嗣同最富于激动力的思想是他的‘冲决网罗’主义。” 这种“冲决网罗”的精神,乃是思想先驱所必备之素质。
2、创办报刊。
3、组织学会。
4、创办学堂。
【合作探究】康有为从事了维新活动的哪些实践?
(1)办学堂讲学:在万木草堂讲学,宣传维新思想
(2)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3)上书: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4)创办报刊:《中外纪闻》
(5)组织学会:北京、上海成立强学会
3、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步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作业
学习效
果反馈
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色彩;
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维新派这些作品及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
五、维新活动的影响:
1、维新派的一系列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的作用。
2、资产阶级维新派此时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涌现出一批领袖人物。
(1)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学说与维新思想相结合
(2)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
①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
②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
③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




一、早期改良思潮
(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
(2)产生条件:
①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
②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
③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3)主要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康有为的生平简历
康有为,广东南海 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
2.康有为的主要思想和著作
(1)提出人类社会“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2)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合作探究】:阅读【学思之窗】内容,并思考:
3.通过认识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大影响,学习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教学重点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活动;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等。
教学难点
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环节
集备共案
个案
导入新课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4)思想主张:
①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
②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③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局限:他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5)性质:早期改良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征。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的一次重要活动,强学会是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设问:维新派主要活动方式有哪些?
1、上书请愿。
(1)康有为第一次上书
光绪14年,公元1888年时逢中法战争,康有为第一次上书给光绪皇帝,要求变法。
(2)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第二次上书光绪皇帝,这一年中国因“甲午战争”失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又逢全国科举考试,康有为联络了18省1300人联名上书光绪,要求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群众运动。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
武威八中高二(选修一)历史教学设计
课题
《维新运动的兴起》
年级
高二
主备人
李柱山
授课人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
1.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宣传的特点以及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进一步认识重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大影响。
2.探讨早期维新思想和变法思想其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这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3)这种宣传方法有什么利弊得失?
既体现了康有为高超的政治智慧,以减少变法阻力;又暴露了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3.严复与《天演论》
维新派第四个重要人物是严复,他对西方的了解最全面、最深刻,他是跨出国门的留学生,翻译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
【合作探究】:比较三者政治主张的异同
(1)同:反对封建专பைடு நூலகம்,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
(2)异:
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