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典中国风佛教文化PPT模板中式水墨禅意禅道禅宗佛祖佛学传承ppt (26)

是得“,也
波漏可分除
罗尽了段尽
蜜通了变了
了,”易,
。最。二了
后了死了
成了了分
一
思《般而《大佛
花
想大若《大乘法
,般法心般法以
一
是若得经若又大
。经核》经以乘
世
》心又》般法
得,是为若为
界
中是一中法中
佛法以大乘法为中心,大乘法又以般若法门
心
切心门心
《大般若经》为中心,而《心经》又是一切
,
,
般若法得核心,是《大般若经》得中心思想,
一
,漏了向变生执
,漏了向变生执
,漏了向变生执
这尽分里易死也
这尽分里易死也
这尽分里易死也
花
个通段边二、除 ,
个通段边二、除 ,
个通段边二、除 ,
一
就 最 变 “ 死 变 尽 只标
是 后 易 可 了 易 了 有题
世
波 罗 蜜
成 佛 为
二 死 ,
了 了 ”
了 , 我
生 死 ,
, 了 了
大 乘 法文 本
界
了究修。们分分把 。竟得了回段段法
就后死了我分段执
是成,”们段生也
。
佛 分 了 段 佛只 分 了 段 只 标
为 段 , 生 为有 段 , 生 有 题
一
究 变 我 死 究大 变 我 死 大 竟 易 们 、 竟乘 易 们 、 乘 , 二 回 变 ,法 二 回 变 法
文 本
这 死 向 易 这把 死 向 易 把
花
个 , 里 生 个法 , 里 生 法 就 修 边 死 就执 修 边 死 执
是 后 易 可 了 易 了 有题
波 罗 蜜
禅宗简介9230共50页PPT课件

三道信:愿和尚慈悲, 祖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僧璨:谁
僧缚 道汝 信? :无人缚。
璨(三祖)僧璨:何 更求解脱乎? 信于言下大悟。
第二阶段:以道信、弘忍及其弟子神秀为代表
▪ 弘忍(601-674)俗姓周,从道信出家,永徽三 年(652),道信付法传衣,在黄梅双峰山东冯 茂山另立东山寺,称“东山法门”。
▪ 这一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禅的特点:对平常心的肯定。
▪ 慧能与神会讲自性清净心,把佛心归结到凡 人的心,但却仍有“悟”与“未悟”之别。
▪ 道一、希迁及其弟子,则直指平常心就是清 净心。
▪ “平常心是道”:行住坐卧,应机接物,穿
衣吃饭,莫非佛道。
▪ 因此道不用修,背离经教,呵佛骂祖。
▪ 南泉普愿:“还我本来面目” ▪ 百丈怀海:求佛人是“骑牛觅牛” ▪ 兴善惟宽:“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 ▪ 丹霞天然:“成佛之一字,永不喜闻。”
▪ 这种宗风标新立异,代表了佛教中的一大变 革。
▪ 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 成佛”,实际上仍然离不开教理上的依据。相传达 摩以四卷《楞伽经》付嘱慧可;慧能以后更重视 《金刚经》。《维摩诘所说经》《大乘起信论》思 想对此宗形式亦有很大关系。
▪ 但此宗在表现上却是对六朝以来繁琐的宗教义学与 信仰实践的反动,企图摆脱一切经教束缚,用最为 简洁清通的方法,依靠主观的证悟来实现宗教理想。
第四个阶段,以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为代表
▪ 道一(709-788), 俗姓马,受法于南岳怀 让,先后在建阳佛迹岭、 南康龚公山、钟陵开元 寺等地说法,被尊为 “马祖”;弟子知名者有 百余人,称“洪州宗”。
▪ 希迁(700-790), 俗姓陈,端州高要人。 曾受法于慧能及其弟 子行思,后往南岳衡 山南寺,称“石头和 尚”。他与道一一主 湖南,一主江西,称 并世二大士。
《隋唐佛学》PPT课件

❖ “以不生不灭故,得称为常。” ❖ “佛性体常故,非是生灭法”;
59
3、心为万法之根本
禅宗认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惟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量一 切善事,便修于善行。……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 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
60
“万法在自性”的命题
32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
五盛荫苦
33
集谛
“集”的本意是“招聚”或“ 集合”,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生 苦痛的根本原因。
34
贪 嗔 痴
35
灭谛
灭谛的“灭”,是指人生苦难 的灭寂、解脱。灭谛是指断灭世 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 佛教一切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目的。
36
道谛
行故不形现,,是世
”它是式象包世因间
。
、
43
暂因物自的世自事法 时缘,我、上性物, 的合一决自没、。指 。和切定我有实我世
、事的存单质,间
相物永在一和是存 对都恒的独实主在 和是事、立体宰的
。、
诸 法 无 我
44
• “人无我”:人与万物一样,也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生的,会随五蕴 的离散而消失,不能自己主宰自己。
26
• 1、法相宗 • 法相宗又叫唯识宗。其创始人是唐代著名僧人玄奘(600—664年)。 • 2、华严宗 • 华严宗因经《华严经》为基本典据而得名,又称贤首宗、法界宗。该宗实际创始人为法蔵
(公元643—712年),世称“贤首大师”。
27
衰落期:宋元明清
• 隋唐时期形成我国的三教鼎立之势, 到宋明以后走向三教会同,形成以 儒家为中心的儒教,佛、道两教形 式上走向衰微,但其宗教精神渗透 到儒教内部,成为封建社会思想支 柱的一部分。
59
3、心为万法之根本
禅宗认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惟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量一 切善事,便修于善行。……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 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
60
“万法在自性”的命题
32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
五盛荫苦
33
集谛
“集”的本意是“招聚”或“ 集合”,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生 苦痛的根本原因。
34
贪 嗔 痴
35
灭谛
灭谛的“灭”,是指人生苦难 的灭寂、解脱。灭谛是指断灭世 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 佛教一切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目的。
36
道谛
行故不形现,,是世
”它是式象包世因间
。
、
43
暂因物自的世自事法 时缘,我、上性物, 的合一决自没、。指 。和切定我有实我世
、事的存单质,间
相物永在一和是存 对都恒的独实主在 和是事、立体宰的
。、
诸 法 无 我
44
• “人无我”:人与万物一样,也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生的,会随五蕴 的离散而消失,不能自己主宰自己。
26
• 1、法相宗 • 法相宗又叫唯识宗。其创始人是唐代著名僧人玄奘(600—664年)。 • 2、华严宗 • 华严宗因经《华严经》为基本典据而得名,又称贤首宗、法界宗。该宗实际创始人为法蔵
(公元643—712年),世称“贤首大师”。
27
衰落期:宋元明清
• 隋唐时期形成我国的三教鼎立之势, 到宋明以后走向三教会同,形成以 儒家为中心的儒教,佛、道两教形 式上走向衰微,但其宗教精神渗透 到儒教内部,成为封建社会思想支 柱的一部分。
中国哲学之禅宗

• 第四则 “佛是干屎橛”
• 在草纸普及之前,中国人用“干屎橛”这种工具擦屁屁。 干屎橛用竹片制成,水洗后可循环往复使用。著名的南唐 后主李煜诚心礼佛,居然亲自为僧侣削干屎橛。给僧侣使 用前,还要经过严格的自检——用自己的脸颊测试竹片上 有没有毛刺…… 但早在唐朝时,有人请教高僧宣鉴和尚 ,“佛是什么?” 宣鉴回答的很客气——“佛就是干屎橛 !”这下把大家吓坏了,怎么这样侮辱佛祖呢? 宣鉴和 尚甚至说:释迦摩尼是干屎橛,达摩是老躁胡(达摩是天 竺人,也算胡人),文殊普贤菩萨都是担粪汉…… 宣鉴和 尚并不是诽谤佛祖,而是从一个最浅显的角度印证佛法— —“众生平等”。 南唐后主李煜为了礼佛为僧侣削干屎 橛,而宣鉴说佛是干屎橛。两人到底谁更接近禅心,由大 家见仁见智吧!
• 第十则 龙潭吹烛
• 德山宣鉴反对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一天,他 与龙潭禅师聊到夜深。龙潭说:“你回房去吧。”德山走 到门口又返回,说:“师父,外面黑,看不见。”龙潭点 燃一支蜡烛递过去,德山伸手来接,龙潭突然把烛吹灭, 问: • “你见到了什么?”德山大悟,立即跪下顶礼,说:“从 今以后,我对天下所有禅师都不再怀疑了。” • 启示:在黑暗中摸索方向,只有当外在的光亮熄灭以后, 内心的禅光才会亮起。
• 第六则 捉虚空
• 石巩和西堂是师兄弟,经常在一起参禅。有一次 ,石巩问西堂:“你会捉虚空么?”西堂道:“ 会捉。”石巩问:“怎么样捉?”西堂用手在空 中抓了一把,说:“就这么捉。”石巩摇了摇头 ,道:“你不会捉。”西堂不服气,反问道:“ 那你说该怎么捉?”石巩一把拽住西堂的鼻子, 疼得西堂大叫。石巩笑着说:“虚空必须这么捉 才行。”西堂摸着红肿的鼻子说:“多谢师兄指 点!”
• 第十六则 学僧背柴
• 唐代高僧马祖和希迁,一个住江西一个住湖南,学僧们两 边跑,“走江湖”以学法。一次,希迁问江西来的学僧, “你见过马祖吗?”“见过。”希迁指指院子里一堆柴: “马祖像这堆柴吗?”学僧答不上,跑回去找马祖。马祖 问:“那堆柴有多重?”“有百把斤吧。”“那你力气很 大啊!”学僧不解,马祖道:“你背着那么重一堆柴,从 湖南走到了江西,岂不是力气很大吗?” • 启示: 马祖是否像柴,本来不是问题,无端背起,不懂 放下,烦恼自寻。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ppt课件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2、云水禅 藉简单安全的正确修行,和灵鹫山法师共坐云水禅,海天风云 话当下。在大自然中展开自我的生命对话,让人们获得内心平 静,聆听内在真正的声音,将心灵安定的欢喜力量,扩散到家 庭社会,让人间充满平安,也创建世界和平的基础。配合有机 蔬菜汁断食,让思绪更清明 、身心灵更健康。云水禅有 单月的「禅一」,与双月的 「禅三」,依大众身心状态, 在灵鹫山无生道场以禅修法 门进行每个月的沉淀与观照。
【行】:观禅行所,平水止息 【法鼓山禅修】
法鼓山既以“法鼓”为名,便是期寄于佛法之鼓乐,颤鼓 平平人世,激荡庸庸心灵,使不懂佛法之人得听,使未见佛法 之人能见。无论身处何地,即便历及忧患,皆受三宝的浴惠, 人人沁熏受用,使人间社会成为健康和平,谐和之乐土。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行】:观禅行所,平水止息 【法鼓山禅修】
——心道法师平安禅开示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净】:洗净心尘,清慞温浴 【台北温泉】
卸下一切尘嚣与束缚,在台北著名的温泉泡汤浴身,让旅 途的劳累和生命的奔波在这里歇驻片刻。温浴其身,可以让肌 体得到充盈。有心放下,便可以被自然之法浸溢,盈满身心的 旅程将从这里开始。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受】:领纳修境,入身尽享 【灵鹫山——无生道场】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世所出认,禅是中国的产物,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历经变迁 ,出现了以六祖惠能创始的南宗顿教,并日益丰富发展为具有鲜 明中国特色的佛学禅宗,唐中叶之后日盛至唐末五代间,分成南 岳、青原两系,后南岳怀让一系分为沩仰、临济两宗,青原行思 一系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合称禅宗五家,临济宗在宋一 代分为杨岐宗和黄龙宗,合称五家七宗。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灵鹫山——禅茶】 让微妙的温意顺口而下,入身沁肺,一切便是禅的意境。
2、云水禅 藉简单安全的正确修行,和灵鹫山法师共坐云水禅,海天风云 话当下。在大自然中展开自我的生命对话,让人们获得内心平 静,聆听内在真正的声音,将心灵安定的欢喜力量,扩散到家 庭社会,让人间充满平安,也创建世界和平的基础。配合有机 蔬菜汁断食,让思绪更清明 、身心灵更健康。云水禅有 单月的「禅一」,与双月的 「禅三」,依大众身心状态, 在灵鹫山无生道场以禅修法 门进行每个月的沉淀与观照。
【行】:观禅行所,平水止息 【法鼓山禅修】
法鼓山既以“法鼓”为名,便是期寄于佛法之鼓乐,颤鼓 平平人世,激荡庸庸心灵,使不懂佛法之人得听,使未见佛法 之人能见。无论身处何地,即便历及忧患,皆受三宝的浴惠, 人人沁熏受用,使人间社会成为健康和平,谐和之乐土。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行】:观禅行所,平水止息 【法鼓山禅修】
——心道法师平安禅开示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净】:洗净心尘,清慞温浴 【台北温泉】
卸下一切尘嚣与束缚,在台北著名的温泉泡汤浴身,让旅 途的劳累和生命的奔波在这里歇驻片刻。温浴其身,可以让肌 体得到充盈。有心放下,便可以被自然之法浸溢,盈满身心的 旅程将从这里开始。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受】:领纳修境,入身尽享 【灵鹫山——无生道场】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世所出认,禅是中国的产物,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历经变迁 ,出现了以六祖惠能创始的南宗顿教,并日益丰富发展为具有鲜 明中国特色的佛学禅宗,唐中叶之后日盛至唐末五代间,分成南 岳、青原两系,后南岳怀让一系分为沩仰、临济两宗,青原行思 一系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合称禅宗五家,临济宗在宋一 代分为杨岐宗和黄龙宗,合称五家七宗。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灵鹫山——禅茶】 让微妙的温意顺口而下,入身沁肺,一切便是禅的意境。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 國哲學簡史
36
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 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 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 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 着痕迹。
中. 國哲學簡史
中. 國哲學簡史
17
儒家
中. 國哲學簡史
18
儒家學派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儒 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 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 形态。
它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 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
中国哲学家有覃思精察、析入毫芒的头脑,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
怀。他们善于发扬本民族哲学的优良传统,也善于取他山之玉攻自家之
石,学习、借鉴、吸收、融会外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并且进一步发
展中国哲学,使之获得新的理论形态。
➢ 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传入多年以后,发展成了我们中国的佛教。
➢ 基督教和西方近代科学传入,它促使中国哲学出现了一种新的思维。
中. 國哲學簡史
10
第一是阴阳家
他们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论。它由“阴”、“阳”得名。在中 国思想里,阴、阳是宇宙形成论的两个主要原则。中国人相信,阴 阳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
中. 國哲學簡史
11
第二是儒家
这一家在西方文献中称为“孔子学派”。他们与别家的人不 同,都是传授古代典藉的教师,因而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者。 至于孔子,的确是这一家的领袖人物,说他是它的创建人也是正 确的。不过“儒”字不限于指孔子学派的人,它的含义要广泛些。
佛教文化之二--禅宗

佛教成语
• • • • • •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送佛送到西, 普渡众生, 半路出家, 大彻大悟, 无事不登三宝殿, 泥多佛大 , 一尘不染, 聚沙成塔, 临时抱佛脚, 成佛作祖,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 影响
• 三、佛教与艺术
• 佛教的传入和佛教造像的盛行,极大促进了中国雕塑、建 筑、绘画艺术的发展。其中,尤以雕塑领域更为突出。其 中,尤以雕塑领域更为突出。存世作品中,佛教造像不仅 数量众多,更有着令世人瞩目的艺术价值。如果没有敦煌、 云岗、龙门、麦积山等众多石窟中数以千万计的佛教造像, 没有巍峨梵宇中的诸佛菩萨,雕塑艺术宝库将减少一半以 上的珍藏,中国雕塑史也决不会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么 丰厚、那么有份量。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 影响 • 全面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水平,普及了文化教育。出现 了一大批以经为内容的书法,绘画,雕塑作品。产生了宗 教生活的相关产业,产生了抄经画佛为生的职业。佛教的 故事,经书成为了普及文化教育的教材。 • 佛教以其完整的体系,全面深入影响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 生活。 • 哲学思想,生活方式,审美观
南宗与北宗
•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
参禅生活化
• 禅宗的出现更是表明了信仰与生活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不 需要一切繁琐的教义仪式,不必出家不必苦修也可成佛, 并且,成佛也就是不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超脱的 境界,也就是成佛。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 影响 • 中国的绘画、书法作品,同样离不开佛教题材。山水画中, 有古寺梵刹、阿兰若处;人物画中,则有诸佛菩萨、金刚 罗汉、高僧大德。而各个朝代抄写的经书,则在弘扬佛法 的同时,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古代书法作品。其中,书法 大家的抄经名作便不胜枚举,如王羲之书《遗教经》、张 旭书《心经》、柳公权书《金刚经》、苏轼书《圆觉经》、 赵孟頫书《妙法莲华经》、林则徐书《阿弥陀经》、欧阳 渐书《心经》、弘一大师书《华严经》等等。此外,敦煌 还保存有大量唐人写经,既是珍贵的佛教典籍,也是不可 多得的书法艺术宝库。
禅宗介绍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9
“印心”即“不立文字”、“教外
别传”
• 佛在这里拈了一下花,迦叶在那边笑了一笑而已。 此即“印心”:以心印心,以我的心,印你的心, 轻松自在,什么也没有,而无上妙法,就这样代 代传传到二十八代达摩。达摩看到中国有大乘气 象,于是乘船到中国建立禅宗。从达摩、二祖、 三祖、四祖、五祖,都是这样传的法,都没有用 语言文字来表达,非常微妙。如果用现在的分别 心,用判断、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试图 去测度、了解、把握,是绝对无益的,进不去的, 所以称为“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
2020年9月28日
2
三论宗
• 隋末唐初,吉藏开创三论宗。他师从释迦 言教,继承龙树——鸠摩罗什以来的中观 思想,提出“二藏三轮”的判教主张,认 为“真、俗二谛”概括了释迦言教的全体, 言教外别无所谓“二谛”的理境;更以 “八不中道”、“四重玄意”层剃空有, 无论立、破,均归于“无所得”;更提出 了“若于无所得,不但空为佛性,一切草 木并是佛性”的主张。
禅宗介绍
隋唐时期大乘佛教八大派: 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 禅宗、律宗、净土宗和禅宗。 其中,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的中国 文化气息浓厚。
2020年9月28日
1
天台宗
• 隋代智者大师开创。以“一念三千”说明 实相;以“空、假、中”、“三谛圆润” 来阐明止观。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中,最 早成一家之言。
2020年9月28日
3
唯识宗
• 唐玄奘大师共译经75部,1335卷, 以《瑜伽师地论》、《俱舍论》、《大般 若经》为中心,展现了印度佛教的全貌。 并对与这三部经有关的经论,都作了相应 的翻译和介绍,使人较为清楚地了解印度 佛教发展的脉络。玄奘对《成唯识论》的 编译,精深博大,成为历史上唯识学的唯 一代表作;因明方法的应用,为玄奘大师 的独创。唯识学的创立,为整个佛教理论 的圆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 第一要,根境俱忘絕朕兆。山崩海竭灑飄塵,蕩盡寒灰 始得妙。 (“第一要”,根境俱忘,將主觀和客觀掃蕩無餘。 )
• 第二要,鉤錐察辨呈巧妙。縱去奪來掣電機,透匣七星光 晃耀。 (“第二要”,指師家在使用各種粉碎學人疑情妄念的 “鉤錐”之時,要詳加察辨,隨機應變,能殺能活,不著 言句,對機才愈加巧妙。 )
• 正法眼藏:佛的心眼徹見正法,名“正法眼”,深廣而萬德含藏, 叫做“藏”。
3
以心傳心、心印、印可、心 心相印
• 以心傳心:離言說文字而以心傳於心。達摩《血脈論》 曰:“三界興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 立文字。”《六祖壇經》曰:“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 悟自解。”
• 印可:“印”的意思是決定無疑。“印可”即認可、許 可的意思, 證明弟子之所得,而稱美許可之也。
•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
道,逍遙絕惱。”
9
四祖道信
• 道信是禪宗的實際創始人,奠定了禪宗的思 想理論基礎。
•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 以般若無相之實相改造楞伽心性說,強調眾 生與佛不二,使真常之心更多接近于自然的 現實人心。為慧能禪法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 “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 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禅
1
• 禪宗 • 又名:佛心宗、達磨宗、無門宗。 • 楞伽經雲: “一切諸度門,佛心為第一。”
又雲:“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 無門:佛心之異名。 • 傳佛心印 佛心宗 • 釋迎牟尼 ,摩訶迦葉
2
•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 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五灯会元》
• “奪人不奪境”,針對我執深重的人,必須破 除其以我為實有的觀念。
• 第三要,不用垂鉤並下釣。臨機一曲楚歌聲,聞者盡教來 返照。 (“第三要”,師家通過山崩海竭、縱去奪來種種施設 之後,學人自明本心,師家不再使用固定的垂鉤下釣的方 法,而是隨機妙用,如同唱一曲楚歌,使聽聞之人,迴光 返照,歸於精神故鄉,明心見性,直下悟入。 )
16
四料簡
• “四料簡”是臨濟導引學人悟入的四種方法, 即“奪人不奪境”、“奪境不奪人”、“人境 俱奪”、“人境俱不奪”。“人”指主觀存在, “境”指客觀存在。奪與不奪,根據物件的實 際情況而定。
• “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 強調所念之佛即是心,念佛之心即是佛。 • 黃梅四祖正覺禪寺
10
五祖弘忍
• 守心,守本真心,守此自性圓滿清淨之心,認 為我心即真心,真心之性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 法性。
• “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 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
• 東山法門:思想上立足於真空妙有的契合無間, 真心人心本來不二;門風上開始有了比較固定 的徒眾,團體生活、農禪並作、經濟上自給自 足,基本的禪行生活規範與禪宗叢林制度已初 步形成;活動區域以湖北黃梅為中傳”的法門。
7
二祖慧可
• “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 僧寶亦然。”
• 心性即真如
• “我心未甯,乞師與安。” • “將心來,與汝安。” • “覓心了不可得。” • “我與汝安心竟。”
8
三祖僧璨
• 主張不取不舍,確立清淨本心的 自然自足,絕言絕慮,提倡無念 無得、放之自然、任性逍遙的修 行生活,強調本心自足自然而無 所得,不隨言教,無證無得。
13
14
三玄三要
• 善昭頌三玄三要偈: • 第一玄,照用一時全。七星常燦爛,萬里絕塵煙。
(“第一玄”,“照”,是自性本體的觀照功能。 “用”,是自性的妙用。有照有用,即體用圓融,正 偏不二。 ) • 第二玄,鉤錐利更尖。擬議穿腮過,裂面倚雙肩。 (“第二玄”,如鉤似錐,銳不可當。喻真如佛性在 本質上“絕相離言筌” ,只有摒落擬議,才能契證真 如本體。) • 第三玄,妙用具方圓。隨機明事理,萬法體中全。 (“第三玄”,妙用無端,能方能圓。此時,內理外 用,皆隨緣而明,極盡言說的玄妙。心靈如同明鏡, 遍照萬法,無一遺漏,因為這一切都在自性本體中, 是自性生出的萬法。此時已進入絕對自由之境。)
• 心印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義。禪宗不立文字, 不依言語,只以心傳心,以佛心印定眾生心,證不二相, 故曰心印,以此佛之心印直印于眾生之心。謂之以心傳 心。
• 心心相印: 心者,佛心。以此佛心直印于眾生之心, 謂之以心傳心,以心印心。“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 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已。”後也用以指彼想感情完全投 合,又指彼此會意,心有戚戚。
5
東土五祖
• 初祖菩提達磨 • 二祖慧可 • 三祖僧璨 • 四祖道信 • 五祖弘忍
6
達摩禪法
• 藉教悟宗
• 理入:“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客塵障故。令舍偽歸真,凝住壁觀,無 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 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曰理入。”
• 行入:即“四行”:報怨行、隨緣行、 無所求行、稱法行。
4
西天二十八祖
• 一摩訶迦葉、二阿難尊者、三商那和修、 四優婆毱多、五提多迦、六彌遮迦、七 婆須蜜。八佛陀難提、九伏馱蜜多、十 脅尊者、十一富那耶舍、十二馬鳴大士、 十三迦毗摩羅、十四龍樹尊者、十五迦 那提婆、十六羅睺羅多、十七僧伽難提、 十八伽耶舍多、十九鳩摩羅多、二十闇 夜多、二十一婆修盤頭、二十二摩拏羅、 二十三鶴勒那、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 五婆舍斯多、二十六不如蜜多、二十七 般若多羅、二十八菩提達摩。
11
• 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靜,何處染塵埃。
12
發展和演變
•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 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禪 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嶽、青原兩家弘傳最 盛。南嶽下數傳形成溈仰、臨濟兩宗;青 原下數傳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世 稱“五家”。其中臨濟、曹洞兩宗流傳時 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形成黃龍、楊岐兩 派。合稱“五家七宗”。
• 第一要,根境俱忘絕朕兆。山崩海竭灑飄塵,蕩盡寒灰 始得妙。 (“第一要”,根境俱忘,將主觀和客觀掃蕩無餘。 )
• 第二要,鉤錐察辨呈巧妙。縱去奪來掣電機,透匣七星光 晃耀。 (“第二要”,指師家在使用各種粉碎學人疑情妄念的 “鉤錐”之時,要詳加察辨,隨機應變,能殺能活,不著 言句,對機才愈加巧妙。 )
• 正法眼藏:佛的心眼徹見正法,名“正法眼”,深廣而萬德含藏, 叫做“藏”。
3
以心傳心、心印、印可、心 心相印
• 以心傳心:離言說文字而以心傳於心。達摩《血脈論》 曰:“三界興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 立文字。”《六祖壇經》曰:“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 悟自解。”
• 印可:“印”的意思是決定無疑。“印可”即認可、許 可的意思, 證明弟子之所得,而稱美許可之也。
•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
道,逍遙絕惱。”
9
四祖道信
• 道信是禪宗的實際創始人,奠定了禪宗的思 想理論基礎。
•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 以般若無相之實相改造楞伽心性說,強調眾 生與佛不二,使真常之心更多接近于自然的 現實人心。為慧能禪法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 “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 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禅
1
• 禪宗 • 又名:佛心宗、達磨宗、無門宗。 • 楞伽經雲: “一切諸度門,佛心為第一。”
又雲:“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 無門:佛心之異名。 • 傳佛心印 佛心宗 • 釋迎牟尼 ,摩訶迦葉
2
•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 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五灯会元》
• “奪人不奪境”,針對我執深重的人,必須破 除其以我為實有的觀念。
• 第三要,不用垂鉤並下釣。臨機一曲楚歌聲,聞者盡教來 返照。 (“第三要”,師家通過山崩海竭、縱去奪來種種施設 之後,學人自明本心,師家不再使用固定的垂鉤下釣的方 法,而是隨機妙用,如同唱一曲楚歌,使聽聞之人,迴光 返照,歸於精神故鄉,明心見性,直下悟入。 )
16
四料簡
• “四料簡”是臨濟導引學人悟入的四種方法, 即“奪人不奪境”、“奪境不奪人”、“人境 俱奪”、“人境俱不奪”。“人”指主觀存在, “境”指客觀存在。奪與不奪,根據物件的實 際情況而定。
• “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 強調所念之佛即是心,念佛之心即是佛。 • 黃梅四祖正覺禪寺
10
五祖弘忍
• 守心,守本真心,守此自性圓滿清淨之心,認 為我心即真心,真心之性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 法性。
• “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 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
• 東山法門:思想上立足於真空妙有的契合無間, 真心人心本來不二;門風上開始有了比較固定 的徒眾,團體生活、農禪並作、經濟上自給自 足,基本的禪行生活規範與禪宗叢林制度已初 步形成;活動區域以湖北黃梅為中傳”的法門。
7
二祖慧可
• “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 僧寶亦然。”
• 心性即真如
• “我心未甯,乞師與安。” • “將心來,與汝安。” • “覓心了不可得。” • “我與汝安心竟。”
8
三祖僧璨
• 主張不取不舍,確立清淨本心的 自然自足,絕言絕慮,提倡無念 無得、放之自然、任性逍遙的修 行生活,強調本心自足自然而無 所得,不隨言教,無證無得。
13
14
三玄三要
• 善昭頌三玄三要偈: • 第一玄,照用一時全。七星常燦爛,萬里絕塵煙。
(“第一玄”,“照”,是自性本體的觀照功能。 “用”,是自性的妙用。有照有用,即體用圓融,正 偏不二。 ) • 第二玄,鉤錐利更尖。擬議穿腮過,裂面倚雙肩。 (“第二玄”,如鉤似錐,銳不可當。喻真如佛性在 本質上“絕相離言筌” ,只有摒落擬議,才能契證真 如本體。) • 第三玄,妙用具方圓。隨機明事理,萬法體中全。 (“第三玄”,妙用無端,能方能圓。此時,內理外 用,皆隨緣而明,極盡言說的玄妙。心靈如同明鏡, 遍照萬法,無一遺漏,因為這一切都在自性本體中, 是自性生出的萬法。此時已進入絕對自由之境。)
• 心印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義。禪宗不立文字, 不依言語,只以心傳心,以佛心印定眾生心,證不二相, 故曰心印,以此佛之心印直印于眾生之心。謂之以心傳 心。
• 心心相印: 心者,佛心。以此佛心直印于眾生之心, 謂之以心傳心,以心印心。“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 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已。”後也用以指彼想感情完全投 合,又指彼此會意,心有戚戚。
5
東土五祖
• 初祖菩提達磨 • 二祖慧可 • 三祖僧璨 • 四祖道信 • 五祖弘忍
6
達摩禪法
• 藉教悟宗
• 理入:“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客塵障故。令舍偽歸真,凝住壁觀,無 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 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曰理入。”
• 行入:即“四行”:報怨行、隨緣行、 無所求行、稱法行。
4
西天二十八祖
• 一摩訶迦葉、二阿難尊者、三商那和修、 四優婆毱多、五提多迦、六彌遮迦、七 婆須蜜。八佛陀難提、九伏馱蜜多、十 脅尊者、十一富那耶舍、十二馬鳴大士、 十三迦毗摩羅、十四龍樹尊者、十五迦 那提婆、十六羅睺羅多、十七僧伽難提、 十八伽耶舍多、十九鳩摩羅多、二十闇 夜多、二十一婆修盤頭、二十二摩拏羅、 二十三鶴勒那、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 五婆舍斯多、二十六不如蜜多、二十七 般若多羅、二十八菩提達摩。
11
• 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靜,何處染塵埃。
12
發展和演變
•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 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禪 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嶽、青原兩家弘傳最 盛。南嶽下數傳形成溈仰、臨濟兩宗;青 原下數傳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世 稱“五家”。其中臨濟、曹洞兩宗流傳時 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形成黃龍、楊岐兩 派。合稱“五家七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