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哲学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可以说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项。

禅宗起源于唐代中国,因在印度佛教中“禅那”一词的译音为“禅”,故名为“禅宗”。

禅宗的思想核心是“悟”,即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达到直接悟性的境界,体验真实的生命本质,从而看破生命中的种种幻想和束缚,最终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禅宗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禅宗的思想特点禅宗的思想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批判理性,“言语不逮”,强调直接悟性;二是注重方法,如打坐、坐禅、禅悟等,以求突破幻象,实现本我;三是“看心为觉”,将悟性当作认知的本源,不依赖于经验和因果。

禅宗思想的核心是证悟。

禅宗认为“诸法无我”,即某种表象下的存在,并不代表其真实存在,其存在并不等价于它的实在性。

禅宗不仅否认概念性知识的一切价值,而且也否定道德规范和所有客观存在的本质。

禅宗主张的是要去除所有假设和为真实所糊涂的瞎想,通过直接悟性而达到真实的认识。

禅宗把“觉悟” 看作是认知的一种,认为这种认知能够既跨越史学和经验,突出认识的有限性,又能够直接体验实在的生命。

这种认知不仅超越了理性、知识等传统学科范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开拓世界、创新历史的意义。

二、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且广泛。

首先,在文学艺术上,禅宗与诗歌结合,产生了“诗狂论、古意、墨宝”等艺术形式,形成了赞美生命、自然与心灵的诗歌。

其次,在建筑和园林中,禅宗的思想以自然美、人文情、趣味性和精神节肢及所孕育的禅意修养,形成了丰富多彩、气韵环美的禅园建筑。

再次,在医学中,禅宗为中医学的疑问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从禅宗的角度看,病是由于人们的紧张、压力、忧虑等负面情绪引起的,体验禅悟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这种负面情绪,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最后,在哲学、道德、社会等领域,禅宗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禅宗代表了自我与大众性、理性与非理性、历史与超历史、经验与超经验等相对的一种特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为当代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佛道皆重“人”,三家的理论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如何生存处世这一人生根本问题。

传统观点所谓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是有片面性的。

在中国传统人生理论中,道禅的人生旨趣最为贴近,本文从生命价值取向、处世之道及人生态度等方面对两者作一粗浅的比较研究,以求方家雅正。

一、生命价值的共同取向——重人贵生道家以大自然为参照物,从自然与人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人的问题。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第25章)即宇宙中有四种伟大的存在:“道”、天、地、人。

“道”被置于“四大”之首,这是由老子哲学的根本特色(道本论)所决定的;天地为“道”所出而又是人及万物的生存基础,故其地位次于“道”而高于人;天地之外尚有人与物,但老子“四大”中有人而无物,这显示了老子思想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重人。

重人,首先便要解决人如何生存的问题。

对此,老子提出了“人法地”的生存原则,意即人应效法地之道。

地之道的根本特征是处卑居下,他认为人在乱世之中只有象地那样善于处卑居下,才能不露锋芒,保全生命。

这又显示了老子另一价值取向:贵生。

重人是贵生的前提,贵生乃重人之保障。

庄子亦重人,但他不似老子侧重对人的地位的重视,而强调对人的本质的守护。

人的本质是什么?庄子认为是“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渔父》)“贵真”即是珍贵人的生命本质,因为“真”是决定人之为人的根本,人一旦失去了它,便不成其人而为非人,人要由非人还原为人,就必须重新找回自己的“真”,故与“贵真”相联系,庄子又提出了“反真”、“归真”的主张。

相对于老子的“人大”观念,庄子这种“贵真”思想是一种深层的重人意识,因它已不满足于对人的地位作客观肯定,而是注重对人的本质的主观守护。

但人的生命本质以其生命形式为存在前提,人之“真”须以人之“生”为基础,故与“贵真”相联系,庄子又提出了“全生”的主张。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及其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及其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及其精神内涵禅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所在。

禅宗文化与佛教密不可分,源于印度佛教,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并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禅宗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在其思想、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厚的修养、超脱尘世的境界和对人生、世界的独特领悟。

禅宗思想的精髓在于“悟空”、“本觉”、“般若”。

悟空是指破除迷惑,觉悟空性,认识真实世界的本质;本觉则是指内在的本性觉性,是众生本有但常常被糊涂覆盖的一面;般若则是指智慧,通过提升自己的境界,触发内在的智慧,认识真实的存在。

这种思想与佛教的“无我”、“缘起”、“空性”等核心思想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禅宗思想的核心。

在实践上,禅宗强调简约、清净、自我修养,全身心地追寻和感悟真实的存在,以达到身心的净化和境界的提升。

禅宗在道德伦理、心理学、人生观等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的佛教、儒家等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禅宗哲学也是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思想是破除二元论和二元对立。

禅宗强调的是“中道”,也就是超越对立,平衡的人生境界,既不追求极富欲望的物质生活,也不陷入无理性的虚无主义。

禅宗主张“一切如来”、“一切皆空”二合一的思想,这体现了禅宗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为其开创了一种宽广而包容的思想氛围。

在禅宗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歌、绘画和茶道。

这些艺术体现了禅宗文化的特点,追求的是清新、淡泊、内敛和静谧。

诗歌中有着禅宗的精神内涵,注重的是追求境界,表达个人的心灵世界和感悟。

这些禅诗独具风格,语言简练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绘画也是禅宗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禅宗画家强调笔墨的简洁和自由,以其意境深远和艺术价值贯穿了中国画的历史。

茶道则是禅宗文化的象征,它不只是一种茶叶的烹饪方式,而是一种细腻、清新、虔诚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禅宗文化的精神内涵还可以在禅宗寺院中找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哲学辨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哲学辨析

这句话出自禅宗六祖慧能的《六祖壇經》,是禅宗的核心教义之一,主要表达了禅宗的空性观。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这句话的哲学含义:
1.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觉悟、智慧的意思,树是实体的象征。

这句话表达了禅宗认为觉悟和智慧并非某种具体的物质存在,而是内心的体验和领悟。

2. 明镜亦非台:明镜代表清净的心灵,台是支撑物。

这句话意味着清净的心灵并非依赖于某个实体或外在条件,而是内心的自然状态。

3. 本来无一物:这句话强调了万物皆空的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无常的,没有固定的实体。

这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

4. 何处惹尘埃:尘埃代表烦恼、执着。

这句话表达了禅宗认为,既然一切皆空,那么烦恼和执着从何而来?实际上,烦恼和执着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执着和误解,而非事物本身。

综合这四句话,我们可以得出禅宗的哲学观点:觉悟和智慧并非依赖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内心的体验和领悟。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无常的,没有固定的实体。

烦恼和执着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执着和误解,而非事物本身。

禅宗强调通过内心的观照和实践,去除执着和烦恼,达到清净、觉悟的境界。

这种哲学观点对现代人来说仍具有启示意义。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容易陷入对物质和外在条件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通过学习禅宗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减轻烦恼,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中国哲学之禅宗

中国哲学之禅宗

• 第四则 “佛是干屎橛”
• 在草纸普及之前,中国人用“干屎橛”这种工具擦屁屁。 干屎橛用竹片制成,水洗后可循环往复使用。著名的南唐 后主李煜诚心礼佛,居然亲自为僧侣削干屎橛。给僧侣使 用前,还要经过严格的自检——用自己的脸颊测试竹片上 有没有毛刺…… 但早在唐朝时,有人请教高僧宣鉴和尚 ,“佛是什么?” 宣鉴回答的很客气——“佛就是干屎橛 !”这下把大家吓坏了,怎么这样侮辱佛祖呢? 宣鉴和 尚甚至说:释迦摩尼是干屎橛,达摩是老躁胡(达摩是天 竺人,也算胡人),文殊普贤菩萨都是担粪汉…… 宣鉴和 尚并不是诽谤佛祖,而是从一个最浅显的角度印证佛法— —“众生平等”。 南唐后主李煜为了礼佛为僧侣削干屎 橛,而宣鉴说佛是干屎橛。两人到底谁更接近禅心,由大 家见仁见智吧!
• 第十则 龙潭吹烛
• 德山宣鉴反对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一天,他 与龙潭禅师聊到夜深。龙潭说:“你回房去吧。”德山走 到门口又返回,说:“师父,外面黑,看不见。”龙潭点 燃一支蜡烛递过去,德山伸手来接,龙潭突然把烛吹灭, 问: • “你见到了什么?”德山大悟,立即跪下顶礼,说:“从 今以后,我对天下所有禅师都不再怀疑了。” • 启示:在黑暗中摸索方向,只有当外在的光亮熄灭以后, 内心的禅光才会亮起。
• 第六则 捉虚空
• 石巩和西堂是师兄弟,经常在一起参禅。有一次 ,石巩问西堂:“你会捉虚空么?”西堂道:“ 会捉。”石巩问:“怎么样捉?”西堂用手在空 中抓了一把,说:“就这么捉。”石巩摇了摇头 ,道:“你不会捉。”西堂不服气,反问道:“ 那你说该怎么捉?”石巩一把拽住西堂的鼻子, 疼得西堂大叫。石巩笑着说:“虚空必须这么捉 才行。”西堂摸着红肿的鼻子说:“多谢师兄指 点!”
• 第十六则 学僧背柴
• 唐代高僧马祖和希迁,一个住江西一个住湖南,学僧们两 边跑,“走江湖”以学法。一次,希迁问江西来的学僧, “你见过马祖吗?”“见过。”希迁指指院子里一堆柴: “马祖像这堆柴吗?”学僧答不上,跑回去找马祖。马祖 问:“那堆柴有多重?”“有百把斤吧。”“那你力气很 大啊!”学僧不解,马祖道:“你背着那么重一堆柴,从 湖南走到了江西,岂不是力气很大吗?” • 启示: 马祖是否像柴,本来不是问题,无端背起,不懂 放下,烦恼自寻。

第三节 禅宗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第三节  禅宗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二)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1、见性成佛 什么人可以成佛? 为什么可以成佛?
怎样成佛?

关于什么人可以成佛的问题,禅 宗认为,人人皆可成佛。这一思想在 慧能与弘忍见面时,就明确地表示出 来了。他说“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 性有何差别”?就是说,在成佛这一 点上,大家并无区别,什么人都可以 成佛。为了生动地说明这一点,慧能 还打了一个比喻说,犹如天下雨,一 切众生,不管是有情的东西还是无情 的东西都有权享受,人人皆可成佛就 象众生都可蒙受雨水一样地机遇平等。
第四,禅宗因符合封建统治集团 多方面的需要而获得了官方的大 力支持。 第五,简单的修行方法,廉价的 成佛道路,对佛祖的怠慢,对经 典的轻视,使其影响空前扩大。
二、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一)“心即真如”的本体论 “真如”“本体”是佛教哲学经常论述的问题,主 要在于说明现实世界与“真如”“本体”的关系怎 样,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禅宗主张“心”就是本 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依赖于“心”而存在,在他 们看来,人的心性是完满无缺的,“自性本自具 足”。因此,心性也就能产生众多现象,世界上的 一切事物及其运动变化都是人自心所产生的幻相, 说“万法尽在自心”,“心生”(心的意念产生) 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菩提只向心觅,何 劳向外求玄,此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万法本因人兴”、“于自性(心)中,万法皆见 (现)”、“性(心)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 (心)”。慧能对风动、幡动、心动的说法都可以 看出,他们主张世界上之万事万物都是由心性所决 定的,这就颠倒了主观心性与客体对象的关系,无
怎样成佛?
强调阶段、等级,进 佛国世界要一级级来
强调成佛要屡世修行, 不能一下就达到
渐 悟
小顿悟
顿 悟

禅宗思想, 哲学, 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禅宗思想, 哲学, 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序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

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

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

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现着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从而保持了它对禅宗爱好者的持久魅力。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禅宗以其特殊的内涵与神韵,历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这种研究,正日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禅宗研究以文献学、历史学的方法为主。

敦煌佛教文献的发现,历史学理论与传统的文献考据结合,使禅宗研究出现了新气象。

如胡适即是以文献学的、历史学的视角研究禅宗,他的《楞伽宗考》、《荷泽大师神会传》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自成一家之说,具有开创意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禅宗研究的方向。

1949年以后,人们常用哲学的方法论述禅宗历史、思想,侧重于揭示禅宗的思想价值。

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以来,禅宗研究领域出现了相当活跃的景象,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撰写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其一,采取以文化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研究。

如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知识出版社,1990年),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等。

其二,采取文献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如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周绍良《敦煌写本坛经原本》(文物出版社,1997年),李申、方广錩《敦煌坛经合校简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等。

其三,采取思想史方法进行研究。

如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吴立民、徐荪铭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等。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一、禅宗思想1.禅宗的起源和发展–禅宗的起源: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禅宗。

–禅宗的发展:从达摩东来到五家七宗,禅宗在中国逐渐繁荣起来。

2.禅宗的主要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内心的觉悟,通过顿悟达到成佛的境界。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禅宗的教学方法,不依赖于经典文字,注重口头传授和心传。

3.禅宗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达摩:被认为是禅宗的祖师,提出了“二入四行”的说法。

–慧能:禅宗六祖,提出了“顿悟”的思想,代表作有《坛经》。

4.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坐禅:静坐冥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公案:禅宗师父用来启发学人的话语或故事。

二、道教思想1.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以黄老道家思想为基础。

–道教的发展:从道教经典的出现到道教组织的形成,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道教的主要思想–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减少干预,让人民自发地遵守道德规范。

3.道教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老子:被认为是道教的祖师,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等著名观点,代表作有《道德经》。

–庄子:道家思想家,提出了“逍遥游”等思想,代表作有《庄子》。

4.道教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内丹修炼:通过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老和仙道的境界。

–道教仪式:包括道教法术、斋醮、道教音乐等,用于祭祀神灵和求得福祉。

三、禅宗和道教思想的比较1.禅宗和道教的相似之处–强调内心的修行和觉悟。

–都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

2.禅宗和道教的不同之处–禅宗属于佛教体系,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禅宗注重顿悟,道教注重顺应自然和长生不老。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的发展,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习题及方法:1.习题:禅宗的创始人是谁?解题方法:回忆课本或教材中关于禅宗起源的部分,找出禅宗的创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性本有
• 禅宗哲学作为佛学中国化的最高成果,它自称不依经典、 不立文字,故敢于脱离佛典而根据中国文化传统对之给予 明确答案:佛性本有。《坛经》云: • 人性本净。 • 世人性本清净,万法在自性。 •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 《景德传灯录》卷四《神秀传》记神秀偈曰:“一切 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法宝坛 经· 行由第一》亦曰:“惠能(听《金刚》)言下大悟,一切 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静,本不生 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禅学的发展历程
禅宗是中国佛教第一大宗派。主张修习禅 定,故名。又因参究的方法,见彻心性的 本源为主旨,已成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 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 主弘忍下分为南宗慧能,北宗神秀,时称 南能北秀。北宗尚渐修,南宗主顿悟。
禅宗五变
如来禅 祖师禅 分灯禅 文字禅 现代禅
禅的真谛是精神自然状态,是对自性的生态基因的审美观照, 是“天人合一”生态意识的唤醒。禅宗五变,禅宗是以追求 自然自性的精神状态,完整人性为宗旨的中国佛教流派,它 是在探索自性基础上不断演变的开发生态系统,即分为五个 发展阶段,由于每个阶段,所处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 化生态都不同,所以不同阶段禅宗精神生态特质各异。
• 在禅宗本体观上(心即真如),禅宗把心作为宇宙 的本体。在禅宗真理观上,有即心即佛,静观默照, 参禅妙悟等看法。即心即佛是衔接禅宗本体观与认 识观的纽带。即心,是指禅宗认识主体。即佛,是 指禅宗认识的对象,即真理所在。即,有即此的之 意,就是说这颗心本来就是佛心,佛,无二,二有 当下之意。即不需要修炼即成佛。
谢谢大家!
南 泉 : 好 事 不 如 无 事 。
侍 者 : 礼 佛 也 是 好 事 。
【 好 事 不 如 无 事 】 一般人信仰佛教,僧人都会劝他多读读经书,多拜拜 佛像。南泉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在禅宗中还不 时有焚烧佛像,抛弃佛像之举,难道禅宗要根本否定 人们的信仰?六十年代在美国,很多嬉皮人士误认为 禅宗就是抛弃一切世俗伦理,于是把自己放浪形骸之 外的堕落举止称作“beat zen”(痞子禅)。其实这 都是对禅宗的误解,”好事不如无事“还有一个大前 提,那就是”坏事不如好事“连社会规范都不能遵守 的人是没有资格谈论高深修养的。只有对修养相当高 的人,禅师才会提醒他:与其执着于外在形式,不如 返回自己内心去体地 春 。 人 生 若 得 如 云 水 , 片 云 归 洞 本 无 心 。
流 水 下 山 非 有 意 ,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
禅学之源
• 隋唐佛教中有许多重要的宗派。而其中对后来中国 哲学界有影响较大的,有三派:天带宗,华严宗, 禅宗。 • 禅学即属于其中“释”。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重 要流派之一。按照传统旧说,认为它创始于北朝, 但它真正形成佛教宗派,应当看做从唐代开始的。 安史之乱以后,到北宋初年,是它极盛时期。宋元 以后继续流传,没有断绝。这一派教不仅影响宋代 理学,也成波及朝鲜和日本。
总结
• 理论;提倡心性本善,佛性本有,见性成佛。我 们可以发现禅宗一切感悟都不外着四个部分;1, 人人都具有澄明圆满的本心。2,由于相对意识的 生起而障蔽澄明。3,禅的修行就是通过种种方法 去除障蔽澄明的污染与执着。4,回归澄明的境界。 这四个部分即是禅宗的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 境界论,它们形成了禅宗哲学的基本结构。无意 于建构的禅宗,通过一系列的诗意象征,实实在 在地建构起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何谓“禅”?
禅,梵语禅那(Dhyana)的音译,其意原为瞑 想,汉译作定、静虑、思惟修。这是一种 通过静坐默想以使心念安定下来的宗教实 践方法,这种方法通常就是打坐。禅本来 是大乘佛教的一种实践德目,为六波罗蜜 之一,后发展为佛教的一个学派,并形成 禅宗。
禅宗:静默哲学
• 禅宗哲学:以解构为主,用的是“减法”, 通过对思维定式的消解,对情尘意垢的遣 除,彻底见真如本心,它无意于用“加法” 去建构什么“体系”。它自称:“教外别 传,不立文字,直至本心,见性成佛。”
禅学之源
禅宗哲学在儒、道、释思想中均可寻其远 源。就佛教思想而言,它主要吸取了佛教 原典中唯识宗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的观点,大乘般若空宗的无相、无住思想, 以及大乘有宗涅 学“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的观念;在道家哲学中,它着重吸纳了道 家“无心”、“不言”和“任运自然”的 思想;从儒家学说中,它主要接受了其人 性本善、观心内省和“极高明而道中庸” 的哲学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