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

合集下载

分析王维诗与禅

分析王维诗与禅

分析王维诗与禅分析王维诗与禅唐代诗坛上,受佛教思想影响最大的诗人莫过于王维。

下面来看看!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王维在世时。

他的友人苑成就称他是“当代诗坛,又精禅理”(《酬王维序》)。

后代诗评家也注意到王维与佛教的紧密关系,赠予他“诗佛”称号,并将其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提并论。

一、工维与禅王维,字摩诘(公元701―706年),太原祁县人。

自幼聪慧,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

据其《请施为寺表》,其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

而其弟王缙也是大照禅师的弟子,“尝官于登封,因学于大照。

”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

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

北宗神秀初到长安,“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

王维写过一篇《为舜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大通就是神秀,大照就是普寂(神秀亲传弟子)。

乱后,北宗渐微,南宗兴起,王维受南宗首领神会之托为慧能(南宗创始人)撰写了一篇《能掸师碑》。

从这一表一碑中也可看出,王维对禅学有很深的造诣,绝非一般人的浅尝辄止。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的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

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

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

安史之乱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试论佛禅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积极影响

试论佛禅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积极影响

第30卷 第4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0 No.4 2010年8月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 ocial S cien ces)Aug.2010试论佛禅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积极影响*杨晓慧1,2(1.西安文理学院初教院,陕西西安710053;2.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王维不仅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也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

他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保持心灵的澄静。

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从而创作了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佛禅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贡献首先在于培养了诗人一种安详的心境。

其次,是开启了山水诗寓有禅意的新境界。

再次,王维的一些山水田园诗,还常常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意趣和 随缘任运的思想,这无疑也与佛禅思想的浸润有关。

[关键词]佛禅思想;王维;山水田园诗;安详的心境;禅意的新境界;超脱尘世;随缘任运[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193(2010)04 0053 05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歌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

一方面,僧人禅师常染指诗画,另一方面,诗画家也多涉足佛教;佛教经常利用诗画来扩大自己的影响,诗画也常以佛教来丰富自己的内容。

隋唐以后,佛理禅趣更大量融入诗画之中,诗坛画苑处处流露着禅机佛意。

王维亦深受影响。

缘于此,本文拟探讨佛教禅宗对其诗歌创作的积极影响。

唐代儒、释、道 三教调和的思想和融合的趋势日益加强。

这种现象对诗人王维的思想也发生了深刻影响。

他不仅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也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

王维所接受的道家思想、理论多具有与佛教的思想、理论接近或可以相通的特点。

[1](P231)可以说,他的仕进思想和 苍生谋等儒家观念至老不变。

与此同时,受家庭、社会以及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佛禅和道家思想也伴其一生如影随形。

中国佛教流传广泛,宗派林立,隋唐之后,人们常把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优质文档]佛教禅宗与王维山川田园诗

[优质文档]佛教禅宗与王维山川田园诗

佛教禅宗与王维山水田园诗臣民直00(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人文系,陕西西安710061)00摘要:王维是一个佛教徒,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

佛教禅宗是王维走向山水自然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的山水田园诗,渗透了佛光禅影,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选择;诗歌意境的审美倾向;以诗参禅的思想情趣;以及“顿悟”的艺术表现形式。

00关键词:佛教禅宗;王维;山水田园诗0在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的背后,总能看到哲学的影子,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支配着他的创作取向,甚至影响到他对题材的选择。

盛唐时期的王维,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的传统,将山水田园诗推向颠峰。

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从里到外都渗透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尤其是禅宗的影响更是直接而强烈。

0一、王维与佛教禅宗0佛教发源于印度,自东汉传入我国,不断地发展蔓延,逐渐与中国固有学说相交融,遂嬗变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佛学。

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多方面的影响。

尤其是佛教断定人生为“苦”,人生的本质即“苦”,人生面对的世界也是“苦”,“苦海无边”,佛教就是教人如何脱离“苦”的哲学。

这一人生观,同社会生活中失意者、绝望者以及备受压榨而无力抗争的阶层,容易产生共鸣。

0王维信奉佛教,有其家庭影响的重要因素。

王维的父亲去世较早,母亲崔氏青年守寡,以佛为伴,虔诚信奉三十多年,这对王维的一生影响很大。

小时候经常随母跪坐焚香,念诵佛经。

一生乐此不疲,中年遭遇恩师张九龄罢相,以及“安史之乱”以后,更是一头投入“佛”的怀抱,为自己的精神寻找一个归宿。

00《旧唐书·列传·文苑下》载:“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有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1](《旧唐书·文苑列传》)隋唐是中国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相继成立了许多宗派。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四大宗,即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

论禅与王维的山水诗

论禅与王维的山水诗

论禅与王维的山水诗袁冲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也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境界还是艺术境界而言,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极澄明的层次。

而他早期的诗歌大都情调昂扬,气概豪迈。

缘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是和他将禅融入诗中,把禅宗理论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有关。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以禅入诗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早年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写了许多关于边塞、游侠的诗,大都情调昂扬,气概豪迈①。

如《使至塞上》云:“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以英雄豪迈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

但真正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并不是这种英气豪迈的诗,而是他饱含禅味的山水诗。

而他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把禅学理论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有关的,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笔者就禅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禅与诗的结合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禅宗思想与山水诗的创作唐代文士普遍崇佛,几乎所有名件经传或名不见经传的文人.士大夫都于佛教尤其是禅有着密切的联系,崇佛唐代社会的风气。

唐诗与佛教之间的渊源就更为深刻了,名诗人礼佛是平常不过的事情,其诗风﹑诗理也浸透了佛的气息②。

的诗人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字就是取自佛教的维摩诘居士。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称王维为“诗佛”,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山水诗“字字入禅,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也就是说,王维的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出了禅的意蕴。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

359典型说话2020年第9期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是印度佛教从东汉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很多的文人学士产生极深远的影响。

禅宗的美学思想是超凡脱俗的,它提示了超越性的审美态度,提供了直觉性的审美方式,启迪了象征性的审美传达和规范了体验性的审美追求。

惠能在《坛经》中说:“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信。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即是真如性。

用智惠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首。

”对于当时仕途坎坷的王维来说,参禅似乎是令自己放松的唯一方法,因此在他的诗中,出现了许多具有禅意的名篇,于是著有“诗佛”之称,连字都要与禅有关,摩诘来自禅宗七经之一的《维摩诘经》。

难怪乎王维的诗处处透露出一股脱俗、空灵之气,真可谓不着一个禅字,却处处有禅意。

王维诗中最大的特点是诗禅相融,即诗人并未以禅典、禅语入诗,而是在山水风景的刻画或现实生活的描述中,不自觉地进入禅境,透露出某种禅意和禅味,臻于无意为禅而禅意、禅味自至的境界。

而诗禅相融是主体以“平常心”,“无住心”处世俗,重在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体验个体生存的超旷状态。

那么对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概括起来有以下4点:1 寂照静观,澄淡精致“静”、“空”两个意境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所谓佛门清净,参禅之人必是清修、静练,有着泰山崩顶而面不改容的超凡气度。

王维好佛,因此他的诗也体现出“静”和“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诗人在这首诗里旨在描写春夜山涧的幽美静谧,却有意打破常规,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有力地衬托出“人闲”、“夜静”、“山空”,创造出的意境既单纯优美又不苦涩,既安恬平静又不死气沉沉,既绝少人迹又不幽僻冷寂。

他多表达的意境恰恰是禅学的意境,澄淡精致。

又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这首诗通过“空山”、“明月”、“清泉”的意想,塑造出一幅幽清明净的自然美景,表现了诗人怡然闲适的心情和空灵的禅意。

浅谈佛教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唐代诗歌创作的普遍影响——以“诗佛”王维的创作为例08中文袁淑婷08011057摘要:佛教在题材、诗风、意境等方面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十分深远,唐代作为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不少唐诗体现了佛教佛理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深远影响。

本文以“诗佛”王维的诗歌创作为例,详细分析佛教对王维个人的创作的影响,进而论述佛教对唐代诗歌创作的普遍影响。

关键词:佛教唐诗王维创作影响宗教的前进发展对推动文化的发展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的。

佛教发源于印度,自东汉传入我国,不断地发展蔓延,逐渐与中国固有学说相交融,遂嬗变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佛学。

盛唐时期的王维,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的传统,将山水田园诗推向颠峰。

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从里到外都渗透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尤其是禅宗的影响更是直接而强烈。

以“诗佛”王维的诗歌论证佛教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有一定的说服力。

王维在盛唐时代,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无论在题材的选择,诗风的形成,诗歌意境的构成及其情感抒发上,追根溯源,都能看到佛教的影子。

唐宋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禅宗,成了唐宋山水田园诗创作的哲学动力,王维尤其如此。

“诗虽然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

”(摘自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在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的背后,总能看到哲学的影子,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支配着他的创作取向,甚至影响到他对题材的选择。

一、对选择诗歌题材的影响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作为唐代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不仅影响到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作为重要题材,进入了唐诗。

佛教是让人脱离“苦”的宗教,脱离的办法是“无己”,是泯灭物我之界限。

没有“苦”、“烦恼”,最好是远离人世,走向山水田园,自然就会少了人世间的种种“苦”和“烦恼”。

纵观唐代诗坛,有一很有趣的现象,写山水田园的诗人,大都深受佛教的影响。

佛教使他们走向田园山水,决定了他们对诗歌创作题材的选择。

以禅入诗,以诗寓禅——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关系

以禅入诗,以诗寓禅——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关系

以禅入诗,用诗寓禅——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关系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

他被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有“诗佛”之美称。

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

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

而他又以禅宗悟道的方式体验山水,梵我合一,我之“思’’消融于物之“境”中,使其山水诗形神兼备,意境空灵,禅意盎然。

不可不谓是以禅意禅趣嵌入山水之诗中,而又以山水之诗来寓所悟所领之禅意。

一、禅宗的发展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自东汉传入我国,然后不断发展蔓延,逐步与中国传统学说相融合,嬗变为具有特色的中国佛学,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隋唐是我国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相继成立了许多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

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已大不同于印度的佛教。

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唐代建立起来的禅宗,分北宗和南宗。

神秀的北宗主张“渐悟成佛”,要求打坐修行,称为“渐悟派”【1】。

慧能的南宗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2】。

强调“以无念为宗”,认为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

主张修行不要拘泥于形式,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修禅。

如玄觉禅师在其著名的《永嘉证道歌》中所唱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禅宗吸取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又融儒、道为一体。

二、王维信佛教的原由唐朝的士大夫崇佛形成了风气。

早在唐祚初建时;太史令傅奕在给唐高祖的一份奏疏中就曾指出:"捂绅门里,翻受秃丁邪戒;儒士学中,倒说妖胡浪语。

”而且在唐朝,儒释之间的交游成为一种时尚。

柳宗元在《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中总结说:"昔之桑门上首,好与贤士大夫游。

"唐朝的统治者对佛教亦是备受推崇。

唐太宗晚年,他亲自披阅了玄奘所译的《瑜伽师地论》,敕令写成九本,颁与九州。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禅宗对王维的影响是什么呢?王维的诗中是如何来体现禅意的?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被后世称为“诗佛”,现存诗作有四百余首。

其诗立意广泛、涉及题材众多,包括山水田园、军旅边塞、送别纪行等,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的是蕴含禅意的诗,这些诗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及人生境界。

这部分诗传达出一种清新豁达、空灵悠远、意味深长的气质,不带一丝烟火气,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都无法抹灭,流传千年。

一、王维的禅宗思想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儒、道、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派――禅宗。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禅宗”的中心内容是“顿悟见性” ,即众生自性本净,圆满具足;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佛教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禅宗也在几经传承后蔚然成风,当时诗人多习禅、论禅。

在经历贬官、隐居、官场黑暗、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之后,王维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其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一定的改变。

官场的挫折成了王维深入参禅的契机,他的禅宗思想开始显现并渗透进诗作中。

中唐诗人杨巨源在诗中说:“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

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可以见到唐人早已看到禅对于王维创作的巨大影响。

1、禅意诗王维还有一部分诗写的是山水自然、田园风光,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禅意及人生哲理,就是最能体现王维气质的禅意诗。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山水诗都有禅意,所以不可牵强附会地去解读,如《山中》“荆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人用了石、叶、路、雨等最普通的意象,通过色彩的搭配、变化,勾勒出了山中灵动的景色。

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字摩诘,名字合之为维摩诘。

《维摩诘经》乃是佛教一重要经书,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且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诗歌相映成趣。

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徐复观先生说:“谈中国艺术而拒绝玄的状态,那等于研究一座建筑物而只肯在建筑物的大门口徘徊。

”(《中国艺术精神》)王维所接触的思想史很复杂的,这些思想不仅表现在其人生观和艺术观上,而且影响了他诗歌创作的审美取向。

但他所受到的最深刻的影响应该说是来自禅宗。

所以,谈王维的诗歌创作,从禅宗的角度去欣赏,无疑是必要的。

本文拟就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谈几点浅见。

一、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
中国士大夫一直追求一种既远离世俗纷争,又遍享人生之乐的生活,特别像王维这样虽然心向山野恬淡之乡而又身处世俗繁华之地的士大夫,禅宗提供的处世方式恰好为他提供了身心两全、左右逢源的两全之策。

他一面陶醉于“朝罢须载五色诏,珮声归向凤池头”、“仙家未必能如此,何事吹笙向碧上”的空中繁华,一面吟赏着“有无断常见,生灭梦幻受”的禅宗机理。

于悲欢纠结、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始
终保持着心里的稳定平静。

读其诗,可见禅事禅理丝丝入透。

(一)直接描写参禅活动。

例如《蓝田石门精舍》: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再如《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见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南宗禅的参禅活动,不是在暮鼓晨钟中苦苦修炼,也无面对青灯古佛,甚至连北禅的习静打坐也一概废弃,而是: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认为禅悟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

以上两首诗真切地描绘了王维的参禅活动,活动方式虽然不同,均能悟道。

由此可见,王维确实已经掌握了南宗禅的真谛。

(二)宣传佛理教义。

从王维所留下来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研究颇深,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有一些纯粹是宣扬佛教教义的,正如李梦阳所指出的“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空同子》) 例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又如:《戏题盘石》:
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

再如:《春日上方即事》:
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

鸠形将刻杖,龟壳用支床。

柳色春山映,桃花夕鸟藏。

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

在静坐中,诗人住心看净,静坐中的诗人观照自然的生息,虫鸣叫的声音,甚至花果落下的声音都能听见,其心灵的触角之张开和体微之细致由此可见一般,正如苏轼说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有。

”诗人正是以静穆的观照大自然一瞬间的灵动,从而开创了诗歌的空灵澄静的境界。

由此可见诗人正是以一种参禅的心态来观照大自然的,所以使在诗歌中不断的追求一种空与静之美。

(三)寓含禅意,渗透禅趣。

例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人安于清冷的孤独,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感觉,这正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无念为宗”的思想相吻合。

又如《鹿岩》: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景入深林”所表现出来的景,本来是一种日暮黄昏的落日残照,如果说前二句有诗人“忘我忘情”的自得之乐,那么写到这里应该是乐极生悲了——夕阳西下、人生如梦!就佛教教义而言,人生如水月镜花,毫无留恋之处,只有证得佛界、登涅之彼岸,才是正道。

可是,诗人不仅毫无穷途末路、人生如梦的伤感,也无对涅佛地的企望,反而写出了夕阳照耀下青苔呈现出一派无限的生机。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辛夷花初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而诗人也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存在,与辛夷花合为一体,不伤其凋落,又不喜其开放。

(四)空静的禅境。

禅境正是“以静求悟”,“一切皆空”来追求心路超越的。

王维诗中有关空静的禅境的描写是非常之多的,在他的诗中,“闲”,“静”,“空”等字眼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反复的出现。

有的诗句善于把握动静的相互映衬来写静寂的大自然,例如:《过积香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山居秋暝》中的“声喧乱石中,清泉石上流。

”还有《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中的“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诗人很好的把握了动静的辨证关系,将诗歌中的静写的动了起来,而达到如六朝诗人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但是还有另一类同时充满了空。

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如深林,复照青苔上。

”静中又处处体现着空。

再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诗可以谓之“静”之极致,诗中虽写的是有声有色,却无一不
是空,无一不是静之体验。

人是闲的,夜是静的,心闲,寂静中,诗人才能观察到细小的桂花的落下,能体验到月亮升起时静飞了山中的鸟儿,在寂静的山林中鸣叫不已。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是一种直面描写山林之静,以及诗人心之静,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则是诗人灵心一动,以动写静,使整幅画面更为静寂、空灵。

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深处而灿烂的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二元,也构成艺术的二元,也构成了禅的心灵状态。

”王维在诗中正是以一种静穆的观照,体验大自然的动,如王树海所赏析的那样,“这首诗虽有动有声,然绝非噪闹,恰是空,静之境,在‘动’与‘静’中捕捉,把握生命的律动。

‘人闲’、‘夜静’、‘花落’、‘山空’是心境亦是处境,在空旷宁静之中,明月乍出,有光而有声,却惊动了山鸟,虽着一个‘惊’字,依然是静的延伸。

”无怪乎人们要盛赞此诗的境界了。

如此之澄静的意境,只有在王维的笔下显的如此的自然,在二十个字中传达着无限的静寂,让人不由得陶醉在其中,细细地品味。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