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纪念碑解析

合集下载

《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龙源期刊网
《越战纪念碑》
作者:凌夫
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6年第12期
《越战纪念碑》是美国政府为纪念在越南战争中阵亡的美国官兵而修建的,位于华盛顿白宫前的大草坪之中。

纪念碑的设计者林璎(1959~)是华裔美国人。

1980年,年仅21岁的耶鲁大学建筑系学生林璎完成了纪念碑的设计。

1982年11月,纪念碑建成。

《越战纪念碑》没有采用矗立的传统纪念碑方式,而是陷入地下的空间形式:两道均为246.75英尺长的黑色磨光花岗岩石墙,在平面上相交成一个V字形;相交的中轴,距地面约有3米,从中轴逐渐向东、西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碑墙上按年代(1959~1975)刻着58132名阵亡和失踪者的名字。

人们沿墙走在慢慢向下的斜坡上,会产生一种哀伤的情绪,在大墙前反思这场失败的战争。

诗人非马在《越战纪念碑》中写道:“一截大理石墙/二十六个字母/便把这么多年轻的名字/嵌入历史//万人冢中/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终于找到了/她的爱子/此刻她正紧闭双眼/用颤悠悠的手指/沿着他冰冷的额头/找那致命的伤口。

”。

越战纪念碑分析

越战纪念碑分析

(三)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
它的走向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 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 。 越战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
越战纪念碑解读
(三)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
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三)空间关系
•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 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 交通流线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 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 参观者神情专注,序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 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 的亚裔。
二具பைடு நூலகம்解析
(一)历史背景
· 1975年4月30日:越南共和国首都西贡(今胡志明市)由北越的越南人民军 占领,越南统一,越战结束。 · 1978年:五角大楼建议,不再将两名身分不明的越南退伍军人的尸体加入无 名战士墓,相反,在坟墓后增加勋章展览,并立匾:“让世人尽知,美利坚合众 国感谢那些响应国家号召的美国士兵”。退伍军人事理小组以后将声明改变为: “让世人尽知,美利坚合众国感谢那些在越南战争中在东南亚光荣地服役过的士 兵。”之后,1978年,美国国会在越南协调会议(由退伍军人议员组成)的推动 下,讨论创造一个“越战退伍军人周”来对越战幸存者表示尊敬。 · 1979年4月27日:越战退伍军人纪念基金会,被合并成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 来建立越战退伍军人纪念碑。一个受伤的越南退伍军人Jan Scruggs由于受到影 片《猎鹿人》的启发,极大地推动了资金的形成。最终的私人捐赠累积到840万 美元。 · 1980年7月1日:国会批准在林肯纪念堂的东北,国家大草坪(The National Mall)附近的宪法花园的三英亩地为纪念碑碑址。纪念碑将由国家大草 坪和纪念公园小组之下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会宣布设计比赛。

越战纪念碑解析

越战纪念碑解析
纪念碑解析越战
1.越战纪念碑英文全称是什么?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正式名称为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位于美国首都华盛 顿,是一个纪念在越南战争中服役的美国士兵的国家 战争纪念碑。纪念碑包括三部份:三位战士雕像、越 南妇女的纪念碑和越南退伍军人纪念墙,其中以纪念 墙最为出名。纪念碑有时被普遍地称越战纪念碑、越 战墙或简称为墙。
3.“华盛顿广场”周边主要的构筑物及 其它们的构成关系?
• 主要建筑物
• 1.华盛顿纪念碑 • 华盛顿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 华 盛顿而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 大厦、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 尖碑,呈正方形、底部宽22.4米、高169米 ,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70秒到顶端的 高速电梯,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望华盛 顿全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 。
2.甲方对纪念碑设计的要求是?
• 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简· 斯 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 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 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 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 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 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 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 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 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 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 5.白宫 • 白宫的基址是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统乔治· 华 盛顿选定的,始建于1792年,1800年基本完工 ,设计者是著名的美籍爱尔兰人建筑师詹姆斯· 霍 本。但当时并不称白宫,“白宫”是1902年西奥 多· 罗斯福总统正式命名的。 • 白宫坐南朝北,共占地7.3万多平方米,分为主 楼和东西两翼,东翼供游客参观,西翼是办公区 域,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位于西翼内侧。主楼底 层有外交接待大厅,厅外是南草坪,来访国宾的 欢迎仪式一般在这里举行。

从林璎作品中解读场所精神

从林璎作品中解读场所精神

从林璎作品中解读场所精神摘要:简要介绍场所和场所精神的理解。

分析林璎作品越战纪念碑的场所营造和场所体验。

对其场所精神进行总结。

结合林璎其他作品解读纪念性空间的场所精神。

关键词:场所;场所精神;纪念性空间1引言林璎女士《交界线》一书中提到“身体在运动中的体验是建筑的重要部分”[1],这和斯蒂文·霍尔强调对建筑的体验和感知是类似的,最终将反映到建筑与场所的关系上。

这种立足于建筑与场地本质的建筑现象学设计理论在斯蒂文·霍尔的建筑实践中大量出现。

基于这一线索,证明林璎的作品也立足于现象学理论基础,追求空间本质意义,进而凸显出不可替代的场所精神,她的作品总是让观者叹服于她对于氛围的营造。

通过对其成名作越战纪念碑和其他作品的分析,在实例中体会场所和场所精神。

2场所与场所精神2.1 场所的理解场所的定义,不仅包含了构成空间的实体,也包含了精神方面的特征。

空间实体构成了场所的外在布局方式,可以从触觉、听觉、嗅觉等直观体会到;场所的精神特征是它制造出的独有的场所氛围,由具有形状、材质、光影、肌理和色彩的实体物质和难以言说的、基于以往人们自身体验所产生的思维联想共同构成。

《说文解字》中也将场解释为“祭祀道也”,可见在我国的早期文化中,对场所的定义就赋予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含义。

2.2 场所精神的理解场所精神的概念在1979年由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提出,是建筑现象学说的核心。

事实上,东方哲学中早有对场所精神的表达,例如贯穿中国建筑史的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就是追求建筑与环境交融,强调营造意境。

诺伯格·舒尔茨将场所精神的产生归结为对外的方向感和对内的认同感。

方向感强调的是明确自己与场所的关系,使自己不至于在场所中迷失,例如城市建设。

认同感则是人对场所的心理适应和情感依附,产生原因可以是生活方式、地域文化、信仰记忆等等,例如人对城市的依赖感。

场所精神对于建筑的意义,是让它不再是一个空间,穿插的体块,而是一种富有意义的、能给人提供特定氛围的精神场所。

越战纪念碑解析ppt课件

越战纪念碑解析ppt课件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 3.美国国会大厦 • 国会大厦位于华盛顿25米高的国会山上,是美国的心脏建筑。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 林璎设计手稿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5.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和尺度?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 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成, 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交通流线 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性,序列空间 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参观者神情专注, 序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6.越战纪念碑上阵亡者的名字排列顺序 ?
• 阵亡战士姓名没有依照惯常的做 法,按字母顺序来排列。而是首 先将1959年越战开始后第一个 死者的名字刻写在东墙之首。然 后依照时间顺序将阵亡战士的名 字自上而下一个一个的刻写在东 墙的每一块石板上,直到这一面 墙完全的没入地下为止。西墙上 的名字则从向西延伸出去的锐角 处起,以相同的方式一直排列到 和东墙相接处。1975年战争结 束前的最后一个死者的名字恰在 西墙之末,和东墙之首的第一个 名字相呼应,象征着战争的帷幕 拉开有合上。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越战是20世纪最具有震撼力的战争之一,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让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越战纪念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计一座越战纪念碑,需要在表达悼念和纪念的传达深刻的历史教育,促使人们反思战争的严重性和和平的珍贵。

下面将就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展开阐述。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当尊重历史和尊重生命。

越战是一场具有极大人道主义意义的战争,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此丧生,家庭破碎,生灵涂炭。

设计者应当通过纪念碑的形式、材料、构建方式等方面体现对这段历史的敬意,以及对逝去生命的哀悼之情。

在设计理念上要注重对越战期间的各方人民的尊重,呼吁和平与理解,削减对战争的美化或歪曲。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当展现战争的残酷性和苦难,传递反战和和平的主题。

设计者可以通过建筑布局、雕塑造型、图文信息等方式,呈现出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痛,以此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把和平的理念融入设计中,让人们深刻认识战争的灾难性,珍惜和平,倡导对话和合作,向世人传递反战、反暴力、爱与和平的理念。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当融入越战时期的历史元素与文化符号。

设计者可以在纪念碑的布局、装饰、文字、雕塑等方面融入越战当时的历史文化元素,使其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

通过这些历史元素和文化符号,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越战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感受到这场战争对越南和美国以及全球的影响,增进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当引导观众积极反思和传递和平的力量。

设计者可以通过文字、音像资料、互动式展示等方式,引导观众深入了解战争的意义和后果,唤起人们对和平的追求和珍惜。

设计要融入现代科技手段,使纪念碑更具互动性和教育性,让观众能够深刻理解和认识越战这段历史,感受到和平的伟大,激发对和平的向往和责任感。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应当尊重历史、传递和平、融入文化、引导反思,使其成为一个展现历史真实、反映人性悲剧、引领和平向往的纪念性建筑。

越战纪念碑剖析

越战纪念碑剖析

区域中心——华盛顿纪念碑

华盛顿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 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大厦、林肯纪 念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尖碑,呈正方形、底 部宽22.4米、高169米,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 70秒到顶端的高速电梯,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 望华盛顿全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 纪念碑内墙镶嵌着188块由私人、团体及全球各地捐 赠的纪念石,其中一块刻有中文的纪念石是清政府赠 送的。纪念碑的四周是碧草如茵的大草坪,这里经常 会举行集会和游行。

1981年5月1日,在1421件应征作品中,林璎的被 登记为1026号的设计成为首选,其设计如同大地 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虽然她的设 计方案没有立即引起普遍认同,最后大多数对此 方案持否定态度的人最后终于被说服,按照她自 己的话说,“活人和死人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 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面。”
纪念碑的逻辑(及年代)起点不是人们进入这个空间 的两端,而是两面墙的交汇处。因此当任何一个人从 纪念碑的一端开始,他实际上都是从名单的一半看起。 名单自两面墙的交汇处开始,从右面墙的顶端残忍的 一个接一个连续下去,一块接一块,直到这面墙东边 指向华盛顿纪念碑的那个顶点。名字的序列在指向林 肯纪念堂的西顶点继续开始,并在左面墙的底部终止。 因此,纪念碑的中心既是名单的起点也是名单的终点。
尺度

纪念碑总体成V字形,从纪念碑的结构上看, 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而简洁的造型,整 个V字形墙体由黑色花岗岩砌成,长约152 米,中轴深约3米。两面抛光的黑色花岗岩 墙在交汇处成一个125度12分的角,左右墙 体向两端逐渐缩小,最后消失于地面,纪 念碑呈现出完全对称的V字形。
越战纪念碑上亡者姓名的排列

越战纪念广场

越战纪念广场
绿化:越战纪念广场采用规则式的植物配置手法,采用矮绿篱做成规则花纹——纪念符号,通过符号手 法更好的点题;背景植物有雪松,罗汉松,红枫,乌桕,利用植物营造出丰富的层次变化。距离较近的建筑物 (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使主体建筑突出。纪念性广场带有纪念性主题并充满人文色 彩的景观环境,在以纪念为主的空间环境中,如果没有围绕纪念主题而进行配置的各类植物,一定会显得单调, 呆板,缺少生气,纪念环境的整体气氛因此会受到削弱。采用合理的植物配置,使之与建筑雕塑相互呼应, 相互映衬,让人们在参观,瞻仰先贤的活动中感受到视觉的,精神的,自然生态的,以及心理感受和情绪上 的变化。
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它的走向分别 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两座象征国 家的纪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 。越战 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
6.空间关系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交通流 线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参观者神情专注,序 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 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 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 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 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 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
1.纪念园的性质
性质:越战纪念园是为了纪念 参加越南战争牺牲的美国士兵 而建立的具有纪念性质的开放 型的公园。公园中最具特色是 由美籍华裔设计师林璎设计的 越战纪念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华盛顿中心区由一条约3.5km长的东西轴线和较短的南北轴线及其周 边街区所构成,朗方将三权分立中最重要的立法机构所在——国会大 厦放在一处高于波托马克河约30m的高地上(即今天所谓的国会山); 作为城市的核心焦点,国会大厦恰巧布置在中心区东西轴线的东端, 西端则以林肯纪念堂作为对景。南北短轴的两端则分别是杰弗逊纪念 亭和白宫,两条轴线汇聚的交点耸立着华盛顿纪念碑,是对这组空间 轴线相交的恰当而必要的定位和分隔。东西长轴以华盛顿纪念碑为界, 东边是大草坪,与国会大厦遥相呼应,空间环境富有变化。在华盛顿 纪念碑西边与林肯纪念堂之间有一矩形水池,映射着纪念碑身和纪念 堂的倩影,加强了中心区的空间艺术效果。中心区结合了西南方向的 波托马克河的自然景色,恢弘壮观,空间舒展,环境优美。华盛顿市 规划部门对全城建筑作了不得超过八层的限高规定,中心区建筑则不 得超过国会大厦,这样就强调出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等主体建 筑在城市空间中的中心地位。
两者间的空间关系
• 越战纪念碑,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在离林肯 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 • 纪念碑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
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 Nhomakorabea•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成,在序列环境中, 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交通流线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 的完整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参观者神情专 注,序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 绿化:越战纪念广场采用规则式的植物配置手法,采用矮绿篱做成规 则花纹——纪念符号,通过符号手法更好的点题;背景植物有雪松, 罗则花纹纪念符号,通过符号手法更好的点题;背景植物有雪松,罗 汉松,红枫,乌桕,利用植物营造出丰富的层次变化。距离较近的建 筑物(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使主体建筑突 出。纪念性广场带有纪念性主题并充满人文色彩的景观环境,在以纪 念为主的空间环境中,如果没有围绕纪念主题而进行配置的各类植物, 一定会显得单调,呆板,缺少生气,纪念环境的整体气氛因此会受到 削弱。采用合理的植物配置,使之与建筑雕塑相互呼应,相互映衬, 让人们在参观,瞻仰先贤的活动中感受到视觉的,精神的,自然生态 的,以及心理感受和情绪上的变化。
• 林璎因建筑和艺术上的不凡表现,被美国杂志评为“二十 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 袖”。2005年7月14日,林璎和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 克 林顿与其她8人一同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同年,获得了 美国艺术文学院奖。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而她的最新 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2月25日,白宫 东厅,美国总统奥巴马为身着黑色镶红边套装的林璎披挂 上紫绶带的金质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 人士的卓著成就。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 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
设计师如何理解设计主题的
• 按照林璎自己的话说:“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 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 合那些伤口。” 她自己解释,纪念碑好像是地球被(战争) 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黑色的、像两面 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 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 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 借此让人们时刻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 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 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 深刻。
材料
• 纪念碑是两面巨大的抛光黑色大理石三角墙相对深向地下, 墙体呈扇形张开,墙的背面嵌在一个自然隆起的土坡里, 对角成V字形。熠熠生辉的黑色大理石墙上以阵亡日期为 序,镌刻着美军57000多名于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南战 争中阵亡者的名字。隐身在地下的纪念墙让前来参观的人 们避开闹市的喧嚣,在这里静静地反思和凭吊。凭吊者可 以从镜子一般的墙面上看到死去的亲人、战友的名字和自 己哀痛的脸。无数美国人在她设计的纪念碑前洒下了热泪。
• 广场上最醒目的设施是大理石拱门,这座拱门原建于1889 年,为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宣誓就职100年纪念,1892年 时,由史丹利怀特设计的大理石拱门取代,拱门右侧有一 个隐藏式楼梯可攀登其上,另外,拱门的两侧均立有华盛 顿的雕塑,右侧是和平时期的华盛顿,左侧是战争时期的 华盛顿,分别为1918年、1916年增加的。
• 设计越战纪念碑使林璎荣辱一齐加身。在越战碑得奖时, 反对声浪排山倒海而来,自以为是的越战老兵和守旧顽固 的保守派群起围攻林璎,他们拖着残肢上街游行,甚至以 种族歧视字眼「亚洲佬」骂她,他们都看不懂林璎的设计 图,主办纪念碑竞赛的越战退伍军人协会背叛她,在纪念 碑旁另加三个越战军人雕像和美国国旗,设计军人雕像的 菲特烈.哈特(纪念碑设计图得第三名)获三十万元酬劳, 林璎只得二万元,哈特还带老婆去咆哮林璎。保守派的德 州大富翁裴洛(一九九二年竞选总统)、尼克松的讲稿撰 述人派德.布坎南和小说家汤姆.伍夫等人大骂「亚裔女 子」林璎。幸好华盛顿邮报的建筑评论家和他的朋友为林 璎仗义执言,以专家的立场严厉反驳保守派和越战老兵, 但林璎的心里已受到很大的伤害。
• 1981年5月1日,在1421件应征作品中,林璎的被登记为 1026号的设计成为首选,其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 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虽然她的设计方案没有立即引起普遍 认同,最后大多数对此方案持否定态度的人最后终于被说 服,按照她自己的话说,“(活人和死人)将在阳光普照 的世界和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面)。”
在纪念性表达上的差异
• 越战纪念碑不同于以往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整个纪念碑建在地面以下。 • 她的设计似乎显得太简朴了些,上面除了阵亡将士的姓名之外,全无 额外的装饰;其次,林璎方案里的纪念碑是黑色的,而不是传统意义 上象征纯洁和高尚的白色大理石。林璎解释说,纪念碑将坐北朝南, 太阳直接照在上面,白色大理石在阳光下会产生刺目的反光,那样会 使纪念碑上的名字难以认读。在她设计的纪念碑上,她没有依照惯常 的做法,按字母表顺序来排列阵亡将士的姓名,而是首先将1959年越 战开始后的第一个死者的名字刻写在东墙之首,然后依时间顺序将阵 亡将士的名字自上而下一个个地刻写在东墙的每一块石板上,直到这 一面墙完全没入地下为止。西墙上的名字则从向西延伸出去的锐角处 起,以相同的方式一直排列到和东墙相接处。1975年战争结束前的最 后一个死者的名字恰在西墙之末,和东墙之首的第一个名字相呼应, 象征着战争的帷幕拉开又合上。
美国国会批准建造纪念碑
• 1980年7月1日,美国国会批准,在靠近林肯纪念堂的宪 法公园尽头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个地方,正 是斯克鲁格思们朝思暮想的所在,尽管这座纪念馆建在了 联邦土地上,但其建设资金全部由私人捐助。这年秋天, 由美国建筑家学会组织,在全国公开征集纪念碑设计方案, 投稿者必须是年满18岁以上的美国公民。结果,在征集过 程中一共收到1421个应征方案。方案设计者被隐去姓名, 由8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和建筑大师组成评定委员会,通 过投票选出最佳设计。
越战纪念碑解析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 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又称越南战 争纪念碑、越战将士纪念碑、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越战 墙等,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 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该纪念碑由用黑色花岗岩 砌成的长500英尺的V字型碑体构成,用于纪念越战时期 服役于越南期间战死的美国士兵和将官,闪闪生辉的黑色 大理石墙上依每个人战死的日期为序,刻划着美军57000 多名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阵亡者的名字。
哈特创作的纪念性作品雕塑
哈特创作的《三战士》是想以具象性的人物雕塑表达一种不 同于林璎的抽象性纪念碑,似乎具象性的表现形式更能够表 达美国士兵的精神和情感,也更能让观众所理解。
• 今天到华盛顿参观或凭吊越战纪念碑的人们,会在距林璎 设计的“越南墙”有36米之遥的入口处看到一面高高飘扬 的星条旗,在距“越南墙”同样为36米的斜对面看到一座 高2.4米、由三个全副武装的美国士兵组成的巨大铜雕。 铜雕里的白人、黑人和西班牙裔三个美国兵,似乎刚从越 战前线返国,茫然地望着眼前镌刻着他们阵亡战友姓名的 “越南墙”。两种艺术风格本该相互冲突和排斥的艺术品 被放置在一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和政治之争的产物。 不过,在今天看来,它们倒是一个和谐互补的整体,参观 或凭吊过越战纪念碑的人们,有谁会从中嗅出当年那场具 有硝烟味的全国性争议呢?
基本布局
• 华盛顿广场是当今纽约大学内最受人喜欢的地方。展出的90幅作品包括油画、 摄影、素描和版画描绘了广场从作为曼哈顿地区最富有的街区转变成纽约市 最富有艺术气息地域的过程。华盛顿广场地区居住了许多画家、雕塑家和摄 影家,他们把广场作为了一个捕捉创作对象的殿堂。华盛顿广场位于格林威 治村与东村中间,被纽约市最波希米亚的自由与颓废环绕着,西边的格林威 治村自广场建立后,即成为作家、艺术家的栖身之所。东村的身段稍低,庞 克族与实验剧场在此出没。以华盛顿广场为中心的方圆一公里内,有好咖啡 馆、好酒馆、好餐厅,还有彻夜不眠的爵士酒吧。占地9又2分之1公亩的华盛 顿广场(Washington Square)是昵称「村子」(The Village)的格林威治村的灵 魂中心,这里曾经是一片沼泽,18世纪末为公墓,埋葬当时因黄热病去世的 人,后来挖掘出来的尸骨竟有10,000-22,000具之多,1819年甚至成为决斗或 绞刑示众的现场,这些血腥的过往自1827年正式成为公园后开始转变,1916 年达达主义的华盛顿广场创始人--杜象(Duchamp)与史隆(John Sloan),率领 一批艺术家登上华盛顿广场的拱门,宣称「华盛顿广场取得自由、独立,成 为新波希米亚的国度」,从此开启了华盛顿广场充满艺术、活力的新纪元。
华盛顿广场
• 华盛顿广场位于格林威治村与东村中间,被纽约市最波希米亚的自由 与颓废环绕着,西边的格林威治村自广场建立后,即成为作家、艺术 家的栖身之所。东村的身段稍低,庞克族与实验剧场在此出没。以华 盛顿广场为中心的方圆一公里内,有好咖啡馆、好酒馆、好餐厅,还 有彻夜不眠的爵士酒吧。 • 华盛顿广场曾经是一片沼泽,18世纪末为公墓,埋葬当时因黄热病去 世的人,后来挖掘出来的尸骨竟有10,000-22,000具之多,1819年甚 至成为决斗或绞刑示众的现场,这些血腥的过往自1827年正式成为公 园后开始转变,1916年达达主义的创始人--杜象与史隆,率领一批艺 术家登上华盛顿广场的拱门华盛顿广场,宣称「华盛顿广场取得自由、 独立,成为新波希米亚的国度」,从此开启了华盛顿广场充满艺术、 活力的新纪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