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什么

历史虚无主义是什么“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理论术语,它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
[1]历史虚无主义是有不同类型、不同侧重的,我们要认真分析、逐个击破。
类型一一是错误价值观念先行。
当然,历史虚无主义所宣称的价值观念是经过筛选的,即要符合西方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
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眼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的历史,是错误的历史,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政治上实行的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专政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民主”。
历史虚无主义要么公开宣扬“告别革命”,要么公开宣扬现代化只能是西方化;或者以这些预设的价值观念“重新书写”历史,将党史、国史、军史描述成一部争权夺利的野心史、党内斗争史和人民苦难史,甚至为此不惜虚构史实、制造谎言,栽赃污蔑、丑化虚无真实的历史。
类型二二是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以所谓“考证”“还原”虚无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者披着“如实还原、秉笔直书”的学术外衣,辩称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还原史实。
其掩人耳目的手法有:痴迷于事实考证和文献挖掘,不惮细微,不究意义,甚至不拒绝“文献拜物教”“考证癖”之谓;极力标榜“让事实说话”、不偏不倚、客观中立;在此基础上以“史证如山”为借口,以“管窥真相”的心态呼吁对历史“重新评价”“重新认识”。
一言以蔽之,就是利用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即重视史实、史料的收集、挖掘和归整作为虚无历史的手段。
类型三三是以所谓“重新认识”为名,丑化、诋毁伟大领袖和英雄人物。
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所谓“重新认识”,除了胡乱编造、无底线地造谣中伤外,大部分也是有伎俩的。
比如,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只抓一点或某些局部事实,以偏概全,或者无限放大其缺陷。
在一些打着“私人回忆录”“私人生活”等旗号诬陷革命领袖的著作中,这种手法比较典型。
此外,还有一种手法是以所谓人之常识、常理、常情来污蔑特定历史事件、历史情境中英雄人物的超常行为,或者以今天的标准要求、评判(实际上就是变相地贬低、否定)英雄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中的思想和行为。
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1、历史虚无主义,是近些年兴起的一股历史学研究风气。
他们淡化革命的、进步的历史,从另类的角度研究历史,一个表现就是对党的历史进行批判,是一股翻案性的历史研究,现在许多历史学家从各方面寻找资料,试图为过去已经定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翻案,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
2、民族虚无主义,是帝国主义时期兴起的一股民族主义思潮,他们模糊、弱化民族的界限,淡化、否定民族的文化和差异,为大民族沙文主义做宣传,其背后往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同化与奴役。
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区别:
历史虚无主义,意思就是对历史进行有选择的看待,有利于加强自己观点力度的拿出来用,不利于自己观点的历史事实则加以掩盖篡改;把历史上的个别现象当做有力例证,抛弃历史主流,选择历史支流。
民族虚无主义者则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甚至认为“民族”是虚构的概念,根本否认民族的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否认或歪曲历史
宣扬“告别革命”,颂扬改良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不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2.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极大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产生了极大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主张“以英美为师”,为外国 殖民者辩护。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六、普世价值思潮
(一)普世价值思潮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二)普世价值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1. 普世价值的主要观点
在政治上,宣扬“民主普适论”、“人权高于主权论”
经济上宣扬自由、平等 文化上提倡“博爱”、“公平” 2.普世价值对当前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不断抨击、甚至妖魔化公有制
在政治方面,不断否定社会主义,大谈“历史终结论”
在意识形态方面,歪曲、否定集体主义,倡导个人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与背景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四、新儒学思潮
(一)新儒学思潮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二)新儒学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1. 新儒学思潮的主要观点 宣扬中国文化本位论 主张“归一论”,提倡“道德决定论” 提倡“返本开新”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这四大观点,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这四大观点,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
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
《辞海》解释说:“虚无主义通常指不加分析地盲口全盘否定人类文化遗产,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的态度和思想倾向。
”简单来说,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否定本国、本民族的基本文化、信仰和道路。
现代的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是从西方国家传入,其特征主要有:推翻既定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叙述、评论,试图重写历史;以点概面,从微观的、个别的角度去否定历史的宏观发展;和西方的”和平演变”相互配合,否定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
20世纪以来,西方传来的历史虚无主义,一直在试图否定中国的文明史、国家史、民族史、文化史和革命史,并且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最近10多年的网络上,为袁世凯、蒋介石、李鸿章翻案的文章比比皆是,而讽刺、污蔑、贬低孙中山等革命先烈的文章也是百出不穷,甚至已经发展到了出现美化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民国而贬低“一五计划”的现象。
本文试图将最近20年在中国网络上流传的几种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总结,以便大家更好地去分辨。
1,否定中国文明史。
这种历史虚无主义从近代开始传入,其观点是受到了“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他们认为中国的文明起源于西方。
随着大规模的考古发现,这种历史观念已经基本无人问津。
不过,在网络上还有一些尾巴在到处招摇,例如有人宣传的“埃夏论”,“苏夏论”、“印夏论”等,认为埃及、苏美尔、印度河文明就是夏朝,否定基本的客观事实。
当然,反对“文明西来”并非就是否定其他文明的客观存在,也不是一味地挣谁的文明起源最早,发展最好。
世界各大文明之间都存在相互交流、学习的关系,中国有许多发明、技术起源于其他文明,这是交流的结果。
中国的文明是本土起源的,中国文明又是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如此才不断走向了辉煌强盛。
2,否定中国民族史。
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都在反复强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历史虚无主义解析

历史虚无主义解析历史虚无主义解析如下:“历史虚无主义”,从字面上来理解也很简单,说白了就是虚假的历史观,不切实际的历史观。
那么究竟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有什么样的危害,我们就必须更深入地理解什么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才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理论术语,它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
通俗地讲,就是否定过去发生的正确的历史。
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它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虚无主义总是根据现实状况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并没有改变。
“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些具体表现:1.错误的价值观念。
在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观念里,西方的一些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就是对的,从而否定我们国家的人民民主专政,甚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享受着我们国家发展带来的福利却又来抹黑我们的国家。
2.打着红旗反红旗。
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所谓的学术,为了一些利益,以所谓的“还原”历史,断章取义,歪曲正确的历史,胡编乱造历史,甚至找一些非官方,非正式历史乃至一些影视作品个别片段来歪曲历史,这就是典型的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历史虚无主义”。
3.不尊重历史史实。
一些“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认识为名,丑化、诋毁历史人物,无底线中伤一些英雄人物,甚至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提出岳飞,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
很多“历史虚无主义者”都有一些共同的政治意图,经济意图,本质上是一种反动的政治思潮。
很多“历史虚无主”都打着学术的、历史的口号,实际他们就是伪科学。
我们必须坚持唯物的历史观作为理论指导,不给历史虚无主义以生存的土壤。
“历史虚无主义”危害有哪些:1.历史虚无主义存在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以历史为名,歪曲中国革命历史,篡改历史,否认过去,颠覆唯物史观。
警惕和防范网络极端思潮的蔓延

·98 ·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警惕和防范网络极端思潮的蔓延孔令娟(泰山医学院医药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摘要:我国已进入网络社会时代,网络舆论场逐步成为重要的社会思潮集散地。
当前,我们要特别警惕和防范以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极端思潮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泛滥问题。
极端思潮在网络上滋生蔓延,既有网络技术、社会转型等客观因素,又有价值观念、管理水平等主观因素。
防范和治理网络极端思潮,应坚持引导与管制并举,既要整治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又要清除孕育极端思潮的社会土壤,将其管控在一个可以承受的区间。
关键词:互联网 极端思潮 防范 网络舆论中图分类号:TN915.08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孔令娟(1975—),女,汉族,籍贯:山东枣庄,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极端思潮难以在现实社会中公开传播,却极易在虚拟网络中传播发酵,并获得大量网民拥趸。
2017年,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7.1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1%,微博用户3亿多,微信账号7亿多,网民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标志着已进入网络社会时代,网络舆论场逐步成为重要的社会思潮集散地。
当前,网络舆论生态呈现低龄化、低收入化、低学历化等特点,网络舆论传播呈现“群体极化”倾向,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更易受到非理性影响,越是负面、片面、偏激的极端观点,往往越能收获喝彩;相反,越是积极、理性、爱国的正面声音,却往往遭受攻击甚至是谩骂。
网络舆论大潮中,极端思潮虽不占主流,主要隐匿于网络媒体边缘地带,寄生于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新型媒体中,但其影响力不容小觑。
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坚持引导与管制并举,明晰各方责任,积极做好防范和引导工作。
1 当前蔓延的几股网络极端思潮网络极端思潮是一个复合概念,意指“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极端思潮”,是社会思潮谱系极端部分在互联网领域的表现。
当前,要特别警惕以下四种网络极端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六、普世价值思潮
(一)普世价值思潮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二)普世价值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1. 普世价值的主要观点
在政治上,宣扬“民主普适论”、“人权高于主权论” 经济上宣扬自由、平等 文化上提倡“博爱”、“公平” 2.普世价值对当前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七、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思潮 (一)民族主义思潮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二)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1. 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
理性民族主义 非理性的民族主义 2.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特点
历史性 区域性 群体性
功利性 变异性 症候性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类型
新自由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新儒学
新左派 普世价值 民族主义 后现代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2.民主社会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造成指导思想的混乱 经济上否定公有制 奋斗目标上抛弃共产主义,导致信仰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与背景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1.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观点 否认或歪曲历史 宣扬“告别革命”,颂扬改良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不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

2006
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里说:“欲知大道,必先 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 方法是让它的史观消亡——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 ,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 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把握史学,才把握住 社会规律。历史是一面镜子。从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我们 可以清楚地看到乱史灭国的轨迹,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1896
1920
1987
2006
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
2015 年 10月27日
历史虚无主义 The history of nihilism
沃特· 罗利 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1603年他受人诬 告被判处死刑,在伦敦塔中一关就关了十三 年,是历史上伦敦塔内滞留时间最长的一名 囚犯。在污水遍地,潮湿阴暗,寒风刺骨, 毒虫遍地的牢房里,他用十二年的时间写就 了《世界史》。
1896
1920
1987
2006
历史究竟该怎么写呢
1896
1920
1987
2006
历史虚无主义 The history of nihilism 提出背景: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在低潮形势下的社会现象 ◆对西方反共势力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呼应 ◆西方思想文化输入中国后的消极反映
1896
1920
1987
1896
1920
1987
2006
民粹主义,它强调平民大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
用,它把平民群众的愿望、需要、情绪等当做考虑问 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因 此,从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方面来看,它具有积 极的意义。
1896
1920
1987
2006
民粹主义抹杀精英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应 有作用,它强调对大众情绪和意愿的绝对顺从, 哪怕这种情绪和意愿从长远看明显不利于社会进 步时也坚持这种极端平民化的主张,它常常通过 大众的普遍动员而对全部群众实施高度集中的操 纵和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11物理一班 1130060011 苏韦东民粹主义民粹主义(Populism)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
民粹主义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这个体制工具需要离开这些自私的精英控制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进步的目的。
民粹主义者会接触平民,跟这些平民讨论他们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问题,而且诉诸他们的常识。
1980年以后,大部分的学问都将民粹主义当成一种可以推广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语言来讨论。
许多民粹主义者曾经承诺过要移除“腐败的”精英阶层,并且倡导“人民优先”。
民粹主义是指一种在政治上刻意迎和普通民众的理念,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思潮,其基本特征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全体人民”当作所有行为的唯一合法性源泉,要求全体普通群众直接参与政治过程,主张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非常强调对大众情绪和意愿的绝对顺从。
民粹主义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民粹主义萌芽于19世纪40-50年代的俄国,当时,沙皇俄国已经腐朽不堪,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西欧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内在矛盾。
民粹派的思想先驱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寻找俄国的出路,提出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他们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又把俄国存在的村社制度和农民理想化,遭到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深刻批判。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民粹主义的思潮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民粹主义表面上以人民为核心,但实际上是最缺乏公民个人尊严与基本权利的观念。
民粹主义者崇拜的是“人民”,但他们崇拜的是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人民”,而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持一种极为蔑视的态度。
民粹主义者反对权威。
民粹主义概念的模糊性,由于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具有的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民粹主义概念是模糊的。
民粹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潮,又是一种社会运动,还是一种政治策略。
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当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它时,便会得出极不相同的结论。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即是指将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的思想或运动。
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
”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民族主义可自我表明为官方的意识型态或群众(非政府)运动,并以公民、人种、文化、宗教、或意识型态上的言词加以表述。
民族的自我定义用于区别民族主义的种类。
然而这样的区分并不全然互斥,许多的民族主义运动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若干或全部的区分元素。
民族主义运动亦可以范围与地区作为区分的准则。
民族主义的种类:1.公民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为国家由公民主动参与,产生“全民意志”而取得法统的民族主义型式。
此论一般认为源于卢梭,特别是自其1762年的著作“社会公约”而得名的社会公约论。
公民民族主义来自理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传统,在民族主义上与种族民族主义相矛盾,因其认为公民国家(民族)之成员身份应从自决而来。
公民国家(民族)理想化了美法等国之代议政治在发展中所具有的影响力。
2.种族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以种族来定义民族。
种族以先人的血缘世系为要素,也包含群体成员与其祖先之间文化共享、语言共享的观念。
民族之成员身份为自遗传而来。
国家政府因为是种族群体之祖国、有能力保护国内族群、以及促进文化与社会生活为一体而取得法统。
族裔观念极为古老,但现代的种族民族主义受约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及提倡人民)观念的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德的影响极深。
种族民族主义现为主要的民族主义型式,通常就被直接简化为“民族主义”。
学者安东尼·史密斯使用“种族民族主义”一词当作非西方观点的民族主义,以对照出西方以地理范围定义民族的的观点。
3.浪漫民族主义:浪漫民族主义(又称有机民族主义、身份认同民族主义)为种族民族主义之一型,政府因自然("有机")结果与代言国内民族而取得法统。
浪漫民族主义反映浪漫主义的理想,反对理性主义,强调符合浪漫理想的种族文化,民俗发展为浪漫的民族主义概念。
格林兄弟受赫德著作之激励,创作出一连串理想化的传说,标明为德国人的故事。
史家朱尔·米舍莱以之为法国浪漫民族主义者之前例。
4.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以共享的文化定义民族主义。
作为民族一员之身份既非自愿(文化无法顷刻而得),亦非遗传(民族成员之子弟若成长于其他的文化中,会被视为外族)。
中国民族主义为文化民族主义之一例,部分是因为中国境内有许多的少数民族(中国民族主义者包含身处台湾内部,反对大陆政府的统治而主张反攻大陆的人士)。
5.国家民族主义:国家民族主义为公民民族主义之变形,通常与种族民族主义结合,意味着民族为贡献于国力与国家主张者之共同体。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为最佳范例,体现于墨索里尼的口号中:“一切为国家;无所自外于国家;无可反对于国家。
”。
其与自由主义中,个人自由的观念以及自由民主之原则相左并不令人意外。
雅各宾俱乐部之建立单一且中央集权的法国政府通常被视为国家民族主义之滥觞。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时代的西班牙,以及现代的凯末尔主义;土耳其民族主义)则为新近的例子。
然而,“国家民族主义”一词通常用于民族主义发生冲突时,尤其是分离主义运动发生于已建立的民族国家时。
分离主义者的说法是,国家民族主义因较不可信与较不民主而败坏国家的合法性。
法兰德斯分离组织称比利时民族主义为国家民族主义。
巴斯克分离组织与科西嘉分离组织同样分称西班牙与法国为国家民族主义。
反过来说,这些国家则称这些分离组织为恐怖主义。
其间没有无可争议的准则来判定孰是孰非,而其结果通常为人民因效忠对象不同而分裂。
6.宗教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以共同的宗教来定义民族。
政府若因严守教义而取得法统,就比较是神权国家而非民族国家。
其实,有些种族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在若干方面具宗教特征。
宗教为群体认同的标志,而非主张民族主义之动机。
爱尔兰民族主义与天主教教义相关,且近一百年来的爱尔兰民族主义领袖们皆为天主教徒,但其早期的(18世纪)许多民族主义者则为基督教徒。
爱尔兰民族主义从未如以神学区分宗教变体、圣母玛利亚的身份、与教宗的超卓地位等。
但对北爱尔兰的若干基督教徒而言,这些宗教改革之前的学说实际上是爱尔兰文化的一部分。
与之类似的是,尽管有犹太复国主义存在,其主流却较为世俗,以种族及文化为基础。
自从英属印度分割后,印度民族主义即与印度教相关。
在现代印度,现代印度民族主义已明显地有包含印度人民党与民族卫队在内的追随者。
7.海外民族主义:海外民族主义(或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的“长程民族主义”)一般指感觉流离失所的民族主义者,如在美国的爱尔兰人与美非两洲的黎巴嫩人。
安德森称此型的民族主义为,想要有民族联系,却又不愿离开寄居地者的“幽灵根基”。
爱国主义爱国主义(patriotism)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
这里的“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或者城市,但是爱国主义一般用于某个国家或者联邦。
爱国即爱祖国,而祖国的直接体现是同胞,国家的直接体现是政权,祖国与国家不是一回事。
公民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国家应该效忠自己的公民。
这就是孙中山、何子渊等革命先驱反抗大清帝国,建立中华民国,但依然被尊为爱国者的根本原因。
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
严格地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经常宣扬爱国主义是一种有需要并且合适的态度。
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国”是道德的标准或价值。
此外,爱国主义还暗示着个体应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和团体利益之上。
在战争时期,这种牺牲会扩大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为祖国战死沙场便是一种爱国主义的体现。
爱国主义是历史地形成的忠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和感情。
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
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和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爱国主义要求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变成自己的行动,努力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自卑感和盲目的民族优越感;同国际主义相联系,既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个坚定的国际主义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是我们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
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不遗余力地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主要表现: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自愿的情绪。
爱国者忠于爱国主义的某一价值,比如对国旗的尊重。
政府推行的官方爱国主义含有高度象征化和仪式化的内容。
这些内容的陈述对爱国主义的推行有着逻辑性的关联,并通过对政治团体利益的表述来得到合法性。
国家纪念碑、阵亡将士纪念日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官方爱国主义通常有着严格的仪式,比如对起降国旗的规定、致敬礼和忠诚的形式。
一些评论认为,正统的爱国主义(非现代的民族主义,而是19世纪国家的产物)必须基于某种形式的共同祖先或者精神图腾。
爱国主义的程度随着时间不同而不同,并且取决于政治社会环境。
典型地,爱国主义程度会在国家受到外部威胁的时候升高。
反过来,变质的爱国主义又会使国家变得好战。
比如一战、二战前的德国与二战前的日本。
爱国主义流派:个人: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感性、自愿的爱国主义。
这种类型的爱国者有着某种确定的爱国观,如对国旗保持尊敬;不仅如此,他们经常坚持认为,所有的公民,都应该具有与其本人相同的爱国观,而不允许有例外。
这种爱国主义在结构上与其它的价值观理念——运动相似,其政治上的表现为,力图让其本人的价值观得到更好的法律支持。
官方:官方爱国主义是具有高度象征性的正式内容的爱国主义,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所有政府总会促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