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旱灾
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原因

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原因气象灾害是指由大气环境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如暴雨、洪涝、旱灾、台风、龙卷风、风暴潮、冰雪灾害、沙尘暴等。
其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无论何种原因,都与大气环境因素有关。
首先,暴雨、洪涝和旱灾是三种常见的气象灾害。
暴雨是由于在局地大气水分过量,而形成的强降水现象。
暴雨常常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积水、农田灌溉不足等问题。
洪涝是由河流、水库、水道等水体的承载能力不足,降雨量超过水体排水能力而引发的灾害。
而旱灾则源于特殊的大气环流,导致地表水分量极度不足,往往会造成干旱气候,严重危及农业、生态等领域的生存与发展。
其次,在中国,台风也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
台风是由海洋热量和地球自转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热带气旋,其引起的风速可达七级以上。
台风在中国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航海危险等灾害,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再次,风暴潮和龙卷风也是常见的气象灾害。
风暴潮是由飓风、台风等强风引起海平面异常上涨,并伴随着更高的波浪,可能在低洼海岸和三角洲地区形成洪水。
龙卷风是由一种特殊的风暴气旋形成的,一般在暴风雨之后产生,且具有短距离移动、瞬间产生的特点。
龙卷风常常造成房屋倒塌、财产损失等重大灾害。
最后,冰雪灾害和沙尘暴也是常见的气象灾害。
冰雪灾害是在寒冷天气下,降水温度低于0时形成的灾害。
它严重影响到道路、机场、铁路等交通行业,同时也造成了电网瘫痪、农业损失等问题。
沙尘暴是由风力将陆地上的尘土撬起形成的大规模沙尘扬起,通常与干燥天气和无人类活动区域有关。
沙尘暴严重妨碍能见度,影响交通和健康。
综上所述,以上几种气象灾害都与大气环境因素有关。
只有对大气环境因素进行准确的预报和有效的防范,才能够预防并减缓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气象灾害应急防御知识

气象灾害应急防御知识气象灾害应急防御知识气象灾害应急防御知识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造成的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灾害现象。
据有关自然灾害情况分析表明,全世界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中,大约有70%左右的灾害是因气象灾害造成的。
因此,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全民积极参与,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气象部门将根据各种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从轻到重向社会发布各种气象灾害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号。
相关部门及公众应密切关注媒体有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报道,及时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最大限度减免灾害损失。
干旱危害及防御措施通常所说的旱灾,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减少而形成的。
干旱程度的确定均与前期降水量、干旱持续日数、地下水位以及农作物种类、品种及其生长发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
旱灾是具有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会使农业受灾,还会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等;还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等。
旱灾防御措施:一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兴修水利,合理灌溉,科学用水;二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选育耐旱品种;三是加强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研究,例如人工增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等;四是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和还湖工作,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危害。
暴雨洪涝危害及防御措施暴雨是指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水量每日达到50.1-100毫升的降雨,降雨量每日超过100毫升的为大暴雨,超过200毫升的为特大暴雨。
暴雨来得快,雨势猛,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它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可能危害人民的生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暴雨应急防御措施:一是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2)雨涝:内涝、渍水;(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土地荒漠化;(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11)雪害:暴风雪、积雪;(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14)龙卷风:局部毁灭性灾害;(15)雷电:雷击伤亡;(16)连阴雨(酸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0)沙尘暴: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大气污染、表土流失。
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4)海水;(5)赤潮;(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7)厄尔尼诺的危害。
(8)拉尼娜的危害。
(1)暴雨灾害;(2)山洪;(3)融雪洪水;(4)冰凌洪水;(5)溃坝洪水;(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地震灾害(1)构造地震;(2)陷落地震:(3)矿山地震;(4)水库地震等;农作物生物灾害(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4)鼠害。
旱灾

1.主要特征: 1.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
一是出现次数多 二是持续布” 阅读“1951~1988年中国干旱等效频度分布” ~ 年中国干旱等效频度分布 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图中能反映出来 的我国干旱灾害的特点 有哪些? 有哪些?
出现频次高、影 响范围广。
分布特征表述
(1)2010年西南地区的旱灾发生的省区主要是 ) 年西南地区的旱灾发生的省区主要是
(1)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 )云南、贵州、广西、四川、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南旱灾的原因
材料一: 年以来, 材料一:2010年以来,西南地区持续干旱,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 年以来 西南地区持续干旱,云南、广西、贵州、四川、 个省区市旱情不断加重,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83%。 个省区市旱情不断加重,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 。 材料二:监测显示, 日至2010年2月23日,西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 材料二:监测显示,2009年7月1日至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521.6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 毫米, 毫米 比多年平均值偏少30%,打破了 ,打破了1959年以来同期平均降水量的最少 年以来同期平均降水量的最少 纪录;平均最高气温为23.7℃,比多年同期平均偏高 ℃,打破了 纪录;平均最高气温为 ℃ 比多年同期平均偏高2.0℃ 打破了1959年以来 年以来 同期平均最高气温纪录;2009年7月至 月至12月 平均水汽蒸发量为822.5毫米 毫米, 同期平均最高气温纪录;2009年7月至12月,平均水汽蒸发量为822.5毫米,比 多年同期平均偏多12%;2009年9月1日至今年 月23日,平均降雨日数为 天, 日至今年2月 日 平均降雨日数为31天 多年同期平均偏多 ; 年 月 日至今年 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少44%,打破了 年以来同期降雨日数的最少纪录。 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少 ,打破了1959年以来同期降雨日数的最少纪录。 年以来同期降雨日数的最少纪录 材料三:据调查,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 材料三:据调查,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 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 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种植面积 大.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 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
旱灾自然灾害证明范文

旱灾是一种怎样的自然灾害旱灾是一种气象灾害,它是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
它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从而引发粮食问题,严重的会引发饥荒现象。
我们通常所说的旱灾,是因晴天的时间很长,导致无雨或少雨现象,最终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严重干旱会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干旱造成水资源不足。
例如我国华北地区,因近几十年来,降水量不断逐年减少,加上人们长期以来对地下水过度使用,导致水位逐年下降。
这样就使得沿海一些城市有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现象。
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十分严重。
我国近40年来,全国农田受旱灾面积约占全国受灾总面积60%,导致大量粮食减产。
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中国工农业的生产发展,也阻碍了很多大、中城市的发展,甚至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定。
20世纪60年代末期,非洲撒哈拉沙漠周围一些国家发生的旱灾,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它是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为严重的一次旱灾。
这次非洲旱灾遍及34个国家,近一亿人口处在饥饿的险境中。
干旱危害的程度,不仅与干旱的强度有关,而且还与干旱的范围有关。
例如,1972年出现在中国的全国性干旱,主要是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以及西风环流形势的不稳定发展的影响,而形成的大范围干旱。
此外,大范围干旱还与其他行星的活动有关。
比如太阳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就与大范围的旱涝有着密切关系。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大范围旱涝与厄尔尼诺现象,也与其有密切关系。
由此可见,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异常发展,是形成大范围干旱的主要原因。
江、河的区别在于地域和规模上。
“江”在长度、流量、流域和规模上较大,而一些小的河流称为“河”。
它们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灌溉、航运、发电、养鱼及城市供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聚水而居,因此,世界各地的大小河流都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活动场所,被人们看作是生命的源泉、人类文明的摇篮。
如尼罗河、黄河、幼发拉底河、恒河等世界著名江河,都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产生了埃及、中国、巴比伦和印度等文明古国。
6-1 气象灾害 洪涝和干旱课件(34张PPT)

2、旱灾 当干旱持续时间长较长,影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世界上旱灾频发区
非洲
亚洲 大洋洲
2.干旱灾害的分布(世界) Distribution of drought disaster
•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
• 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2.干旱灾害的分布 (我国) Distribution of drought disaster
读图,说出我国旱灾多发区。
我国东部季风区易发生旱灾; 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 发区
为什么华北地区旱灾发生最 频繁、影响最严重?
华北地区:旱灾频繁、严重
“春雨贵如油” 春旱
——F-C and d-reduction
5.洪涝灾害的对策 The harm of flood disaster
工程措施:
建分洪、泄洪区 裁弯取直、修建水库、修筑堤坝 恢复植被、疏浚河道 退田还湖还河
非工程措施: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法律法规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加强监测预报
贵州望谟县特大洪涝灾害
案例
• 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
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
带海洋性气候区
—— Climatic factors
• 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 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 Topographical factors
3.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 Distribution of flood disaster
·西南地区 夏季受西南季风干热风和 高温天气影响,形成四季均可发生的旱灾
3.干旱灾害的危害 The harm of drought disaster
气象灾害——干旱和洪涝2

形成因素和条件
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 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少,年平均蒸发量大。 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少,年平均蒸发量大。 天气:在作物生长期连续晴天、少雨。 天气:在作物生长期连续晴天、少雨。 农作物缺水受旱,农业减产,农民受损。 农作物缺水受旱,农业减产,农民受损。 地理条件: 地理条件: 常年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少云雨; 常年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少云雨; 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人口、农牧业分布,缺少人工供水设施条件。 人口、农牧业分布,缺少人工供水设施条件。 人文因素: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作物品种、城市建设、人口增长、 人文因素: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作物品种、城市建设、人口增长、 水利工程、生产水平等。 水利工程、生产水平等。 旱灾发生及其损失与人为影响分不开,有一定的相对性。 旱灾发生及其损失与人为影响分不开,有一定的相对性。 旱灾的灾情大小,一方面相对于生态环境而言, 旱灾的灾情大小,一方面相对于生态环境而言,更重要的方面是 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 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
基本概念
大水; 山洪、 洪:大水;如:山洪、洪峰等 洪水: 大水。 水流量、 洪水 : 大水 。 水流量 、 水位超过正常情 况。 洪涝:被过多的水淹没;洪水淹没。 洪涝:被过多的水淹没;洪水淹没。 涝灾:被水淹没而形成的灾害。 涝灾:被水淹没而形成的灾害。 那么,洪水与洪涝有何区别呢? 那么,洪水与洪涝有何区别呢? 有何区别呢
我国洪涝灾害的季节差异
东部季风区:夏秋多,冬春少; 东部季风区:夏秋多,冬春少; 东北松花江流域:春汛; 东北松花江流域:春汛; 黄河上游、下游河段:初冬、初春(凌汛) 黄河上游、下游河段:初冬、初春(凌汛)
(4)带来的后果: 带来的后果: 淹没或冲毁各种设施。 淹没或冲毁各种设施。 预防措施: (5)预防措施: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 。 工程: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工程: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 和分洪区等 非工:加强管理、建立预报警报系统、 非工:加强管理、建立预报警报系统、 实行保险制度、 实行保险制度、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 对策。 对策。
中国的气象灾害—旱灾

人均径流量小; 植被:农作物需水量大; 土壤:冬季降水少、土壤墒情差(墒情:我国北 方旱作农业区通常把土壤含水状况 )。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 生活用水量大。
夏季风到达东北较晚,盛夏时节,日照时间 长,蒸发量大。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旱灾
考纲要求
1.旱灾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文原 因)、危害、应对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2.旱灾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3.旱灾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一、旱灾
1.旱灾的概念
干旱: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 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旱灾: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 形成的气象灾害。
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
阅读下列2则资料,理解旱灾的概念,总结我国旱灾的主要特征。
资料1: 在1951年至1990年的30年中,全 国共发生旱灾300次。例如北京地区在1470- 1949年间发生干旱170次,其中115次是连年发 生的。1939-1945年干旱竟持续7年之久。如 长江中下游地区1966-1968连续3年干旱; 1951-1980年我国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和伏 秋连旱的年份有14次。 资料2:1928-1929年陕西大旱,2010年云 南发生百年一遇旱灾。近30年因旱灾损失粮食 1532.1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损失总量的50%。
[随堂巩固]旱灾风险是指干旱发生及其造成 损失的概率。下图示意内蒙古西南部某地旱灾风 险等级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旱灾风险的分布特点,并简述 旱灾对当地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9分)
特点:中西部风险较高,东
南部、东北部风险较低。(3分)
影响:导致水资源紧张(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潮的形成
2、读图1、图2,回答:下面两图反映了我国东部地区一 周内经历的一次冷锋天气过程。
(3)读图2,:随着锋 面向东南方向移动,说 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的天气将如何变 化?
图2
寒潮的形成
寒潮是强冷锋天气
2、读图1、图2,回答:下面两图反映了我国东部地区一
周内经历的一次冷锋天气过程。
(1)读图1,:说出此时我国华北、东 北等北方地区的天气特点及形成原因。
发布寒潮预报或紧急警报
基础设施 防灾减灾意识 耐寒品种等
据图描述广西旱情的空间分布特
点:
;
谚语——旱灾区域特点: “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东北夏旱 “春雨贵如油”——华北春旱 “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
中国旱灾时空分布: 时空交替性分布
如果夏威夷高压势力强大, 位置偏西偏北, 则我国的东南季风势力强 (强/弱),锋面雨带在 南方停留时间 短 (长/ 短),夏季,我国 南 (南/北)方易出现旱灾。 当然,这时我国 北 (南 /北)方易出现 涝灾 , 即 南旱北涝 。 反之,则 南涝北旱 。
寒潮的防御措施
预防寒潮,重要的是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
加强防灾减灾管理 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做好防冻准备。 培育和推广耐寒品种
气象 灾害 寒潮 (我 国为 例)
防御 措施
寒潮的知识小结
形成原因 分布特点
强冷锋天气
分布广、频次高 冬半年
造成影响
利与弊
影响因素 (灾情)
距源地远近、地形、 (经济水平、基础设 施、防灾减灾措施)
2、减少杀灭病毒:低温可减少杀灭病毒,降低人们感染疾病的机 会。
3、促进地球表面热量交换:大风天气可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 换,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4、带来风力资源:大风是一种宝贵的、清洁可再生的动力资源, 举世瞩目的日本宫古岛风能发电站,寒潮期的发电效率是平时的 1.5倍。 5、净化城市空气:大风可使城市上空的污染物很快扩散,不易形 成空气污染。
Hale Waihona Puke 我国旱灾形成的条件气候条件——降水少,蒸发强 锋面雨带尚未到来,降水少; 气候异常夏秋季节,降水偏少; 受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
人为条件——需水量大 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用水量大;正值农作物生长季节, 需水量大;工业发达,需水量大。
其他条件——地表水资源不足
大风
冰雹
大雪
冻雨
船只被毁
建筑物倒塌
沙尘暴
基础设施被毁
身体健康
航行受阻
寒潮对农业的影响:主要在春秋季。春季寒 潮易冻伤作物幼苗;秋季寒潮常影响作物成熟。
交通堵塞
农业减产
牧业减产
寒潮的有利影响
1、 可以杀灭细菌害虫:寒潮带来的低温,是最有效的天然“杀 虫剂”,可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病虫害,减轻来年病虫害。所 以民间有“寒冬不寒,来年不丰”的说法。据各调查数据显示, 凡大雪封冬之年,农药可节省60%以上。
寒潮的有利影响
6、带来丰富的降水:我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 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利于缓 解冬天旱情,另外大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还可以像 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
7、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雪中的氮氧化物含量高, 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使土壤中的氮氧化物大幅提高。 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从而增加土中有机肥料。 所以说“瑞雪兆丰年”。
地表径流量少;地表坡度大,地表水不易存留;土层较薄, 不易储水;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易形成渗漏。
寒潮的形成
读图思考: 1、冷锋的形成及冷锋过境前后的天气现象。
寒潮的形成
图1
(1)读图1,:说出此 时我国华北、东北等 北方地区的天气特点 及形成原因。
(2)读图1,:说出此 时我国长江中下游等 东南地区的天气特点 及形成原因。
(2)读图1,:说出此时我国长江中下 游等东南地区的天气特点及形成原因。
图1
(3)读图2,:随着锋面向东南方 向移动,说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的天气将如何变 化?
图2
寒潮的形成源地
亚洲高压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 部,大陆北部和极地附 近的冰雪洋面由于纬度 高,冬季气温很低,冷 气团在此不断堆积。冷 气团的不断堆积加强, 导致气流下沉,使近地 面气压增高,形成亚洲 高压。受亚洲高压的影 响,气流由高压中心向 外辐散,由于我国位于 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因 而盛行西北风。当亚洲 高压强大到一定程度时, 西北气流就像决了堤的 海潮一样,汹涌澎湃地 向我国袭来,这就是强 大的寒潮天气。
寒潮在我国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读图思考: 1、为什么寒潮可以一直 南侵影响到长江中下游 地区、两广地区甚至海 南?
2、为什么四川盆地不易 受到寒潮的影响?
3、为什么青藏高原、云
影响因素:距源地远贵高近原、的滇地南谷形地不易 受到寒潮的影响?
寒潮造成的影响 寒潮的天气表现:剧烈降温,大风、冰冻、雨雪等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