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中的形式问题

合集下载

康德美之形式的四种内涵——兼论康德美学基本问题的争议与解决

康德美之形式的四种内涵——兼论康德美学基本问题的争议与解决

» 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创新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SY2019B1 1 ) 的成果。感谢张志
伟 、舒远招、李伟、刘作等学者的宝贵建议和修改意见。

张志忠:《康德的自然合目的性原则的实用意义》,《揭谛》2006年 第 1 0 期。

本 文 的 “表现论” ( theory of e x p re s sio n )是从美的事物表达了审美理念和理性理念的意义上说的,而与
2 0 世纪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主义(ex p ressio n ism )无 关 (参见朱会晖:《康德艺术论中的形式主义与表现论之间的
张力》,《文艺研究》2018年 第 7 期)。
25
皮 采 泰 鸯 2021年 第 3期
盾 ,是 否 存 在 “万物皆美” 的困境,以及鉴赏判断的普遍有效性的“证成”等作出澄清和 分析,以为我们深入地理解康德美学思想及其对后世哲学乃至美学本身的影响奠定进一步的 基础。
具体来说,康德认为通过知性范畴之殊化而得到的经验性知识命题的总和,总是极大地 丰富和偶然的,而它们要被有意义地观察和理解,亦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普遍必然性 的知识,就必须被置于一个系统的统一性体系之中并通过其“检验”。简言之,理性的系统 统一性的原理是特殊的经验性法则能够成为普遍有效的自然规则的“试金石”,据此凡是不 适应此系统性原理的经验性法则都是不正确或者是“有缺陷的”© 。而作为系统的统一性原 理 ,康德认为它既非来自实践理性(因为实践理性与经验领域完全无关),也非来自知性 ( 因为知性只能通过范畴的感性化来提供特殊的自然法则),而 是 来 自于判断力。但是规定 性的判断力本身并不产生任何原理,因为它用来统摄特殊直观的普遍规则要么来自知性,要 么来自理性。由此康德认为知识的系统统一性原理只能来自于反思性的判断力。但这条原理

浅议“美在形式”

浅议“美在形式”

浅议“美在形式”“美在形式”的思想及其变化作为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为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并指出了此思想中存在的谬误。

标签:美在形式;内质;谬误“美在形式”作为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其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仁智各见、充满纷争的问题。

从古希腊早期一直到后现代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都层出不穷,而今天站在科学主体论的思想基础上,我们将用科学整体的目光来对这一思想进行重新的审视。

一、“美在形式”之说“美在形式”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们认为,美是形式,他们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种和谐就是关涉形式的问题。

柏拉图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那么,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赋予和对美本身的摹仿,艺术则是摹仿的摹仿,与真理相隔三层。

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才能得以成为确定的事物。

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形式是万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

古希腊时期,还用“隐德来希”意指质料中的形式。

在温克尔曼看来,形式的美乃是希腊艺术家们的首要目的。

在康德那里,我们也找到了“美在形式”的思想踪影。

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把他的注意力首先放在引起美感的对象的形象显现形式上,认为审美判断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涉及内容意义;他认为美感产生于主体对个别对象的形式的观照,从而得出了“美在形式”的结论。

在现代,贝尔就提出了“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观点,他认为,一切视觉艺术都必然具有某种共同性质,没有它,艺术就不成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这种“共同的性质”在他看来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康德遵循18世纪的美学传统,把鉴赏判断等同于关于美或丑的审美判断,下面是搜集的一篇关于康德对美的认识的,欢迎阅读参考。

从形式上看,康德指出美的判断包含一个双重的逻辑特性(logischeEigentümlichkeit):一方面,“鉴赏判断就愉悦而言是带着要每个人都同意这样的要求来规定自己的对象(规定为美)的,好像这是客观的一样(alsobesobjektivw re)。

”[1]123另一方面,“鉴赏判断根本不能通过论证根据来规定,就好像它只是主观的一样(alsobesbloβsubjektivw re)。

”[1]125就传统而言,近代唯理论美学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的,经验论则认为是主观的,康德认为美既非主观又非客观,美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

一、美的“好像主观性”(一)美不是客观和概念性的一方面,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开篇就认为美的判断是“感性的”(sthetisch)①:“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而联系。

”[1]37美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而对sthetisch一词含义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美不是客观的以及康德美学思想的发展。

康德对于sthetisch的看法经历许多变化。

在1781年第一批判中认为只是指作为认识能力的先验感性论,反对鲍姆加通认为有美的先天原则和科学[2]26.在1787年修订版中则开始发生变化,sthetisch可以“部分在先验的意义上、部分在心理学的含义上来采用”[2]26.这种所谓的双重含义后在“第一导论”中得到了集中阐发,在那里康德认为sthetisch既可以理解为“表象与一个作为现象的对象在对该对象的认识上的关系”,即指隶属于认识能力的感性论,也可以指鲍姆加通意义上的“一个表象与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的关系”,即与情感相关[3]152.因而sthetisch既可以指与认识相关,又可以与情感相关。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的美学思想是他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他关于审美经验、审美判断和美的概念等方面的思考。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主观的经验,即美并非存在于外部物体本身,而是由个体的感知和情感创造出来的。

他强调审美经验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纯粹基于感知的形式和结构。

其次,康德提出了"美的判断力"的概念,即我们运用美的判断力来作出审美判断。

他认为美的判断力基于一般性的可共享的规范,其判断不是基于个人的偏好,而是基于普遍可认同的美的特征。

康德还提出了"美的意象"的概念,即美的对象是通过感性经验中的形象呈现出来的。

他认为,美的意象要具备"终极性",即其没有任何自然的目的或实用价值,只存在于纯粹的审美感受中。

然而,康德的美学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的重点放在了主观的审美经验和个体的判断力上,忽视了美的客观属性和外部物体自身的特征。

其次,他的美的判断力建立在一般性规范的基础上,但这种规范的确定性和普遍性难以界定和证明。

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后来的美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形式美学和审美伦理方面。

然而,他的思想也面临一些质疑和批评,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发展。

从康德到康定斯基_艺术先验形式论的四种范式_李立

从康德到康定斯基_艺术先验形式论的四种范式_李立

从康德到康定斯基艺术先验形式论的四种范式*李 立1, 娥 满2(1.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92;2.昆明理工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摘 要] 通过梳理西方美学史从康德、荣格、阿恩海姆到康定斯基这四位美学家关于艺术形式的观点、思路,本文考察了纯粹形式、原型形式、格式塔形式和抽象形式这四种艺术的先验形式论范式,从而为艺术形式主义寻索一种先验论的格局、根基和脉络。

[关键词] 先验形式;原型形式;格式塔形式;抽象形式[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7)05-0087-05任何事物、事象,抛开纷繁、复杂的表象,于其中抽象出的关系、结构、秩序等,这就是形式。

在某些思想家看来,形式具有超时空性,是永存的,因而也是先验的。

在西方美学史上,先验论代表着艺术形式主义的深层思想根源。

这里,我们选择四个视点来审视艺术形式主义与先验论的渊源。

这四个视点依次为康德的 先验形式 、荣格的 原型形式 、阿恩海姆的 格式塔形式 和康定斯基的 抽象形式 。

一、先验形式论的奠基者康德: 美在形式康德是艺术先验形式论的发轫者,他认为 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

[1][p.74]从审美判断的角度说,这一命题可以表述为:(先验综合)审美判断之所以可能在于它是只关涉到先验纯粹形式的判断。

形式的先验性、纯粹性是相对于经验性而言的。

实际上,康德认为,举凡形式均是先验的。

被我们视为经验形式的,仅仅是事物的感性品质如色彩、音响、质地等,不是纯粹的形式。

因此,按照康德的标准,经验形式的提法不能成立。

那么,康德是如何借 先验形式 这个范畴来界说审美判断的呢?他从四个角度(或说契机)对审美做出说明: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1][p.47](质)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1][p.57](量)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在它不具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时。

论“有意味的形式”

论“有意味的形式”

贝尔首先在回答“什么是艺术”问题时,提出了艺术乃“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审美假说。

他认为,所谓的艺术品,会给反应敏捷的人以特殊的审美感情。

他想找到的正是“唤起我们审美感情的一切审美对象中普遍的而又是它们特有的性质”,这样“就会找到艺术品的基本性质,即,将艺术品与其它一切物品区别开来的性质”(P3)。

于是贝尔提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P4)。

“离开它,艺术品就不成其为艺术品;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没有。

”即贝尔是由情感出发来探讨审美和艺术本质的。

“有意味的形式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艺术家的感情只有通过形式来表现,因为唯有形式才能调动审美感情”,“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之基本性质”。

显然,贝尔是从审美体验角度去定义艺术的。

贝尔也在一开始就明确了艺术的敏感性对美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另外当然尚需清晰的思考能力。

然而,随之贝尔意识到了个人审美体验的单一性和主观性的危险。

于是他论述道:任何审美方式都不可能建立在某种客观真理之上,而是基于一定的审美判断的基础,即一切审美判断都是个人鉴赏力的结果。

不过,也并不能由此而判定任何审美理论的失效。

贝尔认为“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揭示了视觉艺术品的共同和独特的性质的理论。

于是进一步阐释,按照某种不为人知的神秘规律排列和组合的形式,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感动我们,而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按照这种规律去排列、组合出能够感动我们的形式。

这种动人的组合、排列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有审美能力的人从一件作品中得到了审美的情感,那么这就是一件艺术品;而若一个人对艺术品无动于衷,则他就没有艺术敏感性。

这里的推论存在着相当大的主观化的危险。

“有意味的形式” 来自于艺术家的审美感情,而人们的审美感情又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这就成了李泽厚所指责的循环论证。

美学考试题及答案2023

美学考试题及答案2023

美学考试题及答案2023 # 美学考试题及答案2023一、选择题1. 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A. 艺术创作技巧- B.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C.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D. 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答案:B2.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A. 亚里士多德- B. 黑格尔- C. 柏拉图- D. 康德答案:B3. “美”的英文单词是:- A. Beauty- B. Art- C. Aesthetic- D. Design答案:A二、判断题1. 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与个人的文化背景无关。

(错误/正确)答案:错误2. 现代美学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错误/正确)答案:正确3.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价值。

(错误/正确)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康德美学中的“自由美”和“依附美”的区别。

答案:康德在其美学理论中区分了“自由美”和“依附美”。

自由美指的是不依赖于任何概念或目的而存在的美,它是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观众在欣赏时不受任何概念或目的的限制。

而依附美则是指与一定概念或目的相关联的美,它依赖于观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以及作品是否符合某种目的或功能。

2. 描述黑格尔美学中“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观点。

答案: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理念通过感性形象的显现。

在他看来,艺术作品的美不仅仅在于其形式的和谐与平衡,更在于它能够表达出某种普遍的理念或真理。

艺术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感性存在,使观众能够直观地体验到理念的美。

四、论述题1. 论述现代美学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

答案:现代美学强调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与日常生活隔绝的领域,而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现代美学认为,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和表达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互动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够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作者:宗白华康德(1724—1804年),德国资产阶级的学者,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第一个著名代表。

当时的德国和西欧其他国家比起来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德国资产阶级是一个眼光短浅、怯懦怕事的阶级。

它的革命虽然是不彻底的,但毕竟在观念上进行了反封建的斗争,马克思曾说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康德承认客观存在着“自在之物”,但又说这“自在之物”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所不能把握到的。

康德哲学中有着明显的两重性,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但是这种调和归根到底是想在唯心主义、即他所称的先验的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在美学里表现得尤其显著。

康德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也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奠基人。

康德的美学又是他在和以前的唯理主义美学(继承着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系统的鲍姆加登)和英国经验主义的美学(以布尔克为代表)的争论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所以是一个极其复杂矛盾的体系。

我们先要简略地叙述一下康德和这两方面的关系,才能理解这个复杂的美学体系。

一康德在他的美学著述里,对于他以前的美学家只提到过德国的鲍姆加登(Baumgarten)和英国的布尔克(E.Burke),一个是德国唯理主义的继承者,一个是英国经验主义的心理分析的思想家。

我们先谈谈德国唯理主义的美学从莱布尼茨到鲍姆加登的发展。

鲍氏是沃尔夫(Wolff)的弟子,但沃尔夫对美学未有发挥,而他所继承的莱布尼茨却颇有些重要的美学上的见解,构成德国唯理主义美学的根基。

莱布尼茨继承着和发展着十七世纪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唯理主义的世界观,企图用严整的数学体系来统一关于世界的认识,达到对于物理世界清楚明朗的完满的理解。

但是感官直接所面对的感性的形象世界是我们一切认识活动的出发点。

这形象世界和清楚明朗、论证严明的数理世界比较起来似乎是朦胧、暖昧,不够清晰的,莱布尼茨把它列入模糊的表象世界,这是“低级的”感性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美学中的形式问题
【摘要】康德是有形式主义的倾向的,而在崇高美的探讨中又将原本已经定义为无关利害的审美和善联系起来。

笔者对于康德的理论理解很肤浅,但康德的理论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而阅读康德有关章节,理清康德关于形式于美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康德;形式主义;现代派;艺术形式
康德将审美独立出来,给了审美独立于真和善的地位。

康德追求审美的这种纯粹,有重要的意义。

但显然,真善美三者并不是割裂的,求真、求善和求美的人,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父亲、儿子丈夫可以是同一个人一样。

宗白华评价康德“他的这种洗刷干净的方法,追求真理的纯洁性”“但却把有血有肉的生活在社会关系里的人的丰富多彩的意识抽空了”,虽然激烈但是也有其道理。

在一个整体当中审美的判断显然会受到求真和求善的判断的影响,虚伪而心如蛇蝎的女子即便貌美如花也不会被认为是美的。

康德认为这种判断已经带进了功利的目的,不能算作审美的判断。

而在康德之前有更多的哲学家认为,美就是善。

既然人是一个整体,对于美的判断受到善的判断和真的判断就是很正常的了。

美的判断之所以受到真和善判断的影响是因为真、善有可以归于美的地方。

与美相关联的因素是感情、感觉、情绪、想象力等,美的本质据在于情感。

而真和善恰巧也可以引发很多的情绪和情感。

饥肠辘辘的人看到面包自然会欣喜若狂,饥饿的人认为面包是好的,这是一种功利的判断,由于这种判断和极饿得食的经历,他又产生了欣喜若狂的情绪,这种情绪就与美相关了。

把这种体验写下来不就是文学?莫言的小说中有很多表现这种饥饿的体验,他的小说是文学,就应当是审美对象,换言之,这件事就是美的。

我们通常会认为,人格的善是美的,与人格光明的人相处,会觉得心胸开阔,心神畅快。

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是美的,因为这种人格激起了我们心中对光明的向往之情。

善会带给人们很多情感和情绪,因而影响到了美。

与此相似,真也是如此。

我们经常觉得真理是美的,因为真理在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之外,还廓清了人们内心的困惑,使人们觉得内心豁然开朗、前途一片光明,希望就在眼前,正是这种情绪的产生才让人们觉得真理是美的。

一、知、意归于情
现代派的许多作品不被人认为是美的,但是这些作品既然能够带给人情感的触动,就与美相关。

有一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注意的东西经过艺术的表现就被人认为是美的,朱光潜在《谈美》中讲到距离对于美的重要性。

其实,这是因为艺术家在表现这些对象的时候突出了其中能触动人情感的因素,因而才那样美。

当然,这并不是说真、善就一定美。

原因是并不是所有真、善都能引发人们的感情。

没有人会认为“1+1=2”是美的,因为它已经太久被人们习以为常了,人们都已经对它没有感觉了。

也很少有人会觉得一双普通的筷子(如果它不是艺术品)美,尽管我们每天都需要用它来吃饭,毫无疑问它是善的。

我认为,美的本质在于感情。

真、善之所以会影响美,是因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真善经常会影响人的感情。

但是真、善不能代替美,更不能等同于美。

二、形式的三分
艺术品可以从“形”、“质”两方面去分析。

形式通常与民族的生产生活有关,如中国的毛笔,决定了中国画以线造型为主,而西方的画笔是块状的,决定了西方画以面造型为主。

而这两种不同的形式给人的审美感受本身就是不同的,线条本身是流动的,有着时空双重属性,给人以灵动之感,而面则是空间的,立体的,但是它是凝滞的。

而“质”则更关乎民族核心的东西——民族的情感。

从知、意可以归于情出发,我觉得艺术形式大概有这么三种:一种是纯形式,形式本身就是美的。

通常这是因为它的形状、节奏、颜色、比例与人的内在节律之间产生了一种和谐的关系,(引)因而才是美的。

这类艺术品最典型的应当数某些抽象派作品,如蒙德里安的冷抽象,色块、直线、比例,这些纯形式以其内在的和谐能给人一种感觉和触动,带给人美的感受,就是纯形式的欣赏。

第二类也是最多的一类,应当是“形”“质”兼美。

即艺术品的形式本身是美的,其承载的内涵也是美的。

例如“意象”,中国绝大多数的“意象”都是美的,无论是“杨柳”“明月”还是“梅兰竹菊”,这些意象,就其本身而言,颜色、线条、色块、姿态等都是美的,但除此外,它们的美还在于“质”——承载的内涵。

“杨柳”承载着征人思妇、思乡怀人这些情感,这些情感与美相关。

“梅兰竹菊”则承载着隐逸高洁、坚贞不屈的人格理想。

这与情感相关,也是美的。

这些情感来源不同,有的来源于直接的联想,如“杨柳”因为古人经常折柳送别,因而对“杨柳”产生送别的联想是生活的直接联想;而有的则是在文学内部的发展过程中因历史的积累而具有的文化意义,如“明月”,明月在生活中与思乡并无关系,但是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里共婵娟”的诗歌创作当中,明月成了与思乡相关的意象,后来也就具有了思乡的意味,这不是生活赋予它的,是文学自身的发展使然。

当然,很多意象源于生活的联想,而后又经艺术本身发展所赋予和强化的意义,而具有了现在的意味。

但这种“意象”都是一种“形”“质”兼美的审美对象。

第三种美,即“形”本身没有任何的美感可言,但是它承载的“质”却能给人联想,触动情感,因而与美相关。

比如一块砖瓦,也许在根本不会引人注意,也绝对不会触动情感,但是如果告知观者这是当年北京故宫的砖瓦,就会引发人们对于历史的联想和叹惋,触动人们的感情,这块砖瓦就成了审美对象,尽管就其“形”本身来说并不美。

参考文选:
[1]陈太胜.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