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
浅谈城市郊野公园构建策略

浅谈城市郊野公园构建策略作者:韩叶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8年第12期21世纪以来,我国大中型城市掀起了郊野公园规划建设的热潮,以此保护城市的生态资源免受城市开发建设的侵蚀,阻止城市建成区无序蔓延。
其中深圳塘朗山,北京绿堤公园、上海滨江郊野公园等一批建成的郊野公园广受市民好评,成为国内郊野公园建设的成功实践。
2 郊野公园的构建策略的探讨2.1 选址多样化郊野公园必须具有一定规模的占地面积才能起到有效的生态保护作用。
面积是决定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对生境结构和生境隔离状况也有重要影响。
英国郊野公园要求面积至少在10hm2,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可供郊野公园建设的地块主要为以下用地类型:城市现有防护林、城市外高速路防护林带城郊农业用地、城郊森林。
以上四种类型的土地之外,具备优美的自然风景资源、具有美学感染力的的地区,均可以作为选址地来建设郊野公园。
此外,开发不仅局限于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的地区,可以利用郊区的废弃恢复用地、垃圾填埋场,对其采用生态恢复的方法加以绿化,不仅可以减少废弃地所产生的污染源,还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
2.2 生物多样性郊野公园建设应尊重自然环境条件,结合项目现状,以原有地形地貌、林木植被为基础,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利用现有资源。
应在植物种植规划前进行现场苗木普查,研究当地的植被特色,这样一来能保存当地植物的遗传基因,同时可以减少外来生物入侵的风险。
在原有植被基础上种植合理的密度和规格。
以乡土树种为主,注重林相、林木色彩搭配以及林下公共活动空间,逐步形成多树种、多层次、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形成景观的多样性。
2.3 环保节能性郊野公园的建设过程应强化环保意识,公园建设中的建筑和设施都尽量以当地自然材料为主,尽量防止对资源的破坏,建成后的公园应积极地给游客们传达出环保的意识,回归自然的环境。
香港在建设郊野公园中采用原生态的做法,为保持山路的原貌,增加石粉渣铺路设计登山道。
厦门郊野公园规划方案

厦门郊野公园规划方案引言厦门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山水环境。
为了保护和开发这些资源,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娱乐场所,厦门市政府决定规划建设郊野公园。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厦门郊野公园的规划方案。
1. 背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厦门市郊区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郊区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自然景观和活动场所,郊野公园的规划成为了必要的措施。
2. 目标厦门郊野公园的规划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和改善自然环境;•提供休闲和娱乐设施,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弘扬自然文化和生态教育,增加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 规划原则在制定郊野公园规划方案时,我们遵循以下原则:•生态优先: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为首要任务;•公众参与: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方案更贴近市民的需求;•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平衡,确保规划的可持续性。
4. 规划内容4.1 自然保护区厦门郊野公园将设置多个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
在自然保护区内,禁止破坏环境、捕杀野生动物等行为,并设立相应的巡逻和监控机制。
4.2 休闲区为了满足市民的休闲和娱乐需求,郊野公园将设置多个开放的休闲区。
这些区域将配备餐饮、游乐设施、健身设备等设施,以提供不同种类的娱乐和放松方式。
4.3 生态教育区为了增加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厦门郊野公园将设立生态教育区。
在这里,将举办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如讲座、培训、展览等,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知识。
4.4 活动区郊野公园中还将设置多个活动区,为市民提供举办各类户外活动的场所。
这些活动区将配备露营设施、烧烤区、运动场地等,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户外活动需求。
4.5 交通规划为了方便市民前往郊野公园,公园将设置多个停车场,并增加到公园的公共交通线路。
此外,还将修建步行和自行车道,提供更多的代步选择。
5. 实施计划为了高效地推进厦门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1.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包括设计、设施规划、环保措施等;2.进行土地征用和基础设施建设;3.招标选择合适的承建单位,并与其签订合同;4.开展相关的环保和施工监管工作;5.完成公园的主体建设和设施安装;6.进行相关的生态恢复和景观美化工作;7.运营和管理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探讨

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探讨摘要:郊野公园作为能满足“三生”发展的综合型公园,近年来受到政府重视并纷纷付诸实施,但由于对其的作用认知不足,普遍重建设而轻运营管理。
郊野公园的产业定位和运营管理恰恰是建设运行全过程中的难点。
结合和借鉴国内外公园管理的经验,本文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不同类型的郊野公园现有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使其综合效益发挥到最大,更好地为城市及乡村的和谐运转发挥可持续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郊野公园;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可持续性;科技智慧1.引言郊野公园主要是为城镇居民提供一系列自然环境下放松、游憩休闲和体育活动的场所,开放性较高,而收费很低。
在我国,郊野公园主要采用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投资主体”的方式,政府负责前期的出资建设,但后期投入公园维护和运营的资金相对较少,由于郊野公园缺少盈利性项目资金回笼,在公园运营方面政府难以拿出大量的资金,门票收入成为公园运营的主要收入,而其中40%是税收收入,难以维持公园运营,导致很多公园运营不良。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开放式郊野公园的数目不断增多,开放后游客增加使服务与管理压力增加,对郊野公园的使用功能要求越来越多,同时设施的负荷也增加,郊野公园的维护和运营的成本也与日俱增。
郊野公园反而成为城市经济的负担。
所以仅依靠政府财政支出来满足公园运营的需求远远不够。
而且传统的郊野公园功能比较单一,趋同性比较强,多单纯从生态的外貌特征方面入手,没有足够丰富的具有引导性的活动空间,并不重视如何把人吸引到公园里,从而活力不足。
而只有客流参与度比较高的郊野公园,具有吸引力,从而有相对充沛的资金,运营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郊野公园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生态载体,开发建设与运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要从城市规划更大的系统上去看待郊野公园的定位,在建设初期就策划好如何运营,有效引导公园运转进入良好状态.。
图1 《北京总体规划(2016-2030)》中的市域绿色空间体系Fig 1. The municipal scale greenspace planning for Beijing as in the Master Plan (2016-2030)2.我国目前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与运营存在的几个问题2.1 郊野公园开发建设目标单一以北京市郊野公园为例,其主要建设在北京绿化隔离带上,与九条楔形绿色廊道形成网络交织,起着重要的城市生态防护作用,这些场地上保留了很多防护林,由此建设发展成郊野公园,开发建设往往是过于强调其生态防护作用,其次才是满足市民休闲散步科普教育等需求,忽视园区互动性的功能空间,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无法形成稳定的客流。
浅析郊野公园发展现状与对策

强调 保 护 自然 与 生态 的前 提下 , 结合 地 区特色 挖掘
个性 空 间 , 分发 挥其 改善 城市 环境 质量 和提 升人 充
3 郊野公园存在 问题与对策
31 郊 野 公 园 建 设 中存 在 的 问题 .
文需 求 的作用 。 地开 发建 设 中应最 大 限度 的减少 311 缺 乏 政 策 引 导 场 .. 对基 地原 有 自然景 观元 素 的改变 。植 被 、水体 、 建 在我 国郊 野公 园建设 起步 晚 ,但 发展 较快 , 现
板 块 化 的基本 保 障 。 理带 来不便 因素 , 为城市化 进程 带来 负面影 响 。
31 .. 缺 乏 科 学 、 2 系统 规 划
21 以人 为 本 .
环 境 优 先
将 现有 的绿 化 隔离 带 改 建 郊野 公 园项 目的启 规 划包 括 土地 利 用 规划 市 周 边郊 野公 园的 迅 速发 展 , 带 为 多样 性 保 护规 划 、 共设 施 规 划等 , 野 公 园建 设 公 郊 了保 障城 市环 境 建设 健 康 科 学 、 持续 发展 , 家 过程 中缺 乏合 理布 局 , 之没有 完善 的建设 和管 理 可 专 加 提 出 了 “ 人 为 本 , 境 优 先 . 持 系统 性 ” 以 环 坚 的原 体 系 . 得实 际建设 过程 中过 于强调 保 留现状或 改 使 则 。郊 野公 园 的建 设 首要 目的是保 护 现 有 的人 文 造过 度 的现象 均不 同程度 出现 。
载 生态 功 能之 外 , 承 担 景 观休 闲 , 还 为市 民提 供 多 2 . 突 出特 色 功 能 互 补 3 样化 休 憩场所 , 合北 京城 市空 间发 展与 建设 的需 符 北京 郊野 公 园建设 是 以绿 化 隔离带 为依托 。 而
郊野公园的发展趋势与景观优化

郊野公园的发展趋势与景观优化作者:孙振伦焦洋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20年第12期摘要:大力在城市附近建设郊野公园是实施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推动城市边缘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城市郊野公园的应用对城市附近的郊野景观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无意义浪费。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郊野公园的实际建设以及投入使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针对我国郊野公园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在保持自然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和资源环境完整的前提下,使郊野公园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目的,突出自然景观特色。
希望本文可以为现代城乡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郊野公园;寒地;景观优化;发展趋势1 引言城市环境中一个完整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包括市政绿化、城市公园、住宅附近的绿地,还包括城市周边的郊野公园。
我国郊野公园建设起步较晚,北方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特殊性,使得郊野公园的建设数量和利用率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由于郊野公园规模大、种类多,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郊野公园的认识正在逐渐提高。
公共交通的发展非常迅速,为郊野公园打下了坚实的客流条件。
然而,寒地也存在着一些自然劣势,导致很多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的普及缓慢。
如何发挥寒地的独特优势,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2 背景20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越来越集中在城市中。
虽然居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居住环境质量的下降以及繁忙的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问题也十分严重。
人们在快速发展工商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自然生态平衡。
人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当然具有自然属性,一旦长时间离开自然环境,会导致身心不能健康发展,最终疾病缠身。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近年来我国的一项重点工程,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发展。
当前,随着城市中心市区的绿化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绿化工作重心也逐步向郊区转移,建设城市边缘区的郊野公园则是一个很优秀的选择。
城市郊野公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

522020.12RESEARCH AND EXPLORATION研究探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在节假日走进大自然,去放松紧绷的神经。
为满足大家的休闲娱乐需求,各级地方政府纷纷主持修建毗邻市区的郊野公园,为人们的消遣提供好去处。
一、从游客视角看郊野公园的功能定位(一)功能的多元化综合性郊野公园一般距市区不太远,游客到郊野公园放松心情,公园的功能就应尽量照顾到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需要。
老年人喜欢怀旧,可开设一些田园风光的项目,或者能够唤起他们青春记忆的互动项目。
如果是饮食项目,则应侧重于粗茶淡饭。
对于中年人,考虑他们对健康的追求,可开设不太激烈的运动项目,建设赏心悦目的绿色步道吸引人们散步、慢跑,饮食项目宜主打绿色、有机食品。
对于年轻人,可侧重新颖的项目,提高游客参与度,满足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的需求。
而对于少年儿童,在大自然中游玩可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可以针对孩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增设一些简单的游乐项目。
(二)交通的便利性吸引人们去郊野公园放松身心,公园的交通应该便利,除自驾游外,公共交通也要便利。
郊野公园本身是以绿色环保、亲近大自然为理念的,而城市公共交通作为绿色环保的标志之一,理应与郊野公园相配套,在综合考虑道路条件、经停居民点、游客人数、票价成本等因素的前提下,城市客运部门应尽可能开通前往郊野公园的公交线路。
城市郊野公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 张新存(三)周知性有些城市主管部门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下力气建起了景色和功能均不错的郊野公园,从征地拆迁、方案设计、建设监理、环境绿化、道路规划、配套设施等均做足了文章,但公园建成之后,市民知之者廖廖。
建设部门只管建设,不负责向市民的宣传,而宣传部门因为未提前收到建设部门的完工通知,没有启动及时的宣传工作,造成公园已竣工很长时间但市民还不知晓,形成公园的闲置;亦或是选择的宣传媒体过于单一,或者受众面太窄,尽管做出了宣传,但真正知道的市民不多。
郊野公园实施方案

郊野公园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促进城乡居民身心健康,郊野公园的建设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在制定郊野公园实施方案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公园的位置选择、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等方面,以确保公园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首先,对于郊野公园的位置选择,我们需要考虑到公园的便捷性和自然环境。
公园应该尽量靠近城市居民区,方便市民前往,同时也要选择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建设公园,以保护自然资源,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其次,在规划设计方面,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公园的功能和特色。
公园应该设置多样化的活动区域,包括草坪、步道、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公园的景观设计也需要注重自然生态,保留原有的植被和地貌,打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休闲场所。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公园的生态环境。
比如,严格控制开发建设范围,保留原有植被,合理规划道路和建筑,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措施,确保公园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最后,在设施建设方面,我们需要根据公园的规划设计,合理设置各种设施和服务设施。
比如,设置便民设施,如厕所、饮水点、休息亭等,方便市民在公园内活动。
同时,也要设置环保设施,如垃圾分类桶、环保提示牌等,提醒市民爱护环境,保持公园的整洁。
总之,郊野公园的实施方案需要从位置选择、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考虑,以确保公园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为城乡居民提供一个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上海城市郊野公园的发展与规划对策

使 其 向资 源及 投 资 集 中 的 区域 发生 一 定 偏离 ( ) 。上 游 赏或强 调 文化体 验 。在 以 自然 游赏 为特色 的公 园规 划 中 , 图6
海 郊 野公 园 的建 设 可依 据第 一 环 带 ( 近郊 区 ) 、第 二 环 带 要尽 量减 少 人工堆砌 。除必要 的服 务设 施外尽 量 少添 加人工 ( 中郊 区 )、第三 环带 ( 郊 区)的 不同 区位条 件和 游憩 活 设施 ,突 出乡野植 物 在竖 向规 划 中减 少土 方工程 。由于上 远 动特 征 .充分 挖掘 其特 色资源 确 定针 对性 的游 憩主题 和 功 海市 郊野 地形 多为 小丘 、林地 和湿 地 . 形一 般 变化不 大 , 地 能定 位 。其 中 .近 郊 区包 括 闵行 、宝 山部 分地 区 .这一 地 区 稍有 缓坡 起伏 只 需在必 要 的地方 引水和 做 出微地形 ,即可 郊野公 园服 务半 径在距 离 中心城 区4 公 里范 围 内 ,紧邻 中心 形成 富有 变化 的水 乡特色 景观 或荫 翳的林 地景观 风貌 。而 在 0
近 郊 的农 田和 乡镇 分 布较 多 。随着城 市产 业结构 的调 整和 新 野风 貌 。游 憩 活 动 策 划首 先 要 建 立在 充 分 利 用基 地 景 观 资 农 村建设 . 山区一些 农业 用地 正被快 速置 换 出来 ,应 当迅 源 的基 础 之 上 ,如 有传 统 农 田 、果林 的基 地 可营 造 田园 风 宝
上海城市郊 野公园的 展与规划 炭 对策
上酒新l5 厅 l7
31 .. 3明确游 憩 主题和 功能定位
微观 层面 的郊 野公 园规 划是指 在 划定范 围 内对郊 野公 园
郊 野公 园 是环城 游憩 带 的构成 要素 之一 。吴 必虎 在关 于 本 身 的规划 应 区别 于一般 城市 公 园的规 划 , 景观 总体布 从 上 海环城 游憩 带 的研究 中将 其分 为三个 环带 ,其 中出行距 离 局 到各分 项规 划都体 现郊 野公 园 自身 的特 点 。 是 影响环 城游 憩活 动 的主要 因素 .但城 市土 地利 用 、交通 可 321总体 布局 .. 达性 人 群流 动等 因素也 会作 用于 环城 游憩带 的圈层结 构 . 郊野 公 园的定位 大致 可 以归纳 为两 个方 向 .即强调 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近年来以政府为主导的香港郊野公园的概念和模式在许多城市被引进。
郊野公园作为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的一部分,对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和生态基础设施,为城乡居民提供郊野游憩,遏制城市无序蔓延,改善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形态格局等目标和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城市边缘区或远近郊区及乡村,基于山林水体等优越的风景资源,规划建设郊野公园,使其成为服务于城市和乡村的永久性公共开放空间。
通过这种土地使用控制的方式先期将优质的公共自然风景资源保护起来的思路和做法,有利于避集体或个体的“圈地”“租地”活动对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资源的侵蚀,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开放游憩空间的需求。
本文拟从开放空间和公共风景资源保护的角度,立足于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的需求,正确处理好公共事业与农林等集体产业的关系,提出郊野公园的发展模式和策略选择,包括基本概念、土地获得、选址和划定、规划控制和管理、政策引导等方面,以充分发挥郊野公园连接城市与郊区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实现其有助于城市空间良性发展的多重功能和目标。
郊野公园设置的功能目标包括:保护公共风景资源免受开发建设的1.郊野公园的概念和实践1.1郊野公园的概念内地郊野公园的概念和模式主要来自香港。
在香港的“郊野公园”背后闪耀着英国城市规划家 P.艾伯克隆比 (P. Abercrombie)的思想,也包含了美国国家公园在人类活动影响背景下对自然资源优先保护的理念。
国内对郊野公园在概念和范畴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差异:狭义的郊野公园通常指在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远近郊区,具有山体、水体、林地、湿地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风景资源的地方划定的区域,经过规划和建设实施,可为人们提供郊外休闲、游憩、自然科普教育等活动的公共性开放空间。
广义的郊野公园包括城市外围的绿化圈层、绿带、传统农田、郊野森林等 [1]。
目前,对郊野公园尚无权威的公认的确切定义。
从总体上看,大多认为郊野公园具有以下特征:1)位于城市边缘的远近郊区、具有较好的自然风景资源的区域,包括山林坡地、河湖水岸、沼泽湿地和良好的林地植被等。
2)保留较好的自然生境状态,人为干扰程度低,具有多样性的生物物种资源,可发挥积极的生态运行机制和作用。
3)具有较好的可达性和基础设施,可满足城市居民游憩、休闲、运动、远足等活动,接触和欣赏自然,并可进行自然知识普及教育。
郊野公园设置的功能目标包括:保护公共风景资源免受开发建设的侵蚀,为城郊居民提供游憩休闲环境,阻止城市建成区无序蔓延,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运行,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等。
郊野公园与城市公园不同,更多地强调自然风景资源保护;与自然保护区也不同,在保护资源的同时,还强调公共性和开放性。
总之,郊野公园兼具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绿色开放空间。
同时,郊野公园不只是一种规划概念,而是进入了控制性用地规划的层面,属于绿线划定范围内的以建设实施为目标的公共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的组成类型之一。
1.2郊野公园的实践郊野公园在近代的早期实践可见于美国城市近郊的公园、墓园和游憩地,英国乡野的乡村公园( countryside park)等。
我国在1980年以后实施的风景区和森林公园等,在邻近城市边缘地带的区位也具有类似的特征。
1971年港英当局提出了第一个郊野公园发展五年计划(1972—1977年),并于次年获得立法通过。
1976年以立法形式颁布了《郊野公园条例》①。
从 1977年始, 20余年间划定实施了 23个郊野公园和 15个特别保护区,占地 40 000多 hm2,覆盖全港土地的40%以上。
2000年以来,内地一些城市借鉴香港郊野公园的模式,从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维护的需求出发,在城市边缘地带规划和建设了一批郊野公园:深圳从 2003年开始,按照《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 2004—2020)》,在全市划定森林、郊野公园的建设控制区,启动了 21个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已建和在建的近 10个。
北京在新一轮总体规划( 2004—2020年)的北京市域绿地结构中,提出建立四大郊野公园作为国家公园,分别位于北京城历史轴和发展轴的顶端,与楔形绿地构成围绕中心城区外缘的郊野公园环,用于抑制中心城市以“同心圆”模式蔓延,从结构上将北京的绿地系统联成一个整体,优化城市绿地生态功能[2]。
在 2007年的《南京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中,郊野公园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目的是为了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更好地保护近郊地区的生态景观资源,有效引导郊野公园和绿色产业的开发。
规划根据当地的资源特点进行了郊野公园的选址与分类布局,同时还划定了郊野公园的绿化控制线,提出了郊野公园的建设原则(图 2)。
此外,成都、广州、上海、东莞等大中城市也先后规划建设了一批郊野公园。
在当前城市空间急剧扩张的背景下,在边缘区不断受到各种经济活动影响下,郊野公园的出现和迅速增长值得予以关注。
1.3郊野公园发展的背景通过设置国家公园来保护公共风景资源的做法最早来自美国, 1872年美国创建了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旨在保护自然美景免遭人类活动的侵害。
自1916年创立国家公园系统以来,已建有 368个保护区单位,覆盖面积达 3300万 hm2[3]。
香港郊野公园是随着香港 20世纪 60年代经济腾飞,新市镇的急剧扩张而出现的,最初是为了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并向市民提供郊野游乐和教育场所设施。
到 20世纪 90年代,进一步强调整体的郊野资源保护,促进自然保育,大大扩展了郊野公园的规模和范围。
因此香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仍旧保留和拥有繁多的野生生物物种和高度的生物多样性。
郊野公园与新市镇在发展时机、土地利用、功能发挥几方面互相呼应、制约和补充,起到了遏制城市盲目扩展的势头,实现了土地发展需求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合理平衡[4]。
在我国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呈外拓式扩张和蔓延,城市边缘区的土地不断转化为建设用地。
市场经济的逐利行为导致了对附着于土地的自然风景资源的占有和私有化,和不适当的开发造成对“圈地”边缘区公共风景资源和绿地的劫掠和破坏。
绿带、绿圈等纸上的规划毕竟抵抗不过市场经济自主发展强大的内驱力。
在这种背景下,通过设立郊野公园制度,将城市边缘区内具有较强生态作用和结构性意义的开放空间和生态、美学、人文、游憩等价值较高的自然风景资源,在经济开发活动发生之前,给予预先保护,实行实质性的用地控制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明智的策略选择。
这也是郊野公园发展最重要的功能目标之一。
2郊野公园的发展模式与策略香港的郊野公园发展是与其城市人口、地理、资源、土地等现状,包括法规制度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紧密相关的。
我们主张的郊野公园的发展也是以资源保护和适度利用为宗旨的,但由于制度和地方的差异,郊野公园发展有着不同的模式,体现在土地获得、选址与规划等一系列的发展策略上。
2.1郊野公园的土地获得以政府为主导的郊野公园的开发影响到郊区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变,土地获得将是郊野公园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城市远近郊区,通常土地利用模式多样,权属复杂。
除部分企事业、居住区、基础设施等已建设用地外,大部分属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和山林陡坡、低洼湿地、空弃旷地等。
在城乡规划所覆盖的市域规划范围内,应在国家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下,实行农业用地优先、自然资源保护用地优先;在此基础上考虑未来发展建设的储备用地,包括区域交通、工矿、仓储用地等其他用地等。
在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框架内,郊野公园的土地获得方式主要是通过划拨和征用: 1)申请划拨未利用的国有荒山野岭、荒滩溪涧、闲置荒地等①;2)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征用国家所有制土地和集体所有制的农用地,包括山林、水体等,但应给予相应的补偿。
郊野公园属国家所有,划拨或征用土地应成为主要方式。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国有土地还是集体土地,都趋向于追求更好的经济回报。
土地日益高涨的市场价值将使政府公共财政负担郊野公园建设的成本不断上升,从而影响到郊野公园的土地获得和发展规模。
美国国家公园在 20世纪 70年代也存在土地获得的难题,以政府购买土地的方式,不仅使建设成本上升,而且往往难以达到目的。
因此在用地获取上,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方式,使管理权与土地所有权适当分离,有利于降低土地获得的成本。
如土地所有权仍归原所有者,建设与管理委托国家公园负责;有些保护区中允许私人地产存在,但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受有关部门的政策制约。
因此,郊野公园的土地获得除上述划拨或征用外,在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框架内,借鉴香港郊野公园制度和美国国家公园的做法,可考虑采取如下方式:1)在土地市场化的背景下,通过征用和协议结合的方式获取具有特殊生态和风景价值的国有土地。
2)在郊野公园划定的范围内,土地所有权发生改变,但允许个人土地及其房屋的存在,限制其开发建设行为。
3)保留郊野公园范围内土地的国有或集体所有权,承租给个人从事允许的经济活动,但将建设管理职能交与相关部门。
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应符合国家土地政策和改革的方向,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体三方的利益关系,为农民提供多种安置补偿选择,保护农民原有的土地和宅基地,引导农民从事不影响郊野公园环境的居住和生产活动。
当前,在国家土地新政②的背景下,对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政策机制,对郊野公园土地获得来说,也许是一种契机。
土地流转做法很多,很多情况下是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各地都在积极探索。
虽然郊野公园征地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但也应避免因征地而导致农民权益受损。
期待着在郊野公园征地方面有更加务实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出现。
2.2郊野公园的选址策略郊野公园的选址关系到能否发挥其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
郊野公园的选址应优先考虑那些自然生态风景资源有较高价值、对城市整体环境和景观有积极保护和优化作用的、具备自然文化历史美学和地方风貌游憩条件等综合内涵的地方和区位[5],具体选址原则如下:1)以自然风景资源为基础:对边缘区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包括一定规模的山体、水体和植被优良的地区,具有美学感染力的自然风景或景观特征鲜明、地域特色突出的地带。
2)以自然生态功能为主导的地带:边缘区保留了较多的陡坡山林、河湖溪涧、荒滩湿地等不宜利用的土地,往往也是生境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对维护自然生态的过程和肌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3)对维护和优化城市生态景观形态有重要结构意义的区位:从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的整体出发,位于绿带、绿环、绿廊、绿楔等部位,有利于促进自然形态与自然过程,形成绿地与城市实体的错落嵌合的空间形态关系。
4)结合自然美学与人文景观等综合价值较高的地区,保留郊野乡村经长期经济活动形成的自然风景与农田牧场、果园、种植园、农舍村落交错融合的独特景观,包括传统民居及陵园墓园等聚落形态构成的历史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