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后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选修 中外传记选读(人教版 练习):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 中外传记选读(人教版 练习):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含答案

一、夯基训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解剖.(pōu)摒.弃(bìnɡ)撰.写(zhuàn)苍劲.(jìng)B.雇佣.(yònɡ) 藐.视(miǎo)校.样(jiào)诽.谤(fěi)C.颓.废(tuí)愤懑.(màn)着.手(zhuó)亟.请(qì)D.热忱.(chén)囿.于(yòu)栏楯.(dùn)模.样(mú)解析B项,“佣”应读“yōnɡ”;C项,“懑”应读“mèn”;D项,“楯”应读“shǔn”。

答案A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坐落辑捕迄今归根结蒂B.分歧会晤蔓延饥肠漉漉C.羁绊匮乏辩证娓娓动听D.缜密锁链秸秆响彻云宵解析A项,“辑”应为“缉”;B项,“漉”应为“辘”;D项,“宵”应为“霄”。

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他发表的演说而有条理,逻辑性很强。

(2)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都为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

(3)两人详细了他们这些见解的依据,提请工人代表们讨论。

A.简捷祛除申述B.简洁驱除申述C.简捷驱除申诉D.简洁祛除申诉:直截了当,简便快捷。

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祛除: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

驱除:赶走,除掉。

申述:详细说明。

申诉: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政党、团体成员等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原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目前高考全国性的加分项目,共11项,2015年高考一下子减少5项,力度不可谓不大。

取消加分项目,显然是遏制乱加分的釜底抽薪....之策。

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第8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含解析)

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第8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含解析)

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

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

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

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

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创之后一蹶不振。

)(《习惯于失去》杨振宁教授认为: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不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某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适用角度本素材可以应用于“读书”“学习方法”等话题作文中。

【课外运用】示例用心阅读每当我们迈入浩如烟海的图书馆时,眼前的“书山”不时让我们震惊:在这贯穿古今,兼容中西的著作中,我们怎样阅读,阅读什么?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在我们眼中,这些都不重要,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用心阅读,用心体会!用心阅读,我们能体验中华五千年的香韵,能品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清幽和旷达,能体验李太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能体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凛然,更能体验李清照那“凄凄惨惨戚戚”的忧愁与悲愤。

阅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有的人读死书,有的人死读书,有的人品其文化内涵,有的人知其“大意”,有的人浅阅读,有的人深阅读,然而不管怎样阅读,我们只要用心,便能品出其文墨芳香。

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后答案

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后答案

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思考与探究1、746—755年,这时的唐朝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

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杜甫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755—757年,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诗歌如《春望》《月夜》《北征》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757—759年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

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

诗歌《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

杜甫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2、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3、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放映。

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高中语文 名校学案 一课一练 人教版 《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一、二课)_26

高中语文 名校学案 一课一练 人教版 《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一、二课)_26

国,主语 不 一 致。B 项,成 分 残 缺,“取 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而不是要 工匠’是母亲鼓励和引导的结果”以偏概
消”缺少宾语“政策”之类。D 项,一面与 求戴安澜“申请难民身份”。
全,抹杀 了 徐 立 平 个 人 的 努 力。D 项,
-103 -
一、
由和父亲辩论,他当着客人面与父亲争 第一段写戴安澜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
1.shú dǔ pì/yá yáo suǒ/zhuó
执,父亲发火追打,毛泽东则以跳入池塘 国热忱,也体现了他的精忠报国。第二
zhuó fàn/dǎo shān fènɡ
相威胁来停止“内战”。两个实例都说明 段写他 摒 弃 党 派 成 见,团 结 爱 国 人 士。
1.【解析】选 B。A 项,“蹩”应读 bié;C项, 精神。
示例二: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提”应读dī;D项,“蕴藉”中的“藉”应读 答案:这些所谓“不正经的书”并不是坏
挂云帆济沧海”到毛泽东的“指点江山,
jiè。
书,只是讲了一些关于造反的故事,毛泽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少名言
2.【解析】选 C。“瞥 见”指 无 意 中 看 到 某 东很喜欢,在他心里种下了反抗的种子, 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志士共同的精神特
依法享有的权力和利益。
6.【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 韬武略;⑤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
3.√。“引经据典”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 和分析能力。从文中看,毛泽东“所喜欢 方,视死如归。
语句或故事作为依据来论证。
读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尤其关于 10.示例一: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4.×。这里是指年轻人连续不断地加入 造反的故事”,而《岳飞传》《西游记》等被

2020秋语文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第4课 2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二)含解析

2020秋语文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第4课 2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二)含解析

2020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第4课2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二)含解析第四课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二)一、夯实双基1.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A.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B.诺言(应允别人的话)灌注(浇进;注入)C.踌躇(犹豫)晤面(见面)D.隐忍(把事情藏在内心,勉强忍耐)狂飙(狂风)【解析】狂飙:急骤的暴风,比喻猛烈的潮流或力量。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①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②刚刚兴起跳交际舞的时候,我和妻极看不惯。

不但自己不入“舞流”,而且还颇有微言....。

③他虽然很年轻,作品也不多,但在漫画创作方面已是头角峥...嵘.,小有名气,受到同行的普遍赞赏。

④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⑤《康熙王朝》是一部以史实为依据的鸿篇巨制....,它囊括了康熙在位时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

⑥东方大学城在短短四年内就以2。

1亿元自有资金获取了13。

7亿元巨额利润,这种惊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确实匪夷所思....。

A.②④⑥B.①③④C.①②⑤D.③⑤⑥【解析】①“偃旗息鼓”的意思是“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停止战斗或停止行动”,而从本句表达的意思看,“几家汽车大厂"实际上还没有开始采取行动(即价格变化的“动作”),当然也就谈不到“停止行动”了;另外“偃旗息鼓”是一种短暂的甚至是瞬间的动作行为,也不可能“一直”。

故错误。

②“颇有”意思是“非常有,很有",“微言”的意思是“精深微妙的言辞”,而“微言"往往和“大义”连用,表示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此处望文生义。

③“头角峥嵘”,原比喻突出地显露才能和本领.后形容气概不凡才华出众,尤指青少年。

使用正确.④“处心积虑”的意思是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于贬义。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教师用书: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教师用书: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含解析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一)早年求学年份经历1892年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8年鲁迅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1年毕业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二)留学日本1902年2月,鲁迅赴日深造,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

一年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曾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电影中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而转学文学。

1905-1907年,鲁迅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回国任教年份经历1909年鲁迅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授课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五)文学成就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精选2019-2020年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习题精选

精选2019-2020年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习题精选

精选2019-2020年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习题精选第1题【单选题】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笔力传神,寥寥数语,就将众多人物的性格得淋漓尽致。

②爱丽丝·门罗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虽然注重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的关注,但文字却着泥土的芳香。

③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这种转向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促成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原因和社会背景。

A、描绘充斥纵然B、刻画充斥纵然C、刻画充溢固然D、描绘充溢固然【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填入下列各组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四百多年里,它一面( )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②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 )。

③只是在她( )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

④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A、剥脱透彻突然苍白B、剥蚀深彻猝然苍幽C、剥落透亮猝然清幽D、剥离深刻忽然苍老【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许多同学围着在这次考试中表现出色的周洋同学,让他介绍经验,周洋说:“你们先到一边等等,等我喝杯水再赐教。

”B、近日,学校为了让学生们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减轻心理压力,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书“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C、只见大厅的角门一开,走出一位老人,手拄拐杖,答道:“老朽写得不好,让大陆的兄弟见笑了。

权当文字游戏吧!”D、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失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高中数学题典》,如有拾到者,请迅速还我。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人类68%的疾病的原因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是感冒的主要根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5课:达尔文》解读检测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5课:达尔文》解读检测及答案

第五课 达尔文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一位大学生围着一棵老树转悠。

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

这位大学生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

〖JP〗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

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大学生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那只给忘记了。

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这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

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

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

这个大学生就是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就把这种甲虫命为“达尔文”。

达尔文的气度达尔文是英国最著名的生物学家,从小就对生物学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后来他参加了英国皇家组织的一次环球航行,使他有机会对全球各地的不同生物有了一次详尽的考察。

在五年环球考察旅程中,他对沿途的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观察和资料采集。

后来回国后,他经过大量的研究,科学的分析,逐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观点,并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科学界的《物种起源》。

恩格斯将他的著名观点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然而就在他的《物种起源》出版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那是1858年6月18日,就在达尔文的研究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收到华莱士的一封信,信中附着一篇他自己的论文。

华莱士也是一位生物学家,与达尔文私交甚好,达尔文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非常赏识。

此时的华莱士正在马来群岛考察,这篇随信的论文就是他在考察途中写的关于生物进化论的文章,想请达尔文审阅,如果有价值,就让他转给著名地质学家赖尔帮忙发表。

此前华莱士知道达尔文也在进行生物进化方面的研究,但是具体的细节,他并不清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思考与探究1、746—755年,这时的唐朝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

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杜甫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755—757年,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诗歌如《春望》《月夜》《北征》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757—759年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

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

诗歌《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

杜甫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2、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3、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放映。

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②“他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通过上面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

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

我,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思考与探究1、作为人之子的鲁迅,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作为人之夫的鲁迅,是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作为人之友的鲁迅,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作为人之主的鲁迅,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作为生活之主的鲁迅,潇洒、轻松、极富生活化、幽默、风趣、好玩。

鲁迅不是神仙。

鲁迅与我们是最为贴近的。

细读鲁迅,你会感到它仿佛是针对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

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正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

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们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就是还原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

鲁迅应该是个非常有趣的人。

“在厦门大学教书的时候,鲁迅对我祖母深怀思念。

不料,却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树叶。

鲁迅一时气极,就和那头猪展开了一场搏斗。

”而周令飞还曾听父亲说起,鲁迅50多岁定居上海的时候,曾经一路转着圈踏着华尔兹的舞步入座吃饭,逗引得满桌哈哈大笑。

“夏日的深夜,他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作。

有时候,看到有人溜到自己楼下的墙角里来尿尿,他就会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弹在那人的屁股上。

”3、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文笔浪漫而又抒情。

“我”是事件的见证人,也是事件的评论者。

第三课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思考与探究1、少年时期的毛泽东为争取家庭中的“自由”而与他的父亲抗争,这是他叛逆性格的开端。

读书时,毛泽东的父亲要求他读经书,而他却读了《岳飞传》《水浒传》《盛世危言》等大量经书以外的作品。

这些作品使得毛泽东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接触了许多新思想、新事物,引发了毛泽东求学的欲望。

这些都是毛泽东叛逆性格的具体体现。

在求学期间,毛泽东读到了自然科学和新西学课程,政治观念逐步增强,为了表示反对满清的情绪,他毅然剪去了发辫,并在武昌起义之后加入革命军。

在湖南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毛泽东就组织一部分进步青年,组织了一个激进团体——新民学会。

毕业之后,毛泽东在政治上做了一些更直接的活动,编报纸,帮助成立文化书社,并在上海与陈独秀计划组织湖南建设协会。

1920年,毛泽东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联革命历史的影响下,领导他们。

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毛泽东最终转变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2、(1)这些家庭内部的矛盾,毛泽东却用“执政党”“反对党”这样的政治术语来表示,既是一种幽默的体现,同时也是这位伟人高度的政治性的表现。

(2)反映了毛泽东的叛逆精神,而且体现了他反抗意识的不断提高。

青年毛泽东有强烈的叛逆性格,但可贵之处在于,这种叛逆性格并非如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而是与健康的人生目标联系在一起,被引导到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新的世界上,这成为生生不息的动力。

(结合学生的青春叛逆期进行思想教育)(3)这件事体现了毛泽东的反抗已经开始采取一定的策略,与父亲交换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获取胜利。

这种策略性的反抗也反映在毛泽东后来的革命斗争中。

(4)反映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3、回顾阅读中哪些部分最让人感动,然后分析一下感动的原因。

建议从自己最受感动的某些事迹中,思考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理想,包括献身革命的使命感,对旧制度的批判精神,改造社会的远大理想,还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二是人生的信念追求,近百年来,我们的前辈为了拯救灾难中的民族,曾经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地奋斗,支持他们无私无畏的斗争的,就是坚定的革命信念。

拓展与实践毛泽东年表(示例)1893年诞生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南岸上屋场。

字咏芝,后改为润之。

祖父毛恩普,一生贫苫,勤劳厚道。

父亲毛贻昌,治家谨严,善于经营,由贫农变为中农,后又成为富农。

他性情暴躁,对子女要求严厉。

母亲文氏(文七妹),和善好施。

胞弟毛泽民、毛泽覃。

幼年大部分时间在外祖父家度过。

1902年九岁至1906年十三岁春从外祖父家回韶山,入私垫读书。

毛泽东不很喜欢读经书,喜欢读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特别喜欢读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故事。

1907——1908年十四岁至十五岁停学在家务农。

白天同成年人一起在田间劳动,晚间替父亲记账。

读当时能找到的一切书籍,常常读到深夜。

这期间,从表兄文运昌处借了一些书,有一本是早期改良主义者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

读了这些书,开阔了视野,萌发了爱国思想,激起恢复学业的愿望。

由父母作主,娶罗氏为妻。

不久,罗氏病逝。

1909年十六岁秋复学,在韶山乌龟井私垫就读。

1910年十七岁 4月湖南粮荒,饥民暴动惨遭镇压,许多人被捕杀。

毛泽东和同学们对这件事议论多日。

这件事给毛泽东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个时期,毛泽东读了一本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对国家前途感到担忧,开始意识到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秋考人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

有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体育教员,经常向学生讲述日本明治维新和列强窥视中国的情形,并教授音乐和英语。

在东山学堂期间,读了表兄文运昌送给的关于康梁变法的书报,其中有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加入湖南起义的新军。

1913 ~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

1919 年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

1920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同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和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23 年6 月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毛泽东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第四课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思考与探究1、在他极其痛苦不幸的一生中,他始终在奋斗、在抗争,在寻求欢乐,并在自己的音乐领空中创造欢乐。

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幸福、爱情的渴望与深情赞颂。

虽然他自身的环境极为恶劣,他的作品却从不缺少对于不幸者有益的欢乐。

2、略3、如第一段,作者写贝多芬的外貌,作者除了详细描写之外,还引用了莫希尔斯和雷斯太勃、勃罗姆、裴奈狄脱等人的描述和评论,字里行间渗透了贝多芬相貌与人格的巨大反差。

拓展与实践《命运交响曲》简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

《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

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

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

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

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

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

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

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

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

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

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

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乐章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

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

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