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语文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汇总

语文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汇总

八上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汇总〔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总结一、解题1.答:回复。

2.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作者作品简介1.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的dao 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

2.我们还学过同时期的刘义庆的文章〔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3.本文是作者寄给谢征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全文结构巧妙,言语精奇。

短短六十八字,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有滋有味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三、重点字词解释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四时俱备:四季。

4.晓雾将歇:消散。

5.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6.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7.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地,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自康乐以来: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9.为复有能与〔yù〕其奇者:参与。

这里有“观赏〞“领悟〞的意思。

四、文言词汇累积〔一〕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颓废,萎靡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古义:参与,这里有“观赏〞“领悟〞的意思今义:和5.念无与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想念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耳朵〔二〕一词多义1.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2.相与步于中庭〔和,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观赏〞“领悟〞的意思〕〔三〕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2.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3.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五〕重要实词1.四时俱备(季节)2.沉鳞竞跃(鱼)3.月色入户(门)4.欣然起行(愉快,愉快的样子)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五、问题归纳1.〔答谢中书书〕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答案〕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顶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五色交辉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部编版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书即书信二、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山峰直插云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三、知识点分析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9、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答: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10、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11、“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12、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答: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人教版八(上)《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八(上)《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八(上)《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被称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

二、重点词语解释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4、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5、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人间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三、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四、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早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太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6、实是欲界之仙都!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五、问题梳理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拉来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2、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不是。

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

由早到晚。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谢灵运;①表达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之情②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③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4、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儿争相跳跃,嬉戏的情态,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知识汇总大全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知识汇总大全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知识汇总大全《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伴侣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反映了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尝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沟通,是人生一大乐事。

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伴侣,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学问汇总,盼望大家喜爱!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学问汇总一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

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

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一般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从学校到高中乃至高校,我们学过许多文言文,文言文需要我们专心去体会,了解写作背景还有的情感,才能更好的领悟作品的原来意境,下面是快读网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解释翻译,赏析情感及创作背景,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作品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班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班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译文译文一:山川景色的漂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观赏赞美的。

雄伟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亮见底。

两岸的石壁颜色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早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解析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解析版)

《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

书,即书信。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二、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二)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4)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三)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四)一词多义(1)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②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2)书: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四、重点句子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六、文章主旨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七、理解性默写: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

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1课文分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二、翻译句子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答谢中书书》最全知识点总结

《答谢中书书》最全知识点总结

《答谢中书书》1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 文言词语【共】一起。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着。

【欲界】指人间。

【仙都】指仙境。

【复】再。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

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 问题探究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复习知识点

《答谢中书书》复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答谢中书书》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答:①“美”字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本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闻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ft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1、五色交辉2、交辉:3、四时:4、俱:5、歇:6、夕日欲颓:7、沉鳞竞跃: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案:1、这里形容石壁色调斑斓。

2、交相辉映。

3、四季。

4、都。

5、消散。

6、太阳快要落ft 了。

欲:将要。

颓:坠落。

7、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动。

8、参加,这里指观赏。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雄伟的ft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的石壁色调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 早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夕阳快要落ft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观赏这种秀丽景色了。

四、理解性默写1、总领全文的句子:ft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讲究色调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表现作者骄傲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课文理解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反映了作者娱情ft水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总结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

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 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 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 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 由仰而俯;景物形象: 由显而微;景物状态: 由静而动;时间交代: 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 表现一年之美, 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 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 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


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加点词语 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 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 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

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

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 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

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 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 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 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 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 知识点总结 ]相关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